1963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合理利用多种自然条件和资源发展农业
侯学煜 胡式之
我们祖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和土地生物资源十分复杂而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土地面积,根据平面图的计算,约有一百四十四亿亩(因为山地很多,实际面积当比此数字大得多),现在作为农田利用的约有十六亿亩,只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一,其余就是草原、沙漠、戈壁、红壤荒地、盐碱荒地、森林、沼泽、湖泊等。怎样充分地合理利用这些地面和水面,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是加速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我国从北到南可划分为温带、暖温带、半亚热带、亚热带、半热带和热带等,另外,西南部分还有世界上唯一的青藏高寒高原。在每一气候带内和青藏高原上,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大气湿度和雨量差别很大,就形成了大气的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的若干自然区。每个自然区的大地形不同,局部地形也有差异。地形是密切联系着成土母质、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变化的,所以全国自然条件不仅南北不同、东西各异,即使一个区内的变化也很大。因此,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农业,不应只限于田间作物,尤其不应限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应同时注意果树、木本油粮和林、牧、渔的发展,以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饲养等。要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专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应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2)现在一般人对沙漠、草原、红壤荒地、盐碱土荒地等提倡改良或改造是正确的,而对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它们就考虑得不够。实际上,利用本身就包括着改良或改造的过程,所以应提倡改造与利用相结合。
(3)解放以来,在发展农业上,对于两年三作的北方大平原予以重视是正确的,但对于植物长年生长、能够一年三作的南方,特别是广大的亚热带山地和丘陵的改良利用就重视得不够。从充分利用南方的优越气候条件出发,应对南北同等重视。
(一)根据自然特点,利用亚热带山地、丘陵,发展木本油粮、果树、用材林以及野生植物资源
我国热带地区的利用开发正在进行,而亚热带和半热带,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但是,它们的面积恐怕数十倍于热带。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植物可以全年生长,一年可收两季或三季作物。在美国西部种植“花旗桔”还必须有防霜设备,而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种桔就不需要。这可以说明我国南方气候的优越性,是其他一些国家所不及的。而且我国许多内外贸易的特产,如柑桔、油桐、杉木、茶、油茶等,都出产在本带;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都丰富。
由于亚热带山地的海拔高度不同,地形不同,所以同一个山地的局部气候也各不同,加以地质构造的复杂,土壤酸碱性质的变化,不仅一个山头与另一个山头不同,山坡与山麓不同,而且常常数步以内即有差别。因此,在大规模发展经济林木和特种作物时,很容易发生错误而造成失败。例如,油茶、茶是绝对喜酸性土的植物,就只能在火成岩、砂岩、页岩的强酸性土上推广,如果在石灰岩山地栽种就会死去。油桐、柑桔对土壤的要求就恰与油茶、茶相反,它们是好钙性土壤的树木,如果栽在强酸性土山地上,虽然能够生长,但结实不好,产量不高,而且也比较容易发生病害。以上几种经济树种,即使土壤选择正确,如果栽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气候条件下,虽然能够生长,但产量和质量就不一定好。在用材林木方面,例如杉木、毛竹虽然在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够生长,但不如阴湿的山沟内生长得快而且好。相反,马尾松在排水良好的山坡上就比在阴湿处生长好些快些。以上说明山地利用的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在南方山地利用问题中,目前还存在着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火烧山所引起的土壤肥力流失。根据一九六二年广西花坪综合考察队的研究,放火烧山的土壤,耕作三四年后,与原来未耕种的土壤相比,虽然土壤中的钾有了一定量的增加,酸度也减低些,但有机质每亩减少二千五百至七千五百斤,氮减少二百五十斤,磷减少二百五十至七百五十斤。由此可知,烧山开垦引起土壤肥力减低的严重性。
在山地种植经济作物,应有水土保持的措施。除了在必要地段建筑梯田以外,还应在山顶部分或山坡上部保留原来的天然森林或灌丛,作为蓄水林。这样,雨季时山坡上雨水就不致很快奔流。如果种植木本油粮作物,地面还应保持或栽种适宜的草皮。此外,如山坡上道路的方向,不要上下直行,以免雨水沿路而下冲成大沟,而应把道路建作蛇行的弯曲形状。同时,在上下梯田之间的交界处,横行道路与梯阶之间,还应筑有短距离的排水沟。
(二)红壤丘陵荒地,应发展喜酸性经济作物。提高红壤低产田的产量,施用各种石灰肥料是主要环节之一
我国亚热带、半热带和热带地区,有大面积的红壤荒地,甚至在南方许多大城市附近,还可以看到不少面积的红壤撂荒地。这种强酸性土壤,对于一般农作物来说是瘦土。但土壤的肥瘦是相对的,同一种土壤对某些作物是瘦土,对另一些作物就可能是肥土。前面已提过油茶和茶是喜酸性土植物,所以在江西、湖南的红壤上栽培很多。根据农民经验,烟草虽在“肥土”上产量大,但不如红壤上的品质好,叶色浅黄,小而薄,味香不辣是其特点。凉薯(贵州叫地瓜)栽在红壤上的品质比较栽在“油沙土”上的好,味甜质嫩,水分较多,形状正常,皮较易剥去。此外,如芝麻、蓝靛、荞麦等,对于红壤也都适宜。还有其他若干适合于酸性红壤的作物和野生经济作物,都可以进一步研究推广。
红壤对于玉米、高粱、花生、小麦、水稻等的栽培,必须加以改良,才能保证和提高产量。在考虑施用绿肥、有机肥、氮磷钾肥的同时,有必要考虑施用各种形式的石灰肥料。因为石灰可以直接间接地影响土壤理化和生物的性质,它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消灭存在于强酸性土壤中有害于一般农作物生长的活性铝和锰,部分地可以代替放火烧山所起的作用。在酸性的土壤中,磷容易被铁和铝所固定,成为植物所不能利用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若施用石灰肥料,磷就可变成有效状态,便于植物吸收利用。还有红壤施用石灰后,土壤中的各种共生和非共生的固氮细菌,就可以增加繁殖,这样也就间接地增加了氮肥。石灰的施用,还可以使红壤形成团粒构造,便于土壤空气流通,容易保水。根据老农的经验,石灰还可以消除水稻田内的杂草(如眼子菜等),使其腐烂。
有关施用石灰的问题很复杂。例如,石灰肥料的种类,粉末的粗细,施用的时期、方法,施入土壤的深度及其与土壤性质、作物种类的关系,都是值得长期研究和试验的问题。石灰的种类有烧石灰、石灰岩粉末和含有石灰成分的岩石,究竟利用何种较为适宜而又经济,也都需要研究。实际上,我国南方一部分红壤水稻田,农民每年每亩经常施用烧石灰八十至二百斤不等;但有更多地方因为石灰来源困难、价格较贵,尚未利用;至于红壤旱地,因为技术上难以施用烧石灰,不易使其分布均匀,易结成小块,一般还没有利用。所以在我国南方利用磨碎机磨碎石灰岩成粉末作肥料,是值得提倡的重要措施。石灰岩的粉末施用与烧石灰相比,虽然肥效较慢,但维持时期较久,对于旱地使用较便,还可保存石灰岩原来含有的其他有用成分。
美国东部和南部酸性土分布也很广,该区农业的发展是与石灰肥料的施用分不开的;现在每年全国约用两千万吨以上的石灰肥料,其中几乎全为石灰岩磨碎粉末,而且逐年增加。我国要加速改良红壤低产田,石灰肥料的施用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三)在采取水利措施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同时,应着重在盐碱地栽培耐盐作物和利用野生经济植物
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各自然区内,分布着广大面积原生和次生的盐碱化土壤。在有灌溉排水条件的地区,采用水利措施来防治土壤盐碱化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开垦的原生盐碱地,特别是排水困难的内陆盆地或洼地,进行水利措施防治就不一定会发生效果。这样的土壤以及次生盐碱化土壤在进行水利措施防治的过程中,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栽培耐盐作物或扩大耐盐的野生经济植物的利用。
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对一般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等来说,土壤中存在着一定量的盐碱成分,对它们的生长是有危害作用的;而对另一些作物或经济植物来说,就不一定有害,甚至反会有利。如制糖的甜菜、扫地用的扫帚菜等各种藜科植物,在有一定盐分的土壤上反会生长好一些。还有不同品种的向日葵、高粱、棉花、糜子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耐盐性。我国农民对于这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不仅是土壤,还要结合一定的气候条件来考虑能不能栽培。例如,棉花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能够耐盐,而在温带气候条件下栽培在盐碱化土壤上就有困难。
盐碱土的利用,还应着重牧草的栽培。有些豆科植物,如草木樨、禾本科植物如羊草(碱草)等都是耐盐碱的植物。而且根据化学分析的结果,盐碱土上的牧草的营养成分(氮、磷)反较非盐碱土上的还要高一些。因此,在我国温带地区的盐碱地上是能够推广牧草栽培的。当然,在技术措施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盐碱土上的天然牧草还可以大量用来放牧,或作割草场。
在西北和北方原生盐碱化土上的野生经济植物,种类很多。例如,造纸原料的芨芨草、纺织原料的罗布麻、编筐用的柽柳、织帽边的马鞭草、酿酒原料并可作小果品的白刺、用作油脂和药用的苍耳、种子可食又能制肥皂的各种盐蓬以及泡药酒的枸杞等等,都可以考虑扩大其分布,并进行利用及其研究。
在干旱温带和暖温带的西北地区,有地下水供应的盐碱化土上可以大量推广胡杨、灰杨、梭梭柴、沙枣和柽柳等一些抗旱、耐盐的树木。一方面可以分别利用它们作为薪柴、材用或食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作为生物排水的措施。
(四)充分合理利用西北缺水草原(草场),大力解决冬牧场,因地制宜地进行退化草场的改良
从各自然区的特点看来,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北疆、天山、青海、藏东等自然区内。各区天然草场由于种种因素还未能充分利用,放牧也都是逐水草游牧,并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营体系,应根据各牧区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
首先就内蒙古而言,草群高密的缺水草场,应该分别采取割草、冬季圈饲和开辟水源的办法,予以充分利用。草群高(超过五十厘米)而冬天无雪或积雪过厚(超过二十厘米)的草场,应进行秋季机械化割草,运入有水冬场;积雪薄而冬季严寒、风大的草场,须建立棚舍,进行冬季圈饲。当然,缺水草场根本上须尽力设法开辟水源,可采用打井、拦洪、开渠等措施。至于内蒙古区的有水草场,草群质量高,特别是能够四季放牧,但目前草场退化很严重,应采用年度轮牧和季节调配的合理放牧制,使草场得以更新。另一方面对已退化的草场,须因地、因时进行松土、施肥、播种当地优良牧草等改良措施的试验,一有成效就可大力推广。
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川西高山是我国第二个大天然草场基地,现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草场目前都是夏季利用,关键问题是严重缺乏冬场,并且夏场利用也不平衡。解决冬场的途径,一方面在上述草场基地的附近,如河西走廊、北疆、南疆、柴达木盆地等处,应分别大力发展平原沙漠草场作为冬场,并应在转场牧道两旁留下足够的春、秋路过草场,已开垦的应适当退耕;另一方面在海拔较低的宽谷或河谷内,应大力发展割草场和建立人工饲料基地。西藏东南部高原草场也是夏、秋季放牧场,严重缺乏冬、春放牧场。高原面地势高,冬、春严寒,解决冬、春场缺乏问题比较困难。一方面可以尽量扩大远程夏、秋放牧场的面积,多保留些近程冬、春场,并且需要加强气象预报,以利于及时转场;另一方面以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作为冬、春场基地,在山坡上大力发展割草场,在河谷内结合农业建立人工饲料基地。
(五)在固定流沙改造沙漠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沙漠草场发展畜牧业
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面积约为十六亿亩。沙漠内的流沙危害居民点、交通线和农田。就某一具体地点而言,沙害是严重的;但就全部沙漠而言,危害面积并不大。从另一角度说,沙漠也是土地资源,估计可利用的植被资源的面积即超过一亿五千万亩。如此大面积的植被资源的利用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改造沙漠的总方针应该是利用与改造并重。
沙漠利用的方向应该以牧业为主,农、林业为辅。沙漠中发展农业需要大量灌溉水。农业用水是有限制的,而且水的利用率也很低。在温带沙漠发展农业,还要受到大气热量的限制。绝大部分地区不能种植冬小麦和棉花,小部分地区可以种冬小麦,但是易受冬季寒害,而且棉花更会因生长期不足和风沙的袭击而保证不了产量。因此,沙漠地区发展农业是有限度的。沙漠中原有的森林面积不大,胡杨林、沙枣林只限于分布于河流两岸地下水位较高处,栽植树木就需要灌溉,而且森林生长耗水多会降低地下水位,致使需地下水生长的草本植物枯死,最后树木本身还会死去。因此,发展林业也不应为沙漠利用的主要方向。阿拉善的沙漠湖盆、河西走廊的山前戈壁、准噶尔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和山前草戈壁以及塔里木河旁的胡杨林,都是良好的草场。这些草场虽然草群产量不高,但是能够作为冬、春牧场,对于缺乏冬牧场的西北牧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沙漠特别适合发展牧业。
北疆固定、半固定沙漠草场和阿拉善沙漠湖盆草场,都应该充分合理利用。北疆沙漠草场可作为冬场或饲养羔皮羊的四季放牧场。如果加强雪情预报,将有利于冬场地点的选择。要发展沙漠羔皮羊业,则需要打井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这类草场有改良提高草群质量的可能性,措施是利用冬雪、春雨播种当地沙生牧草。阿拉善沙漠湖盆草场可以四季放牧牲畜,但放牧过度易使草场退化;如能进行合理的季节调配和年度轮牧,将有利于草场更新。部分土壤盐分较高的草场,改为割草场是比较合适的。河西走廊和北疆的草戈壁,均可作为冬季放牧场和春、秋路过放牧场。如果作为冬场,需要进行圈饲,以避风寒。同时,在无雪、少雪的河西走廊,还需要解决人畜饮用水的问题,可考虑打井和开渠引水。南疆塔里木河、和田河沿岸的胡杨林,如能进行抚育更新,将可以成为良好的林牧结合基地。
在进行固定流沙中,方法是植物固沙、机械固沙和化学固沙,但是最为有效、经济而能耐久的是植物固沙。同时,固沙的最终目的为了利用,因此植物固沙更具有经济价值。当然,由于固沙工作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而以植物固沙措施为核心。
(六)大力发展东北、西北、西南林区狩猎业和驯养业;在发展淡水渔业的同时,也应重视咸水湖渔业的发展
我国温带、半热带和青藏高原的林区内的动物资源最为丰富。东北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北疆阿尔泰山、天山区以及藏东高山区,均为皮毛兽产地,可以大力发展狩猎业。但是,应对珍贵、稀有的皮毛兽和观赏兽(如紫貂、雪貂、麝鼠、海狸、猞猁、猫熊、东北虎、华南虎、野象等)进行保护,应严格规定狩猎时期和保护母兽。东北东部、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尚可继续发展驯养业,驯养鹿、海狸、麝鼠等珍贵的兽类。内蒙古区、阿拉善区、北疆区和南疆区盛产黄羊,并有稀有的野马、赛加羚,也可发展冬季狩猎业和野马驯养业。
我国东南各自然区的河流湖泊以及云南高原湖泊盛产淡水鱼,应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养鱼、捕鱼业。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地区及青藏高原上的内陆湖泊很多,多为咸水湖,也盛产鱼类,因此也应该大力发展内陆咸水湖的渔业。


第5版()
专栏:

抗菌素与植病防治
尹莘耘
植物病害的顽强性
目前国内外尚未能有效控制的植物病害,称为“疑难性病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下列六类。
1、种苗内部传带的病害:如洋麻炭疽病,主要由种子传带引起侵染,如能肃清种子内外的病原,在无病地区繁殖,以无病种子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就可隔绝这个病害。但是多年来试用了各种药剂,无论是拌种、浸种还是结合温水烫种,都不能彻底肃清。这是因为一般能杀死低等植物——真菌的药剂,对高等植物——庄稼也常带有毒性。更由于该病菌能以休眠菌丝体的状态潜入种胚的内部,种胚是较敏感的,如果热力或药力高了,都容易致死;热力或药力低了,又不能杀死菌体。如柑桔溃疡病,主要由苗木传染,病原细菌深藏在植物组织的内部,一般药剂难以清除。到目前为止,尚不能保证病苗不传入无病的地区。其他如甘薯黑斑病等,也属于这种类型。
2、维管束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马铃薯等青枯病,病原细菌繁殖于植株维管束中,一般农药无法进入,抗病品种也不易获得。
3、雨季中暴发的病害:如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棉花茎枯病等,常在连续下雨季节中迅速滋繁,暴发成灾。人们在雨中不便下田喷药,而且现有农药在叶面存水未干时喷撒,或在喷药后遇雨,都难以奏效。
4、土壤侵染性病害:如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其病原菌能长期活动在土壤中,多年不死,在棉株的各个生长期中都能伺机侵入,潜藏在维管束内。防治这类植病非用内吸性极强的药剂无法奏效。而且在土壤中大量用药,也不经济。
5、寄主范围特广的病害:如丝核菌所致的多种立枯病,细菌所致的青枯病,南方常见的菌核病、紫纹羽病等,既能长期生活在土壤中伺机侵害庄稼,又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科属的植物。因此,实行轮栽、选育抗病品种或用药剂处理都感困难。
6、毒素类病害:如柑桔黄龙病,白菜、油菜孤丁病,以及烟草、豆类、薯类的花叶病等,都属过滤性病毒所致。目前尚缺乏直接喷治的农药。特别是柑桔黄龙病,它的病原毒素还存在于土壤中,防治更感棘手。
抗菌素防治植物病害的特色及前景
本世纪的五十年代在医学上被称为抗菌素年代。植病工作者也曾试用医学上现成的抗菌素来防治植物疑难性病害,并获得成功的实例。如以链霉素和土霉素单用或混用,防治苹果、梨的火疫病,烟草的野火病,以及蔬菜、豆类的细菌性病害。在美国和日本曾大量生产这些抗菌素专为农业上应用,并且认为比农药更经济有效。
但是,植物病害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由真菌寄生所致,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是由细菌引起的,医学上常用的那些对细菌有效的抗菌素满足不了农业中防治植物病害的要求。各国抗菌素工作者曾分出一部分力量来筛选专供农业上使用的新抗菌素。例如,灰黄霉素首先是由英国自青霉菌类发酵物中提制而成的,它易自植物根系吸入,分布到植株的各部,每毫升中有零点一六至二十微克的量存在,即能使致病真菌的菌丝体失去常态,不能生育。它在水溶液和土壤中均较稳定,对植物的毒性也极小,因此在许多真菌病害的防治中,能取得较显明的效果。德国也从青霉菌类中提制了多种不同的青霉菌素,由于内吸作用较强,喷治苹果白粉病,远远超过多硫化钡的效果。近十年来,日本为防治稻瘟病筛选了万株以上的放线菌,提制的“制瘟素—S”对紫外光和热均较安定,七万倍稀释液在田间喷治稻瘟病和番茄叶霉病,其效果超越汞制剂,只是在高温地区还有些药害。一九六○年美国试制了农用新抗菌素P—9号,百万分之三的浓度即能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浓度增大三十倍,对麦株仍无药害。它在植物体外并不抑制锈菌孢子的发芽,但吸入植株后,能增强小麦对锈菌的抗病力,同时维持的有效时间也较长。苏联在农用抗菌素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防治棉花角斑病、黄萎病和杏树雕萎病等,均曾找到了有效的抗菌素。
解放以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也开展了农用抗菌素的研究。一九五七年首先提制了1013抗菌素,其抗菌谱较广,对植物的毒性也低,对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棉花和洋麻炭疽病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九五八年制成的878号抗菌素浸种棉花,对炭疽病的防效超过赛力散。一九五九年提制了6445号抗菌素,对植物致病真菌和细菌都有较强的作用,在田间防治白菜软腐病,效果超过链霉素。一九六○年提制的508号抗菌素,喷治小麦锈病,效果超过石硫合剂。另一新抗菌素1972号,喷治棉苗轮纹、茎枯、炭疽等叶斑病,防效均超过波尔多液。同年选制的B—387号抗菌素,对细菌有高度抑杀作用,且能吸运至植物体内,喷治白菜软腐病,效果超过链霉素。尚有制霉菌素A94号,处理柑桔后,在保藏时比对照减少霉烂,避免感染。最近又制成了球孢菌素,它对稻热病、小麦赤霉病、棉花炭疽病都有防治作用,对水稻白叶枯病等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促进甘蔗分蘖。
利用抗生菌直接防治农作物病害,国内外也有不少成功的实例。最早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木霉菌的利用。田间试验证明,它在酸性很强的土壤中,对种苗的立枯病确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在弱酸或碱性的土壤中没有作用。后来才知道它所产生的有效物质——枝粘霉毒素在碱性环境中易遭破坏,对日光也很敏感,因此还不够理想。一九三五年后,苏联有不少微生物学家研究拮抗性细菌在病田中的应用,拌种亚麻和油松的种子,都能明显地减轻枯萎病菌的为害。一九五○年起,我国和苏联同时研究拮抗性放线菌的防病试验,结合有机肥料,各对棉花黄萎病进行生物防治。在我国棉花病区九年的连续试验中,证明用G4号抗生菌结合肥料三次分施,能减轻黄萎病发病率百分之十八至六十四,九年平均增产百分之二十一,与苏联所得的效果相一致。在拮抗性放线菌中,尚发现有不少菌种,如5406、G4、878、72号等,兼具刺激植物生长的性能。近经分析,5406抗生菌除能产生抑制真菌、细菌等不同的抗菌素外,还能分泌出刺激性物质,对光、热、酸、碱均较稳定。低浓度时即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刺激植物发根,促进细胞分裂,并打破马铃薯块茎的休眠。通过这些事例,大家认识到抗生菌、抗菌素在农业上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对付土壤侵染性病害,如棉花黄、枯萎病,小麦根腐病、果树根癌、土壤病毒以及多种菌核病和立枯病,直接利用抗生菌似乎较有前途。因为抗生菌结合肥料施用,既可节省国家的原料,减轻农民的负担;活菌在土壤和肥料内,还可以不断释放抗菌素,延长有效期。但对于种苗内部的病菌或农作物地上部的病害,则必须用深入组织或不怕雨水冲洗的内吸高效抗菌素,才能达到肃清或完全控制的效果。
从国内外现有的资料来看,农用抗菌素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选择性:有些抗菌素能抑制在某些微生物及某些植物体内所进行的一般生化过程,所以它们不但对菌类有毒性,而且对植物也有毒性;而另一些抗菌素则只能抑制某种微生物所特有的个别生化过程,如抑制病菌吸取营养或阻碍其需氧呼吸等,不致引起植物中毒。因此,人们就不难选择到对病菌有高效的抑制力而对农作物没有药害的抗生素。拂来屋霉素和灰黄霉素就属于这种类型。前者在百万分之一的浓度即可完全控制菜豆锈病发生,而且提高浓度百倍仍然没有药害。
2、内吸性:由真菌所产生的抗菌素,如灰黄霉素、青霉菌素等,都易被植物吸入,运转于各部;由放线菌所产的链霉素、放线菌酮、P—9号等抗菌素,也能渗入植物组织的内部。如果能选到更高效的内吸抗菌素,进入种胚或透过维管束,杀灭或抑制病原菌而不毒害植物,就可解救上述的多种疑难性病害。
3、免疫性:某些抗菌素如P—9号,其本身并无杀菌的作用。所以在植物体外试验,并不能抑制真菌孢子的发芽;但以百万分之三的浓度喷射麦株,被吸入体内,便能控制锈菌的发育。这种抗菌素有可能改变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促使植物在较长的时间内免除病菌的寄生为害。通过抗菌素浸种,曾发现玉米后期免受黑粉病,小麦后期减轻锈病的现象。抓住这些苗头,并使它稳定和扩大开来,无疑是一个新的武器。
4.药效的持久性:如灰黄霉素和P—9号等抗菌素,进入植物体内后,均能维持较长的有效期间,这种类型的抗菌素进一步提高,就有利于雨季中暴发的疑难病害的防治。
在医学抗菌素研究中,还发现不少种抗菌素能抑制动物的过滤性病毒,这对植物毒病的防治,也提供了新的线索。随着新抗菌素的陆续发现,其他植物疑难性病害,也将逐步得到解除。
抗菌素多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且成本较一般农药昂贵,是否能在农田中普遍应用,曾是大家顾虑的问题。但新生事物发展的速度,常使人们难以逆料。青霉素在一九四一年,每毫升培养中,仅含一至十个单位,通过反复自然选育,以及X—射线、氮芥等处理,或利用杂交的方法,目前每毫升已增至一万二千单位。某些新型抗菌素,仅以百万分之一的低微浓度就可控制病害的发生。每公斤这类的抗菌素,就可供万亩农田喷治之用。因此,假如每公斤定价高达一千元,则每亩地也只需一毛钱。用作种苗消毒或果品防腐,所需材料更少,药本也就更低。
对目前农用抗菌素研究工作的浅见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农用抗菌素的研究,确已发现了不少可喜的苗头。大家认为潜力很大,亟需挖掘。个人认为须重视以下两个问题。
1、组织配备问题。目前全国有不少农业机构从事抗生菌、抗菌素的研究。但是,抗菌素的性质比较复杂,牵涉到很多专业。在力量分散、各不成套的情况下,纵然发现苗头,也难使效果稳定,付诸实践。因此,亟需在农业科学研究系统内设立中心机构,配给有关专业人员,充实必要的仪器设备,从全国范围内分离筛选高度内吸、长效、无毒的抗生菌种。通过发酵提炼,获得多种不同的样品,针对着疑难性病害的性质,分发各地区检定防治的实效。肯定效果后,再交化工部门进一步研究中间试制和成批生产。
2、工作方向和方法问题。农用抗菌素须能自植物体外深入体内,运转至各个部分,且能维持较长的有效时间。由于致病真菌与农作物同属植物,其生化过程比较相近,又要求抗菌素有严格的选择作用,所以研究农用抗菌素不能完全照搬医学中的整套经验。过去在筛选菌种时,侧重于它在平皿中的抗克性能,低效菌种在初筛中即被汰除,这样就选不到如P—9号那样免疫性的抗菌素,也遗漏了内吸性特强而抗克力较弱如灰黄霉素类型的抗菌素。今后要放宽初筛尺度,凡属不同类型的菌株,应各通过体内测定后,才考虑其去留。以往工作中,曾侧重于广谱菌种的选拔,以真菌中最顽强的镰刀菌和丝核菌作过筛标准,这样虽能选出高效、广谱的菌种,但其对植物的毒性也常较大。按一般推理,广谱菌种既能抑杀所有低等植物——真菌,也可能扩大范围毒害高等植物——庄稼。是否应从狭谱菌种内找寻无毒抗菌素,尚缺乏科学数据。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注意抑菌效能、抗菌范围、选择作用和植物毒性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探究有关规律,提高工作效果。
我国现有抗菌素的内吸效能都还不够理想,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筛选大量的菌种。究竟从哪一类微生物着手所得效果最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农药的一般规律,分子量较小、属酸性或亲酯的品种,内吸性可能较强。放线菌抗菌素多属碱性或中性,分子量也较大;而真菌抗菌素多属酸性,分子量也较小。特别是在它们与植物的关系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侵染所致,而由放线菌所致的病害不到万分之一。主要是因为放线菌只能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组织,而真菌除伤口及孔口外,尚能分泌物质溶解植物细胞壁而渗入内部。因此,从真菌抗菌素中,获得高效内吸的可能性亦大。自青霉素发现后,各国均致力于真菌类抗菌素的找寻,并获得了不少成果。我国气候温暖湿润,真菌的宝藏尤多,因此潜力是很大的。为了早日获取高度内吸新抗菌素,今后也需要扩大增选真菌范围,不再局限于放线菌类中。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南京举行学术讨论会
探讨太平天国史上的问题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最近在南京举行的纪念太平天国攻克并建都南京一百一十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建都南京是一个不小的错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后,不乘胜北进而建都南京,从总的方面评价,还是利多害少的。
持前一种意见的有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牟安世等。牟安世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失去了消灭清王朝的有利时机,是一个方针性、路线性的错误。持后一种意见的有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郭存孝等。郭存孝在他的文章中虽然承认建都南京使太平天国处于被动的和不利的地位,但是他认为建都南京是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既定方针的实现,是适当的积极的。还有人认为,太平军建都南京是完全正确的。其理由是:当时敌强我弱,“流寇战略”不能取得胜利,因此,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再图北伐的战略是正确的。
这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有关太平天国史的论文三十九篇。内容包括: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人物的评价,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的是非得失,太平天国同捻军起义的关系,太平天国政权的特点和性质等。会上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讨论。
罗尔纲和周邨在他们合写的《洪秀全论》中,对洪秀全的一生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论。作者认为,洪秀全向西方采撷基督教对上帝某些说法,根据我国古代大同理想,继承中国农民斗争的传统,并体现当时农民斗争的现实,塑造了一个“革命的上帝”,创立了拜上帝会,给太平天国起义找到了一个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工具。
作者指出,洪秀全对国内封建势力的斗争是一贯极其坚决的。他在宣传革命时,就在《原道救世歌》等文件中发挥了革命理论;在金田起义后,又创制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但是,它是一个空想性的纲领。加以当时的战争环境,使它无法试行。虽然如此,太平天国是始终要实行这个制度的,“照旧交粮纳税”只是一种暂时应付环境的政策。洪秀全还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作者还指出,洪秀全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也是一贯坚决的,他从来没有对外国侵略者存过幻想。
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按照作者的意见,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无法解决。洪秀全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太平天国伟大的时代指导者,却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太平天国前期,他掌握革命方向,指导革命斗争,而把国务交给具有卓绝的组织才能的杨秀清执掌。这样分工给太平天国革命带来了飞跃的发展。到杀了杨秀清后,他自己执掌国务,于是大纲紊乱,措置失宜,特别是在处理内部矛盾上犯了严重的错误,终至于亡。但是,这是农民革命无法避免的结局,而不应该由洪秀全个人完全负责。
在讨论中,有些人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也有些人认为作者对洪秀全评价过高了些。(韦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