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良工成于示人朴
倪平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小时候,胸有大志,聪明过人。他哥哥马况勉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良工不示人以朴”,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行家是决不肯把粗糙的东西拿来问世的。这种精神,不但对于古人,而且对于今人或将来都富有意义。每个能工想到这句话,便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产品,一再琢磨,力求臻于完美;每个作者想到这一点,构思下笔无不反复斟酌,力求合乎高标准。这种精神我们在无数默默无闻的巧匠中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对工作对艺术负责的生动表现。
但是,细细想来,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还必须以“良工成于示人朴”作为前提和补充。前者是工作的态度问题,后者是工作的干劲问题。没有“良工不示人以朴”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固然产生不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来;但如果没有“良工成于示人朴”的那种敢于求教不怕浅陋的精神,恐怕也不会成功。只有敢于“示人朴”,才能听到许多有益的意见,促使自己反复研究,深入一步去钻研,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深入了,收获也就更大了,这不正是敢于“示人朴”的结果吗?
“良工成于示人朴”也是人们实践和认识过程的必然。从学徒到师傅,从新战士到老战士,从处女作到辉煌巨著,无不经过“示人以朴”的过程,学徒第一次习艺,战士第一次上操,小学生第一次做作文,无不在师傅、老战士、老师面前显出种种笨拙的地方,但有经验的人知道,这丝毫不值得耻笑,有以往的幼稚,才有尔后的成熟。谁想藏拙,谁不敢实践,谁就不能提高。鲁迅先生说:“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实为精辟之论。其实,任何人认识的提高过程都是不断实践、不断露浅、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无穷的长途。“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韩愈)学是由浅到深的过程。唯有敢于实践敢于露浅的人,才最容易得到深刻的教益,原因不是别的,吃一堑长一智?!
自然,所谓“良工成于示人朴”,并不是就可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既要“示人”,总得有益于人,总得尽力为之。我们决不应借口“示人朴”而粗制滥造,而是要在已有水平的高度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个“成于示人朴”,鼓励人们去大胆实践;一个“不示人以朴”,鼓励人们精益求精,两者相辅相成,事情就好办了。


第6版()
专栏:剧评

谈越调演员申凤梅的唱
林绿
河南越调,是流行在河南南部及东部广大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河南省商丘专区越调剧团来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赞赏。特别是越调的著名演员申凤梅(艺名大梅)同志演唱艺术的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一九五六年在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申凤梅主演了《收姜维》,她在剧中饰演诸葛亮,她那功力深厚的演唱艺术引起了很多戏曲界的同行的称赞。申凤梅是个女同志,但她真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在表演中,观众察觉不出演员的女性特点,而是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将近七年之后,今天在首都的舞台上又看到了申凤梅同志的《收姜维》,由于她在演出中不断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使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了。
这出戏的语言生动亲切,平易近人,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越调的音乐也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唱腔和语言的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越调的很多戏都是以唱为主的,在《收姜维》中也是以唱工见长。申凤梅在《三传令》劝赵云一场的唱腔,就很激动人心。赵云被姜维击败,心中惭愧,魏延又说赵年老无能,赵云被激怒了,要去与姜维决一死战。诸葛亮此时不是责备赵云,而是检查自己用兵不到之过。申凤梅很恰当地掌握了诸葛亮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诸葛亮谦虚谨慎的政治家的风度。在唱腔的运用上,选择了老越调的“十字头乱弹”,表现孔明对赵云的劝慰是那样的亲切诚恳,特别是唱到“虽说你今一天打回败仗,怨山人用兵不到你莫放在心上”时,唱腔的调式突然一转,使用了高亢的音调,突出了“怨山人用兵不到”的谦虚而又激动的感情。据申凤梅同志讲:这段唱“现在的高音符,过去是低音,我认为在这样激动的情感和紧张的情节上,低音是不能够发挥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因此也就改变了老的唱法,来作一次新的尝试”。这种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进行的革新尝试,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另外,在劝姜维的一场,申凤梅一连唱了一百多句的大段唱腔(有人统计过是一百二十八句),是许多观众所乐道的。如果说前面劝赵云的唱,是结合了诸葛亮具体的思想感情而感染了观众的话,那么这一百多句的唱,完全是追忆往事,铺述事件的经过:从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一直到天水关收姜维之战,几乎包括了诸葛亮过去的全部经历。如果演员驾驭不了剧中人物的活动,就会游离于人物之外,形成演员自己在那里傻唱。而申凤梅同志却紧紧地掌握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把过去的事迹,作为说服姜维归顺的材料,给人物找到了思想的贯串线。演员在演唱中还充分调动了观众对故事熟悉的想像力,来丰富舞台上诸葛亮的形象。当故事叙述到舌战群儒之后,诸葛亮笑周瑜“我笑他(笑声)年幼人用兵不强”时,申凤梅在唱腔中加入了轻微的笑声,使唱腔和笑声结合得浑然一体,表现人物的感情非常细腻。在观众的想像中,好像三气周瑜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不过后面在唱中加的笑声似乎多了一些。)
这一大段唱,是运用善于表现叙述性的“垛子”板来表现的,并且突破了原来上下句的局限,大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演员的演唱有紧有慢,有刚有柔,快而不乱,慢而不拖,的确是从容不迫。特别是吐字清晰准确,气口运用自如,听来非常感人。申凤梅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说基本上是“唱”出来的。足见演员在演唱艺术方面深厚的功力。
申凤梅同志的戏路很宽,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她不但善演老生,也在《三哭殿》中演老旦,在《李天保吊孝》中演小生,在《闹花园》中演小旦,而且都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河南省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在继承和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过去也演过不少的现代戏,希望他们不断提高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演出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现代剧目。


第6版()
专栏:

《北极星》跋
吴伯箫
我参加了一九四二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座谈会开了三次。记得第二次以后的哪一天,我从延安南门外去杨家岭接洽工作,骑了一匹马。工作接洽完了,从杨家岭出来,远远望见毛主席同两位同志从延河岸边散步回来,正走上渡口通大道的斜坡。这时候我有些踌躇:立刻跑到毛主席跟前去呢?还是牵马在道旁等毛主席走过呢?都觉得太突然。这踌躇是一刹那的工夫。就在这一刹那间,毛主席仿佛知道了我的心情,已经叫着我的名字挥手招呼了。我便立刻跑到毛主席的跟前去,握了手。毛主席问起我的工作情况,还谈到我在座谈会上简短的发言,说:“就应当那样讲。”
在座谈会上,我只讲了很少的一点意见。那时我在教育厅工作,正想为中学和师范学校请几位语文、音乐和美术教师。我就在座谈会上提出了欢迎文艺工作者到学校教书的意见。说明这样做,一来可以深入实际,熟悉当地的生活,搜集陕北无限丰富的民歌;二来可以接触学生和群众,做一些文艺普及工作。——毛主席对座谈会上每个人的发言都是注意的;可是没想到对我这样一点意见也注意了。在第一次座谈会上,毛主席跟每一个同志都握了手,说了话;可是没想到人那样多,毛主席竟然都认识,还叫得出名字。
那次在路上见面,心里实在感动。
因为是在路上,说话的时间不长,但记忆永远是清新的。隔了二十年了,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每次想起来都感到是很大的鼓舞。那次回教育厅,我没有再骑马。拉着马慢慢地走。一路就想着毛主席对文艺工作的关心,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毛主席那亲切平易的风度,那博大深邃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沉浸在幸福里。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一字一句都听得很清楚。当时听了,仿佛觉得都懂。作为一个靠自我摸索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在文艺问题上糊涂观念是不少的。听了《讲话》以后,像拨云雾见青天一样,心里豁然开朗。记得那年的九月间,因为工作去关中,还根据自己整理的笔记,把《讲话》内容向关中地区的文艺工作同志传达了。
现在想来,那时把事情还是看得太容易了。听完《讲话》认为懂了的,其实未必真懂,更不要说懂得透彻。毛主席的话,向来是深入浅出的,单看字面,也许并不难懂;但是涵义却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认真地学习,体会,不是每读一遍《讲话》理解就更深一层、收获就更多一些么?若是按照《讲话》的精神去身体力行,那就更无止境了。像思想的改造,感情的变化,工农兵生活的体验,人民群众语言的学习,那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已经够了”的。
我自己写东西很少。写得少,正是毛主席所讲的“不熟不懂”的结果。偶尔写篇把短文,回头看看,也往往很不满意。写第二篇的时候否定第一篇,写第三篇的时候否定第二篇。可是,毛主席的《讲话》,像润物的春雨,催花的东风,时时都在亲切地召唤,使自己禁不住要勉励写作,写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写蓬勃发展的建设事业,写自己在幸福的新社会里所见,所感,所忆,所信的事物。哪怕写出来的只是社会主义时代风貌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但愿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抒发的感情是诚挚的。
“为工农兵服务”,毛主席给文艺工作者开辟的道路是广阔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如何为工农兵服务方面,《讲话》里也讲得非常详尽,非常具体。沿着这条广阔的道路,并且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二十年来祖国的文艺是十分繁荣的。诗歌,小说,戏剧,美术,音乐,电影,舞蹈,曲艺,……各个艺术部门,各种艺术形式,都呈现着绚烂的异彩。现在,毛主席的湛深的文艺思想,正继续发挥着光辉的作用,它启发和鼓舞文艺创作的力量也正无穷无尽。《讲话》的最后说:“……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现在,新阶段早已经开始了;推进的范围,却已经不只是全中国,而将是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方向。
生活,工作,战斗,方向的指示是最亲切的关怀。今年是《讲话》发表二十周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更加灿烂的时候,这里把几年来写的散文选二十篇印成一集,拿一篇纪念《讲话》的文章的题目《北极星》作为书名,意思是想表示对亲切关怀的衷心铭感和对《讲话》所指示的方向的热烈向往。
一九六二年十月一日
〔散文集《北极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6版()
专栏:

扁担
徐万明

父亲送给我一条扁担,
它身上留有刀痕弹斑;
扁担磨掉了祖父半世年华,
却挑不尽深重的苦难。
命运逼得祖父走投无路,
带着儿子上了井冈山。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个朴质的真理照亮了心眼。
搏斗格杀,劈过白狗子的头颅,
冲锋陷阵,拨开了敌人的刀尖;
跟随朱总司令夜半挑粮,
千斤万斤,挑的是祖国的一份重担!
祖父在战火中倒下,
“干下去!”便是他的遗言。
从此,父亲挑起了担子,
走呵,走呵,直到今天!

父亲送给我一条扁担,
平滑扎实,金光闪闪;
这是一件最珍贵的礼品,
我要带着它去作个社员。
革命先烈付出了多少心血,
美好的愿望终已实现。
父亲的嘱咐铭刻在心头:
“这扁担,要挑起最大的困难!”
红军的儿孙懂得挥笔构思,
也懂得运用扁担禾镰,
我把扁担摸了又摸,
青春的胸怀涌起狂澜。
挑起一道道长堤,
挑走一座座荒山,
挑上公社的丰收,
挑来幸福,挑来明天……


第6版()
专栏: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吴敏 高山画
?雷锋生活十分俭朴。他的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穿着;口杯脸盆破得斑斑驳驳,他还用着。人家对他说:“你无家无业,何必熬苦自己?”雷锋说:“比起过去孤儿生活,我现在已经好到天上啦!”
?抚顺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雷锋将全部存款二百元送给公社,说:“这是我对人民公社的一点心意,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公社的同志要他留个名字,他说:“我从前是个孤儿,现在是解放军战士!”
?那年抚顺市遭到大洪水袭击,雷锋和战友们一起连夜挖溢洪道抗洪。他的锄把脱落了,索性用双手搬泥块,指头都磨破了。卫生员劝他上药休息,他说:“洪水和万恶的敌人一样,怎能为点轻伤就下火线?”
?雷锋是这样一个人:成天闲不住,总是主动找工作。他真恨不得自己的手臂变成顶天立地的钢梁,好把祖国社会主义大厦赶快支撑起来!一个星期天,雷锋有点感冒,指导员劝他一定到卫生所去看看。 〔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