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保卫公社利益的英雄
新华社记者 康伟中
在我们的国家里,有很多很多的人,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写下了无数英雄的诗篇。这里歌颂的是一个公社生产队的当家人,他满怀革命志气,一贯忠诚劳动,朝朝夕夕为集体事业而操心,最后为了公社的利益,在扑灭公社的一次火灾中,身受严重烧伤而捐献出了他光辉的生命。他就是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宋恩珍。
现在,宋恩珍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黑龙江全省,人们纷纷表示要向宋恩珍学习,要“做宋恩珍那样的生产队长”和“做宋恩珍那样的公社社员”。
在苦难和战斗中成长
最近,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访问了烈士的家乡——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人民公社,听乡亲们忆述烈士平凡而伟大的生平。
四十三年前,宋恩珍出生于一个雇农家庭。他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带领三个年幼的孩子,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宋恩珍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放猪,曾因丢失一个猪崽而遭到地主毒打,硬逼着他连夜去找回猪崽。当时,他的生活比地主的猪狗还不如。“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宋恩珍的大伯和大哥宋恩福等七个农民上山砍柴,被日本侵略军抓住,残暴的日本侵略军把捕获的中国农民带进山沟,用机枪扫,用刺刀戳,大伯等六个农民死了,只有大哥一人逃回来,一家人见了面,抱头痛哭一场。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地埋进宋恩珍幼小的心灵里。在家乡得到解放后的第二年,他怀着深仇大恨,报名参加解放军,从此投入了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的行列。
宋恩珍在部队里担任过侦察排长,作战机智勇敢,曾经数次立功。一九五三年冬天,这位经受过七年战火锻炼的人民战士复员还乡。他回到县里以后,县里打电话要乡里派马车来接他。没等乡亲们套车子,宋恩珍不声不响地就背着背包,从四十五里外的县城回到了家乡。他曾背着这个背包走过半个中国。乡亲们见了宋恩珍,都亲热地围上来问候他。有人说:“老宋啊:你在部队里是排长,回来该到县里找个工作干,当干部总比种庄稼强呀!”宋恩珍回答说:“咱从小是庄稼人,回来还干庄稼活,干革命哪里都一样”。正因为他有这种可贵的品质,他才对工作无分尊卑,能上能下,不存私念,一心以革命利益为重。
革命就要革到底
党教导过宋恩珍:干革命,就要革命到底,不能停步不前。宋恩珍一走上工作岗位,一场新的斗争就在他面前展开了。他当时被选为党支部委员和互助组组长。组里有四户富农经常叫嚷要拆散互助组,他就召集贫雇农开会,揭露富农的阴谋,团结大家坚决走集体富裕的道路。这年,他带领全组农民协力互助,争得了好收成。不久,新的革命任务又提到宋恩珍面前。宋恩珍互助组邻近的史国范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当地成了一面鲜艳的红旗,人们对办合作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组员们亲眼看一看合作社的好处,这年麦收季节,宋恩珍带领大家去参观史国范生产合作社用马拉摇臂收割机收小麦,用双轮双铧犁翻地。组员们看得着了迷,回来就闹建社。初级合作社建成后,宋恩珍被选为社主任。建社的第一年,宋恩珍曾四次访问史国范,向他学习办社经验。史国范初级社的一些社员开玩笑地说:“老宋啊!为了办好初级社,你快要踏破我们的门槛了。”这一年,他和社员们艰苦奋斗,取得了农业大丰收,这就更加鼓舞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性。后来,宋恩珍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从初级社走向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
在公社里,宋恩珍被选为新安生产大队副队长。为了响应党提出的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号召,他在一九六二年初下放到生产队。当时,这个大队的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的社员,都要求宋恩珍去当队长。这是两个生产条件相差很悬殊的队:第四生产队的涝洼塘地多,干农活的好手少,牲畜瘦弱,农具不足,生产上困难比较多;而第五生产队的平川地多,劳动力强,干农活的好手多。宋恩珍的两个哥哥也住在第五生产队,宋恩珍自己在那里还新盖了房子。但是大队党支部为了加强弱队的领导,想把他调到第四生产队去。支部书记向他征求意见的时候,宋恩珍毫不犹豫地说:“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支部书记向他指出:“去的地方是个弱队,这副担子可不轻呵!”宋恩珍爽快地回答:“支部放心,担子再重,我也把它挑起来。”
“老常干”的志气
第五生产队有的社员听到宋恩珍到第四生产队当队长的消息后,认为第四生产队尽管有个好队长,但是生产困难条件多,要想在生产上赶上自己队,那不是短时间的事。有些社员还夸口说:“我们队种一百三十五亩黄豆,就能赶上第四生产队一千亩地的粮食产量。”第五生产队队长温宏志也担心地对宋恩珍说:“宋三哥!你那个队要想赛过我们,可是难上加难呵!”
宋恩珍把来自第五生产队的这些议论当作鼓励大家前进的力量,他在大会小会上激励社员说:“我们是个薄弱队,底子差,困难多,一定要有志气,发奋图强。今年产量不敢说超过第五生产队,可也不要比他们队低。”他和群众团结在一起,战胜了生产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来到这个生产队以后,首先发现现有的马草只够喂一个月,春耕大忙季节将到,全队十九匹马眼看就有断草的危险。宋恩珍召开队委会研究办法,他提出有一处荒地里野稗子草挺多,割回来就可以喂马。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马上派了几个人去割草,七天就割了四千多斤,一春需要的马草解决了。接着,他们又相继克服了缺绳、缺套、缺犁辕等等困难,最后和其他生产队一样,按时开犁播种。社员们说:“宋队长调算得好,头三脚就叫他给踢开了。”
这年春天,公社领导上要求第四生产队种九十亩小麦。按照当地习惯,小麦都种在头年秋翻地上,可是队里头年的秋翻地只有十五亩。宋恩珍召开队委会请大家想办法。老农葛茂义提出了新的种法:不用翻地条播,改用人工点种,这在当时春旱缺墒的情况下,还有利于麦苗的成活。宋恩珍采纳了老农的建议,果然苗出得齐,长得旺,要求的播种计划完成了。夏收时,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计划也超额完成。社员们说:“我们提出的好意见,宋队长没有不听的。有这样的队长,生产没有搞不好的。”
社员们给宋恩珍起了个外号,叫“老常干”。这是说,一年四季,宋恩珍除了开会外,总是和社员一起劳动。生产中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冬天,他和社员一起上山打柴。春天,他和社员们一起刨粪送粪,扶犁点种。去年夏锄时,他和社员一样干活,还负责检查铲地质量。社员渴了,他就把开水挑到田头,社员们关心地说:“宋队长,休息休息吧,你干那么多事,少铲点地大家还会有意见吗?”他说:“正因为我是队长,我就更得多干一点。”在收获季节,宋恩珍更加忙碌,白天他在地里同社员一起干活,晚间还值班照看场院,有的社员担心他这样干会把身体弄垮,他回答说:“建设社会主义就得忍受些艰苦。”
毫无私心的人
宋恩珍平时像关心亲人一样地关心着社员们的疾苦病痛。天冷了,他帮助一些社员解决缺棉衣的困难;有些社员身体不太好,他就分配他们做轻活。去年春播季节,正巧碰上老农葛茂义家的房子快要塌下来。宋恩珍急得直打转,他想,要是这时抽劳动力盖房子,就会影响春播;但社员的房子要塌下来,这又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大事。他把队委们找到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大家提出把队里的辅助劳动力组织起来,帮助老农葛茂义盖房子。会后,队委们到各家动员了十五个人,只用八天时间,三间新房就盖起来了。在宋恩珍的操持下,村里盖起了一幢幢新房,可是他自己还住在一座又破又漏的房子里。社员们看不过去,帮助他盖了一间半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可是他一直没有顾得上去抹墙。有人劝他请几天假把房屋收拾好,他却忙着割谷子、扒包米、打场……,一直到上冻才抹好半面墙。
宋恩珍处处关心全局和大集体的利益,并且经常用这种精神教育社员。第五生产队是第四生产队生产上的竞赛对手,去年春播的时候,宋恩珍看到第五队大豆播得太稀,就马上向队长温宏志说:“你们不是要同我们比产量吗?种籽播得这样稀,你们的产量是要受影响的。”第五生产队接受了宋恩珍的意见,马上增加了播种量,秋后,这个生产队获得了好收成。去年夏天,阴雨连绵,地里积了水。第五生产队要通过第四队地里的水沟排水,第四队的一些社员不愿意。宋恩珍听说这件事后,就向自己队的社员们说:“咱们不是一个社吗?不能咱队水排出了,让人家队的庄稼淹着,再说全国还是一盘棋呢!”说完,就帮助第五队的社员把地里的存水全部排走。正是第四队排涝最紧张的时候,离队二十里外的一个水库洪水漫溢,眼看就要溃堤决口,公社来了通知,要这个队赶快派人前往支援修堤。有的社员却说:“人抽出去了,家里排涝谁管?”有的还说:“修好了水库,咱们也受不了益。”宋恩珍召集社员动员说:“咱们不能见险不救,要是水库决了口,周围六七个大队都要受害,要是咱们出把力把水库保住了,咱们队即使涝了一点也没啥,凡事得算大账啊!”社员们被他说通了,立即有二十多个青壮年参加了抢修水库的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宋恩珍领导的第四队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这个队一九六二年的粮豆平均亩产比一九六一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五,一年便赶上了他们的竞赛对手第五队。粮食平均每亩产量比第五队高百分之二十一,平均每个劳动日值也比第五队高百分之二十。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就在社员们喜庆这年农业丰收的时候,宋恩珍为抢救公共财产而受了重伤。这位英勇的共产党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使人永远难忘。他为了抢救公社财产,连续数次进出火网;他全身已烧得像一根火柱,社员们围拢来帮他灭火,他却高喊:“不要管我,你们赶快救火去!”人们把他送进了医院,发现他的全身绝大部分皮肉和皮下脂肪已经烧焦。在医院中,他同严重的烧伤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医务人员问他动手术能否忍耐住,宋恩珍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放心,我一定不叫喊,不打止疼针都行。”在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们心疼得满头大汗,可是宋恩珍没有呻吟一声。有经验的医生说:“尽管他始终没有喊一声疼,但给他换药或注射时,从他的心脏和脉搏的剧烈跳动中,可以感到他是以怎样坚强的毅力在战胜难忍的痛苦!”
宋恩珍在病势垂危中,仍然时刻替集体操心,念念不忘他的战友。公社干部和社员们到医院去探望他,他最先问的是:“大队长烧伤了没有?队上的事是谁负责?”“场打完了没有?公粮交完了没有?”“两匹种马救出来没有?”甚至连作酱豆用的大豆是否分给了社员,他都挂记在心。他的右手指被烧得枯焦了,他怀着惋惜的心情对医务人员说:“我没有手,回到生产队还怎么同社员一起劳动?”护士安慰他说:“你别担心,治好了烧伤,你回去还能一样领导生产。”宋恩珍微微地笑了,他说:“是啊,我一定还能为党工作的!”有时,在他发高烧昏迷不醒的时候,还不断地喊着:“救火啊!”“快送公粮!”日夜轮流守护他的护理人员感动极了,他们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共产党员,看他在发高烧时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关于个人的事,他真是一个没有半点私心的人。
经过八十六昼夜的抢救,宋恩珍终于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牺牲了。消息传到宋恩珍的家乡时,乡亲们感到极大的悲痛,他们为追悼宋恩珍烈士举行了群众大会,许多社员伤心地哭了,他们决心要踏着宋恩珍的脚窝走,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发展集体生产,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最大的力量。
宋恩珍同志同公社的社员们永别了,但是他那一生为集体而忘我奋斗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附图片)
宋恩珍烈士生前曾对他的爱人刘桂芝说:“队里今年缺少玉米优良种子,将咱们园田地里留下的好玉米种子,交给队里串换。”这是刘桂芝和她的大儿子在挑选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准备交给队里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第2版()
专栏:

把革命放在第一位 把集体放在第一位
黑龙江广泛学习宋恩珍精神
新华社哈尔滨十日电 黑龙江省各地目前正以共产党员宋恩珍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为教材,在全省人民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各行各业的人都表示:一定要向宋恩珍学习,学习他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这一教育活动是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的号召和组织下进行的。黑龙江省的报纸、广播电台和出版社,都发表和广播了介绍宋恩珍英雄事迹的材料,各文艺团体编写了许多歌颂宋恩珍的作品。各地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朗诵会和幻灯、表演唱、连环画、墙报等各种宣传形式,广泛传扬了宋恩珍的事迹。据哈尔滨、安达、鸡西、鹤岗、庆安、绥化等市、县的初步统计,现在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干部、战士和人民公社社员受到了教育。
宋恩珍同志在烈火中抢救公共财产的英雄事迹和在工作中一贯表现的共产主义精神,已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双鸭山岭东矿东风青年采煤队队长、共产党员毛传江,在向宋恩珍学习的座谈会上激动地说:宋恩珍为保卫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努力生产,保证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肇州县双发公社邮电所投递员曲惠忠,以宋恩珍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他主动加快了信件的投递速度,每天比过去多跑二十里,把信直接送到群众的手里,很多人写信表扬他。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王海廷学习宋恩珍的事迹后,表示要在一九六三年拿出一些科学研究成果,支援农业生产。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中正以宋恩珍为榜样,广泛开展“好队长、好社员、好生产队”的活动。
在宋恩珍的家乡庆安县,民间剧团都排演了歌颂宋恩珍的剧目。宋恩珍的事迹已经在许多生产队里家喻户晓。同乐公社临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于殿文,是一位残废军人,最近他连续到八个生产队去检查备耕工作,残废的腿已经发肿了,夜间痛得不能入眠,大队长劝他休息,他说:“这点困难算啥,比起老宋,我为党工作得太少了。”安达市卧里屯公社龙山大队第五队队长齐桂林曾认为自己下放当生产队长是“丢脸”,他在学习中说:“宋恩珍同志当队长是那么任劳任怨,能上能下。这样一比,我感到惭愧,我一定要作一个像宋恩珍那样的队长。”肇州县托古公社安乐大队四队队长王国春把宋恩珍当作一面镜子,下决心改变过去不实干的作风,到生产第一线挑重担子。现在他说,社员们对他比过去亲热多了,有了知心话都向他谈,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在宋恩珍工作过的庆安县新胜公社新安大队,社员们正在以宋恩珍的革命精神做好当前的生产。这个大队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安排好了,社员们正在加紧检修农具,决心把今年的地种好。大队党支部还开展了评选五好社员的活动,有四十多名社员被评为五好社员。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以宋恩珍为榜样,每天争着为集体做一件好事,放学回家后,有的给社员读报,有的跑到生产队找活干。宋恩珍生前领导的第四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们都把宋恩珍当作镜子,认真对照检查了自己的思想,表示要争取当一个好干部、好社员。新任队长王秀林说:“我一定要学习宋队长那种热爱集体、不怕困难、大公无私、关心群众、带头参加劳动的精神,和大家一起把生产做好。”经过学习,社员们精神振奋,积极投入备耕工作。现在全队刨起的土粪已经大部分送到地里,马草已准备妥当,春耕需用的数十件农具已整修一新。
宋恩珍复员前所在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最近举行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部队首长号召全体官兵学习宋恩珍忠于革命、热爱集体的共产主义精神,到会代表还一致通过了向宋恩珍学习的倡议。宋恩珍复员前所在的连队全体官兵,表示决心继承和发扬宋恩珍的革命精神。宋恩珍生前亲自领导过的侦察三排,在宋恩珍烈士崇高的英雄行为的鼓舞下,掀起了苦练杀敌本领的活动。


第2版()
专栏:

中央气象台负责人谈四月份气候趋向
四月中下旬黄河以北地区将出现两次冷空气活动,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可能出现晚霜。今年春雨趋势是南方多北方少,北方一些地区春旱仍不会很快解除
据新华社十日讯 本社记者报道:四月上旬侵袭我国的强烈的冷空气已经消失。据中央气象台负责人谈,像这样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今后一般可能不会有了,但是黄(河)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还会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
四月春播期间,降温和晚霜对南方水稻育秧和北方小麦生长都是不利的。为了了解这个时期的天气形势,记者访问了中央气象台的负责人。据他们估计,今年这个时期冷空气的活动不会像去年那么频繁,但要预防气温上升后突然性的降温和晚霜。突然性降温即使时间较短,对育秧和小麦也非常有害。
中央气象台负责人说,下一次冷空气活动大约在本月中旬的中期。这是一次较强的冷空气,估计一般不会像上一次那样强烈。另外,四月底还将有一次冷空气活动。去年四月间,冷空气侵袭我国前后达五次之多,每次都造成了较大的降温。比较起来,今年要少一些。今年晚春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是正常的。有些地区气温可能偏高。因此估计,像去年那种明显的“倒春寒”现象和严重的霜冻情况一般不易发生。但在一般气温正常或偏高的情况下,突然降温,通常可以造成危害。上旬这次强烈的冷空气活动,造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这一广大地区普遍降温,降温幅度达摄氏十度左右到十度以上;长江以北某些地区发生了霜冻现象,对小麦影响可能较大。今后再出现突然降温,小麦仍有受冻可能。预计下一次冷空气活动,霜冻现象将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但黄河以南,特别是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仍须注意防御可能出现的晚霜。至于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今年的终霜期也将推迟到五月底,比常年将晚一个星期左右。
关于今后降雨的预测,气象台负责人说,今年的春雨总的说来是南边多北边少。今后的趋势仍可能是这样。从现在到立夏这段时期,江淮流域主要是淮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两岸,春雨不会太少;而华南、云(南)贵(州)一带雨水不会太多,必须要注意预防春旱发展;久旱的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以及东北西部这一广大地区,今后春雨仍然偏少,春旱不会很快解除;东北西部旱象还有发展的趋势。


第2版()
专栏:

徐开财破男子七十米单轮射箭全国纪录
据新华社广州十日电 解放军射箭选手徐开财九日下午在广州打破了男子射箭七十米单轮的全国纪录。他射出三十六箭共命中二百八十八环,这个成绩不仅打破了他在去年五月间创造的二百七十七环的全国纪录,而且比他今年三月间创造的二百七十八环的全国新成绩还多十环。
徐开财今天是在广州参加七单位射箭通讯比赛时创造这一全国最高成绩的。这次通讯比赛是由国家体委举办的,有上海、山东、福建、青海、四川、内蒙古、解放军七单位参加。


第2版()
专栏:

上海公演朝鲜现代名剧《红色宣传员》
新华社上海电 朝鲜现代名剧《红色宣传员》七日晚在上海开始公演。
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同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党政领导人,以及上海文艺界人士和观众一千八百多人观看了演出。
这个歌颂朝鲜“千里马”运动的优秀话剧的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赞扬。
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和上海市青年话剧团在联合排演这个话剧时,得到了朝鲜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金寿钟的帮助和支持,他曾经向演员们详细介绍了朝鲜“千里马”运动和“青山里精神”、“青山里方法”的内容,并且在七日晚上观看了演出。
在近两个月的排练过程中,导演田稼、饰演主角李善子的著名演员张瑞芳等,曾经到北京多次观摩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红色宣传员》。他们提出了“演红色宣传员,做红色宣传员”的口号,亲密团结,相互帮助,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动作,都认真琢磨,反复修改。
七日,上海各报都发表评论,祝贺《红色宣传员》的演出。


第2版()
专栏:

“巴依!巴依!”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在中国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里的被俘印军人员,都喜欢亲切地称中国工作人员“巴依(兄弟)!巴依!”他们请求中国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办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这样称呼;他们对中国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的时候,也这样叫。每当联欢会演出表现中印人民友谊节目的时候,全场更是欢腾,长时间的鼓掌,有节奏地欢呼:“巴依!巴依!”被俘印军人员说:“在中国生活的这几个月,是难忘的友谊的岁月。这里没有‘杜斯曼’(敌人),只有‘巴依’!”
一个被俘印军士兵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几个月,他最大的收获是,亲身经历的事实告诉他,中国人民不是印度人民的敌人,而是我们的亲兄弟。去年冬天,这个印军士兵,在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受挫后,逃进寒风呼啸的茫茫雪山,饥寒交迫,患了重病。当他蜷卧在冰雪里失望地等死的时候,突然看见两个中国军人向他走来。他想,这下完了。他恐惧地大叫一声,闭上了眼睛。但是,中国军人不仅没有对他进行任何伤害,还把他背到山下,给他御寒的衣服和食物,又用担架抬着他走向后方。以后,他被送上一辆救护汽车,两名中国军人穿着一身白色的罩衣,守候在他的旁边,在中途还给他换药、打针和输氧,使他渐渐度过了危险期,把他一直送到俘虏收容所的医务所。他患的是肺水肿症。在高原缺氧地区,这是一种致命的病症。但是,中国医务人员努力为他治疗。现在他接近痊愈了。他说,不久前,他在给他的四个孩子的信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的父亲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中国兄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记者在收容所,还听到过这样一段佳话。有一天,前方各部队送来一批又一批被俘印军人员。忽然来自两个不同部队的印军被俘士兵,跑出各自的队列紧紧拥抱起来。他们又哭又笑,又蹦又跳。经过查问,才知道原来是一对亲兄弟在异乡重逢了。他们被俘前,兄弟俩由于驻地相隔很远,已经三年多未能见面,中印边境冲突发生以后,互相都在为对方的安全担心,不想今天在中国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相会了,怎么不叫他们欢欣若狂呢?收容所当局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照顾他们兄弟团聚,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兄弟俩感动地向别人说:“真没有想到,在中国‘巴依’的家里,印度的‘巴依’重逢了。”
被俘印军人员对中国边防部队给予他们的宽待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是非常感激的。有一个印军被俘士兵,一天看见日夜照料他们的收容所里的工作人员杨再芳病了,拿起钓竿到小河边去钓了六条鲜鱼,用自己的铁饭盒煮成鱼汤送给杨再芳吃。他说:“虽然它的味道不好,但这是一个印度士兵亲手做的,您无论如何应当吃一点!”他还说:“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你们像兄弟一样地操劳。作为一个俘虏,我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呢?只有这颗赤诚的心!”他端起饭盒让杨再芳把鱼汤吃了下去。还有一个被俘印军士兵,为了表示对中国工作人员的感谢,将自己保存了好几年的唯一的一张半身照片送给中国工作人员留念。他告诉中国工作人员,他在印度军队里当清洁兵。在印度军营里,他是不可接近的“低贱人”,没有人愿意和他作朋友,只有这张照片是他生活里忠实的伙伴。他被俘后,在俘虏收容所里才第一次过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生活。他说:“在中国的土地上,我找到了朋友,也找到了兄弟,愿您接受一个印度兄弟真挚的心!”(附图片)
左一:在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的被俘印军人员,听到我国政府释放和遣返全部被俘印军人员的消息后,拉着我工作人员的手,欢呼歌唱
新华社记者 袁克忠摄
左二:在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里的被俘印军人员,听到我国政府关于释放和遣返全部被俘印军人员的消息后,向我俘虏收容所的工作人员撒纸花,献花环,表示感激
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