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扬剧《夺印》的现实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林涵表
扬剧《夺印》(李亚如、王鸿、汪复昌、谈暄作剧,江苏省扬州专区扬剧团演出)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个现代题材戏曲剧目,全国各剧种不少剧团都移植改编了这出戏。剧本取材于《人民日报》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发表的一篇农村通讯《老贺到了“小耿家”》所提供的生活素材,参加编剧的谈暄同志就是通讯的作者之一。剧本对通讯所反映的斗争生活作了概括、提炼和丰富,写得有声有色,富有戏剧性,而且塑造了几个比较鲜明突出的舞台艺术形象。写出这样一部成功的现代剧,确实是很不容易的,熟悉农村斗争生活的剧作者们从一九六○年末就开始了剧本的创作,经过反复的深入生活,十七次补充修改,历时两年,才把这部现代剧写成并搬上舞台。扬剧作者坚持深入生活和表现当代革命斗争生活的革命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扬剧《夺印》反映的是人民公社一个生产队内一场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它提出了在全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人民公社已普遍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还有阶级斗争,还有谁领导谁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斗争仍是极其尖锐的。它形象地表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真理,它揭示了阶级敌人在强大的人民政权面前企图进行反革命复辟的卑劣恶毒手段。剧作给予我们深刻的阶级斗争的教育,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剧本所描写的故事,自然是个别地方个别的事件;但它却又是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说这样的事件是个别的,这是因为在全国范围来说,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公社的制度是巩固的,绝大多数人民都拥护人民公社,企图颠覆人民公社的反动分子只是那么一小撮人。说这样的事件是有典型意义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尽管只有那么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妄图反革命复辟,他们也必然难逃人民的法网,但这一小撮狂人对社会主义制度有刻骨的仇恨,他们总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要伺机而动,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把这样个别的但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来,教育群众提高革命警惕,坚决保卫社会主义革命果实,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夺印》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剧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大胆地揭示了小陈庄这一场实质是争夺领导权的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剧作者没有掩饰和回避生活中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没有低估陈景宜这一小撮暗藏反革命分子的破坏作用,没有把陈景宜等人写成为一戳即破的废物。舞台上正面展现了一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中尖锐剧烈的阶级斗争,写得真实动人,矛盾此起彼伏,反革命分子的手段相当“高强”,而革命的群众却又处处“棋先一着”,使敌人终于原形毕露。这一场斗争越是写得畅快淋漓,越显出革命政权力量的伟大,剧本的现实意义越觉深刻。戏剧一开场,便铺开了矛盾。小陈庄生产搞得不好,群众对大队领导有意见,但是正确的意见得不到大队长陈广清的支持。陈广清是怎样一个人呢?他也想把生产搞好,东奔西跑,指指划划,但是他却与党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背道而驰,与小陈庄的积极分子不一条心。小陈庄的印把子在他的手里,但由于他在思想上和生活上腐化堕落,完全听信混进生产大队领导核心的反革命分子陈景宜的指使,实际上是把印把子交给了陈景宜,他成了资本主义和反革命的代理人。这就是小陈庄问题的症结所在。反革命分子混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核心并躲在大队长陈广清这把“大红伞”之下搞破坏活动,问题是相当复杂相当严重的。剧本一开头就概括地形象地揭示了这样的尖锐矛盾。
剧本环绕着分稻种的问题展开了斗争的描写,因此,尽管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但线索比较集中。“瘸爹爹”陈景宜手段阴险毒辣,伪装进步,处处在暗地里出谋划策,他企图以分稻种、偷稻种和沉稻种的办法使小陈庄的生产陷于困境,借此整垮公社新派来的党支部书记何文进和打击小陈庄积极分子,保其“陈家天下”;大队长陈广清被牵着鼻子走,唯命是听,把敌人看成是至亲,把同志当作是对头;会计陈广西和粮食仓库管理员烂菜瓜掌握着要害,在“瘸爹爹”的指挥下,无恶不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展开了。剧作者比较成功地描绘了这场冲突:第一,他们没有把笔力浪费在一些琐碎的和枝节的问题的争论上,而是沿着稻种问题写下去,主线鲜明,问题挖得较深;第二,由于他们熟悉生活,他们选择了许多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现这一场斗争,所以剧本显得很生动,很真实,很有地方色彩,不枯燥乏味;第三,他们没有追求表面热烈的或惊险的情节,而是着重通过戏剧冲突来表现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写得有份量,有特色,有个性,使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从这些方面看来,剧作者确实是下了很大工夫的。
党支部书记何文进的形象,塑造得很动人。这个人物一出场,便处在险恶的环境之中,因此他的性格特征比较容易表现出来。他一进小陈庄,便被大队长陈广清引进了陈家门楼。陈景宜布置好了茶烟酒饭和缎面被子,想让他“躺”下来,由于他敏锐的阶级嗅觉,闻出了气味不对头,马上与陈家门楼划清了敌我界限,他顺利地过了这头一关。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在分稻种的问题上,何文进也是敏锐地察觉出问题的严重性,坚决地制止了陈广清的错误决定,坚持了原则,这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和原则性。剧本写得最好的是何文进如何依靠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进行斗争,这使我们感觉到何文进是一个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的英明领导者,感觉到何文进确实是一个新时代的新英雄人物,他的思想情操和革命意志很值得我们学习。何文进团结严德林和陈广玉,争取陈友才,亲自给陈友才送救济粮的那几场戏的描写,都很动人。给陈友才送粮那场戏,其成功不仅是表现了何文进和陈景宜正面交锋的尖锐冲突的场面,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何文进对阶级兄弟一片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何文进大公无私、敢作敢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品质。何文进替胡素芳撑腰,顶住了反革命分子的污蔑陷害,看破了敌人偷稻种的阴谋,坚决用说服的办法向群众讲明分稻种对大队生产的利害关系等描写,也是很动人的。我们感受到,正因为他相信群众,处处依靠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所以他就有力量,他常说的“一根木头不能撑天,要靠大家的力量哩”这句话,正是他的行动的最好写照。剧本描写了党的领导者何文进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共产党员胡素芳和严德林等人物的鲜明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使我们感到社会主义农村中生活的动力和革命的朝气,写好这些形象是很重要的。自然,严德林和陈广玉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还不够丰满,在戏的后半部还缺乏表现他们性格的情节安排,还有进一步加工的余地。
《夺印》对陈景宜、陈广西和烂菜瓜这几个反面人物的描写,比较深刻。陈景宜等人把大队长陈广清拉了过去,借陈广清这一把“大红伞”遮阴,剧本描写了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它让我们认识到反革命分子的无孔不入,它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不断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性。像陈广清这样的人,在革命队伍中自然是极少数;但是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性极大,对这样的人,必须严厉地批判和斗争。剧本描写的陈广清其实是敌我不分的蜕化变质分子,但对陈广清却缺乏严厉的批判和处理,只是处处等待他的悔悟和觉醒,好像陈广清的错误仅是认识不清的问题,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对陈广清缺乏严厉的批判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作主题思想的严肃性。这个形象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才更好些呢?这是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扬剧《夺印》不但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就其艺术手法来说,也有较好的表现。它的结构严谨,冲突尖锐,而且较好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在不少地方较好地发挥了唱、做的特点,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境界,引人入胜。比如第四场何文进和陈景宜在陈友才家里相遇时的描写,就很精彩。在这里,剧作者运用了传统戏曲中“三笑”的写法。第一笑是陈景宜为了掩饰他给陈友才送米的事,打断了友才妻的话,说:“是啊!刚才我到处找何支书,不想他已经到你家来了,真是太巧了。”何文进略为思索说:“巧?”陈景宜装模作样地重复说:“巧!”于是二人相视而笑。第二笑是当友才妻说穿了陈景宜送米之事,陈景宜有点慌,厚着脸皮说:“这是我份内之事,哪及何支书对社员关心啊!”何文进说:“这也是我份内之事啊!”于是二人又相对大笑起来。第三笑是当何文进说依靠群众稻种不成问题,陈景宜讽刺地说:“何支书,你真是事事都依靠群众啊!”之后,两人又一次相对大笑。这“三笑”,表现了两人尖锐的思想冲突,表现了剧情急遽的发展,写得巧,写得妙。“三笑”之后,紧接着一段背躬的对唱,更是针锋相对,充分表现了在尖锐的冲突中两人对立的心理活动,这是戏曲传统特有的艺术手法:
陈:(唱)他句句话儿都带刺,打个哈哈也把我欺。
何:(唱)他曾说友才太调皮,今日为何殷勤送大米?
…………
陈:(唱)怕只怕姓何的查出根底!
何:(唱)他今天表面镇静骨里虚。
陈:(唱)我定要将友才抓在手里。
何:(唱)我定要下好这着棋。
陈:(唱)我定要包好皮子不露馅。
何:(唱)我定要揭开盖子见到底。这样精采的描写,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又如最后一场陈友才愤怒地当众揭露陈景宜的罪行时,一口气唱了三十多句“大陆板”转“联弹”转“大六板堆字”,也很有扬剧的特色,艺术效果也是极动人的。
扬剧《夺印》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是从口语提炼出来的生动流畅散文体的长短句,通俗易懂,而且贴合人物的性格。如陈广清唱的:“帆靠顺风雨靠云,将军上阵靠雄兵,小陈庄的社员太落后,二人倒有三条心。”陈景宜唱的:“一重雾来一重山,姓何的处处把我难,要得稳把难关渡,我只有抓牢这把大红伞。”何文进唱的:“海船不怕浪涛涌,荡边的芦苇不怕风,小陈庄有党把舵掌,你应该伸直腰杆挺起胸。”这些语言是多么生动,多么形象。现代剧的语言不容易写,《夺印》在语言上的成就确实值得我们注意。
扬剧《夺印》编演的成功,是剧作家们和演员们长期深入生活的收获。如果不熟悉生活,没有充沛的革命热情,他们是无法挖掘出这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和无法完美地表现这样的斗争生活的,更无法写出这样通俗生动的富有时代感的语言来。我们热烈地祝贺扬剧《夺印》的成就,并希望在戏曲舞台上看到更多富有革命意义的现代剧的出现!(附图片)
上图:烂菜瓜(钱志钧饰)借送元宵来离间何支书(陈惠泉饰)和群众的关系,遭到何支书的严词拒绝


第4版()
专栏:

一个动人的英雄形象
——《李秀成》观后感
 凤子
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李秀成》很有感触。这个戏阳翰笙同志创作于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卖国投降政策,表现在军事上是不抵抗主义,表现在政治上则是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用《李秀成之死》这一作品的原名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重庆和沦陷区上海演出,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时隔二十五年,作者只作了小的修改,这样一个正气凛然的作品再度演出,仍然收到激励人心的效果。这二十五年,中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有了亲身体会,完成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革命完成不了的任务,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对于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革命性质和其局限,也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这一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也就有了较深的理解和体会。作者创造的李秀成这一英雄形象是深印人心的。这也是历史题材体现时代精神之一例。历史题材古为今用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如何着眼,如何落笔。问题不在写什么,而是为什么写,如何写。由于工作关系,曾读了一些写太平天国的历史剧;不同的作家艺术处理却基本相同,一般都是从金田起义写起,到天国复灭为止。个别作品曾是以杨秀清或洪宣娇为主线,而主题都不出反映农民革命的局限性。作为历史,当然可以从这样的结构看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兴亡,题材、主题都符合历史和体现了历史的真实。历史教训当然值得深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刻地挖掘蕴藏在历史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如何树立正面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收到鼓舞、教育观众的效果。
看《李秀成》,我认为这个剧作是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的。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个忠心耿耿的英雄形象,一个临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李秀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相当崇高地矗立在观众的眼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也留下了值得思索回味的问题。通过李秀成的死既看出了农民起义消极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同时给人看到具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李秀成》的历史时代是当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以后,实力削弱,清朝又勾结帝国主义从外面施加压力,农民出身的李秀成,在农民革命队伍中得到锻炼,这时已成长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可是他虽然几次出奇制胜,支撑了危局,但为了取信于刚愎自用而又失去革命斗志的洪秀全,为了尽这一点愚忠,终于挽救不了天国的灭亡。这一段史实是历史悲剧,正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所不可能突破的历史悲剧。作者避开正面写李秀成和洪秀全的冲突,而着眼于写李秀成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他的爱国的正气,这正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有积极意义的一面。李秀成的死是执行了洪秀全的错误的斗争路线的结果,李洪矛盾用的是暗笔,对敌斗争却是实写,显然是想借这一历史悲剧为这一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必然失败,用艺术手法作一形象的总结。作者没有隐讳李秀成思想上的局限,但主要是写这一英雄人物敢于斗争的气概。作者并没有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孤立地来写人物,而是忠于史实,给人物以历史的科学的评价,但并不损害李秀成作为英雄的品质。因而这个百年前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是突出的,也是可信的。
在写李秀成这一英雄人物的同时,作者还刻划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黄公俊、宋永琪、萧孚泗、林福祥和柳妈妈等等。这几个人物代表了不同的方面,他们的思想、行动的不同表现,也就多方面地烘托了李秀成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宋永琪和林福祥这两个人物,一个是革命阵营的投降派,作者形象地揭露了汉奸、叛徒贪生怕死、可耻的心理状态,宋永琪每一言行都引起观众的讽笑。另一个是林福祥,他是受到李秀成的感召而无地自容的、为清廷豢养的汉族官员。这两个人物出现在李秀成身边,同李秀成的大义凛然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还有一个人物是黄公俊,这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敌人多少还存着一些幻想,但当幻想破灭时,也能慷慨就义。郭平演的黄公俊,比较可信地塑造了这个人物的形象。
出于老作家笔下的艺术手法,在人物刻划上是值得学习的。再以李秀成为例,到了最后一幕,临到就义,人物的形象基本上完成了,而作者笔力并不少怠,借敌人为李秀成饯别的三杯酒,抒发了忠于农民革命事业的革命者的情操,抒发了英雄李秀成爱国主义者的情操,它使人物的政治情操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杜澎饰演的李秀成是称职的。特别是最后一场,演员的真实的情感感动了观众。
忠王娘没有具体的戏剧性行动,老演员路曦演来如此严肃诚恳,忠王娘临死前的一段话极为感人。
不足的是,剧中有些人物的动作不多,一些重要的政治思想斗争缺少具体形象的描写,较多是借语言来传达。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对于排演这样一个有时代意义的传统剧目是认真负责的,公演前约一个月曾看过一次彩排,进一步加工的时间不多,但在艺术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舞台美术上就有些改进,改进后的景和服装更有助于人物进入角色,人物形象突出了,也就加强了戏的主题思想的表达。严肃地对待艺术创作,使得思想性较强的剧目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这是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说明这个剧目是有潜力可挖的。经过不断的演出加工,这个戏应该成为保留剧目之一。(附图片)
李秀成(杜澎饰)就义前,举杯祭奠死难的太平天国军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