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壮志豪情
曹宪文
“壮志今酬,农村显身手。哪怕汗浸衣衫透,春种又秋收。担起千辛万苦,风狂雨骤何愁,看来日麦香禾壮,把生活织成锦绣。”
这首诗,是一个参加农业生产的中学生写的。它反映了和洋溢着我们青年一代的壮志和豪情。
曹操写的一首题为《龟虽寿》的诗中,有这样两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要对曹操有个确切的评价,不是本文的任务。但是,他这两句话对我们还是有启发作用的。那是说,一个人年纪虽然老了,精神决不能衰老,自然,他的所谓“壮心”,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的“壮心”;同我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壮心,有着本质的区别。成长在今天这个伟大时代的,“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革命青年,要有雄心壮志,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写上面那首诗的,就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他的雄心壮志是什么呢?就是:“农村显身手”,“把生活织成锦绣”。去“农村显身手”,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把生活织成锦绣”,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农村。这种志向,是崇高的、远大的。“高”和“远”的对立面,是“低”和“近”。我们每一个革命青年,都应当像这位参加农业生产的中学生一样,树立起“高”和“远”的志向;如果志向很“低”,目光很“近”,只想到个人的利益,只看到鼻子底下的事情,那么,就同“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这个光荣的称号不相称了。
真正有壮志者,也就必然会有豪情。不怕吃苦——“担起千辛万苦”,不怕艰难——“风狂雨骤何愁”,这就是革命豪情的表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这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春天在洛阳的时候,见到了锦绣一般的艳丽多姿的花朵以后,对自然界造化的一种赞美和幻想。谁也知道,自然界的“三月花如锦”,是用不着人们去花“多少工夫织”的。可是,要“把生活织成锦绣”,不花大工夫,却是不行的。在“把生活织成锦绣”的道路上,有困难,有艰苦;惟有“担起千辛万苦”,“风狂雨骤何愁”,才能够达到目的地。我们这位离开中学走进农村的青年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其他许许多多的革命青年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上海郊区有一个青年农民说得好:“为什么我们不怕吃苦?这是因为我们了解艰苦奋斗的意义,了解
‘苦’和甜是辩证的统一体。我们艰苦奋斗是为了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把人民公社建设得更美好,更幸福。不经过‘苦’,就不会有乐;不断地吃‘苦’,就能得到更多的乐。所以艰苦奋斗在精神上永远是愉快的。”对啊!怕吃苦,不去吃苦,乐从何而来呢!


第6版()
专栏:

春到潮白河
姜德明
早晨,在中共顺义县委会的院子里,我看到有的公社党委书记已经从几十里路以外赶来了。今天上午九点,要召开一个迎接春耕的会议,可是主持会议的县委书记本人并不在县里,他下到一个生产队去检查工作已经有好多天了,也是在今天早上赶回来。所以我昨天一到这儿,在这么大的一个院子里,却只碰见了两位办公室的干部。他们工作很忙,一会儿和水利局联系开会的事,一会儿又忙着处理群众关于生产的来信……好繁忙的县委会呵,就是在这里,也可以让人感觉到,紧张的春耕生产就要开始了!
会议要接连开好几天,我决定先到生产队去看看,于是就在这天早晨,我步行到潮白河流域的俸伯公社去。我要走将近十里陌生的路,又没有一个伙伴同行,只好边走边打听了。不过办公室的同志事前倒是说给我了,只要上了公路,经过一座大桥,再一直往前走便没错儿。
前天刚下过一场春雪,昨天一整天也是阴云沉沉的,可今天一清早就露出了太阳,它把这田野、公路照得分外明丽。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远处的村庄、丛林和在地里劳动的社员们。
公路上不断有汽车擦身而过,上面装满了支援农村的化学肥料。公路上的马车、牛车不少,大多也是运肥料的。我顺便搭上了一辆到俸伯公社去的牛车。
“快过大桥了吧。”我问那赶车人。
“前面往左一拐,就要过桥了……怎么,头一回来潮白河?”赶车人是位身体结实的五十岁左右的人,身上披了一件青色的羊皮袄。
我一边回答他是第一次到这儿来,一边四顾着在地里劳动的社员们。出工的社员很多,有的在修水渠,有的在往地里送肥。修水渠的大多是些年轻的姑娘,几乎每人的头上都包了一条头巾,在阳光下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彩。运肥的多是些年轻的小伙子,有的用肩挑,有的用独轮手推车推,甚至还有少数妇女也在推车送肥。一堆堆黑色的粪肥,在田里星罗棋布,看上去像是一幅规则的图案画。赶车人跟我说起用手推车运肥的事来:“看到没有,今年春耕的肥料不少,这小推车可帮忙了。这玩艺儿是我们修建密云水库时学会的,近一两年才普遍用它,又省力,又出活儿。同志,这密云水库可真伟大,去看过吧……”还没等我回答他,牛车拐了一个弯,眼前正好出现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那协调悦目的浅灰色的桥身,光滑的桥面,富有装饰美的桥栏杆,就是放在城市里也满够理想的,没想到潮白河上竟有这样一座气象雄伟的桥,我想如果有人能站在桥上拍一张照,一定是很好看的,因此便脱口而出:
“多好看的桥,多新哪!”
“才修了两三年,当然新了。”
“叫啥名?”
“说起这桥名么……有人叫它大白桥,更多的人管它叫永久桥,恐怕还没有正式的名儿呢。同志,你既然是头一回过咱这桥,还是让我跟你唠叨两句吧……”牛车虽然在桥上走得很慢,但是我尽顾听赶车人说话,一晃也就过来了。我再回头看看潮白河,河滩倒很宽,河水却不太大,它默默地、静静地流淌着。我紧挨着赶车人的身后坐着,他脸朝前面自言自语似地说了起来:
“你别看这潮白河如今不声不响,老老实实的,以前可不是这样呢,它不知给我们潮白河两岸人民带来多少灾难!那时候雨季一来,人们的心就悬起了半截,三天不晴,我们就得忙着蒸窝头准备逃难。水要一来更吓死人。同志,我没出过远门,人家说黄河宽,可潮白河的水宽有二十几里;同志,我也没见过大海,可海又怎么样,这潮白河不也是一眼望不到边吗!浪头一翻不也是一丈多高吗!看吧,一旦水退,房倒屋塌,连河滩好地,都随着洪水塌下去了,一九五八年,光我们俸伯公社就塌下去二千多亩长着庄稼的地。所以我们潮白河有句俗话:‘十年收成不富,一年不收便穷’!人们年年春天播种,可是谁又知道夏季洪水一来往哪儿去找庄稼的影子呢!老话说,这潮白河是‘糠帮沙底,自在逍遥’,那时候它确实太逍遥了……不跟你数道潮白河两岸人民的苦楚了。光说解放以后,哪一年雨季一到,县委书记,县长不是带着一大批干部到咱这两岸来和群众一起抗洪防汛!要说根本解决问题,还是一九五九年修密云水库,一下子就把洪水给截住了,要不怎么当初我们一听说修水库,大家都抢着报名呢,这是我们潮白河两岸人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事,也是我们这一辈人给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呵!同志,你顺着我手瞧,前面下岗那大片河滩地,去年才开始种上庄稼呀。”
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瞧,那片地里也摆满了肥堆,还有几头牛在那里犁地。看来,社员们对这大片河滩地很感兴趣,活儿完得早,做工也比较细。赶车人接着说:“还有半个多月就要春播了。今年的备耕工作不错,肥料多,水渠整修得好,我们公社还新建了两个扬水站,现在我们不是怕涝,而是准备着跟干旱作斗争了。至于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你从地里出工的人数也可以看得清楚。自打修成水库,收成年年好,人们看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信心和劲头很足,对党的号召怎么会不积极响应呢!再搭上这两年回来不少青年,我们的生产队,可称得上是兵强马壮人心齐呀……对了,还是跟你说大桥吧,自然,这桥是属于修水库以后的产物。往年只要潮白河一涨水,连木船也不敢摆了,半月二十天的跟县城隔绝是常有的事。就是水小的时候,也只有一两只木船来回摆渡,可是在两岸等着过河的车马行人却像蚂蚁似的密集着,一等就是多半天,这难免不出事故,而城里想支援我们点什么东西也很困难。河上也曾建过木桥,那都是临时的,年年建,年年拆,顶多能走一冬一春,有年夏天拆得稍为慢了点,三十多孔的大木桥,一下子就让洪水给冲走了!要不怎么社员给现在这座桥起名叫永久桥呢,这一回可真是千年万代冲不走,垮不掉了!要是没有这桥,同志,你看见你身子底下坐的化学肥料了吗?能这么方便地往公社里拉吗!你看见这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了吗?我们社员生产的粮食能这样顺当地运出去吗!那帮助我们春耕的拖拉机开得过来吗!要不我常常爱跟青年们讲潮白河的‘古’呢,讲
‘古’有好处么,别让他们光顾看大桥漂亮了,别让他们对这大桥不在心,马马虎虎地一走而过,得要想想这桥是怎么修起来的,得要看看这潮白河的水是怎么变得服服贴贴的!不跟人们唠叨,也许有人记性差就忘了……”
赶车人的话说得平淡无奇,我却希望他此刻能够回过头来,好让我看看他讲这些话时的脸上的神色。我多么感谢这位萍水相逢的赶车人,他也提醒了我这个初来的客人,让我看到了除了随着自然界春天的到来,在潮白河上将要有一个春耕的热潮,而潮白河两岸人民的心里更有着一个永久的春天……我很后悔我刚才不曾用心地看看那座桥,不曾仔细地看看潮白河里的水,我想我在回到县城去的路上,一定好好地再看看人们衷心赞美的那座雄壮而美丽的桥,和那已经驯服了的潮白河……


第6版()
专栏:

塞外春光
白原午晌刚刚过,榆树影婆娑,马兰绕村边,路旁花朵朵,塞外田野阔,沙岗远树风编歌。村头聚骏马,乘载一群小伙,英姿勃勃,笑语挥鞭逗乐,簇拥奔驰天边去,云下套马驾耘锄。高粱玉黍绿遍野,草原畜群处处,风吹草荡鸟飞去,塞外江南人满路。祖国江山望无际,听马嘶莺啼!东风燕语度关山,万里春光映红旗。


第6版()
专栏:

桥话
茅以昇
桥的运动
桥是个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地面标志,应当是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就因为桥下相会,地点是没有错的,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是和万物一般,是继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受板的压迫,也要弯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在泥土上留下痕迹,表现泥土有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了,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地土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一切桥上的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地土中,形成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因而一座桥所以能在有车的重量下保持平衡,就是因为它内部的分子有运动的缘故。
车在桥上是要走动的,而且走动的速度可以很高,使桥梁全部发生震动。桥上不但有车,而且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暖冷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影响它在地基中的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的种种的动,都是桥的种种变形,在不同的外因作用下而产生的。这些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总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因此,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它的所有的一切作用都可很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作用,就是分子运动的作用。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能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固定的东西。至多只能说,桥总是在动的平衡状态中的,就是桥的一切负担都是为桥下的地土所平衡的。这是总平衡。拆开来看,桥身是处于桥上车重和两头桥墩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桥墩是处于桥身和基础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基础是处于桥墩和地土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再进一步来分析,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内部的任何一点,也无不在它四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的。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时刻变化的,因而平衡也不可能是稳定的,更不可能是静止的。就是在桥上的一切动的作用都停止的时候,在桥上只有本身重量起作用的时候,桥的平衡也不是稳定的,因为桥和地土的变形,由于气候及其他关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桥的平衡只能是瞬息现象,它仍然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恩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可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一切桥梁作用都是物质的运动作用。


第6版()
专栏:

旅行写生
周令钊
离北京站
过长江大桥
华北平原忙着送肥
南方丘陵正在春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