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
编者按:解放日报最近举办了《集体化的好处说不完》的征文。征文启事刊出以后,受到上海郊区和华东各地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截至二月十四日止,应征稿件已达六百八十多篇。解放日报已选登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稿件。解放日报在二月十五日发表的七篇征文,是华东地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较早的一批单位的同志写的。从这些单位组织起来前后的对比中,很自然地可以得出结论:“集体化好!”“人民公社好!”在刊登这批征文的同时,解放日报发表了论述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社论。下面是这篇社论的摘要。
几千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是在小块土地上单干的。他们走上党所指引的集体化道路一般只有十年左右。十年,在历史上不是很长的时期,但是,现在许多农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集体化的好处说不完”。这说明社会主义思想正在我国广大农村不断地扩大阵地;这说明我国农民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正在不断改造着自己的思想。从只知道单干到懂得集体化的好处,是一个很大的思想变革。我们知道,我国农民由于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长期受着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不论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都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他们完全有可能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的集体农民。但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使他们具有眼光短浅、贪图近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旧思想和旧习惯。因此,如何把广大农民从一条痛苦但又走惯了的熟路,引上一条通向共同富裕但又是陌生的正路,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艰巨责任。毛泽东同志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我国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过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正因为党不断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觉悟,充分发挥农民的集体生产积极性,克服广大农民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才使得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胜利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使几万万农民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论遇到什么风浪也不动摇,还需要各级党组织做很多很多工作。我们应当经常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扩大农村中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
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帮助农民认清当前形势;认清社会主义的方向;用农民亲身体验到的事实,讲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教育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启发农民当家作主的责任心,民主办社,勤俭办社,勤俭持家;同时,也要使农民自觉地抵制农村中某些落后习惯和不良倾向,使农民的政治觉悟和集体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即将到来的农业生产新高涨时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不去指出,不去宣传,不去帮助群众了解,有些群众也可能看不到,或者看得不全面,或者曾经看到但又容易忘记。要帮助群众全面地认识集体化的优越性,回忆对比,是一个好办法。回顾一下已经走过的道路,把今天同昨天和前天一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明白。从经济上看,能够创造农副产品前所未有的高产水平,靠的是什么?是集体的力量!能够抗击巨大的自然灾害,又靠的是什么?也是集体的力量!这样的事例,成千上万,到处都有。把这些事实拿出来,同过去的情况一比较,就能比出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许多过去在单干的农民看来是“连神仙也不能做到”的事情,今天依靠集体的力量、人民公社的力量,不是都做到了吗?从政治上看,由于农业集体化所带来的广大农民的政治地位和思想面貌的变化,更是十分显著。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农民已经不但享受了不受剥削和压迫的自由,而且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当上了集体的主人,充分享受了民主权利。许多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型的农民,正在农村中不断涌现出来。这是小农经济时期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除了同过去比以外,还要善于引导农民从今天展望明天,既要看到集体经济已经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又要看到集体化道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一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革,从而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大农业。这是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现在,实现农业技术改革的伟大任务,已经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条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我国的农村一定能够比较快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广大农民和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灿烂光辉的理想。过去的一切已经证明了、将来还将继续证明:党所指引的这个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国五亿多农民要共同富裕,彻底解放,我们的祖国要富强,只能走这条路,别的道路是没有的。
方向明确,大路一条,必须教育农民群众坚定地前进。但是,走农业集体化这样一条新路,办人民公社这样一件新事,不可能不经过艰难曲折。因为,对这样一个新事物,农民不可能一下子就习惯,而我们又经验不足。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一条引导广大劳动农民完全摆脱地主资产阶级的影响、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它不能不遭到阶级敌人的嫉恨和破坏。这些都说明在这条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问题在于在各种困难面前,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困难考验着人们。有些人在困难面前坚定地前进。但也会有些人一时产生动摇。还会有少数人幸灾乐祸,乘机捣乱。许多人民公社都是在同各种困难斗争的过程中巩固起来的。他们有一条共同的重要经验,这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道路正确,也还需要坚定地走下去,才能达到目的。也只有用坚定的态度去正视困难,去解决问题,才可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前进。现在,我们办人民公社的经验比过去更丰富了,党中央为农村人民公社规定的各项政策,正在深入贯彻执行,人民公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前进道路上,碰到迂回曲折,风风雨雨,过去有,将来仍旧还会有。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用农民自己走集体化道路的已有经验,来教育他们,不断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帮助他们认识:只要坚持集体化的正确方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最后一定能够胜利。
帮助农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集体、个人同国家的关系,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农民懂得,国家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同农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农业的发展已经得到、并且正在得到国家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人民公社社员应该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服从国家利益,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积极完成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交售任务,支援国家建设。国家强盛起来了,才更有力量来帮助和支持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要向广大社员说明,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搞好集体生产,增加集体收入,才是增加个人收入和改善生活的正当的、可靠的途径。要教育社员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维护集体利益,自觉地完成集体规定的任务,爱护社队的公共财物。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应当互相关怀,互助互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参加集市贸易活动,都不应该影响集体生产,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不应该违反政府的法令,进行剥削和投机活动。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地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证。”(《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
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时候,要坚持正面教育。只能用和风细雨的、耐心说服的办法,去解决农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运用农民切身的经验,摆事实,讲道理,才能更好地启发他们逐步树立正确观点,克服错误思想。要善于通过表扬好人好事,树立活的榜样,把道理讲清楚。必须选择农民容易理解的事实,容易听懂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教育农民群众的工作,要依靠广大的干部和党员来做。农村各人民公社的党组织必须首先帮助干部和党员学习好,提高阶级觉悟,改进思想作风,懂得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做法。


第2版()
专栏:

铁岭县因队制宜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对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社队,逐步实行技术改革;对目前有困难的社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给予物质扶持;对经营管理不够健全的社队,着重帮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据新华社沈阳十九日电辽宁省铁岭县经过调查研究,按照各社队的不同情况,在安排今年生产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对于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公社生产队,铁岭县的领导机关把工作中心放到逐步实行技术改革上面。这些社队大部分在平原粮产区,土地的增产潜力很大,实行技术改革有着优越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这个县把现有的百分之八十的拖拉机集中为这些社队的生产服务,并加强对拖拉机站的领导,用好和管好农业机械,以便在提高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这些公社的生产队正和拖拉机站签订合同,今年计划机耕的土地有二万二千多公顷,占可以机耕的土地面积一半左右。同时,县的有关部门还积极帮助这些社队使用电力。去冬以来,全县有四个公社的一百多个生产队接通了电线。县领导上还发动农业技术推广站,帮助训练农民技术手,防治畜疫,串换良种。
对于目前在生产上还有一些困难的公社生产队,这个县的领导机关采取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扶持相结合的办法。这类生产队大多因连年受灾,生产上升比较迟缓,当前畜力不足,肥料较少,资金也不够,因此有些干部和社员有畏难情绪。中共铁岭县委根据过去几年改造困难队的经验,向这些生产队派了工作组,帮助贯彻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和生产的领导,重点是培养这些队的领导核心。同时,县里还用国家的长期无息贷款,帮助这些困难队购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并且组织手工业等部门帮助他们修造车辆。
对于经营管理工作还不够健全的社队,这个县领导上着重帮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些社队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营内容单一,劳动力的组织安排不完全得当。因此,除帮助他们加强劳动管理外,提倡因地制宜地增加经营内容。另外,少数生产队还存在着一些浪费现象,在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个县的领导上从帮助这些生产队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实行精打细算,造成一种勤俭的风气。
经过县领导机关采取上述一系列的措施,这个县集体经济的管理比过去有了改进,今年的生产秩序比以往哪一年都好。入春以来,这个县的旱象虽然比较严重,对适时播种有一定的威胁,但各社队的干部和社员生产情绪很高,正依靠集体力量展开防旱抗旱活动。沿河地区整修了灌溉设备,平原地区开始翻耙保墒。许多社队在积极做好当前备耕工作争取今年丰收的同时,制定了长期发展生产的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革的方案。许多社队通过调整劳动组织,实行定额,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强田间作业的精耕细作,并且开展多种经营。因此,目前这个县的集体生产很活跃。许多社员反映:现在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看得更清楚了。


第2版()
专栏:来信

伟大与平凡
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平凡?雷锋的光辉榜样,解答了这个问题。
一粒砂石,看来极平凡,但它可以积成雄伟的高山;一个水滴,看来很渺小,但它可以汇成浩荡的江河。人们往往惊叹高山的雄伟,江河的浩瀚,却忽视或轻视了组成高山大河的细土和水滴。
董存瑞、黄继光,他们在爆破碉堡、堵住枪眼之前,还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而在一瞬之后,却成了伟大的英雄,这似乎是突然的。但是,当我们读过英雄们的传记以后,就会了解到他们在这一瞬前的长年累月里,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已经孕育着这种献身的精神。在特定环境里的英雄行为,正是他们平素所蕴积的伟大火花的迸发。
雷锋是另一种情况。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找不到那种壮烈牺牲的场面,也看不到那种惊心动魄的行为,一切似乎很平凡。但是,当我们一字一句地读着雷锋日记的时候,谁能不对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形象肃然起敬呢?
雷锋是在平凡的生活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党给他什么工作他就做好什么工作,他随时随地自觉地主动地作好事,他用自己的衣被遮盖公家的水泥,他抱病运砖,他为旅客大嫂买车票……他是一个真正的平凡中的伟人,他的伟大突出表现在平凡的劳动中。从他的思想和行动里,人们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忘我”。我赞扬董存瑞、黄继光式的壮烈牺牲的伟大,我更赞扬雷锋式的平凡工作中的伟大。因为,他告诉我们怎样对待平凡的日常工作。而这些,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罗荣贵


第2版()
专栏:来信

决心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我入伍刚半年。保卫祖国这是我多年的理想,现在已经实现了,按说我应该心情愉快地工作了。可是当组织上决定把我调到炊事班去的时候,我的思想却矛盾起来。我当时没有讲什么价钱,夜里却翻来复去地睡不着。我想:当炊事员,没有多大出息,越想越觉得不是味儿。
学习了雷锋的事迹,我暗暗地问自己:当兵是为了什么?我读了雷锋日记,又翻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一连读了几遍。反复深思,我的思想就亮堂起来了。
毛主席的著作,雷锋同志的事迹,解决了我的思想问题。我决心要当好人民忠实的勤务员,热爱本职工作,像雷锋同志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来回答党和毛主席对我的培养和教导。
某部炊事员 汪海泉


第2版()
专栏:来信

我开始清醒了
看了雷锋同志的事迹后,不禁联想到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向往最有名的、设备最完善的学校。认为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当达不到这个愿望时便不愉快。我羡慕那些条件好的、没有困难的同学,认为像他们那样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而我条件不好,所以不能好好学习。
参加工作以后,我又常想,如果分配到我理想的地方、理想的岗位,满足我的要求,我一定会以最高的热情,最大的干劲,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雷锋同志高贵的品质,和我成了鲜明的对照。他活着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党的需要,就是他的志愿。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正如他日记里写的,他像柳树,插在哪里,就在哪里成长。而我总是有条件的。
学习雷锋对照自己,使我开始清醒觉悟过来。
地质工作人员 邹冠生


第2版()
专栏:来信

在平凡工作中献出毕生精力
我是高中毕业以后参加商业工作的。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机械师,为祖国机械化贡献一份力量。我认为只有这类工作,才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但是没有如我所愿,毕业后,我被分配当售货员。起初我真有些搞不通,我觉得售货工作没有什么可学的,心里不愉快,对待顾客也没有耐心。
最近学了雷锋日记,给我极大启发,在他这二十二年中,他经常想到的是什么呢?是毛主席,是党,是人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事迹使我懂得一个真理,一个人的贡献并不决定于你的职务,而决定于人的思想和态度。工作只不过是社会分工。只有没出息的人,而没有没出息的工作。
学习了雷锋的事迹,感到浑身是劲。现在,我天一亮就起床苦练珠算,深钻商品知识。从顾客满意的微笑中,从他们投来的感激的眼光中,我感到了为人民做好事的幸福和愉快。我决心在这平凡的工作中,献出我毕生的精力,做一个雷锋式的售货员。
售货员 一宾


第2版()
专栏:

把动物和昆虫搬上银幕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见闻
新华社记者 陆左华
参加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十周年庆祝会以后,副厂长羽奇陪我去参观了他们的摄影棚。那里正在拍摄猫头鹰“主演”的农业科学知识片《不平静的夜》。
棚内布置着一片月光皎洁的农村夜景:阡陌条条,稻苗行行,广阔的田野里,静悄悄的一点声息也没有。但是当一打开雪亮的水银灯的时候,马上便看见了一只躲在落叶树上的猫头鹰(长耳鸮),头上耸起了两绺羽毛,目光炯炯地俯视着前方稻田里一只正在偷吃残留稻穗的田鼠……,一场紧张的搏斗开始了。羽奇是这部影片的导演。他和摄影师为着拍摄猫头鹰俯冲下去捕食田鼠的镜头,在这里已经熬过了好几个夜晚。
在野外,猫头鹰每天晚上飞进田野里捕食田鼠。这个一向没有被人注意的秘密,最近已由复旦大学生物系师生经过深入考察加以证实了。为了使大家注意好好保护这种益鸟,羽奇在复旦大学师生的帮助下编写了剧本,并且自己担任导演,决定把它拍成电影。但是怎样教猫头鹰担任“演员”,在银幕上一连串地表演它扑杀田鼠的“拿手好戏”呢?为了这,羽奇和摄影师曾经住在山上,深夜到树林中观察掌握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在拍摄中还想出了许多有趣的方法。羽奇告诉我说,如果电影中只拍摄猫头鹰的几个简单的示意动作,那到野外去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教育电影,还要求如实地详细展示出猫头鹰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它攫取和吞食田鼠的整个过程,而这在大自然中就难以办到,只有“邀请”猫头鹰到摄影棚来
“演出”才行。
猫头鹰是过惯夜生活的,最怕强光,怕声响,又怕人。摄影棚里的人声和强烈的水银灯光,使这样一位“演员”很不习惯,拍摄工作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一九六一年冬天,他们就从江苏省南通县捉回二十多只猫头鹰,可是这批“演员”到了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惊恐万状,不是振翅飞舞,就是呆着不动,简直没有办法可以尝试拍一个镜头。
他们于是采用耐心训练的方法来驯养它们。在厂内人们来往频繁的过道旁边,为它们盖起一座小屋,屋里竖了一些它们喜爱栖居的针叶树。人们走过时经常去看看它们,一方面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让它们对人熟悉起来。后来,又在小屋里装上电灯,并且逐渐提高灯光的强度,从四十支光到四千支光,经过将近一年的训练,猫头鹰渐渐地适应了新环境,在强光灯下见了人也能吞吃田鼠,而且有时还能在灯光下飞下地来自己攫取田鼠,像在野外生活一样。
但是,从饲养的小屋搬到摄影棚,布置的环境又不同了。猫头鹰稍微听到一点声响,就躲在树枝上东张西望地一动也不动。他们便设法把原来的饲养猫头鹰的小屋改建成一个密封式的摄影棚,导演和摄影师在摄影棚外,隔着玻璃窗操作,还在摄影机上装着隔音设备,让猫头鹰自由地表演各种姿态各种动作。好几天以后,看来它对这个新居已经适应了,便在每晚喂食的时间,把田鼠放到棚内的稻田里,让它捕食,这时,导演和摄影师就端着摄影机在窗口观察,等它俯冲下地马上就拍。就是这样,他们守候在这里好几天,有时一直等到半夜,才能拍到一个比较成功的镜头。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终于把猫头鹰用锋利的双爪攫住田鼠,拧断田鼠的颈子喝血,然后把田鼠的皮肉吃得干干净净的最精彩的过程全部拍摄下来。现在,他们还在补充拍摄猫头鹰敏捷地俯冲和双爪攫取田鼠的姿态。这部电影不久即将全部拍摄完成。
猫头鹰还可以设法驯养,可是对待在《金小蜂与红铃虫》这部片子里担任“主角”的那些无法训练的昆虫,有什么办法呢?导演韩韦给我讲了他们拍摄过程中的另一种经历,并且还为我放映了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一幕饶有兴味的戏剧。——一只身长不及红铃虫十分之一的金小蜂,骑在红铃虫的脖子上,从腹部伸出了一根针状的产卵管拼命地在刺红铃虫。红铃虫凶猛地昂头回咬,并且把金小蜂甩了下来。不甘示弱的金小蜂又勇敢地爬到红铃虫身上去。另一只金小蜂爬在红铃虫的茧上,它把那支带有毒素的产卵管伸到茧内刺着红铃虫的身子。红铃虫在茧内无法挣扎,只得听凭金小蜂把它刺死。
这一连串画面,放映时间只有三、四分钟。韩韦笑着说,他们拍这短短的一节“戏”,却整整劳动了两个多月,而且在一年中过了两个冬天。
那正是去年的夏初季节,他们在温度只有摄氏零度光景的冷藏库里,进行拍摄工作,因为这里开上水银灯也不过摄氏二十度左右,这正是最适合金小蜂生长的温度。于是,摄制人员就穿着棉袄,戴着皮帽,在这里过着夏天里的冬天的生活。
对普通的微小生物一般都是用放大摄影拍摄的。要拍出比蚂蚁还小的金小蜂,需要放大七八十倍,在这部电影里还要拍金小蜂产卵,它的卵粒细小得肉眼几乎看不清,需要放大一百五十倍左右。现在一只金小蜂在银幕上看起来比一只暖水瓶还大;它产下的卵粒,就像一只只银色的茄子。起初拍摄时,这个比蚂蚁还小的昆虫,不是飞走,就是乱跑,要捉住和摆布它,只能用指尖轻轻操纵,否则它就被捺死了。后来他们特制了一种扁薄的小玻璃盒,把金小蜂放在里面拍摄,这样它既飞不走,也无法乱跑,只能侧着身子活动,因此电影里的金小蜂,看来都是乖乖地对着观众演戏的。他们又利用金小蜂怕热的习性,研究出了运用升降温度的方法来指挥它的行动。
这部片子在拍摄中,要算“刺茧”和“产卵”两场“戏”最有趣了。金小蜂用产卵管刺进红铃虫茧,在茧内产卵,可是摄影机无法拍到茧壳里面去,用X光也不成。他们后来用更大的耐心把只有炒米花那么大的茧壳剪开一小部分,让金小蜂躲在茧壳外部的侧面刺进去,摄影机对着裂口拍摄,这样,不仅看得到茧内产卵活动,连产卵管怎样刺进去,怎样拨动卵粒,都能拍得清清楚楚。为了拍出金小蜂产下第一颗卵粒的过程,他们成天成夜地轮流值班,替金小蜂“守产”“接生”。第四天的中午,值班人刚走开一步,却发现一个金小蜂产下了卵。虽然这个镜头没有来得及拍下来,可是他们却从此弄清了金小蜂“临盆”的各种征象。他们还发现了金小蜂刺死红铃虫以后,要大喝一顿红铃虫的体液,然后再产卵。


第2版()
专栏:

在劳动岗位上
国营西北第四棉纺厂织布车间林秀英小组,连续十一个季度出色地完成生产计划。在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活动中,为了不断提高卡叽布的质量,他们小组坚持工余技术练兵活动。这是林秀英(左二)和工人们交流快速处理断纬经验 王自敏摄(陕西日报稿)


第2版()
专栏:

山村的早晨
浙江省缙云县新美公社北岸大队第四生产队社员清早出工,挑塘泥到田畈,为春耕备肥料 雷文略摄(浙江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