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木材加工业供应成材
今年上半年预计可比用户分散加工节约木材十五万多立方米
新华社哈尔滨十五日电黑龙江木材加工工业今年增加成材的供应以后,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办法对节约木材所起的重大作用。根据这个省木材加工工业今年上半年集中加工的成材计算,预计可比用户分散加工节约木材十五万多立方米。
黑龙江木材加工工业今年向用户供应的农业机械材、造船材、汽车材等特殊用材的品种,由去年的二十八种增加到三十八种;供应成材的范围由农机、建筑部门扩大到纺织、轻工、水电、化工部门。据木材加工部门同用户签订的合同,今年上半年特殊用材供应量,将超过去年全年供应量。
木材分散到各用户加工和集中在木材加工厂加工,资源利用情况很不相同。电厂、化肥厂自己加工一座冷却塔的淋水板要一千二百立方米原木,而由木材加工厂加工供应成材,只要六百立方米就够了。木材集中加工的好处是可以统一下料,综合利用。
黑龙江省林区生产的木材占全国三分之一多。根据国家“少调原木,多供成材”的方针,全省木材加工工业在去年下半年先后派人到河北、辽宁等地访问用户,了解各用材单位需要哪些品种、规格的成材。今年,全省木材加工企业承担的太原、阜新、北票、哈尔滨、鸡西、郑州等地电厂和化肥厂修建冷却塔的淋水板用材,就是调查后扩大的新品种。农机部门今年订制的农机部件成材由去年的一千套增加到九万四千套,订货单位原来只有两个农机厂,今年扩大到四个农机厂。
木材加工厂加工成材剩下的边材角料还可以制成小规格产品,给纺织、轻工、手工业用。黑龙江省南岔、苇河、铁力、山河屯等木材加工厂去年利用边材角料加工出质量很好的纺织厂用的纱管。今年,又增加了镜框、鞋楦料和工具柄等新品种。
为逐步扩大成材供应量,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根据各用户提供的用材资料,编制了成材供应的新产品目录。现在,已汇集的资料有制造农业机械和大小农具用材四十多种,轻工业、手工业用材二百多种,交通运输部门用材五十种。另外还汇集了包装用材和建筑用材等资料。
现在,黑龙江省有三十多个木材加工厂,一年可加工原木三百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正在充实提高加工特殊用材能力,进一步增加成材加工品种。(附图片)
福建邵武贮木场加紧生产坑木,支援煤炭生产。这是该场贮集的大量坑木,正在积极装运 柯亭 林滋松摄


第2版()
专栏:

《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影片即将上映
新华社十六日讯 纪录片《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最近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即将在全国上映。
这部影片包括《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宽待印军被俘人员》、《释放印军被俘伤病人员》与《交还印度军事物资》四个部分,可以放映近五十分钟。这些影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跟随中国西藏地方和新疆地方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实地拍摄的。影片通过大量的现场镜头,如实地反映了我边防部队根据我国政府的决定,为和缓中印边境紧张局势,谋求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
《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反映的是我西藏地方和新疆地方边防部队,坚决地忠实地执行了我国政府的决定,在中印边界全线,准时主动停火、按时主动后撤;他们在停火前后和后撤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爱护当地一草一木,为民兴利除弊的许多情景。各地门巴族人扶老携幼,载歌载舞,依依送别的动人景象,在影片中也有真实的反映。
《宽待印军被俘人员》、《释放印军被俘伤病人员》和《交还印度军事物资》,纪录了印度侵略军官兵在进攻失败被俘后,受到我军宽大待遇的情形;中国红十字会人员把印军被俘人员交给印度红十字会人员的实况;以及为了创造中印两国和解气氛,我边防战士将缴获印军的军事物资擦洗干净,交还印方时的现场情景。这里有包括印军步兵第七旅旅长准将达尔维在内的印军被俘官兵,在我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里自由愉快地进行宗教活动、欢度传统节日、写平安家信和欢乐地打球、唱歌、跳舞等实况,也有印军伤病人员被释放登车回国时,含泪向我医生护士双手合十告别,高呼“印地—秦尼,巴依!巴依!”的动人镜头,还有我军在德让宗六千平方米的广场上将缴获的飞机、坦克、大炮、汽车和大批武器、弹药与其他军事物资交还印方的大场面。
纪录片《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许多珍贵的电影镜头,生动地说明了我国政府从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表现了最大的诚意。同时,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揭穿了印度当局和印度反动报纸所谓中国边防部队曾经“破坏停火”和“有步骤地洗劫”村镇以及交还印度的军事装备都已“损坏不堪”等无耻的造谣污蔑。


第2版()
专栏:

最有效地把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清华大学举行研究会交流教学经验
新华社十六日讯 如何进一步从国家培养专业建设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把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并且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这是当前许多高等工科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清华大学最近召开了第十四次教学研究会,组织全校教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都对所授课程在讲授、实验、习题等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并且针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日益发展、日益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广泛地研究了教学方法,交流了教学经验。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教学工作必须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他们在教学思想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增强了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建设人才的信心。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学工作的成效,归根到底不能只看教师教了多少,更要看学生学到手的有多少。要使学生既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一定的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其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勤奋,只要教学工作比较切合实际,经过教师的努力,使大多数或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负担正常的条件下达到上述基本要求是完全可能的。
大家认为,要使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成果学到手,就要求学的内容要精,学的质量也要精,以便使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学习最主要最基本的东西,并力求把这些内容扎扎实实地学到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深入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此,就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由浅入深地反复地从各个侧面去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改变部分学生中单纯从数量上追求知识的心理。
在讨论中,大家还认识到,教学工作要有全局观点,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习期间,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要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劳逸结合问题,避免学习负担过重。这不仅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考虑的。
通过这次教学思想的讨论,清华大学的许多教师都感到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还要注意提高思想水平,把教学业务和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科学技术人才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产运销齐心协力保证不误农时
南京十万吨化肥及时运往农村
新华社南京十六日电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已经把新产的十万吨化肥运往四川和广西等十多个省区。原来安排在第二季度才向广东和浙江等地发货的大批化肥,也赶前在最近开始启运。
以往调运化肥中常见的那种货等车船或车船等货的现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这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为保证不误农时地为农业服务,同销售和运输部门共同努力的新成果。
这个公司前些时候同有关部门一道对过去的化肥调运情况和缺点作了一番研究,找出了改进办法。他们共同制订了定期召开“碰头会”的制度。每次开这种“碰头会”的时候,生产部门提出月度和旬的生产与超产计划,以及化肥的库存量;销售部门提出外调的地区、数量,还说明有哪些变动;然后,运输部门就根据产和销的要求,安排好需要的运输工具和车船停靠的时间。这样做以后,那些可能出现的产、销、运之间的脱节缺口事先就被堵塞掉,化肥到达施用地区的时间也随之而提前了。


第2版()
专栏:

路越走越宽
——介绍王崇伦技术革新的道路
本报记者 常工
王崇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鞍钢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从一九五三年创造万能工具胎以后,始终高举技术革新的大旗前进。十年来,他先后实现了九十九项技术革新,保证了鞍钢许多厂矿的生产,先后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和工程师。现在,他是鞍钢机修总厂第一加工车间主任。
一九六二年是继续贯彻“八字方针”的一年。鞍钢生产方针全面转向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机修总厂的任务空前增加:过去遗留下来的许多技术关键问题要迅速解决,一些依靠国外进口的设备和部件要他们来生产。党对王崇伦寄予很大的希望,中共鞍山市委要求王崇伦等劳动模范更好地发挥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保证完成党交给他们的任务;王崇伦没有辜负党对他的希望。他像滚雪球一样,从几个人扩大到几十人,从几十人扩大到几百人,最后扩大到一千五百人,投入一个巨大的技术学习热潮,把技术革新推上一个新的阶段。仅在去年一年中,他们厂就实现了八十二项技术革新,解决了三十四项过去一直没有解决的技术关键。
王崇伦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呢?
最近我来到多年不到的鞍钢,访问王崇伦。从他的谈话中,我发现他的技术革新所以又多、又快、又好,除了他的那种旺盛的革命干劲和钻劲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能够坚决地、始终如一地依靠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真正实现了党所倡导的领导、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的三结合。
一开始,他就给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九六二年的九月间,大型轧钢厂要大修了,分配他们厂生产一批传送辊道上的链子板。这批链子板有好几千块,规定十天以内交货。他们厂从来没有生产过这种产品,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清楚。厂长把王崇伦找去,要他和他的第一加工车间完成一半。
王崇伦没有多大把握,说:“太多了,不行啊!”
“怎么不行?”厂长对他表示无限的信任说:“只要你们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来个技术革新,不就行了吗?”
王崇伦觉得很对,再没说什么,回头就把任务布置下去了。但是,生产刚刚开始,新问题就来了。原来,每块链子板上都有两个长圆形的轴孔,大小、部位要求一丝不差。根据当时的条件,他们只好依靠钳工用锉加工,费劲不小,每人每天只能锉五块,把全部钳工投进去,也很难完成任务。
怎么办?
王崇伦发现这些链子板同自行车上的链子片差不多,只不过厚薄大小不一样罢了。他想用冲压方法来生产,行不行却没有把握,就把技术员于惠春、老工人王延廷、于全江等人找来共同研究。
“用冲压的方法行不行?”
“行倒行。”技术员于惠春说:“咱们生产的链片厚,用什么冲压,还要想想。”
老工人王延廷说:“咱们的土压力机就行。”
这话一落音,大家都说好。接着,他们忙开了,于惠春当场制图,王延廷和于全江去做零件。没过三天,一台冲压工具胎成功了。试车的那天,周围挤满人,矻磴一声,一块板儿就压好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一百倍,质量达到百分之百。给他们的任务,提前一天完成了。
提起王崇伦实行的三结合,就得追溯到一九五六年。那时,他被提拔为工具车间副主任。开始,不知道领导工作怎么做,经常在办公室忙着签文件、批表报。这对他来说已经很吃力了,但是,有些工人和技术人员看他很少到现场来,就在背地里发出不少议论,有的说他的两眼只能向上不能向下,有的说他当了官,把工人忘了,等等。不听则已,听到这话,王崇伦实在受不了,立即找到党委书记,要求回到他的心爱的铇床小组去。
“为什么?”党委书记感到奇怪。
“干不了。”王崇伦不高兴地说。
“这话不是咱们工人说的。”党委书记开导他:“你数数看,咱们厂里的干部,有几个不是工人提拔的?现在工厂是咱们的,咱们不干叫谁干?”
王崇伦无话可说,只好讲出了实情。
党委书记听了,笑起来:“这有什么了不得呀,人家说你当官了,不理他们了,你就多到现场去,同他们在一块,不就解决了吗?”
党委书记的话真见效。当时,他们车间正为鞍钢许多厂矿赶制一批机器上用的分油器,到了现场,他就劳动起来,从中发现给分油器的螺丝开口,既费力,又费工,钳工们用锯加工,累得满头大汗,活儿出不上几个,锯条却断了不少。他想用机器来代替人力,但时间不容许慢慢琢磨,他就把技术员马宏朴和老工人刘玉新等找来,商量一个解决办法。第一天没有成功,第二天又琢磨,就琢磨出一套铣床快速切削螺丝开口的工具来。
这是王崇伦技术革新的一个转折点。
原来,他到现场去,是想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扭转群众对他的看法,当时并没有想到,一到现场,却实现了一项技术革新,提前完成了任务。从这件事情里,他深深感到:要领导群众完成生产任务,就得坚持技术革新,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要坚持技术革新,就不能光靠自己一个人,而要坚决依靠老工人和技术员。他们之中,有的富有知识,有的富有经验,只要把他们的智慧集中起来,什么革新都能实现。但是,要做到这点,就不能形式地到现场走走,看看,而是要同他们打成一片,共同劳动,共同商量。王崇伦刚刚从工人提拔为干部,工作范围扩大了,不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不同群众结合,是寸步难行的。想到这些,他进一步明白了:要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要把技术革新继续推向前进,就得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同老工人和技术员结合起来。
从此,王崇伦就走上了同老工人和技术员三结合的道路。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王崇伦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实现的技术革新就越多越好。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周年前夕,他同老工人和技术员创造的铣床三重分度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当时,他们车间接到一批矿山的紧急订货——钻探接手,要半月以内完成,不然就会影响矿石的生产,影响鞍钢全公司的任务。看到任务这样紧急,这样重要,他们车间立刻掀起热烈的竞赛。竞赛开展起来,发现铣床的能力不够,车工的成品大量堆积着。王崇伦叫技术员李国山再抽几台铣床来,李国山说不能再抽了,否则要影响其他方面的任务。王崇伦看到这条路不通就向铣床本身想办法。他站在铣床旁边,端详许久,对李国山说:“算算看,这台铣床能不能再加两把刀?”
李国山算一算,说:“五把也行,就是没有分度头。”
分度头是铣床加工钻探接手不可缺少的工具。王崇伦听了,立刻想到蜗轮蜗杆同分度头差不多,不知能不能够代替它。于是同李国山一起,找老钳工钟守书、姜文起共同研究。这些老工人都是满腹经验,听说用蜗轮蜗杆代替分度头用,都说能行。他们当场分了工,画图的画图,制作的制作,没有几天,铣床的三重分度胎成功了。一台铣床顶上三台铣床用,大批钻探接手准时送到矿山。
一九六二年是王崇化荻得更大成就的一年。
这年开始,他响应党的加强基层领导的号召,再度回到过去曾经工作过的工具车间。上班没几天,炼钢厂的订货员张青山跑来了,要他们为国外进口的空气压缩机加工阀片。王崇伦知道这事,早在半年以前,他们曾经进行过多次试制,都未成功。现在张青山说一点备品没有了,如果不赶快制造,就要影响炼钢厂生产。任务紧急,事不宜迟,第二天一早,他就带上老工人刘金余、技术员万铁汗赶到炼钢厂。炼钢厂的工人看到王崇伦亲自出马,相信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对他表示热情欢迎。他们要看图纸,工人们立刻铺好;他们要看阀片,工人们立刻打开。从图纸和实物观察中,他们发现阀片有三百六十个毫米大,一个半毫米薄;每个空气压缩机里有几十片,运转起来,像风箱的舌头一样,滴滴??发响。看罢,王崇伦问刘金余和万铁汗:“能制造吗?”
“试试看吧!”
回到工厂,立即试制。这消息一传出,过去曾经试制未成的人就说风凉话了。王崇伦感到压力很大,心里也在嘀咕,但他看到老工人和技术员很积极,信心也就增强起来。开始,他们在小磨床上磨,一连试了好多块,块块都撬起来。但是,他们没有灰心,又到大磨床上去磨,这回不撬了,但厚薄不匀。又经过反复的检查,先是磨床不平,他们连忙修理,以后发现阀片放得不正,他们重新放好。就这样,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一片片又平又匀的阀片大量地制作出来了。……
这件事意义很大,它不仅为人们完成空前繁重的任务增强了信心,同时为全厂掀起巨大的技术学习和技术革新的热潮铺平了道路。当时的情况是,他们制成功阀片之后,新的更繁重的任务又来了。新的任务,质量要求很严,时间限得很紧,而他们厂的青年工人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技术水平适应不了。这时,王崇伦又调到第一加工车间当主任,他认为,实现技术革新,要依靠老工人和技术员,提高全厂的技术水平,要依靠更多的老工人和技术员。想到这些,他就深入到各个车间去串联、鼓动和组织。老工人马宝让、刘金余、温景珍、陈福洪、工程师李国珊、技术员谭任、王家树等热烈响应,一个技术学习和技术革新的热潮在全厂如火如荼地掀起来了。
王崇伦是怎样依靠老工人和技术员呢?
可以说,王崇伦本人就体现了三结合:他是工人,又是干部,还是工程师,所以他对老工人、技术员的工作很熟悉,对他们的思想很了解,对他们的困难很清楚,在依靠他们,同他们合作的时候,就能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关心他们。去年三月间,一天,王崇伦正在市内参加技术会议,厂长忽然打来电话,说大孤山的粗破碎机带病生产好久了,很危险,公司经理叫他立刻带些人去修好它。王崇伦没有二话,回到工厂,带上老工人马宝让、技术科副科长于泉富等人,坐上汽车,连夜赶往大孤山。
大孤山是鞍钢的主要原料基地之一,粗破碎机又是大孤山的咽喉。粗破碎机很大,由四层楼高的钢骨水泥支撑着,上面架有铁路,火车来来往往,每隔四分钟,就把一立方米大的七十多吨重的矿石倾倒下去;在它的下面,有一条巨大的运输带,日夜不息地转动着,破碎了的矿石,就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中破碎。现在,这个粗破碎机的三十多吨重的横梁的轴孔由圆形磨成椭圆形,四十多吨重的巨大的破碎锤在里面乱晃荡,破碎速度已由四分钟降为七分钟,严重地威胁着整个鞍钢的生产。
他们详细察看过了,当场研究起来。他们知道赶制新的横梁来不及,正在生产的横梁又不能拿下来,就决定采用修孔镶套的办法,修复已经扔在旁边的旧横梁。但是,这个横梁太大、太重,运回工厂去修很费事,把工厂的大立床和大镗床拿来也不可能。根据这个情况,王崇伦说:“用猴子骑大象的办法干——把咱们过去用过的土镗杆拿来就地加工”。
回到工厂,分头准备:制图由于泉富负责,土镗杆、减速机和卡具由马宝让负责。没过几天,一切都就绪,准备去大孤山运的时候,马宝让向王崇伦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土镗杆由谁来操纵?
“当然是你。”王崇伦说。
“我不行。”马宝让说:“有个人很拿手。”
“谁?”
“第二加工车间八级工人白振昌。”马宝让介绍说:“这人同我一样,脾气有些倔,人们背后说他有点落后。……”
“脾气谁没有?”王崇伦说:“至于落后,也不一定。是真落后,还有别的原因,得分析分析。走,咱们看看去。”
白振昌四十多岁,身体结实,正在车床上紧机器。王崇伦上去热情地说明了来意,白振昌却有点怪,既不热情欢迎,也不断然拒绝,只是爱理不理地说,干就干呗,到哪里不是一样?见到这个情景,王崇伦的心冷了半截,心想,别人说你落后,真不假呀!第二天他们动身前往大孤山的时候,白振昌准时来到,并且带来需要的工具。王崇伦发现自己的看法错了,白振昌并不是真落后,只要尊重他,信任他、帮助他,他是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出来的。当时,尽管春天已经来了,鞍钢的天气还是很冷。王崇伦看到白振昌穿的单薄,同厂长商量,给他借了棉大衣和棉靴子。到了工地,白振昌干得挺卖劲,他更把白振昌的事迹,通过广播站、黑板报给以表扬。从这时起,白振昌更积极了,白天黑夜都守在机器旁边,还把他的绝招拿出来。当轴孔加工到最后的时刻,土镗杆吃空刀,王崇伦和马宝让都没办法,很着急,白振昌却不慌不忙地上去,巧妙地利用横梁上的油孔,一刀下来,顺利地完成了整个修孔任务。……
这件事情立刻传遍鞍钢,大孤山矿长特地派人到机修厂表示感谢,公司经理专门写信表扬他们,白振昌同马宝让、王崇伦一样,成了全厂学习的榜样。
王崇伦就是这样依靠老工人和技术员。开始是在他的车间,以后扩大到全厂;开始是为了技术革新,以后扩大为技术学习;开始是临时性的,以后变成了制度;开始只有几个人,以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依靠这个力量,王崇伦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革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关键。……


第2版()
专栏:

数十厂矿源源供应原料材料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增产化肥
新华社旅大十六日电 一列列火车迎着春风,为大连化学工业公司送来了抚顺、鹤岗、鸡西的煤炭。远从甘肃来的硫铁矿石和附近产的海盐,每天也都均衡到货。东北地区强大的电力网,每天为这家公司输送着大量的电。全国各地有六十多个厂矿企业从原料、材料、动力、设备、备件等方面,支援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增产化肥和其它化工产品。
一、二月份这个公司的化肥和其它化工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消耗定额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其中化肥比计划超产四千九百多吨。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大地牌硫铵、硝铵等化肥畅销南北十九省。全国各地有六十多个厂矿企业同它签订了固定协作定点供应原料、材料的协议书,从各方面支援这家公司增产化肥。
抚顺、鹤岗和鸡西煤矿供应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的煤都是经过选、洗的最好的炼焦煤。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用这种煤生产水煤气,做成合成氨(它是生产化肥的主要原料)。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煤中的灰分降低了百分之二左右。据统计,一吨煤的灰分降低百分之二,可以多出十六公斤合成氨,而一公斤合成氨可加工三点八公斤硫铵。
大连第二发电厂发出的电力和蒸汽大部分供给大连化学工业公司。仅蒸汽一项,每小时就输送一百多吨。去年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增加化肥生产,一个时期蒸汽供应不足。第二发电厂的职工积极采取措施,增加送汽量。多送蒸汽,需要补充水,技术人员研究出加药处理水的办法。净水室的工人不顾寒冷,下水清理排杂沟。工人们说:支援农业,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站在第一线,我们为它的增产创造条件,就是为支援农业贡献力量。
最近,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职工讨论了今年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他们满怀信心地保证完成比去年计划产量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八的化肥生产任务,并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入手,决心在不多向国家要原料、材料的情况下,全年增产一万九千吨化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