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矿区营造矿柱林好处多
余士锟 陈立言
淮南煤矿所在地的淮南市,根据矿区的需要,积极营造矿柱林。十二年来,全市营造林木面积六万二千多亩,其中矿柱林四万五千多亩,另有家前屋后零星树木一千一百六十四万多棵。
矿区造林有哪些好处?
煤炭生产离不开坑木。淮南煤矿现在所用坑木,都是远从福建、江西、浙江和东北等地运来的,不仅占用了很多劳动力,增加了车、船负担,使运输费用高达坑木本身价格的百分之三十,提高了煤炭成本,而且有时因调运不及时,影响了煤矿生产。如果矿区营造矿柱林,就近供应一部分坑木,能降低煤炭成本和保证煤矿正常生产。
在南方矿区营造矿柱林,从植树到成为坑木用材,要十到十五年,有的还要二十年以上。但是煤炭生产从造林中得到的好处,却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因为树每年要修枝,三年生的树所修下来的枝,可以就地供给煤矿做搪材。淮南市由于大面积营造矿柱林,近几年来每年供应矿区的搪材都在百万斤以上,一九六二年供应量达一百五十万斤。这比从外地买运回来要便宜一万五千多元。市林业部门的负责人估计,三年后整个矿区用的搪材,淮南市将可以自给。
营造矿柱林需要的投资少,而收益大。营造一亩矿柱林,从育苗到成材,只需要四十二元左右,十到十五年以后,按每亩有胸径十五厘米的树二百棵计算,可产坑木十立方米,以每立方米四十元计算,每亩林地可收入四百元。同时,在造林后的头三年,还可以在幼林内间作粮食,三年以后可以年年修枝,这也是一项很大的收入。以修枝来说,一亩林地一年修枝得到搪材一百五十斤,按三分钱一斤计算,就可收入四元五角。一亩十年成材的林木,光是七年修枝,就可收入三十一元五角;要是加上坑木本身收入,就有四百三十一元五角,收入为支出的十倍多。如果再加上三年间作粮食的收入,那就更可观了。
矿区营造矿柱林,还可以减低风速,抑制煤粉、煤尘的飞扬,给职工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能解决多大问题?
煤矿用的坑木一般要直径十六到二十四厘米、高两米左右。在矿区营造矿柱林,在时间上能不能赶得上需要呢?从淮南矿区的情况来看,煤炭是成片埋藏的,矿井的布置差不多是一个接一个,由东向西像一条长线。东面是老矿,西面是新矿,有的矿还在建设。一对矿井的寿命,大约有几十年,要采完整个淮南矿区的煤需要几百年。因此,在矿区造林,不是能不能赶得上煤矿用的问题,而是要几次更新供给煤矿用的问题。再者,如选用速生树种,加强抚育管理,还可以将林木成材的时间由一般的十五到二十年缩短到十至十五年左右。据淮南市林业部门对八公山、九龙岗等林地调查,六年生的白榆树,胸径已有十厘米,十年生的柳树,胸径已达二十二厘米,可以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供给煤矿使用。
淮南煤矿每年需要的坑木很多,而市区面积有限,在矿区营造矿柱林,在数量上能解决多大问题呢?从淮南市现有的四万五千亩矿柱林来看,如以平均十五年成材计算,分十五年砍伐,不断更新,轮番作业,则每年采伐三千亩。每亩以产十立方米坑木计算,每年可采坑木三万立方米。如采一千吨煤要坑木二十五立方米,那么每年采伐的坑木可采煤一百二十万吨。假使全淮南市所有宜林的荒山、洼地都栽上矿柱林,总面积约可达十万亩。若也按十五年轮作一次,每年可采伐六千六百六十六亩,可得坑木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立方米,约为一千三百三十三节载重五十吨火车的运量,可采煤二百六十六万吨。这个数字虽然与淮南煤矿的实际需要量还有很大距离,但就减少国家供应,节约车、船运力,降低煤炭成本来说,仍是有很大意义的。
怎样造得多、造得好?
第一,以群众造林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国营林。
淮南市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业城市,从整个城市来说,是处于农村包围之中;但是就市内来讲,那些依靠地下矿产资源而建设起来的厂矿企业,又包围了市内的村庄和农田。全市虽有宜林地十万多亩,但是为市内的公路、铁路、城市建筑、村庄所分割。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多快好省地发展矿柱林呢?一九五一年冬开始营造矿柱林时,由于对以上特点认识不足,只强调了国家造林,往后四年中,全市仅在九龙岗矿和大通矿的塌陷区及其南面舜耕山大面积宜林地中,造林一千七百二十亩;而市内许多村庄附近的成片的宜林地,却抽不出力量及早把树种下去,以致造林进展缓慢。一九五三年,总结了前几年造林工作的经验教训,认为如果认真贯彻“社造社有、队造队有、家前屋后零星植树谁种谁有”的政策,发动群众在村庄附近的宜林地栽树,不仅可以加快造林进度和加强造林后的抚育管理,而且可以节省国家投资。因此,从一九五四年起,就采取了“以群众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林”的方针。这年春天,淮南市从东到西沿矿井两侧的宜林地区,到处都有群众造林。市区农民成片造林就达一千二百一十多亩。自此以后,群众造林年年增加,到一九六二年春,全市社、队造林面积共有三万三千多亩,社员个人在家前屋后种树一千一百六十四万多棵(约合五万亩)。
在广泛发动群众造林的同时,淮南市还在离市区较远的大片荒山、荒地、河滩等宜林地区,积极发展国营林。国营林场由一九五一年的一个发展到现在的四个,造林面积由五百三十亩扩大到一万九千一百二十四亩。为了积极发展国营林和扶植群众造林,淮南市在一九五九年还建立了一个国营苗圃场,培养适合淮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可做矿柱用的速生树苗。国营林场的健全发展,对社办林场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起了良好的促进、示范和指导作用。
第二,因地制宜选择速生树种。在矿区营造矿柱林,不仅要选择适合做坑木和做搪材用的速生树种,还要选择适合这个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的树种,并要因地制宜的栽植,这样才能栽得活、长得快。淮南市在开始造林时,只注意选择适合做矿柱用的速生树种,如柳树、榆树等,十年到十五年就可以成材,而且材质较好,适宜做坑木;白杨、?柳的枝条较长,而且韧性较大,可以做搪材。但是,当时却忽略了淮南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因地栽植的一面,因而一度出现过造林成活率低的现象。后来,组织技术人员和社、队干部访问老农,研究乡土树种,不断试验,到一九五四年,才基本掌握了在什么地方种什么树的规律,按照不同的地理条件,安排了不同的速生树种。如柳树、杨树、枫树耐水性强,就栽在河滩和低洼地区;洋槐、白榆的根浅,怕水怕风,就栽在平原和缓丘地带;山上比较干旱、土质瘦薄,不适宜种速生树种,就种根深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的马尾松,这种树成材的年限虽要二十年,但是可做坑木用。由于做到了因地因树营造林木,造林成活率一般稳定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林木生长得也好。
怎样促使矿柱林成材?
林木生长时间很长,抚育管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如果管理工作抓得紧、做得好,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提早成材。像淮南这样一个没有培育过大量林木的城市,对于怎样做好抚育管理工作,也摸索出了不少经验。
首先,建立专业机构,切实划清林木管理权限。淮南市在开始造林的头几年,由于缺乏经验,林权不明确,曾出现树栽下以后无人管理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九五四年就及时建立了四个林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六年又在高级农业合作社建立了林业专业队,人民公社化后成立了专门的社办林场。根据谁种谁有的原则,明确地划分了管理权限。对集体所有的林木,成片的由集体组织专业队伍管理;不成片的包给社员管理。社员家前屋后栽的树木,由社员个人管理。并规定林木谁有,由谁采伐更新,禁止乱砍乱伐,破坏林木。为了防止牲畜践踏幼林,还划定牲畜放牧地区,把放牧人员组织起来在指定地区实行集体放牧。这样,就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社员抚育管理林木的积极性,促进了林木的生长。
其次,采取多种办法,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了管好林木,淮南市自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年,先后办了十七次短期林业训练班,从社员中培训了一千七百四十名林业员,并多次聘请了省内有经验的技术员和老技工到市内传授经验;选派了一些人员到外地学习或参观。各林场还经常组织交流经验。现在,全市各国营林场和社办林场有一支相当数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队伍。他们已掌握育苗、造林、治理病虫害、成林抚育等基本操作技术。
第三,固定专职干部,坚持日常业务工作。淮南市农林局园林科的五名干部,自造林以来一直从事林业管理工作。四个国营林场和八个社办林场的三十五名主要行政干部和二十一名技术干部中,就有十二名主要行政干部和十九名技术干部,十多年来一直在林场工作。他们熟悉业务,从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第2版()
专栏:

汉阳切实改善和健全电力排灌网
发挥设备潜力扩大的电灌面积,相当于十多处中型电灌站的灌溉能力
新华社武汉六日电 本社记者孙玉昌报道: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汉阳县,切实改善和健全电力排灌网,有效地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据计算,尽管到春耕前全县只新建八处中型电力排灌站,但由于着重发挥原有设备的潜力,扩大的电灌面积,却相当于新建二十多处中型电灌站的灌溉能力。
这个县不久前改建与扩建的一些输电线路,已把一些电灌“空白”地区和整个电网连系起来。老电灌站里一些不配套的设备,有的重新配齐了,管理人员一边忙着作最后的调整,一边制订新的排灌计划。许多原有的排灌渠道,经过加高、培厚、延长,使过去用不上电灌的远田也变成了电灌保收田。据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改建和扩建的工程全部完成后,全县电灌受益面积,将比去年扩大三分之一左右。
汉阳县南临长江,北靠汉水,境内湖泊多,又紧邻武汉市,水源、电源都较丰富。近两年来这个县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电力排灌,收到了显著成绩。到去年冬天,全县九个区中有八个区通了电,一百四十公里长的高压线路把分布在全境的一百○三处电灌站串连起来。电力排灌设备的不断增加,有效地减轻了旱涝灾害的威胁。
在电力排灌设备已有相当规模的情况下,怎样进一步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有人认为,全县还有一部分水田未能用电灌设备浇灌,应该多建一些新的输电线和电灌站,扩大电灌面积;有人认为,如果很好地挖掘现有电力排灌设备的潜力,在少建新站的情况下,可以扩大电灌受益面积。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电灌费用,减轻农民的负担。
这个县的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合理改善和健全现有的电力排灌网,是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的有效措施。原来,这个县的电灌站大都是由内燃机站改建的,原有渠道的容量、长度同提水能力较大的电力排灌设备不相适应。有些地方的干渠较短较小,支渠不足;有些地方的渠底渗漏较重,本来可受益的田不能受益,该多受益的不能多受益。同时,还有一些电灌站的设备不配套,有的灌区小设备多,有的是电动机大水泵小,有的是电动机小变压器大,影响这些站的出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根据这些情况,这个县的有关部门,从去冬以来就着手改善和健全现有的电力排灌网。他们首先集中力量,对现有电灌网内的渠道进行了整修。短的加长,小的改大,漏的堵漏,缺支渠和闸门的全部补建。现在,有一些渠道、闸门已经改建完工,大部分正在继续施工。全县到一月底,改建和新修的一百二十多条渠道的土方工程已经完成大半。对现有的电灌设备,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力争电、机、泵、管配套,电灌设备能力和灌区农田面积相适应。最近,记者在这个县的电力排灌区看到,修渠整站的人们喜气洋洋。他们说:兴建电力排灌的家业,就要像这样勤俭、这样精打细算才行。


第2版()
专栏:

浙江东阳县东阳江水力发电厂工人帮助农村电灌站安装水管
李关贤摄


第2版()
专栏:

一九六三年滑雪邀请赛在通化举行
据新华社通化电 一九六三年滑雪邀请赛二月五日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通化市开始举行。当天进行了男子三十公里、女子八公里的速度滑行和男、女快速降下滑行等四个项目的比赛,结果通化队选手和解放军队选手各获得两项冠军。
在男子三十公里的速度滑行比赛中,通化队选手吴景材赢得了第一名。他以熟练的上坡、下坡的滑行技术连续翻越山头,穿过林丛障碍区,滑完全程只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十八秒的时间。而他在一九六○年全国滑雪比赛中创造的这个项目的最好成绩只达到二小时七分三十三秒。男子三十公里速度滑行比赛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由通化队的张有成和吉林队的张杰获得。
获得女子八公里速度滑行第一名的是通化队的李桂秋,成绩是三十一分二十六秒,也好于一九六○年全国滑雪比赛这个项目的最好成绩——四十分四十三秒。第二名是吉林队的王洪茹,第三名是通化队的孙淑贤。
男、女快速降下滑行比赛是分别在坡长一千一百米和七百米、坡度十五到四十五度的山坡上进行的。比赛结果,解放军队的程连玉获得了男子组的第一名,他的成绩是四十六秒九。解放军队的金春玉获得了女子组的第一名,她的成绩是三十三秒四。
这次滑雪邀请赛是由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参加比赛的有上述三个单位的八十二名男、女运动员。


第2版()
专栏:

访“二七”烈士林祥谦的故乡
新华社记者 刘葵华
“二七”四十周年前夕,记者访问了“二七”烈士林祥谦的故乡——福建省闽侯县尚干区祥谦公社。从福州南行,跨过闽江,来到乌龙江畔雄伟的五虎山下,只见麦苗青葱可爱,油菜黄花盛开,翻耕过的稻田黑油油的,社员们在田野里忙着各种备耕工作。在这个富庶美丽的地方,林祥谦烈士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林祥谦的故居就在五虎山下的尚干镇。他的妻子陈桂贞老妈妈年近古稀,身体健康,同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她在党、国家和人民的尊敬关怀下,安度晚年幸福的生活。陈妈妈现在担任着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县人民代表和祥谦人民公社副社长等职务。记者去拜访时,她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厅堂。厅堂墙壁上挂着各地人民向烈士致敬的横匾和锦旗,还有北京等地文艺团体演出《红色风暴》等戏剧时的剧照。其中有一张剧照是描绘烈士英勇就义的情景的。林祥谦英勇就义时陈桂贞也在场,她同烈士一起经受了严酷的考验,烈士就义后她又熬过了漫长的痛苦生活。她常用烈士的革命精神鼓舞自己,教育新的一代。她向记者叙述了林祥谦烈士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情景。她说,四十年前,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争取工人阶级的自由权利而举行大罢工。当时身为共产党员和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的林祥谦,一开始就是这个斗争的积极战士。二月七日,大罢工进入了第四天,下午五时多,祥谦和当时也在京汉铁路上做工的父亲林其尊、弟弟林元成吃过晚饭就出去了。不久,外面突然响起了枪声,我跑出门一看,原来是军阀派人包围了江岸工会,向赤手空拳的工人开枪了。我急忙赶到车站,只见祥谦被绑在车站电线杆上,军阀吴佩孚的爪牙、湖北督军署参谋长张厚生正在威胁他说:“你的弟弟已经被打死了,你不下复工令,也要打死你。”祥谦一声不答。我见他意志坚定,必遭毒手,拼命挤向前去,大声痛呼:“祥谦!祥谦!”他却镇定地安慰我说:“不必哭,快回去照顾好孩子”。这时,张厚生命令刽子手向他右臂砍了一刀,鲜血溅地,我见了顿时晕了过去。等我醒来时,祥谦已经就义了。当时在场的工人后来告诉我,祥谦有骨气,死得英勇。砍了一刀后,张厚生又怒声问:“到底下不下命令上工”,祥谦忍痛高呼:“上工要总工会的命令,我的头可断,工是不上的”。张厚生命刽子手又砍一刀,鲜血四溅,祥谦一时晕厥过去,醒来后,还痛骂:“不能让一个好好的中国,断送在你们这般混账王八蛋的军阀手里!”话没说完,他就牺牲在罪恶的屠刀之下。
陈妈妈接着说,祥谦和他的弟弟元成牺牲后不久,他父亲也被军阀的走狗工头活活踢死了。我和小女儿汉玉擦干了眼泪,记下这血海深仇。六个月后,我生下祥谦的遗腹子冠康。靠着党的地下组织和工会的接济加上我替人家洗衣服,含辛茹苦地抚养汉玉和冠康,心里记着祥谦生前说的话:“凶恶的敌人一定会被打倒,劳苦大众一定会得到解放!”我决心要活下去,要把烈士的后代抚养大,好让他们踏着祥谦的血迹前进,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可是反革命对革命人民定要抓尽杀绝。一九二七年,代替吴佩孚的蒋介石实行白色恐怖,到处捕杀革命同志,追踪烈士遗属,我们同地下党的联系断绝了。在工会的帮助下,我们母子三人带着三口棺材流离辗转,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家乡。林家只有祖传的六分田,我们母子三天吃不上五顿饭,挣扎着过活。汉玉竟在十四岁时受尽饥饿的折磨,一病死去。在祥谦的革命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母子对革命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心。一天天,一年年,终于挨过漫长的黑夜,盼到了天明——全国解放。
烈士的精神鼓舞着人们
解放后,烈士故乡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高举三面红旗,建立了人民公社,生活过得很幸福。
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祥谦公社连续遭到台风、暴雨、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的袭击,给全社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这时,公社党组织用林祥谦等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大家战胜困难,奋发图强。陈妈妈对大家讲起了过去手无分文,家无粒米,坚持同反动派斗争的情景。她说,有一次祥谦回来要把仅有的几斤米拿出去,爹爹问道:“祥谦,我们一家五口三顿稀饭都快吃不上了,你还把这点米拿到哪里去?”他答道:“爹呀!穷人有难穷人帮,我们一天还有稀饭喝,有些工人兄弟因为坚持革命斗争,已两三天没米下锅了。”听了当年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事迹,许多党员、团员和男女社员都鼓起了革命干劲,终于战胜了自然灾害,夺得了较好的收成。去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一成七,达到了解放后常年水平。
在烈士故乡访问时,经常听到一些社员以自豪的口气声称“我们是祥谦公社的社员!”许多经常受到烈士革命精神熏陶的社员,自动组成“祥谦青年班”、“祥谦妇女小组”,拣重担子挑,展开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一九六○年五月间,暴雨倾盆,凶猛的山洪从五虎山上翻滚而下,三溪口水库水位猛涨,新建的大坝突然被冲破一个缺口,情势十分紧急。公社党委书记喊道:“祥谦公社的社员,跟我来,坚决保住大坝!”便带头跳入水中,其他社员跟着也跳了下去,他们一面用身体堵住急流,一面用大批装好泥沙的草袋抢堵缺口,终于拦住了急流,保住了水库。
烈士的理想已经实现
党、国家和公社永远不忘革命烈士的功绩,对烈士家属关怀备至。解放后,祥谦烈士的儿子冠康,被送进工农速成中学学习。他现在是南(平)福(州)铁路的优秀工人,曾前后五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两次被评为烈军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在一九五三年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人民政府拨款在乌龙江南岸围头山上修建了一座雄壮的林祥谦烈士陵园,同时,在尚干镇上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名叫“祥庐”,供烈士夫人安度晚年。记者拜访陈妈妈后不久,她就带着孙子、孙女和儿媳迁进了新居。
烈士故乡的人民也在过着欢乐的生活。走出烈士故居,纵目四望,只见潺潺流水顺着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流入田间,滋润着大片沃土;长长的输电线,把光亮和动力送进社员家里和工厂。祥谦公社建立以来,在国家的帮助下,建成了三溪口水库、青口潮汐综合动力站和青磹水电站,添置了大批排灌机械,使全社五万多亩水田大部分实现了自流灌溉和机械排灌,基本上控制了水旱灾害的威胁。从前驻过革命游击队和中共福建省地下省委联络站的南阳顶山,如今成了“万宝山”,种植了大片林木、果树,放牧着大群牛羊。许多放学回家的工农子弟,在明媚的阳光下尽情地跳着、唱着,互相追逐嬉戏。在祥谦公社里,现在有三所中学,一千八百多名工农子弟在这里学习,但在解放前,只有两百名左右富家子弟在仅有的一所中学里上学。在田野里,在山岭上,在村落中,到处可见男女社员们在愉快地劳动着,一派繁荣景象。
林祥谦烈士的理想已在全国实现,烈士家乡的幸福生活,只是一个缩影。(附图片)
林祥谦烈士的夫人陈桂贞向少先队员讲述“二七”革命斗争故事 蔡壮田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山南王”的家奴当了乡长
新华社拉萨六日电 西藏南部原来最大农奴主之一“山南王”拉加里·郎杰嘉措的“王府”所在地——拉加里乡,经过民主选举,在二日正式建立了乡人民委员会。
十七名翻身农奴和奴隶当选为乡人民代表。原“山南王”王府的“朗生”(家奴)平措洛布被选为乡长。
拉加里乡的翻身农奴和奴隶,在选举中热情高涨。他们异常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严肃认真地挑选候选人,投票时像办大喜事一样。全乡有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选民参加了投票。九十多岁的老妈妈乌金尼玛特地换上新衣服,戴着古式的缎锦帽来投票,她说:“我给‘山南王’当了一辈子牛马,今天能够有权利参加选举,挑选称心如意的人来管理我们自己的事,这都是因为有了党和毛主席的领导。”
一月三十日投票的那一天,全乡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歌舞欢腾。选民们还特地演出了藏戏、歌舞等文娱节目庆祝这个大喜的日子。当选的乡人民代表的脖子上,被挂满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人们还按照传统习惯向他们敬了青稞酒。
反动大农奴主拉加里·郎杰嘉措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被推翻以前,是西藏世袭的大贵族,号称“山南王”,占有十五个大庄园、近万亩土地、几千个农奴和奴隶。那时,拉加里乡的六百多劳动人民,都在“山南王”的残酷统治下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一九五九年这个反动大农奴主参加了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叛乱。叛乱平息后,全乡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翻身农奴和奴隶们成立了农民协会,办起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学校。几年来,经过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和改进耕作技术,全乡生产迅速发展,连年获得好收成,全乡平均每克地(一克相当一亩)的单位面积产量,一九六二年较民主改革前提高一倍以上,农民们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过去那些终年住在“王府”的牛棚、马厩里的奴隶,早已迁入属于自己的房屋里。很多过去不能结婚的家奴,今天有了幸福的家庭。现在,在这个前封建大农奴主的庄园里,翻身农民们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极为高涨。他们正在忙碌地积肥、送肥、整修水利,准备春耕。


第2版()
专栏:

青年研究人员成长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青年研究人员中,现在已经有近半数人具有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的水平,有些人还担任了这个科学院所属各研究所或研究室的领导工作。这些人绝大多数是解放后才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的青年研究人员,现在已经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九四九年从东北农学院毕业的李公德,现在担任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副所长。他主持选育出了“护二号”、“护四号”和“护二十二号”三个高粱良种,一九五七年就在全省普遍推广种植。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这个所的青年研究人员李维岳和其他几名研究人员选育出了“花脸谷”一号和二号两个谷子良种;谢道宏和其他几名研究人员选育出了四个玉米杂交种——公主岭八十二、八十三、二十七和二十八号。这些品种也都在全省推广种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研究人员,一方面通过研究工作的实践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一方面组织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2版()
专栏:

积极培养新的一代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研究人员,目前比一九五八年以前增加了一倍。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五九年间到这个院来工作的一批大学毕业生,现在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成为老专家的助手和许多研究组的骨干力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培养青年研究人员。蚕业系的青年研究人员刘仕贤被派往农村基点进行了两年的调查考察,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研究工作,理论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他吸取了蚕农经济养蚕的经验,研究了蚕的食性和消化生理,提出了节约用桑的技术措施,使每担桑叶的产茧量提高了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


第2版()
专栏:

研究提高青稞产量
拉萨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调查西藏农民的耕作经验,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提高青稞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绩。
拉萨农业科学研究所对当地作物的研究和调查工作是从前年开始的。研究人员在山南雅鲁藏布江两岸六个县的实地调查中,发现青稞单位面积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株穗的增加而上升。亩穗超过十八万株的产量在四百斤以上,亩穗在十到十八万株的,产量在二百斤到四百斤之间。当地农民一般每亩地播种二十斤左右,但成活苗数平均只有十五万株上下。他们又了解到,青稞苗数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春季干旱、播种质量不高、杂草和病虫害多。因此需要改良作物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期,改进播种方式和合理灌水、保墒、除草、消灭病虫害等。实地试验的结果证明,采取以上措施后,播同样数量的种子,苗株都在十八万株以上,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据新华社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