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山西调济四万多头牲畜
截至目前止,山西省各地的牲畜市场,已经为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调济、调换了各种牲畜四万六千多头,支援了春耕的急需。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在二月十日和十一日召开的全省农业生产资料调济会议上,组织各地交流了一万一千八百多头耕畜,繁殖耕畜较多的县大部分都售出了一批牲畜,支援各地。仅兴县、河曲、偏关三个县支援晋东南各地的耕畜就有四千八百多头。
山西各地组织的耕畜交易市场,一般都打破了社、县和专区的界限,同时照顾传统的习惯,既注意了役畜的调济,也重视适龄母畜和种畜的调济。


第2版()
专栏:

湖北赶制农业机械配件
湖北省春耕大忙季节就要到来,现在从武汉运往各地的农机配件也越来越多了。这些配件大部分是武汉地区的机械厂生产的。
湖北省有关部门考虑到当前农村的紧迫需要,今年把拖拉机和动力机配件列为配件生产的重点,集中了一批大中型工厂承担这一任务。根据省工业领导部门的计划安排,今年全省共生产十五个机型、二十八个品种的拖拉机和动力机配件;配件的数量也将比去年增加一半以上。过去没有生产的一些关键品种,像机油泵、直伞齿轮、高压油泵总成等,今年都安排了生产。有些容易损耗而农村普遍需要的配件,如活塞、活塞环、铜瓦、白瓦、气缸套、气缸盖等,今年有较多的厂生产。
六到八马力的柴油机是湖北农村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各地保有量比任何一种动力机械都多。为了保证这种柴油机配件的充分供应,目前湖北柴油机厂、湖北油泵油嘴厂、南湖农业机械厂、建业农机配件厂、长江配件厂等,都在组织生产和试制。


第2版()
专栏:

西藏及时调运钢材农具
西藏各地商业、交通运输和手工业部门积极做好准备,支援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
今年国家又拨给西藏数百吨农用钢材和十多万件农具。为了使这些物资及早运到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专门抽调大型卡车运输,到二月十五日已经把一百三十九吨农用钢材和二十一吨农具运送到日喀则、林芝等地。各地有关部门还清理库存的钢材和农具,及时送往各地。
拉萨、日喀则等地生产农具的手工业互助组和工厂,从去冬以来,都集中全力为农民生产更多更好的春耕农具。拉萨综合农具厂工人在接受了制造三千台新式步犁的任务以后,了解到原来用松木做的把手容易折断,他们就改用桦木,使新式步犁更加结实。


第2版()
专栏:

四川供应万架胶合木犁辕
一万多架新制成的胶合木犁辕在四川农村参加了春耕。这批新产品首先满足了缺犁的九个专区、二十多个县(市)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需要。
经过在平坝、丘陵、旱地、水田等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的使用证明,这种犁辕同天然木犁辕一样经久耐用。今年,四川还将生产七万架,以适应省内农村需要。
胶合木犁辕是成都木材综合工厂工人的一项新创造。乍看起来,它跟天然木犁辕一样,是一架完整的弯形木料。实际上它不是一架整木料,而是用五层共二十块薄木板胶粘、冷压而成的。工厂做了反复科学试验,如长时间高温蒸煮、冷水浸泡、阳光曝晒等,都不罅缝,不裂口。在试验它的拉力强度的时候,他们选了夜合树、柑子树两种天然犁辕和胶合犁辕作比较。用拖拉机牵引,胶合木犁辕承受拉力一千二百到一千四百五十公斤,柑子树、夜合树天然犁辕只承受六百到七百公斤就拉断了。工厂还拿了几架胶合犁辕到成都市郊区和彭县、安岳等地作实地试验,经过去年大、小春两季耕犁和严寒酷暑的考验,至今仍完好无损。
我国农村中使用的犁辕,历来都是用青杠、核桃、柑子、夜合等树木制成的。这些树木长成到能制犁辕,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成都木材综合工厂的这一新创造,为满足农村对犁辕的需要,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县矮寨公社,沿峒河两岸修装了一百多架筒车,使沿河一千七百多亩稻田可以当年受益。这是平滩生产队的苗族社员在修装筒车 新华社记者 龙文明摄


第2版()
专栏:

  提高农械修理质量 降低农械修理费用
  常德县农械修配厂努力为农民节省开支,受到农民表扬
  无锡市修理的排灌机械启动容易,出水充足,农民满意
  据新华社长沙二十二日电 本社记者易凯林报道:湖南省常德县农业机械修配厂最近连续收到一些农民来信,表扬他们修理的农业机械价钱便宜,质量也比过去好。
这个厂从去年第四季度到现在,大修出厂的七十多台拖拉机、柴油机、煤气机和十四台水泵,修理价格比前一年度平均降低百分之三十一,质量都合格。
在四个多月以前,这个厂负责修理的农业机械,修理价格高,农民有的写信,有的跑到工厂提意见。当时,工厂有的人说:“修理用的零件配件,大部分是国家供应的,修理工时定额也是参照一些兄弟工厂制订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用多少料、花多少工,就得按实算价,不然会影响工厂亏本。”
这个厂的厂长知道这一情况后,他想:党号召我们工人大力支援农业,特别是支援集体经济的发展,修理价钱高,增加了生产队的费用负担,我们不能没有责任。他向工厂党总支委员会汇报了这一情况,接着,专门开会研究了降低修理费用的问题,并把它当做一件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于是,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一次支援农业的思想教育,使职工们明了修理农业机器,不仅要修得快,修得好,还要价钱便宜。工厂并决定以修理东江寺抽水机站送来的抽水机作为试点,探索降低修理价格的途径。
负责修理机器的工人们,在动手修理之前,分析了过去修理费高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占用工时过多。例如装配一台“一一一五型”柴油机,需要九十八小时,是占用工时最多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中新工人多,他们在拆机器的时候,把零件乱丢,等到装配时找不到,哪些零件装在什么地方也记不清楚,耽误很多时间。其次,有些工序还是手工操作,工效很低。例如打钻眼是用手钻,比电钻的效率低得多。此外,有时疏忽大意,多耗费了一些机油、柴油、紫铜片等辅助材料。找出原因以后,立即采取措施改进,结果,修理这台机子用的工时,比过去修理的同类机子减少将近三分之一,修理价格降低七百多元。工厂及时总结了这次修理的经验,在全厂推广,使修理成本普遍降低。
为给农民节省开支,这个工厂的职工又想办法帮助农业生产单位节省运输劳动力和运费。从去年十月起,工厂对离厂较远、交通又不方便的地方,先派人到抽水机站摸清什么地方要修,要哪些配件,带什么工具,然后派人下乡就地修理,不再送到工厂来修。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由工厂设立集中站,公社、生产队将抽水机送到集中站,工厂派汽车接运,只收少量的运费。
据新华社南京二十二日电 江苏省无锡市农业机械修造部门在修理排灌机械时,把司机、修理工人和国营灌溉公司的“三满意”作为目标,提高修理质量。在不久以前的抗旱中,农民对已经修好出厂的排灌机械,一致认为启动容易,出水充足,表示满意。
无锡市周围农村有很多农田靠装在木船上的抽水机器流动灌溉。这些机器规格型号很多,去年冬季进厂修理的一百零九台机器中,三十马力以下的就有二十多种不同规格型号。有一些机器经过长期使用和多次修理,已分不清是什么规格型号了。修理这样的机器,差不多每一个零件都要重新测绘,做模子和翻铸。修理的质量标准也没法统一,这给修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为了保证修理质量,无锡市工业部门将修理排灌机械的任务,分配给设备比较齐全、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无锡柴油机厂、动力机厂、水泵厂和柴油机修配厂四家工厂负担,并且按照各厂的特长大体分了工,如无锡柴油机厂主要修理需要调换轴承的机器;无锡水泵厂主要修理需要翻铸机身的机器。
这几个工厂的干部、技术员、检验员、计划员和灌溉公司的驻厂员,一起组成检查小组,对进厂的每台机器的每一个零件进行检查,发现不合使用要求的就安排修理。过去,司机提出修理什么,工厂就修理什么,有时候由于司机没有发现隐蔽的毛病,或者判断不正确,刚修好不久又发生故障。现在这种情况已很少发生。
各工厂还规定,当机器修好出厂时,还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司机,机器损坏的原因,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二是为机器建立“病历袋”,袋里装着机器的质量情况和经过修理的零件的图纸资料,以便再发生故障时有资料参考。


第2版()
专栏:

  知识分子深入农村 劳动农民钻研科学
  河南涌现一批优秀农业科学人才
据新华社郑州二十四日电 在最近召开的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有五十多位农民出身的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并肩携手来到会场。这些全省农业科学队伍中的优秀人物,在会上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有些农民科学技术工作者同知识分子出身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已经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出席会议的新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青年技术员张履鹏和七十三岁的老农张图书,已经有了十年的交情。他们俩一个是我国第一个谷子杂交种的培育者,一个是谷子丰产能手。张履鹏十二年前开始研究谷子的时候,第一个老师和朋友就是张图书。他在温县马庄张图书家里先后住了一年多,一起种过谷子试验田。他写的第一本农业科学小册子就是张图书种谷经验的总结。这个经验后来在河南农村广泛流传,也为张履鹏以后培育四个谷子杂交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生兰家璧,八年前被分配到新乡市农业局工作。她到新乡后,就在工作基地郊区丰乐里生产大队落户,一直到现在。她和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全省著名的蔬菜专家刘启云合作研究蔬菜栽培技术,培养训练技术员。她和刘启云合作繁育的番茄新品种,受到全市居民的欢迎。他们都被新乡师范学院聘请担任蔬菜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这次又一起被选为劳动模范出席了代表会。
最近,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向省的有关部门建议推广棉花大面积增产的六项技术措施。这一建议中包含了这个院棉花组组长、农艺师吴中道同他的农民朋友、植棉能手共同研究的成果。多少年来,吴中道和他的同伴,不止一次住在生产队里,一起生活、劳动和研究。吴中道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见了许多老朋友。就在会议紧张的日子中,他还在和植棉能手王木研究今年棉花增产的技术措施。
这些年来,河南省有不少这样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总结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在农民群众中,也出现了一批热爱科学事业的专家。偃师县岳滩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刘应祥,被河南省农民称作小麦栽培专家。在这次大会上,他作了关于他们大队连年增产的情况的报告,代表们都认为这是一篇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科学依据的文章。长工出身的刘应祥,小时候只念过三个月的书。十年前,他在外地参观时带回四穗“碧蚂一号”小麦,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现在,他在小麦的合理密植和防倒伏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门研究。从小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在麦地里选种,有着极丰富的选种经验的龚文生,解放后,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挥才能的条件。十几年来,他培育出了“内乡五号”等五个小麦良种,有些已在各地大面积推广。这个原来一字不识的农民,现在已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


第2版()
专栏:

  和振古舍身保卫公共财产
  丽江人民集会追悼这位优秀的纳西族干部
  据新华社昆明二十四日电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供销社干部、共产党员和振古(纳西族),最近为保卫公共财产,赤手空拳和持刀的匪徒搏斗,不幸光荣牺牲。中共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委员会号召全县党员、团员、干部认真学习和振古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对敌人坚决斗争的革命精神。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也通知全省供销社系统的职工,学习和振古同志舍己为群的高贵品质。
和振古同志生前担任丽江第四区基层供销社的党支部委员和三仙片的负责人,三仙片包括三仙、格子、四喜三个购销店。今年一月初,格子购销店的干部到区上开会去了,和振古去顶替他们的工作。一月七日,和振古身患感冒,但仍带病坚持工作,到夜里十点钟才休息。他的寝室就在购销店门市部货架的背后。十一点钟,盗窃犯和丽山口衔一尺长的尖刀,从门市部的房头上爬进来,顺楼梯下到和振古住的屋子,正想去钱柜偷钱,响动声惊醒了和振古。和振古抓起电筒一照,正照在盗贼的脸上。和振古发觉情况不对,从床上一跃而起,连衣服也顾不上穿,赤手空拳地扑向敌人。敌人用尖刀向他的左耳根戳了一刀,他忍住疼痛,顽强地扭住敌人不放,一面叫喊“捉贼!”敌人又向他的头上和胸膛连戳了两刀,鲜血从他的伤口和嘴里直喷出来,他已无力呼喊了,就拼命抢夺敌人手中的刀子。万恶的匪徒又向他的右手膀上砍了六刀,英勇的和振古仍然不顾疼痛,两手死死抓住刀子,同匪徒在血泊中撕扭。这时,匪徒的两手在争夺刀子时也受了几处伤,脸也摔伤了,他的刀终于被和振古夺了过来。敌人害怕了,慌忙从原路逃跑。在搏斗中,屋里的火盆被踢翻,烧着了一个放布票的纸板箱,隔纸箱不远的地方堆着一箱火柴,眼看火势就要蔓延到火柴箱上,如果这箱火柴烧着,整个门市部就会化为灰烬。在这个紧急关头,和振古用仅有的一口气连喊了三声:“救火……救火……救火”,便光荣地牺牲了。
等到住在邻近的社员李朝栋等闻声赶到时,只见和振古已因流血过多断了气。李朝栋等立即把火苗扑灭,保住了公共财产。
和振古能舍身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并不是偶然的。他是丽江一区义正公社清溪生产队人,一九二三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在旧社会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因此,在一九四九年三月,和振古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加入了农抗会和游击队。土地改革时由于革命立场坚定,担任民兵队长,并被评选为民兵模范。办合作社时由于他公正无私,被群众选为社管理委员会的干部,并于一九五五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一年他被调到县委工作。一九六二年九月,县委为了加强商业工作,决定调他到供销社去。
当和振古被匪徒杀害的噩耗传出后,全县的干部和群众都万分悲痛和愤怒,格子公社的民兵协助公安机关,第二天就把杀害和振古的凶犯逮捕归案。全县各族干部和群众四千多人在一月十四日为和振古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
在丽江的机关、学校和农村人民公社里,人们都在怀念和振古。许多人表示:一定要像和振古那样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服务。


第2版()
专栏:

  仓库行
  本报记者 陈谈强
一件商品从工厂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里,中间要经过许多必要的储运环节。在这流通过程中,如何使商品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是一行专门的学问,也是工商部门经常碰到的问题之一。记者在北京访问了一些储藏商品的仓库,听到人们热心地谈论着这个问题。
在储存暖水瓶胆仓库,保管员翻开一叠商品验收记录簿,告诉我们说,不久以前,苏州来了一批货,他们检查了其中的一千零五十只,发现有五十一只破损,损耗率达百分之四点八,南京来的一批货,六百六十只里损坏了三只,损耗率为百分之零点四五;上海来的货,三千九百七十二只里只坏了八只,损耗率仅百分之零点二。损耗率相差这样大,是什么原因呢?保管员同志领我们去看了各种包装。苏州货用的是木条花栏箱,木条稀稀拉拉,钉成个笼似的。里面垫上少许稻草,七十只暖水瓶胆裸体挨在一起,移动起来便能听见里面互相撞击的声音。南京货包装比较好,一个纸箱里面装十二只,都用瓦楞纸格子间隔着,互相不会撞击。上海货包装最好,用的是木箱,里面衬垫物也很好。这就很清楚了,商品损耗的多少,同包装质量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像玻璃这类易碎商品受到损失的情形,在我们的储运部门中并不多见。在仓库所看到的许许多多商品的包装,还是很不错的,商品的储存养护工作也很有成效。前几个月,有一个仓库储存着三百八十多种容易损耗的化工商品,实际损耗低于计划指标的百分之二十。另一个专储危险品的仓库,二十四笔商品损耗中,二十笔都比计划指标为低。其他如铁、木、竹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纤维制品,具有一定弹性、耐磨性和扩张力等机械性能,商品损耗就更小了。不过,就是这些商品,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仍然不可等闲视之。
在访问中,记者接触到许多商品保管员,他们认为,现在包装物料供应情况正逐步好转,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现有的包装物料利用得当。这里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包装是生产的继续。工业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装。可是,在仓库里,现在却也有不少工人从事包装。广渠东路仓库就有好几十人的包装专业队,他们成天把一些裸体商品包装起来,或者把一些十分马虎简陋的商品包装撤下来,重新换上比较牢固的包装,以便发运外地。第一次包装所用的物料,有许多只得废弃了。有没有可能在产品出厂前,就把要发往外地的那一部分商品的加固包装搞好呢?有经验的老保管员谈,包装应该在产品出厂前完成,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作好下面两件事:第一,要加强商品流转的计划性,外调商品需要加固包装的,事先就安排好在工厂里进行;第二,加固包装的费用最好打入产品成本,加在产品出厂价格里面,否则就难于调动工厂搞好包装的积极性。这些议论可能对有关部门有参考价值。
改进包装是需要一定的包装物料的。但现在有些商品的包装,不增加物料,只在技术上稍加改进,就可以更合理,使商品少受损失。北京出产的“白塔牌”、“青竹牌”白府绸高级衬衫包装的改进,就是一个例子。过去,这种衬衫的外装是一个纸盒。打开纸盒,里面有一个塑料袋,袋里衬衫垫有硬纸衬板。可是,有的衬衫上却出现了黄色、棕色斑点。毛病出在哪里呢?出在包装纸盒和硬纸衬板的生产技术上。原来制作纸盒、纸板的浆糊里有一种防霉剂,凡是防霉剂没有调散的地方直接与衬衫接触,就发生化学变化。现在,工人们把防霉剂事先粉碎过筛,然后再搅拌到浆糊里。这个小改进解决了大问题,衬衫再没有因为包装感染而泛黄变质的了。
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少用包装物料,反而对保护商品有好处。在一个仓库里,保管员同志取了两箱玻璃细足酒杯摆在我们面前,当场向我们解说他们的意见。这两箱商品一箱是北京生产的,一箱是上海生产的。打开上海包装纸箱一看,里面每个小纸盒装六只,用瓦楞纸格子间隔着,其中三只裹了纸与另外三只相间放置,酒杯之间不会互相撞击;纸箱是按纸盒大小设计的,纸盒装进纸箱恰恰合适。北京包装纸箱里面的每个纸盒也是装六只,但都没有裹纸,纸盒显得过大,酒杯在里面容易摇晃撞击,较低的瓦楞纸格子也不起作用;同时纸箱与纸盒也不是配套设计的,纸盒装进纸箱还留下很大空隙,搬动起来纸盒便在里面动荡。总起来算,北京的包装显然用料多,但保护商品的效能却比上海的低。保管员们说,包装应该量体裁衣,这样既有效又省料。
保管员同志们还谈到,有一些商品包装,所用物料不少,也下了一番制作功夫,就是捆扎、封口、包装表皮标记等等没有作好,使商品受了损失。在一个仓库里,我们看到有一个厂的胶鞋包装纸箱,用草绳捆扎了却没有封口;另一个厂的胶鞋包装纸箱,封了口却没有用草绳捆扎,这样商品容易受到损失。当然,有些工厂在这方面做得是很认真的。如北京电池厂的“幸福”电池用木箱包装,一箱里面装四十打,外面标记明显,注明了出厂年月,运输和保管注意事项,以及商品有效使用期,提醒人们不要误期使用失效。看来,这些事很有必要认真去做。
要保护好商品,除了改善商品包装,还有赖于仓储保管人员的苦心经营。保管员们举出若干事例,说明即使在包装比较差的条件下,只要仓储保管人员积极努力,也可能使商品不受损失。
一进东门仓仓库第十三号毛制品库,便见门首木箱盛着一个个用纸裹着的小球,像水果糖似的。鼻子凑过去,嗅出里面包的是卫生球。早先毛制品包装里面的防虫剂——卫生球,直接与商品接触时,便有油浸痕迹,粗看对商品没有什么影响,一旦使用起来沾上尘埃,便出现一片油污。保管员们发现后,便左右寻思,如何既能防虫,又没有油迹,使消费者不仅买货时高兴,而且日后使用时也满意。结果便想出了这种办法。
京郊有一群仓库专储未经精制的糖,其中有一幢仓库是新打的地面,里面很潮湿,糖的含水量也较大,又缺少防潮的包装。但是,保管员们对其他仓库采取“密封法”,对这个仓库则采取大量通风散潮的特别措施,结果,一幢仓库里几千吨糖没有受到损失。
保管员们为保护国家财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


第2版()
专栏:

  陈永康在科学研究岗位上
  本报记者 朱学轲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我访问了由农业劳动模范成长起来的研究员陈永康。
陈永康在多年的劳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劳动人民栽培水稻的丰产技术。解放后,党和政府总结推广了他的选种、壮秧、追肥、灌溉等项经验。一九五八年,他提出了掌握群体叶色“三黄三黑”变化的肥、水管理技术,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一九五九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请他参加研究工作,担任科学院成立的“总结陈永康经验”研究组组长和“总结陈永康经验”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几年来,他还参加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的编写工作。
实践者到研究员
陈永康提出的群体叶色“三黄三黑”变化的经验,是根据晚稻养分供应状况所反映出来的叶色变化,掌握晚稻从发棵到长粗、到长穗三个阶段生长的规律。在生长过程中,根据肥、土、水相互为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不断调节土壤环境,控制个体生长发育协调,使群体获得有益发展,以达到高产的目的。这项经验,涉及植物各部器官间功能分工与整体性的矛盾统一问题,涉及生物要求与环境统一问题,也涉及农业“八字宪法”互相促进、互为制约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农业增产上的合理运用各种条件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采取了农民和专家合作,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陈永康的高产经验,这对于我国稻作生产和稻作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陈永康的办公室,摆着四张桌子,这是他和组内一部分同志的座位。在这里,副研究员汤玉庚和他朝夕相处,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他帮助。粮食作物系主任杨立炯和其他专家,也常来这里同他一起讨论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按时检查总结研究计划贯彻执行情况。过去三年中,陈永康亲手把各项试验结果的数据积累起来,初步揭露了高产的群体动态结构和光能利用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合理运用肥、水技术措施,控制个体群体协调生长,达到穗多、粒多、粒饱的技术原理。一九六二年,他们以施肥为中心,进一步研究晚稻群体动态结构的基本规律,控制个体群体协调发展的一定穗数、粒数的整套技术。现在,他和汤玉庚一起,正准备提出书面报告。
这个办公室也是种子标本陈列室,墙上挂了几十种良种,有的是整簇稻株,有的是袋装的谷粒。这些良种绝大部分是他们亲手培育的,有些是从国外搜集来的。由于不断加以试验比较,他们逐步掌握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规律,培育出更好的高产品种。
谷子高产 知识丰收
陈永康带我去参观了他的试验田。试验田分为丰产试验和对比试验两个部分。过去,他当劳动模范时,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争取水稻丰收。而在这些试验田里,却要同时获得水稻、知识丰收。陈永康有了专家的帮助,有了理论指导,又有劳动模范的实践经验,正在出色地进行着各项试验工作。
一九五九年,他的十多亩晚稻丰产试验田,平均亩收一千零二十八斤;一九六○年种的近二十亩,平均亩收一千零六十五斤,最高的亩收一千二百五十五斤;一九六一年种的十多亩,虽遭严重的自然灾害,最高的也亩收一千一百二十斤。记者来到试验田边,稻禾粗壮,引人注目。两块田,一块是他长期培育的老来青晚稻良种,另一块是新近培育的晚稻新品种。这两块稻子,长得茂盛,每簇、每行的稻株好像长得一样多,一样粗,穗头一样大。
几年来,陈永康根据研究工作的要求,对植株密度、灌溉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对比试验。一九六二年度的试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施肥量与稻子叶色黄、黑变化的对比试验,分三十六个小区进行;一部分是经济施肥的对比试验,分十六个小区进行。这些对比试验,丰富了他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他研究理论知识的兴趣。他深有所感地说:“科学技术知识和仪器真是好东西。不学,不知它的好处;不用,不知它的重要。可惜我知道的太少了,要争取多知道些,才有利于总结和发展我的水稻栽培技术。”
陈永康在黄浦江边的松江县老家时,对当地土壤、气候了如指掌,多年务农生活中,有三年获得亩收千斤的纪录。初到科学院种试验田,情况不熟,夺争高产没有信心。
他向记者叙述了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当我面临困难,缺乏信心时,党和专家给了我帮助,指引我学习理论,向当地群众学习,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
“当地群众说这里有的田是‘秋发田’,我就注意施苗肥,促进禾苗生长;到了后期,就少施追肥,防止稻子徒长。
这里用山塘水灌田,时日长了,禾苗根部被沤黑,采取勤灌勤排的办法,就可以防止这一现象发生。”
陈永康在头二年,弄清了这里的自然条件;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更深入细致地摸到了群体叶色“三黄三黑”变化的规律,运用肥、水这两个法宝,有效地控制或促进稻棵生长。在这四年中,在创造稳产千斤成绩的同时,陈永康的种稻技术获得进一步提高。
彼此合作 相互促进
陈永康在农业科学院,除了向专家们学习外,他也给专家们以帮助。
在以前,科学院里的丰产试验田,最高亩产量是八百斤,而且不稳定。因为在丰产试验田没有积累起成熟的经验,也很难提出重要的课题。即使提出一些课题,有些因为与生产实际有距离,只着重于单因子的对比试验,没有生产指标,或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产量的基础,今年这块田产量高些,对它进行研究,明年这块田的产量低了,又研究另一块。这样做,都得不到什么大的成果。陈永康来了,情况大大改变了。举一个例子来说,粮食作物系研究晚稻高产技术的光能利用课题,在陈永康的帮助下,获得了大量可靠的研究资料。
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陈永康为了使专家们具体了解他的综合技术,除去在室内作介绍以外,还到田头现场解说。专家们不能鉴别“黄”、“黑”叶色,他就帮专家做成“色卡”,以识别颜色。他还给院外有关单位的专家以技术帮助。一九六○年,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南京农学院种的四块丰产试验田,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一千二百四十七斤。植物生理生化系崔继林同志说:“陈永康是位能同水稻说话的人,他总能给你生动而又深刻地说明研究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材料。”
四年来,陈永康在党和专家们的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今年,他一面继续探求水稻高产技术和理论,一面把他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大田生产中去,为促进水稻高产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