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南里供销社经营农具的新尝试
山西省沁县供销社 杨在渊
近一年来,山西省沁县农村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人民公社需要许多中小农具,而供销社里的农具却卖不出去。有的供销社中小农具的销售额甚至比往年下降一半还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为了把生产资金用在刀刃上,生产队和社员精打细算,本队铁木工人能够修造的农具尽量自己修造,尽可能不从供销社买新的。第二,供销社经营的农具质量不好,价钱高。有的供销社卖的犁铧,耕不了多少地就断尖换翅;有的粪桶担不了多久就散了。而且一把?头要七八元,一把钢锨要十二三元,如果生产队自备原料自己打造,只不过四五元、八九元。第三,供销社卖的农具不适合当地农民的使用习惯,货不对路。比如当地农民习惯于用“四鱼耢”,有的供销社却进了一些长子地区农民使用的“五鱼耢”,减价赔钱也没人要。总之,农民对农具的要求是:旧的要省钱修好,新的要又好使又耐用又便宜。因此,怎样经营中小农具成为沁县农村供销社亟待解决的问题。沁县南里供销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
供应原料材料 组织就地修造
南里供销社协同各生产大队,把原有的和回乡的铁匠木匠组织起来,成立了三盘铁匠炉、九个木工组和五个编造组,从故县公社请来一盘,又与公社手工业社协商,抽出三盘铁匠炉。这些农具生产组织,由供销社根据全公社二十二个大队农具的余缺情况,统一安排,巡回到队修理制造。所需的砧、锤、斧、锯等工具由供销社供给;钢、铁、口胶、雨点钉等原料材料,供销社直接供应到生产队。这样,农具就便宜多了。本队有铁匠在炉的,出上四五元钱的钢铁料钱,拿上二三十斤煤炭,再拨出四五个劳动日,一盘三人的铁匠炉就可以给自己修造一整天。如果全部打新的,一天就能打出两把?头、三四把镰刀。打新还是修旧,都由社员各自安排。要是手工业社或外队来的铁匠炉,就不拨劳动日而出七八元工资,也可以为自己修打一天。算下来,一把?也只三元多四元,比买的要便宜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点。
有的原料供应不上,采取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办法。如北底水大队的社员需要簸箕,买一个得十二三元,买不起。可是他们有生产簸箕的主要原料——柳条。柳条便宜,卖了买不回簸箕,社员不愿意卖柳条买簸箕。分销店就请来匠人,又收了些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谁卖了柳条给分销店,就供应给谁产品,一个簸箕才五元多钱,质量也好。
为了使修打的农具耐用、好使,南里供销社还通过分布在各大队的分销店,会同大队干部,在每种农具打造三五件后,即请老农、生产能手和匠人一起检验鉴定,根据当地习惯、土质等,研究产品的规格、式样、质量和改进意见,然后继续生产。有的还签订保质保量合同,不合要求重新修造,不计工资。这些具体事宜和匠人的食宿问题,都由分销店负责安排。
有的生产队没钱买原料材料,南里供销社便先供应原材料,由生产队修造农具供应社员,社员交款后,生产队再集中交还供销社。
采取多种方法 满足农民需要
南里供销合作社供应原料材料、组织就地修造的做法,虽然已经跳出了一进一销、一买一卖的圈子,但是还不能满足农民对农具的要求。因此,他们又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方法:
第一种,支持农具生产,帮助推销代销。下张庄生产的粪桶、木耙等木制农具在邻近地区享有盛名,他们自己又有木料,供销社就给他们供应雨点钉、口胶等材料,支持他们生产。由于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不够稳定,供销社采取了推销、代销和自销的办法:产品可以让生产者自行销售;也可以交给供销社代销,代销手续费只抽百分之一点五(成批产品不足十元的免费代销),还可以帮助生产者向外寻找销路,有了销路就议价帮助成批推销。这既促进了农具生产,增加生产队的收入,供销社也不致积压赔钱,而且还能满足本公社和其他公社对农具的需要。代销的产品根据市场行情议价,生产队也不会吃亏,因为多是就地取材自己生产的。
第二种,聘请临时工人,开辟修造业务,解决零星的修补问题。例如北底水公社一些生产队和社员需要添置缰绳、羊网,修补绳箩、簸箕等。如果向外面买价钱很贵,他们都想用自己的麻皮来修补编造,但本公社缺少绳匠,而且这些零星活不好计算匠人的工资。于是,北底水分销店就从外地请来匠人,固定工资,接收零星修造业务。修补的按工料费加百分之五的手续费,新编的加百分之十五。社员们花三角五角钱就能修好一个簸箕,生产队连工带料和手续费在内花了八十多元,就拿到一架羊网;如果到市上买,得二百多元,还不易买到。
第三种,供销社组织有工匠缺原料和有原料缺工匠的双方合作生产,由双方合理平分产品。石壑生产队有做扁担的材料,可是没有匠人;上张庄生产队有制作扁担的好手,但没有材料。两队都需要扁担又都缺钱。供销社就从中介绍两队合作生产,产品优先供应两队社员,并由供销社代销。
第四种,了解各地余缺,组织互换产品。姚家岭生产队有荆条,社员们会编箩头;但没有钱买粪笸[pǒ]箩和簸箕。北底水大队的各生产队有柳条,能生产粪笸箩、簸箕;可是缺钱买箩头。供销社就组织双方见面,三家研究,规定产品的规格、质量和数量,公平作价,签订合同,各自生产,然后等价交换。双方都不出钱,都得到了所需要的好农具。
第五种,销售农具配件零件,兼搞简易修理。南里供销社的各分销店都销售各种农具的配件和零件,如杈齿、耙齿、镰把、犁环、耢钩、木?板、木?把等等。社员们的木杈断了齿、木?坏了把或板、耢丢了钩,随时都可买来自己安装修理,不致为一点小毛病就不能使用。这种做法很受欢迎,一九六二年这个供销社仅杈齿就销了四千三百多根。有的分销店还根据自身能力兼搞简易修配。如社员的木杈断了齿,就连杈拿来,买上根杈齿五六分钱,分销店的同志给安装粘紧,只多花分把钱。又方便又省钱,还误不了使用。
对于当地不能生产的中小农具,例如耢、犁铧、犁镜等,以及人们喜爱的名牌农具,南里供销社采取“调查研究,摸清需求,勤进快销,少吃多跑”的办法。对某些品种,还同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建立代销关系。这样就及时保证了供应,避免了供销社发生积压产品、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
通过这种经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一方面农具积压赔钱,一方面又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据南里供销社统计,全公社共自行添造了各种中小农具五千六百八十多件(不包括修理的和供销社供应的),只用了六千九百多元的工料费。如果购买,最少也得出两万一千多元。
从困难中踏上正途
沁县南里供销社扭转农具经营方向,是经过一番周折的。在一九六二年以前,这个供销社同其他许多供销社一样,对农具经营方针很少研究,想到的只是如何赚钱,至少也不要赔钱。至于支援农业,认为只要购进的农具质量好一些、价钱便宜些,或者更进一步把农具送到生产队、送到社员家,就足够了。后来,看到农具销售额逐渐下降,便采取了不进货的笨办法;但是积压的农具还是卖不了,上门送货也没人要,有的品种减半价也没人买。这时,南里供销社才不得不开始考虑经营方法和方向对头不对头的问题。他们在沁县供销合作社和南里公社的帮助下,首先总结检查一年来支援农业的成绩与问题,特别是方法和思想问题,而后多方到队到户调查访问。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中小农具不是够了,而是缺得很多,农民们之所以宁缺不买,是买不到又好使又耐用又便宜的。许多农具修理修理就能继续使用,但因无处修理而搁置着;供销社供应的农具有的质量差,使不上多久就坏了;有的社员说:“供销社是管前不管后,管卖不管修,管供不管用。”南里供销社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针对农业需要,制订了一九六二年支援农业的计划。北底水分销店首先请来铁匠修打铁制小农具;请来柳匠就地收购柳条,编造修补柳制农具;组织木匠修造犁、耧、耙、粪桶等,供应各生产队社员使用。南里供销社马上对这个分销店给予表扬奖励,并推广他们的经验。现在,南里供销社的农具已经没有积压,已由赔钱转为赚钱,更重要的是供应了农民较为满意的中小农具,切切实实地支援了农业。


第2版()
专栏:

解放后十多年各族人民辛勤努力
乌鲁木齐经济文化建设显著发展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一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古代准噶尔语称为“优美的牧场”,经过解放后十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座崭新的社会主义城市。
一九四九年解放时,全市只有八万多人,大部分人口挤住在狭窄破烂的旧城圈里。全市除了几幢楼房外,都是低矮的泥顶土屋。平常街上尘土飞扬,每当融雪下雨时,又是满街泥泞,连马拉大车都没法走。那时,全市不满两千盏电灯,几家剧院多系破旧的客栈庙宇改建而成。现在,全市主要街道都已经过翻修、拓宽,铺上了柏油路面,修建了下水道,并在两旁栽植了林木,另一些街道也都修成碎石路面,新建的自来水厂也已开始供水,许多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筑有街心花坛。乌鲁木齐市区已从乌鲁木齐河东岸向西岸扩展。在从前的戈壁上建起了新工厂、学校、商店和医院。乌鲁木齐河上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把新旧两个市区连成一体。现在乌鲁木齐的市区面积,比解放时扩大了十倍,十几年新增的各项建筑物面积差不多等于原来三个半乌鲁木齐那么大,市区人口也增到四十多万。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各族居民相亲相爱,团结互助。解放前,一道城墙把居住着十三个民族的城市划为两个世界,维吾尔、哈萨克等居民住在城外,汉族、满族住在城里,彼此隔阂,很少来往。可是今天,社会主义制度把各族人民结为亲兄弟,永远也看不到民族隔离的痕迹了。在崭新的建筑群里,人们看到许多维吾尔族形式的建筑物。每一幢新建筑物的大门上,都有用维吾尔、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牌子;剧院里,有用当地各种民族语言演出的电影和戏剧;在邮电局,可用当地各种民族文字拍发电报;新疆日报和自治区广播电台,都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四种民族的文字和语言进行出版和广播。维吾尔语和汉语成为这里的两种通用语言。
仅仅十多年,乌鲁木齐已经由纯消费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解放前这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工厂,工业品都得由别处运来。当时仅有的一座电厂,发电能力只有三百瓩。现在,这里已有钢铁、电力、煤炭、机械制造、水泥、木材、纺织印染、搪瓷、皮鞋、食品等工业。特别是近几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三,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的平均增长数高出一倍多。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也由一九五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三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九;在主要产品上还增加了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搪瓷、火柴、灯泡、机制纸、热水瓶等轻工业产品。全市职工已由解放前的八百多人增加到五万多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工人增加得更快。有些少数民族工人现在担任了厂长、工厂党委书记、工程师、技术员、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十月拖拉机厂的配件车间,就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乌孜别克五个民族的男女工人,正在为支援农业共同生产着各种各样的拖拉机配件。车间工会副主席、组长西特阿赫曼脱从前是南疆农村的一个孤儿,自一九五二年来厂后,由于得到工厂的培养和汉族师傅的帮助,现在已经达到了五级车工的技术水平。
乌鲁木齐的文教卫生事业也发展得很快。解放前,这里绝大部分劳动人民的子弟没有上学的机会,市内仅有的一所新疆学院,学生不到三百人,而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十七人。现在,新疆大学就有一千八百多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占三分之二,包括了新疆所有的民族,并且大部分是农牧民的子弟。解放以来,仅仅从这个大学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有三千七百多人,占这个大学解放以来全部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此外,这里还有农学院、医学院、矿冶学院等高等学校以及工业交通、财贸、医药、师范、艺术等中等专业学校。解放前,这里只有几家设备简陋的医院和私人诊所,现在综合性、专业性医院和门诊部已经发展到一百二十七所,病床比解放时增加了二十倍,医务人员增加了十倍。


第2版()
专栏:

修建畜棚 改善放牧 精心饲养
内蒙古黑龙江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新华社呼和浩特三十一日电 内蒙古草原上的暴风雪季节来临,各族农牧民正加倍警惕,预防风雪灾害,从各方面加强抗灾保畜的斗争。
内蒙古自治区的畜牧业生产,每到冬季以后,就容易受“黑灾”或“白灾”的威胁。“黑灾”就是冬季河水封冻以后,长期无雪,牲畜喝不上水,也进不了冬季营地;如果降雪量过大,影响牲畜正常出牧采食,就成了“白灾”。每年一至五月,是暴风雪最多的季节。这时,正值接产仔畜的旺季,成畜经过严寒的影响,一般都较瘦弱,如果护理不当,很易死亡。各地根据这一情况,一面进一步改善牲畜的放牧饲养管理,一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各方面努力加强抗灾保畜的力量。入冬以来,牧民们已将千万个牛、马、羊群和骆驼群,赶进冬营地,冒着严寒移场放牧。同时,各地牧区积极调运粮草、木材等抗灾物资,并且在接羔点上,建设起暖棚暖圈和饲草垛。呼伦贝尔盟牧业四旗的牧民,从冬季牧场上腾出一部分水草较好的牧场改作春营地,来弥补“黑灾”期间被牲畜践踏破坏的春季牧场。有些地区还在生长有只芨草的地方,为每群牲畜留下了一至二块草场,准备当暴风雪侵袭或接产春羔时使用。
在一些缺水的牧场上,水利队员们正在紧张地打井开河,为牲畜寻找饮水。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八百名蒙汉族农牧民,在水位很低的干旱草原上,冒着风寒,用铁凿、铁锤凿开层层砂岩,打成水井,并用独特的马拉提水法,把水汲上来,供牲畜饮用。
在夺取今年畜牧业丰收的斗争中,自治区各行各业积极主动地支援抗灾保畜工作。自治区兽医药械公司专门派出干部,调查兽药的需要情况,并设法及时供应牧区当前需要量最大的春季驱虫、接羔药品。内蒙古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深入牧区向牧民传授防治牲畜疫病的方法。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的运输公司,在两个月前就派出五十多部汽车,支援锡林郭勒牧区运送抗灾物资。
新华社哈尔滨三十一日电 黑龙江各地农村人民公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大牲畜在严寒的气温下安全过冬。
黑龙江省今年气温较往年低,几场大雪飘过以后,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各地人民公社生产队,在入冬以前,就着手新建了畜棚畜舍二万七千多间,并对旧有畜舍进行了维修。目前,全省一百七十多万头大牲畜,已有一多半进入了棚舍。有些没有牲畜棚舍的生产队,根据最近天气寒冷的情况,在牲畜圈的周围用高粱秸筑了临时挡风障子。历来在露天过冬的黄牛,现在也有一些入了棚舍。
各地在保护大牲畜安全越冬中,特别注意保护怀孕母畜的安全。各地都不用孕畜和母畜进行长途运输;对快要生驹的母畜停止了使役;给孕畜饮水的时候,不让它们登上结冰的井台,由饲养人员把水挑到井台下边饮水。有的地方还给孕畜饮温水。
全省各地还专门为瘦弱牲畜举办了两万多处复壮院,由有经验的老农或饲养员,用细草细料精心饲养,让瘦弱的牲畜催膘复壮。目前,这些大牲畜的膘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那些跑长途的大牲畜,都随车带着草料、轻便的槽子和水桶,在半路上也作到按时喂饮。
黑龙江省地多人少,农业生产中的各项活计主要依靠大牲畜,广大社员把养好大牲畜看作是发展集体经济争取今年丰收的重要保证。各人民公社生产队普遍对爱畜保畜有成绩的饲养员和使役员,进行了奖励,有效地调动了饲养人员的积极性。许多饲养员和使役员,不论在风里雪里,或是黑天半夜,都是殷勤地守在槽头,精心饲养牲畜。每个公社里都涌现出一批爱畜的模范饲养员。富裕县富裕人民公社长发大队的饲养员们,每天晚间都把小马驹抱到他们住的屋子里,以免夜晚太冷,把小马驹冻坏。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小马驹全部成活,个个都很健康。


第2版()
专栏:

藏族好民警
新华社记者 洛桑悦西
在拉萨市公安机关里,有一批民主改革后成长起来的藏族民警,他们密切地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藏族群众做了许多好事。
除豹救母女
去年三月的一天下午,拉萨西部堆龙德庆县噶东村的牧民妇女娜噶和女儿旦增洛布从山上拾了满筐牛粪,沿着山谷中的一条小道回家。忽然,山坡上窜出一只金钱豹,娜噶吓得带着女儿一边奔跑,一边连声呼救。这时,正来噶东村执行任务的藏族民警边巴次仁闻声立即提枪赶来。金钱豹仍紧紧尾随在娜噶母女身后,眼看就要扑上去了,在这紧急时刻,边巴次仁立即发枪射击。但是这一枪没有打中豹子。金钱豹放弃了娜噶母女俩,张牙舞爪地向边巴次仁扑来。在这危险的时候,边巴次仁没有顾及他个人的安危,又沉着地照着金钱豹的要害放了第二枪,把豹子打倒在地。
边巴次仁除豹救人的事传遍了远近的山沟,牧民们向边巴次仁献了哈达,还按传统习惯在边巴次仁的步枪上涂了一块新鲜酥油,表示吉祥的祝福。事后,牧民们又推选代表特地来拉萨向公安机关表示谢意。
送小杨回家
一天,交通民警赤烈正在拉萨市中心的八角街值勤,行人和车辆在他面前来来往往,显得十分繁忙。在民主改革前当了半辈子佣人的赤烈,对拉萨的这种变化感到格外高兴。上午十时多,一个约四五岁的汉族小孩哭着走过来,小孩没有大人照管。赤烈想,这小孩可能是迷路了,就走去问他,果然是孩子找不到妈妈了。赤烈对他说:“别哭,下班后叔叔送你回家”。
赤烈下班后带着小孩到民警队队部吃饭。孩子刚从内地来拉萨不久,吃不惯糌粑,赤烈便自己动手做米饭给他吃。饭后,赤烈准备送孩子回家,可是,只知道小孩姓杨,到哪里去找呢?他就一个一个机关去打听,一直到下午六点多钟,终于在拉萨建筑公司第二工区找到了小杨的家。小杨的母亲看见一个藏族同志把她走失的孩子送了回来,非常感动。
在一个深夜
去年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大雨,拉萨市城关区德吉路派出所的民警登巴朗达,从所里开完会回家,忽然,一声巨响打破了深夜的沉静。登巴朗达马上想起这可能是邻居旦真旺久的住房塌了,就火速赶去。走到旦真旺久的家门时,刚塌下的房子尘土四起。登巴朗达着急地查问情况,旦真旺久的妻子罗亚告诉他:
“多亏你傍晚提醒我们注意,人没有被压着。”登巴朗达看见最小的登巴次仁和穷达两个双生子正淋着雨,便马上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小孩包着抱到自己家里去,还把自己家里能盖能穿的东西都拿出来,帮助旦真旺久一家大小七人度过暂时的困难。
第二天清晨,登巴朗达让妻子德钦给这家人烧茶做饭,自己到倒塌了的房子处,帮助收拾出被埋在土里的东西。为了使这家人有房住,登巴朗达东奔西走,终于在当天给这家人找到一间好房子。罗亚当时激动地说:“你们真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好警察。”


第2版()
专栏:

拉萨的藏族民警登巴朗达热情为居民服务,受到当地居民的赞扬。去年,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一家藏族居民的房子塌了,他火速赶去抢救,帮助这家度过困难。这是登巴朗达(左)在探望这家的一对孪生子 新华社记者 马鹏万摄(传真照片)


第2版()
专栏:节气·农事

“立春”——第一个农事节气
二月四日“立春”。这是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气。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便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立春”以后,各地气温开始回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立春”以后很少出现霜雪;黄河流域的寒冬景象,也渐渐地被一片春色所代替。随着“立春”的到来,农村的备耕活动和春耕生产,逐步开展起来。
“立春”以后,全国各地的气候跟冬季有明显的不同。南岭以南地区,平均气温可达摄氏十度以上,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则达十八度以上;南岭以北至长江流域地区,平均气温在三度到十度之间;黄河流域和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也升到摄氏一度到五度之间;黄河流域以北地区的平均气温,虽然仍在摄氏零度以下,但比“三九”“四九”的温度升高很多。南北之间的温度差异,显著减小。
从历年降水情况来看,“立春”以后的二月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降水量一般在十毫米以下,虽比“立春”前有所增加,但不显著。长江以南各省区,“立春”以后雨水显著增多,二月份降水量大都在五十毫米以上,特别在湘南、赣南、闽西北等山地,可多到一百毫米以上,成为全国雨量最多的地区。黄河、长江之间,二月份降水量在十到五十毫米之间。
从去冬的情况来看,去年十一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冷;十二月则相反,大部分地区较往年暖;今年一月上旬,东部沿海及西部广大地区较往年冷,华北大部分地区比往年暖。但冷暖的程度差异都不大。
气候变化有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春季的农事活动,应当根据当地气候情况来安排。特别是早稻、棉花的播种,更要密切注意气象情况,以免遭受寒潮侵袭。
防止春旱,是华北地区的突出问题。虽然去冬以来,华北部分冬麦区降水较多,底墒较好,但北部地区雨雪极少,旱象正在发展。开春解冻以后,温度高,风速大,水分蒸发很快,如不采取有效的保墒防旱措施,有可能受到春旱威胁。
陆仲书


第2版()
专栏:

一亩地得雨一毫米等于浇了十三担水
毫米是千分之一米,每亩地有六百六十六点七平方米;一亩地里下了一毫米雨,等于增加零点六六七立方米水。每一立方米水是二十市担,零点六六七立方米水,相当于十三点三市担。


第2版()
专栏:农谚解

“冬播麦子不能浅,防风保墒碾子碾”
“冬天敲一敲,赛如春天浇一浇。”
“冬播麦子不能浅,防风保墒碾子碾。”
“麦子屁股痒,越压越肯长。”
这些农谚说明,镇压麦田是保护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
我国无论北方或南方,都有镇压麦田的习惯,即用石碌碡顺着麦垅碾压,或者在播幅上用脚踩一遍。压麦、踩麦,多在小麦播种以后、冬季封冻前后、春季解冻初期分次进行。
冬季压麦的目的是为了压碎土块,消灭坷垃,弥补隙缝,使土壤颗粒细小、不透风,减少水分蒸发,以利根群的生长,有防冻保墒保肥的作用。
春季压麦结合追施钾肥,促进根系发育,茎秆粗壮,有防止倒伏的效果。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偃师的重点调查,小麦返青后进行镇压,压两次的倒伏占百分之五,压一次的倒伏百分之十五,未压的倒伏百分之三十五。据河北衡水、沧县一带调查,麦田适时镇压,可以增产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
压麦宜在粘重土壤进行,时间掌握在封冻前后和解冻初期,过早或过晚,不利麦苗生长。沙性土壤结构疏松,水浇湿地压后易板结,不适宜压麦。此外,要注意阴天不压,雨后或积雪融化后不压,刮西北风不压,压后三天不加工,否则不利保墒,甚至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左 轶


第2版()
专栏:答读者

养肥猪一定要“吊架子”吗?
广东广宁新楼公社周玉桂等同志来信说:有的生产单位养猪,不经过“吊架子”而直接育肥,据说这是先进的方法。这种养法和我国农民习惯用的养架子猪是不一样的。直接育肥的方法能够代替养架子猪的办法吗?养架子猪有没有科学根据?
为了答复这个问题,我们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一些同志写了这篇文章。
编 者
我国农民饲养肥猪有两种使用精饲料的办法:一种是把精饲料的绝大部分集中使用在小猪阶段和育肥阶段,而中间一个阶段则利用大量青、粗饲料,拉大猪的“架子”,让猪的体格充分发育,所以农民习惯叫“吊架子”或“拖架子”,也就是周玉桂等同志说的养架子猪。另一种是在全部饲养过程中都给予一定数量的精饲料,不经过吊架子而直接育肥,因为精饲料的用量和体重的增长都是逐渐上升的,所以叫“一条龙”或“一根笋”。
用“吊架子”的办法,可以利用大量青、粗饲料,符合我国目前饲料供应的特点,是一种“穷养猪”的办法。同时,由于猪利用饲料的能力在“吊架子”期间受了锻炼,所以在催肥期,改喂质量较好的饲料,就能更好地吸收饲料中的养分,长肉变肥。
用“一条龙”的办法,一般地能够满足每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可以在较短的饲养期间,充分发挥猪的生长能力,因此,可以节约“维持饲料”,从而使每增重一公斤体重所消耗的饲料数量降低。
两种办法比较,“吊架子”办法,在精饲料不足的条件下,用较少的精饲料能养成肥猪,从这方面说,是经济实用的;“一条龙”办法,在精饲料充足的条件下,能缩短育肥期,节省人工,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从这方面说,也是经济实用的。由此可见,“吊架子”和“一条龙”各有它的优缺点。究竟采用哪种办法好,应该根据各地的饲料条件、设备条件、商品季节来决定。
猪生长快慢不仅要看饲料中是否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而且要看猪消化能力的强弱。因此,要养好猪,就必须根据猪在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给予饲料,同时还要设法锻炼它的消化能力。
利用适当数量的青、粗饲料,采用“吊架子”的办法,对猪的胃肠是有一定的锻炼作用的。据试验,喂青、粗饲料的猪,比喂精饲料的猪胃容积大,在群众中也有喂青、粗饲料可以“宽肠”的说法。
但是,“吊架子”期间一定要注意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控制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青、粗饲料中一般含有较多的粗纤维,适量的粗纤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刺激消化腺液分泌,调节排泄。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粗纤维也可以起一定的“填充作用”。但是,粗纤维不易消化,热能很少,如果在饲料中搀混过多,猪咀嚼、消化、排泄这些粗纤维所消耗的热能,超出从这部分粗纤维得到的热能,猪就会出现“掉膘”或生长停滞的现象。群众所谓某些粗饲料“刮油”或“拉肠子”,道理就在于此。
用喂青、粗饲料锻炼猪的消化吸收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数据作结论。根据农民经验和现有的资料分析,在体重二十五公斤左右(养得好的在四月龄前后)开始比较有利。目前农民养猪,一般要求养满十个月到十二个月才屠宰,由四月龄前后开始,在锻炼时间上是很充足的。
徐 矶 刘金旭
李炳坦 张子仪


第2版()
专栏:

家畜为什么要吃盐?
各种畜禽都必须吃盐,因为盐是氯钠的化合物,而氯和钠是家畜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畜消化食物需有胃液,胃液中有盐酸,氯是盐酸(氯化氢)的主要成份之一。盐酸可杀菌,防止青饲料发酵和活化胃蛋白酶,帮助家畜消化食物。钠少了,会影响家畜的生长,减少已消化物质的吸收利用,还会障碍神经传导。钠还有调节血液酸碱度的作用。钠和氯元素化合在一起,又是使血液和其他体内液体保持一定浓度的重要物质。
盐也是家畜的调味剂。在草料里加些食盐,可以刺激家畜的味觉,促进唾液分泌,提高食欲。
给家畜吃盐要适量,一般占饲料的百分之一至二,过多了,会使家畜口渴,痉挛,肠胃收缩,食欲降低,消化力减弱。
顾 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