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华北地区的土壤水分运动与抗旱保墒措施
李笃仁
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全年降水量在四百至七百毫米之间,并不算少。但分布极不均衡,百分之七、八十的降雨量主要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而春季雨量仅占全年的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以至往往形成春旱秋涝的现象。在没有灌溉条件的一些地区,春旱常常影响冬播和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不能按时下种,或是出苗不齐、缺苗断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威胁。
土壤水分运动的一般情况
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一般是冬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季高温多雨。春季随大气的干旱和温度的升高,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墒情变化大而且迅速,如果耕作保墒不及时,往往造成减产。土壤墒情的好坏,虽然取决于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但通过人为的措施,适时而有效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在颇大程度上还是可以使有限的水分发挥更大增产作用的。
华北地区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冬季土壤水分凝结累积阶段
冬前的土壤水分状况,由于夏秋两季雨水大量下渗蓄积,蒸发减弱,土壤水分一般是比较充足的。特别是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地区,又受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土壤水分更为充足。入冬以后,土壤自上层向下层逐渐结冻,结冻的深度随年份和地区虽有所不同,但一般多在十五至五十厘米左右,内蒙古地区可能达到一百五十厘米。这时的土壤处在上层结冻、下层未冻的状态,上层温度低,下层温度高,因此,下层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层移动,并以水汽的扩散形式凝结在冻层土壤的大孔隙里,凝成冰屑。这时的土壤水分往往接近或超过田间持水量,就粉砂壤土来说,水分含量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一部分的水分成为早春土壤反浆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春季保墒的主要对象。保蓄利用得好,对春播保苗有着重要意义。这个时期土壤结冻,蒸发量很小,水分丢失是不大的。
早春解冻反浆土壤水分大量蒸发阶段
二月中旬土壤开始解冻,至三月初“惊蛰地气通”的节令,土壤即全部解冻,进入了反浆期。反浆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地势高低、土壤类型、当时水分含量有密切关系。一般地势较高、土质较粗、水分含量较低的地区,反浆期较短。反之,地势低平、土质较粘、水分含量较高的地区,反浆期就较长。反浆期的水分运动,给春季播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有使大量水分丢失的危险。农民非常重视这个关键时期,想一切办法,进行耕作保墒。这个时期的土壤水分运动,主要是以毛管水状态运行,以粉砂壤土为例,土壤含水量一般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接近田间持水量,农民叫做黑墒期。这时多次耙地,使表土疏松,切断毛管作用,是最有效的耕作保墒方法。
黑墒期以后,气温继续升高,地表蒸发增强,如不采取保墒措施,土壤水分含量将迅速降低。水分运动形式,不完全受毛细管作用的影响,主要是以汽态扩散的方式运行。土壤水分含量在百分之十至十三,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出现了较厚的干土层,农民称这时期为黄墒期。这时再采取耙地、疏松表土等措施,已起不到保墒的作用,需要通过多次耱地或镇压土表,使表土下有个紧实的间层,把土壤水分“封闭”起来。这个时期是后期保墒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能否按时下种的关键时期。
黄墒期以后,如果没有降雨,早春前期耕作又比较粗糙,干土层就逐渐加厚,土壤水分继续下降,接近或小于萎雕系数,就进入了干墒期。这时的土壤水分呈水汽的运动形式。同时由于气温继续升高,春风多,蒸发量大,在耕层虚松、坷垃多的地里,更加大了空气的对流,引起了水分的不断散失干燥,往往造成因失墒不能播种的结果。因此,根据春季土壤水分的运动状况和丢失的方式,抓紧一切有利时机,特别是注意反浆前后的整地保墒措施,是极关紧要的。
夏末秋初土壤水分大量蓄积阶段
六月以后,华北地区进入雨季,七、八月降雨最多,这个时期正当各种春播作物生育盛期,除个别年份和地区外,一般土壤水分是充足的。即使是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的坡地和岗地,在一定的土层内也以悬着水的形态(与地下水不相联系)蓄积了大量的水分。平原地区的整个土层内,都接近或达到了田间持水量。比较低洼的地区,常有饱和积水现象。这个时期是雨水大量下渗、蓄积阶段。
秋末冬初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
雨季过后,作物相继成熟,进入了紧张的三秋季节。秋收秋种的同时,抓紧时间进行秋耕整地,可保证年前有个比较充足的底墒。据试验,早秋耕比晚秋耕能保蓄更多的土壤水分,随犁随耙耱可提高整地质量,减少坷垃。
抗旱保墒农业技术措施
以土壤耕作为中心的保墒农业技术措施,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这些宝贵遗产,不断为农业实践和科学研究所充实和发展。只要因时因地、因条件加以正确运用,就能克服或缓和外在的不利自然因素,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为农作物的丰产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提早秋耕、耙耱保墒
华北地区雨季以后,从土壤表面一直到土壤深层,水分含量一般都是比较充足的。但由于气温仍然较高,降雨相继减少,秋作物收获后,地面裸露,引起深层土壤水分不断降低。提早秋耕并及时耙耱,是避免和减轻早春干旱威胁的重要措施。秋耕时间的早晚和土壤水分保蓄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除土质较粘、水分含量过高的低洼地外,一般是秋耕愈早,底墒愈充足,来年墒情愈好。根据承德地区的调查材料,在黄土地上,早秋耕二十一天,十厘米以内土层中的水分含量,可以提高百分之四点三六;砂壤土早耕五天,可以提高百分之三点七九;轻砂土早耕四天,可以提高百分之二点五三。这个调查材料充分说明,在各种土壤类型上,提早秋耕都有一致的良好保水作用。
除了提早秋耕,更要注意提高整地质量。在比较粘重的中壤和粘壤土上,由于其适耕期较短,往往因耕地时水分偏高,或耕后耙耱失时,造成很多坷垃,影响整地质量。农民多年来经验证明,除低洼盐碱地外,在一般旱地,特别是丘陵坡地,随耕随耙耱,对保蓄水分、提高整地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山西长治地区的试验,秋耕耙耱比不耙耱在春播前土壤水分多百分之二至三,谷子出苗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很少缺苗断垅。
秋耕过的地要不要春耕,耕多深比较合适,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一般秋耕施过肥、杂草少的旱地,早春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措施,春耕是不必要的。但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充足、土层比较紧实、杂草较多、群众有春耕习惯的地区,春季进行浅耕还是必要的。
顶凌耙地
在早春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地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时候,进行顶凌耙地,是春季前期保墒的有效措施。此时,地表的坷垃,经过冬季和早春一冻一化,变得松脆,这时耙地,坷垃极易破碎,使地面有一薄层细碎干土覆盖,对减少水分蒸发有良好效果。试验证明,早春顶凌耙地比不耙的,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左右的土壤水分。耙地要掌握适宜的时间,过早,地表水分较多,粘着耙齿,效果不好;过晚,耙齿入土较深,松土层过厚,土壤孔隙增加,由于大气与土壤空气对流的结果,容易产生深厚的干土层,对保墒不利。一般应掌握在化冻一寸多深时,耙地最为适宜。
早春耙麦田也是华北地区常用的麦田管理措施之一。据研究,在冬季雨雪较多、墒情较好的粘质土的麦田上,压后再耙,对保墒增产有良好效果。但土壤水分较少、土质较粗的,由于表土水分已经丢失,耙麦防止水分蒸发的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压麦提墒的作用,则比耙麦效果好得多。
播前镇压
秋耕过的春播地和春耕地,在早春耙地的基础上,播种前镇压,对提高整地质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达到苗全、苗壮,具有良好效果。特别是整地不良、坷垃多、地面不平的旱地,经过镇压,可以压碎部分坷垃,把直径大于五厘米的坷垃破碎到三厘米以下。经过镇压以后,干土层厚度一般可以减少二至三厘米,表层五厘米左右的土壤水分可以提高百分之二至三,有时还更多一些。土壤镇压结果,使耕层适当紧密,造成“平严、致密、坷垃很少”的播种层。
由于播前镇压创造了良好的播种层,能保证所要求的播种深度,特别是机播地或播种小粒种子时,效果更好。小粒种子(如谷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的要求,必须在一定紧实的土壤里,在种子与湿土密接的条件下,才能良好地发芽和生育。根据调查试验,镇压后播种的作物比不镇压的次生根长的早,长的快,数目多,幼苗早期生长也健壮,耐旱能力也强。内蒙古地区的“压地”,华北地区的“砘地”,东北地区的“?种”,“踩格子”等整地播种方法,以及国外有关播前镇压的文献中,都一致证实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镇压具有良好的保墒、保苗和增产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于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七年,在北京本院试验农场、北京国营双桥农场和山西长治地区,对谷子、玉米、棉花和小麦等主要作物,曾作了播种前镇压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播前镇压的谷子,缺苗率仅百分之一点零三至百分之四点三三,而不镇压的则高达百分之十七点八;增产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点九至百分之三十三点二。经过播前镇压的玉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率为百分之四点一至百分之十九点二。调查试验证明,镇压过的倒伏率为百分之十九点五,而不镇压的则为百分之二十七点八。分析镇压能减轻倒伏为害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经过镇压,上层土壤比较紧实,根系与土壤密接;另一方面,细根数量增加,根系发育好,扎的深,增强了抗风能力。在棉花试验中,播前镇压对增产效果虽不明显,但现蕾、开花、成熟都有提前趋势,增加了霜前花,提高了品质。
应用播前镇压,对土壤较干、坷垃较多的地,要压得早一些、重一些,必要时要压两遍。轻质砂土要在潮湿时镇压,干时愈压愈松,效果不好。低洼的盐碱地,一般水分含量较高,镇压后容易反盐,不宜采用。另外,如果土壤水分低于黄墒,接近干墒时,镇压提不起墒来,效果往往不明显。因此,要根据当地土壤类型、整地质量和当时水分含量等等情况决定。
根据不同前茬安排保墒措施
作物不同,生育期有长有短,收获也有早有迟,水分的消耗也不一样,根茬对土壤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作物收获后,土壤疏松和板结的程度,墒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地区,同一土质,玉米茬比较疏松,底墒也较好;其次是谷子茬;以晚玉米、白薯、棉花茬底墒最差。底墒的好坏和收获期有密切关系,玉米、谷子收获较早,可以提早秋耕,下层水分保蓄的较多。晚玉米、棉花、白薯、收获较晚,白薯地又经过收获时的翻动,水分丢失很大,秋耕推迟,所以墒情不好。根据前茬作物的不同,春季保墒的时间和采取的措施,也要有所区别,对那些晚茬作物,墒情比较差的地块,要注意提前安排,进行早期整地,并应用多次耙耱和播前镇压的方法,以提墒保墒。
夏季休闲,保蓄水分
华北一些地多人少、土质瘠薄、肥料不足、劳力紧张的干旱地区,群众有晒垡习惯。一年只种一季小麦,收获后伏耕晒垡休闲,接纳雨水,并结合耙耱等耕作措施,为下茬小麦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养分条件,保证年年稳产增产。在豫西、晋南、关中以及内蒙古地区,都有这种耕作习惯。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一九六二年在河北新城低肥旱地上试验的结果,伏耕晒垡休闲地比复种夏玉米地,在播种小麦前,土壤水分增加百分之五左右,硝态氮增加百万分之十五左右,后茬小麦出苗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而夏玉米茬的小麦,缺苗则很严重。晒垡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雨季早晚和气候决定。八月以后,降雨很少,蒸发量大,在立秋节前如不及时耙耱收墒,土壤水分迅速丢失,不但保墒困难,而且直接影响产量。
小麦收获后增种一季晚秋作物,是否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益,尽管还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根据各地调查材料来看,在无水利条件、肥料又很缺乏、劳力又比较紧张的地区,不适当地增加复种面积,往往造成减产。例如农业部一九五七年在陕西临潼县的十八个对比调查材料中,六个水浇地的对比都是增产的;十二个旱地对比中,有六个减产。有六个虽然增产,其中三个因增产不多收益还是减少的。复种晚秋作物,如果肥料不足,不仅晚秋作物长不好,下季回茬麦产量也低,结果两季产量不如一季。因此,在中下等肥力水平、肥源缺乏、劳力又不足的旱地上,安排一定比例的夏季休闲面积还是必要的。
适当扩种耐旱作物
作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耐旱性也不一样。根据墒情好坏,适当安排作物布局,是适应和利用自然条件,减少或避免干旱威胁的一种农业技术措施。高粱、谷子、糜子等作物,生育前期耐旱性较强,适于在春季比较干旱的条件下生长。
谷子并非低产作物,谷草又是大牲畜的主要饲料,只要管理得好,产量也较高。它生育前期耐旱性很强,后期有了雨水,生育就很快,适于在华北地区栽培。另外,谷子在二月下旬或三月初,地刚解冻一寸左右时,顶凌播种,不但出苗早、出苗齐,而且幼苗也很健壮。这样的播种方法,充分利用了早春反浆期有限的土壤水分,使种子萌动吸水,等地温够发芽温度时,就能很快发芽出土。这样的播种方法,在古农书《冬月种谷法》中已有详细记载。近些年来,一些研究部门也作了多次的试验,证实它是一种有效的抗旱增产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北京和山西长治地区曾作过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顶凌播种的谷子比一般春播可以提早间苗半个月,提前成熟七至十天,增产百分之十左右。但要注意做好秋耕整地、耙耱保墒、播种细致和播后镇压等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也会由于整地质量不良,墒情不好,播种粗糙,造成缺苗毁种的结果。


第5版()
专栏:

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
王永强
养蜂业和农业关系密切,养蜂不但可以获得蜂蜜和蜂蜡,还可以利用它为农作物授粉。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一项不扩大耕地面积、不增加耕作投资的增产措施。
绝大多数的农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牧草)都是异花授粉植物,同时又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异花授粉植物往往由于是雌雄异花、雌雄异株,或由于同一花内雌雄蕊的长短配合不当,成熟时期参差不齐,花粉粒在同一花的柱头上不能萌发等等原因,而不能受精结实。这些异花授粉植物中约有百分之八十是虫媒异花授粉植物。它们必须通过蜜蜂和其他昆虫的传粉活动,才能形成丰硕的果实和强壮的后代。另一方面,虫媒异花授粉植物又是重要的养蜂植物,这些植物分泌的花蜜和花粉是蜜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泉源。蜜蜂身体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都是从这些蜜源植物上获得的,如果没有这些蜜源植物,蜜蜂就不能生存。蜜蜂与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界为农作物传粉的昆虫种类虽然很多,如各种野蜂、蚂蚁和蝶类,但是它们都还处在野生状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人类很难加以控制和利用,何况有的还为害农作物,根本就是需要加以消灭的。只有蜜蜂才是人类唯一可以控制和利用的授粉昆虫。它们营巢群居,可以在蜂箱里饲养。人们在掌握了它们的生活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之后,就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加以利用或控制。例如把它们搬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去采蜜授粉,利用它们生产王浆和提取蜂毒,设法加速或限制蜂王产卵繁殖等等。
蜜蜂口器细长而柔软,一般能伸入管状花及细小的花内吸取甜汁(花蜜)而不损伤花朵。此外,蜜蜂的身体和各部分器官还具备了很多优良特性和特殊本能,对植物异花授粉也是特别有利的。
蜜蜂的全身布满了绒毛,易于粘附花粉。蜜蜂在采集百花甜汁的同时,身上粘满了花粉。当它们从一朵花飞往另一朵花进行采集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将大量的异花花粉传给了雌蕊的柱头,使植物得到充分选择受精的机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开花的季节里,蜜蜂必须进行采蜜和采粉的工作。蜂群中有少数的侦察蜂每天清晨外出寻找蜜源。当它们发现蜜源和粉源后,返回巢内,用舞蹈的姿态和巧妙的通讯方法,把开花植物的方向、距离以及花蜜和花粉的香味、颜色告知巢内蜜蜂。巢内蜜蜂根据侦察蜂的指引,即能正确地找到大片的、同一品种的开花植物。当蜂群找到一种开花植物时,它们就按照花期的长短,一直在这种植物上工作,进行有秩序的采集。只要在这种植物的开花同一时期中,在蜜蜂的有效飞翔半径内,没有其他大面积的植物开花,蜜蜂授粉一般是不会引起杂花串种。
根据国外资料,育成一个蜜蜂个体大约需要十个花粉团。一个强群一年大约能培育出二十万个蜜蜂,需要采集一万六千八百万朵桃花或六万九千二百万朵红苜蓿。由于蜜蜂本身对花粉的需要量大,因此它们的采粉能力特别大,授粉的效能也特别高。在农作物的授粉昆虫中,蜜蜂完成的授粉任务,约占所有授粉昆虫总任务的百分之八十。一只蜜蜂一次飞行能带瓜类作物的花粉四万八千粒(一只蚂蚁能带这类作物的花粉三百三十粒,一只蓟马只能带六粒)。一个蜜蜂一分钟内能采访四十朵花,一次飞翔的平均持续时间约十分钟,约能采访三百五十三朵向日葵,或五百朵荞麦花,或一百九十三朵棉花的花。一只蜜蜂一天飞出八至十次。勤劳的蜜蜂为了给人类酿造一公斤蜂蜜,大约要作一万到一万五千次飞行,并可为八百五十万朵洋槐花或二百万朵三叶草花授粉。
关于花粉数量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问题,达尔文等生物学家早已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即花粉组成物质的数量,不仅影响到种子的充分发育,而且影响到由该种子所成长的后代植物的生活力。少量的或单一的花粉粒,在发芽时,由于花粉管生长缓慢,花粉管总是很短,不容易到达胚株,因而不能受精或不能完全受精。大量的异花花粉,不但加强了授粉植物性细胞的相互同化,而且也保证了子房中许多营养物质的充分受精。因此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显著地改进农作物的质量,加强作物的活力。
根据国内外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报告,利用蜜蜂授粉,能使油菜增产百分之六十六,向日葵增产百分之五十,荞麦增产百分之六十,果树增产百分之五十五。并能提高油菜、向日葵的出油率,减少棉花落蕾落铃增大棉铃和纤维长度,提高牧草的蛋白质含量。
正确地、合理地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不但可以促进农业增产,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蜂蜜、蜂蜡、蜂毒、王浆等养蜂产品,增加很多的收入。在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时候,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在授粉蜜蜂的配置数量上,一方面必须保证农作物能够得到蜜蜂的充分授粉,另一方面还必须照顾到养蜂者的取蜜利益。根据国内外的生产实践,每十至二十亩地,可配置二至三群蜜蜂。
2、充分作好授粉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用来给农作物授粉的蜂群,应该是强壮的和没有病虫害的。早春的时候,可以用奖励饲养的方法,促进蜂王产卵,加强繁殖和提高工蜂的采集能力。使巢内有大量的、需要喂饲花粉的幼虫存在,以促进工蜂采集花粉的积极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提出花粉脾(贮花粉的巢房)和加入未封盖子脾(培育幼蜂的巢房)的方法,刺激工蜂更频繁地采集花粉。
在授粉作物的开花前五至七天,应将蜂群搬入授粉区内。
3、加强农业生产单位与养蜂场之间的联系,以避免蜜蜂农药中毒。要求农业生产单位尽可能不在开花期内喷药,或通知养蜂场在喷药期内暂时迁离十至二十里以外。
4、为提高和加强授粉蜂群对授粉作物的采集专一性,可以用这种作物的花香糖浆训练蜜蜂,使蜜蜂对这种作物能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减少它们采其他作物花粉的机率,以避免异种杂交。
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关于蜜蜂授粉引起的异种杂交问题。由于蜜蜂是最有效的授粉昆虫,传递花粉的能力很强,因此在良种繁育地的一定范围内,应采取隔离蜜蜂的措施。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考虑利用蜜蜂授粉,来培育农作物的杂交优势种。苏联和美国近十多年来,在研究利用蜜蜂异花授粉培育杂交优势种方面做得很有成绩。例如苏联阿塞尔拜疆农学院库也夫教授,用蜜蜂进行棉花品种内(C—1472和20181品种)异花授粉,使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百分之二十三点二至百分之二十五点九。季米里捷夫农学院养蜂教研室,利用蜜蜂授粉使“2421”品种的棉铃重量增加百分之十一点二至百分之十四,种子增重百分之六点六至百分之八,单位皮棉增重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四点八,纤维长度平均增加百分之六。农业科学硕士卡基耶夫研究用蜜蜂进行品种内棉花异花授粉对后代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蜜蜂授粉的品种内杂交种的种子,比未经蜜蜂授粉的种子,提早出苗三至七天,孕蕾期、开花期和成熟期都提早了六至十天,使第三代的落铃数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七,而且还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百分之十八至百分之三十八。
世界上一些农业和养蜂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把利用蜜蜂授粉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就有不少的农作物生产单位,年年花钱向养蜂场租蜂授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只有在先进农业技术的条件下,又配备有足够数量的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才能获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
养蜂是我国农村的一种传统副业。当前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使得人们对养蜂业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使利用蜜蜂授粉的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让蜜蜂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第5版()
专栏:

养蜂业发展概况
黄文诚
养蜂好处多
养蜂是一项有着多种收益的农村副业。养蜂的主要产品蜂蜜,是高浓度的葡萄糖和果糖糖浆,含有多种维生素,是富于营养的美味食品。由于它能调和百药,便于人体吸收,自古以来就是调制药品的一种原料。蜂蜡有防潮、绝缘的优良性能,比石蜡的韧性大,融点高。在国防、电器、无线电、纺织等四十多种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一般一群蜂每年可生产蜂蜜二十至三十公斤,最高可达五十公斤以上;产蜡二百五十到五百克。
蜜蜂在螫人时排出的蜂毒,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的特效药。王浆含有大量蛋白质、二十余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激素、乙酰胆碱等七十余种成分,具有调节血压、促进细胞增生、加强造血机能、镇静安眠、增强消化能力等作用。特别是王浆中的十羟基—△2—壬烯双酸,有抑制人工导致的白血病和腹水癌的作用。
养蜂的另一种产品是具有强大抗菌性和麻醉力的蜂胶,为治疗各种外科创伤的优良药物。它还具有软化角质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脚鸡眼。近年来捷克斯洛伐克医学界还在研究它的抗结核菌的性能,并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蜜蜂采集的花粉,含有极为丰富的维生素,二十余种氨基酸和各种酶,是提取和制造维生素的天然原料,具有强壮、补血、降低血压、调整肠机能的作用。
此外,蜜蜂本身就是一种富于营养的食品。据郝斯金和马特苏姆拉的分析,蜜蜂蛹含有百分之十八的蛋白质、百分之二的矿物质和百分之七十的水分。每克蜂蛹含有五十国际单位的维生素甲和五千国际单位的维生素丁,是天然的“鱼肝油丸”。
以上只是养蜂生产的直接产品。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价值,比养蜂获得蜜、蜡的总收入还能高出五至十倍。
积极发展养蜂生产,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是争取增产多收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世界上一些农业先进的国家都把养蜂列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部门。
养蜂业概况
根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全世界约有蜜蜂三千万群。估计全世界养蜂产品的年产量约在三十六亿公斤以上。十个生产蜂蜜最多的国家是:苏联、美国、德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古巴和阿根廷。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对蜜蜂的生物学、蜂种改良、防治蜜蜂病虫害、双王群与多王群、机械化与电气化等饲养管理技术以及蜜蜂的安全越冬和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等研究工作,以便极大地提高养蜂产品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养蜂生产成本。
人们在研究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之后,确认强群是高产的基础。因此在饲养方法上已逐步地由单育虫箱管理法,改进为双育虫箱(或卧式蜂箱)管理法,进而达到多箱体蜂箱管理法。
采用双育虫箱和多箱体蜂箱养蜂,可以减少蜂群发生自然分蜂,使蜂群发展成强大的群势,从而提高单位产量,并能节省管理时间。
根据巴塔罗夫的研究,双箱体蜂箱养蜂比普通单箱体蜂箱养蜂,蜂蜜产量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五,蜂群的分蜂率从百分之三十降到百分之十三点五。多箱体蜂箱养蜂又比双箱体蜂箱养蜂增产蜂蜜百分之四十,比单箱体增产一点六倍。同时每年直接用在管理蜂群的工作时间上,单箱体每群每年十小时以上,双箱体为五小时,而多箱体为二点五小时。所以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春季蜂群生长期,在蜂群中的上面继箱里诱入一只新产卵王,用一只存有部分蜂蜜的继箱和两块隔王板把两只蜂王分别限制在上面一个和下面两个育虫箱里产卵,使两只蜂王不能见面,而工蜂却可以互相往来。这样做,就可以有效地使蜂群在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前发展成为强大的群势。这种管理法称作双王群管理法。它比多箱体蜂箱养蜂的管理工作量增加不到一倍,收入却能增加一点七到三倍。
蜜蜂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第一代杂种,同样表现出生活力旺盛、产量高、抗逆力强的杂交优势性状。根据外国资料,蜜蜂的第一代杂种一般比纯种约可增产蜂蜜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苏联目前在生产上推广利用的是高加索灰色山区种(格鲁吉亚种)×中部俄罗斯种(苏联北方种)。美国推广利用的是意大利种×高加索种。培育受精蜂王的养王场和繁殖良种的蜜蜂品种场都是专业经营的。
由于蜜蜂是在天空交配的,蜂王的最大婚飞距离约十五公里。为了控制蜂王交尾,许多国家都在容易控制、蜜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蜜蜂交配站,明令禁止其他蜂场把蜂群迁入交配站的控制范围以内。此外,蜜蜂的器械授精(人工授精)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改进,国外已经在蜜蜂的育种中应用。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管理蜂数量,养蜂生产在最近几十年来也逐步走上了机械化、电气化道路。主要表现在蜂群运输和蜂蜜采收方面。用手工操作时一般一名养蜂员仅能管理二三十群蜜蜂,实现机械化以后,工作效率提高十倍左右,一人可管理三四百群。
由细菌感染的欧洲幼虫腐烂病、美洲幼虫腐烂病和由寄生虫引起的蜜蜂恙螨病、孢子虫病等,是危害极大的蜜蜂传染性病虫害。近二三十年来,由于杀虫药剂的用量大量增加,同时使用时也没有注意益虫的安全,所以蜜蜂中毒的事件日益增多。为了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许多国家执行了蜜蜂检疫制度,有的还颁布了防止蜜蜂受农药毒害,保护养蜂生产的法令。禁止有病蜂群入口和自由流动,禁止在果树开花期间施用杀虫药剂,使用药剂时必须事先通知附近的养蜂场,采取预防措施。养蜂场发现传染性病虫害须立刻向当地领导机关报告,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家,在各州(区)设有养蜂检查员,负责检查蜂场的健康状况,签发通行证,对有病的蜂场强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禁止随意移动。有病蜂群经过治疗确实证明痊愈一年以后,才撤消检疫。苏联大部分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农业部,都设有养蜂生产管理局,各省、边疆区有养蜂管理科,负责计划领导养蜂生产,推广先进经验,执行蜜蜂检疫。
本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养蜂研究所(室),从事蜜蜂品种选育、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蜂源植物、养蜂工具、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一九一九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蜜蜂研究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每隔二至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养蜂业会议,讨论养蜂科学技术问题。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已经有全世界的七十余个国家。一九五七年经捷克斯洛伐克养蜂研究所的倡导,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养蜂研究机关代表协会。一九五八年在布拉格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至今已经召开过三次会议,提出了有关建议,以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养蜂事业和加强国际合作。第四次会议预计在一九六四年秋季在罗马尼亚召开。
积极发展我国的养蜂事业
我国的蜜蜂品种和蜂源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经营养蜂的好地方。解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养蜂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现有的蜂群数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平均计算,还是很少的,远不能满足各类植物授粉的需要和我国人民对蜂蜜等各项产品的需要。而且现有的蜂群中,占绝大多数的中蜂目前还停留在老法饲养的技术水平上。欧洲蜜蜂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害相当严重,饲养技术仍然落后。蜂群单位产量不高,蜜、蜡的总产量也很低。需要在总结群众经验、学习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养蜂管理机构。
为了发展我国的养蜂事业,个人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养蜂生产的领导,培养专业人材,集中各地优秀的养蜂教师,首先在有条件的农学院内办好一、两个养蜂学系。应该作好养蜂物资的供应工作,建议在北京和上海两市,恢复建立养蜂工具工厂,面向全国,制造供应各种标准蜂具,设计创造高效率的新蜂具。此外在各养蜂重点省(市)建立蜜蜂良种繁殖场,提供纯种蜂王和蜂群,进一步培育一代杂种和双杂交优势种蜂王供生产上利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