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3-02-18

1963-02-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历史的颜色

第4版()<br/>专栏:<br/><br/> 历史的颜色<br/> 纪青山<br/> 雷锋同志只活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时间不算长,在人生的旅程上,才刚刚举步,同人类漫长的历史相比,更是极其短促的一瞬。<br/> 然而,历史的价值,并不按时间长短计算。悠长的岁月,也可能只像尘埃一样,对社会、对人民没有什么贡献;而短短的生命,却可以闪射出金色的光彩,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br/> 每个人的历史是由他自己的行动写成的。<br/> 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为青年一代开辟了无限光辉的广阔前途,使他们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有了实现的可能。可是,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有人进步快,有人进步慢?为什么在同样的学习里,有人收获多,有人收获少?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里,有人觉悟高,有人觉悟低?当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上的差异,但归根到底,在于个人的立场、观点,在于个人对自己所要写成的历史采取的态度。<br/> 雷锋同志总是以永远保持历史鲜红的颜色来自勉。<br/> 这不仅是他的愿望,也不仅是他的决心,而且也是他时时刻刻遵循的指针。你看他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的时候,也无论是在执行任务还是休假的时候,他总是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心里只是想着党,想着人民,想着我们这个伟大的集体。对雷锋来说,个人和集体,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开、也根本用不着分开了。<br/> 个人的历史,只有融合在集体的历史里,才能永远保持红色。<br/> 也曾经见到过这样的青年人,在他看来,似乎他的历史的颜色,是由别人来决定的。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这么多优越的条件,生活在幸福大花园里,还用操心写历史的问题吗?随大流就是,到共产主义门口,还会把我拉下么?”<br/> 新社会确实给青年人创造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帮助他锻炼成长,可是,它也不可能给每个人以包票,保证每个人的历史一定是红的,不会有别的颜色。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秽,还没有彻底清除;国内外资产阶级思想,和形形色色的旧意识、旧作风,还会像垃圾堆上的霉菌一样,随时传播;它们都会在你的历史上沾染一些斑渍,甚至,在你放松的时候,会侵蚀它,以至污损它,以至改变了它的颜色。<br/> 让我们都像雷锋同志要求的那样好好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呢?怎样永持自己历史的鲜红的颜色呢?

爱与憎

第4版()<br/>专栏:<br/><br/> 爱与憎<br/> 罗醉冬<br/> 雷锋同志认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br/> 他也正是这样做的。<br/> 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对敌人、对反动派的态度又是如何?这是分辨革命与反革命或不革命,分辨真革命与假革命的主要分水岭。<br/> 是对同志、对人民温暖,对敌人、对反动派无情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让我们向他脱帽致敬;是对同志、对人民无情,对敌人、对反动派温暖的吗?如果是这样,就得仔细地想一想他的立场是否坚定?他的身上有无反骨?<br/>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这么写,也是这么做的。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基于此;鲁迅之所以伟大,基于此;鲁迅之所以为革命的先驱,文坛的闯将,也基于此。<br/> 革命烈士古承铄的诗:<br/> 我宣誓——<br/> 爱那些穷苦的、<br/> 流浪的、无家可归的、<br/> 衣单被薄的人民;<br/> 恨那些贪馋的、<br/> 骄横的、压榨人民的、<br/> 杀戮真理的强盗。<br/> 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br/> 鲁迅、古承铄、雷锋的言论与行动中,贯穿了一条红线:曲直不苟,爱憎分明!

猎乡

第4版()<br/>专栏:<br/><br/> 猎乡<br/> 元工<br/> 天黑以前,猎人们都纷纷回到哨棚里,坐在熊皮上,中间生起一团篝火,两边开始对唱起来。<br/> 第一个年岁最大的唱道:“白马路的鹿吔(这里把一切兽统称鹿,打猎也叫打鹿),全都到这里来哩!”<br/> 第二个就接下去唱:“河口的恰祖爷爷,到这里来哩!”<br/> 然后第三个接下去:“木座的阿毕爷爷,到这里来哩!”<br/> 第四个又接下去:……<br/> 一直唱完十八个寨子的老猎手的名号,大家才把猎获的野味翻出来,用刀割下一块,撒上点盐,在火上烤着吃。这种仪式,在四川平武藏区的白马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特别是唱到罗通坝的聂汝爷爷和上壳子的岩西爷爷时,唱和的声音忽然多了起来。据说聂汝爷爷把一只盘羊捉住,在角上扎根红布条,然后放了,随时要随时都可捉回来。而岩西爷爷呢,笔陡的悬岩也爬得上去。有一次,一个猎人追鹿不上,就喊了声:“岩西来!”那鹿便噤住不动了。自然,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但也足见这儿打猎是有传统的。不过,解放前打猎多半为了糊口,现在则为了保粮。有人计算了一下:一条野猪或一只熊,每年至少耗粮二百斤。因此,如果你不会打猎,似乎姑娘也不会把漂亮的烟荷包送给你。在这里即使刚刚十几岁的小伙子,在他的枪下,早就战果累累了。在他的寨楼门上,早已高高地悬挂着熊的头骨或盘羊的角了。在水牛加寨子上,我们甚至看见一家寨楼周围,悬挂着的熊头和盘羊角,不下一百之数。一个猎人如果打死了对牲畜为害极大的豺狗,那他就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时,他背上那只豺狗皮,不管走到谁家门口,谁家就送他一升青稞,以表敬意。<br/> 白熊(即熊猫)[注]是稀有的珍奇动物,在这里却十分普遍。我们走进每家的寨楼,几乎都可以发现床上垫有一两张大白熊皮。现在大家都不打它们了。如果特殊需要,经过批准,就逮活的。不过,捕捉起来是颇费工夫的。在公园里被人称为“熊猫小姐”的,那是另一种;这里的熊猫却是大的,有的甚至重达二百来斤,当猎狗向它逼近时,稍不提防,就会被它逮住,撕成几片。所以这里的熊猫不是温柔的“小姐”,倒是武猛的“勇士”哩。<br/> 这里野物最多的,却要算黑熊、野猪、盘羊、山驴、岩羊。其它如雪猪、青羊、竹?、金线猴等,也遍山皆是。黑熊和野猪,是庄稼的大敌。每到秋荞成熟时,熊也就长膘了。这时由于骤然间长了许多脂肪,身子骨就发痒,它就爬上高高的岩石上或树上,然后从上面跌下来,即所谓“跌膘”。有时,它刚刚爬到一块危岩上,那岩石跟着它滚下来,砸伤或砸死了它,路过的人,就算交上好运,唾手而得了。然而,一到冬天,它就缩在树上的窠里或树洞里冬眠,不吃也不喝,猎人也常在这时去找它们。<br/> 前年,祥珠瑙生产队队长王明基上山找黑熊洞。在一棵大柳树上发现一个洞,便放轻脚步走去。谁知刚近洞边,洞里一只老熊忽地探出头来。王明基忙抢步上前,举枪便射,但扳机还没扣,就被老熊一把抓住枪尖,往旁边一扯,砰!这一枪打在洞顶的树身上了,而枪也脱手被熊掷在地下。王明基一下捉住那熊的两只前足,将它往里推。那熊在洞里用不上劲,就张开嘴巴咬他的手。王明基乘机放开右手,在腰上拔出砍刀来,劈头一下,正砍在熊的顶门上。但那刀陷得深了,急切间抽不出来,而熊惨叫一声,把头往里一缩,连刀子一并缩进洞里去了。王明基忙从地上拾起枪来,正要推弹上膛,不防那熊又伸出头来,原来头上的刀已被它弄掉,血直往外涌,它哇哇地狂叫着,向王明基扑来。王明基举起枪托劈头又是一下。可巧,正击中先前刀口处,那熊才双足搭在洞口上不动了。王明基向山下鸣了一枪,不久,山下背肉的人上来了。<br/> 这里盘羊之多,也是惊人的。有一次,公社的支部书记曹梦生进山打猎,遇到了群羊。他东边一枪,倒一个;西边一枪,倒一个。就在这时,他听到整个林子的枯枝败叶都在响,他忙爬上一棵大树,往下一看,呀,整片坡的树叶缝下,都闪动着黄麻黄麻的脊背儿,怕有几百上千头的盘羊哩!那为首的头羊听到了枪声,就咕噜咕噜叫一阵,于是,林子里像骤然间刮起大风,群羊奔动,一忽儿就不见了。<br/> 魁梧健壮的猎人,恐怕要算县长才子修了。那天听说他从平武回家来休假,我们去拜访了他。他说他今年五十九岁了,看上去,他不过四十多岁。他头戴这里藏族特有的羊毛?帽,身着紫红色的驼绒氆氇,面色黑里透红。看他登那独木砍成的楼梯时的姿态,腰直腿直,可以想见他在山岩上健步的情况。听说他十六岁就开始打猎,到现在为止,猎获的大兽不在千头以下。有一次,一群野猪出现在色肉加的对门坡上,大吃青稞,他飞步上前,借着一垛岩石的隐蔽,一连八枪,就打倒了八只。<br/> “你们明天早点来嘛!”一见面他就这样说。我们知道有名堂了。果然,第二天我们赶到时,见门上挂着一把锁,听说他昨天下午上山打了一只黑熊,尸体还没有找到。今天他又带着狗上山找去了。<br/> 我们在寨边坐下来休息。对面坡上割燕麦的社员们要吃午饭了,他们一簇簇地围坐在坡上,唱着高亢入云的藏族山歌。今年庄稼好,是藏区公社化后的又一个大丰收。<br/> 注:当地人称大熊猫为白熊。

支前鞋

第4版()<br/>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br/><br/> 支前鞋<br/> 晓白支<br/> 支前鞋,<br/> 英雄穿。<br/> 走遍祖国西北和东南,<br/> 脚印留在万重山!<br/> 鞋底沾满战尘,<br/> 鞋上挂着硝烟。<br/> 把敌人踩在脚下,<br/> 把困难踢在后边。<br/> 支前鞋,<br/> 人民做。<br/> 战士穿上心中乐。<br/> 鞋上凝着人民情意,<br/> 鞋底绣着革命战歌。<br/> 请看英雄昔日脚印,<br/> 遍地开满红花朵朵。(附图片)

黄山药农

第4版()<br/>专栏:<br/><br/> 黄山药农<br/> 鲍杰<br/> 不是神,<br/> 不是仙,<br/> 云里钻,<br/> 雾里穿。<br/> 一双草鞋脚下踩,<br/> 一根麻绳系腰间,<br/> 一把柴刀手中拿,<br/> 一个竹筐背上掮。<br/> 凭着草鞋攀悬岩,<br/> 凭着麻绳云中飞,<br/> 凭着柴刀斩荆棘,<br/> 凭着双手把宝采。<br/> 黄山药农神通大,<br/> 管山管树管清泉,<br/> 灵芝仙草任他采,<br/> 珍禽异兽手擒来。<br/> 口渴喝碗山溪水,<br/> 肚饿吃把玉米面,<br/> 白天抱着云雾转,<br/> 烧起篝火山洞眠。<br/> 三十六峰两脚跨,<br/> 二十四溪汗水连。<br/> 黄山药农如苍松,<br/> 永远屹立高山巅!

古今骡子贵

第4版()<br/>专栏:知识小品<br/><br/> 古今骡子贵<br/> 墨工 石斧<br/> 骡子,是马、驴结亲而生下的混血儿,它是人类运用不同畜种种间杂交方法,培育符合人们需要的动物的典型。严格划分,骡子有两种:按古人的命名,驴父马母的叫驘,马父驴母的叫駃騠;按今人的叫法,前者称马骡,后者称驴骡。<br/> 谁也很难想到,极其平凡的骡子,当年曾经是被人们视为珍禽异兽的动物。在上古时代,中国内地没有驴,更没有骡。最初的骡子,都是祖国西北少数民族作为“贡品”献给帝王将相的。从历史文献上查考,推断它可能是三千年前左右由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培育成功的。文字记载骡事,首见于《吕氏春秋》。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介绍《吕氏春秋》里说:赵简子有心爱的白骡,当时,有大臣得了重病,医生说,只有得到白骡的肝才能治,否则生命难保,于是赵简子舍白骡救爱卿,杀骡取肝为药,终于治好了大臣的病。据汉代陆贾写的《新语》记载,骡子的身价,直到汉初还与珊瑚之类的珍品并列。到了南北朝,西北民族入主中国,带来了大量驴骡,内地人民逐渐掌握了繁殖骡子的方法和饲养知识,于是骡子才在农业生产和运输上大显神通。<br/> 因为骡子是马、驴的混血儿,所以它本身生成了一副非驴非马的长像,也兼备了其父母的性格。骡子的体躯,不亚于马,比驴则大得多,它那一对长长的耳朵,大大的脸膛,厚厚的皮,粗粗的毛以及蹄小而坚等特征,都像驴;它那高大雄伟的体格,俊俏的模样,敏捷迅速的举止等等,又都是从马的血液里得来的。<br/> 骡子本身有一种所谓“杂交优势”。即马驴杂交增加了雌雄生殖细胞在受精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使新的机体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因此,它体质坚实,生长快,抗病力强,寿命长,耕挽能力胜过马、驴。驴骡生后一般长到九个月体高就和它的妈妈相等,其后便逐渐超过妈妈。成年驴骡,一般身高四尺,首尾四尺有余,而生它的母驴,身高体长均只有三尺多一点点。据研究驴骡的专家们测定,一般的马,在三周岁以前,体格主要部分的生长发育才达到其成年标准的百分之九十五;驴在四周岁或六周岁时,才达到其成年体格的百分之九十五;而驴骡在一周岁时即达成年体格的百分之九十,一般自一周岁半就可以开始干轻活,两岁即可完全投入耕挽服役。骡的力气大,能干活,据群众经验和科学试验,用中型骡,单拉镶胶皮的木轮大车,能挽重八百至千斤,日行六十至八十里,而且自始至终,精力一致;如果单套气胶轮大车在马路上行驶,能挽重三四千斤。骡子的力大表现在耕地上比牛、驴强得多。此外,骡子能适应艰苦的环境,能吃粗糙的饲料,细嚼烂咽,不易得病,同时,它的食量比马还小三分之一。<br/> 骡子的缺点是不能生育。这是为什么?李时珍曾说“骡大于驴而健于马,其力在腰,其后有锁骨不能开,故不孳乳。”又民间传说“骡子体寒,不能生育”。也有人说母骡排卵期,子宫温度高,精子进入即被杀死。据近年来科学研究,主要原因是所谓“种间杂交不育”,两个不同畜种在生理、新陈代谢上有很大差别,两者的被迫结合,造成杂种生理过程和新陈代谢过程的紊乱,从而引起生殖细胞的正常形成过程的破坏,故而失掉生育能力。

雪景山水(图片)

第4版()<br/>专栏:<br/><br/> 雪景山水(中国画) 吴镜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