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
若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认识论是整个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从下面这个原理看得很明白,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个统一,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作为一部分,方法论又作为一部分,这两部分的统一。这个统一,是说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方法论;从这一方面看去是世界观,从另一方面看去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哲学是世界观,它的任务是阐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指出,物质是发展的,而这个发展的规律是辩证的。世界是物质的矛盾运动或矛盾运动着的物质,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这是世界观;依据这个世界观去观世界,就是方法论。
世界上有许多现象,这些现象基本上属于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又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或一致性)问题。从认识论上看,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就是认识的对象和来源问题——认识的对象和来源是客观世界还是精神;这个问题的第二方面,就是人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它的两个方面),是一切哲学派别的共同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对这个共同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答案和论证,展开了它们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作了唯一正确的回答,唯物地而又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同时思维和存在又是有同一性的,这种同一性是矛盾的同一性,或者说,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的统一。从认识论上说,就是第一,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二,人的认识能够同客观世界符合一致,而这个符合一致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这样,认识论的问题便不能仅仅归结为唯物论的问题,不能把认识论仅仅作为唯物论的一个部分。认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辩证法的问题。认识论的唯物论方面和认识论的辩证法方面,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既当作世界观也当作方法论。列宁在批判经验批判论时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捍卫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他又着重指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提出了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是一个东西的著名的原理,并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这种统一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只有联系实践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全面地、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既阐述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也阐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外界的感觉,“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同时毛泽东同志又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这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钥匙。
实践是认识的泉源和前提条件。只是在社会实践中,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等活动中,人才逐渐了解自然的性质和规律性,才逐渐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认识器官本身——感官和大脑,以及作为“现实的意识”(马克思)的语言也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起源于实践,也需要回到实践。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抽象的思维看来似乎离开了实践,也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之所以重要,正是,也仅仅是由于它能够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标准。任何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是不是具有真理性,只有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成功了,就证明符合客观;失败了,就证明不符合客观。一切离开实践标准的关于人的认识有没有客观真理性的谈论,都是经院哲学式的争论。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通过实践才能发展真理。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斗争推动自然科学发展,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归结起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个认识论的问题都离不开实践。正是由于掌握了实践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做了正确的回答,并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时,马克思主义不但肯定了存在的第一性和思维的第二性,还进一步指出由物质到意识的转化的辩证性,指出实践在这一个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时,马克思主义不但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同一性,还正确地说明了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存在,具体地说,是实践。主观和客观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人的思想是通过实践而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这就表明,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辩证法是互相贯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论应当是辩证的,辩证法应当是唯物的。坚持唯物论才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坚持辩证法才能把唯物论贯彻到底。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不仅错误地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了解为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而且也不能科学地说明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唯心的辩证法不仅错误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也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二方面。无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都离不开实践。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们正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的,而认识世界也还是为了改造世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共同立场,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立场。但马克思主义高明于旧唯物论的地方,就在于提出了实践的观点,从而不但赋予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巩固的基础,还把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从唯心论者手中夺过来。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缺陷,并彻底驳倒了唯心的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理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的问题,在认识过程本身中不能完全解决,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完全解决,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不仅是比认识世界更为重要的问题,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把他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论文题为《实践论》,不仅是由于当时要着重反对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而且有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论意义。毛泽东同志依据列宁的思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个观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一切唯心的认识论区别开来,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开来。同一切唯心的认识论相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也不是旧唯物主义那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实践的客观性、发展性和社会性
关于实践的问题,虽然其他哲学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但并不能给予它以哲学上应有的地位,而且它们对实践的理解也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原则区别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②因此,以这样了解的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必然是唯物的认识论。列宁指出,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③。他又说,对象“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④。唯心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⑤。黑格尔在分析认识过程时,把实践作为一个环节,在这方面提出了有合理内核的精辟见解,但他却把实践了解为精神的活动。实用主义者也似乎很强调实践,但他们所谓的实践是人脱离客观规律性而用自己的意志创造世界的活动。所以,无论是黑格尔哲学还是实用主义哲学,虽然都提出了真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却依然不能不是唯心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发展的,实践具有辩证的性质。因此,以这样了解的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必然是辩证的认识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穷的,永远不会达到一个终点,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最后完成。旧的矛盾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产生,又需要人们去解决。以为人类生活会达到一个绝对完美的状态,一切矛盾都解决了,消灭了,这种想法是形而上学的,也是唯心的。黑格尔就把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看成是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完成,从而背弃了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无穷发展过程,从而坚持了辩证法。实践既然是发展的,这就不能把实践标准僵固化,把依据于实践的认识僵固化。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⑥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只有把人的实践理解为社会的活动,把实践的发展理解为社会历史的过程,才是真正理解了现实的实践。这样,马克思主义就把历史唯物论和认识论联系起来了。认识论不仅以辩证唯物论的原理为依据,而且具有历史唯物论的内容。这就进一步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致,进一步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一切唯物论都承认“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才科学地阐明了这一命题的内容,进一步提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命题来,这是过去的唯物论者不能认识到的。《实践论》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费尔巴哈虽然也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并用这个论点巧妙地打击了唯心论,但费尔巴哈所了解的实践,并不是生产和阶级斗争,他所了解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生理学上的人而不是社会的阶级的人。这一错误使得费尔巴哈终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他自己所反对的唯心论。实用主义者把达尔文主义搬到社会领域来,他们把实践当作生物的活动,把人当作生物学上的人(他们把美国生意人的阶级本性也说成是一切人共同的生物本能)。现代修正主义宣传什么普遍的人性,宣传超阶级的人道主义,他们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也在这里。
这样,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就必然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和社会性(或阶级性)。
认识具有客观性,这就是说,尽管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它的来源是客观的,认识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内容,认识能够给我们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为实践所证明的认识是可靠的客观真理。
认识具有发展性,这就是说,认识不是停滞不动的,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接近的过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认识不能不具有相对的性质,它还会被将来的实践所补充、丰富、发展。
认识具有社会性或阶级性,这就是说,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⑦。在阶级社会里,认识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认识的阶级性,因为阶级斗争特别给人的认识以深刻的影响。人们总是站在一定立场上去认识世界,特别是在观察社会现象的时候,阶级利益的影响更是强烈,所以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有阶级性。自然科学本身虽然没有阶级性,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仍然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
认识的客观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认识的客观性、发展性、阶级性,这三者又是统一的。
认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发展性是一致的。一方面,承认了客观真理,这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承认了永恒真理。另一方面,客观世界是无限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因而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能构成绝对真理。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说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人类的思维在本性上能够认识绝对真理,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上,人的认识不能不具有相对性。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在绝对和相对之间划一条鸿沟,把两者的界限绝对化。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用真理的绝对性来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认识的发展。教条主义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因而陷入了主观主义。另一方面,相对主义用真理的相对性来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用真理的发展性来否定真理的客观性,这就陷入了唯心论。列宁指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⑧。他又说,“否定绝对真理而不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是不可能的”⑨。可见,只有在认识论上坚持辩证法,把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了解为矛盾的同一,了解为发展的过程,才能保卫唯物论的立场。
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相对主义。实用主义者攻击唯理论这一派,说它的真理是“惰性的、静止的关系”,而标榜自己的哲学是“真理的发展论”(詹姆斯语)。但实用主义者所谓真理的发展,却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他们把真理当作纯粹人造的假设,只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分,没有符合不符合客观之别。一切理论都完全是相对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选择和修改。不要原则,蔑视理论,否认认识的客观性,把真理歪曲为临时应付环境的权宜之计,这是实用主义的根本观点。修正主义思想的哲学实质就是实用主义的,他们借口策略的灵活性和某些个别新情况的出现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原则。列宁说:“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谋取实际的或可以设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⑩
认识的客观性和阶级性的关系
认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阶级性是不是一致的呢?对无产阶级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认识的客观性,是指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内容。认识的阶级性,是指制约着人的认识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阶级立场问题和认识论联系起来,第一次把党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指出,不站在任何立场来观察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客观主义者标榜他们的立场是超阶级的立场,实际上,他们的立场还是资产阶级的立场,他们的所谓“客观主义”不过是主观主义的一种伪装形式。既然不站在任何立场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保证认识的客观性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只有一个阶级,它的利益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致,只有这个阶级才不害怕真理,才欢迎真理,只有这个阶级才敢于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也才能够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就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既有鲜明的党性,又有最高的科学性。“一方面,唯物主义者运用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另一方面,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无产阶级理论的党性只排斥虚伪的“客观主义”而不排斥真正的客观性,无产阶级理论的客观性只排斥主观性而不排斥无产阶级的党性。
认识的客观性,这是就认识和认识的客体的关系来说的,指的是认识和它的对象的符合一致。认识的阶级性,这是就认识和认识的主体的关系来说的,指的是认识和认识者的阶级利益的符合一致。不同的世界观和社会科学理论符合于不同的阶级利益,但符合于客观实际的理论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既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又鲜明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愈深入地反映客观世界,它就愈是符合无产阶级的需要,它愈是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它就愈能深入地反映客观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阶级性的一致,客观性和党性的一致,科学性和革命性的一致。
要某种世界观既符合客观,又符合自己的需要,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那里是无法统一的。他们或者说,真理是没有用的,或者说,有用的就是真理。后面这一种观点,就是实用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不是把客观性当作有用性的基础,而是把有用性代替客观性。既然这样,真理就不止一个(实用主义者自称他们的真理观是“多元的”)。不同的阶级和个人有不同的利益,因而需要不同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他们都是有用的。可见,用有用性来代替客观性,就是否认客观真理。实用主义者把真理当作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的,不是人服从真理,而是真理服从人,正如实用主义者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帝国主义反动派和修正主义对真理的态度,实质上正是这样的。这种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实用主义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哲学,帝国主义的哲学,它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说:“法英二国的资产阶级,都已经夺得了政权。从此以往,无论从实际方面说,还是从理论方面说,阶级斗争都愈益采取公开的威胁的形态。科学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之丧钟,敲起来了。从此以往,成为问题的,已经不是这个理论还是那个理论合于真理的问题,只是它于资本有益还是有害,便利还是不便利,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的问题。超利害关系的研究没有了,代替的东西是领津贴的论难攻击;无拘束的科学研究没有了,代替的东西是辩护论者的歪曲的良心和邪恶的意图。”恩格斯曾经指出,在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后,“有教养的”德国已经抛弃理论而从事实际活动,失去对理论的伟大兴趣了。过去那种“不管所得的成果在实践上是否有用,不管它是否跟警察的命令相抵触,而对纯粹科学研究所感到的兴趣”是丧失了。这正是实用主义的精神和实质。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不过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把这样一种精神加以集中化、合理化而已。实用主义哲学本身现在已经不是资本主义世界最时髦的理论了,但实用主义的精神依然非常盛行,因为它的阶级基础照样存在,因此,批判实用主义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只有马克思主义全面地了解实践,全面地阐明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从而真正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是我们反对各种各样资产阶级哲学和修正主义哲学思潮的锋利武器。
①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四一一页,人民出版社版。
② 同上,第二三○页。
③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十四卷,第一四二页。
④ 同上,第九十九页。
⑤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三页。
⑥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十四卷,第一四二至一四三页。
⑦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三十四页。
⑧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十四卷,第一三一页。
⑨ 同上,第一二○页。
⑩ 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全集》第十五卷,第十九页。
? 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列宁全集》第一卷,第三七九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