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陆水利”
新华社记者 黄绍进
去年十二月的一天,我刚到广西南丹县瑶寨区。中午,在区政府的后面山坡散步,发现有个水塘。水清亮极了,群山倒映,碧澄澄的。塘边有三个瑶族姑娘在洗衣裙,梆槌清脆地响着。洗好的裙子,晒在草地上。这景致,和我以前想像的瑶寨,多么不同。我曾听说,瑶家的裙子在少数民族中是最短的,原因就是怕脏了,没水洗。有一首歌谣,也是讲瑶寨缺水:“开天辟地几千秋,冬天饮水人发愁;一盆清水几样用,洗菜洗脸又喂牛。”
回到区公所,碰到秘书老蒙,我赞叹地说:“好清亮的水塘啊。”他说:“这算什么。还有一个更漂亮的团结水库,就在这儿不远,我带你去看看。”于是,我们沿着黔桂铁路,往西走了半里多,爬上一个山顶,就看到了团结水库。这个水库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小缺口,水库大坝就筑在这个缺口上。因为在兴修的时候,全瑶寨区的瑶、僮、汉、苗、侗、水等各族人民都参加了,所以取名团结水库。
老蒙说:“这个水库,凝结着六个民族的汗水,而且,有人用生命保卫了它。”我问:“谁?”他说:“陆水利”。“陆水利”的真名叫陆腾英,是南丹县水利局的助理技术员,他在瑶寨区工作了七年,帮助瑶族人民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问题。所以,瑶族人民都叫他“陆水利”。
一九五九年夏天,大坝刚修好。一个夜里,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库里的积水越来越多。这时,陆腾英正在县城,他听说水库有危险,连夜搭车到瑶寨,直奔水库大坝。只见四面山洪,滚滚入库。可是涵管外面却排不出水。库水节节上升,大坝有崩溃的危险。他忽然想起:涵管入水口的木塞盖没有拔开。于是,他脱掉衣服跳下水去,摸到了涵管第一级入水口的木塞盖,使劲地拔,木塞盖浮上水面了,顿时,洪水泄出,湖面打起了漩涡,山谷里响起了嗡嗡的声音。陆腾英正准备浮上来,突然一阵漩涡,把他卷了回去,他挣扎着,在水里面翻腾,激流凶猛地朝他扑来,把他一直冲到了涵管口,身子被洞口吸住,怎么也挣脱不开,他失去了知觉。后来他又清醒过来,想到自己的身子贴在洞口上,水排不出去,大坝会被冲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双手攀着涵管的石级,用力拖开自己的身子,水又哗哗地泄出来了。他又一次失去知觉,醒来的时候,已被社员救上来,送进了医院。
过了两天,我跟区长黎老龙下乡,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快过瑶里寨时,口渴得要命。黎区长好像猜到我的心思,问:“喝不喝水?”我说:“哪里有?”他在大枫树脚停下来,引我走下一个坡,坡下有个大水池。水池是用洋灰砌的,很大,像个游泳池。池的对面是个大石壁,石壁左下方有个岩洞,水就是从岩洞中流出的。石壁上刻着一个一丈见方的大碑,碑上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毛主席。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落成。”大碑的右边,还有一个小碑,上写:表扬兴修瑶里乡大水塘积极者。下面的十一个人的名字中,第一个就是陆腾英。
“又是陆腾英”,我心里想。我们坐在水塘边休息,区长给我讲了个故事。原来,这里有个小小的岩洞,流出一股细水,洞口只有筷条那么细,接一桶水,要吸几袋烟时间。过去,人们排队等着接水。到冬天,水更小了,抢水的人经常发生争执。
一九五七年冬天,领导上派了陆腾英,到瑶寨区帮助群众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陆腾英发现了这个岩洞。他建议把岩洞凿开,在洞下砌一个大水池。可是全寨子的人都反对,陆腾英知道硬来不行。他住在瑶族老汉黎永进的家里,黎永进在寨上是个长辈,威信很高。陆腾英天天帮黎永进家挑水,煮饭。瑶族人民不会做布鞋,常年打赤脚,他又教黎永进的妻子学做布鞋。黎永进的孩子病了,他就到县城去买药。过了一些日子,寨上的人都说老陆是个好人。黎永进一家更是信赖他。他便向瑶胞讲“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岩层被水浸蚀后形成的溶洞、钟乳石等)的知识,群众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大家就是反对开炮炸石头,说惊了龙会降灾。陆腾英又用修铁路隧道,开山炸石的例子,说明没有龙。人们的觉悟提高了。黎永进带领着群众,扛起锄头,来到了岩洞口。他举起锄头,两手却发抖。陆腾英鼓励他说:“挖吧。”锄头落下来了,迸出了星星的火花。这一锄,揭开了瑶寨人民大办水利的第一页。
这之前,县里曾派过两批人来,都因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又回去了。黎区长说:“陆腾英这人,有耐性,又细心,一旦遇到危急的时候,他就会挺身而出,不惜牺牲。”区长指着对面的石壁,说:“你看,那石壁上有一截老树根。修水池时,这上头有颗大树,旁边还有个怪石,像是蜻蜓钉在石壁上,仿佛一碰就会倒。为了施工安全,大家决定先去掉这个险石和老树。可是,石壁的四周,没有一处能落脚,根本无法接近险石和老树。老陆提出:从石壁上,用绳索吊着自己,去撬掉险石,大家说太危险,老陆说:‘为了瑶里寨的人世世代代能有水吃,我什么也不怕。’结果,他还是悬在石壁上,撬掉了那个险石,砍倒了大树。”
我听着这个感人的故事,陆腾英这个人,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景仰。我很想知道,这个年轻人,现在在做些什么。
回到区里,我急忙打听陆腾英现在何处。别人告诉我:他去柳州领冬修水利的器材。不过,他爱人姚姿琼,在瑶寨小学教书,就住在附近。次日下午,我访问了姚姿琼,我问她老陆什么时候回来,她说:“听说已经回来了,在八圩乡龙爪山水利工地测量。”
姚姿琼说陆腾英平时很少回家,一年只有几次,有时路过瑶寨,拿点东西又走了。他在工作中学会了瑶族话,在瑶族中朋友很多,个个寨里有熟人,到哪里就住在哪里。
第二天,我和区里的老蒙坐火车去龙爪山。刚下火车碰到一个干部,说陆腾英昨天夜里坐火车走了。我们又扑了一个空。回到区里,我正在抱怨:“这个人太难找了。”县委一个干部说:“我今天还看见他,是刚从龙爪山回到关西村工地的。他已经三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了,说今年春早,雨季也来得早,水利工程必须在春节前完工。”
我下定决心,第二天继续跟踪寻找。在关西村工地上,还是扑了一个空,他又到柳州办事去了。


第2版()
专栏:

改进劳动组织 提高生产效率
黑龙江林区推广“综合小工队”经验
新华社三十一日讯 林区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形式——“综合小工队”的经验,目前正在黑龙江省推广。据已经推广的十七个林业局、四十四个机械化作业林场的统计,节省了三百三十多个劳动力,木材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成本普遍降低。以双子河林业实验局的罗圈河、东卡尔泰林场和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北烈林场为例,推广这项经验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生产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八。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工人的收入也增加了。
木材生产分采伐、集材、装车等十多个工序。许多年来,东北、内蒙古各林区都是按工序分工,不同工种的工人各自负责一项作业。这种固定分工的劳动组织,对鼓励采伐工人提高技术水平、完成生产任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完全适应林区生产特点。比如,当一个木材伐区刚开始采伐时,集材距离较短,集材道路也好,集材的效率较高,集材能力往往大于装车能力;随着伐木现场逐步向林区深部伸进,集材距离越来越远,集材道路也经过反复碾轧变坏,集材效率相对减低,这时集材能力又赶不上装车的需要了。此外,机械设备和森林铁路设备临时发生的故障,也都可能造成某些工序停工,工序之间发生脱节。但是,过去因为从事生产的工人实行固定分工,工种之间不能串换,这些现象发生后,不是增派劳动力,就是停工停产。平时利用生产中的空隙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一些辅助活儿,也要安排专业劳动力去做。因此,不少伐区的工时利用率不高,浪费劳动力;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针对这个问题,黑龙江伊春林区双子河林业实验局经过调查研究,去年首先在罗圈河林场实行“综合小工队”的办法,将原来按专业分工的劳动组织改为混合作业,每队的工人包做生产和辅助生产的多种活儿;在生产中每个工人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协作。这样改变以后,当伐区工序之间发生脱节现象时,工人们就可以串做其他技术要求不很高的工作;一些辅助性的活儿也由生产工人们兼做了。因此,大大提高了林场的工时利用率。例如这个林场的吕世忠拖拉机包车组试行这种办法之后,八个人就作了集材、清理林场、装车等十一种活儿。这些活儿原来需要十三个人做。去年罗圈河林场安排生产时,缺少九十多个劳动力,后来将全场的二十二个工组合并为七个“综合小工队”,不仅劳动力够用,保证全面超额完成了去年的生产计划,还节余四十多个劳动力,加强了林场的营林和副业生产工作。
“综合小工队”这种劳动组织形式出现以后,受到东北、内蒙古林区领导部门的重视。许多林业企业派人到罗圈河林场参观学习,并在本企业内试点和推广。目前,黑龙江省的机械作业林场和手工作业林场,山上的伐区和山下的貯木场,都在推行这项经验。吉林、内蒙古林区也在逐步推广。
有关领导部门认为,推行“综合小工队”的经验后,需要对工人进一步加强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同时,要相应地加强科室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林场的工作必须紧紧跟上。这个经验出现的时间不长,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第2版()
专栏:

右图:吉林黄泥河林业局貯木场积极推广用架杆缆索装车的先进经验,去年十二月份平均每车木材装载量比国家标准提高百分之四  崔 纯摄


第2版()
专栏:

积极交售农副产品后收入增加
汾阳农村大批添置生产资料
新华社太原三十日电 山西汾阳县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在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以后,购买到了大批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
汾阳县是晋中地区多种农作物产区,除出产粮食、棉花、油料以外,还盛产核桃、水果等山货。去年全县提前完成了粮食、油料的交售任务,生猪、鸡蛋、核桃也超过了国家收购计划的百分之五十到一倍。全县出售农副产品的收入,占整个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许多公社生产队用这些收入添置了各种农业生产资料。最近万年青、城关、冀村、杏花村等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已用出售农副产品的资金,购买了电动机、铝线、水车、胶皮管、传动带等十多种电力设备和器材。目前,正在工业部门的帮助下,把这些设备、器材安装到农田灌溉工地。去年冬季,全县各公社还买到双铧犁、山地犁一百多部,添置马车、小平车一千五百多辆。同时,还买进近百万斤化学肥料和农药。
汾阳县各公社生产队由于农副产品交售计划完成得好,去年得到国家供应的日用工业品也比往年多。去年全县农村公社社员购买绒衣、毛巾、胶鞋、食糖、香烟等工业品的金额近百万元,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万年青公社西陈家庄大队去年平均每个社员交售的商品粮可供城市两个人吃一年;而社员买到的日用工业品也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地处吕梁山腰的张家堡公社是核桃、水果产区。去年这个公社除完成粮食、油料、生猪交售任务外,还超额完成核桃的出售计划。去年这个公社的社员购买的绒衣、棉毯、胶鞋等日用品比往年增加很多,不少社员还买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生产队购买的新农具和农业机械设备,已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作用。去年冬天,全县新安装了一千五百多台电动机,再加上原有的电力设备,就使全县半数以上的公社使用了电力浇地。随着电力设备的增加,凡是通了电的生产队都用上了电动切草机、电磨、电灯。过去,这个县的农村积肥、运土主要靠人担、牲口驮,现在许多生产队用新添置的胶轮马车、小平车,担负运输任务,使各项农活赶在前头。万年青公社贾家庄大队一九六一年上半年只有四十多辆小平车,去年秋收以后新添置了一百四十辆。冬季全部出动积肥,不光是肥料积得比往年多,而且把今年春天下种用的肥料提早运到地里。


第2版()
专栏:

第一百零八个春节
黑龙江一位公社社员不久前庆祝了他的一百零七岁寿辰,这几天欢欢乐乐地同儿孙们度过了他第一百零八个春节。这位老人是拜泉县兴农人民公社和平生产大队第五生产队的赵文福。
记者不久前在兴农公社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从离公社办公室十五里路的家中徒步赶来出席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他步伐壮健,走得很快,人们都非常羡慕他老当益壮。现在他身体健康,精神很好,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音宏亮,一把银白色的胡须垂在胸前。他伸出结实的胳膊笑着对记者说:“新社会使我越活越年轻,人民公社使我越过越幸福,我还要更幸福地活下去,过社会主义的好日子哩。”
赵文福六岁时跟父亲从河北逃荒到“北大荒”来,从十二岁开始给地主当了七十七年雇工。现在他是兴农公社和拜泉县的人民代表,还出席过黑龙江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他的五十六岁的侄儿赵有是生产队里的模范饲养员,老人的大孙子和二孙子都是社员,老人的女儿已经是六十三岁的儿孙满堂的老太太了,不久前还送礼物来给她的老爸爸祝寿。
老人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非常关心,他现在还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每年生产队制订生产计划时,都要请他提供意见。公社成立后,这里开始使用拖拉机耕种,老人看到这一巨大变化,高兴地说:“好好干吧,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赵文福的生活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每逢年节,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都到他家里看望他。今年春节前,由公社领导干部组成的春节访问团来拜访了他,并且为他贴了春联,带来了水果、糖等节日礼物。老人现在无忧无虑,他过春节的兴趣并不比他的小孙子们低,春节前他为自己做了一朵大红花,要在春节期间同年轻人一起跳秧歌舞。 新华社记者 谭佩全


第2版()
专栏:

全国无线电工程制作展览结束
新华社三十一日讯 全国无线电工程制作展览今天在北京结束。这次展览自去年十二月九日开始展出以来,共吸引了四万七千多名观众。
许多观众参观了各地无线电爱好者制作的各种展品以后,都感到收获很大。有的观众留言说:参观后,对我更好地学习无线电帮助很大。这里有很多作品对农业生产大有好处,所以我下决心学习本领为农业增产做点有益的贡献。有的业务单位对一些有关的作品很感兴趣,表示要很好地学习,把这些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次展览原定举行一个月,由于受到观众的欢迎,又把展期延长了三个星期。在展出期间,还根据观众的要求,供应了三万五千份部分展出作品的线路图。


第2版()
专栏:

上海增产手用五金工具
上海工具制造行业根据各地农村的需要,扩大手用五金工具的生产。
适应我国农村中“东方红”拖拉机越来越多这一情况,上海制造工具的工厂正在协助洛阳拖拉机厂生产一批拆装“东方红”拖拉机的随车专用工具。它们包括单头和双头呆扳手、汽门扳手、单头六角套筒扳手、手虎钳、千斤顶、火星塞套筒、黄油枪等二十五个主要品种。对于其他几种型号拖拉机的专用工具,他们也开始扩大生产。
这几年已经停产的一些农村需要的工具,像农业机械修理站用的胸摇钻,电工用的尖嘴钳等,现在也重新恢复生产。


第2版()
专栏:

云南机器厂生产新猎枪
云南机器厂一月份开始成批生产一种新型猎枪。
这种猎枪在设计时吸取了省内外现有猎枪的优点,又考虑了山区农民的使用习惯。它的外形很像小口径步枪,精致美观,有枪栓。用的弹药是火药和铁沙子,可以装散弹,也可以装独弹,适合打黑熊、野猪等大野兽。它的有效射程设计为七十五米,实际达到百米以上。这种猎枪的发火器严密封闭,射击时不会向后喷火,无退力,较安全,中靶的准确性较大。


第2版()
专栏:

西藏人民特需商品增多
供应藏族人民特殊需要的大批商品,正从内地陆续运往西藏。最近,西藏各地市场上增加了礼帽、平绒、做藏靴用的红绿呢子、辣椒面、珠宝首饰、古色碗盅、女用围裙花边等几十种藏族人民喜爱的商品。西藏农牧民在节日里喜欢戴的礼帽,国营商业部门已向天津盛锡福制帽厂订做六千顶,第一批三千顶已运到那曲。藏族人民喜爱的绸缎、呢绒、酥油茶壶、铝锅、鼻烟等商品,最近市场上的供应量都比过去增加,品种也更多。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遍地开花
——记曲耀离植棉技术在运城县全面推广
本报记者 培蓝
山西省运城县盛产棉花,每年种棉二十多万亩,总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向国家缴售一千一百多万斤皮棉。
运城县历来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土地墒情不足,不利棉花生长,但是棉花产量却不断地提高。一九五一年,全县平均亩产皮棉三十九点八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亩产四十二点五斤,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亩产增为五十四点六斤。棉花增产原因很多,而有计划地推广曲耀离的先进植棉经验,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虚心求教
一九六一年,由于春旱严重,底墒不足,播种困难,不少社员非常着急,基层干部要求县委出主意。县委第一书记刘清泉立即到龙居公社向曲耀离请教。曲耀离说:“眼下旱是旱,可是还要种。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雨,种棉花要掌握火候。”旱地、坡地没有墒怎么种?没有深耕耙耱的地土块大,怎么种?……曲耀离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一九五一年,曲耀离创造了亩产皮棉三百零三斤的全国最新纪录。十二年来,除个别特大灾害的年份外,他所指导的大面积棉田,亩产在一百五十斤左右,部分丰产田亩产二百斤以上。曲耀离种过难以捉苗的下湿地、盐碱地,种过旱地和水田;种过老茬地,也种过新茬地。他都能因地制宜,取得高产。曲耀离的植棉经验,启发了刘清泉。他回到县里,立即召开劳动模范和公社干部紧急会议,请曲耀离和别的劳动模范传授抗旱种棉的经验,推动了播种工作。
去年春旱比前年更重。运城县委在春分、清明之间,就召集劳动模范、专家和领导干部,交流情况,介绍经验,传播科学知识。大家进一步认识曲耀离丰产经验的重要一条,就是适时播种,一次全苗。而要保证一次全苗,关键在于“一年庄稼两年作”。即每年霜降后、立冬前,把棉田深耕耙耱一次,来年解冻以后,顶凌耙耱一次;播种以前,连续浅耕耙耱四五次。这样,春季即使不下雨,也能播种,也能全苗。会后,各地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曲耀离的先进丰产经验。结果,全县二十万零五千亩棉田的棉苗都长得很整齐,基本上取得了运城县种棉史上第一次全苗的成绩。
种试验田
一亩棉田究竟该下多少种,留多少苗?这在运城县一直是个争论不决的问题。怎么办?运城县委决定从县委书记到生产队长,从劳动模范到一般社员,大家都种试验田,来研究这个问题。
多少年来,运城农民习惯稀植。每亩一般播十一二斤种籽,留两三千株苗,收二三十斤皮棉。解放后,曲耀离在旱地、水地、坡地、碱地,作过各种不同的试验,证明上等水地每亩留三千七八百株苗,一般水地留四千株苗;上等旱地每亩留五千至五千五百株苗,坡地、丘陵地留六七千株苗为合适;再加上精细管理,及时治虫,每亩旱地收一百斤皮棉,水地收一百五十斤皮棉,是有把握的。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反复进行试验,证明曲耀离的密植幅度是合理的。可是,不少基层干部和社员长期不能接受这个经验。他们说,“曲耀离能做到,咱做不到。”“棉花科学研究所是什么条件,怎能跟人家比?”
运城县委早就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在一个县,即使在一个公社、一个大队,甚至一个生产队,条件千差万别,任何先进措施,都不可能到处“通用”。因此,在推广曲耀离合理密植经验的时候,从来不作硬性决定,只是提供经验,介绍办法,让各地进行试验后再推广。就这样,各级干部同劳动模范和技术人员合种的试验田普及全县。
一九六○年初,龙居公社党委提议在西张耿大队办一个示范农场,把全公社的植棉模范曲耀离、杨桃盛、王运升、姚凤兰等人都集中到那里种试验田,县委书记刘清泉也在这里参加试验工作。运城县委同意这个作法,建议其他公社仿行。这一年,西张耿示范农场的二百二十三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九十六斤,曲耀离负责的试验田,亩产皮棉二百六十二斤半。其他示范农场的成绩也很显著。这些试验田,对改变周围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关于合理密植的不正确的看法,起了好作用。一九六一年,参加示范农场的劳动模范回到自己的生产队种试验田,以解决本社、本队合理密植问题。事实证明这种试验田同群众有密切联系,能起更为有利的作用。
现场传授
一九六一年五月,正是棉花出苗的时节,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有的地方降了冰雹。刚出土的棉苗被打成光秆,土里的种籽由于气温骤降,一时难以出苗。许多社员想把棉田毁了,改种秋粮。曲耀离在雨后第三天,结合中耕,给棉田追肥。他说这样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棉苗出土。刘清泉发现这个办法好,便组织劳动模范和技术干部,到一百三十八个受灾较重的生产队传授曲耀离的办法。北相公社任留大队有一千八百亩棉田受灾较重,有的社员想要改种秋粮或建议补种。曲耀离看了说:“现在补种不顶事,毁了也可惜,如果在缺苗的地方留双苗,再多留一些油条,加强田间管理,收成还坏不了。”车盘公社丘家坡大队一百亩棉田,被冰雹打成了光秆。王运升仔细观察,发现棉花的生长点没有打坏,幼苗的根系发育也很好,建议生产队中耕、追肥,促进棉花发育。生产队接受了他们的这些建议,棉田都保住了。
八月中旬,棉花正在现蕾,西张耿大队的棉田发现了造桥虫卵。王运升主张防治。队长却说:“吃几个叶子正好,每年到这时候,你总让打几个大叶,虫子吃了,省得费工。”谁知五六天光景,造桥虫把几百亩棉花叶子吃掉了,其中一百七十亩棉花的叶子被吃得精光,棉花变成“干枝梅”。刘清泉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约了曲耀离,赶到西张耿,布置了治虫的事情,然后到别的公社继续检查。他发现南庙大队的棉花也有被虫子吃光叶子的,唯有曲耀离的棉田,绿艳艳一大片,像一块绿绒毯子。刘清泉在南庙召开了现场会议,请曲耀离介绍治虫经验。现在他的治虫经验也成了全县棉农的财富。
在群众中生根
运城县委为了使先进经验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一九六二年,由县委书记、植棉模范以及棉花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曲耀离植棉技术研究中心小组”,同时建议全县二百三十五个生产大队,成立“曲耀离植棉技术研究小组”。由于全县农民几年来亲眼看到了学习和采用先进经验的巨大作用,县委的这个建议立刻被各大队接受。全县组成三百八十八个小组,参加的有两千二百多人,从县的中心小组到各大队的研究小组,形成一个群众基础极为广泛的植棉技术推广网,成为指导棉花生产的有力助手。
这些小组在中心组的帮助下,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向所在生产大队提出各种建议,解决了当地棉花增产的许多关键问题。平川地区的龙居、北相等公社,有计划地修旧井,凿新井,扩大植棉的水田;旱坡、丘陵地区的三路里、上郭等公社,开展修壑补堰的水土保持工作,增强抗旱能力;东郭、车盘等公社积极挖壕排水,填土铺沙,改造盐碱地。各公社都注意了秋耕耙耱、蓄水保墒,去年春季虽然十分干旱,全县绝大多数棉田都按时播种,缺苗断垅现象比较少,成为去年棉花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年运城县还要进一步推广这些经验。刘清泉说:曲耀离的先进经验,科学家的系统知识,外地的先进经验,将要进一步通过研究小组推广,使之在全县开花结果,保证棉花稳定增产。


第2版()
专栏:来信

我们已根据建议改进出水管装置
《人民日报》一月七日发表的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汪胡桢等关于“改进抽水机出水管装置”的建议,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我们农场立即根据建议,把即将修建、改建的十个抽水机站出水管的装置,由原来设计的“高射炮”式,改为“淹没”式。据初步计算,这样一年可以节省三十一万度电。同时还能够增加出水量,扩大排灌面积。
这一改进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将出水池的出水口的标高适当提高,使其高于压力出水管口;这样,使出水池能够经常存水,抽水时,只要将水管控制闸阀启开,水就可以自动流入水管内。这种“自动顺流”灌引水法,既减少设备,又节省人力。
“淹没”式的出水管的好处很多,为什么过去未被普遍采用呢?除了互相仿效以外,主要是没有认真算细账,对其利害研究不够,认识不清。
目前,农村电力排灌事业发展很快,我认为改进抽水机出水管装置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革。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研究试验,制出标准的安装图样,供各地参考。对安装不合理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逐步改进。
湖北武汉西湖武家山农场
刘 正


第2版()
专栏:

两项建议的启示
看了《人民日报》关于“改进抽水机出水管装置”的两项建议以后,给了我很大启示。拿保定地区来说,农村电力排灌事业发展很快,如何节省电力是勤俭办社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我们到农村拍摄水利建设的场面时,往往为了突出水管的流量,采取低角度取景的方法,这样,出水口显得更高了。只考虑到构图美观,没想到这样宣传带来的不良效果,应该引以为训。河北保定日报社 周福占


第2版()
专栏:

装低水管好处多
看到《人民日报》一月七日刊登“改进抽水机出水管装置”的建议,联想起下乡看到、听到的一些情况,发现很多人是有意识地将抽水机出水管安装成“高射炮”式。原因是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安装成“高射炮”式出水量大,没有看到这样出水速度降低、流量减少、浪费电力等缺点。
我们试验证明,把抽水管放低一些,浇地快又节省电力。看来出水满不了管,但出水速度增加,实际出水量要比前一种多。这个建议值得重视。
河北省邢台专署水利局 郑延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