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幸福的根子
葛德
读了高长富同志《我的妻子双目失明以后……》的信,我们看到,高长富同志的家庭,的确是一个建立在革命的阶级友爱基础上的真正幸福的家庭。这个幸福家庭的缔造,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个,它们是幸福的根子。
高长富在决定“养她一辈子”的时候对妻子说:“现在不比解放前了,生活有了保障,我怎么会抛弃你?”
“生活的保障”在这里起了决定的作用。解放前,在生活没有保障的条件下,勤劳善良的人民,无论对自己的
“瞎老婆”,或者是“瞎老头”,也并不是当作包袱甩掉,而更多的是当作包袱背起来。但这种背起来的结果总是很悲惨的。常常是拖累得筋疲力竭,同“包袱”同归于尽。除此以外,很难找到其他出路,更何况幸福!
然而,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有了保障的呢?这是因为通过革命的胜利,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请问,如果是在解放前,或者在其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里,能够为了照顾像高长富这样不幸的工人而调整他的班次吗?特别是当他发生了撞车事故以后,哪一个企业主能让他再干下去呢?如果不是我们这样的社会制度,又有什么样的力量,能把邻居、保姆、服务员、教师、乘客……等等所有的人的生活,都牢牢地保障起来。又有什么力量能把全社会的人都组织成这样一个情同手足、患难相扶的大家庭。
所以我们用革命斗争换取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便是第一条幸福的根子。
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了。如果没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成长,还不能保障建成和睦的家庭关系。就拿高长富缔造幸福家庭的过程来说,也可以找到这样的痕迹。当他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正是他生活上已经翻了身,“好日子刚开始”的时候。他所以有激烈的思想矛盾,所以要问自己“怎么办”?所以在“好心”人对他进行“离开她吧”的劝告的时候“也有些心动”,都是因为,他觉得好日子已开始,“苦”应该到头了。后来,高长富只顾个人幸福的思想没有滋长起来,一方面是由于他对阶级的苦记忆犹新,他对妻子有深厚的阶级的感情。另一方面,党在生活上的关怀,巩固了他“养她一辈子”的决心,但还没有使他达到用共产主义的态度对待爱情的高度。那么,是什么使他改变了“背包袱”的态度?又是什么使他改用“是生活的伴侣,也是革命的同志”的正确态度来对待家庭问题呢?是党的不断的教育。是下边这段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志,你俩都是苦出身,都是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兄弟姊妹。我们工人阶级是能够同呼吸、共患难的。现在你妻子眼睛瞎了,你只是同情她,而不积极地帮助她,够吗?你要知道,你们夫妻不仅是生活伴侣,也是同志,是战友!”
当然,要缔造这样一个新家庭,还必须有周围的人们阶级友爱的援助和影响。社会主义社会创建了人们同志式关系的基础,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友爱精神并不能因此自然形成。社会上的阶级友爱也是由于党对更多的人进行了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才形成的,而同时,这种阶级友爱的本身和它的影响,又是一种实际的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
所以,党的领导和教育是又一条幸福的根子。
为了保卫我们眼前的幸福,更为了我们将来更大的幸福,我们要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尤其更加重要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把革命进行到底,使幸福的根子扎得更深,更牢。


第6版()
专栏:

北大荒姑娘
海伦
人们也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生活的激流里,一朵小小的浪花,往往会使你长久的思念。今年夏天在北大荒时,和一位姑娘的偶然相遇,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我由北京来到东方红农场的第三天下午,有事要到第二分场去。因为走得太急,加上不熟悉路径,竟迷失了方向。我在茫茫的荒野里转来转去,一会儿陷在烂泥塘里,一会儿又被荆棘勾住了衣服。这时我不禁埋怨起自己来:为什么刚才要拒绝场里的同志送我呢!
正在这万分焦虑的时候,忽然从远处传来一个响亮的喊声:“同志,那里没有路,快往这边来!”我抬眼一望,只见左面的小土岗上,有个人正在向我晃动着手里的衣服。我高兴极了,急忙奔了过去。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她腰上挎着一只红十字药箱。两条小辫盘在脑后,上身穿一件鸭蛋青的小褂,下身着一条蓝裤,显得既水灵,又秀气。
当姑娘听说我是到第二分场去,并且是初次走这样的路时,抬头望望天,就对我说:“我也是到那里去的,咱们正好同路,快走吧!”
姑娘在前面走着,嘴里轻轻地哼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曲子,不时从路旁摘下一片树叶,放在空心拳头上打着响。我看着她轻巧的身影,看着她带有孩子气的动作,不禁这样想:农场才建立三年多,不少地方还都是荒草甸子,这么个小姑娘独自在荒山野岭里来来去去,能行吗?于是我打破沉默,试探地问她:“你们医院里有几位同志,是轮流出诊吗?”
姑娘回过头来,瞅瞅自己身上的药箱,噗嗤地笑了:“你误会了,我是个拖拉机手,不是大夫!……过些天开荒任务一结束,我还要参加勘查队到生荒地去,所以我也算得是个勘查队员!”
听她这么一说,我更惊奇了:“啊,还是勘查队员呀!”
“怎么,不行吗?你跟我们领导同志一样,有点那个。开始时领导上硬是不批准我去,说什么做勘查工作一天得转悠几十里,夜里住帐篷,活儿可苦啦,女同志不行啊!我说,‘怕苦,我还不来北大荒了呢!’同志,真的,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真有意思,战胜了困难,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她兴奋地说了一阵后,停住了,低下头,指着药箱子说:“今天正好是轮休,我带着它到医院学徒去。勘查在外,同志们如果有个小病小灾,实在不方便,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摸点门路。”
走了一程,忽然姑娘腼腆地问道:“您是北京来的,是搞戏剧的吧?”
“对呀,你怎么知道的呢?”我奇怪起来。
“嗨呀,两年前高中毕业时,我还报考过你在那儿工作的那个学校呢!”姑娘手里摆弄着一片树叶轻轻地说:“复试时没有被录取,不久我就到这里来了。那次考我的,就是您!”
这真是难得的巧遇啊!我的同伴高兴得了不得,绘声绘色地讲着当时考试的情景,逗得我不住地想笑。于是我们便愉快地交谈起来,这时我才知道,她家就住在北京。
“我曾经想作一名演员。有我这种想法的青年人太多了。有人只看到演出后的掌声和鲜花,就没想到别人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嘿呀,现在就是用八抬大轿来抬我,我也舍不得离开农场了。在咱们这个时代里,干什么工作不都一样呢?就拿我们两人来说,我们在这里建设农场,多生产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你们搞戏剧,通过演出教育群众,咱们还不都是为着同一个目的而工作吗?!”姑娘说得那样真挚。她的话,句句都使我感动。听着她的话,看着那无边的麦海,嗅着那刚刚被开垦了的泥土的芳香,听着那隐约的拖拉机的马达声,我感觉到,生活是这样的美好!我们久久地沉默着,沉浸在各自的遐想中。
当我们过了一条小河,进入河边柳树丛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天哪,是只狼!
说实话,此刻我真为这个姑娘遇到了我而庆幸;否则,她一个人怎么办哇!不过要怎样来对付这只恶兽呢?我不禁焦急起来。然而她呢,虽然神情比刚才严肃,但丝毫也不显得慌张。只见她不时从路旁拔着蒿草,扭成一个个小圈圈,放在走过的路上;不时用土块把身旁的柳枝压成弓形……不知为什么,那只狼不敢再往前走,蹲下来了。这时,她却猛然回转身来,直向那只狼奔去。那家伙被她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一跳,一溜烟跑了!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正想问她,她却先开口了。她调皮地挤挤眼睛:“对付狼也得讲策略。这玩艺儿很狡猾,你把草这么一摆弄,它以为咱们设下了什么圈套,就不敢上前了。然后你再朝它跑去吓唬它,它就会给吓跑了。”说完,她爽朗地大笑起来,我也禁不住笑了。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才隐约地望见前面不远处有一排排的红砖房。这时,姑娘停住了脚步,把手向前一指,对我说:“你顺着这条毛道儿往前走,一直就到二分场的场部了。我不再送你,咱们就此分手吧!”
我奇怪地望着她:“你不也是去二分场的吗?”
“我是回一分场的。你第一次走这样的路,道儿又不好走,所以我才送你一段。”
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向她致谢。眼看天快黑了,我一再挽留她在这里住一宿;可是她说什么也不答应。“明天要起早开荒,绝对不能耽误了工作。我们还要提前完成任务,保住红旗呢!”说着,她像一只撒欢的小鹿一样蹦跳着走了。
夕阳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我望着山岗上那个渐渐融进彩云里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去。这时,我才猛然想起,同行了一程,连她的名字都忘记打听了。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北大荒,到处都有这样的姑娘,在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有这样的青年人。他们不都有着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呼:年青的一代吗!


第6版()
专栏:影评

优秀儿女的斗争
——看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
徐庄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根据李英儒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原著是近几年来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之一,电影在改编和摄制方面,也表现了自己的特点。
抗日战争接近胜利,华北解放区的人民、八路军和游击队不断给敌人以打击,日本法西斯和他们的走狗据守着大中城市和铁路线,作着垂死的挣扎。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深入到敌人的心脏里进行战斗。他们为开拓未来而披荆斩棘,洒下汗珠和鲜血,把自己的青春才智毫无保留地用来换取革命的胜利。
影片用朴素明快的调子,叙述了政委杨晓冬和在内线作战的同志们的动人故事。英雄们活跃在敌人的刺刀下,利用公开的与隐蔽的条件进行顽强的斗争,争取伪治安军关敬陶所部的起义,搅乱了敌人的内部,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区群众保卫麦收。影片在一场尖锐、曲折的敌我斗争中,展示共产党人的英勇机智和大无畏的性格,也写出了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分化,勾画出革命叛徒卑怯险恶的嘴脸,从而塑造了几个有声有色的人物。
杨晓冬和他的母亲,突出表现了新的革命的母子关系。娘儿俩在敌人的法庭上不期而遇,他们的悲愤之情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在死亡的面前,一个感到对革命对党心怀坦荡,一个说“养了这样的儿子给娘露脸”,他们以对工人阶级的美好未来的信念来相互激励。母亲虽然总是关心儿子的婚姻,但是使她得到最大慰籍的,正是这样一个以忠于党的事业为幸福的儿子。那些动人肺腑的对话把战友和母子的感情完全融合为一了。
在影片的正面人物中间,金环和银环姐妹是两个很有感染力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她们是走在同一条道上的性格不同的两个人。创作者对金环着笔不多,从她和妹妹的相处,同俘虏关敬陶的谈话,已可见她的爽利干练。她对妹妹是又严格又爱护。她被捕后,利用机会为关敬陶开脱、以簪子猛刺多田的一场,更显示她的机敏、刚烈,倾泄了她对敌人的仇恨,即使是生命存在的最后的一刹那,也没有忘记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银环,却是一个既坚定而又温柔腼腆的妇女。她年轻,对斗争和生活都充满了热情,但是还缺乏必要的斗争锻炼。影片把她和杨晓冬的爱情线索处理得很有分寸,它不仅没有掩盖或伤害主要的内容,相反的使斗争的主题深化了。她为了营救老杨的母亲,在急切中把秘密泄露给叛徒,反而招致自己的领导和爱人的被捕。然而她并没有被亲手造成的重大过失所压倒,革命的责任感使她清醒起来,警觉起来,这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整个工作。如果在她要求营救杨母的热情中还能找到某种个人感情的影子,那么,当她噙着热泪对韩燕来的盲动大声说“我不同意”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是另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了。银环这个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于她向观众启开了心灵的窗扉,通过斗争向观众交了心。这里由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姐妹两个不同的角色,不是单纯追求形体的外在差别,而是基于人物的内心依据。观众深入到剧情中,没有因为对影片的技术上的好奇心,而分散注意力。
从敌人营垒里分化出来的关敬陶,是一个具有相当说服力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合情合理的,合乎他所处的环境和身份的。他虽然因不是高大成的嫡系受到排挤,但终究是统治集团中有地位的人,对人民也曾有过罪行。他的起义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放射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关敬陶年三十夜收到杨晓冬的“贺年信”,起初是惊惶,继而急速地读完那封信,表现得很真实的关敬陶的心理过程,表明了党的思想力量。关敬陶被俘后经过金环等教育释放,尤其是金环在日本人面前替他掩护,和他亲眼看到金环的壮烈牺牲,使他在感情上和思想上有很大改变。尽管如此,当妻子指出他不被日本人信任,不如另谋出路时,他却说还看不出谁胜谁败,不愿“轻举妄动”;他把共产党对他的挽救,依然看成是个人之间的恩施。银环对他晓以国家人民的大义,严正拒绝他以金钱报恩的卑微企图,他才在感愧之余透露将要大搜捕的消息。虽然多半是出于对银环个人的爱护,但总算是对人民做了第一件好事,达到了思想上的转折点。创作者自始至终对关敬陶这个人物的转变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最后杨晓冬争取关敬陶起义的谈话,仍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直到队伍拉出了城,由于兰毛的突然出现又演出了一场逼上梁山的好戏。
党的地下工作不是依靠神出鬼没或特殊技术取胜,而是依靠党的政策,依靠政治斗争,依靠群众,《野火春风斗古城》影片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看过小说的人,也许会感到影片不如小说丰富。就人物性格的鲜明与丰满来讲,电影没有能更充分利用小说提供的可能性,以致有的人物显得不够突出,确是遗憾的事。但是长篇小说改编电影总不免要舍弃一些内容。影片在结构上自成格局,对银环和关敬陶两个人物有新的创造,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


第6版()
专栏:

相片
星火
老大娘屋里,
墙上挂满相片:
有的挎着冲锋枪,
挺立在海防前线;
有的两鬓染上银霜,
肩膀上有着少将军衔;
有的在炼钢炉前,
紧握着长长的钢钎;
有的坐在拖拉机上,
双手转动着方向盘……
多少张呵多少张,
令人眼花缭乱。
我有些莫名其妙,
急忙去追问根源:
您有多少亲友?
您有多少儿男?
老大娘只是微笑,
迟迟地不肯答言。
聪明的小孙女儿,
手指着锦旗一面——
这时,我忽然觉得:
房间里红光闪闪,
“子弟兵的妈妈”
六个大字,
像红霞飞起,
辉煌灿烂!


第6版()
专栏:百花坛

耐人深思的组画
今年十一月九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青年画家裘沙的新作《老贫农赞》。这套组画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鲜明,表现生动有力。通过七个不同的画面,展现了我国广大的贫农,在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封建阶级、翻身作主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热情地反映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斗争,塑造先进人物在社会主义革命风涛中坚定不移的形象,是这套组画最显著的特色。从第一幅《伤疤留在身上》到最后一幅《路》,一共描画了近三十个人物,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的服饰、面貌、姿态、神情互不相同,真实自然,既有农民纯朴、勤劳、勇敢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在老一辈贫农的身上,尽管还留着旧社会多年饱受压迫剥削的烙印和创伤,但是在今天却个个精神饱满,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新的年青的一代,他们正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幸福的成长和前进。整套画自始至终都充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斗的情绪。
画家对每幅画还作了诗一样的题词,例如“伤疤留在身上,天一阴雨就痛;仇恨烙在心上,怎容得臭水沟里风吹草动!阶级敌人不死心,咱就是睡觉也睁着眼睛!”“你爷爷一辈子拿过两回笔。他拿笔画押,被地主盘去了活命的二亩地;他拿笔画押,五升粮卖掉了五岁的亲闺女。你爷见笔就打哆嗦。今天,你拿笔天天给社员们记工分,描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年青人呵,好生想想:‘你们这一辈,怎样把无产阶级的家谱续下去!’”这些感人的语言,深化了主题,也充实了绘画形象的表现。
裘沙同志过去参加过土改工作,近年来又比较长期地深入了农村,所以才有可能产生这样具有打动人和鼓舞人的力量的画幅。(附图片)
马克文 裘沙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