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组织起来二十年
本报记者 米荣运 周志清
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的农民,在劳动模范耿长锁等带动下,组织起来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前,即一九四三年,毛主席发表了《组织起来》一文,给我国农民指出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康庄大道。这年冬天,耿长锁等四户农民在五公村建立了一个土地合伙组(以下简称“合伙组”)。这是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响应“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在党的领导下最初建立的一批互助合作组织之一。不过,耿长锁的合伙组很快就转为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以后这个三户贫农和一户中农的合伙组办好了,五公村的贫农和下中农纷纷参加进来,也有少数中农参加进来。到一九五一年底,就正式办成了一个有二十五户农民参加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一九五五年冬天转高级社前,已经成了一个包括全村四百多户的大社。一九五八年,这个社联合周围的高级社成立了五公人民公社,耿长锁当选为公社社长。现在的五公村,就是五公公社的一个大队。这个五公大队同二十年前贫困的五公村不同了。那时候五公村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村的四分之三的农户过着吃不饱的苦日子。而现在的五公大队是一个有拖拉机耕地、用电机提水灌溉的,农副业发达的生产大队。五公农民总结他们二十年的经验说,组织起来的大道越走越宽广。
二十年的巨变
二十年来,五公村的农民发挥集体的力量,办了不少事情,其中很值得谈的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五公村原在滹沱河边,河水绕村而过,给它留下了一大片沙荒。水旱风沙经常威胁五公村的农业生产;耕地产量很低,粮食不足,很多农民只得靠当长工、打麻绳、租种小片菜园等等,来维持“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耿长锁初办的合伙组不只是合伙种地,还合伙打麻绳。副业生产的收入,成了他们能够度过抗日战争时期那种艰苦岁月的主要生活依靠。一九五一年冬天,合伙组改名为农业社以后,集体力量大了,耿长锁便领导社员年复一年地在一片片沙地上建圃育苗,植林造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那些一片片草苗不长的沙滩,变成了浓荫密布的桑林和果园。另外还沿着公路两旁栽树,建立了防风林带;现在三条公路的六条林带都长成了。风沙被征服了,耕地的产量提高了,果园和桑林的收入也不少。
第二件是办水利。二十年前,五公村的四千多亩耕地只有一百多亩用井水浇灌的菜园地,现在五公大队的耕地百分之六十以上能够灌溉。五公村办水利也是从耿长锁开始办初级社的时候开始的。当时集体力量还不大,打了一眼普通的砖井,用畜力带动的水车提水灌溉,还打了一眼水源较大,即井底下了管子,可以吸取深层地下水的所谓“洋井”。以后逐年又打了一些井,其中可以安装机器抽水的所谓“机井”更多。公社办起小型发电厂以后,机井大部分用电力带动抽水机提水了。最近几年,五公大队又用几十万个工来平了沙岗,填了河沟,整修了耕地。昔日高洼不平的沙岗河道,今天改造成了成片成畦的水浇地。目前,五公大队不光浇地使用电力,就是锄草、打场、米面加工等农活,也由电力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
第三件是农业技术革新。二十年前,五公村由于灾害大,产量低,耕作十分粗放。大部分贫农和下中农没有耕畜,没有大农具,只靠大镐刨地。现在五公大队的耕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拖拉机翻耕,并且实现了精耕细作。还在十多年前办农业社时期,五公大队就在当地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办了各种试验田和种子田;搞了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如改良土壤,繁育和普及优良品种,植物保护等等。从这中间培养了一批懂得一些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社员。过去五公村由于风沙和水旱的灾害很大,农民不敢多种小麦。办水利和试种了一些小麦良种以后,五公种麦逐年增多;近年每年都要种一千多亩,亩产达三百多斤。过去五公农民不懂种棉技术,不敢种棉花;近年每年种棉六百多亩。过去这里大部分农田只能一年一熟,产量很低;现在全部耕地都变成了两年三熟,其中一部分一年两熟,而且产量大大提高了。
五公村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生产连年发展,收入逐年增加,再不是二十年前贫困的样子了。一九六二年,全大队粮食作物平均亩产比一九五七年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今年秋天,河北西部暴雨成灾,五公大队也遭受了严重的涝灾,今年全大队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仍比一九五七年高百分之三十六;比二十年前增长了几倍。还在一九五七年高级社的时期,五公社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部分就超过了当地的富裕中农的水平。办公社后,随着生产进一步发展,五公大队社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高了。最近三年来,五公村共盖新房三百三十多间,社员在信用社的存款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四十。解放前,五公村只有七个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现在五公村里有一所完小,一所中学;全大队有大学生六人,中学生一百多人,小学教育已经普及,而且基本上没有文盲了。二十年前贫困和落后推动五公村农民坚决走了集体化的道路,集体化使五公村迅速地改变了贫困和落后的面貌。
在斗争中成长
五公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二十年,也是斗争的二十年。斗争是相当尖锐的。
五公村是在一九四八年实行土地改革的。耿长锁办合伙组在土地改革以前五年,正是敌后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那时候根据地只进行过减租减息。经过减租减息后,觉悟最高的贫农(包括雇农),开始有了走集体化道路的要求,耿长锁等四户就是代表。耿长锁等四户中三户是贫农,其中乔万象虽然是中农,但他当时就是共产党员。所以他们四户成了五公集体化的带头人。当时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合伙组成立后,地主富农自然看不顺眼。他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恶毒地说合伙组是“穷光棍对棒槌”“逼的穷小子走上了坑人的路”等等。尽管地主、富农造谣破坏,还鼓动过一些“怕吃亏”的人退组;合伙组却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硬骨头”精神办好了,而且办大了。在土地改革以前,合伙组就有了十多户。其中虽然曾经有个别中农参加进来又退出去,但是基本组员团结得很紧。这个情况使耿长锁当时就认识到:要把合伙组办好,主要得靠穷哥们。
一九四八年冬天的土地改革运动,打垮了封建势力,五公村的广大贫农和下中农提高了阶级觉悟,要求组织起来的越来越多。土地改革后,他们有的参加了耿长锁的合伙组,有的在合伙组的影响下另外成立了互助组。那时候,中农也有人愿意入组,不少人却还留恋单干的道路。他们有的直截了当地说,“入了组怕吃亏”。个别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富裕中农更加不相信组织起来的道路,他们公开宣扬单干好,竟提出要同合伙组、互助组在生产上较量较量。
一九五○年开春生产,五公村有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富裕中农提出要同耿长锁的合伙组搞比赛。合伙组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接受了他的挑战。耿长锁鼓励大家说,善者不来,来者不
善,既然他们敢给咱下战表,咱就要挺起胸膛应战,在这场战斗里,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坚决把他们远远地抛在后面。当时合伙组虽然已经办了几年,由于组员大多数是贫农,耕地土质仍然较差,耕畜和农具仍然不足。而对手却自以为他的地肥、畜壮、技术好,赛过合伙组易如反掌。这个估计,以后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估计到合伙组的集体力量和干劲。合伙组的耕地虽然土质薄,为了比赛,组员们把上年分到的两万斤花生和八千斤豆子交给合伙组开办油房,用榨了油的油饼作肥料。那一年组员的生产干劲真大,他们精耕细作勤管理,样样农活走在前面。第一年比赛的结果,合伙组薄沙地里的“小红谷”的产量,就赶上了对手蒙金地里的“齐头黄”。第二年又全部超过了他。比赛的第三年一九五二年,五公村碰上了大旱,单干的富裕中农眼看着庄稼要旱死,干着急,没办法。而耿长锁领导的合伙组已扩大为二十五户的初级社,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在这年春天打了一眼洋井,一眼砖井,采取水车浇,挑水灌等办法,把全社的耕地浇了一半。正在这时,竞赛对手家里却有人生病,劳力不足,无力抗旱。当时如果不是耿长锁的初级社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那一年的旱灾他是难以渡过的。三年比赛:单干同集体的比赛,也就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比赛,最后见了分晓:集体胜利了。一九五二年,耿长锁的初级社丰产谷子亩产达四百多斤,比单干农民高一倍多。同村其他初级社和互助组的产量,也比单干户高得多。
比赛见了分晓,一九五二年冬天,五公村出现了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全村农民,包括比较富裕的上中农也纷纷参加了合作社。就在这个冬天,五公全村的十几个分立的初级社,经过酝酿讨论之后,又以耿长锁的初级社为基础,合并成立了一个包括全村四百多户农民的大社。从一九四三年四户农民开始办合伙组起,到一九五三年,整整十年,集体化在五公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从一九五三年起,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以下分为许多生产队。当时有些新入社的中农,特别是比较富裕的中农,集体思想还不巩固。他们半心半意入了社,就把两条道路的斗争,从社外带到了社内。初办大社,干部缺乏经验,曾一度出现窝工和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有些入社不久的富裕中农说起怪话来,弄得个别老社员对办大社的信心也不坚定了。耿长锁等老骨干没有退缩,他们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依靠贫农、下中农社员想办法,为巩固大社奋斗。当时,耿长锁找了一些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开会讨论,向大家提出,现在有些富裕中农又抓住我们办大社没有经验来嘲笑我们,我们是向困难低头,还是扫除障碍继续前进?这一问把大家的勇气激励起来了。原来办小社的一帮硬骨头争先发言,他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当初怕这怕那,就没有今天。会上,大家按照办小社时解决问题的民主传统,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很多好建议。会后,社管理委员会参照大家的意见改进了管理工作,把按天记工改为按件记工,死分活评;社对队实行了三包一奖、财务包干等等制度。从此,大社的管理工作就逐渐走上了轨道。但是,这一年前前后后仍然有不少人退了社。一九五四年,经营管理工作更加有了秩序,大社又大办水利,积极发展生产,结果夏秋两季都获得了丰收。到冬季,那些退社不到一年的人,看到组织起来道路宽,大多数又纷纷回到社里来了。
一九五五年冬天,五公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社员觉悟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办成了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时过去退社的社员早已全部回来了)。经过两年,一九五八年,它又联合周围的几个高级社成立了五公人民公社。五公农民在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阶级斗争,伴随着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中间,他们曾多次粉碎地主、富农分子对集体经济的造谣破坏;多次纠正少数社员的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在生产上坚定地坚持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这中间,党组织和耿长锁都对干部和社员的思想教育抓得很紧,常常用本社的具体事实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一九六二年大队派社员李常海到石家庄市去买小型电动机,李常海在买好电动机后,见石家庄市场上的碱面价格比较低廉,有利可图,就想为集体贩运碱面赚钱。当李常海从石家庄打电报回队提出这个意见的时候,耿长锁等干部立即抓住这件事发动大家讨论,集体经济应该办哪些生产事业,能不能干市场投机的事情?耿长锁说,这件事是一个集体经营副业生产的方向问题,集体经济如果搞了这种事情,哪怕很小,就等于眼睛里有沙子,会迷路的。这件事对全体干部、社员的教育意义都很大,等于给大家上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课。以后,大队管理委员会还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给集体经营副业生产作了四条规定,即:不搞不符合党的政策的副业,不搞商业性质的副业,不搞不能就地取材的副业,不搞同国家争夺原料的副业。
五公大队党支部从多年阶级斗争的实践中逐渐明确地认识到,要巩固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力量;再就是要经常加强对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贫农和下中农的阶级觉悟,使之永远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大队党支部除集中主要精力,领导社员依靠集体大力发展生产以外,常常组织贫农老社员通过忆苦思甜,今昔对比的办法,向群众讲村史、家史。五公大队的集体经济,就是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社员的思想觉悟也随着集体的巩固、壮大逐渐提高了。以中农社员刘清甫为例:初办社时刘清甫怕吃亏,坚决不参加;后来他参加进来还中途退出过一次。可是,现在刘清甫是五公大队的模范社员。他热爱集体,积极劳动,出工多,积肥多。去年和今年他出工和积肥都超过了定额。
困难锻炼出“硬骨头”
早年,耿长锁等所办的小型合伙组就得了“硬骨头”之名。以后,他们把“硬骨头”精神带给了五公农业生产合作社,继后又带给了五公公社。总之,他们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
所谓“硬骨头”精神,指的是他们不怕困难,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从办合伙组到现在,他们克服的困难真不少。这里只谈一谈二十年间他们遇到的五次大灾年。
第一次是合伙组诞生的一九四三年。那年五公村遭到了大旱灾,生活极端困难。耿长锁等四户就是为了集体渡荒才组织起来的。初办的合伙组面临着没有牲口,没有农具,没有口粮,没有钱的局面。靠什么生产,靠什么生活呢?当时除了每人有一双手以外,只有不怕困难的“硬骨头”精神。一九四四年开春生产,他们没有牲口耕地,就用仅有的三把大镐,披星戴月地刨地下种。人没有粮吃怎么办,共产党员乔万象把家里仅有的二斗荞麦拿出来卖了,给合伙组买了几十斤麻皮作本钱,由四户老小一起动手,纺麻打绳,换粮食糊口。那时候,他们白天下地,晚上纺麻打绳,终于艰难地挨到了一九四四年秋收。
一九四四年,五公村有一百多户为渡荒卖了地,有二百户卖了衣物家具。而合伙组竟平安地渡过来了。从此,他们就得了“硬骨头”的美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合伙组依靠双手,开展农副业生产,不仅胜利地克服了战时的困难,支援了战争,还初步创立了合伙组的集体家业,有了牲口,有了农具,还有了作坊。在那些艰苦岁月里,合伙组的组员们就立志要改变五公村的贫困面貌,立志要办水利和根治风沙灾害。那时候他们衣食不足,但是他们省吃俭用,尽量少分集体的钱和集体的粮食,由集体存起来发展生产,存起来准备办水利。
以后的四次大灾年是一九五二年,一九五六年,一九六○年和今年。除一九五二年同一九四三年一样受了大旱以外,其他三年都是大水年,五公村受了严重的水涝灾害。一九五二年大旱,合伙组已经发展成二十五户的初级社,他们同单干的富裕中农进行生产比赛。那年的旱灾逼得他们不得不起来办水利,虽然他们的力量还不够。五公村一带打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锥四五十丈深,花用几百个工,但有时花了工也不一定能够打出水来。过去这里有个中农李玉田,为打一眼井,曾省吃俭用好几年,后来井没有打成,却背了满身债务。当时耿长锁的初级社虽然有了一些积蓄,但是物料缺乏,没有技术,打井仍然困难重重。怎么办呢?耿长锁同社员商量,社员们说,缺物料,大家凑;没技术,请把式;总之非把井打成不可。就这样,社从外地请来一个打井班打了一眼“洋井”,社员们又自己动手在打井班指导下打了一眼砖井。有了水,这一年耿长锁农业社才赢得了抗旱的胜利。以后三年大水灾,五公村都用这种“硬骨头”精神同灾害作斗争,减轻了天灾的损失,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这三次是在高级社时期和公社化以后,集体力量比过去强大得多,而历年五公村办水利和植树造林的成绩也很大,自然灾害在人们眼里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可怕了。即使当年农业生产受到一些损失,他们也有力量在灾后从副业生产方面,或者是从下一季的农业生产方面,把损失弥补起来。从他们五次抗灾的结果,也可以看出他们的集体抗灾力量一次比一次更大。一九四三年大旱,五公村不少农民几乎颗粒无收,造成了一九四四年的严重饥荒。一九五二年同样大旱,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粮食平均亩产却达到了二百多斤,比解放前常年产量还高。一九五六年大水,五公高级社的粮食平均亩产量二百七十八斤;一九六○年大水,五公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三百一十斤;今年大水,五公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虽然比去年低,却仍达到四百一十斤。
五公大队每遇困难,党支部就要号召社员特别是号召贫农、下中农社员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把“硬骨头”精神发扬起来。说也真灵,只要党支部这样一作,不管多大的困难社员也不怕。一九六○年受了涝灾,秋收粮食比预计减产,当时有少数社员害怕起来,想伸手向国家要粮食。大队干部就发动社员回忆一下一九四三年受灾的情况。当社员们拿一九四三年的情况同现实一对照,克服困难的信心就增强了。例如,一九四三年曾经背着女儿逃过荒的队干部徐淑宽说,和那年相比,我们现在过的是“佛堂”日子。现在我们家大业大人手多,又有党的领导,只要大家动起手来,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老社员张迈仁也说,过去三把大镐几斤麻的时候,我们没有向困难低头,难道现在办了人民公社反而怕起困难来了。开会这样一谈,社员们就想到了国家的担子很重,有困难自己克服,不能向国家伸手。当时他们提出的克服办法是:赶快多种和种好小麦,争取第二年夏季丰收,把遭受涝灾的损失拿回来。那次种麦因为大水刚退,秋雨又多,地湿得不能下脚,送粪、耕地都有困难。党支部和大队管理委员会作了一个决议:地要普耕,粪要送足,一定要把小麦种好。为了突破这个难关,全体党员和干部,身先社员,挽起裤脚,抬起大粪筐,哪里不好走就奔向哪里。地不能耕,他们就带头拿起大镐刨。党员和干部的这种以身作则、不畏困难的精神鼓舞了社员,全大队很快完成了扩大播种小麦的计划。今年大水后也一样。今年秋天,五公大队在公社领导下又扩大了种麦面积。现在麦苗生长得很好,他们有信心争取明年夏季的小麦丰收。
克勤克俭战无不胜
五公大队的集体经济发展较快,是由于全体党员、干部和社员一直保持着合伙组的又勤又俭的优良传统。耿长锁和大队干部从二十年的经历中清楚地懂得:“人是活的财富,勤劳就有收获”这个真理,经常注意把全部劳动力包括辅助劳动力都用在生产上;努力做到社员一年四季有活干,集体月月有收入。可是,并不是所有干部和社员都懂这个道理。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后,有了拖拉机,生产效率有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生产队干部不去提高耕作的质量,注意精耕细作,竟然怕用工多降低了工分值,不积极给社员派工,甚至限制社员出工。党支部和大队管委会认为这是阻碍集体事业前进中的大问题,便提出“是多出工好,还是少出工好”,发动干部、社员讨论。讨论中间,许多人摆出事实证明,生产条件改变了,不精耕细作,不从耕作技术上下功夫,就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有的老社员还用连年增产的事实作了比较,认为土地不负辛勤人,多出一个工,就会多增加一个工的粮食;人勤地不懒,惜工是不能多增产的。这个认识问题解决以后,这几年每年秋后,大队总要发动社员总结一下青年的生产经验,安排第二年生产,让社员从查产量、查收入、找差距、挖潜力入手,从多方面给劳动力安排生产。为了增产,他们既抓精耕细作,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公社化以来,五公大队每年用在精耕细作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劳动力,是一年比一年增加的。
五公大队一贯重视发展多种经营,广泛地开展各种集体副业生产。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政策法令,一切有资源、有技术的副业生产,不分大小他们都搞。因此,五公大队的副业收入也是逐年增加的。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七年六年间,大队每年的副业生产收入平均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三点七;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每年的副业生产收入(包括桑林、果园和菜园的收入)平均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一。
五公大队的干部一贯严格地控制非生产开支,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办公社以来,全大队每年的非生产开支从没有超过总支出的百分之零点三。大队管委会的办公室至今是三间简陋的房子,各个生产队生产上需用的东西,只要自己能制造就不花钱买,有旧的就不买新的。保持这种俭朴的风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合伙组和初级社一向是俭朴的,可是一九五三年合并大社以后就有人主张盖办公室。说什么“社大了,办公室应该有个大社的派头,不能再土里土气了”。耿长锁却说,盖房并不能增产,我看不如买大骡子。当时把这两种意见交给干部和社员讨论,大家都赞成耿长锁的意见,才把要搞“大社派头”的风气压下去了。因为注意节约,到一九六二年,五公大队用公共积累还清了办初级社时期所欠的全部国家贷款。还债后,由于大队还存有几万块钱,这时候又有人想买大汽车。理由是:人家办社晚的都有了汽车,咱办社这些年,连个汽车也没有,显得多泄气。遇到这个问题,大队不得不发动大家讨论:究竟是买汽车重要呢,还是买电动机用电力抽水重要呢?讨论的结果是买电动机抽水重要。社员说,和人家应该比,但是要比生产,不比阔气。这次讨论的结果很好,大队用存下的钱在去冬今春又打了几眼新井和改造了一些旧井,买了十二台电动机和其他许多水利设备,使很多农田改成了电力抽水灌溉。现在社员们回想起来,还颇有感慨地说,要不是勤劳节俭,决不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办成这样的大事情。
五公大队的干部也注意领导社员家庭勤俭过日子。党支部常用“丰收年不忘歉年”一句话,教育社员们勤俭节约,储蓄备荒。大队集体和社员家庭都有存粮。今年五公大队受灾比一九六○年重得多,不仅没有向国家伸手,还在照数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之外,拿出了六万斤饲草和五万斤蔬菜支援灾区。
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五公大队在前进的里程中,能够经得起任何风浪和困难的考验,并在斗争中使集体事业得到发展,不能不提及耿长锁等党员和党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
耿长锁从办起合伙组当组长起,到当五公公社的社长,从没有离开过劳动。他工作了二十年,劳动了二十年,一直没有放下过锄把子,没有扔下过粪筐。二十年里,开始他有七八年没有要过补助工分。后来农业社实行了误工补工的办法,但是耿长锁总是干得多要补助工分少。耿长锁一贯是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前几年出国参观带回国际友人送给他的各种礼物,他如数交给了集体,从不占为私有。二十年来,无论在地里、队里,他从来没拿过队上一个瓜果,占过集体经济一丝一毫的便宜。现在他六十岁了,公社党委见他年老多病,给他买了一头小毛驴做坐骑。但是他坚决不要,并说,当干部为什么要特殊呢,我怎么能骑驴去检查生产呢?硬把这头驴送进了公社的畜牧场。
耿长锁不光事事以身作则,还时时不忘教育干部和党员。中农出身的党支部委员李书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当过七年村长,工作有经验,由于受旧习惯势力影响较深,有一段脱离了集体劳动。党支部开会帮助他的时候,耿长锁对他说,不劳而获就是剥削,你不同社员一起干活,社员见你就会喊“官”来了。在大家帮助下,李书念承认了错误,重新走上了劳动第一线。从这以后,党支部还规定每次开支部会议干部都要汇报参加劳动的情况。
五公大队的党员干部,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政治生活中,在耿长锁循循善诱的诱导下成长起来的。现任大队党总支书记张端,副大队长乔利广等,都是耿长锁一手培养出来的好干部。提起张端,社员们都称颂他是一员英勇善战的“猛将”,哪里有困难,哪件事情最危险,哪里准有张端。一九五六年发大水的时候他领导社员抗洪抢险,几天几夜没有合过眼,一下子累垮了。当时农业社送他上天津去治病,决定来回的车费和医药费都由集体负担。可是他从天津回来却把单据撕掉了。他说,虽然我有困难,可是治病不能让集体出钱,这样的事绝不能从我头上开端。五公大队的生产队规模比较大,干部事多,误工也多,可是去年生产队长们都没有要补助工分。五公大队的干部也从来不要国家的救济和集体的照顾。翻开国家救济和社、队照顾困难户的账,多少年来就找不到支部委员和管委会委员的名字。
五公大队党支部特别注意教育青年社员继承和发扬老前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最近几年,党支部一方面经常组织老贫农、老社员,用回忆对比的方法,向青年进行社会主义阶级教育,另外还由青年团组织发动青年访贫问苦,写村史和家史,让青年们了解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在加强青年政治教育的同时,党支部和团支部还十分重视青年学技术,鼓励青年向老农拜师,学习老农的耕作经验。大队还举办了业余技术学校,聘请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公社发电厂和机械修配厂的技工,向青年社员讲土壤学和植物保护、作物培育、机械使用保养等技术。在党支部和耿长锁等老骨干的培养教育之下,五公大队已经形成了一支贫、下中农青年社员的骨干力量。它继承了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只要党提出一项任务,很快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党指到哪里,他们就干到哪里,而且干得快,干得好。
在一九五三年庆祝组织起来十周年的大会上,原河北省人民政府曾发给它一面奖旗,上写“社会主义之花”六个大字。当时,它确实像开放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朵鲜花,吸引着广大农民走向组织起来的道路。如今这枝鲜花又经过党的十年精心培植,开得更加鲜艳了。可是,五公大队并不满足这些成就,在庆祝集体化二十周年的时候,全体社员又讨论制定了今后十年的发展规划,决心在第三个十年内,利用二十年积累的经验和物质力量,在公社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大办农业,勤俭办社,向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奋勇前进。(附图片)
二十年前,组织“合伙组”的四户农民:耿长锁(左二)、乔万象(左)、李砚田(右二)、卢墨林(右)。耿长锁现任五公公社社长兼五公大队队长。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五公公社社员们在翻晒棉花。 袁 浩摄(河北日报供稿)
一九五三年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庆祝组织起来十周年时,国家在这里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拖拉机站。现在这个拖拉机站已有五十多台拖拉机。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五公公社卫生院有较好的医疗设备,经常为社员检查身体。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