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技术协作的花朵
新华社记者 李惠民
沈阳工业战线上的一些“能人”“巧匠”们,通过技术协作这条康庄大道,传授了大量先进经验,解决了成千上万个技术关键。每一项先进经验的传播,每一个技术关键的解决,都有一段动人的佳话,都闪烁着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劳动的火花。
纪辅义四请“能人”攻关键
不久前,沈阳机械金属结构制造厂机械车间,从车间工人到厂的主任工程师,从车间干部到厂长,上上下下,都在为一个研究了四个月还没有解决的技术关键而焦虑不安:他们为煤矿检修的大型矿车上有一个叫“三通阀”的部件,质量过不了关。
这个“三通阀”是停开矿车的时候用的,技术要求十分精密。从车间接受修理这种矿车的任务以来,各项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唯独这“三通阀”经修理之后,仍然不是漏气就是启动不灵敏。交货时间已推迟四个月了。
一天下午,厂长刘贤臣突然想起了技术协作积极分子纪辅义。他记得,纪辅义常常参加技术协作活动,认识的人多,也许有办法。于是,他把纪辅义找来,介绍了修理“三通阀”遇到的问题。
纪辅义是制氧车间的工程师,市劳动模范。他带头在厂内开展了技术协作活动,已经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最近,他听说厂内“三通阀”是个关键,早就开动了脑筋,听厂长介绍了情况之后,表示马上想办法解决。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不懂机械,还是得到外厂去请高手。他一个一个地回忆了同自己相识的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忽然想到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劳动模范杨德林。他想,杨德林所在的工厂是专门搞阀门的,一定会修理。
第二天天刚亮,纪辅义骑上自行车向三十里地以外的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奔去。到了工厂,杨德林领他看了四十多种各式各样的阀门,就是没有矿车上的“三通阀”。杨德林抱歉地说:“这种阀门,我们不生产,也怕修不好,你去找贾宝忠看看,他是铁西区技术协作委员会负责人,又是劳动模范,认识的人多,可能有办法。”
纪辅义又去沈阳气体压缩机配件厂找到了贾宝忠。贾宝忠听完纪辅义的介绍,连连摇头说:“这种三通阀,别说修,我们看还没有看过。”贾宝忠想了一会又说:“有了,你去找沈阳机车车辆厂劳动模范刘作民,他厂修的火车阀门,可能同这种三通阀差不多。”一下子提醒了纪辅义。他不顾疲倦,又蹬上车子,飞快地跑到皇姑区刘作民所在的工厂。
刘作民是厂的技术协作积极分子,老车工。他告诉纪辅义,他自己没修过“三通阀”,但他们工厂有这方面的人材,他一定给串连几位老师傅去帮助解决。
纪辅义回到工厂以后,刘作民马上来电话说,他串连了两位老师傅,明天就可以去。
第二天是沈阳机车车辆厂的休息日。刘作民和老工人史化南、苏德新一早就到了沈阳机械金属结构制造厂。修理了三十多年“三通阀”的老工人史化南,拿起研磨“三通阀”用的油石,用手指轻轻一抹,又捻了捻金刚砂,回过头对纪辅义说:“这两件主要东西都不对路:油石粗,金刚砂粒大,磨出来粗糙,需要换细一点的。”按老师傅意见,油石换成细的、金刚砂也换成粒度小的之后,研出的活果然光洁度比以前提高了。在另一边,苏德新看完了工人们操作,接过工具一边干一边说:“研阀门是细活,必须局部地一点一点地干研。”原来,沈阳机械金属结构制造厂的职工是先抹油然后再全研,这样研出来的活有缝隙,漏气。
这两位老工人从早到晚在车间里,一会帮助他们校正操作,一会检修工具,还亲自修好了两个“三通阀”。第二天,工厂技术人员把修好的“三通阀”做了试验,质量完全合乎要求。接着,又派一些老工人到机车车辆厂去进一步学习操作经验,很快掌握了修“三通阀”的技术。
现在,这个工厂已经修好了七十多台大型矿车,满足了用户需要。
吴大有巧得双图破难题
今年二月份的一个晚上,沈阳高压开关厂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吴大有,在工人文化宫几乎同时接到了两张图纸。他看看送图的人,有一位不认识,感到奇怪。赶忙打开一看,都是改革弹簧机的图纸。这时,他明白了,马上握着这两个人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事情经过是这样。沈阳高压开关厂今年用手卷加工一种弹簧,效率很低,完不成任务,工厂自己研究了多次都没有改革成功。有天晚上,吴大有把这个技术关键带到工人文化宫业余技术研究小组讨论。八点多钟了,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满意的方案。大家决定下个星期二继续研究,并且把它写在关键课题本子上,征求有经验的人帮助解决。
就在他们讨论结束后不久,在另外一个屋里,参加技术协作活动的沈阳仪表工艺研究所技术员顾光酂看到了那个“课题本”。他打开本子看到了那个关键,脑子里立刻出现一个想法:“我是学热处理的,不懂这行。我爱人是学机械的,她一定能帮助解决。”于是,他掏出笔记本仔细地画下了产品图样,记下了产品加工要求。回到家以后,他爱人听说帮助工厂解决技术关键,也很高兴。
第二天下班之后,顾光酂的爱人找来一堆参考资料,在灯光下一会翻资料,一会画图,直到深夜。七天以后图纸画好了,交给了顾光酂[zàn 赞]。
另外一张图纸,是沈阳市电车修配厂老工人田志明送给吴大有的。田志明参加了吴大有主持的那次技术研究会以后,把会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带回了工厂,找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又继续研究起来,最后,也画出了一张改革弹簧机的图纸。田志明把这张图纸送给了吴大有,吴大有又把这两张图纸交给了本厂工人出身的技师杨尚清。杨尚清参考图纸,很快研究成功一台半自动弹簧机。
林海丰带宝送经遇妙法
沈阳拖拉机厂工人出身的技术员林海丰,前些时候又研究成功一种新型铣具。这消息一传开,很多人都跑来参观。
工程师王宝赶到发动机车间,站在铣床旁边,只见工人一按电钮,用新制成的铣具很快就加工好一个“进排气门”,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十倍。他拿起刚加工好的部件,掏出钢尺,左量右量,然后上前紧紧握住林海丰的大手说:“老林,完全合格。你真行,这个玩艺,我想了两年也没有解决,你这么快就解决了。”
林海丰赶忙解释说:“我有什么?这都是学来的”。
辽宁电影机械厂的一位保管员,不小心把磨砂轮用的金刚石丢了。这东西比小米粒还小,很珍贵,不好买,工厂又急用,一时成了关键问题。先进生产者赵开太忽然想起在铁西露天俱乐部里,看到林海丰和工人一起研究成功的一种用硬质合金刀头代替金刚石的先进经验。他拿起电话找到了林海丰。林海丰听说后,拿起硬质合金刀头跑到了辽宁电影机械厂,亲自作了操作表演,帮助他们很快掌握了这项经验。
林海丰在电影机械厂传授经验的时候,看到这个厂的铣床工人用一种铣具加工“进排气门”,一下一个,效率很高。这时他立即想到了自己车间工人加工“进排气门”的情形:加工件放在床头上,工人把床头架往上摇几下,再往下摇几下,加工部件的效率很低。为了这个问题,他早就有心改进这种加工法了,可始终没有找到办法。现在,看到电影机械厂的高效铣具,喜出望外,连忙画了一个详细的草图带回了工厂。第二天,他从铸造车间废铁堆上找了一块废料,很快做成了一个高效铣具。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乐坏了铣床工人杨素兰。杨素兰高兴地说:“林师傅,这回可解放了,真要好好谢谢你!”林海丰风趣地说:“你谢谢技术协作吧!这都是技术协作帮助我搞成的”。
潘月琴途逢良师学绝技
沈阳市技术协作委员会前些时候在沈阳高压开关厂召开了一次焊接表演会。表演会上,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工人做了一次精彩表演。这位老工人把焊枪向前一伸,只听哧哧一阵响,一块粗大的钢料不到五分钟就切断了。观看的人都翘起大拇指头叫好。
这番情景,勾起了在一旁的沈阳高压开关厂徒工潘月琴的一桩心事。
这位年青的姑娘,从一九五八年入厂起就学水焊工。有人跟她说:“年轻轻的,学什么不好,偏学这个活,又累又没有技术”。也有人说:“女同志哪有学这个的。你看学车工多好呀!”她自己也曾经认为干这行没有出息,想要求换工种。现在,看了这位老工人的表演,她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对头。她说:有一次车间要用一块大钢料,找了很多人都切不了,老师傅梁永利切了一上午,用了三瓶氧气,切得犬牙不平。这次看了那位老师傅的表演,她想:谁说没有技术?还是没有学到家!
表演这手“绝技”的老工人,是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水焊工李贵。他能用氧气把直径半米的大钢料像切豆腐似地齐齐刷刷地割下来。这天切的是直径三百毫米粗的钢料,所以毫不费力气。
可是,他这手“绝技”,过去除了厂内工人知道以外,厂外很少有人知道。有一次,机械加工车间一台大型机床溜板箱裂缝了,厂内解决不了,吴家柱请来了沈阳高压开关厂技术协作积极分子、老焊工吕德顺,帮助解决了。吕德顺往回走,在路旁看到一些大方钢料切得很齐刷,便问:“谁切的?”有人告诉他是李贵,他赞不绝口地说技术高超。就这样,李贵被吕德顺请出来参加了技术协作活动。
表演结束以后,潘月琴在工厂领导方面支持下,拜李贵为师。李贵握住潘月琴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好好学吧。我知道的也不多,都能传给你!”潘月琴腼腆地说:“俺一定好好学。”
一个月以后,潘月琴来到了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开始了新的徒工的生活。她每天早早就来到车间,扫地、准备工具和材料,师傅来了一切都准备好了;下班以后,不等师傅进屋,洗脸水就准备好了。
李贵看徒弟虚心学,教得更认真了。潘月琴看师傅热心教,学得也更起劲了。有一天,李贵叫潘月琴切一块直径三百毫米的大钢料。这是潘月琴第一次操作。她拿起焊枪,慌得眼花手抖。她把一块钢料切了好几个口,还没有割透,急得汗珠直淌。李贵接过焊枪一边鼓励一边分析说:“不要怕。你的腕力劲小,拿不稳焊枪。一定要用心练腕力。”
这一番话,鼓舞了潘月琴学技术的信心。每到晚上,潘月琴在宿舍里,独自一个人练。她在胳膊腕上绑块砖头,手里握着一根木棒当焊枪,一有空就蹲在地上不停地比划着练。如今,潘月琴已经基本掌握了大钢料切割技术,能独立操作了。


第2版()
专栏:

发扬解放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高战士政治觉悟
总结推广连队先进经验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工作能力
成都部队近两千名军官下连当兵代职
新华社成都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部队从一月到现在,有近两千名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代职。他们到基层以后,传授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帮助连队干部提高了工作能力,促进了连队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这个部队从一九五八年执行干部下连当兵、代职的制度以来,年年坚持不懈。干部们到了连队,就与战士同吃、同住、同操作、同劳动、同娱乐。某部炮兵部主任李基中下连当兵时,背包里打着一床旧军被,黄被面变成了灰白色,被单上也缀有补丁,另外,还有一个旧袴包,一双旧布鞋,既简单又朴素。战士们见了,称赞说:老列兵给我们带来了艰苦朴素的老传统!另一支部队政治部主任杨云汉上校十九年前在八连当副指导员,今年八月他又回到八连代理指导员。这个连连续两年荣获四好连队称号,去年又荣立了三等功。杨云汉在和战士共同生活中,发现这个连队的干部和战士存在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绪。他便以亲身经历的事实,向干部和战士讲述了八连的光荣斗争历史:这个连队成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那时供应困难,子弹缺少,战士们用缴获敌人的弹药来充实自己;严冬没有棉衣,战士们扯山上的“乌拉草”来遮身。以后,八连参加了一次著名的攻坚战和保卫战,荣获了“战斗模范连”、“战斗功臣连”等光荣称号。战士们从连队的光荣斗争历史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他们说:革命前辈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仍然斗志昂扬,力争上游,我们今天有了这点成绩,怎么能甘居中游?从此,战士们冒雨操练,泥里爬,雨中滚,雨夜走山路、过小桥,情绪始终高昂。
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在代职中,以口传身教的方法,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连队干部。某炮兵团政治处主任曹建芝在八连代职时,看到侦察班连续两天训练成绩都是全营第一,就建议指导员覃玉山在队前表扬。以后,建议指导员帮助侦察班找薄弱环节,研究改进措施,使这个班训练成绩又提高了一步。接着,曹建芝又建议指导员向大家介绍侦察班戒骄戒躁,认真克服薄弱环节,争取好上加好的经验,在全连掀起学赶侦察班的热潮,有力地激发了战士们的练兵热情。在曹建芝的帮助下,覃玉山的领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连队代职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在传作风、传经验的同时,还总结了连队干部工作中的许多先进经验。有一个团今年帮助连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八十多条。他们通过巡回传“经”、现场会等形式推广了这些经验以后,许多连队干部高兴地说:这就是对我们最实际、最有效的培养教育。
下连当兵、代职的干部,在与战士共同生活中增进了“普通一兵”的感情,密切了官兵关系,加强了机关与连队的联系。他们普遍反映,下连当兵“受到了锻炼,丰富了感情,增强了团结,熟悉了情况”。许多部队领导机关在他们回机关时,召开座谈会,让他们谈体会、谈经验,来促进干部当兵、代职制度深入贯彻。


第2版()
专栏:

广东榨糖季节开始 四川准备扩种甘蔗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一年一度的甘蔗榨季开始了。主要甘蔗产区珠江三角洲上的七家国营大型糖厂已先后开榨,省内四十多家中、小型国营糖厂,也将陆续开榨。这几天,沿珠江下游的大小河流上,千百条木帆船、小艇,满载着青绿的甘蔗,源源开往糖厂。担负着全省主要制糖任务的中山、顺德、南海、市头、紫泥、东莞等大型糖厂,今年日榨量将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榨蔗的日数将比去年延长二十天左右。
广东省是我国主要甘蔗产区之一,今年这里的甘蔗普遍丰收。从盛产甘蔗的珠江三角洲到韩江平原,一片绿油油的蔗林,长得茎粗叶茂,当地农民说:这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年景。据有关部门反映,今年农民提供给国家榨糖的甘蔗,将比去年增加许多。
目前,广东省甘蔗产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正在从多方面做准备,为明年扩大甘蔗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造条件。按照各地初步规划,明年种植甘蔗的面积,将比今年扩大二十万亩左右。目前,各地正在平整蔗田,修理水渠,留选良种,积集肥料,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准备条件。
据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各甘蔗产区积极选留良种,及早安排耕地,为明年进一步扩大蔗田面积作准备。
四川是我国主要蔗糖产区之一。今年,这里的甘蔗普遍获得好收成。最近,蔗区各公社纷纷召开社员代表会和社员大会,讨论明年进一步发展甘蔗生产的计划。甘蔗主要产区的内江专区,明年蔗田面积将比今年扩大百分之五十以上。内江县明年准备播种甘蔗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好地,前茬作物是早熟作物有利于甘蔗适时种植。
为了保证蔗田面积扩大后有足够的蔗种,各社队纷纷本着先留种后压榨的原则尽量留足。明年蔗田面积比今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遂宁县,发动群众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了蔗种不足的困难。
许多生产队还纷纷计划在霜冻到来之前,突击完成蔗种的窖藏工作。


第2版()
专栏:

高原战士的风格
胡晓明 崔振华 萧健卿
什么是集体主义的风格?驻守在川藏高原上的解放军某部八连战士,用自己的行动作了响当当的回答。
今年一月间,一支过路的友邻部队要在八连驻地宿夜。他们跨进营房,只见每张床铺都腾了出来,厚厚的麦草上齐齐整整地铺着毛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屋子里早就生好了火盆。友邻部队首长明白,八连战士为他们让出了全部床位,说什么也不愿住进去。八连的同志们连忙解释说:请你们放心吧,我们另外还有房子住。说着,就连推带拥地把战友们请进屋里。第二天清晨,友邻部队的战士们在营房外河边的树林中,发现八连战士露宿在天寒地冻的野地里,每个人的眉毛上都结着冰花时,深深地受了感动。
八连战士处处显示了这种舍己为人、服从整体的高尚风格。他们的许多模范事例,被驻川藏高原的兄弟部队广泛地传诵着。
七月的一天,连队接到准备移防的通知,党的支委会为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支委们异口同声地说:兄弟部队是来执行党的任务的,我们要处处为他们着想,事事给他们方便。会上作出决议,保证在移防时做到地无寸草,菜无缺苗,营房不缺一砖一瓦,营具不少一板一钉。
全连官兵在党支部的号召下积极行动起来了。距离移防的日子还有整整一个月,他们就在为迎接兄弟部队作准备。为了使前来接防的战友们一到就能吃上蔬菜,八连战士给菜地增加了施肥和除草的次数。战士高发云看到菜地里的莲花白缺了三棵,自动拿起圆锹,带上背筐,跑了三里多路挖来菜秧补上。直到兄弟部队来到,办完了交接手续,八连战士们仍在修整营房,管理菜地。到移防这一天,来接他们的汽车已停在公路边上了,八连战士还冒雨在菜地里移苗、培土,每个人的半截裤腿都是湿漉漉的。
移防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八连刚来到新驻地,猪的饲料比较缺乏。营部有一部分野高粱,要各连领去作饲料。八连的战士到了营部,看到装野高粱的口袋有大有小,他们一声不吭地尽拣小的,扛起就走。薛教导员在旁边看见了,要他们领去几袋大的。战士们回答说:都挑大口袋,那些小口袋留给谁呢?听了这话,薛教导员非常喜欢,他知道这是八连的传统作风。
八连不但对兄弟部队充满集体主义的精神,在连队内部也是这样的。不久前,这个连的八班和担负运输工作的战士,奉命给外出执勤的七班和九班运送副食品。中途大雪封山,无法前进。带来的米袋空了,周围又找不到一棵野菜。在整整两天两夜中,十七八个人只吃了一只打来的野鸡和几斤当饲料的蚕豆,却没有人去动一动驮子上的一片肉、一棵菜、一撮盐。
在同志之间,八连更是到处洋溢着阶级兄弟的情谊。在风雪高原上行军,有时住在岩洞里,战士们争着睡在洞口;有时在雪地露营,又争着把雪少的地方让给别人睡。在劳动中,大家总是抢重活干,把轻活让给体弱的同志。有的战士家里的生活有困难,别人悄悄地寄去了钱,很久都弄不清是谁寄的。
八连的集体力量曾经挽救了战士唐忠华的生命。十一月间,连长崔凤元带领一排战士在一条大河上修铁索桥。突然,唐忠华不慎失足落水,被卷进翻滚的激流中。崔连长连撕带解地脱下棉衣,正准备下水抢救,在旁边的战士冯维英把他拦腰抱住,说:“连长,你不能下去!”就在这一瞬间,有三个战士从桥上跳入水中,奋力向随波逐流的唐忠华游去。其余的几十个战士飞步奔向下游,争先跳进激流里,手挽着手筑起一道人墙。全身湿透的唐忠华被救上岸后,呕了几口水,冻得够呛。崔连长立即脱下棉衣棉裤给唐忠华换上,而自己身上却只剩了一套薄薄的单衣。
八连战士时常说:平时没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战场上怎么能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同志呢?在这句话里,闪烁着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的光辉。
(据新华社成都五日电)


第2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某部五好战士杜清林,不顾生命危险,跳入水井,救起失足落井的小孩。这是杜清林(左一)外出执勤时,孩子同他的母亲李大嫂前来送行。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代表张鸿俊(右),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儿童校外活动站。四年来,附近小学的不少孩子,每天放学后就到这里复习功课,得到了张鸿俊热心的关照。
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第2版()
专栏:

今年夏天,江苏宜兴川埠公社社员庄坤富的女儿庄盘华被毒蛇咬伤,当地驻军某部医疗部门抢救无效,立即被送到常州解放军某医院。军医院进行了急救,后来又在常州市卫生局的帮助下搞到一张药方。常州医药公司等方面积极帮助,找到名贵药材,配制成药,终于抢救了她的生命。 浦炳炎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人员姜文华,费尽心机,走访调查,帮助贵州遵义市托儿所所长李素珍找到了离散二十四年的母亲。当李素珍夫妇和孩子来北京探望母亲的时候,姜文华陪同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散步。
 冯文冈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上海一个居民委员会干部周南姊,在帮助四个孤儿准备冬衣。这四个孩子——戴海珍、戴煜珍、戴玲珍和戴照荣,几年前父母亲相继病故。他们父亲生前工作的上海印刷厂工会,每月都发给他们生活费用,里弄居民委员会干部、工厂的工人和学校的教师,也都热情关怀他们。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2版()
专栏:

上海东光中学一年级双脚残废的学生张雅芳,上小学时,全靠优秀少先队员徐桂英六年如一日地携扶。今年她考上东光中学后,同学们在老师和工人的帮助下,给她做了一辆手推车,使她上学更加方便。 张祖鳞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