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红色少年赞
陶然
虽然已经是开始出现白发的人了,我却仍然很喜欢收听电台对少年儿童的广播。这些对孩子们的节目,即使是大人,有时候也同样可以得到教育,受到启示的。
最近,从“星星火炬”的广播里,还从一些报刊上,听到和看到关于毛主席的好孩子——张高谦的事迹,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少先队员张高谦,福建寿宁县大韩公社大韩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为了保卫集体羊群,不受利诱,不畏强暴,在和坏分子展开的一场斗争中,像刘文学一样,光荣地牺牲了。
一个十三岁的儿童被敌人杀害了,我们诚然是万分悲痛的。但是,从张高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党的教育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刘文学的精神正在发扬光大,看到了十分年轻的一代正在健康成长。
阶级教育,是我们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生长在社会主义的天地里,是很容易不知道旧社会的黑暗、剥削阶级的残酷、新社会的得来之不易的。张高谦,也曾经是一个贪玩、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但当他父亲告诉他过去地主对他们家的迫害、直到解放后才有今天的好日子后,他很快就变成一个懂得阶级仇恨、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了。张高谦听了刘胡兰的故事,问辅导员:“刘胡兰多大?”回答是:“十五岁!”他就表示:“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也要像刘胡兰那样勇敢。”他听了十四岁的刘文学的故事,站起来问周围的同学说:“大家敢不敢像刘文学哥哥那样勇敢?”别人反问他:“你自己敢不敢?”他握紧拳头说:“我就敢!”
刘文学、张高谦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他们是我们的党、我们的阶级对后代进行辛勤培育后的必然成果。不久前,报上报道过黑龙江省三个少年温庆海、贾树文和邹祥庭发现洪水冲坏铁路桥梁,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一列火车、几百名旅客的事迹。从一些地方报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少先队员舍己救人之类的报道。看了这些事迹,我无法充分表达出我的心境、我的感想,我只想说:这是怎样的下一代啊!这一代如此健康地成长下去,那么,我们的未来,一定是无限光明灿烂的!
刘胡兰只有十五岁,刘文学只有十四岁,张高谦只有十三岁,他们都死得太早了!但是他们的牺牲却教育了后人,他们不仅是少年儿童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成人们学习的榜样。郭沫若同志在赞扬张高谦的一首诗里写道:“不仅少年们该向张高谦同志学习,我这个老年人也该向张高谦学习,让我们都成为雷锋式的红色少年!”是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张高谦同志!


第6版()
专栏:

欢呼连环画的新成就
马克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揭晓了。这次共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八十部作品,包括连环画家、脚本编写者和连环画编辑一百零六人。这么多的作品和作者获奖,是开国十四年来的第一次,也是我国连环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连环画是绘画形象和文学故事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有故事,有情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所以在影响和教育群众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可是在旧社会里,连环画的思想内容很不健康,绘画的技巧也很粗糙拙劣,对于劳动人民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尤其那些内容反动、淫秽和荒诞的作品,更是严重的危害和腐蚀着读者的身心。全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对旧的连环画进行了清理和改造。许多连环画的编绘者经过深入生活和参加各项政治运动的实际锻炼,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创作的态度也得到了端正,开始创作出大量新内容的富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作品。十四年来经过各种各样的斗争,新的连环画终于代替了那些旧的连环画,从而占领了这块思想教育的宣传阵地。使得连环画真正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养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增加群众历史、科学和斗争的知识,丰富读者文化生活的有力工具。这是我们坚持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成果,也是党的文艺方针的巨大胜利!据不完全的统计: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二年,我国各美术出版社共出版了一万二千七百余种连环画,发行五亿六千多万册。许多作品在工农兵群众中,尤其在少年儿童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在工厂和学校,也不论是在公社和部队,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已成为他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良师益友。有一位公社社员赞美道:“连环画,好处大,看图还能学文化,下地干活随身带,休息时间就看它。”
从这次获奖的八十部作品,更可以看到我国连环画创作的成绩是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面貌,表现人民革命的斗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中先进人物等现实题材的大量增多,而且也表现在作品艺术质量的提高和连环画作者队伍的不断成长与壮大。一部连环画的创作过程,往往也是作者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磨练技巧的学习过程。许多作品的编绘者,都是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和提高。《山乡巨变》、《穷棒子扭转乾坤》、《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交通站的故事》等现实题材的作品都是如此。这些作品,在脚本改编方面,既能把握原著的精神和风格,又能根据连环画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剪裁、取舍和创造。以生动简练的文字语言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使故事结构头尾连贯,层次分明,有起伏变化,又有高潮余地,引人入胜。在绘画创作方面,作者多善于根据脚本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艺术创造,使绘画的形式风格与文字脚本取得完美的结合。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于环境的描绘一般也能够传达出特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更可喜的是,不少连环画家在创作中,还根据我国群众的喜爱和欣赏习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表现形式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线描,又作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构图和人物塑造上也向古典的绘画艺术汲取了营养,因而使作品更加具有民族的风格。
鲁迅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言过,连环画创作同样可以产生出伟大的画手,这只有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连环画创作在编绘方面现在已经有了一支力量相当大的队伍。年老一代的作者犹如枯木逢春,恢复了创作上的青春。年青一代的作者正是新苗茁壮,创作活力旺盛,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成就,迫切要求到生活中去,到斗争中去,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正确地塑造出工农兵劳动者的形象。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创作,前途和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这次评奖,不仅是给获奖者们以荣誉,而且也是对整个连环画工作的鼓励。评奖和发奖的本身就说明了党和国家一贯对连环画的重视。也体现了群众对于连环画的爱戴。这些连环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同时也是群众中经过考验,最为群众所欢迎的作品。在这次评奖中,除去绘画奖和脚本奖之外,还有一项劳动奖,专门奖励那些长期勤勤恳恳从事连环画的编绘和组织工作的同志,以表彰他们埋头苦干,认真坚持普及美术工作岗位的成绩。这是非常必要而又有重大意义的。因为我们的连环画从计划、编绘、出版到发行,也是一种集体的事业。这部分同志的劳动也是光荣的,同样也为社会和群众所重视。当我们为优秀的连环画编绘者获奖而高兴的同时,也向得劳动奖的同志表示敬意。
这次评奖是建国十四年来连环画创作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对于发展和提高今后的连环画创作,肯定是有帮助的。连环画是关乎千百万人欣赏的艺术,应该不断提高它的质量,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后在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多创作一些反映阶级斗争和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作品;如何更鲜明地塑造出我们同时代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如何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以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风格;如何使我们的连环画更好地面向农村,使农民看得懂又爱看,以大力发挥连环画的战斗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祝这次连环画创作获奖者,今后在创作和工作上不断跃进!祝连环画这支花,今后在美术的大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采!
(附图片)
学习好榜样(年画)
朱膺


第6版()
专栏:论语说文

字形应当有个标准
林曦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来信问字,主要问到:“别”和“?”,“起”和“?”哪种写法对;“青”和“靑”,“横”和“?”,“橡”和“?”手写和仿宋字印刷体为什么不同;学生写哪一种算正确?现行汉字字形有纷歧,写出来印出来不统一,这是一个老问题。可是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因而一直烦扰着学生、教师、校对、读者、一切用汉字的人。
字形所以有纷歧,主要是由于汉字的数目多,结构复杂、在三千多年中字体就有古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几次变化。同一种字体,也容易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由小有不同慢慢演变成大有区别。拿“别”字来说,小篆本来写作?形,变成隶书、楷书以后写作?形。左边是剔掉肉(月)的“骨”头,右边是刮肉用的刀(刂),原来是个会意字。后来大约因为“?”旁实在不好写,就把从右向左拉的?变成从左向右写的一横,封住?形成了口。下面呢就变成一撇一拐的?。因此如单据字源讲,写作“别”是对的,旧字典上也多这样印着。可是根据《楷法溯源》,古碑上早有写作“别”的。后来也一直有人那么写,证据是几百年前的《正字通》还在那里“正字”,说“俗作别,非。”可是左旁写作“另”,是有它的好处的。一来它和字义相近的“另”字一致,二来它包含“口”“力”两个小偏旁,容易教学。《新华字典》也作“别”。现在如果学生来问哪个写法对,就应当据此告诉他们写作“别”字对。
像“别”这样因为简化而定形了的只是一部分字。还有好些字不一定要简化,可也有字形待定。像“起”字右旁是“己”是“巳”,早有纷争。照《说文》应当作“巳”,就是一条蛇(?)。可是写作戊己的“己”,却是由来已久,积非成是了。这一次大概是语音起了作用,用本有起的含义而且有[qǐ]音[jǐ]音的“己”总比“巳[sì]”作“起”的声旁,在人们心理上更顺一点。我认为与其泥古以阻止较顺的一个,就不如一律跟着新版的《新华字典》写作“起”好了。
印刷上的字形纷歧也是来自手写。今天所谓宋体、仿宋体,其实是明代刻木板书的人们搞出来的。宋代刻书先请书法家写好,刻工照刻,很像写的。明代刻书多起来,照手写体很难刻快,所以就由识字的刻工照宋版书体写个大样,最后随刀刻的方便形成了直粗横细的方块字形。清末造铅字字模,又普遍采用了这种明制宋体。后代手写体已经变了,而印刷体却保持一种旧字形。“靑”“?”“?”等和今天通行的楷书不同,就是这样来的。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统一印刷字形的办法,原则上大致是力求和通行手写楷体的笔画结构相一致而又保持一些印刷字体的特点。可以告诉同学们,照印刷体写字是不必要的。特别是那些比手写体繁复而难写的印刷体,更不应该模仿。
一套既合乎简化字规范又消除了字形纷歧的标准通用字形表正在积极研究拟订中,我们希望它能早日公布。
〔作者附记〕:《论语说文》一栏刊出以来快够一年了。岁转时移,报刊的栏目也应当更新,本栏就到此作一结束。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如有所见,也仍将写些小文以就教于大众。


第6版()
专栏:

首都剪影
江池文 苗地画
茶馆新客
这天,我经过一道城墙根,看到路旁有个小茶馆。两位穿白围裙的老大娘正在里面照顾客人。
进门一瞧,喝,好多的人哪!老大娘给我找了个座位,递来一杯热茶。在我身旁有两位穿着小棉袄的壮汉正举杯痛饮。隔了一小会儿,老大娘向那两位壮汉发话了:“再给你们二位冲一杯吧。”
“不了,还有两趟货要拉呢,赶早回家去吃饭!”说着两人便踏上门前的三轮平板车飞驶而去。
一打听,两位大娘原是街道的家庭妇女,在这儿,只她们俩便把好几十个客人照顾得十分周全,莫怪墙上贴了表扬她们的大字报。看到这些,我忽然想起作家老舍在话剧《茶馆》里所描写的老北京的茶馆,那儿是社会渣滓的出没之地,是他们谈买卖做交易,包揽词讼,说媒拉纤的地方;那儿也是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签字画押,亲骨肉生离死别的地方。那时候,劳动人民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闲情坐茶馆!
和我同座的还有朝阳门火车站的几位运输工人。今晚要上夜班,下午醒来,特意到这儿来稍事休息。台上正有两人在说唱,有位年轻的铁路工人竟伏在桌上打起盹来,一眼让冲茶的大娘瞅见了:“小伙子,怎么不听了?”那青年抬起头来回答:“您可别这么说,听说唱我可是最有兴趣了,要是你们多添些新段子,不更好吗?”
“好哇,这也算一条意见,赶明儿我替你反映反映。不过,你们若是在哪儿看到了新词儿,可别忘了带来。”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明晚看月食
李杬
今年十二月三十日(夏历十一月十五)——除夕的前夜,太阳、地球和月亮将要在星空舞台上联合演出一幕有趣的哑剧:“月全食”。全剧分五景,共长约三个半小时,其中最精采的部分(月全食阶段)有八十分钟之久。
要说明“月全食”,先要从地球的影子谈起。地球还有影子吗?地影在哪里呢?地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在地球背着太阳的那面却拖了一个又宽又长的影子。它的长度大约在一百四十万公里左右。我们每天晚上就生活在地影里。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三十八万四千多公里,它以每秒钟一公里的速度绕着地球旋转。每当满月(夏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的时候,它就走到地球背向太阳的那面去,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如果条件适合,月亮就会走进地影中去,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一轮明月便逐步进入黑暗,这就是月食。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月亮走过的这段地影,足有九千多公里的宽度,难怪月亮走完这个过场,要走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这样我们就知道,月食一定发生在满月的时候;然而,并不是每到满月都有月食,因为月亮虽然走到地球的“背后”,它往往却从地影的上边或下边溜走了,所以月食就无从发生。
月食既然是月亮没入地影的现象,所以,发生月食的时候,背着太阳的这半个地球上的人们都可以看到月食。月亮是从西向东运行的,所以总是月亮的东(左)边最先进入地影,地影从东(左)往西(右)地逐渐把月亮吞没;然后月亮的东边先退出地影,露出亮光,依次由东往西地复圆。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十二月三十日的月全食的过程(北京时间)是:
初亏(月食开始) 下午5时24分
食既(全食开始) 6时27分
食甚(月食最甚时) 7时07分
生光(全食终了) 7时46分
复圆(月食终了) 8时49分
月全食的时候,月亮并不完全黑暗,由于地球的大气层把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红色光折射到月亮上去,所以给月亮披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面纱,使得月全食的景象十分美丽。
这次月全食发生的时间不早不晚,非常便于观看。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但是情况略有不同。大概说来:华北、东北、华东大部分地区可以从初亏到复圆看到月食的全部过程,其余地区也都能看到月全食的现象。
月食和月亮日常的圆缺变化是截然不同的,应该区别开来。月亮圆缺的变化并不是地球把太阳光遮住而发生,它是由于月亮在围绕地球运动时,从地球看去,在不同的日期,月亮被照亮的那面对着地球的部分有时多有时少而造成的。
月全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事先从广播里对准时间,我们就一定能准时看到这幕自然界的戏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