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谈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
丁世洵

研究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首先应当确定它的内容。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工业生产的使用价值和劳动耗费的比较。在工业生产中讲求经济效果,就要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一定的有用效果,或者以一定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多的有用效果。这里所说的“有用效果”,应当理解为“使用价值”的同义语。大家知道,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是为了取得对人们有用的物质资料,也就是要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使用价值不过是作为价值的承担物,最终目的在于剩余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本身。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使用价值已经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有用效果只能是使用价值。
要进行生产,就必然要有劳动的耗费。为了求得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满足,应当在生产中尽量节约劳动的耗费。因此,就产生了工业生产的使用价值和劳动耗费相比较的必要。关于劳动耗费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应当按劳动时间计算,要包括全部的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目前,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生产中劳动耗费的时间的计算,还要借助于货币、价格来反映。因此,从产品的成本间接地考察劳动耗费是可以的。但是应当看到,产品成本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耗费,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反映了价值中的C和V的部分,而不能反映M的部分),而且只是近似的(因为价格与价值经常存在着背离的现象)。所以严格地说,产品生产的支出(即成本)并不就等于劳动耗费。
其次,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应当包括有用效果(使用价值)和劳动占用(或者叫做劳动垫支或资金占用)的比较。即:当生产定量的使用价值时占用的物化劳动量愈少,或者以定量的物化劳动占用生产出的使用价值量愈大,应当看作是经济效果愈大。
为了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有足够数量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多数是由物化劳动构成的,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占用一定数量的物化劳动便成为必要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物化劳动的占用量必然是逐渐增长的趋势,各个工业生产部门都有增加物化劳动占用量的要求。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但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拥有的物化劳动量总是有限度的,这个部门或企业多占用一些物化劳动,就会使别的部门或企业要少占用一些物化劳动。在进行工业生产时,如果能够减少物化劳动的占用量而不减少使用价值量的创造,就可以把节省的物化劳动用于其他方面。这种节省不仅就现有物资而言是相对的增产,而且如果再把它们用于生产方面,还会有绝对的增产,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在考察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时,不能不进行使用价值和劳动占用的比较。
再次,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还应当包括使用价值和社会需要的比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工业生产能否达到这个目的,或者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就体现为经济效果的大小。因此,在考察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时,就要将使用价值和社会需要相比较。
社会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而工业生产就要力求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种类、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
应当看到,使用价值有质的一面和量的一面。同质的使用价值可能是同类的产品,也可能是不同类的产品,或者是同类但规格、等级不同的产品。因此,到底生产什么种类的产品更能满足社会需要,对于经济效果来说,就是应当考虑的问题。至于量的方面,一般说来,生产的数量愈多,满足需要的程度也就愈大,经济效果也就愈高。但是,不能把这种说法绝对化起来,而是存在着它的数量界限,即社会的客观需要。在这个界限以内,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经济效果越大,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界限,多生产就不能认为是更大的经济效果。
最后,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还应包括实际生产的使用价值和合理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比较。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劳动对象中的原料以及生产资料中未经劳动作用过的自然资源(如矿藏、水面、原始森林等等)。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以及一定资源所能生产使用价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地有所变化和增加,但是,在一定时期中所能生产的使用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将实际生产的使用价值和能够生产的使用价值相比较,便可以看出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效果如何,在生产中应当力求将能够生产的使用价值都生产出来。但是,由于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可能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有所差异。例如,资本主义掠夺式的利用资源,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可能多一些,必须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就不应当采用。所以,“可能生产的使用价值”不是指在任何资源利用方式下的,而是指在合理利用方式下的,更确切地说是指在最合理利用方式下可能生产的使用价值。
在这方面应当加以考察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项:
(1)当某项资源只能用来进行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时,从一定量资源中可能生产出较多的使用价值,也可能只生产出较少的使用价值。用实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和合理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相比较,以观察经济效果的大小。例如采煤业的回采率的大小就反映这个问题。
(2)当一项资源可以同时生产几种使用价值时,经济效果的大小,不但反映在每种使用价值的生产是否达到其可能的最大产量,也反映在是否充分地进行综合利用。例如,有的煤矿既可开采煤斤,又能从矸石中选出硫化铁矿石;用煤炼焦既可生产焦炭,又能生产许多化工产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进行单一的生产,就会减少所取得的使用价值,从而降低经济效果。所以,在考察资源利用情况,对比实际生产的使用价值和能够生产的使用价值时,不但要进行每种使用价值量的比较,还要考虑使用价值种数的比较。
(3)当一项资源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但它们之间互相排斥不能同时生产时,就要首先联系社会需要和资源特点的情况,确定用以生产何种使用价值最为合理,然后再就这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对比实际的产量和可能的产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工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内容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即:使用价值和劳动耗费的比较,使用价值和劳动占用的比较,使用价值和社会需要的比较,以及使用价值和合理利用资源所能生产使用价值的比较。也可以把这四种比较分别叫做: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满足需要效果和资源利用效果。

工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四种比较或四种效果,彼此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工业生产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因此首先要衡量满足需要效果的大小。满足需要效果不但是工业生产经济效果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和资源利用效果的前提。如果满足需要效果很差,即使劳动耗费效果等方面再好,也将失去它的实际意义,总的看来经济效果不大。当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或资源利用效果与满足需要效果不相一致时,前三者应当服从后者。也就是要在较大的满足需要效果的情况下,争取劳动耗费更小、劳动占用更少、资源利用更好,才是较大的经济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如果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资源利用效果越大,就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提高满足需要效果。
关于满足需要效果与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劳动上面。为了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就要有计划地将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工业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这种分配的比例将会影响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所以,如何在工业生产部门间分配社会劳动,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满足社会需要的要求,而应当把有关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如何确定适当的分配比例,以期在这几方面都能争取到相对的最大经济效果。
由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的数量变化趋势并无固定的关系,因而劳动耗费效果和劳动占用效果有时是一致的趋势,有时是不一致的趋势。一般地说,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势必要增加物化劳动的占用,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耗费的减少,这种情况完全合乎客观的经济规律。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劳动耗费效果而引起的物化劳动占用的增加,不能认为是较差的劳动占用效果。也应看到,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所拥有的物化劳动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为了减少劳动耗费而增加劳动占用。即使是可以减少劳动耗费,如果超过实际可能、过多地占用了物化劳动,特别是当影响满足需要效果降低时,就应看为经济效果是较小的而不是较大的。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应当注意,即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安全或健康,增加了劳动占用,不相应地减少劳动耗费,甚或会增加劳动耗费,不能因此就认为经济效果较差。
资源利用效果有时是和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相一致的,例如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更多地生产使用价值,往往就是如此。但是,有时它们之间也会出现矛盾。例如,虽然多取得一些使用价值,可是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要有所增加。当发生矛盾时,劳动耗费效果和劳动占用效果对资源利用效果往往有着一定的制约关系,特别是对满足需要效果的影响不大时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当为了争取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导致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增加过多,而超过了社会一般的耗费和占用的情况下,除非社会有特别紧迫的需要以外,应当看作是较小的经济效果。
关于工业生产经济效果的考察,不能脱离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因此,在谈到工业生产经济效果时,都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
由于时间因素的不同,经济效果可以有短期经济效果与长期经济效果的区别,也可以有近期经济效果与远期经济效果的区别。在考察工业生产经济效果时,不但要分析短期的、近期的经济效果,还要分析长期的、远期的经济效果,因为它们之间经常是并不一致的。例如,在生产中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从短期和近期来看好像是经济效果能够大些,但它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给以后的生产带来严重的恶果,使长期和远期的经济效果变得更小。因此,应当全面考察,综合分析,才能避免片面性,求得正确的结论。
经济效果的时间因素还与生产的速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工业生产所创造的使用价值的多少,是考察经济效果的核心,各种比较都是相对于生产的使用价值而言。当时期长短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使用价值的多少即反映出生产发展速度的快慢。例如,以一年为期,分别考察历年的使用价值生产的增加情况,就可说明生产发展速度的变化;而在同一年内,使用价值生产的越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当将其他有关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即可评价在这种发展速度下的生产经济效果如何。
根据考察经济效果时所涉及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同,可以有社会的经济效果、地区的经济效果、部门的经济效果、企业的经济效果等,在一个企业中还可以有车间的经济效果、某种产品的经济效果、某项措施的经济效果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个别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两类。
在通常情况下,个别经济效果的提高是争取更好的整体经济效果的基础,二者是一致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矛盾的现象:从个别经济效果看是较大的,但反映于整体经济效果上却是较小的,或者相反。为了全面地评价经济效果,应当兼顾个别和整体。
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是统一于生产活动之中的。上述经济效果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互相结合的。在评价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时,应当指明它所在的范围和所处的时期,否则就不能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和评价。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工业生产经济效果就是表明: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所创造的有用效果(使用价值),在满足需要、劳动耗费、劳动占用和资源利用四方面的情况。理想的最大的经济效果是生产活动的满足需要效果、劳动耗费效果、劳动占用效果和资源利用效果都是最大的,而且无论从短期、近期或长期、远期看,无论从个别或整体看,都能符合这种要求。但是,实际上往往不可能全面地达到这种要求。在客观事物中各方面的矛盾总是存在的,也许这种效果好些,那种效果差些。那么,应当怎样看呢?大家知道,经济效果的大小是比较而言的,所以最大的经济效果就是从比较中找出来的。对具体的生产活动加以具体分析,确定各种效果的大小,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便不难得出关于该项工业生产活动经济效果大小的结论。


第5版()
专栏:

材料·观点·经济科学
周铭

事实材料是经济科学研究的基础。人们都知道,鸟的翅膀不凭借空气的支持,就不能使鸟的身体上升;鱼离开了水,就不能活下去。同样,经济科学没有事实材料的依据,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总结他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时候,写道:“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这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便不能对于现实的运动,有适当的说明。”这里,马克思把搜集丰富的材料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条件和基础。道理很简单,任何一门科学,它的结论,都是从大量的事实材料、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公式和现成的结论出发,是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导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大家知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是客观外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而人的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工作都应当从实际出发,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是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事实材料,就不可能进行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或者说,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那么,这种工作不是在从公式到公式、从概念到概念上兜圈子,就是在主观主义地臆造空洞无物的结论。
经济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是什么呢?是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客观的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要从普遍的、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具体分析,从个别达到一般,才能揭示出客观的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都是在掌握、分析和研究浩繁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的(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事实材料,写出了《资本论》,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最普遍的、最大量的商品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恩格斯曾经亲自深入英国工人栖身的污衢陋巷,调查工人的贫困生活,同时研究了以往一切论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被列宁称为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书。列宁搜集和研究了《资本论》出版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部事实材料,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帝国主义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著作,诸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组织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等等,都是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在大量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如前所述,事实材料对于经济科学研究工作是极端重要的。那么,怎样搜集事实材料呢?或者说,在搜集事实材料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来源于现实的经济运动。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货币流通,一方面需要可靠的商品价格史,另一方面需要关于流通媒介物的膨胀和紧缩、贵金属的输入和输出等等官方的经常统计资料,而这样的资料只有在银行业充分发展时才能产生。没有现实的经济运动,就不可能产生供研究用的经济资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但是不可能提供研究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同样,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时代,也不可能概括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更不可能提供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事实材料。由此可见,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有其现实性,它要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运动中才能产生。因此,要取得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就要亲自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参加社会经济运动的实践,向社会做调查。只有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才能取得经济科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社会经济运动要从一个或几个全程上去考察,才能窥其全豹,才能测知其来龙去脉,才能发现其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例如,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要考察经济危机周期,即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等各个阶段,而一个危机周期的全程往往需要八年到十年的时间。而且,考察一个危机周期的全程还不够,还需要考察几个危机周期的全程,才能互相比较,考察出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规律性。又例如,研究任何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搜集一年中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实材料是非常不够的,只有搜集连续若干年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实材料,才能考察出这个社会再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性来。马克思说得好:“在政治经济学中,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仅仅根据一年的统计材料就得出一般规律。”(《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由此可见,搜集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要注意它的连续性,因此,对于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要进行长期的积累和研究。
列宁曾经说过,为了阐明帝国主义战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不应当引用一些例子和个别的材料,而一定要引用关于各交战国和全世界的经济生活基础的综合的材料。他还说过,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是最站不住脚的方法。他指出,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由此可见,搜集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要注意它的全面性。也就是说,要从社会经济现象的全部总和,从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互联系中,来搜集、掌握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目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里,我们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就需要全面地研究当代世界的全部现实的经济运动,研究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及其斗争。在我们研究当代世界经济问题时,既要搜集、研究正面的材料,又要搜集、研究反面的材料;既要研究古典的和现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问题著作,又要研究老修正主义的、现代修正主义的经济问题言论以及帝国主义者关于经济问题的言论。只有掌握了关于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的一切文献资料,才能加以分析、比较和研究,从迷离混沌的世界经济现象中找出规律来。
自然科学的科学实验,要在保证自然过程正常进行的条件下进行;同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科学的研究,也要有典型材料作为它的研究的对象。因此,搜集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不但要注意它的全面性,而且还要注意事实材料的典型性。解剖一个或几个麻雀,就可以类推所有的麻雀。常言说,举一反三,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就是以英国为典型,而他在《资本论》中所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样适合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也是关于阁下的故事”,不正是马克思回答那些以为《资本论》的分析和结论不适合德国情况的读者先生的话吗?研究典型材料,注意搜集事实材料的典型性,应当是经济科学研究工作的最切实的、最基本的方法。早在一九四一年,党中央在“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指出:“从研究典型着手是最切实的办法。”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搜集经济科学的事实材料,还应当注意它的真实性。根据不真实的事实材料,进行经济科学的研究,其所得的结论,犹如建筑在河滩上的楼房,是不巩固的。因此,对于事实材料,要经过批判的选择,反复查对,去伪存真,务求准确。马克思写在《资本论》中的二十多页关于英国工厂法的篇幅,却是马克思翻遍了英国博物院图书馆里所有载着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经过反复查对,直到准确无误后,才写上去的。正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根据大量的经过批判地选择过的事实材料写成的,所以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

搜集、积累事实材料的过程同时应当是分析、研究事实材料的过程,也应当是观点和结论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经济科学来说,应当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运动中,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求得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求得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要从大量的事实材料中,求得客观的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需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科学和其他一切社会科学一样,是一门有着鲜明阶级性和党性的科学。马克思说得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只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会遇到相同的敌人,而且“经济学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会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唤起,把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召到战场上来阻碍它。例如,英国国教会,对于在三十九个信条中攻击三十八条的人还会原谅,而不会原谅一个夺去他的收入三十九分之一的人。在今日,与旧财产关系的批判比较,无神论是较轻的罪。”(《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正因为如此,作为无产阶级的经济科学,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没有事实材料,固然不能进行经济科学的研究;然而有了事实材料,而没有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也不能揭示出客观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不能对事实材料进行理论概括。事实材料是经济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观点的依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是事实材料的统帅,是经济科学研究工作的灵魂。没有它,就像一只失去罗盘的船只,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中,找不着方向。
大家都知道,美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家摩尔根,曾经在北美纽约州的易洛魁人中间度过了他的大半辈子,他在易洛魁人的塞奈卡部落中做过养子,他用了四十年的功夫,搜集和研究了十分丰富的事实材料,写成了被恩格斯称为“划时代的少数著作之一”的《古代社会》。这部著作对原始社会的状态提供了一向缺乏的事实根据。摩尔根在这部著作中对某些问题虽然作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但是总的说来,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就必然使这部著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恩格斯利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提供的事实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这部著作加以革命的、批判的改造,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现代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创造性地阐明了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私有制、阶级社会、国家的起源等问题,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拿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比较,从认识的水平上看,前者是低级的,后者是高级的。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是恩格斯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研究工作的指导,才能比摩尔根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经济科学中,事实材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是研究工作的灵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经济科学得到发展。如果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不是在详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这种研究工作就很有可能在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上兜圈子;如果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不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那么纵使有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也是有“钱”无“串”,只能罗列现象,而不能揭示出社会经济运动内在的固有的规律。
我国人民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我们经济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宝贵的财富。我们经济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笔财富,同时,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投身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搜集、研究事实材料,进一步总结、发展我们的经验,我们就一定会写出观点和材料统一、理论和实际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经济著作来,把无产阶级的经济科学向前推进一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