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初冬乡景
邹荻帆
八月初时,刚到马村,第一天就下地种白菜。人们从白菜苗圃,移来一棵棵玉绿象牙白的小白菜,我喜悦地同社员们一道参加了劳动。如今,人们又在羊鸣鸡叫的纸窗外邀约我:“老邹,起白菜去啊!”我手持铁锨,又同社员们去收白菜,这时,白菜已一棵棵长得跟水桶般大。每棵都有六七斤重,还有十多斤重的。集体秋收的喜悦,自不必说。当我看到自己种的几行白菜,居然也长成了,一方面感谢社员的指导,一方面对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似乎也有了更多体会。
到了起白菜的节令,在晋中一带就算田间秋收的最后一场战役了,立冬的节令已经到来。云高疏林淡,雁叫十月寒,时有喜鹊衔枝,麻雀衔草,营造它们的窠巢。初冬就算到来了!
春种秋收,秋收冬藏。冬天又是多么温暖、甜美的季节!当你看到人们挖土窖,将白菜、胡萝卜深藏在地下的时候;当你听着石磨碾米的呜呜声,面粉宛如青泉石上流的时候;当场院里壮年男子们赶着牲口压最后一次场,挥响皮鞭的时候;当扇车奏出使人怀乡恋土的声音,谷粒如同小溪倾流的时候;当少女们剥脱玉米粒,哼着民间淳朴秧歌的时候;咳,这音乐,这画面,教人怎么来描写呢!
马村历年粮食的最高产量是一百零二万斤,那是一九五九年,而今年是一百五十万斤。在这思想与生产获得双丰收的年月里,从人们心头发出的歌声,又该是多么动人!
在场院里,我碰到我的邻居老陈,他是第九小队的队长,看到他那阳光下的笑脸,面前又是堆金积玉的金皇后、白马牙的小山丘,我忍不住笑着说:“当心把面缸胀破啊!”他一面扬场,一面回答说:“今年分的可不少,大丰收嘛……呃,你看到报纸没有?”
这摸头不着脑的话,使我无法回答。他接着说:“你没有看到?《山西日报》都表扬我们马村了,‘丰产不忘国家,多卖余粮’。今年是分得多,卖余粮也多!前夜晚队里开丰产经验总结会,哪一个不说今年的丰收该感谢国家的支援!你看农药、化肥、机井的电动机,保证了水肥充足,这才得到丰收。可全国还有灾区,全世界还有没翻身的弟兄,哪能只顾自己!”
当我看到初冬的大路上,成排的高大杨树间,滚动着插有小红旗的运粮车时,蹄声得得,赶车人挥着皮鞭,高坐在粮袋上,天高云淡,直奔大路的前方,我感到了真正的诗情画意。
在牲口棚里,我碰到老饲养员席联珠,他今年七十二岁了。看到他拍着牲口的头部、抚着牲口的背部喂料,我笑着说:“咳呀,你这样宠它们,我看得给它们蒸窝窝头了!”
“嗬嗬,”他颤动着花白胡须,笑时露出整齐的牙齿:“粮食我没浪费过,冬天了,牲口可要保养好。有些人喂牲口就知伸手要粮食,牲口喂不好,就说粮食给少了。今年大丰收,更会有人叫嚷了。”
“你怎么办呢?”
“我呀,去年给牲口多少粮食,今年还是老样。这一年,你看,我的牲口出过一点毛病吗?冬天没有青饲料,当然得拌点粮食,可草料也看你怎么做,粗粮细做,人就欢喜吃;草料切得细一点,就好得多。切的草料还要用筛子筛,乡下你想还少了泥土,泥土种地好,吃到肚子内可不好啊……”
“?,?……”
“还有人怕冬天夜里冷,不起炕喂料,那还行!我半夜都得起两次,定时定量,牲口才不闹病。还有人脾气大,喂料的时候连喝带吼,拳打脚踢,好像牲口吃了他的肉,畜牲是不会提意见,可它们也跟人一样,受了气之后,吃下东西心里也会不舒畅,哪还能长膘生力!别看冬天使牲口少,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嘛!”
望着他持着铡刀柄切草料的神气,我突然想起惯常用的老黄忠的称誉,他的忠心为集体的精神,称之为老将是当之无愧!
就在立冬的那一天,第一次雪花飘洒在麦色青青的田野上,人们更高兴了。第二天各小队都抽调专人,组成沤肥小组。在朝阳初照的村头,我遇到一组沤肥的社员:老年的把玉米秸秆送到铡刀下,壮年的手持铡刀柄,他们身旁堆的秸秆简直如同一座小窑房一般,而地上已洒满切成一二寸长的碎秸秆屑,小平车川流不息,将碎秸秆运到其他地方沤肥料去了。
领头的老大爷对我说:
“往年都沤得晚,要到第二年春耕才沤好。今年咱们不同了,早沤勤加工,两个月就能沤得挺好,腊冬天就送到地头去。往年春耕忙的时候,运肥跟春耕总是打架,都要使唤牲口嘛,今年跃进一下,春天用牲口就方便得多了,肥料也多了!”
从村头更向东走,横过汽车路,前面是一片平野,绿色的文峪河支流在五里地外流过。风吹着太阳的原野,近两百人正挖着一条笔直的新渠道,这儿要在五天之内建成一座高灌站,用电力扬水灌田。
看到老贫农石祥麟在一天内干出了三天的土方定额,我关心地说:“你这急性子,别累坏了啊!”
“累?心里高兴又是干自己的事,还会累!你知道马村变成先进村的口号吗,明年要保证两百万斤,不加鞭可不行啊!”
“能到这么多吗?”
“怎么不能,就说这条渠灌的七百亩半平地吧,今年这块地就遭了旱,只收了三分之一,明年变成了水浇地,就有保证了。过几天,我们就要冬灌,那就得平整土地,不加劲还行!”
“怎么过几天就灌水,这么早?”我不理解地问。
“咳,你不懂冬灌的好处吧,这时候灌上水,遇上冬天一冻,水都封到地里面了。跟胡萝卜窖到窖里了一样,春天一化冻,就正好下种,到下种时临时下雨、灌水,种地还不方便哩!”
新的渠道在五天内即将完成,一条运河、一股喷泉即将从这儿涌现,明年玉米高粱将在这块土地上茁壮生长,望着英雄的行列活跃在晴冬的原野,自己也不禁油然增添了明年更大丰收的信心。
在村西头的坡沟上,却是另一番景色,那是一百多个青少年在坡沟边种果树,红花绿牡丹的衣色和白羊肚子、紫红的头巾相辉映,这坡沟似乎已开满了青春之花!
村西头号称有八道沟,就在五天之内,各道坡沟都像要分成档案柜一样,分种苹果、花椒、梨树、枣树、杏树,只有核桃与桃树是混合编排,因为桃树三四年就能结果,到上十年就变得衰老,而核桃却要上十年才正当壮年。到几年之后,这八道荒沟将成为苹果沟、杏树沟、枣树沟……开各色的鲜花,结各样的香果。
领着青年们种树的是种树模范王明珠老人,一九四五年马村第一次解放时,他曾给八路军划路线,架云梯。他给青年们讲起了这一道道坡沟。这些坡沟原是天然的战壕啊,我们的八路军民兵曾经在这些坡沟里多次战斗。有一次,我军作战略性转移,曾以一排人顶住国民党匪军,以少敌众,后来这一排人用血肉筑成堡垒,光荣完成了任务。这青山脚下埋着忠魂,各道坡沟上都洒过烈士们的鲜血。
荒沟上都要种满花果树,青年们在怀念着先烈,如今,似乎先烈的遗志都要开成满沟的花、满坡的果!
回想我刚到马村时学种白菜,待到白菜长成时对劳动创造的一些体会,如今又看到马村的人们进行着新的英勇劳动,在不远的时间,他们集体的力量将创造一个更为先进的村庄,这还有什么疑问呢!
望着堆在我院内、正待入窖的大白菜,我欣然地笑了!


第6版()
专栏:

看照片的联想
叶华
十一月二十八日的《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幅照片,这是全国闻名的知识青年邢燕子、王培珍、“铁姑娘”队队长张秀敏和“特别的姑娘”侯隽的合影。照片上,她们在一起交谈夺取明年农业丰收的生产计划。你看她们笑得那么开心,从她们的面部表情上,可以看出她们心情的愉快和争取农业丰收的自信。
同样动人的照片我还看到一张,它登在十月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上,照的是河北省昌黎县农场的知识青年们在劳动后休息的情景:在一株大树下,男女青年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他们在唱歌。歌手们微笑着,仿佛动人心弦的歌声就要从纸上飘出来似的。
在这张照片的上面,登载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江西三万多知识青年热情建设山区,他们不怕困难,辛勤劳动,使大片荒山野岭变成了花果园,他们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出现了许多生产能手、专门人材。
两张照片,一则新闻,给人以深刻的动人的印象:我们许多知识青年已经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和农民结合,参加实际的斗争,这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二十八年前的“一二·九”运动时,我们党就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那时候,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青年学生无法安心读书。在党的号召下,许多革命的知识青年,脱下学生装,到农村中,到部队去,直接参加了民族解放斗争,并在艰巨的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
“一二·九”的光荣传统,我们不但是继承了,而且发扬光大了。在
“一二·九”时,知识青年去到农村的,人数毕竟还不多,而现在则是数以百万计,规模之大,简直是无法相比;在“一二·九”时,知识分子去到农村是参加革命斗争,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起,挽救民族的危亡;而现在知识分子到农村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他们在农村安家落户,要做一个新型的农民——有文化有知识有觉悟的农民,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形势发展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任务和要求,也随着有了发展。
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没有文化是不行的,知识青年们勇敢地把这副重担挑了起来。“一二·九”时代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要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阻拦;现在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却有了空前无比的方便条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吧!积极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伟大的革命运动,在实际斗争中刻苦锻炼,胜任地担负起革命接班人的光荣任务。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赞成编一本《作文词典》编辑同志:
看了十月十四日《人民日报》上林曦同志写的《需要有一本作文词典》,觉得切合时宜,我完全赞成。有了作文词典,作文中的错别字将会大大减少,学生作文时构思可以不受影响,教师可以更多注意作文的内容和结构以及病句等方面的批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极有利的。
最近我把初中一年级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作了一次统计,六十个学生,在五篇作文中不会写的字有四百二十一个,不会用的字有三百六十个。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今天中小学生写字用字的困难是不小的。除了加强语文教学外,编写一部作文词典,确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办法之一。 江苏东台时埝中学 仲伟恒


第6版()
专栏:

下井
治中柳条帽,新头灯,大胶靴子亮铮铮,硬挺挺的工作服,嘿,真精神!小伙子春风满面笑盈盈。第一次下井,啥滋味?啥心情?按捺不住的激动啊,真想唱支歌儿,让歌声四处飞腾。罐笼飞落千丈,耳边呼呼风生。好像身在云雾里,一霎时,进入地底层。举目望,好一派风景:电车飞驰,耀眼明灯,四通八达的大道小巷,好像繁华的城镇。耳听得——风镐突突,炮声隆隆;但只见——乌金滚滚,黑浪翻腾。小伙子,纵身入煤海;赛如闹海蛟龙,巧夺万吨火种,力劈千重石门!


第6版()
专栏:农村文化工作札记

“话匣子”里的乐团来了
江纯一
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下乡演出,是联系广大农民听众的一次好机会。演出队每到一地,都了解农民听众对广播的要求和意见。农民对演出队非常亲切,热情地对演员们说:“‘话匣子’(收音机)里的乐队来了。我们常听你们的广播,就是没见过你们,这回见了面,看见你们怎么吹打弹拉了。”
怀柔县全县有上千架收音机,除一小部分村子外,绝大部分村子都有有线广播喇叭,所以社员们对广播是很熟悉的。演员们根据这种情况,就创造了一种具有广播特点的演出形式。他们用对农村广播的开始曲《翻身的日子》揭开演出的序幕,随着乐曲的渐弱声,一男一女的报幕员走上台来,向观众们问好,介绍了乐团的名字。每一个曲目都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加以解说,并且重点介绍乐器。农民既听音乐,又看表演,还得知识,他们很欢迎这种形式。
在农村举行音乐会,我觉得选定的节目必须是社员喜闻乐见的。如管子、唢呐、笛子,本来就是北方农民所熟悉的民间乐器,演奏的乐曲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间色彩,就一定博得农民欢迎。民歌独唱更是社员们所喜爱的。不论器乐或歌曲,农民喜爱反映现实和比较热烈的曲目。唱的节目最好要多些。这次演出队只有两个民歌演员,社员们说这是“偏台戏”(意思是:唱的节目少,而且没有男演员)。
节目形式要力求丰富多彩。大中小节目结合,以中小为主,器乐节目与声乐节目结合,而且要短小精悍,形式多样。一般说来,社员们听几个乐章的大型乐曲还不很习惯。
演出中,要注意创作新节目,丰富演出内容。这次演出队根据下乡后的生活感受,特别是受到社员们劳动热情的鼓舞,逐渐增强了创作新曲目的愿望。他们先后创作了器乐曲七支,声乐曲七支,其中如合奏《燕山晚秋》,管子独奏《忆苦思甜》,吹打乐《塞上春》,弹拨乐《秋收忙》,歌曲《青山绿水万年长》等节目都为社员演出了,虽然艺术质量还比较粗糙,但因为反映了现实,表现了农民新的思想感情,所以受到了社员们的欢迎。


第6版()
专栏:

山区农民爱新书
辽宁开原新华书店 周塬山
今年六月份,我们随沈阳市农村文化工作队,来到黄旗寨公社流动供应图书。
黄旗寨公社位于开原县东南部,地处开原、清原、铁岭三县交界地带,是个比较偏僻的山区公社。这里到处是丛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群众成年不出山沟,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图书不像电影戏剧,社员欢迎我们吗?”“山区文化活动比较少,是否需要图书呢?”未到之前,我们这样想过;可是事实说明我们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来到这里,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每到一处,许多青年小伙子就围拢过来,帮助我们打开书包,帮助我们维持秩序。不少社员都买了新书。谢家沟大队社员张书民赶了五里路,翻过一个大岭找到我们,买了本《红岩》后,高兴地对我们说:“早就在报纸上看见过推荐这本书的文章,就是没时间到城里买书,今天你们送上门来了,不然,正农忙的时候,哪有空去买书”。我们在这里流动了二十来天,销售了优秀文艺作品《迎春花》、《红岩》、《战斗在沂蒙山区》以及《雷锋日记》、文娱演唱材料等图书一千二百九十三册。
这次下乡,使我了解到山区农民渴望读到新书。把好的、农民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书籍送到山区,是我们每个图书发行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第6版()
专栏:

快装快运(套色木刻)
沈柔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