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3-12-11

1963-12-11新闻联播 文字版

从天津卷烟厂看干部参加劳动

第2版()<br/>专栏:<br/><br/> 从天津卷烟厂看干部参加劳动<br/> 新华社记者 方辰 唐荧<br/> 要使干部能够经常自觉地坚持参加劳动,必须根据生产特点和需要、干部的工作性质、熟悉生产的程度和身体健康情况,因人制宜,结合业务工作,形式也要灵活多样。<br/> 从天津卷烟厂的实践看,现代化工厂的干部如何参加生产劳动有许多学问值得很好地探讨。这个厂的干部早就比较普遍地参加生产劳动了。起初,他们大都是到车间擦玻璃、搬烟箱、打扫厂院、拣砖头,没有同工人的实际生产劳动和自己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人就觉得没多大意思了。他们在劳动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自己的业务工作。有的人甚至把参加劳动看作是“额外负担”,“与自己的工作无关系”。工人们也反映:“干部参加劳动不解渴,光拣芝麻不抱西瓜”。<br/> 怎么解决这些矛盾,成了全厂各级干部和广大工人普遍关心的问题。<br/> 这个厂是一个现代化生产的大型工厂,全厂五个大型车间,十一个职能科室,光脱产干部就有二百多人。<br/> 在这样一个大型企业里,各种不同的干部怎样才能把参加生产劳动同做好部门工作结合起来?怎样才能同工人的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怎样才能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热情长期保持下去?曾经议论劳动影响部门工作最多的供销科在今年三季度初首先做了新的尝试。<br/> 供销科共有三十六名干部。在这些干部当中有流动性很大的采购员,也有工作比较稳定的仓库管理员、统计员、记账员,而且每个人都担负相当多的业务工作。他们结合各人不同的业务工作采取不同的劳动形式,到有关单位去劳动。采购员工作流动性很大,便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轮流到使用原料材料最多的卷烟、印刷、包装、修配等车间去劳动。工作比较稳定的仓库管理员、记账员等,采取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办法,到仓库参加清理盘点物资的劳动。这样一来,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增多了,工作也有了很大改进。有十多年经验的老采购员田世久负责全厂五金器材和印刷材料的采购工作。过去一说参加劳动,田世久常摇摇头说:“擦玻璃、扫院子,也弄不了原料来,顶啥用?!”有一次卷烟车间反映,作卷烟机刺辊用的木辊料一钉就裂,钢丝刺也不合规格,工人很有意见。田世久想:这一批刺辊料都是按照车间提出的品种规格买来的,怎么不能用?第二天,他便到卷烟车间刺辊工段参加劳动,同工人一道打制刺辊。他发现,使劲小了,钢丝刺钉不进去;使劲稍微大一点,就把木辊钉劈了。再仔细一追究,才发现原来供销科买的辊木料太湿。田世久说:“过去不参加生产劳动,工作起来真像扳牛蹄——费劲不讨好。”从此以后,他每月总要抽出五六天时间到车间参加生产劳动,了解原料材料使用情况,听取工人意见,一直没有间断。现在,这个科干部通过参加劳动进一步了解了生产要求,熟悉了原料材料性能,保证了新采购的原料材料更加经济适用。<br/> 供销科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经验,给工厂党委很大启发。他们认识到,要使干部参加劳动能经常自觉地坚持下去,必须根据生产特点和需要、干部的工作性质、熟悉生产的程度和身体健康情况,因人制宜,结合业务工作,形式也要灵活多样。<br/> 党委在各级干部中推广了供销科的经验,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br/> 管理职工生活的行政科,在全厂职能科室中工作最繁琐。这个科共有十三名干部,他们当中有食堂管理员、家具管理员,也有负责管理宿舍、托儿所的干部,而且每个人担负的工作都关系到全厂两千多名职工的日常生活。过去,科里经常是人来人往,应接不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个科的干部根据各自分工管理的工作,固定地点到有关部门参加劳动。食堂管理员每天到食堂劳动,听取职工群众对食堂的意见;管理宿舍的干部就同房屋修缮工人一起,一边参加宿舍和水暖电等碎修劳动,一边征求家属的意见,改进宿舍管理工作;管理托儿所的干部就到托儿所当保育员。这样,就把参加劳动跟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结合了起来。现在全科每人每月平均都能坚持劳动两天到六天。行政科科长张玉庆有一次在食堂劳动时,问一位工人爱吃什么菜,这个工人说:反正是“老三样”。张玉庆详细一了解,发现有些工人嫌食堂做的饭菜花样少,有意见。当晚,他便召开伙食委员会,研究改进食堂工作。为了提高厨师们烹调技术,增加花样品种,张玉庆和管理员宋洪钧带着厨师到自行车厂、针织厂的食堂学习烹调技术。这样一来,食堂的饭菜很快由过去的“老三样”增加到二十多种。工人们高兴地说:“科长劳动到食堂,样样工作都两样。花钱少,饭菜香。”<br/> 技术安全科只有三个人,担负着全厂各个车间的设备安全、通风、洗尘、防暑降温、防寒保温等劳动保护措施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由于工作多,人员少,过去很少参加生产劳动。最近他们根据季节变化,轮流到安全生产关键车间和班组跟班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一边解决问题。十月份以后,天气渐渐冷了,锅炉房就成为防寒保温的重点。技术安全科长傅淑珍便到锅炉房跟班劳动。她同锅炉工一起出灰、运煤。刚扒出来的炉灰,用水一喷热气腾腾,傅淑珍和工人们穿着很单薄的衣服,还汗流浃背;可是一到外边推煤,被冷风一吹,身上直起鸡皮疙瘩,她检查了过去发给工人们的棉衣,有很多已穿破了。傅淑珍想:若是数九寒天,这样很容易闹感冒。她便马上同厂领导上研究,很快给锅炉工人每人添了一件棉衣。工人们高兴地说:“干部参加生产劳动以后,把工作都做到工人们的心坎上了。”<br/> 印刷车间的领导干部都是出身于本车间的印刷老工人。过去他们觉得参加劳动没有多大意思,不如多抓些业务工作,因此习惯坐在办公室开会研究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常常解决得不好。烟盒包装纸皮印制得不好,套色不准,以往车间领导上每接触到这一问题,便召集生产小组汇报,找技术人员研究;结果往往是认为制版有问题,批评制版工人。制版工人修改了胶版,可是印出来的质量还是不好,领导上又批评印刷工人。结果,被批评的制版工人和印刷工人都不服气,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党支部书记吕文海和车间副主任单德光分别到影响印刷质量的制版和印刷两个工段去跟班劳动,一边同工人一道制版和印刷,一边同工人谈心。他们发现:不是胶版制得不好,而主要是印刷工人有些图快的思想,没有认真执行操作规程。针对这个问题,党支部向工人进行了思想教育,很快消除了套色不准的毛病,还提高了产量。吕文海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颇有感触地说:“内行出身的干部不参加劳动,脱离了群众,也会办出外行的事!”<br/> 厂一级的领导干部也找到了参加生产劳动的好形式。他们有的根据厂内每个时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到重点车间班组“蹲点”劳动,有的针对生产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和科室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跟班劳动,边劳动,边研究,边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适当地参加些容易被轻视的像到食堂卖饭、车间搬运等辅助性和服务性劳动。厂长和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干部,一般每周都能参加一天半到两天的劳动。由于方式比较切合实际,收到了一枝多花的效果:增长了生产知识,解决了问题,联系了群众。今年以来,这个厂的厂级领导干部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已经解决了若干生产管理和技术上长期没有解决的老难题。过去,包装车间经常反映印刷车间供给他们的小盒烟包装纸皮数量不够,影响包装费用的降低;而印刷车间却说,我们供给的小盒烟包装纸皮数量足,是他们生产不好,损耗太高。这个问题双方已经争论三年之久,工厂领导上曾经专门召开过多次会议,都没有得到适当解决。为此,厂长宋健民和厂党委副书记王健民前些时候分头到两个车间蹲点劳动。他们在劳动中发现从印刷车间发出的小盒烟包装纸皮确实数量不准确,时多时少,但是包装车间在生产管理上比较乱,包装机自残率高,也是消耗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从思想教育着手,帮助两个车间改进了管理,重新调整了劳动组织,建立了严格的检查制度,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包装车间每台包装机的残损率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以上。<br/> 劳动与工作的矛盾解决之后,各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热情和兴趣都大起来了。许多干部说:“几天不到车间班组劳动,就像人没有吃饱饭一样别扭。”工人们也反映,干部劳动到班组,样样事情都好办,想谈心就谈心,想提意见提意见,发现问题解决快,有了经验及时传。<br/> (附图片)<br/> 右图:天津卷烟厂三车间副主任马秀珍(右)经常参加车间劳动。这是她和工人在一起包装纸烟。操 惠摄(河北日报供稿)

彝族人民粉碎奴隶制枷锁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迈进 大小凉山生产建设蓬勃发展

第2版()<br/>专栏:<br/><br/> 彝族人民粉碎奴隶制枷锁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迈进<br/> 大小凉山生产建设蓬勃发展<br/> 据新华社成都十日电 本社记者周祖佑、徐宜道报道:四川省大小凉山昔日的贫困面貌已经难于辨认。这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粉碎奴隶制的锁链和实现农业集体化后,正以飞跃的速度发展着农业生产力,全凉山彝族自治州到处呈现着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br/> 凉山彝族自治州解放前还基本上处在奴隶社会阶段。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春这里进行了民主改革,并在一九五八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从那时以来,全州的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个历史上的缺粮区,从一九六○年起,粮食已经自给有余。今年全州粮食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八。畜牧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到今年九月止,全州牲畜总头数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六。<br/> 记者在秋收季节到这里访问的时候,只见过去的野岭荒坡上,荞麦、玉米刚刚收完,嫩绿的麦苗已经出土。一条条新修的灌溉渠道纵横交错,清亮的泉水正流向农田。村旁路边,许多长方形的竹篓一字排开,篓子里装满籽粒饱满的金皇后玉米。不少农业社干部和社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过去,人们只是在荒地上放把火,烧掉茅草,用木棍撬开泥土,撒下种子,然后就等待收获。如今彝族人民已经有了比较齐全的铁质农具,一般田地都经过两犁两耙;播种、栽秧、施肥等农活的质量,有的已不亚于先进的汉族地区。<br/> 自治州有关部门作过以下统计:现在,全州已有水利工程三千四百多处,这些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合作化以后兴修的。全州农民近六年来添制各种农具一千四百多万件,比一九五八年初完成民主改革前增加二十多倍;还推广了山地犁、玉米脱粒机、手摇风车等农具十八种。同时,并先后购买农药五十多万斤,农械五万多件。推广的玉米、油菜、小麦等外地良种也在十种以上。<br/> 凉山彝族自治州约有彝族七十万人。在实行民主改革前,奴隶约占彝族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他们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力量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奴隶主阶级更百般阻挠生产力的发展。一九五八年春这里完成了民主改革。全州奴隶获得人身自由后,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他们在这年秋天就基本上实现了全州农村的高级合作化。五年来,全州农村中的五千一百多个高级社日益发展和巩固。组织起来的彝族人民意气风发,他们干出了前人未曾梦想过的许多事业,实现了农业生产上的许多重大变革。<br/>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彝族人民实现的最重要变革之一。过去这里许多地方普遍使用木犁耕地,每户奴隶平均只有一件铁质农具。民主改革前,人民政府曾在这里无偿发放过大批铁质农具,但由于奴隶主阶级的阻挠和破坏,这些农具并没有全部能用来发展生产。喜德县一个奴隶主就曾把人民政府发放的二十多件铁质农具,暗地收集回炉,打制成一条八十多斤重的扣锁奴隶的铁链。实现合作化后,各农业社纷纷购置农具,扩大生产。人民政府也发放和供应了适合各地区需要的各种铁质农具,并在各县普遍建立农具厂,又帮助全州的每一个乡都安设起红炉,组织起农具生产和修配小组。现在,全州农村需用的铁质农具已经能够基本上由当地供应,平均每个劳动力有铁质农具三至五件。<br/> 在奴隶社会里,兴修水利只是人们的幻想。有时要修一条小小的水沟,也由于各个奴隶主不肯让路,只得中途作罢。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州跨区、跨乡、跨社的大、中型水沟就有一千多条,使成万亩荒地成了良田。雷波县关家坪地方的四十多户彝族农民,数十年前找到一股水源,翻山过岭修起一条十五里长的堰沟,把一片坡地改成水田。不料奴隶主苏有古硬说堰沟流经他的土地,强迫大家逢年过节给他送财礼。有六户奴隶背地流露出不满情绪,就立即被苏有古派人把他们全家杀光。人们受不了奴隶主的剥削,这条堰沟终于废弃下来。民主改革时,关家坪残存的二十多户群众哭诉往事,斗倒了奴隶主。他们组织起合作社,在附近合作社支援下,迅速修复了这条十五里长的堰沟。现在,这条堰沟灌溉着五百多亩稻田,连年保证着水稻丰收。<br/> 组织起来的翻身奴隶,满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打破了奴隶制度留下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禁忌,干劲冲天地发展生产。他们在过去奴隶主不准触动的“神地”上开垦出肥美的土地,在昔日奴隶主冤家械斗的战场上种出了丰硕的粮食。他们不再听信所谓病虫等灾害是“天降灾祸”的说法,千方百计战胜冰雹、干旱、病虫等灾害。拔海二千六百米的昭觉县烂坝乡,原有一片三千多亩的烂泥沼。奴隶主一直说这片地是“天神”不准耕种的地方。解放前,虽然也有人排干积水,千辛万苦开出一小块土地,但是,却马上被奴隶主霸占去,逐渐又废弃成荒。一九五八年,这里成立了二十六个高级农业社,人们立即订出开荒规划,成千名社员一起出动,挖掘了许多条排水沟,又重开新河,叫两条河流改道。现在,三千亩烂泥沼全部变成了良田,全乡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今年,全乡每人平均生产粮食已达九百五十多斤,最高的马竹社每人平均粮食产量在一千五百斤以上。<br/> 大小凉山解放前只有扶岩攀藤的羊肠小道,甚至没有一条驿道。今天这里已经修建起一千一百多公里的公路和七千多里的驿道。在交通沿线出现了一个个新的城市和村寨,并且有了金属冶炼、机械、电力等新兴工业。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凉山地区没有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一家商店。如今全州已有七百多所小学和七所中学,并普遍有了商业和医疗机构。<br/> 大小凉山的翻身奴隶们热爱自己新的生活。记者在这里访问的时候,无论到哪一个村寨,都看到农村商店里顾客盈门,姑娘们正在赶制新衣,小伙子们在忙着翻晒新粮,不少人家又在新建住宅。许多社员殷勤地引导我们参观他们的新居,请我们尝尝他们的饭菜,要我们分享他们的欢乐。彝族人民在歌颂今天幸福的日子时唱道:“羊毛织的察尔瓦(披毡)很多很多,拿最好的献给恩人毛主席;玉竹编的斗笠很多很多,拿最好的送给恩人毛主席。”

藏族人民心向集体

第2版()<br/>专栏:<br/><br/> 藏族人民心向集体<br/> 在四川西北高原上,自从藏族人民组织起农牧业生产合作社以来,到处流传着社员们心向集体的动人故事。下面记录的是千万个故事中的几个。<br/> “辛苦点是应该的”<br/> 甘孜藏族自治州乾宁县惠远乡上游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保管员仁真达娃,每天总是闷声不响地忙着集体的事务。他不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保管好社里的财产,就连许多不该他管的事,也主动承担起来。<br/> 今年春天,第一生产队的耕牛饲料领用情况有些乱,浪费很大。仁真达娃心想:今年社里储备的饲料不算多,照这样浪费下去,以后耕牛会缺饲料的。应当有人负责。于是,他主动担任第一队发放饲料的任务。<br/> 仁真达娃利用空隙时间,把散乱在院坝里的饲料饲草一一收捡堆好。他每天亲自过秤,按时发放饲料。他还深入了解耕牛膘情,按每头耕牛的情况,分别发给好料或次料。<br/> 仁真达娃还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最近,社里生产的酥油,因加工、打包质量差,水分多。他想,这样的酥油卖给国家,不好保管,一定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他立即向社里报告了这个情况,并要求社里让他亲自参加加工、打包工作。有人关切地说:“仁真达娃,这样会加重你的工作。”仁真达娃爽朗地回答:“为国家为集体多干一件有益的事,自己辛苦一点也是应该的。”在他带动下,酥油的加工、打包质量提高了。<br/> 一件新毪衫<br/> 邓柯县真大乡普马牧业社牧场,在产奶的旺季加工出大批奶渣,因为接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不能及时晒干,只好堆放在帐篷里。女放牧员日珍每次走进帐篷,看见快要霉烂的奶渣,心里十分焦急。<br/> 一天,灰蒙蒙的天空突然透出一线阳光。日珍立即忙着晒奶渣,但奶渣堆存太多,社里没有足够的晒垫。怎么办?她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的毛毡做晒垫;不够用,她又拿出自己今年新做的毪衫,铺在地面,晒上奶渣。在她的影响下,其他社员也纷纷拿出家里的晒垫、毛毡,为社里摊晒奶渣。<br/> 这一天,他们终于把六百五十多斤即将发霉的奶渣全部晒干,保证了牧业社的财产不受损失。但是,日珍的新毪衫却因为长时间受奶渣酸液的侵蚀,烂了几个大洞。社干部们知道了这件事,决定赔偿她的损失。日珍急忙跑去找社长,坚决表示不要社里赔偿。她说:“晒干奶渣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自己。只要牧业社不受损失,我一件衣服又算得了什么?”<br/> 老索郎讲家史<br/> 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阿木柯河乡牧场六十五岁的老保管员索郎,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泽吉纳姆,是共青团员,牧场的生产组长;三女儿泽吉东洛,是共青团员,牧场的副场长;二女儿泽吉扎洛,也是生产组长。这三姊妹都是牧场的干部,参加劳动也都是好样的。去年她们实做七千多个劳动工分,超过定工一百二十多分。<br/> 她们的爸爸索郎老人,经常以热爱集体的思想教育三个女儿。泽吉纳姆当上干部以后,有一个时期不参加生产劳动。索郎老人告诫她说:“不参加劳动,是土官的路。当干部,为贫苦牧民办事,应该更爱集体,决不能偷闲躲懒。你是个共青团员,应该事事起模范作用。”泽吉纳姆听从了爸爸的告诫。<br/> 过了不久,泽吉纳姆又不好好地劳动了。一天夜晚,索郎老人把女儿们都叫到身边,向她们讲起了悲惨的过去。解放前,他家没有土地,没有牲畜,索郎带着妻子和女儿,四处流浪乞讨。有一次,接连三天三夜下大雪,一家人蜷缩在雪地上,饥寒交迫,哭作一团。讲到这里,索郎老人看见女儿们流着眼泪望着自己,就又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掀开了头上的大石头,翻了身,组织了牧业社,才有了今天。只有人人为集体劳动,生活才能过得更好。劳动,是我们贫苦牧民的根本呵!”<br/> 三姊妹听了阿爸讲的家史,心里都很激动。大女儿泽吉纳姆还向阿爸发誓,保证为集体好好劳动,好好工作。从此以后,泽吉纳姆经常跟牧工一起生产劳动,对生产组里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br/> (本报驻四川记者)<br/> (附图片)<br/> 徐启雄 插图

上海青年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二十八周年 一批优秀青年先进集体受表扬

第2版()<br/>专栏:<br/><br/> 上海青年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二十八周年<br/> 一批优秀青年先进集体受表扬<br/> 新华社上海十日电 上海各界青年在“一二·九”运动二十八周年前夕,隆重举行纪念集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会上表扬了三十七名优秀团员、青年和十三个先进青年集体。<br/> 受到表扬的优秀团员、青年和先进集体,来自工业、农业、财贸、文教各条战线,其中有工人、农村人民公社社员、驾驶员、邮递员、售票员、三轮车工人、商店营业员、理发师,有学生、教师、科学工作者、演员、运动员等。上海协新打包站共青团员彭昌宗,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一年可为国家节约麻布近万米。获得先进集体称号的崇明县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全队近四百名队员,一年前都是市内各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去年“一二·九”前夕,他们响应党的号召组成农业建设队到崇明垦区农场参加建设,一年来已为国家生产了八十多万斤粮食和四万斤籽棉,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许多青年在劳动中提高了觉悟,参加了共产党或共青团。一些原来只准备在农村短期参加劳动的青年,现在纷纷立下了在农村干一辈子的决心。<br/> 共青团上海市委还发布决定,号召全市共青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这些优秀青年的优秀品质,更好地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作出贡献。

更好地反映当代生活和斗争 广东八个地方剧种会演现代戏 武汉市演员总结下乡演出经验

第2版()<br/>专栏:<br/><br/> 更好地反映当代生活和斗争<br/> 广东八个地方剧种会演现代戏<br/> 武汉市演员总结下乡演出经验<br/> 据新华社广州十日电 广东省八个地方剧种的二十五个剧团最近在广州会演了他们近年来为农民演出的优秀剧目。<br/> 来自全省各地的粤剧、潮剧、琼剧、话剧、山歌剧、花朝戏、采茶戏、花鼓戏剧团演出的二十八个现代题材剧目,反映了广东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也反映了革命斗争历史。会演剧目中还包括一些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剧目。<br/> 观摩这次会演的戏剧工作者在座谈中认为,这次会演的现代题材剧目集中反映了广东省现代题材剧目创作和表演的思想性艺术性不断提高,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粤剧、潮剧剧团演出的《红花岗》、《江姐》、《夺印》、《山乡恩仇记》、《红珊瑚》、《滨海风潮》、《两个队长》等十六个现代剧,是这两个剧种近年来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的新收获。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罗品超等演出的描写广州起义的《红花岗》,不仅从内容看是对长期演出历史剧的粤剧的一个重要发展,而且对粤剧的表演程式也大胆地进行了革新。过去潮剧演现代剧也比较少,这次广东潮剧院一团姚璇秋主演的《江姐》,受到观摩代表的好评,并且为市民举行了公演。<br/> 据新华社武汉十日电 武汉市许多艺术表演团体的一千多名演员最近在总结下乡演出的经验时普遍认为,农民对现代题材文艺作品的强烈要求,使他们对戏曲反映现实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br/> 今年以来,武汉市十多个戏曲团体组成了十七个演出队,前后两次上山下乡,历时五个多月。他们先后在四十二个县为一百二十多万农民观众演出了一千三百多场。几个月的演出实践证明,农民不仅喜欢优秀的历史戏,更喜欢富有教育意义、情节生动的现代戏。这些演出队带下乡的节目,除少数优秀的传统剧目以外,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和以革命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目。这些具有一定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戏在农村演出以后,反应非常强烈,台上台下常常引起共鸣,干部和社员普遍说许多戏使他们“擦亮了眼睛,受到了教育”。许多演出队走到哪里,哪里的干部和群众都点名要看现代题材剧目,说:“现代戏看了‘过瘾’。”<br/> 农民热爱现代戏的盛况使导演、演员们进一步体会到反映当代人民的精神面貌,表现当代的生活和斗争,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他们创作演出现代戏的决心更大了。许多演出队在农村演出期间就积极搜集素材,准备创作新的现代题材剧目,仅说唱团在下乡期间创作和编写的新曲目就有四十多个。汉剧著名演员陈伯华在农村演出期间注意熟悉农民的劳动生活,并且一次再次地观摩青年演员们主演的汉剧《赵玉霜》。她回到武汉后,就参加了这个戏的演出。<br/> 演员们还进一步体会到:要演好现代戏,必须和劳动人民进一步结合,加强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京剧著名武生高盛麟原来认为演好现代戏主要是技术问题,经过在农村生活三个月以后,他进一步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演员的阶级感情和生活体验问题。他在农村扮演《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时,便以这种新的感受,安排了新的唱腔和动作,群众反应很好。<br/> (附图片)<br/> 左图:北京京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地下联络员》的一个场面。剧中人阿庆嫂由赵燕侠(前右三)扮演。<br/> 新华社记者 钟巨治摄

五单位跑鹿射击邀请赛结束 谭炳贡韩昌瑞赵元春董富破一项全国纪录

第2版()<br/>专栏:<br/><br/> 五单位跑鹿射击邀请赛结束<br/> 谭炳贡韩昌瑞赵元春董富破一项全国纪录<br/> 据新华社上海十日电 一九六三年五单位跑鹿射击邀请赛九日在上海结束,射手们在比赛中打破了一项全国纪录。<br/> 在九日进行的跑鹿射击二十五次双发射团体赛中,由广西谭炳贡、河北韩昌瑞、黑龙江赵元春和云南董富组成的混合队取得了冠军,他们发射的二百发子弹总共命中了八三四环(满环一千环),打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射击队在一九六一年创造的八二九环的全国纪录,但是没有能够超过解放军射手刘玉华、姜立恒、刘维善、郑宝奎等四人今年十一月间在沈阳创造的八四五环的全国新成绩。<br/> 从六日开始举行的这次邀请赛,是由上海市体委主办的。其他项目的比赛结果是:跑鹿射击五十次单发射个人冠军为上海射手汤世梁获得,成绩是二二三环,接近了二二七环的全国纪录;团体冠军为混合队获得,成绩是八六四环。跑鹿射击二十五次双发射个人冠军为河北射手韩昌瑞获得,成绩是二一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