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胜利的考验
  ——记小北河公社依靠集体力量战胜灾害的历史
  辽宁日报记者 李彦阁
辽宁省一九六○年的特大洪水,曾经以它的全部重压,倾泻在诞生不到两年的人民公社身上。许多人担心她要经受不了这个重压,但是,历史证明,人民公社经受了种种折磨,依然保持着她那旺盛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成长、壮大。人民公社的力量从何而来呢?小北河公社的历史,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对比
小北河公社在辽阳城西一片沿河低洼的地方。整个公社夹在太子河、浑河之间,地形两头宽、中间窄,像一个酒壶。浑、太两河相距最窄的地方,只有两里多地,恰好像个壶脖。河水如果从“壶脖”这儿决口,两股洪水一汇合,当地立即变成泽国。所以群众有个口头禅:“不怕河涨水,就怕河亲嘴”。解放前,一进雨季,人人提心吊胆。那时节是“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老年人回忆解放前闹洪水的惨景:大水一决堤,顿时房倒屋塌,一片汪洋。老弱妇孺来不及逃命,不知有多少人死于洪水。那时苦就苦了穷人;地主富户手里有船,他们死不了,还趁水打劫,大发灾难财。灾后不知有多少人逃荒,景况十分悲惨。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沿河人们修河治水,先后建起长一百二十多华里、宽四五丈、高一丈四五尺的两道防洪大堤,挡住了外水,十几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水灾。可是,一九六○年,来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秋作物几乎全部冲坏,全社一万二千间房子,倒了九千多间,平地水深一丈四尺多,比历史上哪一次洪水都大。可是人心呢?并没有发毛,大家总觉着有靠头。这个靠头是什么呢?是党和国家的领导,是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社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相信能够依靠集体力量,很快度过灾后的困难,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这一点。水灾后仅仅两年多一点,房子又重新盖了起来,还增加了二千间,而且盖得更好了;百里大堤又修了起来,比过去更高,更坚固了;物品家具又添齐了,日子比过去更兴旺更富裕,灾害的痕迹一点也没有了。今年汛期,河水虽然也几次超过警戒水位,也曾出现过险情,可是人们心里有底。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相信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能够战胜洪水。
第一个考验——救人
一九六○年八月五日这一天,小北河公社的人们第一次感到了组织起来跟洪水斗争的力量。这跟没组织起来以前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听听几位社员讲他们的经历:
老社员王永福对记者说:五号那天早晨,我这个老的先转移到坝上,家里还有儿子、儿媳妇和孙儿孙女十几口在收拾东西。洪水一进村,我寻思他们完了,禁不住放声哭起来。旁边有人安慰说:“不要紧,都能救出来。”我嘴没说可心里想:“这时刻,谁能去救谁呀!”王永福,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生经历过了四次大洪水。他亲眼见到解放前三次洪水夺去不少人的生命,洪水后的灾荒疾病又夺走了不少人的生命,那个年月,各人顾各人,谁能靠得上谁呀!可是,比前三次更大的第四次洪水,是发生在新的时代里,岂能容它恣意吞噬人的生命。出乎老人的意料,他一家十几口人全被队干部救出来了。
连日在坝上护堤的社员徐洪财,一看洪水进村,打了个冷战。他想:我这一家算完了!家里只一个老婆领着大大小小七个孩子,恐怕是逃不出来了!然而,事实也跟他想的相反,他的一家也全都得了救。他说:“我万没有想到,不但孩子都得了救,连我那自行车和矿石收音机也给抢救出来啦!”
洪水冲下来的箱箱柜柜、包包裹裹,像小学生排队似的一个跟着一个往下流,却没有一个人去捞“洋财”。老人王永福看到这种情景,感慨地说:“真是世道变了,变了,船在地主手里,是打劫的船,在咱们公社集体手里,就成了救命船。”
潘家堡子二十四个男女社员,叫洪水围住了,水越涨越高。他们紧紧地胳膊挽着胳膊,二十四个人一条心,一面趟着齐胸的水向高地转移,一面呼救待援。当洪水涨到齐脖子的地方,正十分危急的时候,党支部书记蒲香德驾船赶到了,二十四个人一齐脱险。为什么二十四个人不各自逃命呢?因为他们相信集体一定会派船来营救他们。
第二个考验——度灾
洪水退去以后,人畜还都在,没有什么损失,这是值得欣慰的。可是一看庄稼,完了;房子,倒了;吃的、住的一切都成了问题。往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呢?这一冬就难熬。熬过了这一冬,到来春种地,再到秋收,这一个对头年,日子有多长啊!
“大水之后,必有凶年”的老话,威胁着人们。人民公社能有力量领导社员度过灾后的困难,恢复生产么?一些阅历较深的老人,最是忧愁,他们怕这一关过不去。可是他们不知道,公社领导上正在研究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计划。很快各生产队就用抢救出来的粮食办起了食堂。同时,立即动手搜集木料,重建新房。当时正是八月中旬,天气还热,抓紧时机,水退了一露地皮就抢种上了秋菜。两个月时间,突击盖上了六千多间房子,秋风起时,社员们就住上了暖房,睡上了热炕。这么短的期间,一下子盖起了这么多的房子,真不容易。这同旧时代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社员们说:在旧社会遭了灾,穷人就算别打谱盖房子,你上哪儿去求那么多的工给你盖房子?就算人你能求齐,饭你也供不起呀!
现在人民公社可真行,盖了房子,种上秋菜,又派出去一大帮人,打柴的打柴,割草的割草,打鱼的打鱼,放牧,编织,采集山货,进城拉脚,样样都搞起来了。社员说:各路进军,当前救灾和来年生产准备都计划到了。好像公社的人多了似的,其实人还是那些人,不过是集体经济能够把人力组织起来分工合作,把大困难都分了。
集体粮食快吃完了,国家的救济粮又源源运到。但是国家的粮食只能运到公社,而且是未及加工的原粮。生产队眼瞅着粮食,没有车,拉不回去。就是能拉到家,没有畜力加工,也不能吃。社员们说:要是过去单家独户,光这点困难就过不去,可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就是遭了大灾,底子还是厚。缺少运输工具,马上买进两辆大汽车,可以给各生产队送粮到家,不必生产队自己运粮了。
粮食加工没有畜力怎么办呢?研究的结果,非办电不行。办电谈何容易!需要电杆、电线、变压器、电动机,要很大一笔钱。公社虽说受了重灾,过去积累的底垫还是厚的,不出半个月,就建成了一座“变电塔”,接上了电源,给四个生产大队送了电,相继建立了电力粮米加工厂,粮食加工问题解决了。
第三个考验——种地
小北河这地方历来以农业为主,其他副业所占比重较小,灾后要想翻身,关键看第二年能不能争得一个丰收。要丰收,先看你能不能适时种上地。灾区,种子、农具、牲畜,样样都感到缺乏。特别是牲畜,因为灾后缺乏饲料,比较瘦弱,能够上套使用的不过七百多头。社员张守义说:“亏得办电,搞了粮米加工厂,节省下大批牲畜;要不然,春天种地紧忙的时候,要拿出一多半牲口去推碾子拉磨,还种什么地!”根据计算,一个三百六十口人的生产队,每天推碾子拉磨,要拿出四头牲畜,才能供上吃;全社三万六千多人,每天光推碾子拉磨就要拿出四百头牲畜。不办电,这四百头加工粮米的牲畜无论如何是腾不出来的;办了电,现在能上套的七百头牲畜,虽然还少,可是一头是一头,全都可以用到耕地上去。七百头牲畜只能耕地六七万亩,还有四五万亩耕不上。怎么办?公社向国家买来了九台拖拉机,解决了耕地这个紧急问题。
在灾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社员们鼓足干劲,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到底在五月中旬,把全公社十二万亩耕地一亩不拉,全种上了,而且播种工作相当细致。这一年获得了空前未有的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两万零三百五十吨,比大丰收的一九五八年还增产百分之十八。在这个基础上,一九六二年又取得一个丰收。两年之间,除了大牲畜头数还没有恢复到灾前水平以外,其他都恢复并超过了灾前。灾前有房子一万二千间,多是旧房草房,现有房子一万四千间,多是新房瓦房。按人口平均收入,灾前是八十元,现在上升到一百零五元。养猪由灾前的四千头,猛增到了一万头。灾前没有电灯和收音机,现在有了电,家家户户有电灯,百分之四十的社员买了收音机。手表、自行车和衣物等生活用品的数量也都远远超过灾前。
信念
受到特大洪水灾害的小北河,依靠集体经济力量,两年就翻了身。经过两年来的亲身实践,社员们深入地认识到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优越的所在。社员们在分析灾后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原因的时候,有的说,多亏植树造林;有的说,多亏洼田洼种、抢上茬偏收了小麦和豌豆……等等。这一切为什么现在能做到,过去就做不到呢?大家找来找去,找到了老根子还是在于公社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什么这样说呢?
全公社十二万亩耕地,有两万四千多亩好地在坝外,坝外年年受涝,大水大涝,小水小涝。可是个体经济时代,以至公社化前,涝地一直也没有种上耐涝作物——稗子和青麻,照旧年年种粮谷。因为个体经济乃至小集体经济生产规模的限制,在种植计划上不得不那样安排。人们明明知道,坝外种大秋作物就是冒险,可还是把一线希望寄托在老天爷身上,所以历来坝外地是十年九不收。公社化后,因为组织、经营规模大了,全公社范围内,只要在种植计划等方面加以调整,坝外地不种高粱、包米,改种耐涝的青麻和稗子,或者抢上茬,种小麦和豌豆;坝里保收地则不用再种稗子和青麻,全种高粱、包米。这样调整以后,就使各生产队的坝里坝外的地都能做到适地适种了。这样,小北河公社在洪水面前,对付洪涝灾害就有了三道防线:小水,有耐涝作物,坝外地过水也可以保收成,这是第一道;大水,坝外地有大部分种小麦和豌豆,洪水到来前就可以收到家,偏得上茬,这是第二道;再大的水,有百里大堤,挡住洪水,牺牲坝外,保全坝里,这是第三道。
社员们说:就往最坏处设想,再来一个特大洪水,三道防线全突破了,我们依靠集体经济仍然能够战胜灾害,继续前进。
听了社员这番话,我想:无怪乎生活在两河夹槽的土地上的社员们,面对着极其险恶的自然条件,能够有这样大的自信,对战胜洪水,充满了决心,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是组织起来的、用集体主义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民公社社员。


第5版()
专栏:

  修通“幸福路”
  中共黎城县源庄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 杨烈
人民公社化给山区人民带来了说不完的好处,其中改善交通条件,修通汽车路、马车路,就是很重要的一条。
“见面愁”
我们源庄人民公社,地处太行山中部。全公社十个生产大队,分居在东骆驼、西骆驼、源泉三条深沟里。这些村庄,大都背靠悬崖峭壁,建筑在山腰陡坡上。在过去,村与村之间,大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牲口驮上东西,来往对行就没法让路,群众称之为“见面愁”。解放前,源泉村的贫农杨金财,有一次赶着毛驴外出,在路上碰到本村村长董德奎赶着牲口迎面过来。金财紧拉慢扯着毛驴给他让路,结果还是把村长牲口身上的粪筐撞了下来,当场被董德奎饱打了一顿。村里人都感叹地说:“穷人连走路的权利都没有了!”
源庄一带盛产干果,柿子树、核桃树、花椒树遍山都是。农民除了种地以外,干果也是一项重要的生产门路。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干果变不成钱。就拿柿子这一项来说吧,解放前一年能产七十来万斤,可是能卖出去的还不足三分之一,下余的三分之二,农民除自己吃一些以外,多数都烂掉了。外来的商贩为了谋取暴利,向农民提出“买十加三”的苛刻要求,即:出卖一百个柿子,外加三十个。就这样,商贩还说是“图贱买老牛”,心里不乐意。由于交通不便,群众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也很难买到,即使买到一些,价格也比外地高好几倍。
修路难
交通不便,给源庄一带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因此,修建道路,是当地人民多年来的愿望。可是在过去,能有什么法子呢?一九三四年,反动政府曾说要修一条从黎城到辽县(即现在的左权县)的公路,村村拉差,户户派款,结果劳民伤财,半途而废。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里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当时设在源泉村的太行纸厂,打算从源泉到涉县辽城修一段公路,路线也测量好了,只是因为中间要占私人的一部分土地,交涉了好几年没有交涉成,最后只好作罢。
解放后,陆续建成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一九五五年冬天又转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的八个农业社,归两个乡管。在这段时间里,也曾经两次打算把道路修修,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社与社之间的矛盾解决不了。源庄和源泉两个农业社,人多地少,每人平均不到一亩地,修路再占地,那是一百个不能同意。五十亩农业社的村子,是公路必经之处,在这个村的路中间有座石圈,要通车,就得拆掉这座石圈,这个社的群众都反对。至于不靠路旁的那些农业社,因为事不关己,积极性不高。再说,当时的修路技术力量也是个大问题,什么测量路基呀,计算土石方呀,遇上大石头山还得爆破呀,等等,长期住在深山里的人们,连这些名词也没有听说过。县上倒有几个技术员,可是,地方大啦,一些主要干线还顾不过来,哪有工夫来这里。就这样,困难重重,修路的事儿只好暂时搁起来。
公社好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源庄和朱家峧两个乡的八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了源庄人民公社。
源庄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山区的土特产和城市的工业品,交流更加频繁,来往的运输量猛增。这时候,赶快把公路修通,成为山区人民更加迫切的愿望。公社党委根据广大社员的要求,把在兴建水利当中锻炼出来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勘察测量了由公社所在地通往县城的一段公路。这段公路在当年秋收以后,便动工兴建。
路虽然开始修了,但许多人对能不能修通,还抱有怀疑态度。正在这个时候,长治钢铁厂拉矿砂的汽车沿着未修成的山路颠颠簸簸地开到了源泉,捎带给公社拉了两吨煤。社员们看到山区里也能开进汽车,个个奔走相告。源泉大队六十岁的老贫农李阳春说:“想不到咱这辈子还能见到汽车。”公社党委抓住这件事,给广大社员算了一笔账:一辆汽车的载运量(按载两吨煤计算),等于两辆马车,四十头毛驴,拉进来的煤价,比马车和驴驮低一半还多。这笔账一算,大大调动了社员修路的积极性。源庄大队王双全老汉一家八口人,全部参加了修路。头一天过门的新媳妇秦纪兰,第二天就和大家一块儿参加修路。源泉大队对面有座婆婆山,社员们一次下了几百斤炸药,轰隆一声便炸开了;五十亩大队社员经过讨论,一致同意把村中间的石圈拆掉。这样,前后不到十天时间,通往县城的公路就修通了。这时,公社党委趁热打铁,又组织大家兴修公社到各大队的道路。到一九五九年春天,我们全公社的十个生产大队,有六个能通汽车,三个能通胶轮车,一个能通小平车。骆驼沟大队社员江其林说:“千好万好,没有人民公社好。过去是搭黑起五更,受罪骆驼沟(指路不好走),现在是人民公社化,建成‘幸福路’。”
幸福路
“幸福路”给社员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过去人担畜驮的活计,已为汽车、马车所代替。应该运出的粮食、干果、山条等土特产品和石英砂、瓷釉粉等工业原料,都运出去了。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四年中,全公社输出总量达到七百四十四万斤,超过公社化前十年运出总量百分之五十四点三。去年,不到十天工夫,全公社就用汽车、马拉车运出各种干果五十五万斤。由于运出了这些东西,加上各项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大大增加。全公社一九六二年每人平均收入,就比一九五六年提高百分之四十四。
社员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及时运进了山区。人民公社成立以来的五年中,输入总量达到四百一十二万斤,比前十年输入总量增加了百分之四十。所运进的物资,价格也大大降低。光吃盐一项的差价,全公社现在每年就比未修通公路前节省二千五百二十元。
交通条件改变以后,全公社新购置胶轮车十四辆、小平车三十六辆投入农业生产,从而腾出了大批人力畜力,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全公社一九五六年的粮食总产量为一百九十一万斤,平均亩产二百八十三斤,到一九六二年总产量增加为二百四十五万一千斤,平均亩产三百七十一斤,每亩单产提高百分之三十一点一。
交通条件改善后,也丰富了社员群众的文化生活,看戏看电影的机会也多了。
社员们看看现在,想想过去,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三面红旗!
(原载《山西日报》)


第5版()
专栏:答读者

  果树会不会被大水淹死
我们这里今年八月间连续下了几场大雨,许多桃、杏等果树因为水淹,叶子全部脱落。这样的果树是不是死了?如果没死,有办法使它来年照常结果吗?    河北省冀县 郭青云
雨水过多会使杏、桃、枣、梨等果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淹时间较长的,叶子全部落光,甚至死亡;受淹时间较短的,也会引起落叶,但是不一定死。受水淹过的果树,不能单凭落叶来判断它的死亡。
果树受到水淹以后为什么会落叶呢?这并不是水对树根有害,而是因为在多水的情况下,土壤中的空隙为水所填充,阻碍了空气流通。当土壤里缺乏氧气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损害果树根系的有毒物质。根部受到毒害就不能正常行使它的功能,仰仗根部供给养分的地上部分就断绝了营养来源,于是叶子被迫提前脱落。
今年受涝害的杏、桃等果树,如果没有淹死,并且在夏季已形成花芽,明年一般可以开花结果。因受淹而早期落叶的果树,体内虽然没有积累应有的养分,但是通过冬前和早春施肥,补充养分,也可能如期开花结果。
受淹过的果树怎样才能恢复健壮呢?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疏松果园土壤。雨涝后的果园土壤,一般板结或通气不良。浅耕正是疏松板结土壤的一个好办法。浅耕的范围包括树冠下和树冠外围三到五尺的地方。耕的深度大约三到五寸。在秋季进行浅耕,不仅可以促进果树根系的活动,并且可能在当年长出一些新根。
第二,给果树施肥。施肥能补给果树大量养分,有显著恢复健壮的作用。施农家肥和化肥都行。农家肥宜在秋后冬前施入,每株三十到五十斤。施用方法是在树冠外缘地上挖一个深七到八寸的环状沟,把肥料施入沟内,然后复土。如果使用化肥硫酸铵,宜在早春果树发芽前施入,每株半斤到一斤。土壤干旱,化肥不易溶解,影响根系吸收。在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施用的化肥应该先用水溶解,然后施入四寸左右深的浅沟内。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 崔致学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黑斑病甘薯与牛喘气病
黑斑病是甘薯的一种病害。黑斑病病菌能产生一种可以使牛中毒的毒素,因此牛吃了这种甘薯就会发生牛喘气病(也叫牛喷气病)。牛喘气病的症状是:食欲和反刍减少或停止,呼吸困难、急促、音响很大,精神沉闷,四肢肌肉颤抖,严重时背部皮下发生气肿。患病的牛,急性的往往在发病后十二到二十四小时死亡,慢性的可延长到十四天以上。
染黑斑病甘薯上的黑干疤含的毒素较多,据试验,每头牛吃十斤以上就会发病,除去黑干疤的喂二十斤也不受影响。这种病疤上的毒素耐高温,用一般煮沸办法不能消除。用带黑斑病甘薯磨制淀粉以后的残渣,也含有这种可以使牛发病的毒素。
黑斑病甘薯能引起别的牲畜中毒吗?在人工饲喂的试验中,可以引起羊和猪中毒,但在自然病例中却很少见。这是因为山羊、绵羊和猪不喜欢吃这种带病薯块的缘故。
预防牛只中毒的根本办法是不用带病甘薯和它的副产物做饲料。如果已经发生中毒,常用的抢救办法是:静脉放血二百到三百毫升,然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百分之十的葡萄糖各一千毫升,每天两次。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强心剂。用肥皂水灌肠或内服盐类泻剂,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 王绍华


第5版()
专栏:

  怎样贮藏橡实
贮藏橡子果实的目的分播种用与加工用两种。
播种用的橡实含水量应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温度宜在摄氏零度到三度。温度高了橡实容易生热发霉,低了易受冻害。贮藏播种用的橡实一般可用室内堆放法、坑埋法和水藏法。
室内堆放和水藏法适用于气候温暖地区。室内堆放时,用八成干的沙土,一层橡实一层沙土,或种、沙混合堆放。这样贮存要在堆内插上草束通气。为了防止虫蛀,堆放前每百斤种子可混合百分之零点二五到零点五的六六六粉零点四斤。水藏法是把种子装入筐篓,固定在流水中。
坑埋法适用于寒冷地区。坑宽、深三尺,长度视橡实多少而定。坑底铺沙,放入橡实时可以一层沙一层种,也可以种、沙混合。坑上复土,插上通气草束。埋藏时期宜在开始结冰的时候。
在林内或露天棚下存放的橡实,如果一层干落叶,一层种子相间堆起,也能达到贮藏作种的目的。
加工用的橡实,入库前的含水率应为百分之十四到十五。为了保证它在贮藏期不变质霉坏,一般办法是先曝晒七八天,再放置干燥处。
义君


第5版()
专栏:

  橡实仁做饲料
橡实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少量蛋白质、脂肪等,是酿酒、制淀粉的好原料。如果用来喂牲畜,营养价值也很好。据试验,一百斤橡实仁可顶八十斤玉米的育肥效果。如果从橡实成熟的八九月起,每头大克郎猪用三四百斤橡实掺糠喂到春节,一般毛重可到一百五十斤上下。河北省涿鹿县山区的农民还有用橡实仁饲喂耕畜的习惯。涿鹿县处理喂耕畜用橡实的办法是:连壳煮熟晒干,然后去壳。为了使耕畜爱吃,煮时并加少许食盐。
橡实仁含有单宁,能使猪只发生便秘现象。怎样克服这一缺点呢?可以采用水浸办法,也可以用和别的饲料混合饲喂的办法。单宁可以溶解于水,据试验,橡实仁经过水浸,所含的单宁能从原来的百分之十左右,减少到百分之五以下。
用橡实仁磨制淀粉以后的粉渣和酿酒以后的酒糟,虽然淀粉减少,但粗蛋白、粗脂肪,相对增加。如酒糟中的粗蛋白,就由原来的百分之六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七点六,粗脂肪由百分之二点四提高到百分之四点零四。由于在发酵过程中,单宁被酒麯分解或与蛋白质结合沉淀为不溶解物,所以酒糟中的单宁就很少了。
(综合来稿)


第5版()
专栏:节气·农事

  “立了冬,水见冰”
从太阳与地球间的相对位置来划分,“立冬”(十一月八日)是冬季的开始。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季节变化来说,它是接近实际情况的。从温度方面来看,当候平均气温降到摄氏十度以下,才算进入冬季。根据这个标准,在“立冬”前后,十度等温线已南移到济南、开封、西安一线。这时,东北、内蒙古、西北一带,平均气温已降至零下二到八度,黑龙江的嫩江地区,最低气温到零下十度;华北地区的平均气温也下降到四至六度。
俗说:“立了冬,水见冰。”节内,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开始结冰;东北、内蒙古地区十厘米深土层开始结冻;河北、山西最北部可能见到初雪。淮河流域各地,在“立冬”有早霜出现。纬度低的南方地区,“立冬”前后仍较温暖,广东、广西节平均气温在摄氏二十度以上。
从历年情况来看,“立冬”前后雨水不多,气候干旱。今年,华南、西南一带“立冬”前的降雨量比常年偏多,其他地区降雨比常年偏少。
“立冬”前后,华南地区继续收割晚稻和准备播种小麦等越冬作物,长江流域一些地区忙于冬耕稻田,华北南部一带正是收获大白菜盛期。“立冬”以后北方气温下降显著,这里的牧区、半农半牧区和一般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安排牲畜过冬事宜。“立冬”后到大地封冻以前,也是北方地区冬季造林的好时机。
务农


第5版()
专栏:资料

  我国的橡子
橡子是落叶栎类和栲槠类树木的总称。橡子种类繁多,我国约有三百多种。橡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野生植物资源,据林业部门根据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十一个省区不完全统计,约有一亿三千万亩。据估计,全国各地的橡子林约占我国森林资源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
我国资源较多、产量较大的橡子,有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辽东栎、蒙古栎、檞树,有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的栓皮栎、麻栎和分布在南岭、五岭等地的栲槠类橡子、白栎等。
栎类橡子的子实较大、产量也高,但质量较差。栲槠类子实较小、产量少,但是质量较好,含淀粉一般在百分之六十以上。(附图片)
左图:青冈栎的枝、叶、果实资料


第5版()
专栏:

在舟山水产学院养殖系三年级学习的李财根(右),是解放后蚂蚁岛公社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新华社记者 顾松年摄


第5版()
专栏:

山西太谷县侯城公社成立五年来,建成了十一座水库,并建起十八处电灌站。这是侯城大队水库和电灌站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第5版()
专栏:

广东中山县沙溪公社圣狮大队,今年的早稻生产遇到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旱。干部和社员们从顽强的抗旱斗争中,赢得早稻比去年增产一成半的胜利。   王鹤午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