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续谱”记
新华社记者 周祖佑
熟悉老红军王超和他儿子的人,都说他父子俩挺相像。
其实,六十多岁的王超,瘦小的身材,花白的胡须,走路还拄根拐杖。他儿子王绍南,是前年回到农村的中学生,今年才二十四岁,比父亲高半个脑袋,有着黑油油的皮肤,带几分稚气的面容。从外表上看,相差很远。
不过,人们的论断,却另有道理。
革命者的本色
那是一九六一年秋天,王绍南决定响应党的号召,跟随父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王绍南的父母亲都是一九三二和一九三三年先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老干部。一九五七年,王超正在休养所疗养,听到党关于干部上山下乡的号召,坚决不愿再过那安闲舒适的生活,要求回农村去。他原是雇工出身,当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党委的财贸部长,因为年老体弱,做不了多少工作,便想着到建设新农村的岗位上去出一分力。王超的家乡是湖北省应城县,那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他却选择了王绍南母亲侯安全的家乡——四川大巴山区万源县罗文公社去落户。王绍南开始时有些不明白父亲的用心,王超给儿子解释说: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够磨炼自己,一个革命者要永远保持革命者的本色。在新社会里长大的年青人,更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王绍南为父亲这种行动所感动,便下定决心,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回农村的愿望。不久,父亲的回信来了。信中写道:“欢迎你回来上农业大学,在农业劳动中锻炼成长。”还说:“回到农业战线,应该有决心。公社需要大批知识青年参加建设。你是革命家庭的后代,不能给老一辈丢人!”
这年冬天,王绍南回到母亲的家乡。王超早为他准备好了锄头、镰刀等一整套劳动工具。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嘱咐说:“这些锄头、镰刀,就是爹给你的武器。你首先应该当好一个普通社员,踏踏实实从劳动中学起!”
这也是一次长征
那是山区寒冷的黎明。山头处处映照着皑皑白雪。王绍南拿上锄头、镰刀,同社员们一起上山开荒。四周一片斧声、歌声和笑语声,王绍南的心情也特别激动。但是,一天、两天过去了,王绍南两手磨起了泡,浑身好像被绳索捆绑着一样,连臂膀也抬不起来。看到王绍南这副神情,有些人又打趣又怜惜地对他说:看你这样子,哪像个吃得苦的人?傍晚回到家里,王绍南把锄头一撂,躺在床上就懒得动弹了。
“绍南!碰到困难了吧?”王超亲切的声音在儿子的耳边响起来。王超喜欢给儿子讲述长征时的故事。那有多困难啊!但是,只要心头有股革命的干劲,哪怕刀山火海,也没啥可怕!王超那时候是个炊事员,出发要比别人早,休息要比别人晚。同样的爬雪山过草地,他们还要挑着更沉重的担子。有的炊事员,在宿营的水草地上,刚刚把一碗滚热的姜汤送到同志们手里,自己却倒在水洼里,永远停止了呼吸。不正是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念,支持着这些革命战士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吗?王超的话充满了坚定的力量。他说:“绍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次万里长征。同样要有远大的理想,艰苦的劳动,革命到底的精神!”
从此,王绍南每当有些松劲的时候,一想到父亲讲过的话,心里就像烧起一把火,擦把汗,喘口气,又坚持干下去。为了锻炼体力,每天收工,他还像其他社员一样,给家里背回一捆柴火。
从冬到春,从夏到秋,从播种到收割,王绍南终于学会了田间各项主要农活。去年他做的劳动日,是全队最多的一个。
更重要的学习
王超的身体虽然这样衰弱,却仍然洋溢着年青人的活力。只要对公社集体有利,哪件事他不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来?他为生产队保管过种子,三年没有损失,社员们叫他“放心保管”。老两口帮助生产队喂养过一头母猪,生下的两窝小猪,全分给生活较困难的社员喂养。有多少次,王绍南还看见父亲脱鞋下田,同社员们一起栽秧、薅秧。生产队要给他俩评工分,他们却坚决反对,说他们的粮食有了国家供应,这完全是义务劳动。王超还常常向生产队提出好些有益的建议。在一本小日历本上,每一页都写满了当地的农谚,每天的气象变化和农事动态。像这样的日历,已经积累了整整五年。
王超曾经谆谆告诫王绍南,不但要学习老农的生产技术,还要学习比生产技术更重要的东西。不过,真要帮助儿子把这更重要的东西学到手,也的确比学习生产技术更困难。
一场暴雨后的黎明,正是睡场好觉的机会。王绍南正是睡得很香的时候,突然,父亲在房外喊他:“绍南!昨晚下雨你没听见?快起来,看看田水去!”
王绍南暗地里有些嘀咕:昨夜才查过田埂,再说,每块田都专门有责任人。但是,他不敢跟父亲顶撞,勉强爬起来,披上蓑衣,出门一看,父亲也穿着蓑衣,浑身湿淋淋地。他一块块田检查过去,可也奇怪,昨夜明明堵得严严实实的田埂,已经被雨冲垮好几处。水哗哗往外直流。王绍南赶忙把缺口一一堵上。早饭时,他浑身水淋淋地回到家来。王超恳切地对他说:“绍南,不是爹有意找你麻烦,一个好社员,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随时把集体生产放在心眼里。刚才,我原本出了门,想自己去查看,仔细一想,不督促你,会把你惯坏了!”
这一天,王绍南越想越感动。有多少个清晨,他曾经看见父亲踏着泥泞,冒着风雨,从田间回来,还再三向他讲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什么自己对待集体生产却没有父亲这样的感情。
王绍南劳动得更加勤奋了。谁把犁耙忘在田里,他就悄悄地搬回来,送进保管室。不论怎样艰苦的活,他都带头去干。半个多月以后,又下了一夜暴雨。天刚麻麻亮,王绍南就翻身起床,到田间查看去了。转过一个田角,他猛然听见哗啦啦一片声响,后山奔来一股洪水,冲垮新修的排洪沟,夹泥带沙,直往稻田冲去。正在这时,邻近的几个年青人也赶来了。他们顶着风雨,有的搬石,有的垒土,汗珠和雨水流成一片。好半天,终于把排洪沟修好。接着,他们又继续到别处查看。这天早晨,他们总共抢救了十亩庄稼。
就在他出门的时候,王超已经醒来。听着儿子的脚步声,老人心里有多欣慰啊!儿子开始把一种最重要的精神学到手了。
他只有一个要求
还是王绍南回乡不久。有一天,父亲叫他拿来一把算盘,当场考起他的珠算来。这可是王绍南学得最差的一门功课。王超很不满意,就亲自给儿子复习珠算。劳动了一整天,夜里还增加这样一个“负担”,王绍南有些不以为然。王超见他懒洋洋的样子,劝导说:“你自己也常说,公社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年青人。珠算在农村用场最大。连珠算也弄不透彻,那咋行?”
去年秋天,王绍南被选为大队出纳员,需用珠算的时刻果然到了。王绍南回来向他父亲诉苦,怕落个“戴上磨盘唱戏,吃力不讨好”。王超望望儿子,问道:“绍南,你说说,一个革命者应该咋样要求自己?”王绍南没有马上答复。王超又说道:“爹就只有一个要求,能多给党做点事就好!”
看见儿子默默不语,王超又开导儿子说:“绍南,这是对你,对我们革命家庭的信任。能够多替大家办事,应该是我们一辈子最大的光荣。大胆干吧,只要对党忠诚老实,我相信你能把工作做好!”
在王超鼓励下,王绍南把新的工作担负起来了。每过十天半月,王超还叫他搬出账本,笔笔开支,张张发票,他都仔细查对。只要发现半点疏忽,就要叮咛一番,叫他当场改正。
有一天,社员唐明德来领款,王绍南没在家。王超听说唐明德没带领款单,叫他办了手续再来。第二天,唐明德带着大队长的字条来了。王绍南已经取出钱来,王超叫他等一等,用手接过单据,看了一看,仍然要他别付款。原来,大队长陈日志没有在条上盖章。王绍南说:“大队长亲自对我谈过,不会错!”王超不同意。他说:“搞经济工作,就讲究个手续清楚。你是替全大队二百多户社员管家。别忘记了,每一块钱都是社员的血汗!”他坚持要王绍南把条子带给大队长盖了章,然后才把钱付出去。
许久以来,这里的支部书记和干部、社员,时常要接待王超的来访。虽然他口说是探亲访友,但是,一坐下来,老人却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王绍南是否经常向支部汇报工作?是否定期请求检查账目?大家对王绍南的工作有什么意见?等等。虽然每次的答复都使他比较满意,访问回来,他却很少称赞儿子,总是把听到的意见转告儿子,嘱咐儿子更努力地工作。
在王超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王绍南似乎触摸到一个老党员忠于党和人民的火热滚烫的心。在深夜独自做账的时候,在根据计划付出每笔款项的时候,他都很自然地要反复忖度一下。他感到,有一双亲切严格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永远给予他激励和鼓舞。
一页新的“家谱”
在王超老人房里,珍藏着共青团达县地委去年十二月发出的一幅奖状。上面写着:“奖给在农业战线上获得优异成绩的知识青年王绍南”。
今年春天,王绍南被选举为罗文乡和万源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出席了共青团四川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这真是整个偏远山村的一件喜事。千家百户,有多少社员都下决心要向这革命的家庭看齐,有多少年青人表示要学习王超和他儿子树立的范例,安心农村,热爱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说,王超不愧是受了党和毛主席教育的老革命,王绍南也不愧为老革命的接班人。
但是,有谁当面向王超谈到这些,他却只是笑笑,认为那不过是按照党的教导,尽了一个革命者应尽的责任。
他的儿子王绍南,新当选为团支部副书记,最近给共青团万源县委写了一个工作汇报。上面谈到的每项成绩,几乎都是他带头做的。但是,在汇报材料中,他列举了许多团员和青年的名字,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自己。有人偶然看见这个材料,问他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谈谈他的作用。这个年青人认真地回答说:“我作了些什么呢?那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社员、普通团员都应该做到的吗?”
认识王超父子的人,谁不感到他们俩的确是如此相像呢?
在老红军王超夫妇用几十年血汗写成的革命家庭的家谱上,他的儿子绍南已经开始续写下新的一页了。


第5版()
专栏:短评

要有这样的爱子之心
爱子女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怎样爱护他们,从哪些方面关怀他们?人们的看法并不都是一样的。老红军王超同志教育儿子王绍南的事迹给人很多启发。
每一个父亲或母亲,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在旧社会,所谓
“有出息”,就是要求子女十年寒窗,一朝发迹,装饰门楣,光宗耀祖;实质上也就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添砖增瓦,以巩固其阶级统治。今天,我们教育子女,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也就是有出息的人,将来对国家、对人民贡献越大,就是越有出息。
王超同志长期参加革命战争,他认为那是最有出息的事业。现在年迈体衰,不愿意做比较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机关工作,而自愿下乡参加农业生产,他认为这也是最有出息的事业。他选择了偏僻的山区落户,正是考虑到那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可以更好地磨炼自己,永远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更好地磨炼儿子,使他将来真有出息。在劳动中,绍南的双手磨起了泡,浑身累得几乎动弹不得……。这些,王超看得是很清楚的,他心里不怜惜儿子吗?当然不是。可是,他具有更远大的眼光,更崇高的情感,知道现在这样磨炼他,正是真正地怜惜他。他亲切地给儿子讲长征途中的故事,坚定儿子的革命意志,鼓舞他战胜困难的信心,使他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也是一次伟大的长征。革命教育和劳动实践锻炼了儿子的意志和体力,去年一年中,绍南终于成为全队做劳动日最多的一个社员。
但是,教育并没有停止。在一场暴雨后的黎明,王超唤醒了熟睡的儿子,共同为队里的田地堵水排水……。对于这种艰苦的而且似乎是额外的劳动,绍南开始也曾有某些抵触情绪,可是王超同志教育他说:“一个好社员,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随时把集体生产放在心眼里……,不督促你,会把你惯坏了!”这一切使绍南真正摸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忠于党和人民的火热的心,使他体会到一个革命者最优良的品质,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此,儿子更加勤奋,更加关心集体,王超同志从中感到真正的欣慰!
宋朝范仲淹曾经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警句。但是真正具有这种思想品德的,只能是共产党人。我们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先进阶级的代表,我们来自劳动人民,我们搞革命只是为了解放人民,而不是为了“作官受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王超同志的教育下,他的儿子,一个新一代的革命者逐渐成长起来了!


第5版()
专栏:

广州市举办多种小型街史展览会
街道居民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
编者按:同农村一样,广大城市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也有着极其深重的阶级苦难。为了不忘过去,特别是教育青年一代,广州市许多街道举办了街史展览会,这种做法证明很有教育意义。
由于城市人民分散在各行各业,也由于城市生活的种种特点,他们之间平时往来不多,不易了解街道历史,举办街史展览会能够弥补这些缺点,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历史事实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当然,除了街史展览这一种形式外,城市还具备着进行多种多样形式的阶级教育的条件,可以多加利用。
广州市有六十一条街道最近一个时期分别举办街史展览会,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向居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些展览会办起来简便经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几个月以来,已经吸引了七十多万人前来参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举办这种展览会的仓边街和二龙街,在今年四月份组织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把本街群众回忆出来的新旧社会对比的材料,用连环画、民歌等形式表现出来,再向居民展出。这些小型展览会虽然只有五六十幅画,但很受欢迎。由于创造了许多方便条件,许多平日因作息时间不同、语言不通或家务牵累而不常参加街道会议的居民,也有机会前来参观。街道展览成为吸引当地男女老幼的新鲜事。
中共广州市委肯定了这种街道展览会是向居民进行阶级教育的好形式,并且帮助他们总结了经验,向全市推广。
几个月以来,广州市的街道展览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办了起来,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有些街道展览会除展出连环图画以外,还增添了照片和实物,吸收了目击街道变迁和身受旧社会迫害的老居民担任讲解员,现身说法地进行教育。
这些街道展览会的内容,都是本街的历史、劳动人民翻身史和地主资本家的发家史。因为全是真人真事,看了更能使人信服,并且容易引起联想和共鸣。大新街展览会挂着的一幅《血泪图》告诉人们:现在本街孩子们嬉戏的场所,正是解放前的“弃婴井”和旱灾时饿死人的地方。解放前一个姓谭的妇女生了六个儿女,曾忍痛亲手把饿死了的五个孩子扔在“弃婴井”里。许多群众看了这幅《血泪图》,纷纷请老年人带他们到现场去参观,以便牢牢地记住父兄们过去的苦难。许多受过苦难的居民看了展览,情不自禁地“吐起苦水”来,越诉说越感到新社会的幸福。
二龙街展览会系统地展出了《二龙今昔》、《二龙“皇帝”罪行录》、《龙田地主剥削史》、《黎钻翻身史》、《苦尽甘来的何培》等八组连环画。许多青年人和新迁来的居民都认识黎钻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娘,可是,人们只知道她是全市有名的街道积极分子,却很少有人了解她过去的悲惨遭遇。黎钻小时曾被卖给地主做婢女,被毒打得死去活来。她的弟弟被拉去当“猪仔兵”,哥哥被地主诬为小偷活活打死,父亲、嫂嫂、丈夫和两个侄儿都是饿死的,真是称得上“家破人亡”。
许多老居民看了这些剥削阶级的罪行录以后,个个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可是,当他们看到《鹤鸣六巷变迁史》的时候,又不禁破涕为笑。鹤鸣六巷是二龙街许多小巷中的一条,很有代表性。这里居住了十七户搬运、建筑、榨油工人,在解放前的十年当中,就饿死了十个人。解放后,这十七户老居民都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些人购置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孩子进了学校,有十户新建和修缮了房屋,人人心情舒畅,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看了《鹤鸣六巷变迁史》,居民们对比自己家庭的翻身史,都觉得自己今天是身在福中,干劲更足了。
这种街道展览会更是教育青年一代的活教材。许多家长都携儿带女来参观,用展出的事实来教育后辈。大东街的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堆烂得像鱼网一样的棉背心,补得面目全非的棉毯和裤子。原来,这是居民何莲家几代人解放前御寒的衣物。展出那一天,何莲让她的儿孙来参观这些“传家宝”,教育儿孙要热爱新社会。大新街一位姓卢的家长,在参观了展览以后,回去向子女讲述了过去从未说过的解放前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许多青年看了展览以后,都希望把展览资料好好保存下来,以后经常看看,永远不忘记过去。
广州市许多街道举办街史展览会以来,附近一些城镇的街道干部前来学习,这个经验还将逐步推广到广东省各中小城镇。中共广州市委决定把这种街道展览会长期办下去,并且根据中心工作变换展出内容,使它逐步成为对居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固定阵地。
(新华社)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影响薯块生命的外界因素
甘薯的薯块,不论在田里或贮藏窖中,都是有生命活动的。当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或妨碍薯块生命活动的时候,它就会因此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坏烂)。
薯块生命活动的有关外界因素有二:一是气象因素,二是生物因素。
冷对薯块的为害
在气象因素中,温度、水分、空气和薯块的关系最密切。甘薯是怕冷的植物,许多试验证明它不能忍受摄氏九度以下的低温。薯块遭受九度以下低温的为害,叫冷害。冷害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甘薯在窖藏期发生的坏烂,一般与冷害有关,大田期受冷害,往往在窖藏期坏烂;窖藏前期或中期受冷,往往在窖藏中期或后期坏烂;春季坏烂并不是“暖坏”,而多半是严冬受了冷害。
热不是坏烂的原因
有些人认为薯块怕热,这是一种错觉。自然界出现的高温一般不但不为害薯块,而且往往对它有利。在薯块进窖初期利用高温进行的愈合处理,其根据就在于此。薯块受任何原因而发生腐烂的时候都要放热,发热是腐烂的“果”,而不是腐烂的“因”。当然,并不是贮藏期温度越高越好。温度高,薯块呼吸强度相应提高,这样不但多消耗养分,并且会使薯块发芽(薯块发芽的临界温度是摄氏十五度)。
水对薯块的影响
水和薯块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液态水对大田里的薯块可以发生涝害,还能使贮藏期的薯块发生硬心、硬皮,甚至坏烂。气态水通常是以相对湿度来表示的。在薯块入窖初期,高湿度对薯块伤口愈合有利。据试验证明,温度条件相同(摄氏二十八点八度),相对湿度为百分之九十时,伤口三天愈合,相对湿度百分之六十六时,则需十一天。贮藏中、后期的相对湿度以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为宜,过低薯块会因失水而皱缩。但是在一般贮藏窖里,很少发生湿度过低现象。这是因为薯块中的水分很多,窖内空隙较小,薯块中蒸发的水分足够供应所需要的湿度。
薯块代谢不能离氧
空气中的氧是薯块进行正常代谢过程中不可少的因素。空气不足,薯块的呼吸作用受到影响,伤口愈合缓慢,组织内的抗病菌物质受到限制,坏烂更快。在严重缺氧情况下,由于薯块进行缺氧呼吸,体内产生酒精,发生自体中毒现象。水浸或闷坏的薯块多有酒味的原因即在此。认为窖藏的薯块“怕酒”,是倒因为果的看法。
黑斑病是薯块的大敌
影响薯块生命活动的生物因素包括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病害中的黑斑病、软腐病是贮藏期中的大敌。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都能为害薯块,贮藏期的湿度适宜病菌发展,为害更重。软腐病在低温条件下为害剧烈,这并不是病菌喜欢低温,而是由于在低温条件下,薯块抗性降低,更容易被病菌侵入。
虫伤是病菌侵入的门户
害虫中的地下虫蛴螬、蟋蟀等经常咬破薯皮。虫伤是病菌入侵的门户,有虫伤的薯块更容易感染薯病。害虫还是携带病菌的媒介。鼠害在咬伤薯块这一点上,和地下虫害相似。
以上事实说明,构成薯块坏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项因素的致因则更为错综复杂。例如,收获过迟、薯块堆放田野过夜、窖大薯少、封窖过迟、复盖不良等,都足以形成冷害。又如随意调用种苗、拔苗栽插、年年连作等等,都会助长黑斑病等病害传播蔓延。由于以上不良措施,就为薯块坏烂伏下根源。可见贮藏甘薯是一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不同情况下有不同坏烂的原因,只有找出和堵塞这些根源,才能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
张必泰


第5版()
专栏:

油菜的三大类型
油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芸苔属约有一百多种,栽培的油菜仅为其中的几种。我国目前栽培的油菜,按其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学的差别,分为三大类型——白菜类型、芥菜类型和甘蓝类型。
白菜类型 油菜是白菜的变种,叶子很像小白菜,植株较矮小,所以又叫矮油菜或小油菜。这个类型原产我国,现在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种植面积约占油菜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八十,各地种植的本地白油菜都属于这一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冬性弱或较弱,通过春化阶段不需要严格的低温,过早播种,年前会抽苔开花;苗期生长快,成熟期早;需肥较少,抗旱耐寒性较强;容易感染病毒病与霜霉病;种子较小,千粒重较低,单产也较低。
芥菜类型 油菜的叶形似芥菜,植株高大,所以又叫高油菜或大油菜。它原产我国甘肃等地,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栽培较多,我国南部丘陵地区也有少数栽培。各地种植的腊油菜、辣油菜、苦油菜都属于这一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根系粗壮发达,抗旱力强,不易倒伏,耐瘠薄,抗渍力也较强。这一类型油菜的冬性一般较弱,但也有冬性强的品种。生育期比白菜型要长些。它的有效分枝部位高,适用于间作混作。种子小,千粒重低,单产量也低。
甘蓝类型 油菜的叶形似甘蓝(包菜),植株较为高大,主要在长江流域和西南几省种植较多,估计约占油菜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各地种植的“胜利油菜”“322”“363”等,属于这一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一般冬性较强,苗期生长缓慢,生育期一般为二百一十到二百三十天;耐肥耐寒性强,但不耐旱不耐瘠薄,不抗菌核病;种子大,千粒重高,产量高而比较稳定。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油菜良种“363”“409”和“川农长角”
“363”是一九五七年从“胜利油菜”中选育出来的一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经过湖北省许多专区、县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农场的试验示范表明,“363”一般比“胜利油菜”早熟五至七天,增产百分之十以上。这个品种,在棉花油料两熟的旱作地区和水稻油料两熟的水田地区,都适宜种植。
“363”与“胜利油菜”相比,形态类似,植株稍矮,分枝性强。角果圆而稍大。
“363”的冬性较弱,春化阶段不需要严格低温。春播也能收到一定产量。幼苗冬季生长快,生长势强,现苗开花期早,成熟期也早。在获得同等产量的情况下,“363”的需肥量比“胜利油菜”较少。
“409”是“363”的姊妹系。其特征特性与“363”相似,栽培技术也相同。但是它的经济性状比“363”更为优越,增产更为显著。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九六二年甘蓝型品种区域试验,“409”亩产三百五十九点五斤,比对照的“胜利油菜”增产百分之五十。这个品种先后在南京和湖北荆州专区试种,也表现很好。
“川农长角”是以“胜利油菜”为母本,“成都矮油菜”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一九六一年在四川各地进行多点试验,单产比“胜利油菜”提高百分之二十至六十四。在湖北试种表现也很好。
“川农长角”株型较“胜利油菜”高大,分枝多而松散,分枝部位低,花序长。这个品种的最大特点是角果很长,平均长达十点一到十点四厘米,比“胜利油菜”差不多长一倍。每果平均粒数比“胜利油菜”增多百分之十七左右。种子直径比“胜利油菜”大百分之十以上。千粒重比“胜利油菜”高三分之一以上。经济性状表现突出优良,增产非常显著。
“川农长角”属冬性品种,幼苗生长缓慢,春前不易抽苔开花。生长势比“胜利油菜”旺盛,生育期与“胜利油菜”相近。抗病力也较强,同时具有耐肥特性。   赵合句


第5版()
专栏:节气·农事

“禾怕寒露风”
十月九日是“寒露”。“寒露”是表示节内的温度很低,露水冷得将要结冰了。
“寒露”期间的温度,仍在继续剧烈下降。节内平均温度:东北和内蒙古是六到十度,华北平原是十到十六度,长江流域是十六到二十二度,华南地区是二十二到二十六度。除华南地区外,别的地区的温度比“秋分”降低五到七度。从多年气象记录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北部、西部高原地区,平均初霜期都在十月二十一日以前。如果按最早初霜期来看,淮河和秦岭以北地区都有可能在“寒露”期间出现早霜。
“寒露”期间的降水量,除华南地区比“秋分”减少二十五毫米外,其它地区无大变化。东北、内蒙古北部在节内可能降雪。
在这个节令里,黄河流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大多收获完了,农民们正进行秋耕、积肥等,为明年丰收准备条件。淮河流域这时正在播种冬麦。“寒露子,霜降麦。”长江流域不少地区习惯在“寒露”期间播种油菜子。岭南地区的双季晚稻在“寒露”前后抽穗扬花。但在这个期间,由于北方冷空气强劲南下,常常出现不良天气,晚稻正常开花受精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禾怕寒露风”农谚,正是说明这个情况。  小农


第5版()
专栏:

爷爷的生日(木刻)   李少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