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试论雷锋的世界观的形成
关锋
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建设是重要的,思想建设也是重要的。而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对于保证工人阶级的事业一直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对于避免修正主义,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
在我们国家里,青年一代在迅速地成长着。许多青年人迅速地树立了牢固的或比较牢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一个。雷锋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具有典型性。对这个过程,从认识论上加以总结,是有普遍意义的。
从一个贫苦农民到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出身于一个极其贫苦的贫农家庭。他的童年受尽了苦难的折磨,父亲、母亲被地主逼迫而死,在六岁上就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九岁上,他的家乡解放,从此得见天日。童年的经历,使得雷锋在感情上仇恨地主,热爱革命。这种感情,是他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良好基础。但是,他所以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却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党的培养下,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结果,革命斗争锻炼的结果,思想改造的结果。
雷锋自己说:“一九五八年入厂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抱着感恩的思想埋头苦干的工人”。①
感恩思想——感共产党的恩,报共产党的恩,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解放的劳动农民的一种善良思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思想,可以成为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动力;如果善于运用和启发,这种思想,会成为接受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但是,感恩思想毕竟不属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范畴,如果任其自流,不进行教育、改造和提高,那么它还会走到自己的反面。只是对于共产党感恩、报恩,并不能抵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在一定条件下它就会转变为向党要报酬的思想,以至忘本,成为个人主义者。这种实例不是没有的。开初,感恩、报恩,积极工作;过了一个时期,他就觉得报恩已经报够了,而且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现在应该是党和人民给他报酬的时候了。
雷锋发现了自己曾经只是抱着感恩思想,这说明了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此后,在党的领导下,他更加积极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更加自觉地改造思想。后来他逐渐学习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认清了共产主义的伟大前途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荣责任,才成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到底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一九六○年的一篇日记里写道:
“今天,我国的领土台湾,还被美帝国主义和蒋匪霸占着。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穷人没有得到解放。他们没有吃、穿,受压迫,受剥削。我决不能眼看着他们受欺凌,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怎样才能永不忘本?必须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一个人,如果只是抚摸自己的疮疤,那么,“好了疮疤忘了疼”,就会是不可避免的。
从感恩、报恩思想到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伟大的飞跃。
从感恩、报恩思想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改造。
毛泽东同志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当然,剥削者的改造和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不能混为一谈。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②
工人阶级为什么也需要思想改造?这是因为:第一,工人也会沾染上非无产阶级思想;第二,工人阶级也不能自发地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把工人阶级的阶级感情提高为理性的东西,从而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也是思想上的改造。如此说来,出身于贫雇农的人要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当然更必须经过思想改造了。
农民的思想改造,不仅要克服他们可能沾染上的剥削阶级思想,而且必须克服由他们本身阶级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上的消极落后方面;就是他们的劳动者善良品质,提高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境界,也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改造。
人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从来就不会自发形成,而是教育养成的。这一点,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对于年轻一代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说来,则是更加重要的。在旧社会,人们身受剥削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是逼迫被剥削者走上革命道路的客观力量。不革命,就难以活下去。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式改变了,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被摧毁了,剥削阶级从经济上说来也基本上被消灭了,虽然阶级斗争仍然要长期存在,并且有时候还会很激烈,但剥削阶级分子却主要是用糖衣炮弹向我们进攻。对于没有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说来,这种比较隐蔽的阶级斗争形式往往不易察觉,对于剥削阶级的进攻往往不能从生活上直接感觉到它的逼迫。同时,由于自己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也就比较容易忘记还受着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受苦受难的国际弟兄。因此,在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了。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家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比以往有更好得多的条件对广大青年进行教育;但是,如果放松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而任其自流,他们同样能够受剥削阶级思想的腐蚀。这是因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已经铲除了地主、资本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剥削和压迫,而剥削阶级的思想却还广泛的存在着,它会通过各种渠道,于不知不觉之中影响人们的思想。
在毛泽东同志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统一这个伟大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国家在土地改革完成之后,紧接着就是合作化运动,在经济上完成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之后,接着就进行了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一个不断革命的环境,是培养青年一代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良好环境。
党的教育和不断革命的环境,是雷锋也是其他青年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前提。
下面,我们对雷锋学习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
“问题——学习——实践——总结”
在党的领导下,与革命斗争的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雷锋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东西。
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对于共产主义世界观说来,当然也是这样。但是,作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却不是独立地重新去概括实践,独立地去重新创立一套世界观的体系(这是不必要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是一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固然,每一个革命者都有可能去概括新的实践经验,从而丰富已有的概念或者创立新的概念,就是说,有可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作出新的贡献;但是,在此之前,也必须经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在自己头脑里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创立过程,或者研究、概括新的革命实践经验来发展这个世界观的过程,跟学习经典著作,在自己头脑里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并不是等同的。怎样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认识论的基本公式,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呢?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呢?
雷锋同志,在党的负责同志的帮助下,根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这样一个学习公式:“问题——学习——实践——总结”。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公式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所谓问题,在雷锋那里,是从实践中来的,它或者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问题,或者是对于国际、国内形势等等的认识问题。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习理论就同改进工作、改造思想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在学习中获得了心得就要付诸实行,实行之后,根据实践结果进行总结,检查自己的学习心得对头不对头,并且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扩大和加深学习心得。这是一个工作过程、实践过程,又是一个学习过程、思想改造过程。它在根本上,既同经验主义的盲目实践相对立,又同教条主义的学习相对立。
雷锋提出和实行的“问题——学习——实践——总结”这个学习公式,包括着四个结合。这就是:一、“学习毛主席著作与改造自己的思想相结合”;二、“学习毛主席著作与改进自己的工作结合”;三、“学习毛主席著作与搞好训练提高技术结合”;四、
“学习毛主席著作与学习国内外形势、党的任务、方针政策相结合”。这样就正确地解决了学习同工作的矛盾,理论学习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矛盾;并且,既避免了教条主义,又避免了经验主义。
学习理论,必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和都能够用理论独立地去解决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革命路线问题。用理论独立地解决重大问题,这同一个人在理论上的成熟程度分不开,同实践经验也分不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熟过程。所以,对于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有必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和自己的思想问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有些青年学生,在学习哲学联系实际问题上,却往往容易犯这样的毛病:目标很大,一动手就要独立地解决大问题(当然,从长远来说,应该有雄心壮志);而对于自己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却不肯认真地想一想。这样,结果往往是,大问题不会联系,“小问题”不肯联系,结果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落了空。而雷锋同志,却把理论学习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到的,就要做到,言行一致。例如,他学习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帮助一位同志解决了思想问题;学习了《愚公移山》,就鼓起了更大的干劲,战胜了投手榴弹的困难;学习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帮助贫农吕常泰解决困难;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就在星期日休息时间带病帮工人们推砖,在乘火车时当乘务员,解决旅客的困难;学习了《纪念白求恩》,就把自己节省下的钱,支援灾区……。
从根本精神来说,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中的最重要的东西。没有言行一致的精神,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学不进去,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
“问题——学习——实践——总结”,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论公式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在这里,不是自己去从实践经验概括新的概念,而是学习经过经典作家已经概括出来的东西,是经过读书、体会和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变成自己的血肉。有人把学习过程归结为“理论——实践——理论”,这是不对的。它的错误不在于重视理论,而在于从理论出发,不是从实际出发;在于归结到理论,不是归结到改造世界。而“问题——学习——实践——总结”这个学习公式,虽然和创立新概念的科学研究过程有所不同,但它却也是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的。在理性的东西指导下认识感性的东西,
把感性的东西提高为理性的东西
就一般的人类认识秩序说来,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对于共产主义世界观创立过程,以及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概念、范畴,以发展和丰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说来,当然也不会例外。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在人们学习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也起作用;但是,这个学习过程,毕竟同创立和发展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不同,它不是学习者个人独立地根据感性经验、特殊认识形成理论、一般认识,而是学习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雷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感性的东西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雷锋这里,感性的东西,主要的有:(1)他幼年亲身经受的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2)从部队举行的回忆、诉苦会所接受的关于阶级压迫的感性知识;(3)从有关小册子和电影看到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等许多共产主义战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4)他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从我国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等历次革命运动中所接受的若干间接经验。否认或轻视感性经验对于学习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作用,就违背了唯物论。
但是,第一,雷锋并没有停顿在感性认识阶段。停顿在感性认识阶段,并不能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第二,雷锋并不是自己根据感性经验去创立世界观的一般的理论范畴,而是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对于特殊的认识和一般的认识结合起来。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唯物论,而与教育学上的机械论相对立的。
例如,雷锋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雷锋幼年身受了地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在受到党的教育以前,他并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就是在他受到启蒙教育以后一个时期内,对于阶级、阶级斗争的概念和阶级存在、阶级斗争的事实,理解也不深。他是在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逐步加深认识和领会阶级斗争学说的。这个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地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而是两者互相作用,把从书本上学到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概念同阶级斗争的感性事实结合起来,因而对阶级和阶级斗争概念的理解深刻了,同时,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实,感觉也深刻了。经过对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的学习,雷锋在一九六一年的一篇日记
中这样写道:
“看问题不仅要看现象,还要从现象中抓住本质。有人说南方的地主剥削农民轻些,农民受的苦浅些,北方的地主狠些,剥削农民重些,农民受的苦深一些,这都是不正确的。张三地主是活阎王,李四地主是笑面虎,这绝不能说张三地主不好,李四地主好些。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这里,雷锋并不是(或主要的不是)用“我看到的南方地主和北方地主一样狠”这种经验的事实,来驳斥“南方的地主剥削农民轻些”的错误观点——单纯地用经验事实来驳斥是不够的;而是从一般的阶级斗争的理论,从地主阶级同农民的阶级关系的实质来看问题,从而揭穿某些地主“好些”的假象。这里,雷锋并没有创立新的概念,而是把感性知识同从经典著作中学到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样一结合,在他的头脑里,地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概念就具体了、充实了;对于地主(无论是活阎王还是笑面虎)剥削、压迫农民的事实的感觉,也就更加深刻了。
行之有效的忆苦会,就是用阶级斗争的感性事实进行阶级教育的方法,但这里也必须引导人们把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即把阶级斗争的感性事实和阶级斗争的科学概念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雷锋在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实:
“……昨天我在军人大会上忆了苦,到会的一千多名战友,以及家属都很同情我过去受的阶级苦和民族苦,都掉下了辛酸的眼泪。……今天我找了一个战友谈心。我问他在旧社会受过苦没有?他低下了头回答说:‘我爸爸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冬天冻死了,三岁的小弟弟被饿死了,妈带着我要饭,受尽了折磨和痛苦。’我又问他:‘在旧社会里为什么穷人受苦、富人享福呢?’他说:‘穷人在旧社会命不好,富人的八字好,运气好。’我说:‘过去所谓的富人——地主、资产阶级,现在都垮了台,穷人都当了国家的主人。这难道说富人的八字就不好了么?穷人的命就都好了么?’
他两眼看着我,答不上来。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主要是他还有迷信思想;没有掌握阶级分析的武器。……必须从阶级根源上来找原因,来认识它。一件事物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它符合哪个阶级的利益,不符合哪个阶级的利益,这样一分析它的性质就清楚了,是非就明白了,就能正确对待它了……。”
雷锋所说的这位战士,显然尚处于缺乏阶级觉悟的阶段。他亲身经受了阶级压迫之苦,不用说,雷锋忆苦时,他也是流了辛酸的眼泪的。但他对于这些感性事实却没有理解,他不是把穷富对立归结为阶级的划分,而是归结为“八字”、“运气”。他还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他也许从别人那里听到、在书本上看到过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名词。在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具有丰富内容的具体概念,而在他那里却只是空洞的抽象名词。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该怎么办呢?停顿在感性阶段吗?不行。停顿在感性阶段,他自己的苦,忆多少遍,或者听别人多少次忆苦,也还是不能提高阶级觉悟。听任自然,让他自己去把感性认识(阶级压迫的感性事实)上升到理性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概念)吗?不行。不错,每个人感性经验积累得多了,都要往理性阶段上升,但这是一个艰巨的、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过程,而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能把感性的东西改造、制作成科学概念的。在有了科学的概念之后,当然不应该让新的一代的每个人,自己去重新形成这些概念;否则,就等于取消理论学习和教育,也等于否定科学认识的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正确的办法,就是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科学概念和感性事实结合起来。对于学习者说来,是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一般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又是把感性事实提高到理性、把个别提高到一般来认识的过程。雷锋自己的学习和提高阶级觉悟的过程是这样,他对于新战友的帮助,也是这样。
人们在学习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理论的过程中,感性东西和理性东西相结合的具体情形,不必和雷锋的学习过程完全一样,例如大学生的学习就会有很多不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把理性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结合起来,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根本的东西:为谁活着,怎样做人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③这个道理对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学习,也是适用的。
在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学习中,要抓住什么根本的东西呢?用雷锋的话说,就是:“为谁活着,怎样做人”。
在雷锋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党对于雷锋的培养,他自己的学习,都抓住了这个根本的东西,树立“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品质。如果说,开初雷锋对于这一点还不是有意识的话,那么在党的培养下,在他自己努力学习过程中,就越来越被明确地意识到了,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学习革命英雄的榜样,他都抓住了学习和树立共产主义品质这个核心。在一九六一年的一篇日记里,雷锋写道:“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是他自己学习的真实总结。
雷锋的高贵品质,也是判定雷锋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根本标志,这就是:他在自己言行中体现了“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伟大精神,在日常的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了
“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的伟大精神。
一个人的本事有大有小,哲学的学问有多有少,但是树立了雷锋这样的人生见解并且付诸实行,那末,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就是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最根本的东西。
或者有人说,以上所说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不是世界观的问题。我以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所谓人生观,乃是世界观的核心。因为,一切哲学(关于世界观的体系),都贯彻着一定的人生指导原则,都是指导人们处人处事的行为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连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积极作用的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在内,都贯彻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它的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基础。无产阶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则贯彻着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和群众观点等等是它的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基础。
一个人,虽然有了某种世界观的一些知识,但是他并没有以这种世界观的指导原则来确定人生目的,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能说,他已经树立了这种世界观。反之,一个人虽然关于某种世界观的知识不够多,但他确是用这种世界观来确定人生目的,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说,他基本上树立了这种世界观。解决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世界观的问题;没有解决“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生观就是世界观。
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的科学观点,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同时又是人生指导原则,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对于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说来,后者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因为只有有了后者,才能把辩证唯物的自然观、社会观和方法论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挂在口头上。一个个人主义者,是不能真正学懂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些人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范畴、规律的知识记得烂熟,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是同这些知识背道而驰,在思想深处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改造自己头脑里的个人主义,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思想。
当然,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思想,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各方面的基本观点相联系的。在雷锋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在解决“为谁活着,怎样做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同树立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是联系得非常密切的。他从书本上、实践中学习这些观点,并且自觉地用以检查自己的思想,改正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这几个观点,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的观点。如果不树立这几个基本观点,“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当然不能正确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规律的知识,也就不能真正接受。老一辈革命者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确的政治观点是灵魂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④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政治斗争。一个人,在阶级斗争中,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不能不迷失方向的。
从雷锋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在对他进行世界观的教育的同时,也抓紧了政治教育,他自己也很自觉地及时学习党的形势指示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他在一九六○年入伍时向党提出的保证中,就有这样一条:“加强政治学习”,“努力学习政治”;后来他在总结学习经验时,还提出了学习理论必须与国内外形势、党的任务、方针和政策结合。事实证明,这样一结合,就得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学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观点的学习结合起来:一则在自己的行动中有了灵魂,从而把世界观的原则运用到了自己的实践行动中去,正确地为人民服务;二则,更便于对世界观的原则加以融会、贯通;三则,也可以从这里学到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观察当前问题的方法。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是互相促进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学习同正确的政治观点(党的形势指示、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学习结合起来,是有普遍意义的。对在职干部适用,对青年学生适用,对哲学研究工作者同样适用。
哲学研究工作者如果忽视政治学习,也会在政治上失掉灵魂。而在政治上失掉灵魂,就是他们曾经真正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也会引起自己的世界观的瓦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先例。例如普列汉诺夫,早期是一个相当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写出过不少很有价值的哲学著作,而后来他却堕落成了一个修正主义者,最关键的,就是他不能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对革命的战略、策略作出了机会主义的解决。固然,这同他的世界观上的缺陷大有关系;但是,当时的列宁的战友和学生也并不是都在哲学造诣上高过普列汉诺夫的,当然也不是都能独立地解决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问题的,然而因为他们虚心向列宁学习,学习他的《帝国主义论》和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方针,所以他们能够做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造诣方面,也越来越高。普列汉诺夫在政治上失掉了灵魂,终于变成了修正主义者,这时候,在实际上,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当然已经瓦解了;而且,在理论上也日益倒向资产阶级世界观。
(原载一九六三年第五期《哲学研究》杂志,本报转载时有所删节)
①此处和以下所引雷锋的话,均见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雷锋日
记》。雷锋写日记并不是给别人看的,他也没有想到会出版,
这是他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所以,可以作为
研究雷锋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的最好资料。
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版,第二十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四百六十页。
④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版,第二十三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