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为农轻重各部门提供更多效率高质量好的设备
沈阳试制成功九十多种新机械
武汉一批新产品供应市场,许多老产品增添花色
据新华社沈阳三十日电 沈阳市机械工业今年一至三季度试制成功的九十多种新产品,一部分已成批生产,有的已供应使用单位。
这些新产品包括农业机械、精密车床、煤矿和石油工业设备、轻工业机械等等,大部分是工厂自行设计的。经过严格的鉴定,新产品全部达到了设计标准和使用部门的要求。
适合农村用的一种新型配电站设备,不久以前在沈阳变压器厂试制成功。它由变压器、开关柜两大部分组成。高压和低压控制装置、避雷器、仪表等都安装在开关柜内。它可以同一万伏高压输电线通电,把高压电变为二二○伏或三八○伏的低压电,作为农业排灌、耕作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动力。最近在辽宁召开的东北三省农村电气化座谈会上,各地的专家和农村电气化工作者们认为,这种设备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移动,容易使用、维护和修理,价格也比较便宜。
除了配电站设备以外,为农村和农业机械工业试制的新产品,还有拖拉机厂用的车床、钻床,农业机械修理工具,农产品加工机械等许多种。这方面的新产品占沈阳机械工业今年新产品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沈阳第一机床厂为拖拉机厂试制的一种曲轴车床,能自动进刀、切削,自动退刀、停止,工作效率很高。
沈阳机械工业今年还为煤矿、石油、冶金、纺织、合成纤维、日用品等工业部门试制成功许多新产品。不久以前,沈阳水泵厂为石油工业试制的一台裂化油泵,能把温度很高的裂化油原料输送到加热炉去提炼汽油。这个厂为煤矿试制的一种多级耐酸泵,经本溪、淄博等煤矿试用证明,它排送井下酸性液体的效率比一般水泵高。
煤矿用的一种轻型挂式防爆荧光灯,最近也在沈阳市照明器材厂试制成功,它能代替笨重的手提灯和头顶灯。第一批产品已经运到抚顺胜利矿,很受矿工欢迎。
沈阳重型机器厂试制成功一种薄板轧机,每年能轧制一万吨零点五毫米的薄钢板。这些薄钢板可以加工成一千四百万个搪瓷面盆。
鞍钢无缝钢管厂用的轧辊,要求很精密,普通机床加工不了,过去是用进口的轧辊磨床加工。现在,这种轧辊磨床已由沈阳机械工业职工制造出来。
据新华社武汉电 武汉市场上出现的几十种当地制造的新产品,引起了顾客们的注意。熟悉武汉市场的人说:近三年来,武汉工厂企业生产新产品,数今年最多。
已经上市或供应农村和工厂的新产品,有农业用的低扬程大口径水泵,化肥碳酸氢氨,塑料水车叶板和掀板,小型碾米机,电动轧花机;有人民生活需要的灯芯绒,平绒,丝光卡叽,塑料台布、雨衣、窗帘等塑料薄膜制品,自行车内胎和外胎,弹子锁;有工厂用的精密的光学曲线磨床,滚刀磨床,大型化肥设备,等等。
这些新产品中,有一些是去年试制成功今年成批生产的,有一些是今年试制成功随即成批生产的,还有一些是试产试销的。据有关部门调查,仅是今年试制成功的比较重要的新产品就有二十多种。还有许多老产品增添了新的花色,仅花布一项,今年印染成功的新花色就有四十六种。


第2版()
专栏:新产品

新产品
北京起重机器厂新制成的十五吨轮胎吊车,操作灵活,能载物行走,可以装换五种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吊臂。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摄
上海化工厂生产的九十毫米塑料水车管,适于北方农村深井使用。
新华社记者 顾松年摄
沈阳第三机床厂试制成功的六轴自动车床,是制造汽车、拖拉机、轴承等不可缺少的设备。
新华社记者 苗明摄


第2版()
专栏:

辽宁蚕茧丰收
新华社沈阳三十日电 我国柞蚕茧主要产区的辽宁省,今年秋蚕茧获得好收成。广大蚕农踊跃向国家收购站交售新茧,在二十天中,全省全年的收购任务就完成了。目前,各产茧社队还在继续向国家出售。
今年,辽宁省放养的七万多把秋蚕,普遍长得好,结茧多。从当前各地摘茧的情况看,主要放蚕的岫岩、庄河、盖平、凤城等县,茧产量比去年增加很多。历年单产较高的安东县,今年平均把产量达六万粒左右。著名种茧基地的凤城县靉阳公社,今年放养的九百六十四把秋蚕,结茧的产量和质量都较高,种茧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今年各地收摘的茧,大部分是茧层厚、份量重、丝絮好的好茧。据有关部门估计,全省每千粒蚕茧的重量,平均可比去年增加半斤以上。
为了实现丰产丰收,各地蚕农提出了“不丢一粒,粒粒还家”的口号,努力精收细摘。岫岩、庄河等县许多公社生产队,还组织妇女、老年人和儿童等辅助劳力,上山复收。


第2版()
专栏:

广东海盐增产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到十月二十日已超额百分之二十三多完成了今年的海盐生产计划,盐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三。
今年广东气候干旱,有利于海盐生产。全省近百个大、中、小型盐场的职工,抓紧纳潮制卤,尽可能地扩大生产面积,上半年的生产面积就比去年同期扩大约百分之十。
广东省一九五八年以来建设的新盐田逐步成熟,产量提高。占全省现有盐田大半数的老盐田,近年来不断增添设备,改善生产条件,现在的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比去年提高两成左右。
海盐的质量也比去年有所提高。海南岛屿莺歌海和琼山盐场所产盐的质量,大大超过了计划指标,一等盐比去年成倍地增加。
(附图片)
左图:辽宁安东市郊今年蚕茧丰收。蚕农们正在装车,准备送到茧站出售。
郝永铨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上海第三机床厂淬火小组发挥主动精神
自制保温设备节约生产开支
新华社上海二十九日电 上海第三机床厂淬火小组工人自制一种简易保温设备,使工厂节省了一万多元开支。
这种保温设备是用水泥、耐火砖、铁皮、石英砂制成的。它所耗费的材料和工时,总共只值五十多元。工厂付出这点代价,却可以少购买一只电炉。
新制的简易保温设备,是供搪缸机零件在热处理以后慢慢冷却用的。它的使用效果很好,完全可以保证零件的质量。在没有这种设备的时候,零件冷却是在电炉中进行的。
搪缸机是修理拖拉机汽缸用的设备,它的搪杆、蜗杆等主要零件都要经过热处理。这些零件在电炉中进行高温处理以后,必须焖在炉子里慢慢冷却,每次需要一昼夜的时间。今年,上海第三机床厂的搪缸机生产任务比去年增加了四倍,原有的电炉不够用,工厂领导就向上级申请添置一只电炉。
淬火小组的工人打听到买一只新电炉需要一万多元,就想节省这笔开支。组长江志定看到零件在电炉里冷却的时间太长,影响了电炉的周转,他想如果零件能在电炉外边冷却,电炉的使用效率不就提高了吗?
他和车间技术员一起做了一个铁桶,铁桶里放个热水瓶胆似的圆铁筒,再在铁桶和铁筒之间放上石棉。把零件放进铁筒里,果然收到了慢慢冷却的效果。但是圆筒小,装不下多少零件,而且操作不方便,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淬火小组的工人和车间主任、技术员,从这次试验中看到零件放在电炉外边冷却是可行的,就集体研究出一个新办法:在地上挖个小床样的坑,里面铺上水泥和耐火砖,中间再放个铁箱子,铁箱子里填满石英砂,把零件窝在里边慢慢冷却。他们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砌了这么个“小床”,试验的结果很好。现在,零件在电炉里热处理以后,马上就取出来放进“小床”逐渐冷却,电炉又可以趁热立即处理第二批零件。


第2版()
专栏:

全国体操和四单位技巧运动锦标赛结束
据新华社武汉电 一九六三年全国体操和四单位技巧运动锦标赛的技巧运动比赛,已经在二十七日晚结束。至此,这次锦标赛已经全部结束。
在这次比赛中,安徽二十岁的刘宝慧和十七岁的丁照芳分别获得了男女单人跳跃(包括翻跟斗等动作)比赛的冠军。其中丁照芳是自一九五九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以来,第三次获得这个项目的全国冠军。她这次的成绩是三十七点一五分。获得这项第二名的是广东的龙履洁,成绩是三十五点六五分。
刘宝慧在男子单人跳跃比赛中表现也很出色,他的成绩达到了三十八点一五分。著名男子单人跳跃能手、上海选手陈宏群没有参加这次锦标赛。
这次技巧运动比赛是在二十七日这天举行的,参加的有上海、安徽、江苏、广东四个单位的三十名男女选手,共进行了四个项目的比赛。其中男子四人团体的冠军争夺赛相当激烈,最后江苏队以一五一点○五分的成绩获得这项冠军,上海队名列第二,成绩是一四七点七五分。
这次的另一项男子双人动作比赛的冠军,被江苏队的余忠培和步庆明以七十三点一分的成绩夺得(这项只取一名)。
据新华社武汉电 一九六三年全国体操和四单位技巧运动锦标赛的体操比赛,已经在二十六日晚结束。解放军二十三岁的刘荣弟和江苏二十岁的朱佩兰分别夺得了男、女全能冠军。
这次锦标赛是从十月二十三日开始在武汉举行的,有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二十四个单位的二百六十五名男女选手参加。著名体操选手于烈烽、廖润甜、冯代俊、阮国良、郭可愚、黄薇、佘淑勤等十六人因为要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所以没有参加这次锦标赛。
这次的体操比赛各个单项都只举行自选动作的比赛。比赛结果,江苏选手获得四项冠军,解放军和广东选手各获得两项冠军,北京和黑龙江选手各获一项冠军。
参加这次体操比赛的运动员中,大部分是在一九五九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比赛中的突出表现博得了观众的好评。男女十二项冠军(包括男、女全能冠军),有四项被新手夺得;在男女十二项被录取的总共七十二个名次中(每项录取前六名),有二十九个名次为新手所占。


第2版()
专栏:

科学技术给农业生产插上了翅膀
东北旺公社粮棉畜菜连年增产
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这个公社注意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切通过试验的原则,并根据新的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要求,规定了各项农活的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目前各项主要作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用机械代替了人力畜力。
据新华社三十日讯 记者贺新创报道:来到北京郊区东北旺人民公社的人们,会很快被一种景象所吸引。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广应用,给这里的生产插上了翅膀,使得全公社的粮食、棉花、蔬菜和牲畜连年获得全面增产。
这个公社成立以后的头三年,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七以上,一九六二年平均亩产又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今年,在一半土地遭受涝灾的情况下,据各生产队仔细估算,粮食总产量仍将比去年增长近百分之五。
一九五八年以来,这个公社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改变了过去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些较落后的耕作技术和习惯。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建的八道防护林带像一排排绿色的屏风,护卫着公社的土地。两万多亩耕地按照机械化、水利化的要求,被整齐地划分为六十六个大田耕作区、蔬菜区和果树区。各耕作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渠道和电线,组成了灌溉网和电力网。各个耕作区里都安装有电力带动的机械。总长五十华里的十一条排灌干渠,使全社的耕地可以及时地得到灌溉或排出日降雨量达二百毫米的雨水。电力水泵把平地水渠中的水引上了山坡,使山上的果园也得到充足的灌溉。现在,公社生产中的各项主要作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已经用各种机器代替了人力和畜力。
由于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而使劳动力有了剩余,加上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添置农药和药械,植物保护工作因此有可能被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这个公社对黄瓜霜霉病、玉米钻心虫等病害已经能较好的控制。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的良种,代替了世代相传的低产品种。今年,玉米双杂交种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百分之四十。
公社在推广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首先注意了从实际出发。每当决定大规模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来改革生产技术之前,公社就责成干部和技术人员先下去摸土地的“脾气”,向群众学习。这些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各个生产队里,和老农一起逐块调查各种地块和不同作物区的土地的特点,了解农民是怎样耕作和为什么这样耕作,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推广科学技术的基础资料。
同时,他们还坚持了一切通过试验的原则,注意用“样版”来示范。公社成立后不久,决定把原来高低不平的土地彻底平整一下,以便对符合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的机耕耕作区、灌溉网和电力网作出全面规划。这件大事,使许多干部和社员都很兴奋,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安。他们担心这样大规模翻地会不会把两万多亩熟地变成生土,影响作物产量。这时,公社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就一面在一块菜田里作小型试验,一面向农民请教生土迅速熟化的办法,后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灌水施肥,蔬菜果然丰产。在这个基础上,公社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试验。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在试验过程中共同出主意、订措施,使两千多亩小麦的产量比往年旱地提高了一倍多。这样连续试验了四五年,一九六二年终于全面平整了土地。
东北旺公社还有一份技术操作规程,它根据新的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要求,规定了各项农活的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研究生产,检查生产,都按照这个规程办事。每年秋后,社队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都要开会逐一讨论这一年大面积推广运用技术的经验,制订和修改一些操作规程,然后交给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讨论。通过这样不断的讨论,让社员认识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的好处,加深社员们对新的科学技术的认识。


第2版()
专栏:

同甘共苦十三年
——记日本蕨座民族歌舞团
新华社记者 余志恒
几乎每一个观看过日本蕨座民族歌舞团在北京演出的人,都深深被那朴素的来自民间的歌舞所感动。有不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同志谈到,当他们观看日本艺术家的演出时,感到分外亲切,仿佛他们又置身于革命摇篮延安,观看当年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表演。在演出的节目中,从鼓舞人们争取自由解放的八丈岛的鼓声、古老的《鬼剑舞》,到合唱组曲《村里的年轻人》,观众都可以看到这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演出,鲜明地反映了日本人民长期以来在反动统治下争取民主解放斗争中,在生产劳动中,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对自己民族的美好未来,怀着无限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些演出为什么具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呢?他们所走过的是怎样的道路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歌舞团团长原太郎和副团长横山茂,他们说,日本蕨座民族歌舞团成立的十三年,是和日本工人农民同甘共苦的十三年。他们像充满生命力的蕨草一样,在劳动群众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可是,任何事情开头总是困难的。日本蕨座民族歌舞团最早成立时,只有原太郎、横山茂等两三位音乐活动家。他们像初出巢的海燕一样,勇敢顽强地在暴风雨中飞翔、斗争。当时,战后的日本,百孔千疮,经济萧条,有许多工人成了半失业状态的临时工。原太郎等就是为这些缺乏精神食粮而经济又很困难的临时工演出,给他们鼓舞和力量,激发他们阶级斗争的热情,使工人们团结起来反对失业、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战争。原太郎说:“那时,我们经常巡回演出于工人之中,从早到晚,一天要跑三四个地方。虽然到处奔波,饥寒交迫,但是,我们一想到野坂参三同志提出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文艺方针而奋斗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全身都是力量,忘记了一切。”
他说,记得有一次,他们给矿工演出时,演出中途被资本家和反动工会头子所打断,并且把他们直接押解到火车站。当时已经夜深人静了,末班车已经开走。到哪里去投宿呢?歌舞团的人想蹲在车站过夜,也被反动派撵了出来。守在车站外的打手们乘着消防车,用水龙头吓唬他们,逼得他们不得不离开车站,在无边的黑夜里流浪。但是群众向他们伸出了温暖的手,一家居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把自己盖的被子给他们盖,还有一个工人的母亲送米给他们做饭吃。
原太郎说,今天在北京舞台上响起咚咚的开场鼓声,就是十一年前“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和工人队伍在东京广场上示威游行时响的鼓声。当时,英勇不屈的日本工人的鲜血洒在广场上,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鼓声震撼了广场的上空,召唤了更多的工人来到广场。那时,日本警察想把我们抓走,我们不得不逃到北海道避难。那激动人心的鼓声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横山茂向记者介绍了十年前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一九五三年十月,已经有九个伙伴的蕨座歌舞团初到秋田县的一个偏僻的农村,那时,正是日本农民收获的季节。但是,举目四望,田野里一片低矮、枯黄的稻禾在秋风里摇摆,严重的霜害使它没有结穗就枯死了。他们看到这暗淡的情景,心里很难过,想到农民今后怎样过日子呢?他们分散住在贫苦农民的家里,默默地同农民坐在地炉边,相对无言。农民的心在哭泣、在悲痛。他们多么想能分担农民们的一些痛苦啊!原来决定当天晚上为农民演出,看到这些情景后,他们的心都冷了。农民还有兴致来看他们的演出吗?他们怀疑着。可是,“研究日本民谣,继承民间艺术,创作新的民族艺术”,这是日本共产党的号召。既然为农民而来,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也要为农民演出。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当晚演出。没有想到,演出的效果非常好,村内外很多农民都来看他们的演出,每唱完一曲歌,跳完一个舞,农民们都报以极为热烈的掌声。当横山茂在舞台上唱起了《秋田姑娘》和《八木小调》等民谣时,台下的农民观众也同他一起高声地唱起来,有些老年妇女还跑上舞台,同歌舞团的女演员一道跳起了民间舞蹈。当时横山茂被日本人民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横山茂说:“没有想到,我们唱农民自己的歌,跳农民自己的舞,能够在沮丧的日子里,唤起农民对于明天的巨大热情。”
歌舞团在日本“民歌宝库”的秋田县,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困难接踵而来。他们没有钱,吃饭、住房都成问题。九个人就分散住在贫苦农民家里,白天帮助农民种庄稼和作家务事,晚上大家就聚集在一起学习讨论,或者制定工作计划。他们先后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由一个工会工作者慷慨地把他的仓库捐助给歌舞团,歌舞团自己动手修盖了卧室和厨房,才有了个比较固定的地方。他们演出的服装、道具也是非常简陋的。在演出时,男舞蹈演员只是在衬衫上外加一件罩衣;女演员只有一身白花布衣裳。唯一的布景就是一块紫色的幕布。他们没有照明器材,就在白天公演。农民忙的时候,就免费送戏上门。在农忙时,演员们还同农民一起播种、插秧、收稻;在农闲时,他们向农民学习民间传统歌舞。
初期,农民不愿把自己的艺术传给外人。农民们认为,如果把艺术传给别人,自己的村子就要遭受水灾,整个村庄就会变成汪洋大海。他们说:“我们的歌舞主要是献给神的,在舞台上演,神会不高兴。”后来,由于演员们积极劳动,热情地帮助农民干各种活,农民就对演员说:“可以把歌舞传给你们,你们靠得住,神不会恼怒的。”农民不喜欢把民歌记成谱,演员就把它强记在脑子里,晚上躲在床上记。在学习像《鹿舞》这样一些比较剧烈的舞蹈时,演员们连续几个钟头地学,累得脚抽筋,腿都站不起来了。但那些六七十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慈爱地把他们从地上扶起来,继续教,演员们也继续顽强地学。演员们把这些歌舞学会以后,经过仔细研究,去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部分,吸取歌舞中健康的、积极的部分,然后再把这些经过整理加工后的作品,表演给农民看,请农民鉴定、提意见,并且根据农民的意见反复修改。就这样,歌舞团积累了许多为群众喜爱的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充实的人民生活内容的节目。
文艺为工农服务,工农的实践又丰富了艺术,这是歌舞团感受最深的一点。原太郎说:“人民群众的生活是艺术的宝库,只要你去挖掘,那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在谈到倍受人们赞扬的合唱组曲《村里的年轻人》中的第一部分《从冬到春》,包括《山风歌》、《地炉歌》、《春》三首歌曲时,他说,十年以前,他在日本东北宫城县一个贫穷的山村里呆了半个多月。那时正值数九寒天,山风呼啸,天空乌云弥漫,大雪纷飞。村里的农民团结一起,抵御了这场狂风暴雪。当时,他不仅参加了这场同暴风雪的斗争,还同农民们围坐在炉火熊熊的地炉边,促膝谈心,度过了十多个北国的漫漫长夜。群众中的一事一物,当地的一情一景,都深深地打动了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终于写出了这样感人的歌,创作了这样一部战斗性强、民族风格鲜明、完美地反映现代日本青年农民生活全景的歌曲。已经五十九岁的原太郎,还常同他的妻子、歌舞团演员原由子一起参加劳动,帮助农民插秧、收稻,从劳动的实践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不断地创作新的歌曲。《村里的年轻人》的第三部分《从夏到秋》,包括《彩车》、《成熟》、《收割》三首歌曲,就是原太郎和他的妻子在参加劳动后共同创作的。
只有在深入农村以后,才能真实体会到农民心灵深处的感情。横山茂说:“日本民谣的特点,旋律单调,听起来比较悲哀。但是,当你了解到日本人民有着一个伟大不屈的灵魂时,尽管歌调悲哀,你一定会带着力量来唱这些调子。这样,你才能真实地表达出农民内在的情感。”他当时就感情充沛地唱起了一首日本南部赶牛的歌曲。他说,日本农民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要用农民自己的歌,来唤起他们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自豪感,以及为美好的未来而进行斗争的热情。
原太郎对日本音乐、歌舞的现状颇为感慨。日本的广播、电视节目,充满了西方的爵士音乐和腐蚀人们斗争意志的黄色影片。现在日本有一千多万台电视机,平均每八人到九人有一台电视机。电视节目中百分之四十六都是充满恐怖、凶杀、色情的美国片子,靡靡之音代替了日本的民族音乐,摇摆舞代替了日本的民间舞蹈。他说:“可以这样说,日本人民自从处于美帝国主义军队半占领状态下,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了。年青人更不知道本民族音乐的旋律”。他希望日本文艺界有更多的人来恢复本民族的风格,创造本民族的音乐。
原太郎的这一席话,更加令人体会到,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反动统治的迫害下,在黄色文化包围中,蕨座民族歌舞团饱经风霜雨雪,苦斗十三年的经历,是多么令人钦佩。现在,歌舞团在日本劳动人民的关怀下,它已由开始的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一十一人。他们的足迹走遍了日本东北的许多县市,并且还扩展到东京、大阪、横滨等各大城市,每年观众达到四十万左右。歌舞团现在已经根深叶茂地在劳动人民中成长着,成为日本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日本反动派所扶植的黄色文化进行斗争的一个坚强堡垒。
蕨座歌舞团所走过的道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是文艺为工农服务的道路。原太郎说:“我们是毛主席文艺思想的老老实实的实践者。”是的,蕨座歌舞团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始终高举日本革命文艺的旗帜,鼓舞广大日本人民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反动派,从日本蕨座民族歌舞团,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民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正如诗人郭沫若在题赠日本蕨座歌舞团的新作中所赞美的:
“大和歌舞入幽燕,人自蓬莱胜似仙。
驱鬼插秧一条线,同甘共苦十三年。
谁言月亮花旗好?敢信风骚本族妍!
群怨兴观观止矣,塤箎协奏造春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