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王支书碰到了三件事
本报记者 汪琦
七月下旬的一个星期日,是北京少见的炎热天气。前门外最热闹街道上的老正兴菜馆,又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在这样盛暑的日子里,一般的菜馆,都是顾客减少,销售额下降,这就是商业上的所谓淡季。老正兴在这一天,却出现了营业上的高峰,无论是服务人次或卖钱额,都达到了今年以来少有的纪录。
老正兴为什么与众不同呢?从表面上看起来,老正兴还是那三大间称做北厅、中厅和南厅的店面,还是那六十多名职工。服务员照样不顾汗透衣襟,端菜送饭;厨师依然一边挥汗,一边拿着大铁勺炒菜。这一切全没有变,变的是职工的思想和做法。群众观点在许多职工的思想上生根发芽了。职工的思想变化,又是跟党支部书记王儒屏的一段经历分不开的。
三件难办的事
王儒屏在旧社会当过店员,为资本家干了一二十年,还没有机会学会掌勺手艺;在那个时候,“掌勺”比普通店员吃香得多。解放后,他多半的时间是当干部,今年四月到老正兴担任党的支部书记。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他碰到了三件事,使他的思想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
有一天,夜宵刚刚开始,顾客很多,几乎座无虚席。王儒屏正在参加劳动,当服务员。他看到顾客很多,满心欢喜,忙着给顾客开菜单。另一个老服务员,叫周汉章,看见人多了,赶快把菜牌上的阳春面擦去,并对顾客说:“阳春面没有了,只有鸡面、鱼面、肉面了。”他的这个行动,使王儒屏一惊。王儒屏明明知道,厨房里有许多压好的面条,有一大锅翻滚的肉汤,案上摆的一长排碗里,都已放好了猪油和葱花,一切早就准备好了,专等顾客来。可是,周汉章偏偏擦去了阳春面。是不了解情况吗?不会。服务员时时跑厨房,哪能不知道?是不会做生意吗?他恰好是一个最有经验的服务员。是不知道上级的指示吗?也不会。在领导上提出适应形势、灵活经营、方便群众的要求以后,群众所喜爱的阳春面等小吃,才上了菜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一时百思不得一解。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根据崇文区服务公司的指示,他们考虑到做两面黄炒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把油减少一些。这样,价钱便宜多了,顾客一定欢迎。决定减油后的一天,王儒屏在厨房劳动,看到一个老师傅在面快炒好的时候,放进水和酱油一搅和,好好的两面黄,变成了浆糊面。碰到了这件事以后,王儒屏开始认识到:服务员擦去阳春面,厨师炒成浆糊面,都是跟他们对“面向群众”的经营方针的看法有关的。这既不是一两件小事,也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所以应当认真对待。
正在这个时候,王儒屏碰到了第三件事:区服务公司指示老正兴把一些大盘菜改成小盘菜,以便更好地适应顾客的要求。店里有些人怕改小盘失去老正兴名菜馆的架子,依然保持着尺二鱼盘。也就是说,菜是少了,尺二鱼盘可舍不得放弃。尺二鱼盘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把前后三件事联系起来,却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的商店,要不要面向群众?要不要一切从方便群众出发?王儒屏根据从这三件事中观察到的问题,在参加劳动中,在跟同事平时接触当中,又进行了一番调查。他了解到有些职工过分注意价钱较高的大盘菜和小吃,认为这是经营管理的关键。有的职工对吃大盘菜的顾客,服务热情、周到,对吃小盘菜和小吃的顾客,态度比较冷淡。
在一次定期召开的业务会上,这种思想反映更加强烈。王儒屏当时和大家研究市场情况,分析群众需要,讨论怎样开展业务问题。会上有人提到阳春面,马上就有人说:“我们是菜馆,不是面馆。”有人提到经济实惠,也有不同的意见:“老正兴是风味菜馆,从来讲究盘大、量多、油厚。”王儒屏提出要在面向群众的前提下开展业务,有的人闷声不响;个别老师傅把嘴一撇,头一扭,弦外之音:党支部书记不懂业务!在有些职工的言语之间,流露出这样一些看法:盘大、价高,既可以增加营业额,为国家多积累,又可以保持老正兴菜馆的牌子,还可以节省工作时间,减少一些麻烦。因此,老正兴过去有许多“不卖”。比如阳春面,就有三不卖:早晨、中午不卖;人多不卖;有菜的时候不卖。正如有些职工所说的:这些年来,老正兴的门坎越来越高了。一些群众喜爱的风味小吃丢掉了,小盘的风味菜不常见了,经济实惠的菜更摆不上菜牌,剩下的只有大盘的、价高的风味菜了。据崇文区服务公司的典型调查,老正兴的四十七种炒菜中,有四十五种是七角钱以上,只有两种是七角钱以下的。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王儒屏思考了又思考,分析了又分析,终于找到了一个线索。他认为在这些看法里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企业完全不能相容的东西,但也有某些积极的因素,例如,为国家积累,保持风味,保证质量,等等。这些积极因素,是应该肯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和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
从思想入手
为了把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到正路上,自觉自愿地面向群众,这就要彻底弄清楚几个问题:社会主义商店和群众的关系,国家的积累和群众需要的关系,职工和顾客的关系。有些职工在这些问题上有错误思想,是有历史根源的。
解放前,老正兴菜馆完全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劳动人民是踏不进馆子的门坎的。解放后,情况完全变了,劳动人民成了饭馆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就给像老正兴这样的饭馆,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究竟走哪条路?是走过去的老路呢?还是来一个革命,走完全崭新的道路?老正兴公私合营以后,多数职工划清了新旧社会不同性质的饭馆的界限,但是在一些职工的思想中却残存着旧有的观念。过去有的公方经理,没有严重注意这个情况,没有系统地向职工进行生产观点、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什么是脱离群众的单纯业务观点?什么是面向群众的业务方针?有些职工是不清楚的。因此,老正兴过去对于面向群众这个根本方针,始终没有彻底解决。上级催得紧了,就抓一抓;生意清淡了,就添几样小盘菜,增加一些风味小吃。
今年三四月间,老正兴的营业额到了最低潮。正在这个时候,王儒屏连续碰到了上面说的三件事。他认识了这些事的性质,抓住了老正兴的基本矛盾。他把在职工中进行新旧商业对比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他用亲身的经历说明旧商业过去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对有钱人的笑脸;一副是对劳动人民的冷脸。那时许多职工,被资本家所迫,不得不这样;现在,职工自己当家作主,服务的对象又是新社会的主人,就要自觉自愿地为他们服务。
接着,王儒屏又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研究各种不同顾客的要求。一般到饭店来吃饭的人,一部分是本市的居民;一部分是郊区的社员;还有外地来的旅客。本市居民上饭馆,大半是为了就近方便,吃了饭就上班,可以节省时间;有些人在假日、或者有什么亲戚、朋友来了,家里做饭来不及,就到饭馆来吃饭;一些爱吃南方风味的人,多在假日、节日上馆子。郊区农民(特别是菜农),每当进城办事,有时也上馆子吃饭。在这些顾客中,大部分人的要求是:一经济实惠;二方便;三快。只有少数顾客是专来尝风味的。那些尝风味的顾客中,有不少是想吃阳春面、小笼包、两面黄炒面、江米烧麦等等小吃的。真正叫上一盘红烧鼋鱼或者生大烤,摆上一瓶酒,慢慢品味的,为数很少。
经过分析服务对象以后,有些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服务员刘金声说:“顾客也是和我们一样,是劳动人民。我怎能不多替他们设想呢!”有的职工改变了对顾客的态度。姚炳生是做阳春面的老师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注意质量。他每次煮面,都仔细地做到不硬不软,适味可口。
然而,这不过是事情的开始,艰巨的教育工作还在后面。
让事实作证
王儒屏决心从阳春面入手,进一步帮助职工解决群众观点问题,并且决定先帮助服务员树立正确的服务态度。因为服务员每天接触群众,容易听到群众呼声;而且他在服务组参加劳动的时候多,比较熟悉情况,便于开展工作。他不再忙于向服务员说什么有关群众观点的道理,而是和服务员一起,研究群众的要求,并且尽量适应群众的要求。群众要吃阳春面,他们随时供应阳春面,果然阳春面的销售量大增。过去一天最多卖一百碗,不到半袋面;现在增加到十几袋面。从半袋面到十几袋面,这是一个跃进。有些人一下就信服了,批评自己不该用旧观点对待群众。少数人对卖阳春面还不是一下就信服的。老服务员周汉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服务员,了解顾客心理,工作勤恳,态度和蔼。可是,偏巧就是他不信服。难道这是偶然的吗?不。他认为自己有做生意的“巧法”。他看见大家那样热心卖阳春面,嘴里不说,心里盘算:阳春面一角多钱一碗,鸡、肉、鱼面四五角钱一碗,卖哪样收钱多又方便呢?一个要跑三四趟,另一个只要跑一趟;一个要开三四张单子,另一个只要开一次;一个收三四次钱,另一个只要收一次。最后,看谁卖的钱多,看谁最省事?他就是这样一面做着,一面瞧着。王儒屏知道他在看,就让他看;不让他看清楚事实,他怎能相信面向群众才是真正会做生意呢?
吃阳春面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随着产生了三个矛盾:第一,服务员工作很忙。真像周汉章所料的,每个顾客来了,服务员都要开一张三联单,先送厨房,而后端面。等顾客吃完了再收款,又到会计那里交款。这样跑来跑去,工作效率不高;第二,顾客吃两碗阳春面,至少要等半小时,等付款的时间比吃面的时间还长;第三,厨房煮阳春面,不能先煮好等着,这会影响面的质量;只好等单子送来才煮,一次又不能煮多,往往来不及。这三个矛盾不解决,要多卖阳春面是很困难的。王儒屏发动大家想办法。有人说:“过去最忙的时候,曾经采用过发牌子的办法,既省时间又方便。”有的人却说:“顾客还没有吃面,先收款,不尊重顾客。”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方便顾客,为顾客节约时间,满足顾客的要求,就是尊重顾客。于是实行了发牌子的办法,卖面比过去快多了。厨房增加一口煮面的锅,又解决了煮面不快的矛盾。这样做了以后,工作效率提高了,原来四个服务员卖阳春面,减到两个半人(以后吃阳春面的人更多,又把节余的人力加进去。)卖钱额不仅超过了过去的纪录,而且慢慢赶上了炒菜,甚至超过了炒菜。周汉章看清了。他认识到光有经验,没有群众观点,生意是做不好的。他朝王儒屏举起大指头,说:“现在真是蒸蒸日上!”他肯定了现在,也就是否定了过去,惭愧地说:“那天,我还从菜牌上擦去了阳春面呢!”
再相互教育
卖阳春面的经验成了推动人们前进的一股力量。有的人眼见阳春面生意好,就暗暗地比着干。尤其是红案组(主要是炒菜),无论如何不甘心被阳春面比下去。红案组老师傅多,手艺高,炒出的菜哪一点不如阳春面呢?可是,每天晚上结算,炒菜的卖钱额总被甩在后面。王儒屏没有放松这个时机,趁大家感到阳春面的形势逼人的时候,开始解决大盘改小盘问题。他首先肯定,保持风味,就是群众观点。阳春面所以被群众所喜爱,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持住了风味,提高了质量。大盘改小盘不是要丢掉风味,而是要使更多的人尝到风味。王儒屏对红案组的老师傅具体地谈到了保持风味的条件:一要材料多,二要技术高。现在这两个条件具备,保持风味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只顾保持风味,不顾群众需要,保持风味的想法就会落空。
有了阳春面的先例,加上正面的说服教育,红案组的生产人员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展开了争论。有人说:“大盘改小盘,就是有困难,拿糖醋黄鱼来说吧,买来多大,就只能做多大。”也有人说:“小盘菜卖不出钱,吃力不讨好。”也有一些人完全不同意这些意见。最后,大家在一个看法上统一起来了:必须从自己改起,大家一起动手改,千方百计保持风味。过去采购员买什么,他们做什么,顾客吃什么。用这样的办法保持风味,是保持不住的。现在要变被动为主动,顾客要吃什么,他们做什么,采购员买什么。从此以后,改变了各管各的旧风气,大家拧成一股绳,经常碰头,研究顾客的需要。配菜的、炒菜的老师傅,主动找采购员商量,要买多少斤重的黄鱼,要多少斤重的鳜鱼。买回来以后,老师傅仔细挑选,哪些可以红烧,哪些可以做糖醋鱼。分好类以后,都准备好,现做现卖。顾客要吃整条的鱼也有,要吃中段也有,要吃头尾也有;有大盘的,也有小盘的。顾客可以任意选择。这样,更多的人尝到了老正兴的名菜,名菜才真正出了名。仅黄鱼这一类菜,有一个星期天就卖了二百斤。
王儒屏原来对红案组有一个看法:问题复杂,难于解决。究竟怎样复杂?怎样困难?王儒屏认识不是很具体的,在大盘改小盘的过程中,才慢慢摸清楚了。红案组的主力是老师傅,做好老师傅的思想工作,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老师傅大多数是爱店如家的。本来规定八点半钟来上班,可是,王儒屏经常看到他们六点多钟就来了。哪怕徒弟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老师傅还要亲自检查一遍:火烧好了没有?菜准备好了没有?甚至连用具放在什么地方,也要过问。对老师傅的这些主要优点,应有充分估计;没有这一点,就没有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老师傅大多是在旧社会做过厨师,或多或少沾上一些旧的习气、旧的作风。经过这样仔细的分析,王儒屏感到对老师傅的教育,重要的是正确的引导,要多作正面的教育,尤其要用具体的实践,来说服他们。像多卖阳春面和大盘改小盘这样的具体实践,对老师傅的思想就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使他们开始切身体会到群众观点不是可有可无的。
但是,还得继续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大盘改小盘增加了工作量,就是一个实际问题,必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逐步解决。一次炒的菜,分做两次炒,工作加多了,十几斤重的大铁勺,一天端上端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在夏天,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老正兴的领导上及时妥善安排了老师傅的工作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党支部又对徒工进行了思想工作,要求徒工虚心学习技术,尽量分担老师傅的一些工作。凡是徒工能做的,就让他们去做。老师傅站在旁边,一边看色,一边尝味,具体指导徒工操作。经过这些努力,大盘改小盘带来工作量增大的问题,就比较顺利地解决了。
思想教育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有时是要经过波折和斗争的。坚持改进炒两面黄炒面的操作,就是一个例子。个别老师傅坚持说减油就不能炒两面黄,虽然多次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这时,王儒屏改变了教育的方式。他在徒弟中挑选手艺比较高、勇于改革的人炒面,做出样子来。一做样子,把两种态度、两种方法,鲜明地摆出来了:油多,把面放在油里,搁在支火上烤,当然费油;油少,手不离勺,面不离油,紧翻紧摆弄,可以节省油。一个是站在旁边,可以抽抽烟,喝喝茶;一个是十几斤重大铁勺老不离手。一种做法,对自己有利,对国家、群众不利;另一种做法,对自己不利,对国家、群众有利。事实教育了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原来坚决不愿炒两面黄的人,在事实面前,也同大家一起,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和群众精打细算。用新的态度和方法炒面,不仅为国家节省了油,也受到了更多群众的欢迎。
更深入一步
让我们再回到七月下旬的那个星期日吧!在这之前,连着几天,老正兴又出现三个多月以前的现象:有些顾客进来看看,慢慢地又走出去了。这些情况一点也没有躲过王儒屏的眼睛。他同职工一起研究,有人认为还是群众观点不够;也有人认为:大热天,谁愿意跑大街穿小巷到饭店来吃顿饭,在家里随便吃点什么,既省事又省钱。王儒屏这次对这个新发生的问题的认识比较明确了。甚至对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也比过去有把握。他认为既省钱又省事,的确是顾客的心理。可是,难道老正兴不能设法满足这个要求么?他又想到,大多数职工,在阳春面、两面黄炒面、大盘改小盘问题解决以后,开始树立了群众观点;现在必须由解决这个新问题来使职工的认识深入一步。根据已往的经验,王儒屏在星期日作了一个试验。那一天,他同经理、服务员三个人,在平时卖炒菜的北厅,开辟了一角,专卖经济快饭,增添了十二种经济菜。经济饭菜有三大特点:一,来了就吃,吃了就走;二,不热不凉,正可口;三,经济实惠,又是当今的新鲜菜。三个人试验了一个多钟头,卖了一百多元。经过这一次试验,有的职工看法改变了,有人说:“只要把生意做到群众心里去,淡季也可以不淡。”职工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了。
从阳春面到经济快饭,王儒屏跨过了一步又一步。每一步实践,都提高了自己的认识。他在回忆三个多月经历时说,老正兴三件难办的事,既教育职工逐步树立了面向群众的观点,也使我在不断实践中,提高了觉悟和认识,懂得了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进行思想工作。
(附图片)
老正兴菜馆党支部书记王儒屏在收拾餐具时,向顾客征求意见
老正兴菜馆的老厨师们在研究如何提高炒菜质量的问题
本报记者 蒋铎摄


第5版()
专栏:编后

用群众的经验教育群众
《王支书碰到了三件事》这篇通讯,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供了进行思想工作的宝贵经验。这就是:用群众的经验教育群众。
老正兴菜馆的党支部书记王儒屏,通过多卖阳春面,把大盘菜改成小盘菜和减油做两面黄炒面这三件事,把全部工作人员的觉悟,大大提高了一步。一部分老服务员和老厨师,最初在这三件事情上有抵触情绪,原因是复杂的。有人为了维护老正兴的名牌信誉,不愿意放下多年来的成规;有人为了自己工作上的方便、省事,不愿意实行新的经营方法;有人无力摆脱习惯势力的束缚,对于任何还没有被事实证明的新事物,都是难以接受的。良好的愿望和错误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显示了一种特殊的顽强性。
如何帮助这部分职工认清这三件事呢?行政命令的方法当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服教育是必要的,但也只能起一种指路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引导群众在实践中取得新经验和新认识,批判他们的老经验和旧观点。王儒屏对职工群众进行了初步的思想教育之后,不再一般地讲解有关群众观点、服务质量等等的道理,而是和职工群众一起从实践中检验新的业务方针的效果。果然,随着这几个问题的逐步解决,许多人从切身体验中,找到了保持名牌信誉的方法,认识了在新条件下为顾客服务的途径。
王儒屏胜利解决这三个问题的经验,再一次说明了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个战线上的基层干部,深入第一线,参加劳动,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跟群众一起劳动,工作,生活,才能及时把握群众的脉搏,体察群众的情绪,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解决现实当中的迫切问题。我们常说,做群众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是要在实践中找到的,钥匙也要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这样的钥匙和锁才能完全吻合,也必能完全吻合。
老正兴菜馆就是这样解决了三个难题。结果,面向群众的经营方针深入职工心里,生意也做到了群众心里。


第5版()
专栏:工业知识

用新型壁板盖大楼
在北京东郊的建筑工地上,最近建筑部门正在采用一种新型的材料盖造大楼。这种材料叫做振动砖壁板。
壁板是一种新型的墙壁材料,它有振动砖壁板和混凝土壁板两种。我们通常盖房子垒墙,都得一块砖、一块砖地把它垒砌起来。但是用这种新材料盖房屋,一块壁板就是房间的一面墙(或者用两、三块壁板拼成一面墙),建筑房屋就如同孩子摆积木那样,按着设计图进行安装,既快又好。
振动砖壁板是把砖摆在一定的框模里,然后灌入砂浆,用振动器振动后制成。经过振动,砖缝中的砂浆很密实,壁板强度有了提高,因此墙的厚度就可以降低。例如,砖砌的内墙一般要一砖厚(二十四厘米),而振动砖壁板只要半砖厚(十二厘米)就够了。
混凝土壁板是用水泥、砂、石制成的(有的还要配入少量钢筋)。由于混凝土的强度比砖大,墙的厚度可以降低到十厘米左右。为了进一步减轻壁板的重量,提高建筑物的隔音性能,还可以用多孔性的轻质骨料(如陶粒)代替石子,或者沿板面做成许多管洞。后者叫做混凝土空心壁板。
用壁板代替砖墙建筑房屋,好处很多。它可以少用砖或不用砖,减少制砖的用土量,节约农田。用砖砌墙,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改用壁板后,无论生产或者安装,都可以提高机械化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同时,壁板表面比较平整,可以不用抹灰,直接喷浆,从而可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建筑造价。改用比较薄的壁板后,建筑物自重可以减轻,房屋有效使用面积将增加百分之八到十二;建筑材料的运输量将减少三分之一左右。壁板可以在工厂预制,再运到工地安装,可以节省施工用地。
总之,利用这种新墙壁材料来建筑房屋,对加快建设进度、节约建筑材料和建设资金都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潘复
(附图片)
上图:北京东郊水碓子地区用新型壁板建造的住宅大楼
本报记者 蒋铎摄


第5版()
专栏:工业知识

砖的新品种
建筑物上使用量最大的砖,一向存在着两个恼人的缺陷:一是制砖要用粘土,这就要毁掉大片的耕地,与农业生产有矛盾。二是砖的重量大,不但搬运费事,而且使建筑物的自重量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建筑物的造价。现在,建筑材料部门正在采取许多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发展空心砖生产就是办法之一。近些年来,不少国家粘土实心砖生产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而空心砖的生产则迅速增长,成为砖的主要品种。我国建筑材料部门现在也正在积极研究和试制高强度的承重空心砖,并增加不承重空心砖的生产。
空心砖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承重的空心砖。这种砖的洞孔是竖向的,洞孔率一般占砖的百分之十五到四十,标号在一百五十号以上(即每平方厘米抗压强度一百五十公斤)。有的国家甚至已达到四百号到六百号。这种砖可作多层建筑的承重墙用。在有些国家,已用这种空心砖造起了十几层高的大楼,墙薄而坚固,建筑物的自重量大为减轻。另一种是不承重的空心砖,砖的洞孔是水平的,洞孔率大都占砖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砖的强度低,标号在一百号以下,一般只作非承重的隔断墙或楼板用。
空心砖有很多优点。它的粘土消耗量要比实心砖少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能节约农业用地。用高强度承重空心砖筑墙,墙厚可减少半砖,节约砌墙材料百分之十到二十五,墙体重量可大为减轻,还能节省许多运输材料的工具和劳动力。空心砖的焙烧和干燥时间也比实心砖短。张文治


第5版()
专栏:工业知识

新的玻璃 新的用途
——介绍几种工业技术玻璃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求建筑材料工业相应地生产出各种具有独特功能的特种玻璃(应用在工业上的,有人称为工业技术玻璃),来作为建筑业和许多工业的配套产品。现在我国已经生产出若干种工业技术玻璃,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产品。
钢化玻璃
将普通玻璃加热到接近玻璃软化的温度,用冷风急剧冷却,就制成钢化玻璃。这种玻璃的强度很高,用一个八百克重的钢球,从一点二米高的地方落到六毫米厚的钢化玻璃上,玻璃完整无损。钢化玻璃主要用来做汽车、拖拉机、火车的挡风玻璃,做高层建筑、重要仓库和生产车间的窗户。
最近,国外采用一种新的钢化方法,即把加热到已经软化的玻璃,迅速投入到有机硅的热溶液中,逐步降低有机硅溶液的温度,使玻璃变硬,然后取出在摄氏二百度的温度下干燥,玻璃不但钢化,而且表面许多微细裂缝为硅氧聚合物所填补,强度比处理前提高十倍以上。
夹层玻璃
在两块玻璃中夹上一层透明的有机胶合物,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压制,就制成夹层玻璃。夹层玻璃的玻璃和胶合物粘得很牢,即使被枪弹射穿,最多在弹孔旁裂成蜘蛛网似的纹路,碎片不会四飞伤人,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安全玻璃”。
最初,人们用赛璐珞薄片作为夹层玻璃的胶合物,但时间一久,赛璐珞容易发黄,玻璃显得朦胧不清。以后改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薄片作胶合物,夹层玻璃的性能才更加完善。夹层玻璃可以作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的玻璃窗,机械设备的防护罩。夹层玻璃在高速度前进时抗冲性反而提高,在急转弯时不会折光,因而特别适合做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挡风玻璃。多层夹层玻璃又是一种防弹玻璃,可以防御各种轻重武器的射击。
磨光玻璃
人们从侧面向窗外眺望,总感到景物有些变形,斜度愈大,景物变形的程度就愈厉害。从普通平板玻璃做的镜子中看自己的形象,多少也有点别扭。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看起来似乎很平整的玻璃表面,实际上是凹凸不平的。因此,凡是对视觉的正确性要求比较严格的地方,比如高速度汽车的挡风玻璃,都必须使用磨光玻璃。
磨光玻璃的用途很广。制造各种钢化、夹层、单面透视等特种玻璃,一般都需要经过磨光。生产有机玻璃的模板,制造各种高级穿衣镜和电视荧光屏,都离不开磨光玻璃。用磨光玻璃做高级建筑物的门窗,光线明亮,眺望室外的景物也特别清晰。
修石


第5版()
专栏:答读者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什么叫做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方法有什么优点?我国建筑部门有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希望解答。
合肥市 何洛文
所谓装配式建筑,通俗点说,就是用搭积木的办法来造房子。即把预先制作好的楼板、墙、梁柱等预制构件,运到工地,用起重机将它们吊放在预定的部位,然后装配起来,经过焊接连结,使原来一块块的构件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房屋装配好后,进行一些室内外的装修工作,一幢新屋就落成了。解放以后,我国建筑部门在工业建筑中早已比较广泛地采用了预制装配式的建筑方法;在民用建筑中也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建筑方法。例如北京的民航大楼、民族饭店等高层建筑物,就是用这种建筑方法建成的。
装配式建筑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使许多构件集中在工厂生产,并且提前预制,不受季节影响;它能大大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缩短施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改变建筑业落后的手工操作等。因此,装配式施工是我国建筑工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建筑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将逐步成为建筑施工中的主要施工方法。吴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