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正确处理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游心超

农业和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统一不可分割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要顺利实现农业再生产,必须根据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正确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在农业内部存在着如下几种主要的比例关系:在种植业的生产配置方面,主要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内部各种作物间的比例关系;在农、林、牧、副、渔各种经营之间有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林业、农业和渔业、农业和副业的比例关系。
大家知道,要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再生产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就是:1、社会总产品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生产资料,补偿当年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2、社会总产品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生活资料,供给当年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其他社会成员消费的需要。这个原理对于顺利实现农业再生产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农产品是农业本身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它往往既是消费资料又是生产资料。马克思曾经指出:农业“依照它的一种属性,是属于第Ⅰ部类,依照它的别一种属性,是属于第Ⅱ部类。”①所以如何具体运用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就成为顺利实现农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发展农业生产,从两大部类对比关系角度看,在种植业内部,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增长得越快,增加其它农产品产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粮食不仅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而且也是农业进行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种子、饲料)。有了粮食,有了饲料,才能解决畜牧业的发展问题,而畜牧业又是农业所必需的畜力和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所以要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就必须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经济作物主要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经过加工以后,它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消费品,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穿的问题)。如果只发展粮食作物,不发展经济作物,不但会影响轻工业的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国家、人民公社的资金积累,而且会使农民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无法取得以农业为原料的轻工业品,来满足生活上多种多样的需要,其结果又必然会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同时,经济作物和它的加工品,也有不少是农业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例如,棉和麻所提供的纤维就是农、林、牧、副、渔所必需的生产资料。油料加工后又可以提供许多肥料和饲料。可见,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处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时,就应当认真实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举的方针,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合理安排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努力发展棉花、油料、蔬菜、烟叶、麻类、糖料、蚕丝、茶叶、果类、药材和其它经济作物。
在农、林、牧、副、渔各种经营之间,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林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畜牧业在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动力和肥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即使在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畜力和有机肥料对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农业长期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和畜牧业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凡是把农业和畜牧业密切结合起来的地方,就不仅是畜牧业有很大发展,农业也发展得更快更好。例如,山西省万荣县一九五○年役畜有一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头,一九五九年增加到二万八千一百二十五头。一九五○年粮食亩产八十三斤,棉花亩产二十六斤。一九五九年粮食亩产达二百一十五斤,棉花亩产达五十五斤。世界上农业先进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大的,一般约占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十。总的发展趋势是农业越先进,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因此我们在注意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同时,也要把畜牧业放在重要地位。
林业是农业内部很重要的一个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不仅为农业修制各种农具,为各种基本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提供重要的建设材料。林业产品除木材以外,还有许多副产品如树木的根、皮、树液和森林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都是工业部门的重要原料来源。发展林业对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因为林业在为农业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方面是其它生产部门所无法代替的。植树造林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轻或免除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绿化荒山沙地,既能保护和扩大牧场,又能增加水草资源,从而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饲料来源。发展林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从长远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黑龙江省林业科学技术工作者们在系统地观测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这个省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带对改造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促进农业增产的作用。据这个地区九三农场调查,在防护林防护范围内的作物,平均比种植在非防护林地区旷野上的作物提高产量百分之二十二点五七,最高达百分之二十七点四。泰来县的调查也证明,大豆在防护林带地区比一般地区增产百分之二十。营造防护林带虽然要占用部分耕地,但衡量得失还是营造防护林带有利。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二,有大量的森林资源和宜林地,在发展林业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应当把农、林、牧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实行农、林、牧同时并举的方针。
此外,正确处理农业和副业、农业和渔业的比例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与农业相结合的副业,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各种小型农具的重要来源。例如,斗笠、蓑衣、箩筐、囤条、扁担和土筦等,虽然产值不大,但是数量很大,是农业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这一部分产品要是生产不足或组织不好,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发展渔业则是牵涉到如何充分利用农业水利资源,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问题,也都不可忽视。

既然农业是同时属于两大部类的,作为第Ⅰ部类的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特别是棉花等经济作物为解决吃穿用的轻工业提供原料有其重大意义,而且在农业再生产中也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农业内部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和工业不同,有它的特点:1、两大部类的比例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在灾年和丰年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是不同的;同样生产一百斤粮食在山区和在平原所需的生产资料也是不同的;对种子、肥料和耕畜的需要也都带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2、两大部类的产品往往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3、自给性生产占很大比重,不论是第Ⅰ部类或第Ⅱ部类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进入流通的。4、再生产过程主要是由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来进行的。这说明在农业内部处理这种比例关系比工业内部更为复杂。
为农业本身提供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农业再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总是有限的,是无法再生产的。但是土地作为农业的劳动手段和别的劳动手段不同,它在被连续使用过程中,只要使用得当,不但不会磨损,相反能不断提高土地丰度,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农业的扩大再生产总是和土壤肥力的扩大再生产相联系的,所以利用各种办法(包括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合理施肥和轮作换茬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
2、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机物,是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各种动植物的良种,对农业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实践证明,推广良种是实现农业增产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特别注意动植物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为了不断改进农业为自身提供劳动对象的品质,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第Ⅰ部类的农业,必然会逐步走向专业化,孵化厂、种畜场和苗圃等的作用会日益增大,会出现日益增多的种子基地,饲料基地,畜牧业基地。
3、如上所述,从发展趋势看,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增大,因而对饲料的需要也一定会愈益增大,这就要求在粮食作物中作为饲料部分的生产应当优先增长。
要发展农业就要求工业部门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具、农业机械、化学肥料、水利建设设备、电力设备、运输工具和燃料等。离开了工业对农业的大力支援,要发展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仅仅这个条件是不够的,要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求农业为自身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例如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广泛利用山地、草原和水面,多养猪,多积肥,注意培育良种,繁殖耕畜,发展林业和副业等来满足农业本身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农业“八字宪法”主要是从这一方面来挖掘农业本身的潜力。不仅在当前,即使在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千方百计从农业内部来挖掘增产潜力,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安排农业内部各种比例关系时,既要考虑如何能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又要考虑如何能更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例如在安排种植业内部各种比例关系时,除了要考虑到人们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包括口味调济、烧柴和盖房等)外,还要考虑到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土壤肥力和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于饲料的需要。在发展畜牧业时,就要特别注意发展大牲畜,以满足农业生产对于畜力和肥料的需要。在发展林业时,就不能光从人们对于薪柴的需要着眼,还要从保持水土和防涝防旱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着眼。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错着”②,这就要求在一个生产单位内部实行综合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减少农业劳动季节性的影响,加速农业的资金周转,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资料,收到最大的经济效果。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排斥合理的专业化,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分工。列宁说:“这种专业化过程,把产品的各种加工过程彼此分离开来,创立了愈来愈多的工业部门;这种专业化过程也出现在农业中,建立了农业的日益专业化的区域(和农业经济体系),不仅引起农业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交换,而且也引起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③目前我国农业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农业区:粮食作物区,经济作物区,畜牧区,渔业区,林业区。这些专业化地区的形成是由于人们长期利用不同自然条件的结果,它的存在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专业生产经验,对于不断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根据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湖北等省调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经济作物种植在适宜的土地上,产量一般能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特别是棉花种植在适宜的土地上亩产一般能高出很多。不过,社会主义农业的专业化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农业专业化。资本主义农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获取高额利润,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实行狭隘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土壤肥力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农业内部的专业分工是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但狭隘的专业化决不可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现有的土地肥力。单一作物的连续耕作制会使耕作层因风水的侵蚀而分化和毁坏。只有社会主义的农业,才有可能使专业化和综合经营正确地结合起来,既克服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又克服资本主义农业专业化的片面性。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配置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肯定已有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在粮食作物集中产区的生产队应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同时根据当地条件,积极发展棉花、油料和其它经济作物生产,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作物副产品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生产。如果过份强调专业分工,而不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对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十分不利的。
根据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配置的这种特点,我们要正确处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就要注意从以下两方面作好综合平衡工作:
(一)各个专业化地区的按比例发展问题。当然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做好经济区划工作。但是从经济的再生产角度看,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地区的产品实现问题。因为除粮食集中产区外,这些地区的产品商品性部分占绝大多数,要使这些地区进一步实现专业化,就要很好地组织各个专业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要保证他们的各种产品能够在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上得到实现。这就是说,不但要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而且要以合理的价格供应他们以足够的生产资料、粮食和其它消费品。
(二)在粮食作物集中产区,在一个生产单位内部如何按比例分配使用土地和劳动力,这是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间按比例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些地区的产品商品性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小,自给性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除了工业部门供应的以外,大多数可以自己解决。所以在这些生产单位中,在农业内部基本上不发生产品实现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单位的产品都是同时属于两大部类的,因而如何保证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要按比例地分配使用土地和劳动力,保证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平衡工作:
1、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要考虑到在完成国家的任务以后,余下的粮食能够满足本单位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并力争有余。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条件下,在保证粮食生产有足够的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考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特别是棉花的种植面积。在劳动力的安排上也要首先保证粮食生产的需要,同时适当满足经济作物生产和林、牧、副、渔生产的需要。还要结合农业劳动有强烈季节性的特点,合理安排作物的配置比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力求均衡地、合理地安排使用劳动力。
2、肥料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不能忽视肥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平衡。除了工业可能提供的化学肥料以外,还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计算一下需要多少有机肥料,从这一方面算一笔账,来安排畜牧业的发展和其它积肥措施。
3、饲料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在安排畜牧业发展的时候,要考虑到牲畜头数和饲料的平衡问题。要根据牲畜生长和繁殖对营养的最低要求,和目前作物的产量水平、配置比例、各种农作物及其副产品所能提供的精粗饲料的总量,计算一下能发展多少牲畜。
在安排农、林、牧、副、渔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时,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积极方面作好综合平衡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矛盾的。这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和多种经营争土地,争劳力,争资金,争各种自然资源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这里特别需要树立全面观点,切忌片面性。农业生产是连续的,周期性长,各部门的依赖关系又非常密切。在处理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时,往往从一个角度看是有利的,从另一角度看又是不利的。例如,围湖开荒或毁林开荒表面上是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从全局看,从长远看往往是害多利少,既不利于多种经营,也不利农业发展。至于在一个生产单位内部究竟保持怎样的比例为合适,这就要视各个地区各个生产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来确定。
注:①《资本论》第二卷,第六六五页。
②同上,第四三九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卷,第一八页。


第5版()
专栏:

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养鱼
钟麟
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每天有大量的污水排出(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般说,每人平均每天的污水量约有一百公升,依此计算,一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量约有十万吨左右。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矿物、有机物和细菌等污染质。这些污水如果不加处理就排入河湖等天然水体,那就会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而不能供饮用和工业用。因此,依照卫生防疫要求,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时应该设法加以处理。
污水处理的方法,根据设备的繁简,一般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种是利用近似于天然条件进行生物处理,如灌溉场和养鱼池等。另一种是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处理,如高负荷生物滤池和曝气池等。前一种方法,特别是用来养鱼,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省基建投资和处理费用,而且可以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收益。后一种方法不但设备投资大,管理费用高,而且污水中的宝贵物质也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能被水生低等动物、藻类和细菌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据科学分析,每人平均每天排到污水中的有机质约有30至50克,氨氮7至8克,磷1.5至1.8克,钾3克。这些混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当排入鱼池经过稀释并获得氧气之后,就被大量的细菌和藻类迅速地加以利用。细菌利用有机质进行大量的繁殖。在繁殖过程中,它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盐类如硝酸盐和磷酸盐等,并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又为藻类——浮游植物创造了极其越优的繁殖条件。藻类大量繁殖起来后,由于光合作用的结果,池水的溶氧量又迅速地增加起来,这样反过来又为细菌、低等动物和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由于细菌和藻类的强烈繁殖,鱼池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获得了丰富的食料(后两种生物以前两种生物为饵),从而也相应地大量增殖起来。简单地说,由于污水中营养物质的不断补给,池中各式各样的生物都旺盛地繁殖起来,而这些生物都是我国著名的饲养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鳊、鲮等的直接间接饵料;池鱼有了丰富的饵料,产量就能迅速提高。
上述原理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也是一个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强度和速度受许多环境因素,如溶氧量、水温和光照等所制约。一般说,在溶氧量高、水温高和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它就进行得快,鱼产就可以增加;在相反的条件下,它就进行得慢。
污水养鱼的方法并不复杂。首先,在生活污水比较集中而又没有有毒的工业污水排入的地方选用一些鱼池,或在洼地上修建鱼池,面积从几亩到几百亩,水深从几十厘米到十多米都可以。放养种类一般是,每亩放养白鲢200到400尾,花鲢200到300尾,草鱼100到200尾,青鱼30到50尾,鲤鱼60到100尾,华南各省另放养鲮鱼700到1000尾,其他地区则放养鲻鱼或梭鱼400到600尾。为了充分利用水中的肥分,并解决池鱼的青饲料供应,可在池中培植浮萍、满江红和瓢莎等水生植物。
污水养鱼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地掌握放入的污水量,因为它既要求较大限度地利用污水量,又要求每时每刻所放入的污水量不应超过池水的自然净化能力,否则,池水将会被过份污染而引起整个生物学过程的失调,甚至引起池鱼窒息死亡。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在水温20度,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为100毫克/立升时,每昼夜放入的污水量约为(鱼苗池)池水2.5%左右。例如,广州流花湖(面积400多亩)每昼夜放入的污水量,约为湖水1.5%左右。这仅是一个参考数值,因为各个鱼池的生态条件以及各地的污水成分和浓度是有差别的。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应根据下面各个因素灵活掌握污水量:
(一)池水溶氧量:它不仅是一个支配池水生物学过程速度的重要因素(在常温下),而且是一个能直接影响池鱼安危和生产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池水溶氧量高,可多放入一些污水,反之就少放入一些。为了很好地掌握这个环节,应认真摸出每个鱼池在纳入污水前后溶氧量的一般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来决定放入污水量。由于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池水溶氧量的最低值通常出现在黎明前,这时的溶氧量如果不低于1毫克/立升,一般说,池鱼是没有危险的。一般的简单观测法是,根据池鱼在黎明前有否浮头来判断池水的溶氧量,因为家鱼一般在溶氧量1毫克/立升左右时开始浮头,低于上述数值,它们就会出现严重的浮头并常带来危险。
(二)池水和污水肥度:如果池水肥度高,主要指标是有机物耗氧量超过40毫克/立升时,应减小放入污水量。如果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高,超过150毫克/立升时,也应节制污水注入量。
(三)生物量:如果池水生物量大,水色深浓,透明度低,这表示池水肥度偏高,也应减小放入污水量。
(四)天气:天气晴朗,光照量大,可稍增加污水量;雨天或气压低时,应减小污水量。
总之,掌握污水量应从全面考虑,灵活应用,并坚持少量频施原则。施放时间一般以上午九时到十二时为宜。
污水养鱼在国内外已试验成功,在生产上已行之有效。例如,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广州市建设局曾用1.1市亩的小池进行试验,在三个月时间内,亩产达535市斤。天津水产研究所利用184亩大面积进行生产,年亩产平均1360市斤。今年广州市建设局以400多亩的流花湖进行生产,每天放入(处理)的污水达几千吨,目前生产情况良好,丰收在望。
利用生活污水养鱼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饲料,增加鱼产品,而且可使污水获得净化。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污水进入鱼池前,生化需氧量为130—180毫克/立升,大肠杆菌数为22×105个/毫升;污水经过鱼池处理后,在出水口处,生化需氧量为6.7毫克/立升,没有检查出大肠杆菌,净化效果十分良好。
我国对污水养鱼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如具有许多能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名贵养殖鱼类,有丰富的鱼苗资源,有良好的养鱼传统经验,以及有充沛的热量等。这是一个有利无弊的新兴事业,应该积极兴办。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世界工业技术玻璃的发展动向
王楚模
自二十世纪来,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玻璃工业有了很大进展,产量不断增长,新品种不断涌现,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现在,玻璃已由简单的硬脆性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多种用途的精确性能的工程技术材料。玻璃的应用已从日用品、装饰品和建筑材料,发展到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必不可少的材料。在许多重要工业部门和尖端科学技术中,某些特殊玻璃日益占居重要的地位。玻璃工业原来是硅酸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许多玻璃制品已越出了硅酸盐的旧有范围,向其它方面发展,如硼酸盐、磷酸盐、铝酸盐、锗酸盐、锑酸盐、碲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玻璃,以及硫属化合物和卤族化合物玻璃等。新的玻璃品种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相继出现于各个工业技术部门。
当前玻璃工业的主要品种,是建筑玻璃、工业技术玻璃和日用品玻璃。据估计:全世界玻璃年产量已超过二千万吨,普通平板玻璃已达到十亿平方米,磨光玻璃已达到一亿平方米以上,连续玻璃纤维已达到二十五万吨以上,各种玻璃容器在三百五十亿个以上。美国玻璃年产量已超过八百万吨,苏联约二百万吨,其次是日本、西德、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等产量较多。
平板玻璃是玻璃工业主要基础品种之一,平板玻璃的生产水平在某些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玻璃工业发展水平。一九五六年以来,世界普通平板玻璃增长三亿多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八左右。一九六一年平板玻璃合计产量,苏联为一万五千三百万平方米,美国为一万四千九百八十万平方米,日本为一万三千三百一十三万平方米。自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一年十年间,日本增长了一点八五倍,其次为苏联、法国和西德等,增长一倍左右。
玻璃池窑熔化能力按全窑底面积计算,一般国家每昼夜每平方米熔化情况,平板玻璃通常在五百——九百公斤,器皿玻璃八百——二千公斤。美国平板玻璃为九百——一千三百公斤,器皿玻璃二千六百公斤。池窑连续作业使用寿命通常为二——三年,最长的有比利时一座八机窑使用了六年二个月二十四天。熔窑的周期生产能力每平方米一般国家通常在一千吨左右,美国和西德都达到每周期每平方米一千七百——二千吨。熔融温度正向高温发展。以前熔窑最高温度很少超过摄氏一千四百七十度,近十年来好些国家已提高到摄氏一千五百四十度,个别熔窑已达到摄氏一千五百九十度。提高熔化部温度和熔化能力增长率之间有着直线的比例关系。在摄氏一千四百——一千五百度之间,熔化部温度每提高摄氏十度,熔窑加热面积单位产量则提高百分之六以上。
提高熔化效率和延长熔窑寿命的关键,取决于耐火材料和高热值燃料的利用。近十多年来相继出现多种优质电熔耐火材料用来砌筑窑炉。例如,含氧化锆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三十五的电熔锆刚玉大砖荷重软化点为摄氏一千七百二十度,并有良好的抗玻璃液化学侵蚀性能。电熔莫来石、石英、铬铝、各型钢玉和稳定硅砖等新品种耐火材料,各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用于窑的不同部位。玻璃工业用高热值燃料已很广泛。美国已大量用天然气和石油煤气,部分用重油、电—煤气和电熔。
普通平板玻璃仍以有槽垂直引上、无槽垂直引上和平拉三种成型方法为主。本世纪二十年代所出现的有槽垂直引上法(即弗克法),至今仍是许多国家的平板玻璃主要成型方法。不过尽管这种方法操作较易,控制方便,但生产玻璃规格局限,波筋较多,引上速度不高,目前在好些国家有被后来出现的无槽垂直引上法所取代的趋势。无槽引上法生产效率较高,玻璃外观质量好,还可降低玻璃中的含碱量,从而节约用碱,降低成本。现在英国窗玻璃厂已全部采用无槽引上法。比利时一九五五年只有一个玻璃厂用无槽引上法,而一九六○年十一个玻璃厂中则已有十个厂采用无槽引上法。美国一九四四年用无槽引上法生产平板玻璃只占百分之二十八,而一九五八年则为百分之四十三。苏联近几年来也大力推广无槽引上法。平拉法最大优点是速度快,玻璃规格变化幅度大。近几年来,美国和日本采用波筋消除器来改善有槽引上法玻璃质量,效果不差。目前在日本,有槽引上法和平拉法并存,日本鹤见玻璃厂已废止无槽引上法。此外,一九五九年英国比尔金顿玻璃公司开始采用浮法生产平板玻璃,浇注和压延生产某些特殊平板玻璃也占有显著位置。
磨光玻璃是多种工业技术玻璃的基础,各国磨光玻璃的生产不仅绝对产量不断增加,而且其占普通平板玻璃总产量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美国磨光玻璃设备能力已达到七千万平方米,一九六○年产量为六千三百万平方米,苏联一九六一年为四百一十四点七万平方米,日本为三百六十七点二万平方米。发展速度以日本最快,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一年十年间增长了十四点三倍。磨光玻璃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比重是:苏联一九五三年占百分之一点零五,一九六一年占百分之二点七一;美国一九五三年占百分之三十二点六,一九六○年占百分之三十八点四;日本一九五三年占百分之零点八八,一九六一年占百分之二点七六。磨光玻璃总产量中连续磨光玻璃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迄今已有十多个国家建成了五十多套连续磨光机组,其中单面连续研磨和抛光机组约占百分之六十五,双面连续研磨单面连续抛光机组约占百分之三十。双面连续研磨和抛光机组目前除比利时和美国已经投入生产外,其余各国还处在研究试验或设计阶段。由于设备、技术操作和经济等原因,目前各国仍以建立双面连续研磨单面连续抛光机组为主。单机磨光机组由于工艺制度变化灵活,对某些特殊玻璃品种的磨光仍有其重要地位。一九五九年英国比尔金顿玻璃公司首先生产浮法磨光玻璃。浮法磨光是将玻璃通过熔融金属浴槽进行火磨,然后退火,玻璃质量接近机械抛光玻璃。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法。最近美国和印度等国也在兴建浮法磨光玻璃生产单位。
玻璃纤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才兴起来的品种,主要用于电绝缘、增强塑料和保温材料等。连续玻璃纤维美国在一九四○年仅生产六百吨,一九六二年估计已达到十六万四千五百吨,苏联一九六二年为八千三百吨。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池窑拉丝和玻璃纤维表面处理等新技术。这种纤维产量大,质量高,成本低,制品柔软、耐磨和能洗,在工业和民用中用途大为扩大。
玻璃新品种发展十分迅速。通过玻璃组成、性能、成型和加工等理论和工艺的研究,已涌现出具有不同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化学性能的玻璃制品。双层玻璃是很好的嵌窗玻璃新品种。变色玻璃、漫光玻璃、吸热玻璃、电热玻璃、贴层玻璃、玻璃饰面砖和玻璃空心砖等是优良的建筑玻璃新品种。安全玻璃中有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和夹丝玻璃。最近采用化学处理、热化学处理、离子交换等方法制造出高强度玻璃,它的机械强度比普通玻璃高出十五至二十倍。微晶玻璃是一种具有微晶结构的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结晶材料。它比高碳钢硬,比铝轻,机械强度比普通玻璃大六倍,热稳定性同石英玻璃接近,电绝缘性能同高频瓷接近,化学稳定性同硼硅酸盐玻璃一样,而且成本低,原料供应方便,适宜于大批生产。透红外线玻璃方面已具有各种不同透过极限的透红外线玻璃,以及对各种不同波长红外光具有选择性吸收和透过能力的红外线滤光玻璃。防护玻璃方面有各种吸收γ射线的玻璃和防护高能粒子玻璃。宇宙飞船用的窗玻璃,透明度高,耐高压,耐高温,耐很高的急冷急热的变化,能防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等,在各种射线的长时间辐射后,保持原有的透光度,并且具有超高强性。此外,还有半导体玻璃、抗氢氟酸玻璃、抗钠蒸汽和铯蒸汽的玻璃、耐辐射光学玻璃、高敏感度的剂量计玻璃、高绝缘性能的电工玻璃、透紫外线玻璃、吸红外线玻璃、易熔玻璃、金属釉面的透明玻璃涂层和玻璃原子燃料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