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位普通的女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陈健
在郑州市有一台引人注目的拖拉机。这台拖拉机送到检修部门去检修,职工们抢先修理;送到郊区耕地,公社派最优秀的社员帮助拖拉机手保养它。这台拖拉机买回来已有三年,好多拖拉机手开过它,在每次评奖时,都是“优秀台”。人们为什么这样爱这台拖拉机呢?因为它是郑州市一名老大娘为了支援农业,用多年的积蓄在国家的帮助下买来献给集体的。
这位老大娘的名字叫李素琴。郑州市的居民亲切地叫她李大娘;海防前线的战士、边疆地区的垦荒工人,以及全国各地千百个学生、干部、演员在给她的信里,都称她李妈妈。
李素琴磨了十年豆腐,现在是郑州市管城区一个豆腐厂的厂长和党支部书记。她是河南省的特等劳动模范,曾经五次到北京参加各种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现在,她和十年前一样,仍然穿着一件旧衣服,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磨豆腐。职工们都叫她李大娘。
十年以前,李素琴和几户贫苦的市民依靠政府的救济来维持生活。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她们决定采取生产自救的办法来摆脱贫困。开始,李素琴带领这几户贫民成立了豆芽组。当时李素琴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每天天不亮就推着车到街上卖豆芽,两肩磨出了血,还不让人知道。在这期间,李素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五八年,豆芽组挂上了豆腐制造厂的牌子,李素琴一如既往,和工人们一起在车间磨豆腐,帮助炊事员煮饭,替单身工人洗衣服。职工们把脏衣服、破袜子藏起来,她仍旧找出来洗好补好又偷偷地放回原处。很长时间,她一直住在车间旁边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睡在地上,有时铺块门板,有时垫一把干草。冬天晚上,和职工们在车间开会或谈心晚了,她就和衣躺在做豆腐用的大锅旁边。职工们说她年纪大了,工作又劳累,要她注意身体,并且打算替她买张床。她强调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生产上,拒绝买床。职工们背着她开会,作出“为厂长买一张棕床”的决议。床买回来了,她要退,职工们不依,三番五次争论不休。后来,上级党委又派人来劝李素琴说:“就凭你的年龄,也该有个床,不要说是一个厂的厂长了。”李素琴说:“我没有想到我的年龄,我想到我是厂长、支部书记,我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冬天,职工们想在她住的小屋里生个火炉,她也拒绝了。因为并不是所有职工宿舍都有炉子。
李素琴在厂里,把每一分钱都用到生产上去,增加集体的收入;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存到银行里去,支援国家建设。几年来,她的生活水平始终没有超过豆腐厂的普通工人或郑州市的普通市民。她除了外出开会才换一件半新的布衫,平时都穿旧衣服。她常说:“咱们国家又大又穷,建设社会主义有困难,做了主人就该时时刻刻想到这个,不然,就不配当主人。”她把节省下来的一元两元,甚至一角两角都集中起来,存入银行,长年如此,坚持不懈,终于有了一笔不小的存款。她的老母亲看了很受感动,把解放前埋在地下的几块银元扒出来,交给女儿存在银行里。她在外面工作的几个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把省下来的钱寄回家,她都一文不动地存入银行。
这笔钱怎么用呢?李素琴曾经打算为郊区社员买条牛。一九六○年,党提出大办农业的号召,李素琴领会了这一号召的伟大意义,于是,决心把多年的存款三千二百多元全部交给党和国家,买一部拖拉机支援农业。一部拖拉机需要多少钱,李素琴当时不知道,她只是表示:今年不能买,十年以后一定可以办到。郑州市管城区党委一位女书记接过李素琴的这笔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许多工人、干部、市民、学生、转业军人和演员知道了这件事,都自愿拿出自己的积蓄交给李素琴,要帮助她买一台拖拉机。李素琴一一拒绝了,她说:“各人的收入不等,生活负担不同,我不希望你们这样,可是我懂得你们的心意,你们只要把工作做好,勤俭持家,把节余的钱存到银行里,帮助国家建设,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
国家为了成全李素琴热心支援农业的心意,补足了购买拖拉机所需的款项。于是,一台支援农业的拖拉机出现在郑州郊区的田野上,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和热爱。李素琴用多年积蓄买拖拉机献给集体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地传开了。
李素琴自己省吃俭用,但当群众、集体、国家需要时,她从不吝啬。买拖拉机是如此,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李素琴住在郊区的老母亲经常给她送来新鲜鸡蛋,她自己舍不得吃,职工中谁生病不舒服,她就煮一些鸡蛋送去。女职工生孩子,她也这样。如果向李素琴问起这件事,她就说:“要我自己吃个鸡蛋,拿起又放下,犹豫半天舍不得,总觉得自己不需要,给生病的职工端上一碗,自己心里说不出来的痛快。”
像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雷锋一样,李素琴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给别人方便。有这样一件事:她还在豆芽组工作的时候,为了照顾生产,每天带点干粮中午不回家吃饭,老母亲疼女儿,每天给她两角钱的伙食零用钱。李素琴觉得不需要,瞒着母亲,把零用钱积攒起来。几个月以后,一个中秋节的下午,李素琴正想回家和母亲一起过节,忽然想起郊区有一个部队的伤病员医院,立即把储存的十三元三角九分钱,买了水果和点心亲自送到医院,夜里很晚才回到家里。
李素琴做了好事,越不想叫人知道,人家越知道得多,传诵得广。郑州市有一次举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位人民代表(回族)在大会上发言时,要求大会帮助他寻找一位不知名的女共产党员。接着这位代表向大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冬天的傍晚,一位回族老人失足跌落在南关外的一个厕所里,呻吟着在半腰深的粪坑中挣扎。这时突然进来一位妇女,把他拉出来,脱下自己的外衣,帮他擦干净身上的粪便和污泥,问了他的住址,把他扶到三轮车站。当这位妇女知道老人身边没有带钱时,又掏出钱嘱托三轮车工人把老人送到家门口。老人问这位妇女叫什么名字?她说:“老人家,快回去吧!别冻坏了身子。新社会,人人有责任帮助你,尊敬你。”老人回到家里,琢磨许久,断定这女的是共产党员,就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女共产党员热心助人的故事在回族人民中传开了。这位代表说:“老人想给这位女共产党员写封感谢信,既不知名字也不知地址,没法,就托我在会上寻找。”这位人民代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李素琴作为人民代表,正坐在他后面的主席台上,她突然想起当时那位老人受冻的情形,但她什么也没有说。在小组会上,这位代表问李素琴:“我们都怀疑这位女共产党员就是你。”李素琴回答说:“为什么一定是我呢,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做这件事。”
不久前,李素琴应邀在郑州大学作报告,有一个学生听完报告后在日记上写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生活的目的?在李大娘的生活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素琴的生活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从她在北京和蔡畅同志的一次谈话中,可以了解个梗概。蔡畅同志有一次见到她时曾亲热地说:“李素琴同志,你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你辛苦了。”李素琴双手握住蔡畅同志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蔡大姐,没有党,我是个奴隶、可怜虫。十一岁我进工厂当童工,个子小,够不着机器,被资本家折磨得瘦成一张皮。做媳妇时,家穷,没有填饱过肚子。二十八岁死了丈夫,人家喊我是‘半截子’,不能在人前站立。我用眼泪抚养着我的四个儿子长大。一九四九年我送最后一个儿子参军时,他饿得面黄肌瘦,没有一件换洗的衣服。现在,我的儿子都成了有文化有技术的干部、军官,我可以和国家领导人、人民的代表在一起开会,议决国家大事。为了党和人民,我还能保留什么呢?党把我们母子从地狱中救出来,党又给了我思想武器,叫我为受压迫的阶级服务,为了这,我不惜我的生命。我经常教育我的儿子要记住阶级的仇恨、阶级的苦难,要看着未来的日子,能这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不能做的事。”


第2版()
专栏:

武钢聚会祝贺一批老工人光荣劳动三十年
老工人忆苦思甜,谆谆勉励后辈;青年工人表示,一定继承和发扬老工人的优良传统,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据新华社武汉十六日电 武汉钢铁公司的领导人和职工代表,在十二日举行的一次聚会上,向这个企业里六十七位三十年以上工龄的老工人致热烈祝贺,祝贺他们光荣的劳动经历,祝贺他们老当益壮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这次聚会是武钢工会主办的。六十七位来自炼钢炉、炼铁炉、炼焦炉旁的矿山、机械车间的老工人,在会上忆苦思甜。公司党委、行政和工会的领导人以及湖北省总工会的负责人等,同他们一起畅谈。
在一片掌声中,中共武钢党委副书记胡山和武钢工会副主席董显锐,代表武钢党委和全体职工先后向老工人们贺喜。他们谈到:老师傅们三十年劳动斗争的历史,是我们的活教材,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的青年工人一定要学习老师傅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经验,当好接班人,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旗举到底,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强国。
高炉技师包秀良介绍了他家两代人在高炉旁截然不同的命运。他和他的大儿子都是二十岁上高炉的,可是一个是下地狱,一个是上天堂。包秀良十二岁给地主放牛,十三岁死了父亲,只读了一年书,在家里实在呆不下去,才流浪到鞍山,上了高炉。但是,干了七八年还是当杂工,连什么叫瓦斯都不知道。那时候,日本统治者根本不愿叫中国工人学技术,连偷看一下高炉仪表也要挨打。他儿子包晓春是读到高中才上高炉的。他一到炉上,领导上就派他跟一位老瓦斯工当徒工,现在仅仅五年,已经基本上熟悉了瓦斯工的操作。
曾在汉阳兵工厂做过工的老车工陈锦康,沉痛地诉说着过去的苦,又兴奋地谈起今天的甜。他说:“现在的生活,是过去根本没法比的。现在工人真正成了工厂的主人,工厂里的事情工人们管得着,工人们的生活也好了。我的五个孩子都上了学,大的已上了高中。
“要谈过去的苦和今天的甜,八天八夜也谈不完。”许多老工人在会上都这样说。会上的一张统计表表明:参加聚会的六十七位老工人,几乎全都是贫农和城市贫民出身。现在,这六十七位老工人中,有十七人已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三十人在近几年中先后被提拔为工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或厂长。
技术革新能手、青年工人代表王松久和包秀良的大儿子、高炉瓦斯工包晓春先后在会上热烈地向老师傅们祝贺。他们表示:一定要记着老师傅们的教导,一定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工人的优良传统,牢记着旧中国的苦难,奋发图强,勤俭建国,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第2版()
专栏:

听革命故事 看革命文物
瑞金青少年经常受到阶级教育,九千多人获得“五好青年”称号,近四千人受到表扬。
新华社南昌电 江西省瑞金县各公社、学校,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各级组织,经常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近三年多来,瑞金县五万多名青年中,有九千多人获得了“五好青年”的称号,有三千八百多人受到省、地、县、社等各级组织的表扬。这和经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
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毛主席以瑞金为中心创立了强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就设在这里。当时这里有许多人踊跃参加革命。现在,全县有一千二百多名红军老战士、工农民主政府时期的老干部和红军长征后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员,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生动的革命斗争史,许多单位就请他们担任革命传统教育的报告员。像县委书记刘辉山、副县长熊德祥等老同志,他们到哪里工作,就应哪里的邀请给青年作报告、讲革命斗争故事。参加长征的红军营长钟道山虽已年老退休,还是经常到学校、工厂、部队作报告。今年以来,全县各地举行的这种革命传统报告会达五百多次。许多青少年听了报告感动得流下泪来,他们说:革命史是精神食粮,听了以后,浑身就有一股用不完的劲。
瑞金县目前有一万六千八百多户革命烈士家属和革命军人家属,还有几万户原来是贫农和下中农的社员,其中许多人家都有一部苦难史、斗争史和翻身史。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展了问父母,访亲属,记录和编写村史、家史的活动,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在一个假日,老同志胡道全把自己的子女和附近的青年带到一丘田边,对他们说:“红军没来时我从地主手里租种了这丘田,因为交不起租,在这里挨了打,差点送了命,直到红军来了我才分田翻了身。”青年们听了后激动地说,不问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旧社会这样苦,地主这样狠,不闹革命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瑞金的革命史迹和革命文物很多,每逢重大节日,这个县普遍开展参观、访问和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叶坪小学的旁边就是工农民主政府的中央礼堂,周围还有红军烈士纪念塔、毛主席办公室等革命遗址,学校经常在这里开展少先队活动,使学生们知道这里是革命圣地,毛主席曾在这里领导人民进行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教育孩子们树立起遵循革命长辈教导,做革命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的崇高理想。有的学生参加活动后,在作文中写道:我过去以为天天像过年那样,吃得好,玩得好,穿新衣,生活舒服才是幸福,现在我认识到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才是真正的幸福。
(附图片)
山西永济县卿头公社关家庄大队的老红军战士张生炜,今年六十九岁。他转战南北二十多年,一九五八年退休还乡。他回到农村后,在党支部积极工作,并且经常参加集体劳动。这是他在给青年社员们讲革命故事,鼓励他们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郭凤鸣摄(新华社发)


第2版()
专栏:

首都各界座谈《年青的一代》
认为这是一出好戏,有深刻的现实性,对老少三辈都有教育意义。
据新华社十六日讯 反映当前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优秀话剧《年青的一代》在北京公演以来,在观众中受到热烈的欢迎。十四日,首都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筹备委员会举行的座谈会上,一致盛赞这个话剧有着深刻的现实性和广泛的教育意义。参加座谈的有老干部、学生、工人、公社社员和青年干部等。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说,《年青的一代》是一个主题很好的适合时代需要的好戏,它提出的问题和所反映的内容不仅对青年知识分子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老少三辈人都有教育意义。参加过长征的教育工作者王长德,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发了言。她说,这个剧给青年人指出了正确的道路,胸怀大志的萧继业和林岚是革命事业的好接班人,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很深的林育生如果不改正错误,必定要走上危险的道路。
不久以前从野外实习归来的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五年级女学生周秀仲说,这个话剧正切合她们的实际情况,对她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大。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青年木工李瑞环说,这个话剧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青年只有走萧继业的道路,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共青团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静中希望有更多的剧作家把当代青年的英雄形象搬上舞台。由上海来北京观摩演出并且听取意见的剧作者陈耘在会上介绍了他创作这个剧本的经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年青的一代》的导演夏淳等人也在会上发了言。座谈会由剧协北京分会筹委会主席曹禺主持。


第2版()
专栏:

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佛教代表团发表共同声明
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而努力
新华社扬州十六日电 中国佛教协会与应邀来我国参加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活动的日本佛教代表团,十五日下午在扬州法静寺发表了一项共同声明。
双方在共同声明中宣布将进一步推动纪念鉴真和尚的活动,并为中日两国永不相犯世代友好而努力。中国佛教协会在共同声明中对日本佛教界及各界人民尊重和护持鉴真和尚的伟业和遗产表示敬佩与感谢,双方将继续研究及交换有关鉴真和尚的文物资料。日本佛教代表团对于中国佛教界表彰曾为邀请鉴真和尚东渡忍受种种困难的日僧荣叡、普照两法师表示感谢,双方将继续进行两法师的表彰活动。共同声明中还宣布双方将共同合作表彰在历史上曾对两国佛教交流及人民友好作出过贡献的两国佛教徒。
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签字的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代表日本佛教代表团签字的是日本佛教代表团团长金刚秀一法师。
以安藤更生为首的日本文化界代表团参加了签字仪式。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江苏省暨南京市分会副会长周村,以及江苏省和扬州市文化界、医药界、佛教界人士等。


第2版()
专栏:

在英雄的土地上
李健羽 王珂 曹晓天
我们来到塔山,站在刚刚落成的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下,环顾四野:北是巍巍的虹螺岘,南是茫茫的渤海湾,在山海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堆满粮食的打谷场星罗棋布,载运谷秧的大小车辆来往如梭,肥壮的羊群在丘岗上缓缓移动,翻耕秋田的拖拉机响个不停。田野间,一派欢腾的丰收景象。
十五年前,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战斗。一支英雄的解放军以比敌人少得多的兵力,劣于敌人的简陋装备,凭着“百震不惊,千摇不动”的战斗意志,在长达八千米无险可守的防线上,粉碎了由蒋介石亲自督战的国民党十一个师,并有海、空军配合的联合进攻。他们浴血作战六昼夜,守住塔山,保障兄弟部队解放蒋匪军在东北的生命线——锦州,进而解放了全东北。
塔山英雄们这种不畏艰险,英勇无敌的战斗精神,如今成了塔山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用它克服了无数困难,医治了战争创伤,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今年开春,天旱的时候,他们又同旱魔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当时,临近春耕,风大地干旱,吹得干土到处飞扬,连粪堆也干得不能发酵了。怎么办,能让浸满英雄鲜血的土地荒芜吗?塔山人民的回答是:不能!塔山人民公社塔山大队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刘佩运带着大批青年来到冰河上,决心刨开冰河,挖出冰块,运到田间。刨冰块,谈何容易,每下去一镐,刺骨的冰花纷纷落到脸上身上。脸被打得像刀割一样痛,沾满冰花的衣服,被寒风一吹,成了“盔甲”。可是,这些塔山青年竟脱下鞋袜,跳进冰水中,干了一天又一天。有人问他们怕不怕冷,他们回答是:“英雄的烈士们为保卫塔山,不怕流血牺牲,我们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还算得什么塔山人!?”这样,他们奋战了五天,拉了大批冰块,运到田间。那阵子,田野里白花花一片,大路上来往行人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看人家塔山人!”
春播如此,夏锄如此,到了秋天,人们又用这种不屈的精神,投入了秋收。现在,这里所有庄稼都收割完毕了。塔山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正在欢欣鼓舞地庆贺今年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丰收。
这里,人们非常珍惜自己脚下这块浸满英雄鲜血的土地,他们把每寸土地,每块石头,都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十五年前,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同战士生活过好多日子的老人马玉,一直是如数家珍一样,不断地向村里的青年讲当年英雄的战士顽强不屈的故事。他的侄子马宝有,小时候经常听他讲故事。现在马宝有当了小学教员,他不仅成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且不断地把从伯父那里听来的英雄故事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在十五年前,塔山阻击战胜利结束后,这里第一批参加解放军的孟宪周,听说女儿孟庆芳从中学回乡,不安心农业生产时,便以当年塔山英雄的精神,教育女儿不要忘本,要踏踏实实在农业生产上干一辈子。父亲的谆谆教导,使孟庆芳愉快地参加了农业生产,并且树立起雄心壮志,决心同全队青年一道,把家乡的荒山秃岭变成果园,改变塔山面貌。由于她不断以塔山英雄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认真参加了生产劳动,发奋学习农业技术,社员们先后把她选为生产队长、大队妇女主任,在共青团内被选为团支部书记,今年又当选为锦西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塔山,每到清明,前往凭吊烈士的人群络绎于道。今年清明节,远从外地赶来祭扫烈士墓的“塔山英雄团”代表、战斗英雄鲍仁川、程远苗到达塔山时,妇孺老少都出来迎接亲人。十五年来,塔山人民和“塔山英雄团”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塔山人民公社社长朱家宁曾到“塔山英雄团”做客,“塔山英雄团”寄来了千百封“家书”。在塔山阻击战十五周年前夕,塔山小学的“红领巾”们,把塔山阵地上的泥土寄给部队里的另一个塔山小学的“红领巾”,并且说:让我们牢牢记住,今天的幸福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保住胜利果实,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使塔山战斗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新华社锦州十六日电)


第2版()
专栏:

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落成
新华社锦州十六日电 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十五日在辽宁省锦州市塔山,隆重举行揭幕典礼。锦州市各界七千多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昨天,是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十五周年。十五年前,解放军一支英雄部队为保证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在这里浴血奋战六昼夜,粉碎了蒋匪军十一个师的疯狂进攻,歼敌七千余人,保证了战役的全胜。锦州人民为纪念这次阻击战中的英雄们,动工兴建这座纪念塔。
纪念塔高十二·九三米,正面刻着林彪元帅的题字:“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下面雕着巨大的花环。塔台四周种着长青的松柏。
十时,揭幕典礼在哀乐声中开始。参加揭幕典礼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宁军区、辽宁省民政厅、中共锦州市委、锦州市人委等单位的代表。塔山英雄部队代表于洪福中校和塔山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爆破英雄车秀志的婶母车秀兰,也分别从广东、山东赶来参加揭幕典礼。
解放军辽宁军区首长孙文采少将和锦州市长刘慕文揭开塔面上的黑幔后,向纪念塔敬献花圈的有内务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委,辽宁军区等六十多个单位。接着,辽宁军区首长孙文采、辽宁省民政厅副厅长李震寰、中共锦州市委书记邢习文等讲话,他们都指出了塔山阻击战的重大意义,表彰了英雄们为祖国解放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并且号召各界人民学习英雄们的革命战斗精神。
(附图片)
上图: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
姜克运摄(新华社稿)传真照片


第2版()
专栏:

扬州集会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
日本佛教代表团和日本文化界代表团应邀出席大会
据新华社扬州十六日电 扬州市文化界、医药界、佛教界二百多人十五日上午隆重集会,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
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等出席了大会。
以金刚秀一为首的日本佛教代表团和以安藤更生为首的日本文化界代表团应邀出席了大会。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江苏省暨南京市分会副会长、扬州市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村在会上致开幕词。他说,两千年来,中日两国不知有多少人冒着惊涛骇浪,不顾生命危险,或者东渡,或者西来,对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作出了贡献,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鉴真大师。他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后终于成功,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周村指出,鉴真大师是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好的象征,通过这次纪念活动,将进一步鼓舞我们为了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文化交流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扬州纪念鉴真筹委会副主任吕澂在大会上报告了鉴真和尚的生平事迹以后说,鉴真的精神鼓舞着中日两国人民携手前进,但目前在共同前进的道路上还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深信,通过纪念鉴真大师的活动,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一定会得到发展,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也将会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金刚秀一团长在讲话中追述了鉴真大师以扬州为出发地点东渡日本的事迹。他还谈到了日本佛教界从今年五月起在全国各地为纪念鉴真和尚举行的种种活动,他说,这些纪念活动将继续到明年五月。
金刚秀一说,中国以佛教界为中心在广东省肇庆寺为邀请鉴真和尚东渡的日本荣叡法师建立了纪念碑。他代表日本佛教界向中国佛教界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感谢。
安藤更生团长在讲话中盛赞扬州市人民对于鉴真和尚的事业的关怀和追念。他谈到中国将在法静寺(即前大明寺)建造鉴真和尚纪念堂时说,中国的法静寺以及鉴真大师在日本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将成为日中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他还赞扬了扬州建设。
纪念大会结束后,扬州市佛教协会隆重举行了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的法会。
下午在法静寺举行了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奠基仪式。赵朴初、周叔迦、江苏省和扬州市的文化界、医药界、佛教界人士和日本佛教代表团、日本文化界代表团参加了仪式。
以金刚秀一法师为首的日本佛教代表团和以安藤更生为首的日本文化界代表团,是十四日下午从南京乘汽车到达扬州的。当晚扬州市副市长钱承芳设宴招待客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