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节日的礼物
马常
派出所办公室的窗外,是一会变成红色、一会又变成绿色的夜空。国庆之夜的彩色缤纷的焰火。像是万点繁星,把办公室映得五光十色。清风把花香送进窗来,也把天安门广场的歌声和乐声送进窗来。
民警张桐,脸上浮现着笑容,抬头望了望窗外,又低下头去匆匆地写着什么。这个派出所距离天安门不算远,张桐在这里工作已整整十四年了,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在节日的夜晚到过天安门。他的职责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广场上的人们一样感到幸福。
炊事员洪老大爷走进屋来了。张桐忙向老人打招呼:“该歇着啦!洪大爷。”
“歇什么?有的同志外出还没回来哪,我等着给他们做夜宵!”洪老大爷说着掏出封厚厚的信来递给张桐,“上午你不在的时候,有人给你来了一封信。从新疆寄来的!”
张桐刚撕开信封,就有一张照片掉了出来。照片上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短头发,粗眉毛,两眼有神,紧闭的嘴唇显得刚强有毅力。
“这是从哪儿来的?我怎么不认识呢?”张桐寻思着,打开信看起来。
“亲爱的叔叔:
您好啊?看到我的照片,您大概不认识我了吧?我是石志坚——小石头子。您记起来了吗?
我这里还附寄了另外一封信和一张照片,托您转交给我的林妈妈。
叔叔,同您和林妈妈一别,已经十年了。这些年,虽然我没有给你们写信,可我却常常想念着你们。现在,我要把这些年的生活,向你们详细地汇 报一下。……”
“哦,是小石头子!”张桐兴奋起来,他又拿起照片,仔细地端详着。
照片上那个英武的小伙子的模样渐渐地隐去了,浮现在面前的是一个七八岁的、瘦削的孩子。
记忆的轮盘飞速地倒转,它把张桐带回到十四年前。
那是北京刚刚解放不多久的事。
这天晚上,张桐开完了一个群众会回来。在派出所门口,看见一个孩子蜷伏在台阶上睡觉。张桐走近他,轻轻地叫着:“喂!小鬼,醒醒,醒醒!”
叫了几声,孩子一动也不动。他又用手去摇孩子的肩膀。忽然,孩子一翻身跳起来,用充满敌意的眼光盯住张桐:“你把我弄醒干吗?”他的小胸脯一起一伏,气呼呼地说。
“你怎么在这儿睡觉呀?”张桐温和地问。
“不叫在这儿睡,我走!”孩子拔脚便走。
“别走。告诉我,你家在哪儿?”
“我没有家!”
“没有家?我帮你找个暖和的地方睡觉好吗?”
孩子见张桐挺和气,便也不像刚才那样恶狠狠的了;但还是带着戒备的样子随着张桐走进了派出所。
灯下,张桐递过一碗开水,孩子坐着喝水,情绪缓和多了。
“你姓什么,叫什么呀?”
“姓石,叫石头。”
“家在哪儿?”
“在乡下,挺远的。”
“妈妈呢?”
一句话刺伤了孩子的心。他低着头,许久没有答话,眼里迸出两颗泪珠。他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妈妈死了,饿死的。”
“爸爸呢?”
“给‘癞疤头’赶跑了!”
谈话继续了一个多小时。从孩子极不完整的话里,张桐做出了如下判断:
这个叫石头的孩子住在乡下。两三年前,一个浑名叫“癞疤头”的坏蛋,回乡反攻倒算,爸爸逃走了。“癞疤头”烧了他们的房子。妈妈带着他连夜逃跑,流浪行乞,到了北京。解放军入城以前,妈妈冻饿而死,只剩下了石头一人!
孩子来到派出所的头两天,张桐走到哪里,孩子跟到哪里。人们都说张桐长了一条小尾巴。过了几天,孩子和人们熟悉了。人们都亲热地叫他小石头子。
街道上已经给孩子送来了救济金,并且正和民政部门研究怎样安置他;可是,一位老工人的老伴,街道上的治安积极分子林妈妈说:“哪儿也别去了,就叫他住在我家,和我们大星子做伴,我收这个干儿子吧。”人们笑起来,说:“林妈妈,您已经是老来得子了,还不知足,又要认个干的!”可是林妈妈执拗地要小石头子。她问孩子:“小石头子,你愿意不?”小石头子仰头望了望张桐的脸,然后说:“愿意。”
从此,小石头子和比他大两岁的大星子住在一间屋里。政府每月给他送来生活费用。
秋后,政府供孩子上了学。他的学名“石志坚”,就是张桐给取的。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叫他小石头子。
孩子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身个儿也长高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林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他们最想见的人。小石头子朝着天安门深深地鞠了一躬。
时光匆匆地过了两年。
有一次,派出所捕获了一个潜逃的有血债的反革命分子。张桐一眼就看见罪犯的头上有一块月牙形的疤痕——他就是恶霸地主“癞疤头”。他供认了许多罪行,其中一项就是迫害小石头子的一家。
小石头子的原籍、地址和爸爸的姓名搞清楚了。张桐处理完了“癞疤头”的案子,就立刻动身到小石头子的家乡去查访。
村里的人们听说“癞疤头”抓到了,都高兴得跳起来。他们告诉张桐,小石头子的爸爸解放后回来过一次,他现在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工厂里当工人。
半个月以后,小石头子和爸爸相会了。张桐和林妈妈在一旁,陪他们淌着幸福的热泪。后来小石头子就跟爸爸坐火车走了。
“他现在怎样了呢?”张桐想着,继续把来信看下去。
“亲爱的叔叔,今年春天,我离开了爸爸,到新疆塔里木垦区的农场落户了。
这些年,除了在学校,就是跟在爸爸身边。动身来新疆之前,爸爸是有点舍不得我的;可是他说:‘应当去!应当按着党指出的道路走。孩子,做个有用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过去。’就这样,我担负起了建设祖国边疆的光荣任务。
我现在学会了犁地、播种,学会了不少生产技术。手上脚上,早已长出了老茧。最近,我和许多同伴被评成了五好工人……”
张桐又看了看他的照片,他那宽阔的肩膀和厚实的胸脯好像告诉他,那里边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他已经不是小石头子,而是一块坚强的岩石了。
“叔叔,我计算过了,你收到我的信的时候,可能正赶上国庆节。现在的节日,比过去更热闹了吧?我多想天安门,多想到天安门前的广场参加联欢晚会呵!叔叔,替我向天安门问好吧!”
窗外,又升腾起一阵红色的礼花,传来了一阵歌声和欢笑。张桐觉得,小石头子也在人群里。
张桐满心欢悦。他把小石头子的信和相片紧紧地贴在胸前。他觉得这真是一份最好的节日的礼物。


第6版()
专栏:

那家伙,安息吧!
〔日本〕小林园夫
这首诗原载于日本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日本无产阶级诗集》里。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五日的《赤旗报》为了纪念日共建党四十周年,重新发表了这首诗。著名老诗人壶井繁治介绍说:诗中的“那家伙”系指当时处于地下的党的领导人而言。
1关于家乡的事情,那家伙从未谈过。
2所谓自己的时间,那家伙从未有过。
3承担了最棘手的工作,困难再大,那家伙也从未叹息过。
4那家伙像剃刀一样锋利,机器一般不停地工作。
5那家伙胆大无敌,豹子般把钉梢的罗网冲破!
6那家伙,那家伙,畜牲!那家伙终于被捕了!
7那家伙充满信心的眼睛,总是把我懦怯的心灵鞭策。
8那家伙磷光闪烁的眼睛,也曾把我留恋世俗的幸福的心灵谴责。
9当我的心灵满足于些微的工作和冒险,那家伙却默默无言地做了更多的工作。
10尽管千万个特务孑孓般涌出,那家伙却始终坚定不移、不辜负信托。
11即使我已不相信自己的心灵,但只要相信那家伙,也就没错。
12畜牲!那家伙被捕了,再也不能回来了!
13关在单人监房里的那家伙,正在睨视着钢骨水泥的天花板吧?外面雨雪霏霏,加重了深沉的夜色。
14饿了两天了,那家伙和我曾分食一碗牛肉饭暖暖心窝。
15那家伙和我为赶去参加一个集会,也曾把冰雹横飞的黑夜冲破。
16那粗大的手掌和明朗的笑脸啊!每当从肮脏的工人宿舍归来,我都热烈地怀恋那家伙!
17那家伙,那家伙,不回来了。一生中几乎每天都遭到逮捕,有时竟连续反复三个二十九天,多么龌龊!
18拳打、脚踢,腿都站不直了,那家伙的眼睛却透过牢房的铁网向我投射着磷火。
19那家伙不在了,不回来了!但是,那家伙喷射出的光和热却在我胸膛里燃烧,在千万个同志的胸膛里燃烧,将变成烧毁旧世界的烈火。
20那家伙……那家伙,安息吧!天快亮了!
*日本刑法规定警察逮捕人后,拘留期间不得超过二十九天。这里是说当时在二十九日内不能定罪,只好一度释放后,再行逮捕。这样,反复三次,仍然制造不出罪状。
〔李芒译〕


第6版()
专栏:

知足和不满足
马国征
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报告里向革命青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生活上要知足,在事业上要永远不满足,这样才能不断前进。这段话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应当成为革命者的座右铭。
“在生活上要知足”,这是关系到革命者的人生观问题。资产阶级的人生观无非是追求荒淫糜烂的生活,所以他们总是唯利是图,贪得无厌。而无产阶级革命者却完全相反,我们是为全世界的无产者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我们没有私利,因而能够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全国解放后,我们也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我们异常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比起旧社会,比起战争年代,我们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所以我们感到很满足,不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分散精力,不为追求生活享受而忧心戚戚。这就是革命者的享受观。当然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来说,就全国人民的现在生活水平来说,现在的幸福生活仅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提高。革命干部在生活上知足,正是为了集中精力在工作上,使人民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
如果说,革命者对待物质生活应当知足的话,那么,对革命事业又应当是永不满足,充满着炽烈的革命进取精神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不断革命,朝气蓬勃,永不停歇,好了还要好,自己好了,还要别人好;本国好了,还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都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第二副主席约多同志在一首赞美新中国的诗中说得好:“昔日万里征途,更迢迢前路,斗争仍须艰苦。”(诗七首之一:《中国》)
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但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灰尘不打扫是不会自动跑掉的,桌子不搬是不会自动走的,反动的东西不打就不倒。革命进程的快慢,成就的大小,归根结柢,是看革命人民的努力如何。如果我们满足于既得的成就,安于现状,就会使革命事业停滞不前,甚至半途变质。再从革命者个人来说,要想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祖国有所建树,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也必须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对待事业总是锲而不舍、终生奋斗,直至最后一息。鲁迅在逝世前两天还坚持写作;梅兰芳直到进医院以前还进行基本功的锻炼。他们真是做到老、学到老,充分表现了永远前进的高贵品质。
“知足”和“不满足”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物质生活上不计较,安于淡泊生活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洁白无瑕,集中精力从事革命工作,攀登一个一个高峰。有了这种高贵品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升得很高,任凭环境多么艰苦,总能“随遇而安”,丝毫也不影响自己的事业心,生命会感到更加充实,斗志会更加昂扬,成为一个永远力争上游、奋斗不息的人。


第6版()
专栏:

欢迎《儿童文学》创刊
童新友
早就听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筹办一个儿童文学刊物。今天,我拿到崭新的第一期《儿童文学》,鲜艳的彩色封面喷着油墨香味,立即唤起了我在童年时代得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读过之后,禁不住要兴奋地向小朋友们,向家长和教师们,向所有关心孩子的“大人”们介绍这本新刊物。
这个开本不大、篇幅不多的刊物,给人的印象却是丰富的。尤其可贵的是,它善于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形象地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成了贯串这本刊物的最鲜明的特点。我很喜欢刘真那篇小说《在路上》,它用抒情的笔调,通过一个穷苦的小女孩云儿的几个愿望,巧妙地表现了她经受革命锻炼逐渐成长的过程。在旧社会穷困的日子里,云儿连想得到一个小皮球的小愿望都落空了,在温暖的革命大家庭里,她实现了到太行山去学习的愿望,但是,当她刚刚上路,生活就给她一个有力的启示,她明白了,她的最高愿望还不是在学习,而是要实现远大的革命理想。小说《雪夜》的作者丘勋,塑造了一个调皮而又可爱的农村孩子小豹子的形象。这位少先队小队长敢说又敢做,用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战胜了老脑筋的封建落后意识,我真想为小豹子有声有色的第一次讲演喝采!老作家冰心描写华侨学生成长的散文《在火车上》以及菡子的表现革命干部的孩子在乡下经受锻炼的小说《风》,都从新的角度反映了沸腾的现实生活。柯岩的儿童游戏诗《打电话》,用新颖的手法,让中国孩子和美国黑孩子在电话里表达深情厚谊。幸福的中国女孩小红娃,好不容易才听懂了黑孩子玛安拉在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她热情地鼓励玛安拉参加斗争,争取自己的幸福!金近那篇有趣的童话《狐狸打猎人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怕死鬼的卑劣形象。这个自称是猎人的人,被那只伪装的“最可怕的狼”(其实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狐狸)吓掉了魂,让它缴去了猎枪。全篇充满了风趣而辛辣的讽刺,使我这个远离童年的读者不禁发出痛快的笑声。这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会使小读者们明白,在阶级社会里,有着怎样复杂的斗争,应该怎样看待和参加这些斗争。我想,这些作品里所刻划的可爱而又生动的人物,像云儿、像小豹子,一定会获得小读者的喜爱,成为小读者们亲密的朋友。
这本刊物还有些有意义而又有趣的作品,像相声《背课文儿》、科学故事《小狮子找奶妈》等,都会使小读者们快乐地笑起来,笑着笑着,又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和知识。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儿童,从低年级小学生到初中的少年,都能在这本刊物里找到他们能接受的和喜爱的作品。
几位老一辈的儿童文学家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和谢冰心等同志,都参加了《儿童文学》编委会的工作;许多老作家、新作者为这一期刊物写了很好的作品;画家华君武、黄永玉等还画了那么多精美的图画。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是文学家、艺术家们崇高的责任。衷心祝愿这块新开辟的儿童文学园地百花盛开,欣欣向荣!


第6版()
专栏:

喜丰收(木刻) 赵瑞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