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数万大专毕业生活跃在农业战线上
近在京郊农村,远在天山南北、牡丹江畔、陕北山区、井冈山上,……广泛分布着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青年。他们在农村的熔炉中一面改造大自然,一面改造自己,成为农业战线上的技术骨干力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一代新人。
据新华社二日讯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上万名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青年,献身于祖国农村的建设事业。一九六二年,到农村去的这样的知识青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这些数以万计的青年成了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前进的一支巨大力量。
去年有许多高等农业院校欣逢建校十周年纪念。打开这一年出版的许多地方报纸,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醒目的大字标题: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建校十年来有两千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新疆)八一农学院建校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有五千名毕业生活跃在天山南北农业生产战线上》——《沈阳农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校十年培养三千名农业技术人才》——《华南农学院举行建校十周年纪念活动,十年来培养专门人才三千多名》……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一九六二年为止,解放后从我国农科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当于解放前有记录的二十年间农科大学毕业生总数的五倍。每年,都有成批的农科毕业生充实到各级农业部门、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去,也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国营农牧场、人民公社和农村基层技术单位参加工作。仅在北京郊区,目前就有九百多名农科大学的毕业生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农业建设岗位上。去年分配到郊区各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和种子站的学生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使得这些单位的技术力量比原来增加了三倍。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许多农村和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些农牧场里,现在都有新疆八一农学院的毕业生在工作。解放前,阿尔泰山区没有一名具有专门知识的兽医,这几年,从八一农学院分配到那里去的高级畜牧兽医人员就有二十多人。
农村对于知识青年来说,正像河海不择细流一样,它容纳得下具有不同学识的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农垦部在新疆和黑龙江所设的几十个农场,去年就吸收了各个学科的大学毕业生一千二百多人担任技术干部。即使这样,各农场的技术力量还嫌不足。在新的一年里,这些农场要求补充技术干部的计划比去年要大得多。
在陕北革命老根据地,现在有两千多名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历届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参加建设工作。他们多数是农林、水利、师范和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以“延安人”自豪的青年,大都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土保持试验站、治沙工作队、林业试验站以及一些学校和医院等基层单位工作。在广东省,华南师范学院和中山医学院等学校这两年来派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也分别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目前在农村里,中等农业技术人才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支技术骨干力量。陕西省去年有两千名中等农业技术人员由学校毕业,支援了农业战线,这使得全省农村中经过学校培养的中等农业技术人员的总数增加到一万多人,农村中技术力量的分布状况因此有了很大的变化。陕北长城沿线和秦岭巴山山区等畜牧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过去兽医人员十分缺乏,现在那里的各个人民公社普遍配备了畜牧兽医人员。在两百万人口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所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学校——永宁农业学校从一九五一年建校以来,也已经输送了一千多名技术人员到自治区黄河灌区和六盘山区的广大农村中去工作。
这些到农村中去参加实际工作的知识青年,在劳动的熔炉中,一面改造着大自然,一面改造着自己。他们有的致力于发挥机械的威力,有的在研究气候和土壤的秘密,有的长年累月地精心护理着牲畜,有的在大地上细心地培育禾苗。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参加建设工作的九百多名大专学校毕业生,这几年和广大职工紧密结合,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工作,掌握了垦区的自然规律,制订了各种地区的轮作、耕作、施肥、繁育良种、排水等五项根本的技术制度,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气象和土壤资料。有一个试验站的七名大学生从探索杂草的生活习性和生育规律着手,找到了机械化除草的方法,使得去年全垦区在一百多万亩耕地上消灭了草荒。从农业机械化院校毕业的学生还为垦区解决了玉米和大豆的机械化垅作问题,去年全垦区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玉米和大豆实行了垅作。
从南京农学院毕业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紫泥泉种羊场担任技术员的大学生刘守仁,已经在羊群里工作了七个年头。他和职工们一起用阿尔泰美利奴羊、哈萨克羊和新疆细毛羊三种羊进行复杂杂交而培育成的新种,经过国内一些专家鉴定,认为品种很好,目前已经在辽宁、江苏等十五个省(区)推广。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从来到新疆以后,已经六次被评为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分配在广东省博罗县工作的华南农学院毕业生张晚兴,对这个县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并且据以试验选择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水稻品种。几年来,他积累的田间观察表加起来一共有两米厚。现在,他已经为沿江地区提供了能够避免每年农历五月间水害的“台中育31号”和“连江密早”等早熟水稻品种。
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这几年陆续来到江西省的井冈山地区,在那里的垦殖场里担任各种技术工作。兽医王章离研究出一套改进饲养管理的方法,使得这个垦殖场从新疆引进的细毛羊停止了死亡现象。
在许多国营农场、牧场和人民公社的建设史上,都可以记载下青年们的一份功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事业中,他们正在锻炼成为一代新人。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江阴县西石桥公社璜塘大队第三生产队的会计夏朝泉,是农业中学毕业生。他在全队完成征购任务以后,很快就算清了社员的分配账目,得到社员的称赞。图为夏朝泉(左一)在向队长、队委报告超产粮的分配账目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摄


第2版()
专栏:

浙江诸暨县安华公社皖东大队在秋收冬种结束后,安排部分劳力,进行副业生产,为明年发展生产增加资金。这是短途运输队正在运送物资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第2版()
专栏:

福建前线海陆空三军官兵欢度新年
西藏边防部队和达旺居民共庆佳节
新华社福建前线二日电 福建前线陆海空军在庆祝一年来守卫海防取得光辉胜利的气氛中欢度新年,官兵们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为继续粉碎敌人的侵略阴谋,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元旦,千里海防线上,除了担负值勤的战士警惕地监视敌人,保卫人民欢度佳节外,前沿阵地上、机场上、码头上和各个营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班与班、排与排互相拜年,互祝胜利。许多由指挥员率领的拜年队,冒着蒙蒙细雨,从这个连队到另一个连队,祝贺战士们在新的一年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在海上彻夜巡航的海军某炮艇的水兵们,兴高采烈地迎接到一九六三年第一个早晨的时候,以全体官兵的名义,给海港码头上的首长发出贺年电报,表示坚决守好海疆,保卫生产建设和人民安度佳节。
节日期间,许多连队举行了座谈会和回忆晚会,战士们热情地回顾一年来的进步,畅谈保卫祖国的决心。去年曾有一百六十一人次立功受奖和涌现出五十个五好战士的四好连队——某团第一连,官兵们欢聚一堂,谈成绩讲进步时,人人表示巩固成绩,保持荣誉,在一九六三年作出更大的贡献。常年坚守在高山的一支高射炮部队,节日前夕举行了授奖大会,一百三十多名在保卫前线领空的斗争中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先进人物受到了表扬和奖励。
在欢乐的日子里,前线许多连队组织了拜年队、宣传队,到驻地人民公社贺年。驻平潭岛的不少连队组织的拜年队,从清晨就四出展开活动,边贺年,边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边宣传祖国一年来取得的伟大胜利。厦门前线的一些连队还给烈军属送了红对联和贺年片。
前线的民兵也纷纷来到阵地、哨所和解放军官兵联欢,互相祝贺一年来在保卫海防和生产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新华社达旺二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一九六三年元旦,原驻达旺和刚刚从西山口及其以南地区后撤到这里的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和当地门巴族居民一起欢度新年佳节。
这天,达旺风和日暖。当太阳刚刚从达旺东南白雪皑皑的西山口升起的时候,我边防部队各连队的拜年队就敲锣打鼓出发了。他们有的到村里向门巴族老乡贺年,有的前往兄弟连队举行团拜。战士们见到每个老乡,都上前握手,用当地民族语言说:“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在劳村的一个广场上,藏族战士组成的舞蹈队,给老乡们表演了藏舞。
这次从西山口以南地区后撤到江嘎村的某部队,进驻西山口以前曾在江嘎村住过。那时,他们曾帮助这里的居民收割庄稼和治疗疾病,给当地居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现在,他们后撤回来又和江嘎村的居民一起欢度新年,分外亲热。村民们在除夕晚上抬着三罐米酒,带着许多柑桔,来到部队住的帐篷,向干部、战士贺年;部队官兵也拿出盐巴和香烟答谢村民。
驻达旺及其附近丛林中和公路边的各个边防部队,新年都过得喜气洋洋。他们把营地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扎了松门,贴了红对联。许多连队出了门板报,有的出了“诗刊”。
一些连队的战士演出队,元旦整日忙于为兄弟连队和村民演出。有的战士还敲打着自制的竹板、酒瓶做的“敲打响琴”和用炮弹壳做的锣和钹,拉着用罐头盒做琴筒的胡琴,吹着自制的竹笛,来了一个器乐合奏,还有些干部战士一起下棋、玩扑克、讲故事。


第2版()
专栏:

阿坝藏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
各族各界代表三千多人集会热烈庆祝
新华社成都二日电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各族各界代表三千多人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马尔康集会,热烈庆祝阿坝藏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彤参加了庆祝会,他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向全州人民热烈祝贺节日。到会祝贺的,还有由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副省长桑吉悦希率领的四川省祝贺代表团。
中共阿坝州委第一书记任明道在会上讲话。他说,十年来,自治州在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陆续完成了民主改革,实现了合作化,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九六二年全州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一·二八倍。牛、马、羊、猪等牲畜的圈存总头数,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四·六。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州、县工业产值,十年来增长了十倍。解放前交通阻塞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十年来全州共修筑公路二千多公里。财经贸易、文教卫生、政法武装工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生产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一九六二年全州社员分配所得,比解放前增长一·三三倍。
会上还宣读了省内许多部门和兄弟地区发来的贺电。最后,大会一致通过了向毛主席的致敬电。


第2版()
专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萧松立逝世
新华社重庆二日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副市长萧松立,因患高血压脑溢血症,于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在这里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萧松立生前还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第2版()
专栏:

黄新波版画在广州展览
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办的“新波版画展览会”元旦起在广州画苑开幕。展览会上陈列出老版画家、美协广东分会主席黄新波近三十年来的版画作品八十幅。
黄新波从一九三三年开始,投身于版画创作的行列中,并且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教诲。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一直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他在解放前创作的作品虽然散失了很多,但从展出的二十七幅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放后,现实生活给黄新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题材。一九五八年以来,他的版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木刻组画《山区新城》和《横断南海》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对人民群众移山填海的革命气概的热情歌颂。(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积累资金 添车买牛 准备春耕
辽宁湖南江西陕西积极开展冬季副业生产
新华社二日讯 辽宁、湖南、江西和陕西等地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开展冬季副业生产后,增加了收入,购买很多耕牛和农具,为今年生产作好准备。开展副业生产以来已经收入现金近百万元的辽宁省黑山县,最近添置了三十台胶轮车、八十台铁轮车,和三百五十吨化肥。湖南邵阳县红石区各生产队,也用集体的副业收入买回了二百五十多头耕牛、十五万件农具以及大量的化肥、农药等。
这些副业产品,有的是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的,或者是当地的传统产品。辽宁东部山区的本溪、抚顺、安东等地农村,树木较多。许多公社的生产队便生产扁担、木杈、木铣、犁辕和车材。营口、沈阳等水稻产区的生产队,利用冬闲生产草袋、草绳。营口县已编织好草袋二十一万条,草绳二十三万斤。湖南湘江两岸的一部分生产队,发动社员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刺绣。江西武宁县,除了组织社员搞短途运输和烧木炭以外,还组织有条件的生产队生产石灰。陕西秦岭、大巴山区,入冬以来发动社员上山入林,采集药材、栓皮等。
当地的商业和供销部门,和生产队签订购销合同,组织物资交流会,帮助他们交流和推销副业产品。辽宁省黑山县供销社最近根据代销合同,帮助这个县的生产队推销了九万多片苇苫。湖南省涟源县山塘区供销部门在最近举行的物资交流会上,帮助各生产队交流了六十多种产品。陕西、江西和湖南省山区的一部分供销合作社,还在林业副产品较多的地区增设了收购点,同时抽调干部和售货员组成货郎担,送货下乡,登门收购。


第2版()
专栏:

稻作研究四十年
本报记者 柏生
深夜,屋里静静的,独自坐在桌前,打开一本米黄色布面金字的《中国水稻栽培学》,翻阅起来。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主编,我国几十位水稻研究工作者的集体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农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吸收了我国农业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对指导水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都有参考价值的好书。这本书对与水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基本问题,像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栽培稻种的分类和稻作区域划分等问题,都有系统的明确的论述。
寻根究底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种稻子历史悠久,稻子分布很广,种类繁多。但是,我国种稻子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稻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以后又是怎么演变发展的呢?过去,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没有人能够答得上来。一九二四年,丁颖教授从日本留学回国,到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教书,就开始了这个问题的研究。根据一般作物都是从野生种演变来的情况,他研究我国是否有野生稻。我国古书上的记载,证明肯定是有的。一九二六年,丁颖教授在广州东郊一个叫做犀牛尾的沼泽地里,找到了野生稻。以后,在广州外围、广东西南部、广西的西江流域,也都有不少发现。从那时起,丁颖教授就注意研究野生稻的形态特性,它和栽培稻的亲缘关系。一九三三年,他写成了一篇论文叫做《广东的野生稻及由是育成的新种》。又经过了十几年的研究,一九四九年,他发表了《中国稻作之起源》和《中国古来粳籼稻种之栽培及分布与现在栽培稻种分类法预报》。一九五七年,他把几十年来的研究结晶,整理成一篇论文,叫做《中国栽培稻种起源及其演变》。
丁颖教授根据我国野生稻的分布,古代文献上的记载,出土文物的考察,以及有关稻字的语音系统的研究,确认我国的栽培稻种,起源于我国南部地区。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栽培,稻子慢慢传播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稻种也随着多了起来。他根据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把和生产实践关系最大的稻种,区别为籼粳稻种、早晚稻种、水陆稻种、粘糯稻种四大类型。这种分类法不仅说明了类型繁多的水稻品种演变形成的发展过程,而且给栽培稻种的系统分类法奠定了新的基础,它对水稻的选种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籼稻和粳稻是我国水稻品种的两大主要类型。丁颖教授根据我国自古以来的叫法,给它们取了一个学名,叫做籼亚种和粳亚种。
丁颖教授对水稻的选种育种也有卓越的贡献。一九二六年,他发现野生稻后,就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自然杂交,到一九三三年,育成了新种“中山一号”。后来他又用广东栽培稻和印度野生稻杂交,得出很多大穗系统,并用人工抑制分蘖,培育出结子一千四百多粒的稻株。他是我国在水稻方面采用杂交育种法的第一个尝试者。一九二七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故乡广东茂名县一个最贫瘠的地方,用凑集来的二百六十块钱,租用二十亩民田,一间民房,和两个助手成立了南路稻作育种场,以后发展到石牌和其他地方四个稻作试验场,成为解放前我国南方的水稻育种中心。到一九三八年止,他选育出了优良稻种一百多个品系,在广东、广西大量推广的有“白谷糯十六号”、“黑督四号”、“晚白粘三号”、“暹黑七号”等十多个品种。他开始进行育种的时候,全国采用的都是美国人洛夫倡导的所谓秆行制选种法。这是采用纯系学说做依据的纯系选种法。它的办法是在田间随机大量采集单穗,从里面找出“纯系”,进行比较、选拔。但是,丁颖教授却不同意这种选种法。他认为它耗费大、收效小,不切合生产实际。他采用的穗系选种法,是利用个体变异所产生的特性不同的穗系来选育良种的方法,也是我国农民传统的选种方法。他使这个方法有了理论基础。丁颖教授非常重视我国农家良种,他曾举办稻种检定,搜集大量农家良种,作为他选种育种的依据。
“冷观热干”
丁颖教授年已七十四岁。从一九二四年开始稻作研究起,已经快四十年了。他在科学上所走过的道路,对今天的青年科学工作者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丁颖教授一贯认为农业科学必须联系实际,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过去有一些农业科学家,只迷信外国书本,不重视联系本国农业生产实际。他们看不起农民,研究水稻而不会种水稻,却说农民没有知识,顽固保守。丁颖教授跟这种农学家完全不同,他早年写的《农业改进者应如何?》和《纯粹科学的农学观》,就是批评这种人的。他很重视祖国农学遗产和农民的耕作经验,在早年写的《作物名实考》、《中华民族与科学思想》里,就阐扬了祖国的农学遗产。
他经常对学生说,做一个农业科学工作者,要“冷观热干”。他的意思是说,一个农业科学工作者,要有冷静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坚决的意志;要深入农村,决心跟农民在一起,研究改进农业生产。
他把赤脚下田,亲自种试验田,当作在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件最快乐的事情。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到各地考察时,总是深入田间,脱掉鞋袜,挽起裤腿,用脚踩踩泥巴,检查田土肥不肥,把稻子拔起来,看看稻子的秆、叶是黄是黑,颜色是否正常,稻根发育好不好,闻闻根的味道,了解田土通气不通气。由于长期坚持深入现场直接观察,他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养成了敏锐的辨别能力。他常说:“我们要有科学家的头脑,庄稼人的身手。”
丁颖教授一贯注意对水稻生产的客观规律的研究。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八年,他试验过水稻周年播植,用这种试验来观察水稻的生育现象,探索水稻生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目前,在广东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学院,他还直接领导着水稻生态研究组的工作。他还在海南岛的崖县、湖南的长沙、云南的昆明、新疆的米泉、吉林的公主岭以及天津、南京建立了七个研究点。根据近四十年的经验,他深深感到要了解水稻生育的客观规律,必须从研究水稻的生态问题着手。他认为水稻生长的客观规律应该从三方面来研究,这就是水稻本身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关环境条件变化的规律,以及水稻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关系的规律。他说,我们研究规律,就是要认识规律,就是要掌握规律来为农业生产服务。水稻栽培技术,就是用人为的办法,来调整水稻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如果品种不好,或环境条件不好,就要进行改造。
点滴积累
丁颖教授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态度。他常说:“要老老实实的做,四面八方去想。”搞科学研究工作,要想一步登天是不行的。他自己十分刻苦,从不浪费一点时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段时间,他辗转在云南、湖南的山区里,不能进行试验研究工作,就深入农村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他在农业科学领域的丰富知识,就是几十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他现在深深感到时间的宝贵。八小时工作制,一个星期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研究工作,对他来说是太少了。他常说:“我年纪大一些,见的多一些,有些问题不能不管。我不能光搞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整个国家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我也要考虑。”他对我国已故生物学家朱洗所说的“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这句话有深切的同感。无论事情多么忙,他从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工作。他有一点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写论文。每天晚上,他总是在灯下,拿着放大镜,看书看到十一点钟。
丁颖教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研究室、试验地和讲坛上度过的。他一面自己做学问,一面把学问传给学生。现在广东、广西各地,不论是农业机关、农业科学研究所或学校,到处都有他的学生。他对他的学生非常关心,有的学生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工作,总设法给他们寄些书去。他对长期跟他一起搞试验工作的技术工人,也总要买些书,亲笔签了名,送给他们看。他经常接到全国各地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爱好者的来信,其中有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生产队长,有农业技术人员或教师;有的有疑难问题请求他帮助解决,有的寄来工作计划或论文著作要求他提意见,有的要求做他的函授学生。这些信件,他都在百忙中亲自处理。
跟着党走
党为了支持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他配备了得力的助手,充实了研究设备,创造了各种方便的条件,这使他深深感到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的幸福和温暖。不是吗?解放前,他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做得很有成绩,但是受不到反动派的任何支持。他甚至亲眼看到自己上过课的教室,变成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营,那些原来长着绿油油的稻子的试验地,变成了反动军队的跑马场,他从心底里迫切地渴望着一个新社会。这个日子终于被盼到了,他又亲眼看到,解放后不到几个月,原来被破坏的稻作试验场上盖起了新的楼房,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他热烈地响应了党的号召,积极参加了各项民主改革运动。他认识到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农业的技术改革,没有党的领导,是不能实现的。他热爱毛主席的著作,经常随身带着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一九五六年,他被批准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的工作干劲越来越大,他常对人说,自己越活越年青了!最近,他虽然身体不好,还积极领导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全国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同时亲自到北京郊区的国营农场调查研究农业技术改革中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