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作用
朱田顺

随着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深入贯彻,我国的城乡物资交流正不断扩大。一方面,由于工业部门逐步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支援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和各种轻工业品等物资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改革的逐步推行,农业所提供的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各种副业产品也日益增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的这种新形势下,迫切要求加强交通运输业,充分发挥它在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作用,保证及时地把农业需要的各种物资运入农村,把农村所提供的粮食、原料和其他各种农副产品运入城市。交通运输如果赶不上新的形势的发展,势必妨碍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部门同其他工业部门一样,也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它的发展规模,也要同农业所能提供的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劳动力等条件相适应;也要面向广大农村,积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业的技术改革服务,把支援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放在首位。像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五亿多农民的大国,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广大农村市场的繁荣,就不会有发达的商品运输,也就不会有交通运输的发展。由于农业直接影响着工业,没有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也就不能从工业方面取得必要的技术装备。但是,农业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交通运输的支援。没有交通运输这一纽带,农业就不能及时获得生产资料和日用生活资料,它生产的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去,这样,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同时,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的技术改革也不能顺利进行。比如拖拉机是实行农业机械化的一种重要机械,有了拖拉机还要有农用汽车。而拖拉机和农用汽车不但需要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把它们运到农村,而且在农村还需要有良好的通行道路。正如我国有些地区的农民所说:“过去推广双轮双铧犁,没有路可以抬过去,拖拉机和汽车可抬不过去。”交通运输的先行,是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
工业不但可以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和各种生活必需品,促进农业的发展,它也直接为交通运输业提供技术装备,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没有先进的机车、轮船、汽车、装卸机械和各种进行交通建设的材料、施工机械等等,就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在技术上和组织上的完善程度,依赖于工业的技术水平。但是,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援。它要靠交通运输这条纽带运送建筑材料、劳动力、原料、材料、生活资料和产品,否则,也不能顺利进行生产和再生产。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作用,必须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逐步建设以现代化运输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在这个运输网中,应包括纵横交错地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运输线路,犹如血管之遍布人身,输送带之遍布车间。为便于说明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组成全国运输网的各种运输线路,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主干线路。这是构成全国运输网的基础。如贯通我国南北的京广、津浦铁路,横贯我国中部的长江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在没有铁路和水运地区的公路干线也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线路把全国各个工业基地、工业中心和为工业供给原料、粮食的各农业地区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机体,把全国为数众多的省区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宁《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一文中曾经说:“我们必须恢复农业和工业的周转,而为了恢复这种周转,就必须有物质的基础。联系工农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运输网中的主干线路,最明显地起着这种物质基础的作用。一条主干线串联着若干城市和农业产区,像一条葡萄藤联挂着累累的葡萄串。如长江这条水运干线联系着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重要城市和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著名的棉粮产区。解放后,新建的成渝铁路联系着重庆、成都两大著名的城市和江津、永川等八个县境内的农产区、矿区。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作用,不只应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有计划地建设新的主干线路,而且应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对原有的主干线加以改造,提高其通过能力。如解放后我国的一些铁路干线由单轨改为双轨;对长江进行了整治,使天险三峡段也能夜航。
第二,开发线路。这是从内地的交通干线延伸向边疆和资源地区(如林区、矿区等)的线路。这种新的线路不但能够给国家提供巨大的资源,而且还能够给这些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马克思说:“跟着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的变更,会有旧生产中心地衰落,新生产中心地崛起。”(《资本论》第二卷,二九六页)我国由于兴建了不少开发线路,许多边疆和资源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和生产中心。云南昆洛公路通车前,从昆明往允景洪运货需要半年,通车后只要七八天时间,因此,一九五四年由允景洪运出的土产比通车前一年增加了二十倍,当地的百货价格比通车前降低百分之二十。大油田、大矿区等新的生产中心的崛起,更为明显地表现出开发线路的作用。新疆克拉玛依就是一个例证。已经兴建和正在兴建的许多林区铁路、公路,也属于开发线路,它们对开发我国那些绿色的宝库起着先行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给养线路。这是从农产区、农场和工矿等地修建的通往公路、铁路干线、港口或其他物资集散中心地的短距离的专用线路,借以运出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运入肥料、工矿设备、原料和其他有关的给养等。马克思说:“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的改良,会绝对缩短商品移动的期间。”(《资本论》第二卷,二九五页)给养线路直接关系着农业区、农场和工矿企业的生产。有些农业区、农场和工矿企业虽然同主干线近在咫尺,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给养线路,影响及时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使能生产,其产品也不能全部实现使用价值。如煤矿,如果没有通往主干线的适当的给养线路,储煤过多,就容易发生自燃。河北省蓟县夏营人民公社是一个山区公社,盛产水果。过去由于没有通往干线的给养线,大量水果不能及时运出,有时发生霉烂现象。一九六二年整修了夏营至马伸桥公路,使这个公社同公路干线联系起来以后,及时运出水果四百五十万斤,占全县运出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因此,既要重视主干线的建设,又不能忽视给养线路的建设,否则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给养线路可以是铁路,也可以是公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定。一般地说,工厂、矿山在开始建设之前,就要修建铁路或公路给养线,并不断加以养护和改善;经常有大量物资运出运入的,应尽可能建设铁路专用线;有条件修建人工专用渠道的,应尽量修建,这是一种比较便宜的给养线路。粮食和经济作物高产区,要优先修建公路给养线,有条件的还可以修建一些简易铁路给养线。
第四,腹地线路。这是一种分布在广大农村和集中的工矿区内部的交通运输线路。它本身也往往形成为网状。这种线路一般是简易公路和小河支流(水网地区)。在城郊工业区的腹地线,也有由铁路和公路联合组成的,道路等级也较高。农村腹地线路纵横交错,深入到最小的货物产地、居民点和村镇,对于地区内部的商品流通,对于农业生产和技术改革有直接关系。黑龙江省拜泉县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县境内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丘陵地区。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行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县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整修了县社道路四百四十三公里,用砂石改善公路一百五十公里,修补和新建桥涵二百五十七座,使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社社有公路、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全县一九六二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一年提高百分之十二点二,拖拉机由一九五一年的三十五点七标准台,增加到六百二十六点六标准台。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在农村开发小河支流,对支援农业也起了重要作用。如湖南省桑植县自一九五八年以来,就大力修整河道,建造船只,利用山区小河运输货物。目前全县已有木帆船航道三百一十二条,占全县河道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从集镇到县城的运输任务已全由水运担任,基本上消灭了肩挑背负的状况。一九六二年约可节约劳动力五十万工日,节约运费八十万元。列宁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说过:“在一个交通不便、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农业条件不同以及还具有其他种种特点的巨大的农业国家里,地方农业和地方工业在地方范围内有一定的周转自由,是不可避免的。” 这里虽然讲的是流通自由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考虑我国的农村交通建设问题,也很有启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农业国里,如果没有深入农村的、四通八达的腹地线路,就不可能有全国的运输网,也就不可能有活跃的商品流转。广大农村特别是粮食和经济作物高产区的腹地线的建设,是我国交通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忽视工矿区和城郊工业区腹地线的建设。这种线路为各生产场所之间的协作,为工业的生产管理提供便利条件,并直接关系着职工的生活。
以上这四种线路是全国运输网的主要构成部分。当然,这四种线路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线路可能同时起着几种线路的作用;有些线路在全国来说不是主干线路,但在一个地区内可能起着主干线的作用。在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应同时考虑到这些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使交通运输同工农业生产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只考虑工农业的生产,而忽视交通运输的建设,是不对的;在交通运输的建设中,只考虑某一种类型线路的建设,而忽视其他类型线路的建设,也是不对的。只有全面地考虑和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线路建设,构成完整的全国运输网,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作用,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要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多快好省地完成运输任务,还需要研究和解决若干关系问题。
第一,生产布局和交通运输的关系。既要多快好省地为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服务,又要尽量合理地使用运输力,消灭过度远程运输、相向运输、迂回运输等各种不合理的运输,并使空驰行程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办好社会主义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合理使用运输力,除交通运输部门要周密拟订运输网的规划和努力改善运输组织工作外,还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合理发展和合理布局。按照合理运输的原则,平衡生产力的分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尽量使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的原则,一是尽量把工厂建在河边的原则。所以要强调使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如果不充分注意这一点,很容易造成过度远程的运输,既浪费运力,又增大商品流转费用,增加生产成本。马克思说:“其他一切情形不变,由运输加到商品去的绝对价值量,与运输工业的生产力成反比例,与所通过的距离成正比例。”(《资本论》第二卷,一六五页)因此,在考虑工业分布时,应尽可能使加工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并合理分布燃料工业、原料采掘业、木材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等,以尽量缩短各种物资的平均运输距离。所以要强调尽量把工厂建在河边,是因为我国在水利资源上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国家。全国有长达四十二万公里的天然河流五千多条,大小湖泊九百多个,有长江、珠江、黑龙江、黄河等水系,还有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国有半数以上的县份可以通航。结合航道的整治,尽量把工厂建在河边,可以充分利用量大、价廉的水运运力,降低原料、材料和产品成本,并解决工业用水与排水问题。上海市的苏州河,在过去不过是一条臭水沟,但是它却以低廉的舟楫运输哺育着几百家大小工厂。这个经验很值得加以总结。此外,在进行水利建设时,也应尽可能同时建设过船设备,做到灌溉、发电、水运综合利用。
第二,各种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关系。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是国家统一的交通运输网中的一部分。铁路运输是担任大宗的长距离运输任务的主要工具,它适合运输各种各样的货物,几乎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运费也比较低,它在我国运输系统中占首要地位。水运线路建设费较低,通过能力较大,运费低廉。南方各内河航线和沿海航线,都能四季通航。由于我国河川密布、海岸线长,它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迅速、深入性强的特点,它在短距离的运输领域内起着主要作用,在某些地区也担负着干线运输任务。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作用,必须使这三种运输方式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在兴修铁路的同时,就应考虑到为它集散货源的公路运输和小河支流运输的发展;在兴建海港和河港的同时,就应考虑到水运同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衔接,适当修建港内铁路和汽车线路,以尽量实行车、船直接换装作业;在兴建公路时,也应同时考虑到它如何同附近铁路、水运联接。由于运输业同工业不同,工业各部门是分工生产不同的产品,而运输业中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则是用不同的工具生产同样的产品(吨、吨公里);同时,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运输过程中,很少是从开始到结束只利用一种运输方式,所以加强运输组织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运输组织工作中,要按照运输距离、货物种类、货流方向等因素进行各种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分工,并大力推行联运制度,使各种运输方式直接挂钩,以便利货主和旅客。此外,对民运航空运输的发展也不可忽视。它除了担任旅客、邮件和紧急货物的运输任务外,还可以开展直接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探测、除虫等专业飞行业务。对于目前仍然是广大农村主要短途运输力量的木帆船、马车等民间运输工具,也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发展。
第三,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一种运输方式一般包括着:运输线路、运输工具、港站装卸、保养修理等各个环节。运输作业是由这些环节协同动作来实现的。要想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作用,就必须使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各个环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当然,在这些环节中,运输工具是主要的生产手段,其他各环节都要为运输工具的运行服务。但是,如果忽视线路的建设和养护,就会影响运输工具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加大运输成本;忽视装卸作业和港站作业,就会影响运输工具周转,造成运输混乱;忽视保养修理,就不能保持运输工具的正常的技术状态,就会缩短运输工具的寿命。因此,在计算运输能力的时候,要对这些有关环节,进行综合平衡。只有经过综合平衡计算的能力,才是真正可靠的运输能力。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之间,也各有不同的环节,如一个港口就有码头、泊位、库场、铁路线、汽车路、装卸设备、机械保养修理等环节。计算一个港口的装卸能力,也要综合地对这些环节加以计算。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各种运输方式内部进行细致的综合平衡,实行填平补齐、配套成龙,是提高现有运输能力的一个关键性的工作。
第四,国家投资和民办公助的关系。在我国,建设一个以现代化运输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不能一蹴而成,必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各种线路的建设也不能完全靠国家投资,有些农村道路和小河支流的开发,应当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民办就是由群众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有关生产队受益的大小,合理分担劳动力、土地和就地可取的材料;公助就是由当地政府加以组织,给予技术指导,有重点地补助水泥、钢筋、炸药、钢钎等外购材料费和外请技工工资。有些小型线路的建设,也可以全部由群众自办。如江苏省农村基层物资集散点以下的桥梁,就全部采用“民有、民用、民办”的办法。对我国已有的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需要进一步加以总结。
第五,工农业技术改革与交通运输技术改革的关系。马克思说:“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又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那就是使交通手段和运输手段有发生革命的必要。”(《资本论》第一卷,四六二页)随着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深入贯彻,交通运输的技术改革如何同工业特别是农业的技术改革相适应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例如,随着农业的普遍发展,就要发展行驶于小河支流的浅水拖轮和越野性强的汽车;随着商品粮的增加,就要研究粮谷散运的装卸机械;随着化肥的增加,就要研究改进化肥的装卸方式;随着农副产品运量的增加,就要增加车厢、货舱的类型或改进其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要发展和改进客运工具;随着运量的扩大,就要提高线路通过能力,改进机车、汽车、轮船;等等。这些改革,有些要立即着手进行,有些要着手研究和规划。除交通运输部门要高瞻远瞩,全面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外,有关工业部门也应积极为交通运输的技术改革创造物质条件。
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现实问题,又有远景问题;既有政治、经济问题,又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并逐步加以解决,才能使交通运输跟上形势的发展,真正成为机动灵活、畅通无阻的纽带,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物资交流服务。


第5版()
专栏:

关于商品收购和销售的几个问题
杨春旭
在商业工作中为了很好地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就需要在收购和销售上下功夫。我们社会主义商业是和资本主义商业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商业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资本主义商业是为资本家获取利润和剥削人民的。社会主义商业是实行计划流通的;资本主义商业是盲目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主义商业是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商业是分散的。因此,从事社会主义商业的人,就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把生意做好、做活,使商业工作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商品收购和销售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互相联结的“纽带”。紧紧地抓住这个“纽带”,对于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品收购的多少是由生产出来的商品量的多少所决定的;销售的多少是由社会购买力的大小所决定的。这里,商业部门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以商品生产单位、个人的出售为一方和商业部门的收购为一方的购销关系;第二,以消费单位、消费者的购买为一方和商业部门的销售为一方的购销关系;第三,以商业部门本身的收购为一方和商业部门本身的销售为一方的购销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社会商品生产和社会商品需要的矛盾。由于我国商品流通的计划性和全国市场的统一性,社会商品生产和社会商品需要的矛盾便集中地反映在商业部门的收购和销售方面。这样就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计算商品购销的平衡账,并且不断发现商品购销中的问题,不断解决这些问题,自觉地正确处理社会商品生产和社会商品需要之间的矛盾。
为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而且需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是供求平衡(即购销平衡)的基础。但是,不能说产消平衡了,供求就自然而然地平衡了。比如,从全国算账,生产的粮食可以保证全国人民的消费需要,这是产消平衡。它告诉我们供求是可能平衡的。但是,可能不等于现实,因为这时候商品还没有经过流通,生产和消费还没有见面,城市工矿区和农村集中的经济作物区没有粮食或者缺少粮食,粮食是在产粮区的生产队和社员手里,所以从供应和需求上说并没有平衡。可见,生产出商品是一回事,把商品收购起来并且供应出去,做到供求平衡是另一回事。社会主义商业应该担负起组织物资交流、促进供求平衡的任务。
商品总金额的供求平衡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商品品种、数量、质量、规格的供求平衡。这两方面是互相结合,不可偏废的。其中,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的主要商品是供求平衡的核心。应当从价值上计算商品总金额是多少,社会购买力是多少,看看平衡不平衡,这是绝对不可少的。也应当从数量上计算各种商品,特别是吃、穿、用等主要商品的可供量和需要量,以及它们的规格质量如何,消费者是否欢迎等等,这也是绝对不可少的。商业工作者要经常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商品可供量和商品购买力,从金额上看是不是平衡?(二)商品的具体品种、数量、质量和需求是否平衡?是否对路?头一个是属于商品的价值问题,后一个是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问题,这两个缺一不可。
吃的、穿的、用的等商品应当有多少,要在生产上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加以安排。但是这方面的矛盾集中地反映在商业部门的收购和销售方面,因此,商业部门可以提意见、提要求,帮助生产部门合理安排计划。同时,也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收购和销售活动,促进商品生产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
收购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头一关,也是商业工作的起点。在日常工作中,对有些商品是放手收购的,或者叫做畅购;对有些商品是限制收购的,或者叫做限购。哪些应当多收购一些,哪些应当少收购一些,都有一定的界限,这种界限是由国家计划预先规定的。不能想畅购就畅购,想限购就限购。
生产出来的商品量是在计划中确定收购指标的最大界限。某些重要商品国家和人民都很需要,应当放手收购。但是,不能想收购多少就能够收购多少,而要看这一年社会上能生产出多少商品来,只生产出一百元的商品,收购的最大可能也只有一百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生产出一百元的商品,只收购八十元也不好,因为生产单位把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能卖出去,也就是商业部门把他们的商品都能收购起来,对于发展生产是很有利的。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把事前对生产的计划安排放在第一位,把事后对生产的购销调节放到第二位。总之,如果收购过头了或者该收购的不收购,对于发展生产、保证需要都是不利的。
消费者是否需要是是否限制收购的界限。一种商品的出世,对于社会来说总应当具有使用价值,否则社会不需要,商业部门就没有收购的理由。商业部门在收购的时候,就要对商品进行仔细的检验,看它们是不是人们需要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经验证明,如果将这头一关不把守好,让那些没有用处的东西任意进入流通渠道,就难办了。所以,不应当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而应该按照国家计划,该收购多少,就收购多少,做到“及时收购,同时安排”。
销售(这里指的是零售)是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最后一关。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由商业部门收购起来,并没有解决再生产的问题。只有把收购起来的东西卖出去,使它进入消费领域,才能起到保证生产和生活需要、发展经济的实际作用。销售是社会对于这些商品生产部门劳动成果的考验,同时,也是社会对于商业工作的考验。生产单位和商业部门都愿意自己生产和收购的商品能够畅销无阻,最怕的是滞销。有些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生产者和商业部门都希望畅销,希望卖得快、卖得多,消费者却往往挑挑拣拣,选择得很严格。滞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质量问题,有的是价格问题,有的是“货不对路”,有的是违背季节,当然,也有生产确实多了的问题,等等。解决滞销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具体办法。该从生产上解决的,就从生产上解决;该从流通上解决的,就从流通上解决。总之,要加强计划性,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商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帮助生产部门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要认识到商店“进了一批货,还没有卖完,又有更好的东西生产出来了”,这种情况并不是坏事,而是大好事。这说明我国的生产正在一日千里地进步。对于一些商品,一时一地的滞销,还不能成为定论。例如,某些塑料制品在城市表现滞销是由于还没有大量下乡,某些新产品表现滞销是由于宣传不够,消费者还不知道,等等。可见,只要从各方面做好工作,是可以解决滞销的问题。
滞销固然是一种困难,但是,畅销也并不是“万事大吉”了。畅销了容易使人安于现状,麻痹大意,因此,也会引起盲目进货、不问质量的问题。如果对于这个问题没有预见性,不及时处理,发展下去,就会走到自己的反面,畅销变成滞销。
滞销了容易使人在收购上采取消极态度,向生产部门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萝卜慢了剥层皮”,就是这种片面做法的表现。商业工作者应当冷静地估计情况,不要受某些临时的现象所蒙蔽。

脱销就是商品销售的中断,它表现了商品“供不应求”。积压就是商品的库存超过了正常周转的需要,它表现了商品“供过于求”。商业部门最好做到既不脱销又不积压。但是这一点的确是难以完全办得到的。对于这个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商品流通的计划性,尽量做到少脱销和少积压。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有正确的解决办法。
脱销和积压固然不好,但也不是绝对的坏事。要加以具体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商品排队。关系国计民生十分重大的商品,比如粮食、棉花、棉布、食油等是不能脱销的。不仅不能脱销,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库存。注意加速周转、节约资金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保持合理库存的必要性。商业企业之所以需要保持合理的周转库存,就是为了防止商品脱销。但是,有些生产资料,比如运输车辆、排水灌水机械、拖拉机、电动机之类,只要生产上需要,就应当卖出去,暂时“库空如洗”也不要紧。因为这类东西,放在商业部门的仓库里,只是睡觉,一投入生产就能发挥作用。所以,这类东西按计划卖出以后,暂时发生脱销,也没有什么妨害。至于一些日用品,当然应当尽可能地遵守“品种齐全”的原则。但是,该放手卖的也要放手卖,不要怕某个牌号、某个规格的暂时脱销。比如说,熊猫牌收音机脱销了,有美多牌收音机也行。
“此处积压,彼处脱销”,“库房积压,柜台脱销”,“批发企业积压,零售企业脱销”等等,是属于商业工作本身的缺点,是做生意的大忌,应当时刻检查,坚决改正。
商品一时一地的脱销,不能充分证明东西确实少了。商品一时一地的积压也不能充分证明东西确实多了。一个企业的经理,脑子里只有本企业、本地区的观念是很不够的,还应当有全国观念。我们现在做的是全国范围的大买卖,不是一户或一个小集团的小买卖。所以,要有战略眼光,学会认识全局和分析全局。只要战略上方向对头,战术上又兢兢业业,生意一定能够做好。有些同志不大懂得这一点,一看到某些商品脱销就沉不住气,往往采取限制供应或者盲目抢购的办法;一看到某些商品积压,就想“甩包袱”,往往采取盲目削价处理或者限制进货、拒绝收购的办法。其结果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像一个企业里的同志说的,昨天认为自己的商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今天又得争着推销,成为“拉郎配”了。
我们现在处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西还少,底子还薄,生产还赶不上需要。只要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合格,又能长期保管,就应当积极收购起来,一时卖不出去,存起来也有好处。东西稍微多一点就叫嚷积压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的国内市场大得很,有多少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积极打开销路,也并不是说,对那些暂时还供不应求的商品,应当存下来不卖。有人说:有些商店“见东西多了就惜购,见东西少了就惜售”。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应当切实防止和改正“惜售”和“惜购”这两种倾向。

零售和批发的分工是商业组织技术上的一个进步。首先,批发企业的设立,消除了工厂多头推销的困难。现代化的工厂,生产效率很高,一个工厂的产品绝不是一个零售商店能够“包销”得了的。如果没有批发企业,势必要使工厂直接向千百个零售商店直接供货。而这些零售商店又散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工厂是不可能满足它们的零售需要的。同时这样作还会对工厂的生产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其次,批发企业的设立,消除了零售商店多头进货的困难。零售商店销售的商品成千上万,这些品种往往由许多地区的许多工厂分别制造。如果零售商店直接去各工厂进货,商店的人员和开支就不知要增加多少倍,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即使能办到,那也会造成全国几百万采购人员“满天飞”,零担货物到处运,交通运输部门也受不了。再次,在我国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条件下,批发企业的设立,使全国商品流通有了“蓄水池”。这种“蓄水池”使国家的商品分配和商品交换工作更加集中,更加机动,便于统计监督,便于加强计划性。这一点,对于实行从六亿五千万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批发和零售分工以后,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批发企业的设立,在商业内部增加了环节,使商品的流通免不了要走一些曲折的道路。这可以在精心规划的条件下,将迂回的部分减到最低限度。总的来看,批发企业的设立,按经济区域组织合理流通的工作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
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应当是:批发为生产服务、为零售服务,零售为消费服务、为批发服务。把批发和零售的关系处理好,是为了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为消费服务。批发企业要根据零售企业的实际需要,满腔热情地为他们组织货源。凡是零售企业需要的商品,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迅速采购、及时供应。凡是零售企业不需要的商品,不要勉强推给他们,因为“蓄水池”是自己,不是他们。批发企业通过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为生产服务。对于生产企业生产出的合格的商品,应当及时收购。对于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原料材料,应当及时组织供应。
零售企业应当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从批发企业进货,勤进快销,加速周转。但是,要为批发企业着想,坚决避免一看见某些商品销路不好就向批发企业退货;一看见某些商品销售快了又从批发企业抢购。经验证明,销售不快往往是盲目进货的结果,销售中断往往是盲目退货的结果。

社会主义商业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应当赚取合理的利润。社会主义商业的盈利是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社会主义商业的赚钱和资本主义商业的赚钱是没有丝毫共同之点的。资本主义商业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损人利己。社会主义商业的赚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建设。资本主义商业的赚钱是唯利是图,利润高于一切,“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没利不干”。社会主义商业的赚钱是服从政策要求,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的。有些关系国计民生十分重大的商品,在党的政策和国家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即使赔钱也要经营。
社会主义商业应当正确对待盈利和亏损问题,合理的利润必须有,没有合理的利润是错误的。该赚钱的一定要赚钱,该赔钱的允许赔钱。从全国企业来说,赚钱的应当是绝大多数,赔钱的只能是极少数。从全部商品来说,赚钱的应当是绝大多数,赔钱的只能是极少数。盈利的企业应当增加盈利,允许亏损的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亏损。
增加盈利、减少亏损的根本途径是改善经营管理,把生意做好。这里的中心是降低流通费用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的潜力是永远挖不完的。在精简流通环节、合理组织运输、降低商品损耗、妥善组织劳动、及时了解商情等方面,要做的事情多得很。因此,亏损的企业固然要积极努力,缩小或者扭转亏损;没有亏损的企业,也不要满足于现在的工作状况或者掩盖经营管理上的缺点,而更要积极努力,增加盈利。
总之,不论处理盈利或亏损问题,都要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出发,不应当单纯在赔赚问题上打圈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