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太原化工厂怎样从长期落后跨进先进行列?
先组织厂内竞赛打下基础
再学习外地经验攀登高峰
新华社太原二日电 记者郭洁报道:技术经济指标曾经长期落后的太原化工厂已经跨进全国先进行列。到九月底,这个厂的十三项可比指标,有九项赶上和接近了全国的先进水平;十月,又有十一项指标比九月有显著进步。随着绝大部分指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这个厂已提前完成总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的全年国家计划,产品产量除个别产品以外,也都提前完成全年的国家计划。
太原化工厂攀登先进水平,是从先念好厂内的“经”再取外地“经”、先缩短厂内后进与先进差距再缩短同外地的差距做起的。这个厂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早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了。当时,厂党委提出“学先进、赶先进、争上游”的口号后,各车间经过同先进的兄弟厂比较发现,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指标都落在后面。可是,许多职工却对追赶先进缺乏信心,反而越比越泄气。追查原因才发现是差距太大。工人说:咱和人家差得太远,怎么也赶不上。党委及时研究了这种情况,觉得群众反映的问题很重要,并且提出:要追赶先进只有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才能不断鼓起群众的干劲,如果一下子让群众赶上全国最先进水平,那会因为一时达不到而挫伤积极性,使追赶全国先进的口号落空。为此,党委及时提出要从组织企业内部的比学赶帮竞赛入手,先打好追赶全国先进指标的基础,作为攀登先进高峰的“梯子”。
厂党委的号召,鼓舞了职工群众前进的信心。今年初,职工们把本厂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先进指标都找了出来,并且同本厂现在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他们发现:十三项指标中有九项落后于本厂历史上的先进水平。这样不仅使广大职工群众知道了本厂和全国先进厂的差距很大,也看到了本厂现在同历史先进指标的差距,都觉得有了赶头。与此同时,职工们还发现厂内班组之间也有很大差距,甚至有些班组的生产技术水平很接近全国先进企业的水平。这个情况启发了车间领导干部。他们说:“经验在眼前,何必远出门”。于是他们首先总结推广了这些先进班组的经验。
直接影响电流效率的盐水浓度,全国先进水平是每立升含盐三百一十六克,本厂车间平均是三百一十三克,可是诸林书班却高达三百一十八克。工段及时提出盐水浓度赶诸林书班的口号。很快就有赵鹏九班赶上来了。诸林书班工人张书杰又摸索出一套缩短化盐距离、稳定化盐温度的好办法,使盐水浓度上升到三百一十九克。就这样你追我赶,互相帮助,使全车间的盐水浓度达到每立升含盐三百一十六克以上。
苯酚车间的一级品率曾一度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完不成计划,距离先进水平更远。但是本车间八号蒸馏塔的一级品率却很高,经常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车间总结推广了八号塔的先进操作经验,开展了塔与塔之间的竞赛,九月份全车间一级品率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三点六,十月又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九点九。这样,就接近了全国最先进的上海闵行化工厂的水平。
这个厂在组织企业内部比学赶帮竞赛的同时,就为进一步学赶全国先进企业做好准备工作。他们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同上海、天津等地二十八个兄弟厂的经济情报交流制度,便于及时了解兄弟厂的情况。一旦发现兄弟企业有先进指标和好经验以后,他们就针对自己没有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重点地派人去“取经”。今年以来,全厂各车间已经外出“取经”七次,使许多先进企业的好经验很快用于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随之赶了上来。氯化苯车间的连续精馏问题,过去经过多次研究和试验一直没有解决,最近从锦西化工厂取“经”后,终于实现了连续精馏,使每吨成品的苯耗量减少四到五公斤,接近了全国先进水平。
这个厂在推广外地经验的时候,十分重视结合总结自己的经验,保证学一项用一项。烧碱车间从上海电化厂取回提高电流效率的经验以后,发动群众对照本厂实际,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经验,立即在生产中推广,迅速提高了电流效率。天津化工厂氯化苯的原料消耗一直很先进。厂里派人到天津以后发现,天津厂的主要经验之一是重视回收尾苯,减少损失;但是天津厂采用氯化苯吸收法回收,要推广这种办法就需要增加一个工序、十多台设备。太原厂推广天津厂的经验的时候,因地制宜地总结了本厂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从操作控制上采取措施,调整了尾气冷凝温度的控制办法,使每吨成品的苯消耗量节约了二到三公斤。
这个厂还注意向来厂参观的兄弟厂的人员学习,常常把自己的技术疑难问题提出来,同他们研究,要求留下他们的先进经验。仅今年以来,已经采用这种办法从来厂参观的客人那里学到了七十多条好“经”。
太原化工厂由于采取先“念经”后“取经”和先搭“梯子”再攀高峰的学赶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全厂学比赶帮的热情越来越高。今年以来,这个厂实现的群众技术革新建议达五百多件。许多车间为了适应工人提高技术的要求,还组织了讲课传授、观摩学习、操作表演等活动。许多老工人都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操作经验,帮助大家提高技术。农药滴滴涕车间工人周铭相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缩合工序操作规程和方法》公布全车间,促使氯化苯的耗用量接近了先进水平。(附图片)
天津市第一玻璃厂积极学习上海玻璃厂的先进经验,改进生产工艺,使玻璃口杯的规格由原来的五种增加到二十五种,花样也由原来的七种增加到六十七种。这是职工在研究图案设计。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第2版()
专栏:

热情从事农业生产 立志改变家乡面貌
朝阳地区二十七万知识青年扎根农村
新华社沈阳二日电 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目前有二十七万知识青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建设。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这个地区,知识青年已经占全部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二点九,平均每个生产队有十五名高小毕业生和两名文化水平相当于初中程度的青年;平均每个生产大队有两名文化水平相当于高中程度的青年。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解放后才开始读书的贫下中农的子弟,一部分是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
在这些知识青年中,涌现出许多不怕艰苦、干劲充足的“五好青年”和劳动模范。朝阳县一九五八年以来参加农业生产和山区建设的知识青年一共有二万三千五百多人,仅今年一年内就有三千多人被评为“五好青年”“五好团员”或劳动模范。北票县八家子公社十家子大队初中毕业生、共青团员王文志,从一九五五年回乡以来,刻苦钻研水利技术,参加建筑水电站、治理河滩荒地,为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的劳动模范,一九五九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今年又被选为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解放前,朝阳地区农村的文化极不发达。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许多社都不得不去外地聘请会计和记工员。解放十多年来,人民政府在这里兴办了大批学校,现在各公社所需要的财务会计人员都是在本社社员中选拔出来的。朝阳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队目前都有文化程度达到高小毕业水平以上的会计人员。
这个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老农民,十分重视对知识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建平、朝阳、凌源等县不少地方的党和共青团组织,经常吸收团员听党课,吸收一般青年听团课,并且请老贫农讲家史、村史,教育知识青年树立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定意愿。有的公社还以生产大队或生产队为单位成立了许多专业训练班,或者请老农民带徒弟,帮助知识青年掌握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第2版()
专栏:

山西闻喜东镇公社涑阳大队青年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听著名植棉能手吴吉昌讲棉花芽苗移栽的知识。
新华社记者 侯波摄


第2版()
专栏:

结合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
历城山区试验站深受农民欢迎
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换种子、看样子、问法子”的好地方
本报济南二日电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设立在历城县南山地区的山区试验站,十三年来结合当地生产开展试验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受到了山区人民的热情欢迎。山区人民把试验站的科学技术人员当成知心朋友,把试验站看成是“换种子、看样子、问法子”的好地方。
历城南山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山果产区。其中柿树约占果树的半数。解放初期,当地发生一种严重危害柿树的柿毛虫,使柿子大大减产。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派技术员朱睿祖到南山地区帮助群众治虫。经过两年的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一套简易有效的防治办法,基本扑灭了这种害虫。这一科学试验的具体事例,赢得了山区群众对科学技术的初步信任,使试验站立稳了足跟。随后,试验站陆续增添了一些科学技术人员。他们对山区果、林、作物、蔬菜等的病虫害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危害比较严重的二十多种病虫害研究了防治办法,推广了多种农药、药械和防治技术,基本控制了这些病虫害。
一九六一年,深山里发生一种谷子黑穗病,地势越高病害越严重。试验站的技术人员在柳埠区亓城公社李家大队深谷中的几个生产队进行示范防治。起初,有些群众认为这种猖獗的病害很难防治。试验站副站长魏殿芳去年春播时,又在三个生产队建立示范试验田,并选了一块地势最高、黑穗病危害最重的梯田,作药剂拌种重点防治试验。试验站还和生产队达成协议,假如拌药的谷田减产,由站包赔。秋季谷子秀穗后,试验站的技术人员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到试验田里参观对比,看到拌药播种的谷田基本无黑穗,未拌药的谷田有的黑穗率占百分之四十三以上。结果,群众信服了科学,今年谷子全部拌种,基本消灭了这种病害。最近柳埠全区有二百多干部和社员,分批到试验站学习防治谷黑穗病的技术。
十几年来,试验站的科学技术人员,总结出许多有益于山区生产的经验。如山区果粮间作;适应山区地形的“阳坡麦子阴坡谷,半阴半阳耩蜀黍”的播种法;“山地塌了堰,龙王分一半,地堰抬了头,吃穿不用愁”的山区水土保持的经验;按照不同作物采用不同办法的集中施肥法和轮作间作等。这些经验已在山区普遍推广,有些经验已在其他山区推广。
这个山区试验站有九个科学技术干部,分别研究果树、作物栽培、植物保护三个主要课题,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他们同时研究山东省农业科学部门统一规划制定的项目,并参加了八项全国性研究课题的工作。试验站设立了许多固定小型试验基地,和十个公社的四十多个生产大队建立了经常联系,采取固定和流动相结合、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广泛地开展试验研究。据一九五五年到今年统计,试验站所进行的七十多个试验项目,有五十多项是和群众一起进行的。今年试验站在果树、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等方面的十五个研究项目,就是同二十三个生产队协作进行的。
这个山区试验站十几年来,帮助山区群众评选鉴定出十几个农家作物良种;并且通过引种试验,先后推广了玉米、小麦、甘薯、蔬菜、棉花、花生等优良品种五十多个;还结合山区特点,培育出九个玉米新品种。这些良种一般比原来的地方品种增产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他们还通过示范推广的方法,帮助生产队扩大了高产作物的栽培面积,推广了合理密植等先进技术。山上原来没有栽苹果树的习惯,科学技术人员引苹果上山,同时传授剪枝、治虫、整穴、施肥等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几年来,试验站还为公社培养了上百名的果树技术人员。最近三年,帮助公社培训的农业技术骨干,就有一千四百多人次。(附图片)
右图: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区试验站的果树研究人员朱睿祖,在观察柿树的结果情况。 本报记者 魏文华摄


第2版()
专栏:

各族各界隆重集会 边城伊宁喜气洋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庆祝成立九周年
新华社乌鲁木齐一日电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庆祝自治州成立九周年。自治州是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的。
十一月二十七日,边城伊宁喜气洋洋。三百多名来自各地的各族各界代表在伊犁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集会。自治州州长伊尔哈力(哈萨克族)在会上报告了自治州的建设成就。他指出,与解放初期相比,自治州已经经历了一场翻天复地的变化。全州现有的播种面积比一九四九年解放时扩大了一倍以上,全州粮食平均年产量到一九六二年即比解放时高出一倍多,今年又比去年增产两成左右。全州现有的牲畜总数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一点六倍。工业方面,到去年年底,全州职工总数比解放时增加了二十多倍,总产值增加四十多倍。全州已普及小学教育,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总数也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十倍多。医疗卫生机构比解放初期增加近七倍;医疗卫生人员增加了十倍,病床总数增加七倍。
伊尔哈力指出,以一九六二年与一九五○年相比,全州农牧产品的收购价平均提高百分之七十六点二四,工业品零售价平均降低百分之二十二点九二。据自治州十个直属县市的计算,各族农牧民由此而增加的纯收入即达一千七百多万元。
伊尔哈力指出,自治州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证明,党在伊犁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他号召全州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争取更大的胜利。
各族各界代表在会上纷纷发言,同声赞扬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伊犁地区的胜利。当天晚上,举行了电影晚会。
自治州的许多单位这几天也分别举行了庆祝集会或座谈会。


第2版()
专栏:

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结束
新华社二日讯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今天在首都故宫文华殿结束展出。
在历时三个半月的展出期间,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的观众达二十一万多人次。一些在展览期间访问我国的外国朋友,也参观了这个展览会。
这个展览会通过文物和文献资料,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时代背景、《红楼梦》一书的流行及对于这本著作的评价等情况。它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兴趣,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他们观看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陈列的许多当时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料,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展览会帮助他们去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展览期间,首都许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师生,到展览会来抄录文字资料;许多艺术团体的工作人员,来展览会研究《红楼梦》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戏剧、曲艺、电影等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根据展览会的内容,拍摄了新闻纪录片《纪念曹雪芹》。


第2版()
专栏:

山中试验十三年
本报记者 魏文华 赵昌春
在泰山北坡一带,经常可以见到一位老科学工作者,翻山越岭出没于茂密的果林中,和群众一起研究果树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他就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设在历城县的山区试验站的技术员朱睿祖。山区的人们亲昵地称呼他“老朱”,喜闻乐道地讲述老朱参加建设山区的事迹。
捕“神虫”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我们来到泰山北坡的时候,正是满山柿子成熟的季节。人们首先告诉我们关于朱睿祖在柿林里捕“神虫”的故事。历城县山区是山东有名的山果产地,柿子的产量占很大的比例,是当地群众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柿树较多的石栏、石匣、鹿跑泉三个村庄有这样一个民谣:“石栏石匣鹿跑泉,不收柿子过歉年。”可是,一九五○年,山里的柳埠区有十三万株柿树遭受虫灾。这种害虫名叫柿毛虫,昼伏夜出,群众治不了,把它当成“神虫”。这年柿子减产三分之二。为了帮助群众防治虫害,当时的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派技术员朱睿祖来到这里。那时,柿毛虫不仅啃光了柿树的幼芽,又在啃吃嫩叶,有些柿树甚至已枯死。群众感到束手无策,只好用杆子暴打果树,或者砍掉树头,或者把树连根刨掉。
朱睿祖原来是研究园艺的,从来没有见过柿毛虫,不知从何处下手防治。怎么办?回去吗?不!他深切体会群众渴望消灭柿毛虫的心情,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和群众一起研究防治办法。他在柿毛虫为害严重的石栏村住了下来,一面查书籍文献,一面走访老农,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揭破“神虫”昼伏夜出之谜,确切掌握它的活动规律,他和几个果农,晚上提着灯笼在树下观察,连续熬了许多个夜晚,观察到二龄后的幼虫,每天傍晚上树,黎明前下树潜藏到地堰石缝中;而一龄幼虫上树后,白天躲在叶子的背后,不再下来。后来,他又蹲在地堰石缝口观察柿毛虫的生活史,把柿毛虫产卵、孵化、化蛹、羽化等细节,都确切地记录下来。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柿毛虫全部生活之谜,为研究防治方法积累了可靠的资料。
如何防治呢?当地群众中有没有什么经验呢?朱睿祖到处走访老农,了解到有人在柿毛虫长到约一指长时,在树干上涂抹沥青防治,有些效果;只是因为费料又伤树,已经不再采用这种方法了。这种防治办法给朱睿祖以启示。他首先在室内找几截木棍涂上几种杀虫的混合农药,捉来一些虫子进行试验,效果很好;然后和果农一起上山试验,把农药涂在树干上,收到杀虫而不伤树的效果。于是,通过现场示范表演和在各种会议上介绍,消灭柿毛虫的办法很快地就推广到全山区。为了把柿毛虫消灭在发生前,在冬春修理地堰时,他又协助生产队组织群众搜杀卵块。由于搜杀卵块、涂药辅以喷药,到一九五三年,终于基本控制了危害柿树多年的柿毛虫,使当地柿子产量大幅度上升。
朱睿祖还和试验站的其他科学技术人员一起,研究防治了危害核桃的草履介壳虫、山楂星毛虫等害虫。
“尝果会”
历城县山区到处生长着核桃树,是山东省核桃主要产区之一。但是核桃结果一般要十年左右。如何促使核桃早结果,这是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朱睿祖在文献上看到枫杨嫁接核桃能提早结果的记载,但不知如何接法,也不知当地是否有这种经验。有一次,他听说刘家峪有一棵三四十年前嫁接的“枰柳(即枫杨)核桃”仍在结果,就立即跑去察看。因为嫁接果树的农民已经去世,问不到嫁接方法。后来,朱睿祖四处打听,又找到了八棵枰柳核桃树的线索。他向当初的嫁接人详细地询问了嫁接的经过,学会了嫁接方法,并且经过试验证实枰柳核桃树可以提前结果。
在推广嫁接枰柳核桃的方法时,有人说枰柳核桃又苦又辣不好吃;有人说出油不多。为了打消这个疑虑,在枰柳核桃采收时,试验站和乡人民委员会共同召开了一次核桃品尝座谈会,邀请一些有怀疑的人来参加,当场品尝普通实生核桃和枰柳嫁接的核桃。结果,谁也分辨不出哪是实生核桃,哪是枰柳核桃。后来,又用科学方法分析两种核桃的成分,它们所含脂肪、蛋白质等成分基本一样。群众的疑虑打消了,嫁接枰柳核桃的方法就成功地推广了。如今山区有的枰柳沟变成了枰柳核桃沟,不少枰柳核桃在嫁接四五年后即开始结果。这一濒于失传的技术,在这里恢复了青春。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品尝苹果的故事,也和朱睿祖有关。
朱睿祖从上山之日起,就着手调查山区果树品种资源,发现这里从来没有栽过大苹果树。和群众谈起栽苹果树的事情,许多人都说难搞。他想:百闻不如一见,还得用事实来宣传。他从济南买来苹果,在亓[qí其]城公社柏树崖村的一次群众会上让大家品尝,同时座谈栽苹果,启发了大家栽苹果树的积极性。为了不让果树与粮棉争地,他和群众一起,在砾石复盖从来不种东西的“糠石梁”山岗上试建果园。他帮助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又到济南、泰安等处帮助购来树苗,陆续栽起五千多棵苹果树。他和试验站的其他技术人员,每年都来帮助管理,按时进行技术指导。苹果树在一九五八年结果,几年来,苹果产量年年增加,今年山中气候虽然不好,还收了两万六千多斤。
目前,山区其他地方也栽植了苹果,引来金帅、红香蕉等九个品种。肥城桃、巴梨、茄梨、玫瑰香葡萄等也开始引上山来。这里的一些穷山变成了花果山,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爱山区
朱睿祖从十九岁进入一个“农事试验场”起,从事果树园艺工作已有三十三年。他前二十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一直没有很好地展开研究工作。解放后上山十三年,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在山区建设上面。尽管山区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一想到山区人民的需要,他就坚持下来,并且越来越爱山区,最后把家也搬上山来了。当年上山时,他是一个壮年,如今五十二岁了,还经常翻山越岭,和群众一起进行果树的试验研究工作。
他对待科学技术问题,严肃认真,从来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调查试验。他说:“科学上可不能有‘大概’两字。”他知道要取得山区人民对科学技术的信任,一定要讲求实际效果。因此,每当向群众推广科学技术,或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问题时,他总是亲自和群众一起试验、观察,要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有一次刘家公社黄巢峪子生产大队核桃树发生草履介壳虫,队干部来找他,他随即翻过大山去现场进行观察,了解情况后,先试验用药杀虫,让群众看懂了再去喷药。今年夏天,听人说有一种金龟子害虫,大概在夜间十二点前后上树危害果树。他就和试验站的一个同志一起,傍晚到一棵树下坐定,一直观察到深夜,把情况搞清楚了才回家。


第2版()
专栏:

帮助农村青年自学政治文化和科学知识
《农村知识青年》在沪创刊
新华社上海电 一本以农村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月刊——《农村知识青年》,第一期今天在上海出版。
这是为了帮助农村青年业余自学政治、文化、农业科学知识的一种综合的知识性刊物。它的内容着重于国内外政治时事、文化科学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的介绍,还有优秀青年在农村情况的报道,以及农村青年修养等方面的论述。刊物设有新人新事、好消息、国际知识、读书辅导、农业基础知识、与农村青年通讯、“俱乐部”等主要栏目。
这本月刊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在上海市共青团市委、上海市妇联和教育部门等各有关单位配合支持下编辑发行的。在正式出刊前,上海教育出版社曾经派出编辑人员到上海市郊区川沙、嘉定、宝山、青浦等县许多人民公社、生产队,访问了大批知识青年,了解他们在农村生产、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对刊物的具体要求,并且出版了试刊本,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读者的反映。
创刊号首页刊登了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石西民对农村知识青年的讲话,勉励知识青年们在农村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骨干,成为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在新人新事栏里,以《要有一颗革命的心》为题,刊登了一篇介绍在河北省宝坻县窦家桥落户、被誉为“特别姑娘”的侯隽的先进事迹。在农业知识栏里,结合目前农业生产季节,介绍了消灭红铃虫的能手——金小蜂,以及晒麦有什么好处、种好“三麦”种子田、“一六○五”、“一○五九”农药的效能等方面的知识。在“与农村知识青年通讯”栏里,编者回答了读者李根荣所提出的在农村应该怎样继续学习才能不断长进的问题。这一期还介绍了最近国内外大事。刊物的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有些文章还附有练习思考题,形式活泼,图文并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