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影评

  人民革命的壮丽战歌
  ——评影片《红日》
  王云缦
在我国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里,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它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的莱芜、孟良崮这二大战役为背景,集中描写了一个军的战斗活动,刻划了我军高级指挥员(军长)、各级指挥员以及战士的种种人物形象;在敌人方面,又以蒋介石的“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为中心,揭露了这伙凶狠顽强的敌人的面貌。通过敌我两支队伍的生死决战,小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蒋介石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了八个整编师和三个军的精锐部队,企图逼迫人民解放军在沂蒙山区进行决战,一举歼灭我华东部队;当时,从总的兵力来说,我军在数量上居于劣势,武器装备也差,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彻底击败了敌人的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进而和全国人民解放军协同一致逐步地展开了战略性的反攻。作者在谈到自己对这一题材的处理时说:“我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这很能说明这一作品的特点:一方面,必须要再现出广阔的真实的历史背景,反映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又要集中而鲜明地塑造出一系列敌我双方的典型人物,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人们。可以想见的是,这给影片的改编工作提出了难题。许多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以长篇小说的规模和篇幅改编成为影片,很自然地会遇到容量的问题。因此,有的影片就采取分集的办法;有的影片就选取了其中某些章节、某些人物等等。正在上映的影片《红日》,拍摄的只是一集,篇幅有限,而又基本上保持了原小说题材的宏大规模,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事件情节,这是不易的。
影片《红日》在体现思想主题时选材的角度和艺术构思,是既忠实于原著而又比较富于电影特点的。这一思想得到了突出而有力的表现:革命的人民的军队,终将战胜反动的反人民的军队;敌人可以嚣张一时,气焰万丈,最后不会不陷于彻底失败的命运。我们可以以影片对于敌七十四师营长张小甫这一人物的前后对比描写来说明这一点。在影片开始,涟水战役刚结束,就有一场描写沈军长审问张小甫的戏,这场戏将影片所要揭示的主要矛盾正面地描绘了出来:身受重伤的张小甫,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俘虏了;但是,长期的反动军队的熏陶和培养,形成他对人民革命事业的极端仇恨,也狂热地保持着他对七十四师的迷信和崇拜。这一思想性格特点,影片是以简练而富有动作性的几笔勾划出来的:审问已经进行多时,张小甫一直是沉默地抗拒着;当我军沈军长等走进来后,张小甫这时挣扎着昂起身来,在镜头的近景中可以看到充满在他脸上的那副骄横、愤恨已极的神情,突然,他神经质地喊叫了起来:“你们要杀就杀,我不成功就成仁。你们杀死我一个人容易,想对付我们七十四师……差得还很远哪!就凭你们这几杆破枪,想战胜我们七十四师?……做梦!”这番话,突出地刻划了一个中毒很深的敌人形象;同时,更重要的,影片是以这个张小甫为代表,表现了在他背后的、和他的思想紧紧相连的敌七十四师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这支被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精心豢养起来的“王牌”队伍,自恃武器精良,军纪严格,战斗力顽强……根本就不把武器装备差得多的人民解放军看在眼里。这是敌人的逻辑,反动的逻辑。而这一切,在沈军长看来,却是如此渺小可笑,他忍无可忍,激动愤慨地说出了一段针锋相对、尖锐地揭露敌人愚蠢本质的话:“你以为有美帝国主义给你们出主意,给你们飞机、大炮,就打不败,就可以一辈子骑在人民头上?你们才是做梦!我告诉你,我们一定要消灭七十四师,一定要把蒋介石的四百万军队,全部、彻底消灭干净!你等着看吧!”这番话,强烈地反映了我军全体指战员的决心和意志,也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和历史的真理。这是人民的逻辑,革命的逻辑。通过这场戏,影片既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引人入胜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为影片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作了概括集中的描绘。应该说,在影片中,张小甫这一人物较好地起到了加强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他被引入到这一场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中来,作为一个反衬,作为一个生活的“见证者”,目睹了人民力量的壮大和胜利,目睹了曾和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反动统治力量的崩溃和彻底失败。
话音在耳,曾几何时,经过了莱芜、孟良崮这二次战役,就使这支自命不凡、有恃无恐的反动军队,陷入了我军铜墙铁壁般的包围之中。影片的描写又和开始时呼应贯串起来,其中有几场描写张小甫的戏。几个月的生动现实,使他开始从反革命的迷梦中醒悟过来,面对事实,他表示愿意回到七十四师去,以劝说自己的同事们放下武器。影片的这一笔描写对他的思想性格来说,也是很恰切和真实可信的。影片通过张小甫这一人物的悲剧,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张灵甫这一类阶级敌人的凶残本性:张小甫的真诚劝说,指出历史现实,晓以个人利害,都没能使他稍稍动心,而且,张灵甫还亲自用手枪杀死了张小甫;最后,顽抗到底的张灵甫,随同整个七十四师的复灭而被我军击毙了……。这些描写,不是一般个人命运变幻的插曲,而是富有典型意义和时代特色的;这些事件和人物关系既曲折和具有戏剧色彩,而又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必然发展。
在正面人物的塑造上,沈军长的形象是在银幕上创造高级指挥员形象较好的收获,演员虽有不够自然之处,但人物性格刻划是较有深度的。石东根(连长)、刘胜(团长)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比较突出,性格生动,有光彩,和这一影片的思想主题结合得也比较紧密。如以石东根来说,影片在他一出场时就抓住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在前沿阵地上,战士们夜以继日地挡住了敌人的猛烈进攻,简直打红了眼,这时,石东根脸色难看地向阵地走来,战士们纷纷把他围住,激动地、恳求地说:“连长,我们为什么要撤?”“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同志,现在要撤,连长,我们可不能便宜敌人!”……渐渐向他推近的镜头使人看到,他正以多么巨大的控制力量在掌握自己,他一边听着战士们的不平和吵嚷,自己的脸色也越来越阴沉,双眉紧皱,嘴唇紧闭,最后终于控制不住了,突然,他激怒地向大家猛喝了一声:“不要吵!”战士们怔住了,才安静了下来。石东根凝视着这些求战心切、具有旺盛的战斗意志的战友和同志,深切感到不该错怪他们,但又没有恰切的言语可以说服大家;事实上,他自己的沉痛和悲愤只有更大更深。在这里,影片以猛烈推近的特写镜头引导我们注视着他的脸部反应:那双痛苦的眼睛,像请求又像是询问似地盯着大家:“英雄有泪不轻弹”,此刻,泪水也忍不住要夺眶而出。然而,这一切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又集中在这一句话上:“你们当我愿意?”这一句沉痛的反问话正衬托出他内心强烈的不愿意、不甘心;但是,作为一个指挥员,他又不能不在战士们面前有所克制,心理上的矛盾是很强烈的。这些,影片又是通过他所特有的纯朴、粗犷、暴躁的个性表露出来的,一开始就很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影片有一场戏很着重地描写了他,就是在莱芜大捷后,战士们在总结会上向他提出意见,指出他指挥失误,上了敌人假投降的当,使一些同志受伤和牺牲。这场戏接触到了这一人物的某些缺点,但是,其目的是要表现他在经历战斗后受到教育思想上的发展,反映出革命军队的本质:在战争中既要达到挫败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又要提高我们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水平,战略战术水平;既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又要在战术上充分重视敌人。在这里,影片的一些细节也是选择得较好的:他喜好喝酒,这时连酒也戒了;他作战时,通讯员总要背个小钟,很不方便,在莱芜一战中,终于缴获了一个表,但他还是坚决让通讯员缴上去;他文化不高,却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把总结写得很好……这些,画龙点睛地使人们更感到他性格的质朴可爱,给人很深的印象。从性格的特点来说,刘团长和石连长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仍不失自己独有的一些色彩,而且着力表现了刘团长的这一思想特色:既能严于责己,勇于担当起最艰巨的工作;又能对下级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通过他们的英雄形象,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战争中,正有无数的优秀指战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革命战争成了他们最可宝贵的大学,这,也正是我们的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影片《红日》所以以很主要的篇幅来展现革命军队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其深刻的意义就在于此。
除此而外,影片《红日》在导演处理上的一些特色是应该提及的。以这样重大的军事题材,头绪繁复,人物众多,现在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完整统一的。导演基本上达到了脉络清楚、主次分明、粗中有细、前呼后应的艺术效果。例如:导演不仅在一些战斗场景的拍摄上,镜头的运用比较新颖,比较灵活,而且能够尽力去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体。例如:好些镜头的组接都比较简练准确,富于动作中的造型美,像在表现我部队向莱芜急行军时,就只用了短短三个镜头,首先是以大特写镜头突出了巍巍巨石,上面画着我军战士飞步前进的漫画和标语;接着,又以全景表现我军在山道上急速行进;最后,是一个剪影式的远景,表现一长列的队伍正在高高的山坡上雄壮地向前、向前……这一组镜头既富于变化,而且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战斗气氛和地理环境。例如:在表现紧张的战斗生活时,能够恰切而生动地运用细节的穿插,像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战士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急步向垛庄行进,气氛十分热烈紧张,在这一节戏里,导演又在动中取静,着意渲染了这一细节:新解放战士马步生,在急行军中把鞋都磨穿了;班长杨军从后面赶了上来,急急将身上所带的新鞋拿给了他。这很简单的一笔,既和前面阿菊送鞋给爱人杨军的细节作了呼应;也将山路艰难、行军任务紧迫烘托了出来;同时表现出战友间的深切关怀。虽然只是小节,却使这一场面显得丰富而又动人。这说明导演在处理和构思上是比较细致周密的。
正由于在处理这一重大的军事题材时,影片《红日》所要解决的难题较多,因此,应该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人物和情节还有贪大求全的弊病,缺少进一步的提炼、概括、集中,因而,一些战士形象大都不如小说鲜明突出;某些细节,在小说中比较生动精彩,例如王茂生神枪射马擒敌,姚月英捡手枪后的心情等等,现在却和主线结合不紧,出现较为突然,不仅印象不太鲜明,后者还有枝蔓之感。影片所接触的问题较多,如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的关系,上、下级关系,新老战士的关系等等,但都揭示不深,有的还显得“虎头蛇尾”,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对于影片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如全体指战员对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领会、贯彻,有些表现就不够深刻有力。敌七十四师张灵甫等人物形象,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对于这伙敌人作战的特征,阴险毒辣的本质等等,揭示得还比较一般。这些,多少影响了这一影片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从影片《红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来说,已经过去十六七年了。但重温这段光辉而艰巨的革命斗争历史,依然会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附图片)
《红日》一镜头:人民解放军深入敌指挥部活捉张灵甫


第4版()
专栏:首都剪影

  纪念碑前的“武术家”
  江池 文 苗地画
  我起了个大早,赶上刚出厂的头趟公共汽车。车上人少,在一个站上猛地跳上一个人来,行动间很像个淘气的少年。坐定一看,乃是一位银须飘拂的老者。他坐在椅上双腿盘起,裤角上还扎了带子,看上去,满面红光,精神抖擞,颇有一点“武术家”的风度。
车要拐个大弯,他忽然两臂支住椅背,双膝悬起,全身却纹丝不动,一时引得车上三两乘客会心一笑。车到天安门,他掏出月票便跳下车去,向着英雄纪念碑前的广场走去……。
原来,在这纪念碑的附近,每天清晨都有一些早起的人们踢腿打拳,锻炼身体。有老人,也有青年,有工人、干部,也有学生、妇女。他们很多人是在上班之前来到这里,把自行车一放,把外衣一脱,便打拳练操,或是打打羽毛球,直到额上微微渗出汗珠,浑身感到温热,这才兴致勃勃、身心愉快地投入一天的工作。
晨曦朝露、坚持锻炼的早起的人们、英雄纪念碑、碑前碑后的不老青松……这一切都是那么容易勾起人们的联想。
车过天安门了,女售票员跟我们说:“老人家天天乘这趟车,总是这么乐呵呵的,可逗啦。”


第4版()
专栏:文化街头

  讲史与纂志
风态
我国的方志纂写工作,在历史上,曾经放出闪烁的光彩。历代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著述家,都曾致力过方志纂写工作,为后世研究一方风俗文物、一代典章制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在他创作《项脊轩记》等名篇之外,还撰写方志《三吴水利录》一书。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写了考证天下山川形势险易、古今战守得失之迹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还写了《昌平山水记》这类类似方志的书籍。清代的阮元,写了《文言说》一书,校刊、辑集过《十三经注疏》、《经籍纂诂》等大著,还担任过《浙江通志》、《广东通志》和《云南通志》三部方志的总编工作。以著《屈原赋注》和《方言疏证》等书见称于世的朴学大师和语言学家戴震,编过《汾州府志》。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当然,过去的文学家和著述家所纂写的方志,在内容和观点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方志是大不相同的,但是,他们这种留心和致力于方志编纂工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现在,各地正在开展家史、村史、公社史的讲述活动,这对我们将来纂修新方志,大有帮助。我们的新方志与过去的旧方志,有本质上的不同,旧方志仅是记载一方山川沿革、风俗文物、名人官迹等内容;而新方志则必须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以记载一村一社的阶级斗争史,劳动人民的创业史为主。不仅要写出旧时代的沿革,人民的苦难,还要写出新社会的面貌,以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旧社会对比的史实,来教育我们的后代。
我们的作家和学者,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如果能够参加当地的“三史”讲述活动,适当留心当地的文史资料编写工作,把“新方志”这项工作担负起来,那么,“新方志”这株鲜花,将会在百花争妍的大花园里,开放奇葩。


第4版()
专栏:

  沿着图们江
  周必忠
  沿着图们江,
  走马来站岗,
  山山水水如彩图,
  印在战士心坎上。
  江右——
翠岭映红日,
碧水飘纱帐,
农家女儿采野果,
山歌唱得秋色旺,
火车催动千里马,
车车山珍向平壤。
  江左——
沃野泛金波,
绿树绕田庄,
牧童横笛声声吹:
人民公社红太阳,
穿云破雾露青天,
照遍东南西北方……
  沿着图们江,
  走马来站岗,
  山水画图印心坎,
  战士心头潮水涨。
  想昔日——
图们江水来饮马,
白头山石磨刀光,
林海雪原杀敌寇,
清川草岭斩豺狼,
真理凝铸手足情,
热血浇开红花香。
  看今朝——
幸福常似江水流,
生活如花情更长,
携手建设理想国,
铁肩傲骨斗风霜,
敌人胆敢来动土,
战士手中有钢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