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最难忘……
魏沫
最难忘的是那一天,
他来到了我们车间。
炉火正红,笑容满面,
掌声把马达声吞咽……
那是麦穗黄的时候,
他来到了我们山沟,
走遍公社,头戴草帽,
一双又大又暖的手……
没想到就在这舰上,
他看我们操炮练枪,
浪花四溅,海鸥飞翔,
他微笑着指点前方……
文艺园地里的幼苗,
也受到阳光的照耀,
他走上舞台,一一握手,
这一刻永生忘不了……
记忆力弱,记忆力强;
有的记得,有的遗忘。
唯有这事铭刻我心,
亲爱的领袖,亲爱的党!


第4版()
专栏:

长途
白彦花
在一次劳动的时候,有个同志给我们讲了许多赛马的故事,他讲得津津有味,我们也听得入了神。他讲到见过这样一匹马,个子不算高大,模样儿也不算漂亮,在参加比赛的马群中,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比赛开始了,一声哨响,什么黄骠马呀,栗色马呀,以及其他许多取着新奇、美丽名字的马呀,都箭一般地向前飞奔。唯独这匹马,却不疾不徐地跑着,它的骑手也显得悠然自得。一圈过去了,它仍然那么跑着;两圈过去了,它仍然那么跑着,它和其他的马的距离拉大了。观众们为跑在前面的马喝彩,鼓掌,一面也指点着这匹貌不惊人的小马说:“这样的马也拿来参加比赛!”然而他们的嘲笑并没有保持多久。渐渐地,跑在前面的那些马似乎不大济事了,步子慢了下来,而这匹不惹人注目的小马却越跑越带劲,越跑越快,它赶过了一匹,又赶过了一匹……跑完七八圈的时候,它已经把那些所谓名马统统远甩在后面,夺得了这场比赛的绝对冠军。
这真是“路遥知马力”。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革命工作。干革命好比千里马奔驰在长途上。由起点到终点,由建立革命的政党、革命的军队到推翻反动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路程是很长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要待我们去开辟,去创造,去摸索;有的地方充满荆棘和蒿莱,要待我们去清除,去打扫。在这崎岖、曲折的道路上,一个善于走路的人,就会懂得遇到险峻的山崖怎么办,遇到湍急的溪流又该怎么办;在精神饱满的时候该怎么办,在体力疲惫的时候又该怎么办。他每走一步,就和目标近了一步。他不投机取巧,他的脚步永远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当路途比较平坦,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的时候,他心胸开朗,和同行者共欢笑,然而他并不骄傲,脚下仍然没有放松步子。当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当那些浅见者讥讽他的时候,他不灰心丧气,不计较目前得失,仍然斗志昂扬,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于是,困难在他面前一个一个地被克服,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这样的人,是普通的人,然而又是高尚的人。我们共产党人和千千万万革命者,都是这样的人,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在革命的道路上,我们经过千辛万苦,已经胜利地走过了一段一段的路程,前程似锦,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满怀信心地向前走去,向我们伟大的目标走去。“路遥知马力”,我们是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


第4版()
专栏:

牛角号
——给一位山村老牛角号手
〔僮族〕李春鲜
牛角号是用水牛的长长的弯角掏空、锯掉尖端做成的。它是我们僮族人从古以来的呼唤乐器。它吹起来声似海螺,却比之圆浑、雄壮,传出极远。但是吹时较费力,只有有经验的号手才能运用自如。
牛角号在我们僮族人当中功用极广。它曾经吹出御敌的警号。在抗日期间,鬼子闻之丧胆。每遇到一族人的大喜事时,常常用它播送喜讯。现在,山村的放牧员们早晚都以牛角号作为牛羊出栏归栏的信号。听到号声,各家就可以把自己的牛羊放出来交给放牧员赶去放了。
今年春天,我回了一趟广西老家,又听到了这熟悉的号声,感触极大,不禁提笔写下下面这段文字。
谁?用悠扬的号声来轻叩木屋的窗户?推开窗户,热情的音响向我涌来。望天空,繁星闪烁。瞰山庄,山庄还在沉睡。可是在寨头的那片高坡上,我看见了你高大的身影。你,左手叉腰,撑着微斜的身躯,脸前伸出个喇叭形,呜嘟嘟——一声嘹亮的牛角号声,又吹出了一个黎明……
谁还比你更熟悉家乡的早晨?谁还比你更熟悉山村黎明时的美景?黎明睁开云母色的眼睛向你致意;雄鸡大声歌唱为你赞美;朝阳张开金色的巨臂把你拥抱。
你吹出的一串串的牛角号声啊,就像是在翻动那一页页的僮族人的历史。你的故事,多得像河底的鹅卵石;你的忧伤,多得像天空疾驰的云块;你的欢乐,多得像滚动在草滩上的羊群。你吹的这支牛角号啊,只见它伤痕累累,血迹斑斑,那上面溅上过敌人的血,也染有你自己的血点。
你还记得吗?那红水河畔的械斗?只是因为北寨的小伙子爱上了南寨的姑娘;只是因为互夺一孔小小的泉眼;只是因为在歌圩的盘歌会上,我们输给了对方……。虽然,我们同喝着一条河的水,同吮着一个母亲的奶头,可是并没有能阻止人们拔刀相向。只听那江水呜咽,攀猿悲鸣;只听那财主嘿嘿阴笑,穷人跌足叹息。这时候啊,是你把牛角号吹响,如泣如诉,在向同族人述说一个真理:要给敌人准备拳头,要给自己人准备美酒,这是我们僮族人圣洁的土地,不该杀戮自己的兄弟。听着你的号音啊,那抡动中的胳膊垂下了,那紧攥着的拳头松开了。
你还记得吧!也是这样的一个早晨,国民党反动派的保安队围住了我们的寨子,抢掠,杀戮,奸淫,纵火。我们三次派人冲破重围求救,三次都没有出得陇口。这时候,在寨头的这片高坡上,你的牛角号激昂地高叫起来了。凡是你的号声被风吹送到的地方,人们都奔来了:穿宽腿长裤的汉族人,戴着尖顶的裹头布的苗族人,缠有裹腿布的僮族人……。火铳和强弩在黎明里呐喊,梭镖和大刀在晨曦中闪耀,反动派被赶走了。可是你啊,却已经昏倒在高坡上,牛角号还紧紧握在你的手里,号嘴也没有离开你的嘴唇……
人民公社成立的那一天早晨,公路修进了山区。是你那欢快的号音啊,把这双喜临门的喜讯向四面八方播送。号音中,迎来一车车彩缎、机器——汉族兄弟的友谊;号音中送走一车车八角、肉桂——僮族乡亲的情意。牛角号呜嘟嘟地吹响,一个号音,一串号声,一篇旋律,说不尽的狂欢、笑闹、歌唱和舞蹈。
是春耕的第一个清晨,激昂的牛角号在高叫。牛群在你的号声中跳跃,红旗在你的号声中哗笑,人们夸奖你的号声比布谷鸟的叫声来得更早。抗旱、排涝,向天公挑战,从虎口夺粮。你吹的是大办农业的进军号啊,你吹出的号声悠扬、雄壮、豪放,信心十足,像我们僮族人的性格一样。
亲爱的号手啊,吹吧,用你的号声告诉人们:僮族人正和祖国六亿人民一起前进。


第4版()
专栏:

白冰糖
吴文
听说供销社代销店的老雷从城里挑来了一担白冰糖,这山村的十三户人家便哄动了。
不错,是道地冰糖,晶莹莹,白花花,倒在大缸里铿然有声,含在嘴里,有股沁人喉肺的香甜,用劲轻轻嚼碎,不伤牙齿。
这个山村的老人们,是头一遭看到白冰糖。解放以前,他们看到的,是商贩子从百十里外挑来的赤冰,而且是小小的碎块,中间还夹杂着令人噁心的龌龊东西。尽管这样,那时要是碰上机会,手头有三五斤晒干了的红菇,他们也会拿去换来赤冰。买了来,东收西藏,放在大缸、小锅,过了几个月,冰糖都成了糖浆,这才和鸡蛋蒸了来吃,说这能壮筋健骨、滋脾补血。
但是,商贩们渐渐地少来了。偶尔有来,赤冰的价格也贵得吓人。他们说:“你们这个地方,以后鬼也不来了。爬了几座大山,连脚底都磨穿了!”因此买赤冰,除了红菇以外,又要加上木耳和竹笋。尽管这样,小商贩最后也不来了。从此,赤冰这个和甜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听到了。
但是世道会变的。变得最厉害的是山村有了供销社的代销店以后。这个代销店原来是个收购站。红菇、木耳、竹笋和各种山禽野兽的毛皮忽然成了畅销商品。山民们卖了这些顺手猎、摘的山货,便从代销店得到奖售的红糖、烧酒、套鞋、钢精锅等等东西。
“可是,为什么没有那种白花花晶莹莹的糖呢?”老人们和毛孩子都渴望冰糖。
管理收购站的是站长兼营业员的复员军人雷冲。他拍下自己的脑袋思忖:“对呀!为什么就忘了冰糖?”但这也不能怨他,要冰糖得到百十里外的县城去呀。
山民们还是一心念着能换到那滋脾补血的冰糖。哪一家媳妇坐月子了,他们便叨念着过去商贩子带来的赤冰,把它描绘成世上罕见的佳品。
“难道一个党的工作人员还抵不上一个商贩么?”雷冲决定去提冰糖了。他今天走穿了两双自己打的“双底”草鞋,磨破了补丁很厚的旧军装,终于把八十斤白冰糖挑过八座大小山头,挑到这山巅上的小村。当他看到全村人都拥挤在自己小店门口议论糖的长短时,他心里觉得十分痛快,一切疲劳都不翼而飞了。
这天晚上,十三户人家门口都丢了许多鸡蛋壳。如果你走到那村口的头一家——就是全村最老的刘老爹家,你就会看到,在他家的竹桌上,摆着一碗碗冰糖蒸鸡蛋。每只碗里冒着热气,卷着冰糖鸡蛋的香味,仿佛一直飘向北京。……


第4版()
专栏:文化街头

在电视转播的休息时间里
苏丁
以前,看过几次电视台转播剧场演出实况或者球赛实况。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这时屏幕上往往出现一束花朵,表示转播暂停。但往往这时候正是高潮,观众总觉得这短短的十来分钟很长。
前些时又看了两场转播话剧演出,一场是《抓壮丁》,一场是《结婚进行曲》。在休息时间里,电视台把镜头转向后台,邀请剧作家谈谈剧本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同时,还介绍演员和电视观众见面,方式十分朴实和自然。观众能看到后台的融洽、和谐、热烈的气氛,在精神上就和剧作家、演员更接近了。剧作家三言两语的介绍,也帮助观众对剧情的了解。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利用得很好。这样,就使得整个转播过程都紧凑起来,这实在是一种值得赞许的做法。
其实,又何止剧场转播,例如在转播球赛的休息时间里,请球队指导谈一点在这场球赛里如何运用战术的问题,不同样也会引起观众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吗?


第4版()
专栏:剧评

斗争尖锐的《兵临城下》
李超
沈阳话剧院在京演出的《兵临城下》,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前夕的一段插曲。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军在解放大城市中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军一天天的强起来,敌人一天天的弱下去,乃至必亡的必然发展。它表现了我们英勇艰苦的革命斗争,鼓舞了我们的斗争热情。
看了《兵临城下》突出的感觉是情节生动,矛盾冲突不简单,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剧本的结构是用我军解放东北一个工业城市作事件,通过敌“友”我三方面的矛盾,描绘出我军敌工部如何配合正面作战,展开了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瓦解敌军,争取起义。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另方面是国民党军的嫡系部队和地方军之间的矛盾,和他们同我军的矛盾。所谓友的一面,是从敌军内部矛盾派生出来的,是经过我们争取转变过来的,矛盾的焦点是敌我都在争取中间这一方面。这些复杂的矛盾不是用概念表现的,而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形象的人物描写的。
在序幕中,我军俘获了一批战俘,并得知敌地方军团长郑汉臣已被俘。在戏里审讯团级战俘这很可以展开一场尖锐的斗争,但是戏的写法,并没有急于发展这一矛盾冲突,而是根据俘虏政策和争取起义的作战方针,使这矛盾不经过冲突而转化了。这是柳暗花明的写法,把矛盾埋伏得更深,使之延伸到敌营内部去。剧本设计了郑汉臣是有江湖义气、感恩知报的爽直性格,情节的安排是他和妻子林秋兰同时被俘,孩子也在敌军中失散了。当我军了解了他们的情况,便晓以大义,点明他的被俘是由于国民党嫡系军队给他吃的亏,而后允许释放他们回去,并答应给他们寻找孩子。同时,为他的安全设想,指明如何应付蒋匪特务的怀疑。这一系列的事情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引起了感动,他说:“我郑汉臣虽然是行伍出身,可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将来有机会我一定报答您。”这个情节的描写就把人物性格刻划得更加丰富多采。剧本在这里充分抓住了用情节刻划人物、以人物性格充实情节,同时又以这二者的结合表现矛盾,反过来又以矛盾的发展塑造人物性格。
当郑团长回到了敌营,剧中正面描写了敌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同时安排了林秋兰被我军释放回来而遭到敌军嫡系连长侯长发的凌辱。这个情节的揭示,又进一步地描绘了郑汉臣鲜明的爱憎,激起了他的性子,描写了他掏出枪要冲出去和那些嫡系的军官拚命,这一行动明朗地把矛盾提到更高一级的人物面前,把个别的事件引渡到一般问题之中,加深了旧有的矛盾,使嫡系的马军长、牛师长和非嫡系的赵师长之间展现了深刻的矛盾。但是赵师长限于他的出身、地位、世故经验和他那谨小慎微、犹豫动摇的性格,他要慎重考虑成败得失,却不愿和嫡系部队冲突起来,因此,这犹豫不决的性格和郑汉臣那爽直的性子也有了小矛盾,当然因为他们之间有着长久的感情,所以情节的发展只能是郑汉臣向赵师长掼纱帽。这里就描绘了郑汉臣和赵师长的关系和他们性格的另一面。剧中在林秋兰回来的事件里,写了我地下工作人员范国良副团长带兵把她从嫡系军队里救回来,这一情节的安插加深了敌军内部的矛盾,也有利于我方团结郑团长,使他更加信任和感激范国良。这一连串的情节虽然都是在描写敌人内部的复杂矛盾,而实际也反衬出由于敌我矛盾的作用,使敌方起着分化,把矛盾引向更复杂的纠葛中去了。
在敌我双方争取敌军中非嫡系军官这一矛盾中,我们地下工作的负责人李忠民——赵师长的老部下、副官长,不断利用机会向赵师长指明嫡系的特务分子对赵进行的监视和排挤,晓以利害,并把我军司令员劝他起义的信交给他,使他接见了我军地下交通员燕明。为了推进矛盾,还安排了姜部长深入敌营来和赵谈判的情节。但是敌人也并非傻瓜,尤其那老奸巨滑的胡高参,极尽拉拢利用之能事,使这些地方军来给他挡头阵卖命。因此他对赵师长封官许愿。这一戏剧动作的描写,也就把那动摇的赵师长又拉了过去,拖延了和姜部长的谈判,但是他又不敢把姜部长交给敌人,破釜沉舟坚决反共,这就是赵师长的性格,也是他反动的阶级本性。敌人对燕明的拷问正是对范国良和李忠民的考验,这是敌人有意安排的,他们想借此找出破绽。这个情节的结构不但正面刻划了我地下工作人员对党的忠诚和机智(当然还可以把燕明这人物写得更理直气壮些,减弱他作为商人求情告饶的一面),与视死如归的品德,也描绘出其他地下工作人员能坚持原则,沉着机智,经受得住对自己同志拷打的考验,同时也勾画出敌人是奸狡毒辣的。这场戏也写出了赵师长那种复杂心情和在利害关系中动摇的思想倾向,他在这场拷问中更加认识了李忠民的沉着老练。他暗暗钦佩和感激这个和我军有关系的商人,对他不但产生了同情,也有了信任,最后使这个犹豫的人敢于挺身出来,反对他们草菅[jiān]人命,表现了他还并没有死心塌地地站在敌人一起。紧接着是李忠民的一场舌战,机智地说服了老狐狸,挽救了水电站,在这里,精彩地描绘了李忠民这一人物,把矛盾引向敌我的斗争上去。
最后一场尖锐的矛盾是我强大兵力重重围困了敌军,使他们无法突围,他们盼望的援军也被包围,自顾不暇。通过我们地下工作的策动,郑汉臣的支持,三六九师的军心涣散,决意投向人民,但是这些条件还没有促使赵师长这个动摇的人物觉醒,而作者在这里又安排了胡高参给蒋介石建议除去赵师长的密电,把他逼上了梁山。
从以上概略的叙述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会巧妙地运用情节表现矛盾,推进冲突:通过情节描绘人物、刻划性格;同样也以丰富多采的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来结构故事发展情节,因此剧本就结构成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表现了悬念、危机四伏,兴味丛生,有着惊心感人的戏剧效果。
但是剧中也有这三者结合还不够有机的地方。例如:第一幕里电台的勤务兵和我地下工作的报务员萧云喝酒的一场,论人物描写和演出都非常生动,对介绍情况,描写环境,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们的舞台行动并没得到发展,相反,使观众总是想念着电台台长给钱参谋长的电报到底是什么内容?勤务兵喝醉了酒回去怎样交差呢?……又如姜部长深入敌营的情节,在效果上也值得考虑。他深入虎穴,并没得到虎子,冒着风险亲自出马,并未获得成功,在戏剧效果上没有推动矛盾,也没有把人物更提高。
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常常被主人公和事件纠葛在一起,互相作用,结合得好,就容易生动地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并结构成一出完美的好剧本。当然这并不是创作中什么深奥的大道理,只不过是个人看了《兵临城下》的感受罢了。


第4版()
专栏:新书架

“不惑集”
这本书里收集的一百篇文章,是从谢觉哉同志1940到1961年间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中选出来的。也有少数文章摘自作者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未经发表。其中《四十而不惑》篇,是为庆祝党的四十周年的生日写的,取了《不惑》二字作为书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不惑集》中有谈思想修养的;有谈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有在各地视察所写的观感;也有革命回忆录和烈士传记。
谢老谈问题多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文章短小,文笔朴素,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尤其是作者对青年关怀、爱护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亲切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周达〕


第4版()
专栏:

早晨的街 (木刻) 杨纳维


第4版()
专栏:

勉励(油画) 王德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