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江南鱼米乡布成机电排灌网
纵横二三百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广大地区,需要提水灌溉的农田已有四分之三使用机电灌溉,发挥了抗旱排涝的显著作用,节省出大量人力畜力用于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目前正在合理调整排灌设备布局并调整了灌区
新华社21日讯 著名的水稻产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提水灌溉的农田,现在已有四分之三使用机械和电力灌溉,其中电力灌溉的面积占一半左右。今年以来,这个地区新建农村用的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有三千八百多公里,使电力灌溉的面积比去年扩大三分之一以上。
长江三角洲地区纵横二三百公里,耕地面积有四千四百多万亩,包括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上海市郊区。这里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三角洲上湖泊河流极多,有以太湖为中心的蛛网交错的灌溉水系。但是,在解放以前这里的农田灌溉几乎都是用牛车、风车和脚踏水车进行的。解放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个地区增加了成批的抽水机等机械排灌设备。1958年起,国家每年在这个重点粮食产区投放了比过去更多的资金,调拨大批的设备器材,建设和扩大电力排灌工程。现在,农村电网已基本上布及全地区。强大的电力通过电网源源输向农村;整个地区的电灌面积,已相当于1957年的十倍多。
机电排灌事业的发展,在灌溉、抗旱、排涝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太湖东面淀山湖边的上海青浦县,因为地势低,过去经常受涝。1958年后,这个县把低洼田周围的圩堤连结起来,筑高加厚,修筑了三十多座水闸和一百多座电力排灌站。这样,遇有暴雨就能迅速把低洼田里的积水排出去,天旱时又能把河水引来灌溉。今年8月初,这里受到台风、暴雨、潮汛的袭击,外河水位比低田高出一米以上,社员们一面关闭了通江水闸,抵挡潮汛,一面用机电排灌设备排除积水,迅速解除了涝灾的威胁。江苏无锡县今年7月初骤降暴雨二百多毫米,四万多亩农田受淹;因有机电排灌设备的抢救,两天内就把积水全部排出。
长江三角洲这个水网地区,过去也有一小部分因为地势较高而无法灌溉的旱地,随着机电排灌事业的发展,这些旱地有的已逐步改成水田。江苏武进县安家寨灌区原来只有一半土地能种水稻,使用电灌以后,现在这个地区90%以上都成了水稻田。
长江三角洲一向以精耕细作著称,但过去一到盛夏,即使在正常年景的情况下,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要用在车水灌溉方面。实现机电灌溉后,一般公社在灌溉方面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牛力。这些节省下来的人力、牛力,可以用来进一步精耕细作。上海市郊以生产蔬菜著名的彭浦、虹桥、长征等人民公社,过去由于劳动力不足等原因,每年一般只能复种三次,实现机电灌溉以后,不仅每年能复种三次到四次,而且还有多余的人力去发展种蘑菇、养蜂、养猪、养鸡鸭等多种经营。机电灌溉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他们说:以前脚踏车水累得腰酸背痛,现在一开电钮水就到田里了。
许多公社还广泛利用机电排灌设备的闲余动力拖动机械进行脱粒和粮食、饲料的加工。上海郊区十个县去年秋收时90%以上的稻谷使用机械脱粒,利用机械灌溉设备闲余动力的占相当一部分。
三角洲地区的电力排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排灌设备的布局不够合理,渠道系统也未全部配套;有些地方对设备的维修注意不够,影响了机器的正常运转;部分灌溉站管理不善,造成水电浪费,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等等。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一些因为灌区面积过大,远田、高田打不到水的地方,已根据地理条件和设备情况,合理调整了灌区。上海、无锡、嘉兴等城市的工厂,正在为农村培训使用和检修排灌设备的技术力量。


第2版()
专栏:

汉僮瑶苗仫佬和毛难族人民亲密团结发展生产
都安由缺粮县跃为余粮县
这个自治县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他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发展了农业生产,四年来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食达八千九百多万斤。全县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新华社南宁21日电 历史上被称为“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由于各族人民的亲密团结和辛勤劳动,已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记者最近访问这个县的时候,中共县委第一书记着重指出,自治县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和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在1955年年底建立的,全县聚居着汉、僮、瑶、苗、仫佬、毛难六个民族。六年多来,培养出僮、瑶、苗、仫佬、毛难等少数民族干部二千九百四十二名,占全县干部总数的88.5%。在中共都安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的三十四个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僮族占十八名,瑶族占八名。自治县人民委员会的二十九名委员中,僮族有十一名,瑶族有十三名,苗族和仫佬族二名。全县二十三个区的区委正副书记和正副区长,少数民族干部占95%。
这些干部,有的在解放前就曾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大部分是解放后在各种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瑶族副县长韦文聪在解放前打游击时,跌坏了腰,走路不方便。当他翻山越岭到瑶族地区工作时,群众知道他来了,大伙儿都围过来问长问短。僮族县委书记韦瑞林的家乡,常常有僮族社员乘赶墟走亲戚之便来探望他。人们在这位书记面前,有什么要求就提,看到什么缺点就批评,毫不畏怯。今年4月间,正当春耕大忙,城厢区桑里公社社员的生活有困难,韦瑞林听到社员向他反映这个情况以后,立即通知区委派人前往了解,及时帮助群众安排好生活。
这个县的少数民族干部熟悉本民族地区的情况,能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特点,贯彻执行党的政策。都安境内石山重叠,地少水缺。过去全县有一半农户经常感到吃水不足,只要十天半月不下雨,就要翻山越岭到大河边挑水吃,祖祖辈辈为了吃水,不知花费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全县五十六万亩山地,因石山陡峭,雨水冲刷,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就有三十多万亩,有些田耕种三五年就不能再种了。少数民族干部对当地自然条件了解得清楚,对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体会得深刻。自治县成立时,瑶族县长蓝昌法等本地少数民族干部就向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提出建议: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首先解决人畜饮水和水土保持两大问题。县委和县人委讨论以后,作出了决议。从1956年起,全县发动群众,集中力量进行水土保持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基本建设。现在石山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梯地重叠,水井水塘遍弄场。在梯地上耕作的姑娘唱道:“梯地弯弯闪银光,好似白银绕山岗,犁地姑娘云中走,如同织女追牛郎”。
大批熟悉当地情况,能贯彻党的政策的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和各族干部之间的亲密团结,促使各项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自治县成立时,还是个缺粮县。1958年粮食已能自给。1959年以来,虽然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但粮食平均年产量仍比1956年增产13.7%。最近四年里,共为国家提供了八千九百多万斤商品粮。自治县的文教卫生事业也发展较快,现在全县中学生比自治县成立那年增加了二点七倍,小学生增加了42%,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五倍多。


第2版()
专栏:

集体经济改善生产条件 生产发展壮大集体力量
江心公社赢得第五个好年景
这个公社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连续四年增产。去年全公社粮、油、棉的产量,分别比1957年增加30%左右;今年夏收作物又比去年增产两成多,秋熟作物也生长得旺盛
新华社南京21日电 公社化以来连年增产的江苏省丹徒县江心人民公社,今年在取得夏季增收以后,现在全社的棉花、大豆和玉米等秋熟作物生长旺盛,社员们喜悦地说:又是一个好年景。
江心公社在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上,公社化以前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人力、畜力、农具都不足,生产水平很低。公社成立后,他们依靠集体经济力量,逐步改善生产条件,连续四年获得增产。拿1961年和1957年相比,全社粮食总产量增加29.3%,油料增加30%,棉花增加33%。今年夏收作物的总产量,又在去年增产的基础上增加两成多。
生产的发展,逐步壮大了集体经济力量。全社四年来,用于修添农具、购置农业机械和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共有五十多万元。他们在合作化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增修了排灌渠道和蓄水库,建成了一座拥有六百六十多马力的机械排水站;同时增添了耕牛和农具,现有耕牛头数比公社化以前增加了33%。公社成立时全社只有两辆大车,现在每个生产队都有二、三辆大车;另外还购置了一部分大型和中型的农业机械,使各生产队的耕作和运输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劳动效率和作业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这个公社虽然使用拖拉机耕地,但每个生产队还很重视耕牛,平均每队繁殖了两头耕牛,各队集体所有的车、船、犁等旧式农具也增加很多,社员个人所有的锄、锹、镰等小农具,也从1957年的平均每个劳动力七件,增加到现在的十三件。
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改变了江心公社的生产面貌。解放前,这里被水分割为大小二十一个圩,四周没有江堤,江水自由进出,生产没有保障。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筑起了围江大堤,把支离破碎的小圩并成了一个江洲,初步摆脱了江潮的威胁。但是内涝仍很严重,大雨大淹,小雨小淹,当地农民一年当中有大半年忙于修坝拓沟、防汛排涝。当时还由于牛力少、工具不足,一年只种一季夏熟作物,还是浅耕粗作,每亩平均产量仅有一百斤左右。公社成立后,增修了排灌渠道、蓄水库,建成了机械排水站,改变了下雨必受灾的局面,开始连季耕种,并且改变了过去农忙季节由于农活多、人手少、牛力缺,安排农活顾此失彼的现象。今年,虽然夏熟作物收获面积比往年大,可是各生产队的畜力多,加上拖拉机的支援,不但及时收割了麦子,同时还适时进行了夏季翻耕、播种,秋熟作物的田间管理也很细致。在7月初到8月中旬,江心公社所在地区还连续降雨四百多毫米,对全社的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威胁。过去,在雨水平常的年头,这里也要有三四千亩低洼农田积水,遇到今年这样的集中降雨情况,全洲就要受淹。今年由于机械排灌站发挥了威力,全社没有一块农田受涝受淹。在降雨期间,各生产队都集中劳动力加强秋田管理,因此雨水虽多,却没有发生草荒,棉田普遍锄草三遍,还追了一次肥。
(附图片)
右一:山东省安丘县拖拉机站积极帮助生产队秋种,保证适时播种小麦。这是一号机事在帮助慈山公社小河崖大队第二生产队秋耕
陈会信 萧景德摄
右二:河南省南阳市雷庄公社大寨大队中寨生产队的社员,在收割后的早秋地里,边摊粪边耕地,为播种麦子作好准备 周彦昌摄
(南阳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我国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
欧阳予倩同志逝世
新华社21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欧阳予倩同志,因患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症,经长期治疗无效,不幸于今天下午二时十二分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欧阳予倩同志是我国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毕生从事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工作,是我国话剧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在戏曲改革、电影创作和舞蹈艺术研究方面,都有显著成就,对我国文艺事业有卓越贡献。欧阳予倩同志的逝世,是我国文艺界的重大损失。
在欧阳予倩同志住医院治疗期间,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曾先后前往探视。
欧阳予倩同志治丧委员会已由陆定一同志等六十五人组成,并订于9月24日上午十时在首都剧场举行公祭。
欧阳予倩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陆定一
委员:丁西林、王昆仑、王子成、田汉、老舍、齐燕铭、阳翰笙、刘芝明、任虹、孙维世、陈毅、陈克寒、陈其通、陆定一、沈雁冰、吕骥、肖长华、吴子牧、吴作人、吴雪、吴晓邦、李维汉、李伯钊、李超、阿英、周恩来、周扬、周信芳、周巍峙、周贻白、林默涵、罗光达、尚小云、金山、赵鼎新、荀慧生、张东川、张奚若、张庚、张光年、袁文殊、马彦祥、马连良、马思聪、夏衍、徐冰、徐平羽、徐光霄、郭沫若、高百岁、曹禺、盖叫天、章泯、黄佐临、焦菊隐、舒强、韩世昌、雷圭元、廖承志、熊佛西、谭富英、蔡楚生、蔡若虹、戴爱莲、瞿白音。
(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举行会议
文化教育组座谈汉字简化问题
新华社21日讯 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今天上午举行全体会议,听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聂真汇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四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宋洁夫汇报组织在京政协委员参观访问近郊农村人民公社和工厂等工作计划。
新华社21日讯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今天下午邀请各有关方面人士三百多人举行座谈会,讨论汉字简化问题。
座谈会由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组长胡愈之主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丁西林在座谈会上首先就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来的情况和问题作了发言。他说,汉字简化经过分批推行后,绝大部分都已在全国报纸、刊物、图书及其他印刷品上广泛使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在推行和使用中,对于方案中个别简化字,群众也提出一些意见。同时,社会上出现一些新的简化字。因此,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特意广泛征求各方面人士的意见,首先请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座谈讨论,以便对“汉字简化方案”进行总结、修订。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授、出版编译工作者、历史学家、古代文物研究工作者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老教师。在会上发言的有梁潄溟、刘少白、周亚卫、曹谷冰、陈樱宁、吴大琨、李培基等。还有不少人书面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


第2版()
专栏:

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贵淇到京
新华社21日讯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贵淇,今天下午乘火车到达北京。新华通讯社副社长石少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李炳泉和《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高集等到车站迎接。


第2版()
专栏:

保驻华武官举行酒会庆祝保建军节
新华社21日讯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扎伊莫夫少将今晚举行酒会,庆祝保加利亚人民军建军十八周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应邀出席了酒会。
扎伊莫夫少将和张宗逊上将在酒会上先后讲了话。扎伊莫夫少将说,保加利亚人民军的战士钦佩地研究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为它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学习它的经验,对它在对付U—2空中强盗的入侵时所表现出的战斗技能表示钦佩。
张宗逊上将在会上说,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死敌。这次U—2飞机事件,再一次戳穿了美帝国主义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并以铁的事实告诉人们,对于美帝国主义绝对不能存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和战争活动。
应邀出席酒会的还有刘志坚中将、萧向荣中将、曹里怀空军中将、傅继泽海军少将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徐明等。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格·库姆比利耶夫,各国驻华武官出席了酒会。


第2版()
专栏:

征服乌兰布和沙漠
本报记者 白夜
在内蒙古河套西部,狼山以南,贺兰山以北,有一块沙漠叫乌兰布和,面积有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这个沙漠,是由湖泊沉积、河流冲积、岩石风化而成的。根据过去的资料,流沙由西北向东南每年平均前进五米到十米,沙丘移动最快的每年要走十一米。有一条大沙带,三十年来,向东向西各移动了十里,向东南移动了三十里。沙漠就是那么慢慢地然而是坚决地移过来,跨过了羊圈、水井、房屋、耕地,又向前进。
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人们正在逐步制服沙漠,已经开始出现一片片绿色的沙洲。站在巴彦高勒市的黄河大桥上向西北望去,便看到一条绿色的长城,有五十米到八十米宽。这条绿色的长城,南起黄河边的二十里柳子,北到阴山以南太阳庙一带,一共有三百多里路长,挡住了流沙向耕地的侵入。建筑这道绿色的长城,可是一场艰巨的斗争。每逢造林季节,以社、队为单位,以党组织为核心,以青年、妇女、民兵为主力军,突击种树。在造林高潮期间,群众都把锅灶、帐篷搬到沙漠边上。有的地区还组织造林远征队,带着树种、干粮,深入腹地。治沙科学工作人员,骑着骆驼,在渺无人迹的地区中考察,为治沙提供了科学的根据。飞机驾驶员要冒着风雨播下草籽树种。依靠人民的辛劳和汗珠,才建筑了这道绿色的长城。
这道绿色的长城,是由沙枣、杨树、红柳、榆树,还有一些其它的树木组成的。走了进去,仿佛到了绿杨城郭一样。沙枣长得高高的。这种枣树喜欢沙子,结着红红的甜甜的枣子。杨树生长得最快,巴彦淖尔盟治沙站站长高林生同志,指着那三米多高的杨树幼苗说:“这杨树就是在一年内长了这么高!”红柳长得不高,是小灌木,可是,它生性泼皮,好繁殖,把可以占的地方都占了,一长就是那么一大丛,沙子到它面前就过不去,只好蹲下来安家落户。榆树,在这里可以算做稀客,因为它总是生长得那么慢,可是,它只要生长下来,就会很勇敢地守住岗位。
走过了绿色的长城,还会看到些小长城。这里边主要的是梭梭林带。梭梭,只能长在沙漠里,农田是长不了的,可以说是固沙的王牌。梭梭树只生着细长的绿色的枝条,上面附有细小的鳞片似的东西,那也可以算做叶子了。这使人们想到了仙人掌一类的植物。它们就依靠绿色的枝条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为什么没有叶子呢?叶子是多么奢侈的东西呵!沙漠中没有那么多的水分去供养它。可是,梭梭的根却是那么长,深入土中,长于树干的二倍。只要碰到下雨,它们就尽一切力量生长,一昼夜可以长一厘米。至于梭梭种子,就更灵敏了。平常人说,“豆三麦六,菜籽一宿”,菜籽发芽最快,还要一宿才行。可是,梭梭籽只要碰到水,四小时就可发芽生根。沙漠上缺水,锻炼出它们抓住一切机会利用水分的特性。前几年,曾经用飞机播了一万多亩梭梭和沙蒿。说到沙蒿,也是固沙的好东西。沙蒿的种子很轻,随风到处飘,很难深入土中,可是,它上面有一层胶质,碰到沙就沾,沾成了一个小圆球,一遇到雨水,它也马上发芽,随地生长起来。
走着走着,便看到了许多新月形的沙丘。这些沙丘,几乎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像个链子一样。一般有六米到八米高,最高的达十五米。人们把这些叫做新月形沙丘链。这些沙丘上,生长着一种白茎淡青叶子的灌木,叫做白茨。这种白茨,对于流沙来说,应该是最好客的主人了。它生在沙丘上,流沙在哪里压住它,它就在哪里生根、结果,流沙只好紧密地团结在它的周围,形成了沙丘。所以,人们又把这种沙丘,叫做白茨沙丘。沙丘为什么成新月形呢?风从哪边吹来,那边多是斜坡,而反面却是比较陡的。走在跟前看不出新月形,在飞机上就看得很清楚了。白茨的固沙功劳很大,可以说是在前沿阵地作战的了。
在沙丘旁边,还可以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甘草,叶子长得乌油油的,十分茂盛。原来,沙漠是甘草的故乡。治沙队的胡波同志告诉我,“这儿的甘草,是有名的王爷地的甘草,含糖高,淀粉多。”在沙漠里挖甘草,一人一天可以挖上二三十斤。最好的甘草,常有鸡蛋粗,心发乌,叫做铁心甘草,最名贵。“看吧,谁说沙漠是荒凉的呢?它对人们还有那么大的功劳,只要人们把它管好就行了。”胡波同志又说,在梭梭根上,还寄生着一种宝贵的药品,那就是苁蓉。在神农本草经里,曾经把苁蓉列为上品。
我们进入沙漠已经七、八里了。忽然,看到了一条水渠,仿佛金色的带子,把黄河里的水引到沙漠里来了。这条渠,便是河套西部的一干渠。它伸入到沙漠的中心地带去,将来要灌溉千百万亩的土地,为国家提供大批的粮食。这是个伟大的工程。在乌兰布和沙漠中间,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绿洲。在这些绿洲上,标上了新的地名,建设了新的村庄。在途中,我访问了一些治沙老人。他们谈出了好些治沙经验,这些经验是:一、封沙育草,把流沙变成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和草滩。二、造防沙林,春季要早,秋季要晚,春季多植树,秋季多播条,夏季造林要保墒,各季造林不露缝。三、引水灌沙,把黄河水内含有的大量泥沙和草籽,引入沙内,促进草迅速繁殖,改变荒沙为沙壤土。四、设置沙障。用柴草扎防风沙障,防止流沙危害交通、渠道和村庄。群众治沙的创造是很多的。
经过沙丘,过了一阵,便看到一个绿洲了。那分明是一个新的村落,一面红旗在屋顶迎风招展,四面是一片庄稼。这儿是巴彦淖尔盟治沙站的一个生产点,耕种有三百多亩土地。这块可耕地却远不止此数,有一万七千多亩呢。生产点的马维荣同志说,“这里的土地,越种越好,地种熟了,收的就更多”。这儿除了庄稼以外,还有许多杏、苹果、葡萄,将来准备开辟一个果园。在土地四周,我们又看到新建的林带,有的刚才发芽,只有绿豆那么大,浮在土面上,有的已经长了一丈多高,乌洞洞的,风障一般。高林生同志说,“这里还有许多不速之客,原来不生长在沙漠里的草木,现在都随着黄河的水进来了。”黄河的水里带来了大量的草种和树种,这些外来户,都安下家来。相反的,有些本地老户口,比如梭梭、沙蒿,因为吸收不了那么多水分,觉得不太适合,都慢慢减少,以至没有了。
乌兰布和沙漠将要被征服,变成绿洲。沙漠中的居民点,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中共巴彦淖尔盟盟委书记郭全德同志对我说,“今年秋冬,还要开渠,把黄河的水,更多地引到沙漠中来。”我想,这道道长渠,便是路路野战兵团了。在沙漠被征服以后,这儿的海市蜃楼将不是一瞬的幻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奇迹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