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戏剧大师,也是优秀的美术家
——谈梅兰芳的画
徐灵
我以尊敬和怀念的心情,参加了梅兰芳同志艺术生活展览会的筹备工作。当人们看到他在抗日期间,困居上海,蓄须明志,宁肯鬻画自给,而决不以艺事敌的照片时,莫不肃然起敬。在那期间,梅兰芳同志于梅花诗屋,激励情操,日夜作画;有张他正在作画的照片,凝神构思。那幅作品或许就是《青松图》。
在这幅《青松图》上,他题有“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那朴茂的青松,顽干突兀,森空峭直,而且华姿松秀,墨气苍润,显示了苍松翠柏的“忠贞,沉雄”,正体现了梅兰芳同志在艰苦的岁月里,险恶的处境中,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事业的忠诚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在展出的《梅兰芳文集》里,有一幅《梅花》,他自题:“向暖一枝开”,“甲申腊月写于梅花诗屋”,甲申是1944年,其时日寇正向蒋管区大举进攻,国土继续沦丧。梅兰芳同志痛心于蒋介石的卖国,但对抗战胜利之信心仍坚若磐石。《向暖一枝开》画于斯时,其寓意深刻,爱憎分明,正如郭沫若《咏梅二绝 有怀梅兰芳同志》中的:“漫夸疏影爱横斜,铁骨凌寒笑腐鸦,沥血唤回春满地,天南海北吐芳华。”这枝梅花以其铁骨凌寒,一枝向暖,表现作者的清介高韵,纯洁傲骨的品质和光明在望的乐观情绪,深刻地寄寓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情。
梅兰芳同志另有一幅《梅》,画中自题“江南无所有,聊表一枝春,”借用南朝陆凯赠范晔诗句。改“赠”为“表”,但情景,已大非古人。古人画梅,大多表现“高洁不群”或“孤芳自赏”,而梅兰芳同志画梅,则以苍润秀劲的笔姿,昂扬的气概,行干出枝,勾花点染,于萧疏古淡之中,别有生动之致。这幅《梅》的意境高雅,行笔若飞,俯仰自由,恰又能表达乐观的胸襟。
1945年初夏所作《牵牛花》,也不同于清代恽南田所写之牵牛,“柔条千尺”以示其
“作架为人接引”的志趣,而以挺拔雄健的华姿,厚郁艳丽的墨彩,写牵牛花的娇艳。他自题:“曩居旧京,庭中,多植盆景,牵牛绚丽可观,他日漫卷诗书归去,重睹此花,快何如之。”他抚今思昔,困居申江,而写故乡景物,由花及家,由家而国,惓惓热爱祖国之心情,抗战必胜之信心,跃然纸上。
展品中还有梅兰芳同志乙酉春画佛题诗:“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又曾见他癸未画《达摩像》,踏芦江上,怒目而视,对于当时魑魅魍魉,痛心疾首,憎恶之至。他画佛像,并非超尘出世,而均以“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意念,抒发正义为怀的素志。他画观音、如来等人物,笔姿雄健,皴染酷似金冬心,并追踪吴道玄、李公麟。他画仕女,笔墨清丽,如《妙玉》一幅,则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以白描略染赭墨,用笔设色,其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均妥贴优美有骨力,功力之深,虽不比名家,也当得起绘画的高手。
梅兰芳同志画人物,尤重传神写心,如“庚寅夏日写于灯下”的《洛神像》,写洛神手执翠羽、仪静体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描绘洛神之美丽聪明、雍容华贵,婉若他所扮演之洛神。将那凌波微步、若往若还和含辞未吐、盈盈欲语的神态,生动而简洁地描绘出来。显出洛神瑰丽而不俗媚,飘逸而不轻浮的神情。因为他以歌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来丰富洛神的造形。戏曲与美术创作,均以形神兼备,绘声绘形为上。
梅兰芳同志曾谈到他演洛神这个角色的心得,认为“先要细细揣摹《洛神赋》原作的精神和剧本台词的含义,多看古代有关神仙故事的名画和雕塑,再从想像中去体会洛神的性格,把他的惆怅,怀恋,寂寞凌空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特别是眉目之间的传神……”戏曲表演强调眼神,“上台全凭眼,眼是心之苗”,眉目传神与重视写心,亦是美术创作的中心问题。绘画造形与戏曲表演传神写心其理相通,我国民间画师认为一幅好画必须“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梅兰芳同志曾说:“戏曲和绘画这两种艺术,一向是亲如手足,紧密联系着的。”他常引证一位老先生的话:“唱戏的好比美术家,看戏的如同鉴赏家。”
梅兰芳同志说过:“一个京剧演员,除了勤学苦练之外,还必须向多方面吸取精华,才能丰富自己的艺术。”几十年来梅兰芳同志从欣赏和自己绘画创作中,吸取优秀的美术精华以丰富他的戏曲表演,他说:《天女散花》的绸舞就是根据古代绘画《天女散花图》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又从宋代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中之天女散花教化,部分从古代仕女图像服饰中,选择提炼,创造出来京剧古装戏衣和头饰。他认为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对一个演员来说,平日看到眼里,记在心头,在丰富创造生活上,有极大益处。”尤其是我国美术的高度集中简炼概括,形神兼备而富于诗意的描绘,是与戏曲“以少胜多”“以少概多”的传统是相通的。京剧的念、唱、做、打所寻求的“味”,亦与我国绘画所讲的“韵”是有相似的道理的。梅兰芳同志早在1916年即开始学画,影响所及,解放后,戏剧家爱好美术蔚成风气,广收博取,确有助于他们的艺术创造。
梅兰芳同志不仅在戏曲创作上是善于继承,勇于创造的典范,在绘画艺术上,也是敢于革新,尊重传统的能手。他画牵牛花,设色用笔,都有新的创造,并非柔条千尺,而是雄奇挺健、绚烂而秀润。天机物趣,毕生毫端。曾见其临摩近代已故画家陈师曾《故都风光》的一幅贫苦艺人图,陈师曾大胆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不满当时的统治,这在那时并非寻常,若非具有大胆创新的魄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当时勇于创新的齐白石,在赠梅兰芳的画上题有“欲学前人其人过于蠢也”,其用意也在勉励梅兰芳作画、演戏,要从各种艺术的传统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应不以继承传统为满足,不墨守成法。
在梅兰芳同志的良师益友中,有不少美术家。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姚茫父、凌文渊、汪蔼士等名家,常为梅花诗屋缀玉轩中的座上客。梅兰芳同志与朋友交,态度谦虚诚恳,因而转益多师。他自己也不断努力,精益求精,尤其在解放之前,停歌息舞期间,勤修苦练,夜以继日,努力创作,曾为准备画展,在汽油灯下作画直到天明。解放以后,梅兰芳同志仍于百忙中抽暇作画,贡献多方面的才艺,尤其在党的教育下,其戏曲、绘画日益精进。他在1956年所画之《海棠》等作品,更显得繁花似锦,欣欣向荣,花容秀媚,枝叶窈窕,而有呼有应,迎风招展,且笔意冲和,敷色雅洁,不落半点媚俗,有自然之妙趣,体现其心情喜悦,舒畅自由,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收集他的绘画、诗词,举办展览,以其遗风余韵,为群众服务,为后进者楷模,更能发扬他广收博取,不断革新的创作精神,无论对美术界还是对广大观众,都是有益处的。


第4版()
专栏:

做人和写诗
白彦花
“你要学习写诗么?学习这样的诗歌吧!你要学习做人么?向这样的人学习吧!”这是一位读者在读了《革命烈士诗抄》第一版之后写给编者的信中的两句话。这是对这本书非常中肯的评语,在读这本诗集的时候,细细咀嚼这两句话是很有好处的。
见其诗如见其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当我们读着这些诗的时候,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他们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在战斗中,在监狱里,在敌人的法庭和刑场上,经受起了各种考验,做到了头可断,志不可屈,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气概。这些诗就是他们的为人,他们的优秀品质的生动写照;这些诗是他们用他们的生命,用他们火热的心,用他们鲜红的血写成的。每一次读着的时候,总是那么受感动,从心底激发起一种真挚的感情:要好好向烈士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是怎样做人的。
“共产党人意志坚,赴汤蹈火我争先,严刑拷打何足畏,‘铁砧’美名万古传”。这是陈松山烈士在狱中写的一首诗,它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气节,共产党人革命意志坚定就好比“铁砧”一般,这是任何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所不能动摇的。而李天和烈士却用这样的诗句来回答敌人的审问:“老子革命本是真,老子革命一个人,你要问:普天下都有我的人,你杀了老子人一个,叫你中驿不太平。”真是大义凛然,理直气壮,听着这样的回答,敌人怎不吓得发抖!刘国鋕烈士在走赴刑场就义的途中,朗诵了这样的诗:“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看吧,烈士是如何地为人民的解放,人民的胜利欢呼、歌唱!虽然自己行将就义,已经不能亲自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但是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在这伟大的革命中,自己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没有玷污党的荣誉,这才是最主要和最使人高兴的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烈士是如何全心全意地只想着革命,想着人民,而完全忘记了自己,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
革命烈士的诗,要好好学习;革命烈士的为人,更要好好学习。正像董老题诗中所说:“展诵遗篇识所归”。只有具有这样优良品质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永垂不朽的诗篇!烈士们所处的时代过去了,但他们的那种对革命的坚定性,不怕任何困难的无畏精神,全身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宝贵品质,则需要我们好好继承,好好学习并加以发扬光大。当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和那样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多读几遍《革命烈士诗抄》吧!


第4版()
专栏:

小百有份
林雨艰
人们都把小继子叫做“小百有份”,因为他比谁都要爱热闹,好像村子里的什么事都有他的份。不过,他自己不喜欢这个名字,他把长眼睫毛向下一搭拉,说:“喂,你还有什么大本领没有?就喜欢给人家小孩子起坏名字,啥叫百有份不百有份的,你昨天晚上坐在那里吃糖,为什么就没有我的份?”看,他的记性多好,谁叫你晚上开会时候嘴巴光动呢?他以为你在吃糖不给他吃呢!
小继子的妈妈常抱怨小继子:白天甭想在家里找到他的影子。抱怨就让她抱怨吧,妈妈们就爱说抱怨自己孩子的话,大概古时候如此,现在如此,就是将来的将来,妈妈们也要用这种口气说话的吧?人家小继子一直在公路旁和别的孩子一起割草、劳动,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天天跑得那么远,就好像是这一带村庄的小向导,只要有人问他,他就欢欢喜喜给你引导。他能帮外来的干部在任何一块田里或任何一个角落找到大队的书记或队长,他能把每一个陌生的人送到他要找的人的家里。
供销社送货下乡的人常说:“要是每个村都有小继子这样一个孩子,他们一天还要多跑几个村子呢。”首先,他会帮送货人通知大家:“你们要买油吗?快!”“你们要买火柴、香烟吗?快!”他说得那么冒冒失失,甚至把屋里的人吓一跳。
别看小继小,他可细心呢。他帮送货人算账收钱,找零头,碰上大数目,他用手指帮着算,手指不够,他就急急忙忙跑回家抓一把豆子来摆在地上算。总结账的时候,收货人没有一次说错了的。有些不懂事的小弟弟小妹妹,看见小继口袋里这么多的钞票,就跟着他走:“小继哥,给我一张好吗?”“小继哥,让我们看看吧。”可小继不答理他们,不屑地说:“看什么,有什么看头!”那些孩子还是围定他,他火了:“你们干么总盯着我?你们总不能把我吃了嘛!这是国家的钱呢!”
公社巡回兽医站的医生们也说着送货人同样的话,兽医们一来,还用说,捉鸡牵牛的事儿,小继子全包了,要是哪个脾气最坏的母牛不识抬举,不肯打防疫针的话,那么,我们的小继也不算小继了。小继在大人面前是个孩子,在家畜面前就像是总司令哩。最难得的,也是小继跟别人不同的,就是他还会给打过针或动过手术的家畜身上做各种各样的记号,这记号只有他分得清,一直不会弄错。
每次这样三转二转,到要吃饭了,小继再回到公路旁去拿他的草筐子。背上背了一个筐,手里拖了两个筐,向村里走去,他很吃力,额上汗也出来了,这时他后面走上来一个陌生人,拍拍他的肩膀说:
“小家伙,力气不小呀,让我替你拿一个吧。”
“谢谢你,叔叔!”小继就递一个给他。那人问小继为什么要割这许多草,小继告诉他,除了一筐给自己猪吃,还要送一筐给那个没有小孩的陈五婶家,还要倒一筐在村里“红领巾积肥塘”里,那人听了直点头,就走在他前面了。
小继在后面就猜起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是邮递员吧,没有邮包,大概是收购站的人,他决定试问试问:
“喂!同志,你说鸡蛋是方的呢?还是圆的?你一定天天看见的吧?”小继暗暗为自己“懂礼貌”不直接问而感到高兴,他想:是收购站的,天天和鸡蛋打交道,当然知道鸡蛋的样子。
那个人不觉笑了:“鸡蛋当然是圆的呀,呵,小家伙,你倒聪明,不过我不是收购站来的。”
小继子想:你也聪明,猜到了我的意思。
小继子又猜他是一个剧团的琴师,因为他记得好像上次那个下乡演出的剧团里有一个拉胡琴的人很像他。
“叔叔,你大概会拉胡琴吧?”
“不,这,我还不会,我以后有空要学学。”
“那你难道不会唱点什么戏吗?”小继心想,可能是演员也说不定,因为他准备学习胡琴呢。
“不,谢谢你对我的希望,我不是个演员。”小继子又走了一段路,这一来,他以为猜对了:“叔叔,你一定是报纸上写字的人,你又到我们这儿来写什么新事情了吧?告诉你,我妈妈现在跟姐姐学文化可起劲呢,她说年年要学,忘记了也不能灰心……这件事你要不要记下来?”
那个陌生人笑起来:“哈,小家伙,你怎么这样有趣,我什么也不是,我是公社文教科的,我今天到这儿要跟你们大队书记联系,准备下学期在中心村开办一个民办中学班。”
“开中学?”小继子一听又惊又喜。
“一点不错。”那人说。
“真的吗?”小继子很快为自己刚才自作聪明而瞎问问题羞愧了,虽然他心里并不想调皮,他高兴极了,他想这个消息为什么不早说出口?他一下子放掉草筐子,呼了一口气,抬头看看那高阔的蓝天和黄金般的大地,像个大人似的说出一句话:“让我快快长大,读完了小学,再读中学班,长大做个好样的。”


第4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画笔长了翅膀
无锡丽新纱厂印染车间 沈农辞
记得,早前有位诗人曾经向我们提过这样的意见:“你们有丰富的想像,多采传神的画笔,那就应该在布匹上,开放出牡丹、芙蓉、玫瑰、紫薇……把祖国的妇女打扮得漂漂亮亮!”
她们到底喜爱什么样的花布?今年春天,我们去淮河平原上访问了一次。我们沿着运河、公路,转游在各个偏僻的乡村里。我们每到一处,担子刚从肩膀放下,消息就飞进各村各户,方圆几十里的姑娘争着来看。
为了不妨碍春耕,我们展览花布在晚上六点半。可是,姑娘们从田里一回来,脸也不洗,衣也不更,光着脚板,带着一身新鲜的泥土清香,热热闹闹赶来。
说她们像花丛里的蝴蝶,并不过分,她们一来就流连忘返。哪个姑娘不心爱花布?她们对每块花布看了再看,摸了再摸,品评着,她们神迷啦。我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精心设计的花布这样受到热爱。长期辛劳的创作,此刻得到了最贴心的酬答,几天的旅途跋涉,再也不感到一点困乏。我们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留下来,画它几千百张花样,工作一辈子!
有位公社社长,是个风趣的老实人,一开口就说:“你们带来了这许多花儿,叫我们的春天更美丽,人心更欢哩!”其实,我们一踏上平原,就被这儿的春色迷住了。葱翠的麦田里,紫云英一片接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望不到边际;柳荫里碧桃葱葱郁郁,野蔷薇从运河两岸直展到公路旁边,不知名的小红花、小蓝花、小白花星星点点的开遍了平原。大自然瑰丽的景色,强烈地引起我们艺术的冲动,创作灵感如涌。在车厢中,在船舱里,在路旁,我们打开画箱,用最快的速度写生。我们好像第一次看到这样美好的春天,第一次看到这样鲜艳的花朵。
我们挤在她们中间,用心听取她们的意见:——
“这块花布我做单衫好看么?”
“好是好,只是颜色灰了一点。”
“那末,这一块呢?”
“唔!花朵太细碎了,远看,看不清什么,模模糊糊一片。”
“这个?”
“也嫌野了一点,不顺眼!”
“这恐怕太老了?”
“是啊!我做姑娘时就有了。”“……”
那蜜黄月季,配着酱红地纹,很富丽,有民族风格;但她们说,这一路花样见得多哩。小平最近设计的一张花样,青莲色苍蓝中间,间以驼红的丁香,衬上黄绿叶子,用笔疏放,颇具南洋风味;但她们又嫌它花不整,叶不顺,疯野脱体。那么,工整的虞美人,纤细的金丝菊,精致的珍珠梅她们却批评它呆板,单调!莫怪小平沸腾的心,冷下了半截。
她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花色,喜爱什么样的花布呢?我们诚恳地问她们。她们偏又忸怩地抿住嘴光笑。一个姑娘指指意见簿说:“上面写着呢!”
意见簿上写着这样的字句:——
“我想:花布的颜色,最好要像东方海面上刚刚升起的太阳那么明朗净丽,叫人穿了会想起祖国美好的远景。”
小平噘起小嘴巴,说从来没听到过有这样的花布,她无法根据这种要求进行艺术构思。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艺术课题。艺术嘛,应该表现出时代精神,怎样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画到布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我把一条条意见,照抄在我的笔记本上。
一路上,空下来,我们就展开讨论。每次总是没完没结。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这行工作太有意思了!我又看见我的画笔长上了翅膀,在漫长的布匹中间飞舞……


第4版()
专栏:思想的火花

思想的火花
朋友
患得患失的人,常常是苦闷、忧郁的伙伴;把自己放在集体之中胸襟开阔的人,永远是快乐、幸福的朋友。
没有……
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好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飞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个没有钨丝的灯泡……
(蒋金镛)
滴水
滴水可以成江河。但是,要成江河,必须汇集起来。不愿集中,风吹日晒,到头来只能化为乌有。
滴水可以穿石。但是,要穿石,必须集中一点,持之以恒。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湿湿地皮犹难得,穿石怎能办到!
灯·话
灯,不拨不亮。这是指有油的灯而言。没有油的灯,再拨也不亮。
话,不说不明。这是指经过调查研究以后说的话。没有调查研究,话再也说不明。
(孙平)


第4版()
专栏:文化街头

关于人物表的话
日前,从书店买回一部苏联小说“叶尔绍夫兄弟”,顺手一翻,一张道林纸印的小说主要人物表跌落地下,我想:这也许是出版社工作上的疏忽,把主要人物表印漏了,现在不得不用这个办法来补救。
回来阅读这部小说,发现这张印有人物表的卡片,用起来很方便,不仅可以当书签用,而且每遇到一个人物出场,或某个姓名记不清时,就顺眼一溜这张卡片,既不会打断思路,又节约了翻查时间,确乎方便。记得以前读翻译小说时,面对复杂难记的外国人名,每以为苦。往往读几页,就要查一次人物表,一本书有时不知要翻查多少次。身受实惠之余,懂得了出版社的好意。 李育


第4版()
专栏:文化街头

“内容提要”和“人物表”
我每次去买书,总要先看一下书籍扉页上印着的“内容提要”,根据书的内容,再抉择是否买这本书。但是,近来不少书的扉页上再也见不到内容提要了。像影响巨大的小说“红岩”,一打开封面就是正文,既无序跋,也无“内容提要”。我觉得这对读者选购书籍是不方便的。
此外,在许多长篇小说中都不印人物表,这也是个大毛病。长篇小说人物繁多,彼此关系又很纷纭复杂,有时看完后,都搞不清楚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印一张人物表附在书中,费事不大,对读者却大有好处。 成志伟


第4版()
专栏:

筏上炊烟(中国画) 卢炳炎


第4版()
专栏:

果山秋景(木刻) 廖开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