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秦岭北麓果树成林
横贯陕西中部的秦岭北麓的成林果树,绵延数百里。它分布在从山脚到拔海八百米以下的山坡上,果树成林面积约相当于解放前陕西全省果园面积的十倍左右
新华社西安11日电 秦岭北麓绵延数百里已栽种了大批果树。入秋以来,靠山地区许多生产队的社员,已摘收了一部分苹果、葡萄、梨等鲜果,运往城市和附近农村,供应人民的需要。
横贯陕西中部的秦岭北麓的成林果树,分布在从山脚到拔海八百米以下的山坡上。果树成林面积约相当于解放前陕西全省果园面积的十倍左右,其中80%左右是1958年以来栽种的。栽植较早、果树比较集中的郿县地区,八十多里长的一段山坡,果树已连成一片,今年已有六千亩开花结果。
秦岭北麓地区,丘陵起伏,无霜期长,雨量适度,具有发展果树生产的条件。从1956年以来,陕西省有关部门就逐步对秦岭北麓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西部的郿县和东部的华县重点试验栽种果树,以便取得经验。从1958年以来,沿秦岭北麓十二个县市靠山的生产队连年不懈地栽种果树。他们大量栽培青香蕉、金帅、国光、红玉等各种苹果树,以及少部分葡萄、梨、桃、柿子和核桃、板栗等。这里栽培的果树成活率较高,树势生长健旺,一部分苹果树三年就开始结果,而且一般产量高,品质好。
各地农民在营造果树林时,克服了许多困难,比较干旱的山坡上,农民担水浇树,还修筑梯田、涝池和小型水渠,截蓄或引用雨水、山泉浇树。有些地方在山头、谷口还营造了防风林。果树较多的生产队还建立专业队、组经常管理,今年一般果树地区都喷药二至三次,果树长势比去年健旺。(附图片)
上图:陕西郿县的果树林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2版()
专栏:

秦岭山麓栽果人
——记栽培果树的劳动模范杨德清 新华社记者 王安
陕西郿县营头公社园林场党支部副书记杨德清老汉,每次回万户村,总喜欢沿着果树转一转,摸摸果树,看看树上的苹果。这里是秦岭北麓的浅山区,新栽的苹果林,从东向西一眼望不到尽头。老汉转过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果树组长马元贵望见了老汉,手捧着两个“大元帅”苹果从果林里钻出来,笑呵呵地送到他面前。杨德清再三不吃。马元贵说,这两个果子挂在树上别人休想动一动,只是你算例外,吃上一背篓也只能表表大伙的心意。杨德清却不过这种盛意,只好接过了苹果。
提起种苹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旧事。1955年,杨德清还是万户村初级农业社主任的时候,上级领导号召群众栽培果树,发展山区经济。雇农出身的杨德清生在山里,长在山里,靠山吃山,砍柴、打草,刨扫帚,除了山坡上零星的野核桃、野柿子而外,连苹果树的模样也未见过。但是,他想到发展果树生产是繁荣山区经济一条好办法,劲头就来了。
在又陡又瘠薄的干旱山坡上栽植果树,困难确实不少。栽树用的粪,要一篓篓背,浇果树的水,要一担担往山上挑,三里多长的陡坡,想放下水桶歇歇也不行。有些年轻人对杨德清说:“好五叔哩!我都不指望山上果树开花,你还想等着吃果子。”杨德清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儿子吃不上还有孙子,老汉掉了牙也能闻香味。”在寒冷的西北风劲吹下,他和共青团员马元贵等人还比赛担水上山,热得头上直冒汗。一般社员一天挖十二个树窝,他一天挖十五六个,挖得又深又大。夜晚别人都休息了,他熬夜搭配树苗,这一块栽早熟品种,那一片种晚熟的“国光”;“青香蕉”地里搭配“大元帅”……,人们看见他夜以继日地不是挖坑,就是挑水,往返搬运树苗,都说杨五老汉简直成了果树迷。六十多岁的武森老汉也受到感动,每天从沟底拄了拐棍上山,帮助掩土或清点树苗。五十多户的万户村初级农业社,一冬就栽了二百亩苹果林。
山上种成了苹果树,轰动了沿山一带,农民成群结队来参观,于是各地农民都上山栽植果树。这样,不但果树苗缺乏,连嫁接果树的砧木也成了奇货。杨德清就决心自己种植做砧木的树,解决沿山一带果树苗缺乏的问题。1958年秋天,他率领十五个社员带了镢、斧,背了粮食进入秦岭深处采种子,白天爬山越岭钻树林,夜晚在破草棚里住宿,荆棘撕破了衣服,不少人的麻鞋都被山石磨透了。从8月一直采到10月,山里落起大雪,老汉才领着大伙出了山。采集了“山定子”籽四千多斤,可以种大量砧木树。他们除了自己种以外,还把二千八百斤种子支援了外地。第二年春天,几百亩苗圃的肥料没有着落。秦岭上的雪刚消,杨德清又带了一批社员进山。他们砍了几千根工具把子,卖掉后买回化肥和油渣一万九千斤。但要把这些肥料从火车站搬到苗圃,光运输费就要花很多钱。杨德清就发动社员自己去背。往返七十多里,中间还要涉水过渭河,杨老汉和大伙一起,每次背六十斤,一天往返一趟。不几天,就把肥料全部背回来,施入苗圃。这一年就育苗二百万株,沿山七八十个生产队都解决了果树砧木问题。
初栽上果树那几年,不少人看不到种果树的好处,往往种了就算,很少管理。杨德清却不然,经常上坡下沟满山串,察看果树生长情况,谁家牛啃了树皮,谁犁地撞伤了树苗,他都不肯放过。他说:“山里一棵树,就是山区建设的一根梁柱。”解放初期,万户村群众选他担任护林组长,有些人说这是磨破鞋的苦差使,翻山越岭,担惊受怕,还要得罪人。杨德清却欢欢喜喜当上组长,经常背上干粮巡山、防火,谁随便砍一根成材也不行,该批评的批评,该罚的罚。改选组长时,大家又一致拥护他,连选连任。有一年春天,一天下午他从镇上卖柴回来,看见远山背后冒出一缕浓烟,凭经验断定是森林失火,他就大步奔回村里,敲锣集合了一百多人,跑了十几里,爬上山头,发现山阳坡火刚燃起,幸亏到得及时,到深夜就全部扑灭了火苗,没有蔓延到阳坡林木稠密处,减少了损失。第二天,他又到山背后调查失火原因,教育了肇事人。以后这一带的干部和群众普遍重视护林防火,九年来再未发生过森林火灾。
沿着秦岭北麓的果树林走去,时而浓荫密林,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条,有的用绳子吊起,有的用木杈支起;时而是低低的幼林或密密的苗圃。单是杨德清所在的万户村现在有果树一千四百多亩,平均每户人家有山地果园二十五亩,去年开花结果的四百亩幼树,除了社员尝鲜吃掉的以外,还采收了四千五百斤苹果。今年开花结果的幼园已增加到九百亩。现在,杨德清在营头人民公社园林场里,和社员们一起种了四十亩试验地,进行苹果密植和幼树提早结果的试验,另外还经营十八亩葡萄。 (本报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战胜冰雪严寒保证来往车辆通行
唐古拉山道班工人全心养护高山公路
据新华社拉萨11日电 本社记者格来报道:青藏公路穿过的唐古拉山上的道班工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保证了这段公路通行无阻。
唐古拉山上的公路,是修筑在永久冻土层上面的,夏季,公路上到处泛浆;冬天,路面结冰,凸凹不平。这段公路的道班工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积累了维护公路的丰富经验,例如,夏天用填石块和盖沙土的办法养路;冬季里揭开冰雪和冻土,挖取沙子填到凹处,然后再凿冰取水洒在沙子上面,让沙子冻结起来,使路面平坦。今年“五一”节前夕,一零九道班工人们正准备过节,可是入夜大雪纷飞,一夜就落了三、四尺深,为了让汽车顺利地通过,他们顾不上过节,举行了紧急会议,马上突击破冰挖雪。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战,终于挖出了一条路。接着,他们又和冰雪搏斗了十多天,把公路上的积雪全部清除,在路面上铺上了一层沙,保证了公路的畅通。
负责养护公路的唐古拉山上的道班工人,还经常热情地帮助过往的行人和车辆。他们帮助汽车驾驶员抢救车辆和修车,或者把盛得满满的水桶放在公路旁,让驾驶员给汽车加水,因为这一带取水要走很远的路。在今年春天,一个大风雪的夜里,工人们都睡了,只有藏族工人尼玛达杰一个人在灯下学习养路常识。忽然随着呼啸的狂风,传来汽车的马达声。他想,雪这样大,夜这样黑,行车会不会出事故?想到这里,他立即停止学习,穿好大衣,扛上工具,赶到公路上。雪下得很大,他吃力地走着。迎面开来一辆卡车,在转弯的地方,卡车陷进雪槽里去了。尼玛达杰赶忙和驾驶员一起铲除车子周围的积雪,干了三个多小时,车轮才从雪槽里露了出来。因为地面结冰,坡又陡,卡车爬不上坡。深夜里,到处是雪,很难找到填路的沙石,尼玛达杰就脱下皮大衣和棉衣,填在车轮底下,使车子慢慢前进。道班工人对驾驶员关心,驾驶员对道班工人也很关心。常发生这样的事:当道班工人收工回来时,发现他们宿舍门前放着一些瓜果或蔬菜。这是驾驶员为感谢道班工人,特意从内地或拉萨捎来的。
唐古拉山上的道班工人把养护高山公路引为自己的光荣,他们生活过得很愉快。早晨,当太阳照射着皑皑的雪峰时,他们就扛着工具唱着歌上公路工作了。傍晚,道班房里传出愉快的歌声,开始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每逢假日,工人们还做一顿美味的午餐或晚餐。我到一零九道班的那天晚上,正赶上他们假日加餐,有红烧唐古拉鱼,野葱炒肉,野韭菜蘑菇汤,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腌制野菜,摆满了一大桌。这个道班的藏、汉族工人,已把唐古拉山当做自己的家了。汉族工人刘红章,1960年年初和父亲一起从河南来到唐古拉山顶以后,每季度都超额完成任务。去年他父亲回家休养,刘红章要求继续留下养路。父亲来信勉励儿子:要好好听党的话,为祖国为西藏人民立功。藏族工人尼玛达杰三年前还是封建领主的奴隶,现在已成为熟练的养路工,最近他也接到家信,家里勉励他好好工作。(附图片)
徐启雄插图


第2版()
专栏:

河南农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小麦增产途径
他们根据调查试验材料,对轮作换茬、品种搭配、地下虫防治、盐碱地保苗和播种期与播种量等问题提出了意见
新华社郑州11日电 河南农业科学工作者最近在郑州两次集会,讨论河南省小麦大面积稳收增产问题,为争取明年全省小麦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工作者针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讨论了轮作换茬、品种搭配、地下虫防治、盐碱地保苗和播种期与播种量等问题。轮作换茬,是河南群众千百年来抵抗自然灾害、病虫害和培养地力的一条重要经验。与会人员根据调查材料,提出了河南不同地区轮作换茬的具体意见。关于品种问题,会议根据省、专区、县的农业科学研究部门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和调查结果,拟出了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规划。这个规划把河南省划分成七个小麦品种区,对每个品种区域,适宜播种哪些小麦品种,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关于农家小麦品种和改良品种的使用问题,会上争论得很热烈。许多调查材料证明,河南大部分农家品种具有耐旱、耐瘠、早熟、产量稳定等特点,适宜大面积播种,应该大力提倡推广;改良品种,一般适宜在水肥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应因地制宜的推广。蝼蛄等地下虫是河南小麦的最大敌人,许多科学技术人员提出,必须训练专业人员,发动群众,像防治蝗虫一样,普遍地连续地进行防治。他们还提出了许多防治方法。
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丰富的小麦大面积稳定增产的历史资料和五十多篇调查报告、科学论文。《豫东旱薄地区小麦增产稳收措施典型调查》、《在一般土壤、肥力水平下的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探讨》、《豫东地区1961年—1962年小麦分蘖成穗率变化规律观察总结》、《小麦不同前茬对于培养地力和增产效果的调查分析》等论文,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南阳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带领全所80%的人员,从去年开始深入全区调查研究,写出了四万字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群众经验,科学依据准确,对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的意见。
这两次会议是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厅、农业科学院、农学会等单位召开的,省、专区和重点县的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及负责干部都参加了会议。


第2版()
专栏:

一般力学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宣读并讨论了与会代表提出的七十一篇论文
新华社11日讯 中国力学学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一般力学学术讨论会。全国各地的研究机关、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八十多名力学研究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宣读并讨论了与会代表提出的七十一篇论文,听取了会议以前组织部分专家编写的有关分析力学、运动稳定性理论,有控系统动力学、陀螺仪技术及陀螺动力学五篇总结性的报告。
这次会议分成分析力学和一般力学原理及其应用、运动稳定性理论调节理论及非线性振动、飞行力学、陀螺理论等四个组进行。在四个分组会上分别宣读的,关于机器及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力学、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飞机的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分析、陀螺稳定,飘移等研究论文,引起了到会代表广泛的兴趣,并且对它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钱学森在会上发言,强调指出,一般力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认为,一般力学也正如其他力学分支一样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成就,并密切注意一般力学与其他科学分支的相互渗透。
这次会议显示了近年来我国一般力学研究方面的进步。1957年在第一次全国力学会议一般力学分组会上宣读的论文仅十多篇。在这次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七十一篇论文中有一半以上是由青年研究工作者提出来的。


第2版()
专栏:

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到香港
新华社香港11日电 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一行十三人,由团长赵沨、副团长严金萱率领,10日下午从广州到达香港。他们在尖沙咀火车站,受到香港丰年娱乐公司董事长何贤,音乐会经理人欧德礼,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祁烽,香港文汇报社长孟秋江,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等人的热烈欢迎。
这次到香港演出的音乐家,大部分是近年来我国参加国际音乐比赛的获奖者,其中有青年钢琴家刘诗昆、顾圣婴、周广仁,歌唱家郭淑珍、张利娟、施鸿鄂。


第2版()
专栏:

波兰戏剧家
耶日·格罗托夫斯基回国
新华社11日讯 根据中波文化合作协定1962年执行计划来我国访问的波兰戏剧家耶日·格罗托夫斯基,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2版()
专栏:

美化日用品的人们 本报记者 徐奔
当人们走进百货商店的时候,常常首先被那些五光十色、绚〔xuàn]丽多采的千百种日用商品的外貌所吸引。是谁在为商品作这些精心的打扮?是谁在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是工人,是设计师。
是喷花工,也是艺术家
在我们面前放着上百个今年生产的金鱼牌搪瓷面盆。那只画名“归帆”的面盆,绘的是大海中帆船破浪返航的情景,深色的海水,配上几片彩云,浓淡相宜,色彩调和,颇具国画特色,既新颖,又素雅。还有那“凤凰牡丹”、“芙蓉鸳鸯”,花鸟配合,情趣横生。有的盆边上还喷上一道细细的金边,更显得富丽光彩。这些花样大多是今年的新设计,到现在已有四十六种新花样投入了生产;套色一般八九套,考究的有十七八套。这些都是普通工人的杰作。
在武汉搪瓷厂的生产车间里,喷花和搪烧差不多算是最后一道工序了。一个面盆的外貌美不美,能不能达到设计师所设计的花型和色彩的要求,全看这里工人的技艺水平。我们参观喷花操作的时候,正是他们生产一种被称作“精致面盆”的新品种。十名技术较高的喷花工坐成一排,左手把套版压在盆上,右手擎着像手枪一般的喷枪,一个人喷一种花型图案。喷后再经搪烧,色彩鲜艳的图案就显现出来了。干这门技艺有十八年的老喷花工章锦元坐在另一边,正在喷新图样。他的任务是给工人喷出样品。他说:学会这门技艺不难,学精却不易。既要有技术,也要有艺术。喷花用色,哪里深,哪里淡,都是学问。
玻璃器皿雕刻家
在华中玻璃厂,人们称磨花工叫“雕刻家”。在这些“雕刻家”的工作台上,砂轮飞快地转动着,只见他们拿起一只光溜溜的玻璃杯,对准砂轮横过来竖过去地磨几下,叶子就刻好了,叶片上的筋络也清晰可见。仔细看去,杯上没有事先画好的草图,工作台上也没有样本,完全靠磨花工手上的技艺。余忠焕师傅笑着说:“花型图样在工人的脑子里。”
但是,这还只是最起码的技术。那些更高级的玻璃器皿,如套料花瓶、茶盘等,都是由技术更高的工人磨刻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两名老师傅各人双手捧住一只大茶盘,在磨茶盘盘底的图案,茶盘与砂轮一接触,发出吱吱的响声,十分刺耳。响声过处,红色的茶盘盘底就逐渐透出白色晶亮的花纹,红白相间,非常好看,而且有立体感。余忠焕谈到磨花的难处:磨这种高级套料玻璃器皿,要讲究刻度,十毫米厚的要磨去八九毫米,才能显出立体的图案来,磨过了就要把玻璃磨穿。许多茶盘、花瓶的口是曲线的,磨这种曲线稍一不慎就要炸裂。整个图案的线条,无论长短、深浅、粗细,都要求均匀一致。
为日用品添制新装
有了精美的产品,还要有精美的装璜。一块香皂,一瓶香水,一盒火柴,甚至是一块糖果,如果贴上精美的商标,或者有一个好的包装,将更加引人入胜。
武汉有三家不算太显眼的单位,一个是实用美术合作工厂,一个是商标美术设计服务社,还有一个叫美术装饰公司。这三家都为全市各工厂担负了从商标、包装直到广告的设计工作。不用说那些高级衬衫、美味点心之类,就连普通产品,他们在图案设计上也力求精美。东方文教用品厂生产的一种墨水,旧的商标实在不美,决定弃而不用,重新设计。老设计师李耀荣非常精细地为它们安排了画面,用肉色作底,左边是紫灰色的屈原塑像,像的背后是行吟阁;右上角是红色的“武汉墨水”字样。但是,这家工厂不中意,觉得画面主题仍不够突出,李耀荣便又重新设计了一幅以“武汉关”钟楼为内容的画稿。这幅画稿现在已经付印了。
为美化产品的外貌,武汉许多工厂纷纷更换新的商标和包装。武汉火柴厂以武汉风光为内容,不久前设计了一套十二枚的水粉图案画。一向不大重视包装的武汉著名的曹正兴菜刀,也由这些设计单位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包装袋,其他如胡兴发的剃刀、朱锡记的算盘等,也都有了精美的商标。早几年,这种考究的装璜,在设计和印刷上都得依赖上海等地,而现在已能就地解决了。
设计师们的辛勤
有人说,产品的美化,首先要归功于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走访了一些工厂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夏日炎炎,酷暑难当,印染厂的设计师们挥汗如雨,为人们设计秋冬时节穿着的新花布。
万籁俱静,夜已深沉,搪瓷厂宿舍射出一户灯光,那是工程师在考虑图案布局,修改画稿。
制鞋厂负责设计的高级技工,寝不安,坐不宁,翻寻资料,苦苦构思,为的是把皮鞋式样设计得更新更美。
棉织厂的设计师,拿起画板,到东湖,到郊外,素描写生,贪婪地绘下祖国的锦绣河山。
更多的设计师走向街头、商店、公园和展览厅,听取意见,寻找创作素材。
他们用无限的深情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美化人间的生活。


第2版()
专栏:

万里长江图
《万里长江图》,最近由天津收藏家徐世璋的后代捐献给国家。这幅画是清代著名画家黄鼎晚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
据说这位老画家在作画前,曾遍游名山大川。他用了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才画成这幅长八十米、高六十八厘米着色的横幅画卷。
右图:《万里长江图》的“武汉三镇”部分(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来信

爱护测量标志
测量标志是进行天文、地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又是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面基点。祖国山川疆土之广大,海域天空之辽阔,以及祖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莫不依赖这些测量标志来精确测定。工矿、交通、江河治理、农田水利、军事国防等等方面的建设,如果离开这些测量标志,是很难进行工作的。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根据测量标志来布设厂房、道路、居民点。有了它,自来水、雨、污水的处理才能畅通。
但是近两年来,有的地方对测量标志不够重视,甚至有的遭到了破坏。今年2月份,我们巡视了洛阳市区的部分一、二级高级三角点,发现在巡视的二十六个点中,就有九个点的木标架被锯掉。低级点的标石,也有被挖出和毁坏了的。检查原因,有下面几种:
一、标石被尘土复盖,拖拉机耕地时不易发现,将其碰动或碰坏;二、社员为了耕种方便把标石挖掉,或把顶部打碎;三、有的标石埋在厂区空地、路边或渠边,被误认为是“无用之物”,就把它挖出。
为了保护测量标志,建议测绘管理部门对所属区内的测量标志进行一次检查与维修,并加强管理;各地区的人民委员会和人民公社,也应该根据国务院195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长期保护测量标志的命令”,向广大群众进行一次爱护测量标志的教育。要求使用拖拉机部门在夜晚耕地时,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要触动测量标志。车辆、行人及开垦荒地最好避开它。
爱护测量标志,人人有责。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国家的财产和建筑物,加以保护。
洛阳市设计院 任会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