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办粉坊是件好事
黄发森 罗小华
农村办粉坊是群众很关心的事。有些地方是想办又不想办。想办,是想借此方便群众,发展养猪,增加肥料,增强地力,促进粮食增产。不想办,主要的是耽心耗费粮食,占用劳动力。究竟得失之间如何呢?最近我们就这个问题,在湖北潜江沙街公社联兴大队作了一次调查。
算几笔账
这个大队的八个生产队办有七个粉坊,都是生产队办的。
社员拿粮食换粉,不找加工费。用粮兑粉的人很满意。一般是四斤半蚕豆或者五斤高粱、玉米换一斤粉,互不找钱。有了粉,人来客往,逢年过节,打上两个鸡蛋下粉,就是一碗好菜。一斤粉,可以做四碗菜,而四斤半蚕豆如果做菜,也只有这么多,当然没有粉好吃。粉还是病人、孕妇、小孩、老人调济口味的好食品。粉久藏不坏,需要时拿出来吃,很方便。社员说:“哪家不种一些自留地,哪家不收一些粮食?兑换点粉,能调济一下生活。”大家认为用粮食加工粉,不能算是浪费粮食。
占用劳力办粉坊,影响不影响农业生产?各队一般地是“日磨百斤粮”。磨百斤粮,从磨浆、下粉、晒粉到兑粉,平均要用四个半工。但是,磨浆、下粉等活,都是天蒙蒙亮开始,可以在农田劳作的空隙时间进行。就是夏收夏种大忙时节,也是这样。参加打场的人,因早上麦穗未晒干,不能打,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下粉。为棉苗喷药水的人,因早上露水未干,不能打药,也可以帮忙做粉。掌握操作的师傅,早上照顾磨浆后,也可以参加农业生产。社员们说:“看来是用工要占人,实际是用工不占人。”
用粉渣养猪积了肥,又能节省积肥的劳力。喂猪造出大批肥料,猪粪和豆渣肥水,各队每月有三百担左右,社员积肥是每四担记一个标准工,共折合七十五个标准工,相当于两个劳力一个月中所做的工。没办粉坊前,各队每天要派三至四人出外拾粪,积的肥远不及现在多,有时还扑空,尤其一些渣子肥、草皮肥,肥效差,又花劳力。有了粉坊,养猪积肥,坛子里捉乌龟,稳当得很,肥料又好。所以社员说:“办粉坊,明的用了工,暗里收回来了。”
每百斤粮做粉,可以出一百三十斤渣,还有五担浆水,是猪的好饲料,猪吃了,长得快。办粉坊前,全大队公私养猪只有六十五头,办粉坊后,每个粉坊喂了一至三头母猪,养猪量猛增到两百多头。素有养猪经验的人说:“赚钱不赚钱,一年肥两三亩田。”大队支部副书记江秀兰说:全大队一千六百多亩田,除去水田(用绿肥)、滩田(不下肥)外,要下肥的一千二百多亩田,60%到70%是下的猪造的肥和粉渣肥水。由于办粉坊增加了肥料,加上按劳分配政策的贯彻执行,产量明显地提高了。去年下半年办粉坊后种的粟谷、黄豆,比前一年分别增产37%到41%。今年夏收又比去年夏收增产13.5%。第七生产队有九亩多田,先季种的棉花,田瘦得很,下季种的小麦开始是三类苗,社员用粉渣肥水泼了两次,很快变青发蔸,今年亩产两百多斤。社员说:“不是这肥水,最多收百把斤麦子。”第二生产队去年夏收总产两万八千斤,下年办了粉坊,养了母猪,常养十三头猪,每月能造近百担猪肥和一百五十担粉渣水肥下田,苗子长得好,今年夏收达到三万八千斤。
前年,粉坊没办起来,猪子长得不肥,卖给国家的猪很少。去年办了粉坊后,下半年卖给国家的猪显著增加了。社员吃肉杀了七十六头。母猪下的仔猪又马上顶起来了。
具体问题如何解决?
办粉坊有许多具体问题要解决。比如,工具、劳力、粮食、开支、烧柴等,怎样安排得当,让农业生产和副业互相促进,做到社员满意。联兴大队采取了以下作法:
工具:各生产队以前都办过粉坊,工具都有一些,但都不齐全,缺的部分,他们采取三种办法解决。主要是向社员租借。租借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工,一是给钱。比如一盘磨一月租金一元五角或两元,借小缸一口,一月记工一个。其次是用现金买社员的,或外出购置。再是利用公共财物。干部和社员们觉得,租借工具,记工记账方法比较好,一则队里平时现金有困难,二则社员在分配时能收入一笔整钱,双方有利。
劳力:生产队一般固定两个掌作师傅,领导生产,他们的工分比农业生产的同等劳力高10%左右,和其他社员一样参加分配。三五天下一回粉,要增加三四个人帮忙突击,也和农业其他劳力一样记工。
粮食:各队一般用二千斤左右粮食周转。一是从社员工分粮中预支出来的,即“上月工、下月粮”,当月可以利用;一是用的队里储备粮。这些事都是经群众讨论决定的。开办后,只要操作得当,或多或少有点盈余。第八生产队开办粉坊一年来,余粮二千七百斤,备齐了周转粮。他们说:盈余一点,是历史习惯,兑换人没有意见。
现金开支:由于是粉粮兑换,没有现金收入,做粉过程中的易耗物品的购置、兑粉出差用费等开支,平时可由生产队垫付,将来由粉坊卖猪、售肥的现金作抵偿。
柴草:一百斤粉,平均要用一百三十斤柴草,一年一般在一万五千斤左右。社员们说:“各户平时省着点,可以供给粉房烧用了。”
另外,制粉的技术问题也很值得注意。联兴大队各队因为有办粉坊的传统技术,每百斤粮出粉率全年平均占32%,高达35%,而且色白条长,所以销路好。据说周围有些队出粉率一般只28%左右,因而销路就比较差些。总之,办粉坊是件好事情,只要有一定条件,善于依靠群众,经营管理得法,是可以办好的。
(原载《湖北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内蒙古学习使用蒙古语文 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受奖
内蒙古自治区近日奖励一批学习和使用蒙古语文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近日在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举行的授奖大会上受到奖励的,包括十四个单位和一百三十四人。其中,有《毛泽东选集》蒙文版出版委员会、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编辑部、内蒙古军区政治部编译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翻译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和内蒙古实验歌剧团等单位。他们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学习和使用蒙古语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发展、丰富、充实蒙古语文作出了贡献;并且加强和推动了自治区的蒙古语文工作。在受奖的人员中,有干部、军官、工人、翻译、作家、编辑、记者、语文工作者和教师等,其中大部分是蒙古族,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和达斡尔族。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北京创作摄制多种题材故事片
北京的电影工作者正在创作和摄制多种题材故事片。
今年拍摄的喜剧片多了。除已经上演的《哥俩好》外,喜剧影片《锦上添花》正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积极筹备拍摄。将导演这部影片的谢添和陈方千,曾向铁道职工征求了许多意见,要把这部反映火车站职工在大跃进时代劳动热情的喜剧片拍摄好,目前他们正在忙着物色演员。
最近,北京协和医院门口又重新挂上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牌子,门口同时站着化装的八路军战士、国民党士兵和美国兵。许多行人好奇地来观看北京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停战以后》的外景。这部故事片是反映1946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停战谈判时,蓄意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国主义袭击解放区的阴谋。导演由成荫担任。另一部军事故事片《碧海丹心》也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中。电影工作者还创作了反映边疆建设者风貌和少数民族战斗生活的故事片。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武汉消夏晚会新颖有趣
正处于酷暑中的武汉市,在最近一个周末举行了一次新颖有趣的消夏晚会——水上体育晚会。
当晚,一群青少年表演各种优美的游泳姿势揭开了晚会序幕,接着就开始了轻潜水表演。
只见四个佩带压缩空气瓶的潜水运动员轻盈自如地游动在晶晶发亮的碧水中。忽然,一个正游在池子中央的运动员“失足”“沉溺”到水底去了。广播筒里直呼:“急救!”观众顿时紧张起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另外三个潜水运动员立即游到险区进行抢救。不一会,他们就抬着这个“沉溺”的运动员浮出了水面,这时观众才松了口气。原来这是潜水运动员表演的“抢救”节目。轻潜水表演刚完,接着又举行了二百米火炬接力赛表演等节目。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潘天寿在杭州举行画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的国画家潘天寿个人中国画展览,5日在杭州展出。
这次展出的七十九幅作品,大部分是潘天寿在解放后创作的,许多是近一、两年来的近作。展出的作品大约分为写意的花鸟、山水、指画三个部分。展览会中有一幅很吸引观众的花鸟画《朱荷》,在这幅画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开阔的境界,寥寥几瓣荷叶中,屹立着一支高伸空中的鲜艳荷花。乍看上去,荷花与荷叶之间留有很大的空白,但是上下却呼应得非常得体。
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兼工诗、书法和金石,偶尔也作人物画,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之一。


第2版()
专栏:文教简讯

刘奎龄工笔画展别具风格
以擅长工笔画闻名的老画家刘奎龄的个人画展,从7月15日到8月5日在天津展出。
这次画展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举办的。他们为了把刘奎龄的作品全面和系统地介绍给广大观众,从多方面征集了这位老画家从三十多岁直到现在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共七十一件、一百三十多幅。其中大部分是各种走兽,也包括一部分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刘奎龄今年七十八岁,从事绘画已六十多年,他是目前中国画坛上著名的工笔画家。他的画不仅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别具风格,自成画派。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日中友协青年学生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7日讯 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日中友好协会青年学生代表团一行七人,在团长高向洋人率领下,今天乘火车到达北京。到车站欢迎的有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林林、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文迟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主席潘丽华等。
在京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也到车站迎接。


第2版()
专栏:

三个“内当家”
邵昶
唤名为“老管家”、“洋铁箱”、“粮主任”的沈伯文、顾妹珍、张洪林,是浙江嘉兴县荷花公社民主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三位“内当家”,他们是这个队几年来连选连任的农具保管员、经济保管员和粮食保管员。社员们给这三个保管员,起了上面三个称号。近三年来每次总结评比五好社员时,光荣榜上每次都有他们的名字。
“老管家”沈伯文
今年4月间的一个黄昏,一阵春雷送下倾盆大雨,社员于壮男背着一捆防雨工具,急急忙忙奔向修船工场。途中碰到大队长范阿马,大队长问他:
“壮男,你做啥去?”
“盖船!”
“盖船?我看到已经盖好哩!”
“不,伯文叔今天不在家。”
于壮男当时放心不下,赶到工场一看,船果然盖好了。
原来,这天是沈伯文的假日,他去表弟家作客。傍晚,突然从广播喇叭里传来当夜有雨的消息,沈伯文猛然想起:正修理的那条船,刚嵌好麻丝石灰,还没有涂桐油,要是雨一淋,非但工夫白花,还会影响船身的牢固,要推迟下水时间……。想到这里,他站起来就走了。他急急忙忙走了十多里路,赶在落雨前就把工场上的船盖好了。
年过半百的沈伯文,从1958年担任农具保管员以来,工作十分负责,样样农具保管得令人满意。今年夏季以来,他分外忙碌,修船只、油稻桶、装铁鎝、修犁耙,忙得连晚上乘凉时都赶搓箩绳,准备夏收夏种用。他的邻居沈伯荣说:每逢雨天,沈伯文家里好像是铁木工场,老是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削车梢,修车板,搓草绳,啥活都做,只要能给队里节省一分钱,他从不放过。
“洋铁箱”顾妹珍
经济保管员顾妹珍保管钱,严格遵守队里的财务制度,手续不到家,她不管是谁都不肯支付的。三年多来,会计交给她多少钱,付出来也是多少钱,连票面颜色都不会更改,真不愧称作“洋铁箱”。
今年6月,顾妹珍的姐姐要出嫁了,她母亲为大女儿订购了几件嫁妆,该取货了,可是还缺三十多块钱,真把老人家急坏了。母亲凑近顾妹珍身边坐下来,拍拍她的肩膀轻声说:“妹珍,娘想和你商量一下,队里的钱暂时借我用一用,过几天就照数还给你,好吗?”
“妈,不能借,这是公家的钱啊!”
顾妹珍虽然满口拒绝,心里想,姐姐出嫁也是一件要紧的事情,站起来想到楼上去拿钱了。“不,不能呀,这就是挪用公款,违反财务制度的。”一阵来自内心的自责,使她又坐下来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想到这不过暂时借用一下,人家又不会知道,反正过几天就可以归还,于是第二次站起来想去拿钱,可是又坐下了。她想,如果队里需要用钱时,岂不要影响队里的生产吗!最后,她十分坚决地说:“妈呀,姐姐出嫁是要紧的,不过公款不能随便挪用,还是另想别的办法吧!”
这件事给社员们的印象十分深刻。社员们说:“钱放在顾妹珍这只‘洋铁箱’里,比放在自己的皮夹里还放心呢!”
“粮主任”张洪林
张洪林担任粮食保管员以来,已经有三个多年头了,没有特殊情况,他简直一步都不肯离开仓库;他保管的粮食从未发生过霉损事故,保管种谷那更是小心翼翼。社员们叫他“粮主任”。
去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早稻育秧室里有一位社员问:“今晚怎么多出一个铺位啦?”这个铺位原来是张洪林的,虽然队里没有叫他负责育秧,但这些天他心里却放心不下,所以他背了个被包和大家来合伙住了。
说来凑巧,这天晚上发现有部分“川沙”早稻品种出芽率只有40%左右。大家想,张洪林保管种子总算周到的,为啥会催不出芽呢?张洪林心里当然更加着急,他连夜赶到第八生产队,去请教全县育秧能手王金生。为了寻究根底,次日他又请王金生到仓库里来实地察看。张洪林说:“队里川沙品种最多,我就特地把这稻种放在干燥、通风的窗口。”王金生心里完全明白了,他说:“毛病就在这里,不行啊,窗口放种谷,天天下午有太阳照进来,把种谷晒得太干了,就不容易出芽了。”张洪林听了,觉得满有道理,从此保管种谷更加小心了。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瑞丽民族医院处处为病人
据新华社昆明7日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民族医院,近三年来为傣、景颇、崩龙、汉等各族病人做了七百多件手术,挽救了许多垂危的病人。
有一天,一个周身浮肿的景颇族产妇前来就医,医生检查以后,认为她怀的是葡萄胎,血压很低,血色素只有50%,这些情况说明她已错过了动手术的时机。但是医院决心挽救这个产妇,给她输了血浆,等到血压上升,副院长惠恩业亲自给她剖开腹部,取出了一盆血淋淋的肉块。这个产妇出院时,医生嘱咐她说:“三年内不能怀娃娃,怀了娃娃子宫开刀的地方会绽开。”她回家后,不久又怀了孕,胎儿慢慢长大。有一天,她的子宫破了,痛得死去活来,人们又把她送到医院。经过医务人员的治疗,第二次挽救了这个产妇的生命。
这个医院的医务人员经常下乡看病,有一次,医院的两个副院长和一个医生在大风大雨的黑夜里走了九十多里地,第二天早晨一到目的地就动手术,救活了一个产妇和她的婴儿。登木乡有两个傣族妇女都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岩谢勇”,意思是“医院的大儿子”。因为这两个孩子都是民族医院的医生施行手术后取出来的。
瑞丽县医院有二十四个医务人员,他们绝大多数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多年,同少数民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第2版()
专栏:

蒋帮强拆民房激起台胞极大愤慨
不少市民群起包围痛打蒋匪帮军警人员
新华社7日讯 台北消息:蒋介石匪帮在台湾为扩建兵营和其他军事设施,以及借口贫民窟有碍美国“友人观瞻”等“理由”,最近派出大批军警和“违章建筑拆除队”,强拆民房,激起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慨,不断发生痛打蒋介石匪帮军警人员的事件。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市“警察局”的“巡官”史百川带领一批警察,5月30日在台北市敦化路拆除“违章建筑”房屋时,被五十多个工人包围,一时拳足交加,把“巡官”和警察多人打成重伤倒地。在台北市南京东路深夜执行强制拆除民房的蒋介石匪帮宪兵和警察,不久前也遭到当地居民的包围痛打。彰化县摊贩李玉成、陈强、唐作邦等人,在接到“警察局”通知要拆除他们的房屋后,5月28日夜十时便愤怒地冲进彰化县“警察分局”“局长”的家中,“大叫大闹,并将大门、玻璃窗踢破”。
台湾报纸透露了最近时期蒋介石匪帮为了“军事设施”需要,疯狂拆除民房的情况。在基隆市,蒋介石匪帮为了“辟建战备道路”,已在6、7月间把基隆市西定路附近的七十多幢民房强行拆毁。在台北市,由于“军方需用”土地,在台北市圆山附近的二十七户民房,也在不久前被全部拆光。据报道,台北市双园新村农民丘有辉和钟文君等人在控诉蒋介石匪帮“国防部”强占他们的耕地和拆毁房舍时说,今年3月28日下午,一百多名“违章建筑拆除队”人员手持铁槌等工具,在“会同军警包围之下”,将他们“所有的房屋猪舍牛舍全部拆毁,水井家具等都加以捣毁,然后呵呵大笑而去”。
台湾报纸透露,因为台湾人民经济枯竭,大批贫苦人家只好搭盖一、两间茅屋竹棚蜗居,蒋介石匪帮认为这些贫民住宅有碍美国“友人观瞻”,一律列为“违章建筑”,必须强制拆除,因而发生流血事件多起。台中市贫民高仁义的竹屋被拆毁后,无家可归,他悲愤地携儿带女跑到台湾“省议会”大厅内,刎颈自杀。台北市永和镇妇女丁育基,因为房屋被拆,她和两个孤儿无处栖身,逼得“每日茶饭不思,两眼发直,不是想拿菜刀自杀,就是想到河边跳河”,虽然邻居们多次劝阻,但由于悲愤交加终于在5月16日猛撞火车死亡。


第2版()
专栏:

北京植物园小景
在风景秀丽的首都西山脚下,座落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属的北京植物园。六年前,到这里来落户的一些植物还仅仅是种子或者幼苗,经过几度寒暑之后,如今有的已绿叶成荫,有的结实累累,香气袭人的芳香植物招惹得蝶乱蜂忙。在这万绿丛中,也还有不少的植物,正按着科学家们的意志,试验着改造它们的性格。
香气袭人的熏衣草
在芳香植物试验地里,群芳竞艳,落英缤纷。有一种花朵很小的植物,只要人们用手触摸一下它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那种沁人心脾的幽香就会沾上你的手指,余香经久不散。它就是鼎鼎有名的芳香植物——熏衣草。
熏衣草原产地中海附近,相传在古代的罗马帝国时它就进入了宫廷,被帝王贵族视为上品,在收藏贵重衣物时用以驱虫防蛀。它的用途在近代更为广泛,食品、化妆品、肥皂、医药和陶器制作工业等方面,都有它的芳踪。
北京植物园在一九五六年就开始引种试栽熏衣草。虽然这种草性喜干旱,又耐寒耐瘠,基本上能够适应北京的自然条件,但是,对它的栽培和管理却也需要相当细致复杂的技术。例如,它的种子皮较厚,不易发芽,植物园经过试种,用超声波和赤霉素来处理熏衣草的种子,有良好的效果;在其他方面,它也有许多不同于本地一般植物的特点。用什么方法能使它安全越冬,怎样能使它在春季返青最早,它对温度、光、水、土壤和地形有些什么要求,用什么方法可使它繁殖得最快,等等,经过植物园培育人员的精心研究,这些问题都已逐步解决。这里生长的熏衣草中已经连续三年被蒸出原油了,轻工业部门试用后,给了良好的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熏衣草不耐涝,北京的雨季比较集中,容易产生烂根现象。北京植物园准备将来把熏衣草送到华北和西北高原的荒山荒地上去永久落户,在那里不但有辽阔的土地,可以大量繁殖,还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让野草为美化生活服务
野草长在田地里会和农作物争肥,人们要除掉它,但是它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可以为人类服务。
在北京植物园的浓荫中,有一片片剪修得很整齐的草地。其中有很多草,是人们在一般的游览场所见不到的。有一种最近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草,不像常见的草皮植物那样纤细,那样娇嫩。它的形状细长,匍匐地面,呈深绿色。人们可以在它上面任意踩踏,而丝毫无损于它。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讲,鉴于它不驯顺的外形有些像野牛的毛,所以叫它做“野牛草”。像这种陌生的野草,在这里还有很多,它们都是北京植物园为了华北地区绿化需要,从国内外各地引来试种的。
植树造林是绿化城市的有效措施,但是树木生长得慢,比不上铺草皮更为有效。近年来,北京植物园仔细地研究了不同的野草在不同场合的使用价值,找到了多种适宜在华北地区引种的草皮,并掌握了使它们迅速生长和繁殖的各种办法。
草皮有什么用处呢?这里的人们说,在特别干燥的地方,铺上能够较快地增加空气中含水量的草皮,既能调节小环境的气温,防止尘土飞扬,又可以供人赏心悦目。在水库的拦洪坝或者江河堤岸上铺上草皮,有利于延长工程的寿命。在飞机场或运动场上,柔软的草皮能便于飞机的降落和维护运动员的安全,又能避免因强力磨擦而起的灰尘,不过这种草必须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试验证明,有很多草具有这种特性,像一种名叫“结缕草”的,就已经铺设在北京市的运动场上。
葡萄也有傲寒枝
在植物园的葡萄试验地里,葡萄架上挂满了晶莹圆润的葡萄。这些都是野生葡萄和经过人工栽培的葡萄杂交的后代,它们已经有五、六个冬天在这里勇敢的迎着凛冽的寒风不下架入土了。
历来,在我国北方,人工种植的葡萄,到了冬天都要下架埋进土内防寒,春季再出土上架。上架下架,入土出土,不仅使葡萄的枝蔓受到损伤,而且很费工。据统计,这项工作所花的时间,约占葡萄园管理工作全年所需总劳动日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另外,过去我国葡萄的品种也较少,不能满足酿造工业的需要。
针对这一情况,北京植物园近年来着手培育新的能够抗寒的、酿造与生食俱佳的葡萄品种。他们收集了原产在我国东北山林里、能抗摄氏零下四十度到五十度严寒的山葡萄,在华北可以露地越冬的各种野葡萄,以及含糖量高、香味浓郁、高产的“玫瑰香”、“贝特”、“亚历山大”等久经栽培的优良品种,使它们互相杂交与回交,目前已经获得近千株杂种葡萄。
这些杂种葡萄,已经经受过摄氏零下十九度的严寒,反应良好。预计它们的抗寒能力可以经受住摄氏零下二十五度,可是,自它们出生以来,在北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大冷天。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它们也都比父种或母种优秀。每株产量一般都在四十斤以上,有的可以达到六十斤。山葡萄和“玫瑰香”杂交的几号新品种,含糖量最高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三点七,它们的平均含糖量比山葡萄和“玫瑰香”都高,用来酿造高级葡萄酒时,可以不加糖,不加酸,不加色,完全符合酿造部门的要求。
新华社记者 顾迈南


第2版()
专栏:

今日崩龙族
崩龙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这个族的总人口约四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和盈江等县。长期以来,崩龙族远居高山密林,生产发展很慢,生活十分贫困。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一般崩龙族村寨都发展了互助合作组织。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食已经自给有余。在较大的中心村寨,国家还帮助他们设立了学校、贸易商店和医药站等。现在,一批崩龙族干部已经成长起来,读书、学文化的人也在逐年增多。
右上:小伙子李纳左吹起了葫芦笙。葫芦笙是崩龙族青年男子随身携带的一种小型乐器,音调婉转动人
左:邦宛寨小学的崩龙族学生,在专心听课
下:崩龙族妇女在采茶。茶叶是崩龙族人民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新华社记者 王传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