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怎样用水更合算些?
王云山
山西河津县三峪灌区,几年来,浇灌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但水源增加不多,这就相应地减少了老灌区的供水量,影响了粮食增产。
最近,河津县人民委员会对这个灌区的用水情况作了调查研究,决定恢复传统的用水规程,首先保证老灌区用水,在可能情况下,兼顾新灌区一部分用水。采取的办法,一是加大拦洪量,让新扩大的灌区尽量多浇些洪水;一是在首先保证老灌区需水的原则下,通过加强管理,节约用水,每年冬天为新灌区节余一个月的用水,这样既可以保证老灌区用水,又可以使新灌区的小麦争取能够冬浇一次。
三峪(神峪、瓜峪、遮马峪)灌区位于吕梁山南端脚下,辖有五个公社四十二个大队。1949年前,这个灌区的山泉灌溉面积为一万二千多亩,1958年前扩大到一万七千四百亩。1958年开山劈岭,修大坝,加上当年雨量充足,水源增加,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两万四千亩。以后水源逐年下降,到目前止,已基本接近1958年以前的流量。根据当地老农谈,现有的水,如按麦四(小麦浇四次)秋三(回茬秋庄稼浇三次)要求,可以保浇一万一千多亩,若按麦三秋二要求,也只能保浇一万五千多亩,而现在的实浇面积却是一万九千九百一十二亩。这样,就使老灌区的保浇地保不住了,而新灌区由于水源不足,浇了水作用也不显著。
水源平均使用之后,无论是老灌区新灌区浇水的轮转期延长了。过去,这个灌区规定,老灌区二十天轮浇一次水,现在一个月一轮还做不到。老灌区的干涧大队过去每年都给小麦浇一轮半水,去年只浇了一轮水;往年是2月中旬给小麦浇返青水,今年直到4、5月小麦灌浆时期,才浇返青水,影响了小麦的生长。据调查,这个大队4月初浇的六百五十亩,亩产小麦二百三十六斤四两;5月初浇的九百五十亩,亩产小麦二百一十斤七两。就是说,迟浇地每亩少收小麦二十五斤七两。又如,固镇大队共有水地小麦三千五百亩,今年有一千五百亩未浇上拔节水,根据我们在这个大队的第十六生产队的调查,一块三十二亩小麦地,浇过的十六亩,亩产三百一十七斤,未浇的亩产只有二百二十斤,每亩少收九十七斤。仅此一项全大队就减产小麦十四万五千斤。今年老灌区小麦春浇推迟的面积约四千四百亩,如以干涧大队迟浇地每亩少收小麦二十五斤七两计算,老灌区约减产小麦一十一万三千斤左右。另外,没有春浇的三千九百亩小麦,如以固镇大队的未浇地每亩减产九十七斤计算,减产小麦三十八万斤左右。两项合计老灌区减产小麦四十九万余斤。
我们在新灌区东光德、西光德、侯家庄三个大队的调查,发现这里的小麦经过冬灌春灌每亩较往年约增产四十五斤左右。新灌区今年共浇小麦五千二百八十亩,如以每亩增产四十五斤计算,共可增产小麦二十三万七千斤左右。
新、老灌区增减相抵,共减产小麦二十六万斤左右。
老灌区历史上就形成了用水多,轮期短的传统规程。这些地方由于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水浇地一亩左右,其余大多是瘠薄的砂石地,因此,当地群众历来都是精耕细作,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经营水浇地上,而且大部分生产队采用套种复播方法,达到一年两收。因而这些地方虽然耕地不多,却是当地商品粮食的主要基地。
新灌区一般是地广人稀,每人平均耕地多者四五亩,少的也有二亩半左右。这些地区与老灌区比较,历来缺乏精耕细作的习惯。由于管水用水经验不足,渠道工程也不符合浇地要求,水的浪费很大。据了解,新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只达50%左右,老水地区则在80%以上;全灌区如果昼夜放水,一天一夜可浇老灌区田地一百三十亩,如浇新灌区水地只能浇九十亩。新灌区要像老灌区那样经常维修渠系田间工程,不仅需要长期积累经验,而且人少地多,劳动力少,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到经营水地上。
因此,恢复传统的用水规程,使老灌区土地浇足浇好,是有利于粮食增产的。


第2版()
专栏:简讯

晋东南地区大牲畜放青催膘
山西晋东南地区趁牲畜较闲、青草旺盛的时机,赶大牲畜上山放青,增膘复壮。沁水县已有70%的牲畜在山上放青催膘;长子县除了留下一万多头身体较为强健的耕畜坚持生产以外,剩下的牲畜也都上山下滩,催膘复壮。许多牲畜经过一个多月的放青,膘情显著好转。
为了切实作好这项工作,专区和各县有关部门都派了一批畜牧技术干部和兽医人员到生产队,防治牲畜疾病。
屯留县自6月份开展这项工作以来,九个公社的一百一十六个大队中,已经有一百零三个大队先后举行了赛马大会,有一百二十一名模范饲养员当场得到了重奖。陵川县也进行了牲畜评比,奖励了在这次复壮工作中成绩显著的饲养员。现在各地饲养员对养好牲畜的信心很高,不少人订了牲畜复壮计划。


第2版()
专栏:简讯

大兴安岭林区加强伐区管理
大兴安岭林区各林业局加强对伐区的管理,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早在今年年初,各林业局就派出了十几个森林调查队,调查今年开采伐区的森林资源。到6月初止,经过调查后拨交林场的伐区已有二百多个,基本上满足了大兴安岭林区二、三季度采伐的需要。经过调查,对堆放木材的楞场,设置得也比过去合理了。整个大兴安岭林区的楞场由一万多个减少到了二千多个。楞场较前集中后,位置比较适中,大都靠近运输木材的线路,基本上克服了过去木材采伐后困于山中运不出去的现象。木材伐倒以后,还需要截成不同规格的原木产品,这就是造材。大兴安岭许多林业局举办了训练班和造材技术研究会,提高工人造材技术。许多伐区都做到量材下锯,尽量提高木材出材率。


第2版()
专栏:简讯

福建归国华侨学生欢度暑假
在福建省学习的归侨学生,暑假生活丰富多采。
福建农学院等十一所院校的八十多名归国华侨学生,参加了归国华侨学生夏令营。根据归国华侨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夏令营举办了月光戏晚会、唱片欣赏会、音乐会、舞蹈会,以及闽江泛舟、游泳和各种球类比赛等文娱体育活动,还为他们安排了复习功课的时间。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一些留校的归国华侨学生,暑假生活也多种多样。集美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为学生们组织了“归国华侨学生旅行运动队”,包括男、女篮球队,男、女羽毛球队和足球队,前往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地进行旅行比赛。


第2版()
专栏:简讯

沈阳清代故宫大政殿重新开放
沈阳清代故宫中一座最壮丽的建筑物——大政殿,经过三年的修缮,最近重新开放供人游览。
这座大殿初建于1625年,1631年重新改建,过去是清王朝集会议事和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大政殿呈八角形,建筑面积达三百三十六平方米,外部有二十四根檐柱,正门两根朱红色圆柱上有盘旋着的金龙装饰,屋顶的重檐上铺着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顶尖是古色古香的塔式相轮。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钟惠澜教授发现肺吸虫新种
新华社6日讯 我国热带病学专家、北京中苏友谊医院院长钟惠澜教授和他的助手,最近在人体内发现一种新的肺吸虫——四川肺吸虫。
肺吸虫侵入人体,会使人患肺吸虫病。这种病俗称地方性咳血病,在症状上与肺结核病相似,它对人的生命有很大危害性。1850年,一位外国学者在南美洲巴西的水獭尸体肺部首次发现了肺吸虫。接着在世界各大洲先后发现有十种左右不同种类的肺吸虫。但是,当时都认为这种虫只寄生在猫、狗、鼠和野生的食肉兽体内。八十三年前,英国一位医学家在解剖一个多年侨居在我国台湾的葡萄牙人的尸体时,第一次在人体内发现了肺吸虫,这种肺吸虫和1877年一位学者在动物身上发现的卫氏肺吸虫完全相同,因此人们统称卫氏肺吸虫。1910年,德国的一位医生又在一个侨居美国的德国人的痰中发现了肺吸虫卵。这次由钟惠澜发现的四川肺吸虫是从那以后在人体内发现的又一新种。
在过去几年中,钟惠澜和他的助手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合作下,曾在四川等地对肺吸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分析了相当数量的肺吸虫病例,最后从十余例患者病变部位取出肺吸虫标本,经过反复研究,证明这种肺吸虫是一个新种,他把它称做“四川肺吸虫”。
钟惠澜最近在一次学术报告中,从肺吸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肺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以及动物试验的结果等方面,论证了四川肺吸虫和卫氏肺吸虫的异同。他说:卫氏肺吸虫多在肺部致病,在绝大多数病人的痰中都能发现虫卵;四川肺吸虫在病人的肺部病变比较轻微,绝大多数病人的痰中未发现虫卵,但它常常向患者腹部、胸部、头部及四肢的皮下组织游动,引起患者皮下结节,当它窜入患者胸部时,就会使病情严重,造成死亡。钟惠澜教授等在研究肺吸虫的同时,曾在北京治愈了一百多个卫氏肺吸虫病的病人。最近他在四川有关医疗单位的协作下,正在研究四川肺吸虫病的治疗方法。
这位热带病学专家已经把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写成论文。


第2版()
专栏:

宁化发现苏东坡的砚台
福建省宁化县最近发现苏东坡用的一方砚台,现由宁化县文化馆保藏。这方砚台是由名贵端石制成的,砚底刻有草书“轼”字和篆书
“德有邻堂”的图章。
这方砚台原由当地居民伊宗仁保藏。据宁化县志和伊氏家谱记载:伊宗仁的祖先伊秉绶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嘉庆五年任惠州太守时,因修理官舍,在苏东坡故居的墨沼中得到这方砚台。后来,伊秉绶因送母回家养老,将此砚带回宁化。这方砚台虽然历时已八百多年,但现在磨起墨来仍然光滑圆润,不易干涸[hé]。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罗音乐家舞蹈家小组在京首次演出
新华社6日讯 罗马尼亚音乐家舞蹈家小组今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举行首次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曹瑛、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中罗友协秘书长朱明等今晚欣赏了罗马尼亚艺术家们的精湛艺术,并且在演出结束后,登台祝贺罗马尼亚艺术家们演出成功。
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贝舍里安和使馆外交官员也应邀观看了演出。
今晚,罗马尼亚芭蕾舞蹈家茜蒙娜·斯蒂芬乃斯库和伊翁·阿莱克赛,女高音独唱家贝娜黛塔·阿尔玛茜,小提琴家伊拉利翁·伊翁乃斯库—加拉蒂和钢琴伴奏伊丽娜·鲍太兹共演出了十三个节目。这些节目中有古典芭蕾舞《天鹅之死》,罗马尼亚民间舞蹈《手帕舞》,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罗马尼亚民歌《小杜鹃在歌唱》,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以及中国歌曲《东方红》等。


第2版()
专栏:

全总访朝考察代表团去平壤
新华社6日讯 中华全国总工会访朝考察代表团一行三人在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生产部部长王家扬的率领下,今天下午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平壤。
代表团是应朝鲜职业总同盟中央委员会的邀请前往访问的。


第2版()
专栏:

中国机械工会代表团去日本访问
新华社6日讯 应日本金属共斗会议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国机械工会代表团,在副团长、中国机械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李云川率领下,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
代表团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康永和已在日本。


第2版()
专栏:

为牲畜钉掌的人们
新华社记者 武增光
夜深人静了,山西闻喜县城关钉掌小组的工人们都已入睡。咚!咚!咚!几下敲门声,把他们从梦中惊醒。组长张学明起床开了门,原来是一个农民牵着一头骡子来钉蹄掌。张学明唤起另一个工人,点上马灯,立即动手给骡子钉起掌来。末了,这个农民带着几分歉意地说:“你们真好,三更半夜都给钉掌。”这个农民是北垣公社进城送公粮的,在天明以前要赶路,没料到晚上发现一个牲畜的蹄掌折断了,不得不星夜赶来钉掌。
闻喜城关钉掌小组对农民说来,确实是很方便的。不管是天阴下雨、三更半夜或过年过节,只要农民牵着牲口来钉掌,他们总是立刻动手,不加推诿。但是,在1956年钉掌小组刚组织起来的时候,有一段时期却不是这样。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既然是集体企业了,就得有个“派头”,于是订出了上班下班制度,过时不钉掌,服务方式是坐门等客。有一次,一个农民牵着牲口来钉掌,碰上他们下了班,曾空跑了三次,第四次又碰上他们的休假日,最后还是经过县手工业管理局的介绍,才把蹄掌钉上的。农民们对此意见很多。
后来,他们经过学习,明白了组织起来后如何发挥集体企业的优越性。如何支援农业等许多道理,就改进了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不仅尽量给牵牲畜上门的农民以方便,还经常派人下乡钉掌。今年7月有一天,畖底公社畖底生产大队的一头骡子,去城关驮货,走到半路遇上了雨,一个蹄掌突然掉落,牲畜不能走路,卧倒在地。赶牲口的人很着急,托人给城关钉掌小组捎了个口信。钉掌小组就派两个工人带着工具冒雨赶去,给那头骡子钉好了掌。春耕、夏收、秋收时期,是农村畜力最忙的时候,钉掌小组就在事先打好铁掌,到时给牲畜突击钉上。东官庄一带的牲畜主要是耕种土地,钉一次掌可使用三个月,他们便隔三个月去钉一次;吴村一带的牲畜多用于拉车驮运,一副掌只能用两个月,他们便两个月去一次。他们这样活动,很受农民欢迎。
下乡多了,还便于及时听到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他们的工作也就改进得更合农民的心意。一次,他们在乡下钉掌,一个农民指着拆下的旧掌说:“这头驴钉的掌,总是一边已经磨光了,一边还没磨去多少。”他建议打一种一边厚一边薄的蹄掌。钉掌组工人考虑到牲畜歪蹄是普遍现象,就根据各种歪蹄的不同形状,打了几种掌。西官庄大队有一匹大红马,个儿挺大,过去因为蹄歪走起路来两腿相碰,行动很不方便。钉掌小组的工人根据这头马的蹄形,打了一副里厚外薄的铁掌。钉上后,马的两腿果然不再相碰了,现在磨面、拉水车时跑圆道也行了。又有一次,城关运输站的赶车工人要求他们给运输站的牲畜打一种耐磨的蹄掌。钉掌组的霍昌才和张学明两人一起琢磨,打造出一种“双料”掌。城关运输站到襄汾县拉炭的牲畜,过去跑一趟就得换一次掌,现在钉上一副双料掌可以跑三趟。在这以后,他们又打制出二十多种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蹄掌,供各种牲口使用。
这个钉掌小组的工人还为牲畜治疗各种蹄病。像霍昌才、张学明、李万荣等人,都掌握祖传治蹄病的经验。今年上半年,他们就治好了近三百头牲畜的蹄病。今年春天,西官庄公社东郭大队有一头驴子,得了一种叫血漏的蹄病,一只蹄的蹄面烂了,牲口疼得卧倒不起。这个钉掌小组知道了,就派工人张学仁去治。隔了七八天,这头牲畜的蹄病就好了。
1956年以后,这个钉掌小组由于工作得好,曾几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出席了闻喜县和晋南专区的群英会。今年3月,又被评为全省的特等模范单位。


第2版()
专栏:

“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
为纪念我国杰出的戏曲艺术家梅兰芳逝世一周年,邮电部从八月八日开始,发行一套“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
这套纪念邮票共有八枚。四分的一枚,图为梅兰芳像,其余七枚是选用梅兰芳生前不同时期在舞台上塑造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为图案。包括:“抗金兵”里的梁红玉(八分),“游园惊梦”里的杜丽娘(八分),“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一角),“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二角),“天女散花”里的天女(二角二分),“生死恨”里的韩玉娘(三角),“宇宙锋”里的赵艳容(五角)这套邮票全用彩色影写版印制。
上图是这一套纪念邮票中的四枚。自左至右:第一枚四分,梅兰芳像;第二枚八分,“抗金兵”里的梁红玉;第三枚八分,“游园惊梦”里的杜丽娘;第四枚一角,“霸王别姬”里的虞姬。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绘影又绘声
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作者
本报记者 陆左华
最近,我访问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几位连环画作者。
我到出版社的那天,贺友直刚画完他的新作《山乡巨变》第三集。他还没有交稿,正在同几位编辑同志反复推敲,研究着亭面糊和龚子元谈话的几幅画。那是原著小说第二十一章《镜面》中一段描写得十分有趣的情节:亭面糊为了劝龚子元入社来到龚的茅草房,但是这位老好人在龚子元面前把正经事通忘了,闲扯了一顿,结果反被这个心怀不良的“贫农”用酒灌得酩酊大醉。
这一段故事不是原著已经写得很细致、很具体吗?——有情节、有人物、又有性格特征,还需要反复推敲什么呢?看过画稿,听了他们的研究讨论,问题的确不是那么简单。这一组画约有十七、八幅,画面上的人物始终只有亭面糊、龚子元和龚妻三个人,地点就在龚子元小茅屋的客堂一个地方。小说描写固然非常生动细腻,可是其中大部分是对话。对话在小说中可以写得有声有色,还可以从语气中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可是连环画要连续地表现这一段过程,不能把十多幅画全画成一个样式;特别是说话怎么画,不能全部让文字说明去表达它的内容。问题说穿了,看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十多幅画所画的三个人物,每幅各有不同的神态。仅是亭面糊,就有两手玩着短烟锅,非常腼腆地说不出话的样子,有低头沉思默不作声的样子,也有喝了几口酒话语滔滔十分兴奋的样子……,最后几幅不仅亭面糊有点手舞足蹈,而且每页的画面也略见左右倾斜,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亭面糊醉了。画面左右倾斜,正是表现亭面糊醉眼朦胧中的摇晃。这的确不是把小说中的描写简单地搬过来,而是一次再创作,但又没有失去原著的味道,这是美术与文学结合的艺术创作。
贺友直告诉我,1959年下半年,他就开始画这部连环画。在此以前,周立波的原著在《人民文学》分章连载时,曾经画过单幅插图,那时他对这篇小说非常喜爱。但是,当连环画正式动笔时,感到问题很多。插画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因为是单幅的,还能表现他们某一方面不同的特征,连环画的人物多了,几个主要人物挤在人群中,单幅上画的一些特征就显不出来。其次,这部小说是描写湖南的农民,他对那里的生活习惯不熟悉,像山里掮竹子是怎么掮法的,就缺乏概念。他除了反复钻研原著,写信向原作者讨教外,还到湖南益阳县一个公社去体验生活。
周立波写小说《山乡巨变》时也在这个人民公社住过的。贺友直与社员们同劳动同生活了两个多月,发觉他住的那家的主人,不仅对塑造亭面糊的外貌形象可以有所借鉴,而且对这位老好人的内心世界更能理解似的。在这里,他对人物、山水、地形、房屋、服饰总共画了几百张速写稿,邓秀梅、李月辉、陈大春似乎在他心上都有了个影子。于是他满怀信心立即在公社动笔画起来了,为了能够吸收中国画的传统,他采用写意画笔法去画,第一集初稿拿回编辑室去研究,大家都认为有点不伦不类,不仅画法不好,人物形象也有不少缺点。贺友直仔细地听取了同志们的分析,并且参考研究了《铁道游击队》等连环画的表现方法,三次下乡,四次修改才算定稿,其中有些画页、有些人物的塑造甚至修改了十次到十几次。
画现代题材的连环画作者,可以深入到现实中去观察体验生活,那末,画古典历史题材的作者怎么办呢?编辑室副主任杨兆麟搬来了一部《三国演义》连环画给我作了有趣的介绍,更有意义的是他还找到了一束包括有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九十三个重要人物的造型图,这是作者们在改编这部文学巨著前,经过反复讨论后共同设计的统一形象。
这部《三国演义》连环画共有六十分册。每一分册都突出有一个中心故事,像《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凤仪亭》、《群英会》、《长坂坡》、《走麦城》、《空城计》、《三国归晋》等等,都可以独立成册。如果把六十册合起来则可以看到原著的全貌。杨兆麟说,在解放前,《三国演义》连环画曾经出过不下十种版本之多,大多是摹仿京剧舞台上的形象和服饰,其中有的甚至把骑马也画得像京剧一样,不是骑真的马,而是手里执着一根马鞭来代替的,当然这种版本谈不到什么人物性格表现和一定历史知识的要求。现在画的《三国演义》不仅编册的形式不同,对人民群众留有深刻的印象的许多历史人物,从人物开相、姿势、服装,以至环境处理等方面,编辑室进行了集体研究,分别参观了上海博物馆的各种汉代陈列品,研究了汉代石刻和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古代人物的服装,考查了收集有古时历代兵器图样的《武备志》等书籍,由几个较有经验的作者整理和设计。譬如一般历史题材连环画不管哪个朝代的人物都摹仿舞台的衣冠服饰纱帽蟒袍,这是明代的样式;而汉代——三国时代穿戴的衣冠,一般是头上扎巾,或戴束发冠,帝王则戴平顶的冕旒[liú],衣服则是小袖口,或者穿斜襟上衣,系裙;所用的饮具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小酒杯,而是青铜爵杯;还有三国的士兵,在过去的连环画上也好,舞台上也好,兵器、装束的样式基本上相同,只是在帅旗上或士兵衣服的后背标明魏、蜀、吴字样作为区别罢了。现在的设计是,因为蜀地多山,所以蜀兵穿草鞋,魏兵则头戴盔身披甲衫,吴兵的衣服则较轻便秀丽;所用的藤牌也根据书籍所载:蜀圆、魏长、吴国略带方形。这样不仅三国士兵一眼看来就能区别,同时也给读者以一定的历史常识。
杨兆麟说,在整理设计中,还是塑造人物的形象花工夫最多。作者们反复阅读原著,并参考戏剧的脸谱,例如关羽,则以“髯[rán]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为其特征,为了周瑜要不要画上胡子还引起了一场争论呢。有人考据周瑜年龄比孙权、诸葛亮都大,而孙权、诸葛亮的传统形象都是长须一把;周瑜死时是三十六岁,古人二十八岁开始留须,所以他们认为周瑜也应该画上胡须。但是另外有人列举了苏东坡诗词中表述周瑜的韵事和风采,以及人民群众心目中周瑜的形象,认为周瑜应该刻划他的英俊美貌,不宜画胡子。讨论结果,多数人认为现在画的是三国演义,可以不必考据正史,人物塑造主要应该以传统戏剧的形象为基础,决定不给周瑜画胡子。但是演义毕竟是历史性的,在环境、服饰、礼节等方面,应该给读者一定的历史知识。这一条现在已成了他们画演义小说连环画的准则了。
《三国演义》连环画是集体创作,作者共有二十多人,其中有画了二三十年连环画的老画师,也有解放后从美术专科院校毕业的青年作者。他们从编辑提纲的讨论,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一直到每册分工作画,都是尽力地认真调查研究,密切互助合作,这在连环画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主持这部连环画的编辑之一赵宏本,是个画了整整三十年的连环画老画师。解放前他曾经画过《三国志》、《水浒》、《文天祥》、《史可法》等历史题材的连环画。他认为现在画这么一部连环画进行这样的集体讨论、调查研究,订提纲,写脚本,还要搞人物造型设计,过去根本不可能的。赵宏本说,解放前画连环画多是为了谋生果腹,书店老板爱什么,你就画什么。连环画作者自己的政治文化水平也很低。赵宏本回忆了他解放前十多年画连环画的生活说,看戏是当时连环画作者最好的借鉴了。有时穷得甚至连戏也看不起,只得坐在亭子间、小阁楼上凭经验、凭想象来“创作”,画完了还得找寻出路卖掉稿子去籴[dí]米吃。这还有什么提高质量可言!
今天,连环画作者的目的完全不同了。过去为了赚钱吃饭,现在是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赵宏本告诉我,现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六十多位连环画作者(包括连环画脚本作者在内),大部分作者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参观访问、深入生活,他曾经到西北等地参观访问,并且与读者座谈,看到连环画的读者,已不是像过去所谓“小人书”只是孩子们看的了,而在工厂、人民公社、部队,以至火车轮船上到处有广大的读者。他们还经常收到读者写来的信。他说,现在创作一本连环画,确是千辛万苦煞费苦心,但是看到人民群众这样热爱连环画,这就是连环画作者最大的愉快了!
(附图片)
这是《山乡巨变中》的两幅连环画。左图:盛佳秀一边做鞋,一边问刘雨生入社后好田坏田怎么划分?碰到懒汉怎么办等问题。右图:龚子元登记入社以后,他的堂客听从男人的指点,渐渐放肆地到面糊家去走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