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丢下杠子 抓住根子”
本报记者 戴国强
“丢下杠子,抓住根子”,这是中共江苏省丹阳县委在最近一次全县的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上,讨论水稻田间管理时总结出的一条县和公社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去年,丹阳地区有些生产队的水稻,虽然栽插适时,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不是长期脱水,就是杂草丛生,影响稻苗的正常生长,结果减了产。
为什么有些生产队的田间管理没有做好呢?参加会议的县社两级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除一些客观原因外,在主观方面,对田间管理工作的指挥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去年,在旱情发展趋势很严重的关头,县和公社为了督促各生产队抓紧田间管理这个重要环节,在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对时间、进度、规格、数量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尽管大抓田间管理工作起到了抗旱保收的作用,但是这种“划杠子”的办法,很难与下面极其复杂的实际情况完全对头,有些就实现不了,落了空;有些贯彻以后,还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例如当时把积肥作为全县水稻田间管理的中心,然而各地在田间管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在管理的前期和后期内容又不相同。因此,一些生产队按照上面的要求把主要力量投入积肥以后,影响了抗旱和除草,影响了收成。
从总结领导田间管理工作经验的过程中,县社两级必须“丢下杠子”的观念越来越明确了。蒋墅公社党委书记吴修康说,生产上的“杠子”只能让生产队自己划,具体措施只有让群众自己提,才能真正达到因地、因时制宜的要求。他认为,一个县、一个公社的范围都很大,各地区、各生产队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都不完全一样,上面不可能划出完全符合每个生产队具体情况的“杠子”。他们今年就改变了这种“划杠子”的做法,而是发动各生产队总结自己去年在田间管理上的经验教训,根据今年的新特点和新条件,逐丘逐块地对除草、追肥、治虫和水浆管理等,提出不同的计划。蒋墅大队原来打算对各生产队的追肥提出一些统一要求,但经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一讨论,一致认为,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追肥的时间、次数、数量都必须要研究下面五个条件:一要看土质,二要看品种,三要看基肥情况,四要看现有的肥源,五要看今后稻苗的生长变化。而这些条件在各生产队之间,是不大相同的。后来这个大队放手让生产队自己去安排追肥的次数、数量、时间,以及对不同田块的施肥措施。社员说,像这样追肥,既能适合每块稻田的“口味”,又能把有限的肥料用在“刀口”上。
县社领导改变“划杠子”的做法,绝不等于可以放松对生产的领导,而是从具体农事活动中腾出手来“抓住根子”,也就是说要集中精力扎扎实实地帮助下面及时解决一些自己所不能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生产队改善生产条件。这是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上的一致意见。丘陵山区的河阳公社和大泊公社在夏种方面的对比情况,就是有力的说明。这两个公社的自然条件、劳力、耕畜等情况基本相同,而插秧进度却相差很大:河阳公社已完成水稻总面积60%的时候,大泊公社才完成了30%多。主要原因是公社的领导态度和方法不同。河阳公社领导在“丢下杠子”以后,根据本地地势高亢、水源较少的特点,从去冬今春起就从思想发动、贯彻政策等方面入手,动员各生产队蓄水保水,整修机电灌溉设备,同时支持生产队修添水车牛车;夏种开始后又及时解决了少数队、少数人等机器、等下雨的依赖思想,充分发挥旧有提水工具的作用。因而水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秧门”开得早,栽插进度快。而大泊公社呢?“丢下杠子”以后,连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也放手不管了,塘坝既少,冬春又没有很好地蓄水,机电灌溉面积既不大,水车、牛车又没很好地整修,结果是临渴掘井,措手不及,贻误了栽插季节。界牌公社党委书记从实践中体会到,改变了“划杠子”的领导方法以后,事务工作少了,公社主要干部能够有大部分的时间经常到基层去调查研究,这样就可以抓住一些生产上的“根子”,使领导的精力集中到“刀口”上。这个公社有一部分“落后”队,生产情况长期没有改变。最近公社干部就会同大队干部,分头下去摸情况,找根子,发动生产队在健全领导核心、改进劳动管理、进一步贯彻多劳多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并根据可能帮助他们改善了水利、耕畜等条件。结果这些“落后”队今年夏收夏种的情况大大改观,过去经常发生草荒的几个生产队,现在大部分中稻田都除过了草。
大家认为,在当前的水稻田间管理中,县和公社的主要任务,是以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为目的,抓思想、抓政策、抓一些关键问题,即着重从根子上抓好四件事:第一,帮助各生产队总结自己过去在田间管理方面的经验,纠正一部分干部和社员“重栽轻管”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订出加强田间管理的措施;第二,有收无收在于水,认真抓好机电灌溉站的管理工作,贯彻用水合理负担政策,发动群众订立合理用水的制度,妥善地解决队与队、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争水矛盾;第三,指导生产队改进劳动管理,制订合理的劳动定额,建立以保证质量为重点的田间管理责任制;第四,组织和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做好水车、耥耙的整修和化肥、农药的供应等后勤工作,从各方面为生产队搞好田间管理创造条件。
各公社普遍反映,今年的夏收夏种情况,使公社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群众路线的教育。过去,县、社领导之所以习惯于“划杠子”的领导方法,对一些农活安排和生产措施抓得过细,管得过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下面不放心”,就怕放手以后,生产搞不好。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年的夏收夏种季节虽然比往年迟,时间比往年短,农活比往年集中,由于县社领导改进了领导作风,及时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进一步贯彻了党的政策,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各种农活由生产队自己因地因时制宜地安排,灵活主动,进度比往年快,质量比往年好。许多生产队干部和社员谈出了不同的体会:“往年干活,总觉得活压人,越干事越多;今年干活,是人压活,越干越有劲。”


第2版()
专栏:来信

回收利用硫酸废液
在许多机器制造厂、轧钢厂、金属材料加工厂和电镀工厂里,为了除去钢材或金属制件表面的氧化皮或铁锈,大都设有酸洗车间,在这里每年都消耗大量的硫酸或盐酸,一般地多使用硫酸进行酸洗。酸洗后的废酸溶液,有的工厂注意回收利用,也有不少厂没有这样做。
最近,我在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亲眼看到不少工厂,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让大量废硫酸液白白地流入河里或下水道。这不但是一个浪费,而且硫酸废液流入河道或下水道之前,如果不加以中和(一般要加入石灰),还有许多害处,例如废液中的二价铁在氧化成三价铁时,大量攫取河水中的氧,从而妨碍鱼类生存;大量废液倾入河道,使河岸两旁或下水管道数里内都染上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对城市公共卫生也很不利。
回收硫酸废液,用途不少。经过处理后的废液,可以变为硫酸亚铁(即绿矾)或再生出少量的硫酸。绿矾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用来消除病虫害,在化学工业中可以制染料,热电站可用来净化管道中的水。硫酸废液与石膏、镁砂、白云石或其类似物质混合后,还可以做成砖块。硫酸废液沉淀后生成的氢氧化铁混合物,和刨花、泥或类似物质混合,可以压制成很好的绝热隔板。
我认为,无论从经济价值或城市公共卫生等方面考虑,硫酸废液都应当加以回收利用。
河南洛阳 程鸿钫


第2版()
专栏:来信

麦糠经过处理才能喂牲口
山东、山西、河北等省一些读者来信反映,有些生产队由于用没有处理过的麦糠喂牲畜,引起牲畜口腔发炎。山东阳谷县兽医站继东同志在信上说:他在6月份半个月中,就医治过十多头因吃麦糠而扎烂了舌根的耕畜。这些病畜的舌根扎满了麦芒,像个刺蝟。山西绛县大交公社张及芬同志来信说,他们公社调查组到一些生产队检查工作时,发现大部分牲口吃的是新麦糠。不少吃新麦糠的牲口被扎坏了嘴,骡、马口软,扎伤得更严重些。被扎了嘴的牲口,口流黄水,并有臭味。有些人不懂得麦芒会扎坏牲口的口腔,而误认为被扎的牲口得了其他的病。
来信一致认为,用麦糠喂牲口一定要经过加工处理。他们提出的处理方法综合起来主要是:①准备做饲料的麦糠一定要用石磙压一二遍,把锐利的麦芒压断;②在喂牲口以前用水浸泡一会,淘洗一下;③可能的话,搭配一些青饲料喂。


第2版()
专栏:来信

建议药工人员归队
解放以来,卫生保健事业日益发展,中药的需要量很大,现有的药工人员不能满足需要。但是,据了解,近几年来,有不少地区,原有的药工人员改行转业了,新的专门技术人才又培养不多。因此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分散在各行各业的药工人员,尽可能的归队,以充实薄弱的单位。
二,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开办单项的短期训练班。例如加工炮制的人才不足,可以专门训练一批这方面的力量,师傅带徒弟等方法,也值得提倡。 罗述真


第2版()
专栏:

纪念梅兰芳逝世一周年
京沪等地将举办梅派戏曲演出,出版《梅兰芳文集》,发行纪念邮票
新华社3日讯 为纪念我国卓越的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同志逝世一周年,首都和各大城市许多文艺单位,正在分别筹备开展各项纪念活动。
从8月8日起,北京、上海、南京、昆明、武汉等城市,将举办梅派戏曲的纪念演出。首都和各大城市还将先后放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传记纪录片《梅兰芳》。北京幻灯制片厂绘制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幻灯片也将从8月中旬起在全国各大城市发行放映。梅兰芳同志纪念活动委员会筹办的“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也将于8月中旬在首都故宫武英殿展出。
中国戏剧家协会将在8月8日梅兰芳逝世周年那一天举行纪念座谈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梅兰芳文集》,再版梅兰芳的各种著作;中国唱片社将制作“梅兰芳唱片选集”;邮电部将发行“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北京美术照片公司准备印制梅兰芳舞台艺术照片一套;荣宝斋准备复制梅兰芳绘画两幅。
上述各项纪念活动是由有关文艺部门组成的梅兰芳同志纪念活动委员会组织的。纪念时间定于8月上旬开始,为期一个月。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文艺界开展多种活动
纪念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年
据新华社太原3日电 山西省文艺界最近为晋剧中路梆子著名演员丁果仙举办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纪念活动。
山西省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7月中旬联合举办了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年纪念大会”,山西省和太原市的党政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许多著名的演员和丁果仙的徒弟,都参加了纪念会,热烈祝贺丁果仙四十年来在戏曲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也来电祝贺。
丁果仙今年五十三岁,是晋剧中路梆子中第一个女须生。


第2版()
专栏:

越南计委会副主任邓曰珠回国
新华社3日讯 前来我国参加中越科学技术合作执行机构第二次会议的越南代表团团长、越南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主任邓曰珠,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到机场送行的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武衡和我国驻越南经济代表曹言行等。
越南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黎新等也到机场送行。


第2版()
专栏:

越南人民反对美吴集团斗争图片展览
在昆明展出十五天参观人数超过三万
新华社昆明3日电 在昆明举办的“越南人民反对美吴集团斗争图片展览会”,已于8月1日闭幕。
这个展览会历时十五天,前来参观的各界人民和越南侨胞有三万多人。昆明市盘龙区建筑五金厂全体职工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坚决支持越南人民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斗争,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越南南方和吴庭艳集团的血腥统治。有的观众写道:“我国人民一向与越南人民站在一起,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我们坚信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必将取得胜利。”
这个展览会是由云南省文化局、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云南省分会和中越友协云南省分会联合举办的。


第2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电影代表团离京
新华社3日讯 应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的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印度尼西亚电影代表团,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代表团将到我国南方访问以后回国。
前往机场欢送的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田方,书记处第一书记袁文殊以及电影界人士崔嵬、水华、凌子风等。


第2版()
专栏:

罗马尼亚音乐家舞蹈家小组抵京
新华社3日讯 罗马尼亚音乐家舞蹈家小组伊丽娜·鲍太兹等一行五人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他们是根据中罗文化合作协定1962年执行计划前来中国进行访问演出的。


第2版()
专栏:

西格提·乔治院士抵京
新华社3日讯 根据中匈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年度计划来我国访问的匈牙利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西格提·乔治院士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迎接的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等和匈牙利驻中国大使馆人员。


第2版()
专栏:

柬埔寨民航代表团离京回国
在京期间,同中国民航代表团就中柬建立航空交通技术性问题进行了会谈
新华社3日讯 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柬埔寨民航代表团,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代表团是7月31日到达北京的。
柬埔寨民航代表团在北京期间,同中国民航代表团就中柬间建立航空交通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了会谈,会谈是在友好气氛中进行的。
中方参加会谈的,有中国民航代表团团长、中国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团员沈图、何凤元;柬方参加会谈的有柬埔寨民航代表团团长、柬埔寨民航局局长马思盖,团员金伦、刁春东、昌少拉。柬埔寨王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莫尼萨拉也列席了会谈。
中国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和柬埔寨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莫尼萨拉曾分别设宴招待柬埔寨民航代表团。


第2版()
专栏:

喜见绝艺有人传
本报记者 曹葆铭
著名的竹器老艺人章水泉不久前逝世了。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他的技艺究竟被继承下来没有?记得在六年前,这位艺人六十三岁了,还没有收过一个徒弟。以后,政府帮助他招下十一名艺徒,不久就有十名嫌这活儿难学,不愿干,走了。能不能将这位体弱多病的老艺人的技艺传下来,着实令人担忧。最近,我穿过一条条青石窄巷,去到汉口小夹街三十八号他家访问,刚跨进高大的白色围墙,便看见当年唯一留下的徒弟刘四久,正带着一帮小青年,专心制作着他师傅的别具风格的小方椅,我不禁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喜悦。
章水泉的竹工是海内外驰名的。他制作的上百种规格的竹器,无论是日用的桌椅、茶几,陈列古玩的博古架,或是特制的梳妆台,都具有实用和欣赏两重作用。它们体态端正,制作精细,结构严密,有着许多独到之功。用小竹片拼成的椅面、桌面,都因为做得特别密实,不仅光洁平滑,而且不夹衣,不透水。有的竹椅已经用了将近半个世纪,被汗水浸渍得泛起一层暗红色,却依然牢实如故,不散架,不变形,不发裂。他还利用竹器本身的结构,用竹牙装饰成民间图案,使成品格外出色。他制作竹椅,用紫竹做椅子下部的支撑,再用小竹牙拼成透空的“龟纹”,椅子的靠背是两边对称地拼成斜形的“万字格”、“古老钱”,中间一色的正“米字格”。这样,竹椅本身呈黄色,下部支撑是紫色,两色相衬,分外鲜明,而这许多用竹牙拼成的透空的民间图案,又好似竹篾编织成的,显出了竹的特色,给人一种清新灵巧的感觉。他的竹器,牢固而不显得粗笨,精巧而不失之单薄,富有装饰而又不流于繁琐。它给人的总的感受是:端庄,典雅,大方。据一些对美术工艺有研究的同志谈,章水泉将我国明代的传统艺术用到竹工上了,因此别具风格,自成一绝。远在四十七年前,他的竹椅就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了奖;以后又在东京、大阪赛会上得了奖。
然而,国际的声誉并不能帮助章水泉在旧社会摆脱贫困的纠缠,相反还给他增加不少麻烦,使他遭到许多勒索。就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得奖那次,首先是商务会长看了报纸,要他先送几把竹椅,以后才将奖状转给他。接着是三人敲着锣来报喜,要他办饭,送盘缠。他临时求人借了四吊钱,每人送一吊,还嫌少了,又一人增加二百文。他这次得到一纸奖状,却赔了东西,赔了钱,并因此欠下了债。以后,一些地方官吏、过路军官,也自诩风雅,要他制作竹器,不给钱还骂骂咧咧的,嫌制作不够精巧,若要想讨个成本费,更是自找麻烦。怀着一手绝艺的章水泉,几十年只养了一个女儿,还在旧社会里拖死了。到解放后人民政府找到他的时候,就只剩下他夫妻两个孤苦老人,他还患了肺气肿,经常发喘,生活很艰难。
政府是1955年在湖北广济县武穴镇上找到他的。当时就决定给他每月一百元固定工资,另外给他造起一座房子。以后,见他病况不佳,又将他老两口接到汉口居住,在大医院免费治疗。这位几十年来都抱着“传子不传婿”的观念而没有收过一个徒弟的老艺人,看见自己夏天有电扇,冬天有火炉,还有收音机供他闲时娱乐,晚年生活过得如此安逸,不禁想到由自己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工艺,难道任凭在自己手里失传?他请求政府帮助他招收一批徒弟,决心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下来。
政府首先帮助他从武穴和汉阳招来十一名青年,都是做过几年大路货竹器的徒工。从外行人看来,这些人已经干了几年竹工,该已练就了许多基本工,学起来会容易些。事实不然。做大路货,竹子锯口大了,榫头衔接不严,只稍加个楔子,照样能行;章水泉的竹器却要求竹子锯口恰恰紧密包住榫头,不能有丝毫差错。做大路货,竹子弯曲处烤焦了或烤裂了一些,也还照样可用;章水泉的竹器却要求竹子烤弯后,依然光洁无瑕,不能有半点焦黑或丝毫裂纹。另外他在选材、制作方面还有许多讲究。一些经不起严格要求的青年,便在这些困难面前失去耐心,走了。
唯一留下的忠厚老实的青年刘四久,这时也感到孤单,不免有些犹疑。然而,当他想到革命前辈董必武同志派干部叫他带着竹器去武昌,鼓励他要好好将这项民族传统艺术继承下来的时候,他又感到责任重大。章水泉也给他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那是在1917年,有个镇江大商人向他家订制一堂竹制家具,除了桌椅、茶几、梳妆台之类,还要按照红漆飞金的古式大床的样式制作一张竹床。这床谁也没做过,他父亲坚决不接手。那个大商人却坚决要订,还说:“在外国得了奖的,怎么也不能做?”年轻的章水泉当时就冒昧地应承下来,每天去邻近的木器店观察研究怎样做。木床都能拆能装,竹床怎么拆装?他煞费苦心地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又遇到做床前“看帘”的困难。按照他的设计,要用几根长竹弯成一个图案,而他当时对竹子的性能和烤火的技术还掌握得不够好,接连烤裂了四五根竹子,也没弯好。他父亲见他为这事闹得整天迷迷糊糊的,劝他说:“你知道你二伯是怎么死的?他就跟你一样,做不到的东西偏要做,结果伤了神,二十几岁就得了痨症,……”然而,章水泉却从这话的反面得到启示,凡事都要刻苦钻研啊!他四个月做成了这张古色古香的竹床,那个镇江大商人看了很满意,当时补了十吊钱的工价。
刘四久从师傅的话里领会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什么事都得自己爱,自己钻,总没有钻不通的。”从此,别人看戏他不看,别人去玩他不玩,多做多想,随时留心各种问题,有些自己解不开的,又在晚上同师傅闲聊时提了出来。他要抓紧时间,趁他师傅还在的日子,将这项技艺中的大小问题闹个明白。例如,他们的榫头是要求一次就做得完全密合,可是万一榫头不够严密,架形有些歪,又怎样处理呢?他去问师傅,师傅拿起一把小椅指点道:“将这里面四个角锯掉一点,就扶正了。”的确,这并不算什么大问题。然而,就是这样的细小问题,有的人二三十年还没解开,若要凭他自己去琢磨,不知要耗费多少材料多少工夫,才能得到这么一点体会。他将选材、下料、搭架子等许多基本技术弄清以后,又进一步钻研造型和装饰设计等更复杂的问题。1958年,他便在师傅指导下,开始制作新产品。他师傅过去只做过四方桌,他们师徒俩这次做的却是多角难做的八仙桌。他们还将桌面分成若干个图案,用小竹牙在桌面四周拼成“万字格”、“古老钱”和“兰草”、“蝴蝶”的花式,在桌面中心的正方形里用一块竹片刻成暗底亮花的方格几何图案。桌面压上玻璃后,因为四周对称的花饰是透空的,中间的图案是实底的,有虚有实,给人一种精巧玲珑而又心底实在的感受。这件竹器已送到北京工艺美术馆展览。以后,他又在师傅指导下,制作起一堂家具,包括竹架丝垫的沙发和镶有黄梅桃花的竹架屏风等新产品,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馆里。
几年来,政府又几次帮助章水泉招收艺徒。现在,已经培养出师的青年有刘四久和余传恩两人;还有几个去年来的十五六岁的小青年,正在大师兄刘四久指导下继续学习。我去的时候,刘四久很谦虚地说:“对师傅的一些制作技术是领会了一些,可还不敢说将他的技艺继承下来了。做到老,学到老,我们正在边做边学。”今年才二十一岁的余传恩在旁边讲:他们已经将五把不同规格的小方椅送到广州中国商品出口展览会展出,同时跟对外贸易部门订了合同,制作了八十多把小方椅。他们正准备筹办一个生产合作社,专门制作章水泉风格的竹器。眼看着这在旧社会濒于失传的技艺,却在人民政府多方扶持下,有了年轻一代的接班人,叫人怎么能不为此感到欢欣和鼓舞。
(附图片)
章水泉和他的徒弟刘四久共同制作的竹器书架、竹椅和茶几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第2版()
专栏:

暑假里
为了使中、小学生在暑假里休息好、身体好、增长知识,北京市各有关方面为他们安排了许多有益身心的活动
上图 到香山欢度夏令营生活 王辰增摄
下图 在少年宫图书馆选读书籍 朱立荣摄
在北京市少年科学技术馆里,两个中学生正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上的“黑子”
朱立荣摄中学生在北京市跳伞运动俱乐部参加跳伞活动
喻惠如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