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列宁的图书室
“书籍不仅是列宁的‘伙伴’,而且是他获得丰富知识的源泉和斗争的武器。”克鲁普斯卡娅不止一次地这样说。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在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里从事过研究工作。甚至在他坐牢的时候,他的姐姐也从图书馆借书给他看。革命胜利后,列宁才有可能在克里姆林宫中建立一个自用图书室。
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由彼得堡迁到莫斯科后,列宁就为自己的图书室拟订了所需书籍的目录。当时他的办公室里共有书籍二千册,用六个书柜装着:其中两个柜子存放俄罗斯的古典文学和革命文献;三个柜子存放马克思、恩格斯和他本人的一些著作以及字典和百科全书。另外一个柜子存放有关反对苏维埃的书籍。列宁把常用书籍放在他设计的两个能转动的书架上。
以后,这个图书室开始从全苏出版物登记局接受苏联各种出版物的缴送本。由于出版物增加了,图书室容纳不下,只好另辟专门的房间。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列宁经常要参考大量的书籍,但他并不把这些书籍都留在自己的图书室里,而是把不常用的书籍转给其它单位,留下来的书籍加上登记号,盖上图章,作为馆藏。
列宁的图书室收藏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各种版本和译本。他很喜欢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信札,因此,图书室也收藏着不少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间以及他们与其他政治活动家的通信。
除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书籍之外,图书室还收藏着许多关于工农业、运输、统计、军事、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在所收藏的书籍中,包括着二十九种外国语文的图书。列宁经常谦虚地说,他的英、德、法文不好,意大利文很不好。实际上,列宁懂九种语文:精通英、德、法文;能阅读和翻译意大利文和波兰文;还懂拉丁、希腊、捷克和瑞典文。
列宁很爱好而且熟习俄罗斯古典文学。他经常阅读普希金的作品,对萨尔蒂柯夫—谢德林的作品评价很高。他除了赞扬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呵夫等人外,也很重视高尔基的创作活动。在他的图书室里,收藏着俄罗斯著名作家和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以及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列宁的图书室也收藏着外国著名作家,像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海?、歌德、雨果、罗曼·罗兰、惠特曼、席勒等人的作品。
列宁非常注意新出版的书刊。图书室的工作人员马努卡里扬茨同志回忆说:列宁常常在人民委员会开会之前的五至七分钟的时间里来到图书室,询问到了什么新书。他看过新书之后,就把他所感到兴趣的带到会议室去。会议结束后,他把不需要的书还回来,要用的带到办公室去。
(哲民)


第4版()
专栏:

世界气候纵横谈
林之光
“中午的星星”与“午夜的太阳”
现在谁都知道,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轴和它的轨道面之间的倾角是66.5°……可是,为了方便,同时也是为了需要,科学家常常故意倒退到“哥白尼以前的时代”,即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太阳在天穹上的“视”运动。这样,太阳的轨迹看起来就像围绕地球热带上空的一截扁而粗的螺旋管一样,螺旋管的宽度是47个纬度,南北各半,中央在赤道。
太阳升到螺旋管的顶圈,也就是阳光直射北纬23.5°的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这时候太阳位置最北,所以,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最短和中午太阳最高的一天,例如广州这一天昼长12时34分,中午时太阳就在天顶。但是,愈向北去,由于日出日落都更偏北,所以,白昼时间也愈长,但中午太阳的高度则愈低。例如北京(北纬40°)这一天昼长14时52分,中午太阳高度只有73.5°。如果这一天您在北极圈(北纬66.5°)或更北的地方度过,那么,就会看到太阳老在天空画南高北低的圆圈而不下山的稀奇事儿。因此,有的旅行家常常在这一天,坐在瑞典托尔尼欧(波的尼亚湾北岸、北极圈附近)城郊的小山上,欣赏午夜的太阳。
列宁格勒(北纬60°)虽然比托尔尼欧略南一些,但还是有着“白夜”的奇景,诗人普希金曾这样写道:
“在金黄色的天空上,早霞忙着把晚霞替换,每天只有半小时昏夜,黑暗就被霞光驱散。”
北半球的夏至就是南半球的冬至。所以,这一天在南极圈以南的地区里,正是长夜漫漫。在南极,太阳甚至整整半年都不上班,所以,星星在中午也会耀武扬威,称起霸来。
秋分和春分这两天,太阳旋到了螺旋管中央。在这两天,赤道上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是昼夜等长。在哈尔滨和长春之间,或者在乌鲁木齐以北一百四十公里的地方,总之,在北纬45°线上,您用不着爬高,便可丈量建筑物的高度,因为它们好像早和自己的影子商量好了似的:大家都一样长。
“挥汗如雨”和“大雪纷飞”
太阳,常常被作为光明的象征,关于它,有数不尽的诗篇。可是,有谁知道,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历尽了多少千辛万苦,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啊。
地球大气和云系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太阳光都反射回去了,而且自己也吸收了不少。大约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光才好不容易到达了地面,历程堪称艰苦的了。
太阳高度愈低,“艰苦的历程”就愈长,因此,付出的代价也愈惨重。如果以太阳在天顶(90°)时的历程为1,那么,在30°时是2,在上山或落山(均为0°)时,更大到三十五倍之多。同时,由于太阳高度低了,光线斜了,因此,地面上单位面积吸收到的热量也就更少,这就使得南北两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非常严寒。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希腊文中“气候”一字的原意是(太阳光的)“倾斜”了。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关于北半球夏至日的情况的表吧。南极60° 30°(冬季) 赤道30° 60°(夏季) 北极没有大气时的太阳0 0.06 0.55 1.00 1.23 1.24 1.37热量比例太阳高度 不上山 6.5° 36.5° 66.5° 83.5° 53.5°
 全天23.5°昼长 0∶00 5∶30 10∶04 12∶00 13∶56 18∶30 24∶007月平均气温(℃)约-50以下 -9.3 14.5 25.7 27.3 14.1
 -1.0
它说明了两件事情:
第一,如果地球没有大气遮盖的话,那么,南极和北极得到的热量将比赤道还多。因此,太阳在两极连续上班的几个月里,就有可能发生大量的冰雪融化。有人计算过,如果两极的冰雪都化为水,世界海平面将上升八十至九十米。要知道,我国沿海大城市广州、上海、天津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的拔海高度,连二十米还不到啊!因此,在南极1月份(夏季)融冰的时候,它们都有成为水晶宫的危险!
第二,南北两半球刚好过的是相反的季节,我们这里是夏日炎炎、挥汗如雨的时候,他们那儿却是大雪纷飞,紧裹着棉袄还觉得冷哩!
“马纬度”与“贸易风”
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是这样流动的: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从高空流向北方,到达北纬30°左右的地方后,就改变方向成为西风。但因为赤道空气继续北上,形成了阻塞堆积,同时和北方高空来的气流汇合下沉的结果,就使这个地区成了无风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副高”的地面气流分成南北二路:一路以西风带的形式北上极地,另一路以东北信风的身份南回赤道。
在“副高”控制的洋面上,风,是不常到的客人,这就苦死了古代的航海家和贸易家们,使他们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顺风。这时候,货物倒不要紧,马匹则因为长久没有青草吃都死亡了(在发现美洲大陆时,那儿是一匹马也没有的)。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马丢在海中喂鱼。因此,这些地方就得到了一个很奇怪的名字:“马纬度”。
马纬度和赤道间的信风带(北半球是东北信风,南半球是东南信风,它的总面积占世界洋面的30%)里的风,的确是非常守“信用”的,风向和风速几乎都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连海岛上的树也被吹得像扫把一样,成了气候上绝妙的风向标。
信风辛勤的劳动使帆船时代的商人们获得了很多利润,难怪航海业发达的英国人,现在还把信风叫做贸易风哩!
沙漠呢,还是谷仓?
本来,在“副高”控制下的大陆,由于雨水少而蒸发大,是很容易成为沙漠的,例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沙漠、澳洲的维多利亚大沙漠等等。我国的长江流域也是“副高”控制的大陆,可是,这里却只有在江边才能见到沙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国处在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国家,在冬季里,寒潮频频南下,全国几乎都会刮起偏北大风,气候干燥而寒冷;夏季里,偏南风又把海洋上空凉爽而潮湿的空气源源地送上大陆。因此,我国大部地区年雨量的45%—60%以上(北京达75%)都集中在夏季的三个月份里。
夏季大陆的高温和夏季风带来的多雨,使得农作物在旺盛的生长季节里,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雨水灌溉。所以,我国的东南半壁不但没有成为沙漠,反而成了祖国富饶的米粮之川。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是我们的祖先对我国夏季风的赞美诗。它的意思是说,南风的煦和,可以解除人民的炎暑(实际上只在沿海一带才如此),南风的及时(指高温和多雨的配合),可以增加人民的财富。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对我国优越的农业气候资源,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季风对农业不利的(即使是次要的)一面。例如1954年长江流域的大水和1959年全国性大范围的夏旱等等,都是和季风的活动不正常有关的。
海里的“河流”,北方的“南方”
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好像一个大贮水池似的,集中了从赤道流来的也是大西洋中最温暖的海水,然后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了一条既没有“岸”,也没有“底”的淡蓝色大河(周围的海水是蓝绿色的),它带着巨大的热量,一直远征到北冰洋。这条“大河”刚出口时的宽度就达到了七十二公里,深度是七百米。它注入大西洋的年水量,约为九百亿吨以上。
这条“河”就叫“墨西哥湾流”,它真像一部出色的、永不出故障的暖气设备,温暖了海洋上的空气,而盛行的西风又把热量带给了欧洲各国。据计算,它通过每一厘米海岸线大致每年向苏联输送了相当于燃烧六百吨煤所能供给的热量。
这部暖气装置打乱了太阳安排的寒带和温带的次序,它使欧洲的冬季温度不是越北越低,而是越东越冷,好像是把北极搬到了东方似的。例如在同一纬度上,挪威沿海岸1月的气温还在0℃左右,而从前号称世界寒极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衣米康(亚洲东北部)却是零下五十度的严寒。这是因为亚洲东部已经受不到湾流的影响,而大陆又特别容易剧烈降温的缘故。
还可以把欧洲气温和我国某些地方的气温作比较。我国黑龙江省的瑷珲和伦敦的纬度相近,但是,伦敦1月的平均气温(4.4℃)竟比瑷珲(-28.1℃)高出32℃之多!格拉斯哥(北纬56°)在英国北部,比我国最北的地方还要北得多,可是,它的1月气温仍然达到了4.2℃,相当于我国武汉、杭州(北纬30°)一带的气温!就是和同纬度的纬圈平均相比较,英国也要偏暖14℃—18℃,挪威沿海则更偏高到20℃—22℃之多!
湾流的作用是如此巨大,难怪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欧洲冰期的出现,是由于湾流受了一度从海底升起来的所谓神秘的阿特兰奇岛隔断的影响。


第4版()
专栏:

“白皮书”、“红皮书”“黄皮书”……
各国政府、议会发布的文件、报告,常常把封面印成一定的颜色,因此出现了“白皮书”、“红皮书”……等名称。
“白皮书”是指各国政府、议会等正式发表的报告书,因为封面通常都用白色,所以称为“白皮书”。
“红皮书”是特别指美国国务院所发布的正式外交文书,封面用红色。
“黄皮书”指法国政府公布的正式文书,封面用黄色。
“绿皮书”特别指意大利和墨西哥政府发布的报告或外交文书,封面用绿色。
“蓝皮书”特别指英国政府发表的文件或外交文书的一种,封面用蓝色。英国皇家委员会以及比较重要的政府部门和议会里的委员会的报告,通常也用蓝色。美国政府的文件有时也用蓝色。其他国家政府也有用“蓝皮书”发表文件的。有时一个政府部门或一个组织、政党发表的权威性的报告也用“蓝皮书”。
“灰皮书”是特别指日本外务省刊行的外交文书,封面用灰色。
 (枝)


第4版()
专栏:

“肯尼迪王朝”
陈有为
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1889年听到巴西国王彼得罗二世被推翻后,曾对他的朋友表示:“我想再活五十年,我相信那时将会看到欧洲的皇位被当作废铁一样拍卖”。
可是,这位作家没有料到,在他逝世半个世纪以后,当欧洲各国的皇室不是成为历史陈迹,就是衰微没落的时候,一个新的王朝——“肯尼迪王朝”却在美国出现了。
7月16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一篇文章中特地把肯尼迪家族同美国以往几个影响最大的总统家族作了对比。它所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家族像肯尼迪家族拥有的那种权势”,这个家族不但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有权力的家族,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家族之一。”
在美国历史上,有过父子或祖孙先后担任总统的先例,但他们都有长期的从政经历,而且在时间上相隔数十年之久。可是,今天肯尼迪家族的人士却是平地青云,扶摇直上,他们几乎一开始就从上层攫取权力。这种现象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被认为是绝无仅有的。
约翰·肯尼迪本人在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以后,就为“肯尼迪王朝”立下了第一根台柱。在这以前,他的履历只不过是没没无闻的新闻记者、二次大战时的海军低级军官和国会里的一个议员。今天,作为美国总统,他统领着近二百五十万名文职人员和二百八十多万名三军官兵,掌管着每年九百亿美元的联邦政府开支。这个美帝国主义的头子为了实现囊括四海、独霸全球的侵略野心,还公然以所谓“自由世界大家庭”的家长自居。尽管肯尼迪今天已拥有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总统权力,但他仍嫌不足而准备提出多达五百条的建议,从各方面来扩大自己的权力。
肯尼迪在白宫“登基”以后,就为他的家族人士大开投身政界、谋取权势的方便之门,真是一人成佛,鸡犬升天。
肯尼迪首先把他的大弟罗伯特选入内阁。这个维琴尼亚大学法学院的1951年毕业生,只在美国司法部和国会参议院里作过几年顾问,但是现在得力于兄长之助,却一跃而为美国司法部长。现在他统辖着美国政府的全部警察力量,成为权力无边的特务统治机构联邦调查局的顶头上司。他可以指控和惩罚任何个人、团体、组织和政党,可以向总统提名任命全国各级法官,而且有权调阅美国政府部门二十五个调查机构的任何保密材料。不仅如此,罗伯特还被肯尼迪指定出席白宫的讨论军事、外交问题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参与美国内政外交的决策事宜。他被认为是肯尼迪的“首席政治战略顾问”和“助理总统”。他在华盛顿所处的地位,是“肯尼迪政府任何一个阁员或外交政策专家无法与之比拟的”。
继罗伯特之后,现在肯尼迪的小弟爱德华也在伺机出马,力图挤进华盛顿的官场里去。爱德华今年不过年满三十,三年以前才从维琴尼亚大学法学院毕业。但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却和他的两个兄长一样,富有政治野心。今年3月,他刚够竞选议员的法定年龄,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竞选代表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以便填补肯尼迪本人由于当选总统而空缺下来的议员席位。这个席位据说已被肯尼迪家族视为自己的私产。在今年6月9日举行的民主党马萨诸塞州代表大会上,爱德华已击败了他的对手小麦考马克(国会众院议长约翰·麦考马克的侄子),而被初步推定为民主党议员的候选人。如果他在9月18日的民主党州代表大会上最后取得候选人资格,他将在今年秋天举行的议员选举中同共和党候选人卡波特·洛奇(前美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洛奇的儿子)相竞争。据美国政界人士估计,有着总统作靠山的爱德华·肯尼迪,在民主党占优势的马萨诸塞州的选举竞争中,可以十拿九稳地赢得胜利。
当然,“皇恩浩荡”,何止泽及兄弟二人。凡是在肯尼迪竞选总统期间效过犬马之劳的,都一一被封官授禄,大至总统助理,小至邮政局长,真是论功行赏,各得其所。
肯尼迪的两个妹夫萨金特·施里弗和斯蒂芬·史密斯,在竞选期间是肯尼迪的得力助手,现在一个被任为美国“和平队”负责人,其职位相当于助理国务卿;另一个担任白宫特别助理,协助肯尼迪处理对外事务。从1953年起就成为肯尼迪亲信的西奥多尔·索伦森,现在是总统特别顾问,负责起草肯尼迪的大部分咨文、演说和讲稿。此人有白宫“内政首脑”之称,“掌管所有国内问题”。举凡有关教育、卫生保健、农业、税收、预算、国防问题的重大政令条例,都要首先通过索伦森的办公室加以审议,然后再跟总统商量,提交国会讨论批准。
在竞选期间为肯尼迪献谋划策的一批“智囊”人物,今天都已成为肯尼迪的左右亲信。其中的乔治·邦迪(前哈佛大学教务长)、瓦尔特·罗斯托(前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吉隆姆·威斯纳(前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电子学院院长),是肯尼迪战略顾问的“三巨头”。其中第一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第二人任邦迪的助手兼国务院外交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第三人任总统科学技术特别助理。肯尼迪在对外侵略方面的很多新花招,大都出于这些人的主意。
白宫的三个行政助理,也是同肯尼迪早有渊源的。新闻秘书塞林格是罗伯特·肯尼迪当参议院法律顾问时结识,并在1960年总统竞选期间被推荐给肯尼迪的。被称为“院外活动人物”、负责总统与国会联系的奥勃莱恩,是肯尼迪过去在哈佛大学的学友。负责白宫接见事务的奥当纳耳同肯尼迪家族一样,也是马萨诸塞州的爱尔兰移民的后裔[yì],而且是罗伯特·肯尼迪在哈佛大学就读时的同窗。这三个人不但经常觐[jǐn]见总统,提供咨询,而且“紧张地工作”,为肯尼迪“树立白宫所需要的形象”。塞林格去年曾特地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作横贯全国的旅行,先后发表了二十九次演说,广泛接触朝野人士和各界公众,为肯尼迪的“才干”和“德政”极尽吹嘘之能事。
除此以外,当然还可以举出一长串类似的名单来,不过仅此一批权贵,已经足以说明:“肯尼迪王朝”现在绝非纸上名称,而是实具规模,轮廓可见了。
人们也许会问:“肯尼迪王朝”究竟是靠什么起家的?答案很简单:金钱和权术。肯尼迪家族属于波士顿财团,是美国有数的豪富之一。肯尼迪的父亲虽然腰缠万贯,但由于在政治上未能大展宏图,就把自己的厚望寄托在儿女身上。他很早就为自己的儿女分别设立了一笔百万美元的事业基金,使他们年未及冠,就产生事业欲望和养成竞争习惯。玩弄权术以出人头地,几乎已成为肯尼迪兄弟的天性与本能。其中尤以长子约翰为最。人们说他“一天有二十五个小时是用来搞政治的”。靠着自己的家产和名门声望,肯尼迪不到三十岁就被选为马萨诸塞州地区的美国众议员。1952年,他又以七万多票的优势,战胜了共和党候选人洛奇而当选为美国参议员。在那次竞选中,肯尼迪家族耗资近五十万美元,而洛奇由于财力所限,所费只不过五万多元,因而败北。在1960年的竞选总统期间,肯尼迪家族更是不惜巨资,全力以赴,就连肯尼迪的老母也和家人一起出动去笼络人心,拉取选票。
“肯尼迪王朝”的崛起,在客观上是反映了美帝国主义的没落。战后年代,臭名昭著的杜鲁门主义和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迭遭失败,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地位的动摇,国内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这一切使美国垄断资本属意于肯尼迪这一帮人,把他们捧上台来。但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肯尼迪的总统生涯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朝一日,“树倒猢狲散”,所谓“肯尼迪王朝”,只不过是美帝国主义走向没落和死亡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而已。


第4版()
专栏:

西伊里安的“鸟头半岛”
吭歌今
西伊里安的海岸线很曲折,因而它的轮廓显得特别不规则,最特殊的是西北部远远突出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前端尖尖,像个鸟嘴;后部(东部)狭窄、细长,像个鸟脖子;中间宽阔、肥大,同前后两端配合在一起,就像一只巨大的鸟头,神采奕奕地伸向印度尼西亚内地。西伊里安的这块地方,地图上注明为“浮格科普半岛”。“浮格科普”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含义正是“鸟头”。
这个鸟头半岛,说它巨大,一点也不夸张,它东西长逾三百六十公里,南北宽达二百五十公里,面积在四万五千方公里左右,差不多有一个半荷兰那么大。它北临太平洋,南濒新西兰海和麦克卢尔湾,东接赫耳文湾,东南以宽仅二十公里的地峡同伊里安岛的主体部分相连。鸟头半岛南部低平,北部高耸,塔鲁木山脉沿着北岸东西横亘,主峰圭卡峰高达三千米,是西伊里安西半部的最高峰。
鸟头半岛上有两座大城市:梭朗和马诺圭里。梭朗在半岛西端,面临西利海峡,居民在一万以上,是半岛特产——石油、椰干和树脂输出的主要门户。马诺圭里在半岛东端,和梭朗东西相望,拥有优越的天然良港,且扼赫耳文湾的湾口,形势天成,所以被荷兰殖民主义者看中,早期曾以它为统治西伊里安的行政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