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工、民进、台盟分别举行座谈会
热烈赞扬苏联征服宇宙空间新胜利
新华社14日讯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今晚分别举行座谈会,热烈庆祝苏联两艘宇宙飞船联袂[mèi]上天,祝贺苏联人民征服宇宙空间的新胜利。
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季方说,苏联人民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喜事。苏联人民的成就,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光辉的未来。
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团委员严信民认为,苏联人民在征服宇宙空间方面所取得的新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心。
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团委员、机械工程师王人旋在会上就苏联两个新的宇宙飞船的技术成就作了分析,他说,苏联人民在征服宇宙事业中的新胜利,再一次证明苏联科学技术的遥遥领先的地位,美国是远远落在后面。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雷洁琼说,苏联成功地发射“东方三号”和“东方四号”两艘载人的宇宙飞船,将进一步获得宇宙飞行中对人的机体的影响以及人在失重情况下工作的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我们衷心祝贺苏联科学家这一伟大成就。
民进中央常委林汉达指出,这次苏联两艘载人的宇宙飞船成功地编队航行,再一次证明了苏联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任何资本主义国家。
民进中央常委、著名女作家谢冰心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使我在兴奋之余想起了两句诗:“明月双星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他解释说,几家欢乐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人们都为苏联这一新成就欢欣鼓舞,而几家愁呢,就是美帝国主义以及它们的仆从们。
台盟总部秘书长徐萌山说,苏联这次两艘宇宙飞船的编队飞行,是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又一次创举。这个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的伟大成就,使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又前进了一大步。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王深林、罗任一、黄琪翔,民进中央常委徐楚波、张纪元、冯宾符、梁纯夫,台盟总部理事田富达等,他们都在发言中热情地赞扬了苏联人民在科学技术上获得的伟大成就,并且向苏联共产党、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表示衷心的祝贺。


第2版()
专栏:

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人民
欢呼苏联飞船编队飞行的创举
新华社14日讯 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人民热烈欢呼苏联“东方三号”和“东方四号”两艘载人宇宙飞船连续上天。
这几天北京各报都以大量篇幅和显著地位刊登有关“东方三号”、“东方四号”两艘宇宙飞船的消息。大街上的阅报栏前也围聚了读者。中央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天都及时地广播有关飞船的最新消息,许多工厂、人民公社和学校的有线广播,这几天也都及时转播广播电台有关两艘飞船新情况。北京石景山钢铁公司工人、著名的劳动模范马小六听到消息后说,两艘飞船上天,使我感到鼓舞,这再一次证明,苏联在宇宙航行方面已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全国先进生产者、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常恩山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王府井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等都对苏联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表示热烈祝贺。中苏友好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听到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件大喜事。北京天文馆几天来在天象厅连续放映《到宇宙去旅行》影片,并向观众介绍“东方三号”和“东方四号”的最新消息。一些科学普及单位还向青少年们介绍有关两艘宇宙飞船的知识。
北京航空学院副教授何庆芝在听到消息后,兴奋地说,苏联在不到一昼夜的时间内先后成功发射两艘载人宇宙飞船,这是人类在征服宇宙方面又一个创举,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联火箭技术的水平远远超过美国。这个学院的文传源教授也兴奋地说,这次飞行对宇宙考察的材料一定更丰富更可靠,因为两艘飞船同时进行了长时间而且更为完善的观察,可以互相印证。
消息传到上海,科学技术界人士和工人、学生们莫不欢欣鼓舞。人们不断打开收音机收听广播,密切注视着两艘飞船飞行的情况。有些科学家热情地向记者发表谈话,阐述这次飞行的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人、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说,消息传来,使我们感到非常兴奋。这次飞行比前两次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一定会获得许多新的科学技术资料,其中关于人体生理的新资料,对于我们生理学工作者来说,将特别感到兴趣。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说,看来苏联很好地解决了人类宇宙飞行时所需要的各种生存条件,这是全世界进步人类的一件大喜事。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陈涵奎说,这次飞行情况说明,苏联在遥控和通讯技术方面又有了惊人的成就。生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生理学家张香桐也对记者发表谈话,盛赞苏联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苏联成功发射两艘载人宇宙飞船的喜讯,这两天成了西安的大学教授和民主党派人士谈论的话题。
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冶金学院,许多教授热烈地谈论苏联两艘飞船编队飞行的情况。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动力学家王宏基说,“东方三号”和“东方四号”宇宙飞行员能够解开绑系系统,在舱内自由移动,这比“东方一号”和“东方二号”前进了一步。这表明苏联在解决人在宇宙飞行时在长时间失重条件下的工作能力方面,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西北大学教授、动力学家许玉赞说,从两艘飞船运行的轨道相距很近和它们之间建立了无线电联系来看,没有高度精确的计算技术和控制系统是不可想像的。他们对苏联科学技术这些新的巨大成就一致表示热烈祝贺。
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主任委员侯宗濂、民建陕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林哲等也发表谈话,赞扬苏联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第2版()
专栏:

中朝友谊的新花
郭锡候
5月25日早晨,黄海北部海面,突然起了暴风,掀起了一丈多高的惊涛骇浪。一只正在返航的渔船在巨浪中前后摇晃着,时而被浪头高高举起,时而被摔下浪谷里,情况十分危急。这只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黄海岸某部队从事生产的渔船——国庆四号。指导员李振光领着三个战士和两个职工于五日前出海捕鱼,正在满载鱼虾准备胜利返航的时候,忽然遇上了暴风。船上的人员都被颠簸得头晕脑胀,不住呕吐。狂风巨浪把船颠簸着卷向南去,时刻有倾复的危险。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职工栾成富忽然惊喜地叫道:“指导员,看!有船来了。”大家顺着栾成富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有一艘小炮艇迎着巨浪驶来。由于判断不出炮艇的来意,李振光立刻发出了命令:“战斗准备!”然后发出了联络信号。对方发出了信号回答,表示是来营救他们的。原来国庆四号已经被风刮到朝鲜一个海岛附近的海面上,被驻守在岛上的朝鲜人民军某部队观察哨发现了。他们立即报告上级,派出这只炮艇前来营救。
渔船被朝鲜人民军的炮艇拖到岛边以后,岛上的人民军同志和朝鲜人民听说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渔船,大家纷纷前来看望,并热情地送来了饼干、白糖、奶粉、香烟……,表示亲切的慰问。当天晚上,岛上还特地开了一个歌舞欢迎晚会,还放映了电影《游击队姑娘》。李振光和其他几个人员从危难中被援救出来,又受到了如此热情的接待,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感激。在欢迎会上,他们激动地和朝鲜同志一起合唱了《金日成将军之歌》、《东方红》和《志愿军战歌》。为了表示衷心的谢意,李振光和战士张培国分别赠送给盛情接待他们的守岛某小队正副小队长钢笔一支,留作纪念。
第二天上午,人民军一位大校又亲自前来看望他们,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遇险的情况,并且到渔船上去看了看捕的鱼,带的粮、水和菜。当他发现战士们晕船尚未完全恢复,发现有的同志头发长了,船上的粮、菜和水都不多了,立即请来了医生和理发员,给大家逐一检查身体和理发。当第三天大家准备返航的时候,大校又派人给船上送来了大米三十斤,香烟三十盒,菜蔬一麻袋。李振光再三婉言相谢说:“我们所带的东西完全足够吃到回国的时候。”大校说:“中朝人民是兄弟,过去我们的鲜血曾经流在一起,这点东西算得了什么!”然后把东西装在船上,并派炮艇护送他们安全返回祖国。
一个月以后,6月26日,驻黄海海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排长王忠厚在执行观察任务。这天乌云满天,倾盆大雨下得海面灰蒙蒙的一片,狂风卷着潮水往上涌,巨浪冲击着岸边的礁石,发出一阵阵惊心动魄的巨响。王忠厚从望远镜里透过雨幕,发现两艘连在一起的机帆船,一前一后,顺着潮水摇摆着往岸边飘来。这时候民兵王吉庆也来报告:“发现两只来历不明的船只。”当时,王忠厚发现在这两艘机帆船航路的前方,正是一片被潮水淹没了的暗礁区,船要是驶了进去,在这样的大风大浪中,有被撞得粉碎的危险。在这紧急时刻,他立即发出信号,要来船就地抛锚受检。船果然停止了。王忠厚带领着一个小组和两个民兵,划着小船前去检查。原来这是朝鲜铁山郡镇南浦渔业社的两艘渔船七五一一六号和七五一一四号。因为一六号船的推进器在狂风巨浪中被渔网缠住了,失去了前进和控制的能力,十四号船前来营救,因为风浪过大,不能驶回原地,只好拖着十六号船向中国海岸靠拢,暂避风险。王忠厚查验证件,判明情况以后,一面派人报告上级,一面引领遇险的朝鲜渔船到一个岛上的安全地区避风。
守卫在这个岛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听说来了朝鲜客人,大家十分高兴。他们说:“朝鲜兄弟曾经在海上多次救护过我们的渔船,而且给与了盛情的接待,这次他们来了,我们一定不能怠慢。”战士们争着把自己的干净衣服送去给船上的朝鲜船员换上,并把他们被海水和污泥弄脏了的衣服拿去洗了。修械所的同志还帮助检查和修好了船只。部队领导机关闻讯后,连夜派了副参谋长前来慰问,代表部队赠送自己酿造的玫瑰酒十斤,还挑选了自己生产的土豆二百斤相赠。朝鲜船长元亨淑再三推让,不肯接受。副参谋长笑着说:“这是中国军队的一点心意,酒是我们自己造的,土豆是我们自己种的,把土豆带回朝鲜去,明年种上,让我们中朝友谊进一步开花结果。”
第三天,朝鲜船员向岛上中国军民告别了,大家都来到海边欢送。船起航了,海边响起了《东方红》和《金日成将军之歌》。朝鲜渔船在欢乐的歌声中,在中国炮艇的护送下,徐徐离开了中国海岸,满载着中朝人民的友谊回国了。
(据新华社安东14日电)
(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第2版()
专栏:

西安文艺界一千多人集会
庆祝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
同时举行纪念演出和举办展览会
据新华社西安14日电 西安市文艺界一千多人13日集会庆祝历史悠久的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王荣在会上讲话。他说,西安易俗社的五十年历史有三十七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在抗日战争以前的一段时期里,它在宣传爱国思想、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丰富秦腔剧目、发展秦腔艺术、培养戏曲人才等方面,有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政治思想上受着旧民主主义和封建思想的束缚,缺乏正确的艺术方针,它不仅不能真正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要求,而且在秦腔艺术发展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西安解放以后,易俗社才获得新生,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剧团。
在庆祝会上,讲话的还有中共西安市委候补书记牛卫中,陕西省文化局局长鱼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易俗社早年主持人之一李约祉,易俗社最早的学生、秦腔著名须生刘毓[yù]中。
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演员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曹禺、马连良、常香玉等曾先后发来贺电。邵力子先生也寄来三首贺词。
这一天晚上举行了纪念演出。演出将持续七天,由易俗社的三代演员同台演出二十五个本戏和折戏。其中大部是易俗社的传统剧目。
为庆祝社庆而举办的展览会,也在同一天举行。展览会通过许多实物、图画、照片,向观众介绍了易俗社的历史。
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8月13日,它的名称是取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意思。在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时,鲁迅先生曾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赠给易俗社。这个剧社以其细腻儒雅的做工和慷慨激昂的唱腔而誉满西北,是秦腔的一大流派。
(附图片)
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时,曾亲题“古调独弹”匾额,赠给易俗社。原匾曰失落,这是重新仿制的
新华社记者 阎槐龄摄


第2版()
专栏: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三位外宾到京
新华社14日讯 新西兰和平理事会全国书记弗洛拉·古耳德夫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劳工理事会书记阿利克·麦克唐纳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平理事会组织工作者玛吉利·布劳德本特,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他们是在参加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和阻止核战争世界大会后,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来我国访问的。


第2版()
专栏:

坦噶尼喀国会议员瓦齐尔·阿齐兹抵京
新华社14日讯 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坦噶[gá]尼喀[kā]国会议员瓦齐尔·阿齐兹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前往机场迎接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连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吴晓达等。


第2版()
专栏:

我代表团团长刘放参加伊拉克国庆后回京
据新华社14日讯 参加伊拉克国庆四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刘放今天下午乘飞机回到北京。
到机场迎接的有外交部副部长黄镇,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人俊等。
伊拉克驻中国大使法迪尔和使馆外交官员也到机场迎接。


第2版()
专栏:

朱洗先生生前实验室开放
展出的遗物表明了朱洗先生生前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新华社上海14日电 为了悼念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洗先生的逝世,学习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设在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从8月11日起开放朱洗先生生前的实验室,展出他的部分遗物。
展出的遗物中有朱洗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鱼类的生殖及子代的发育生长与变态》的手稿。这部著作是他在逝世前将近一年的医疗期间,在病痛严重折磨下写作的,原计划写四十万字,结果只完成了二十万字。手稿字迹端正,就像他平时做实验一样严肃认真。在医院卧病期间,朱洗还念念不忘所里的工作,筹划着未来的研究计划。其中有蓖麻蚕大规模育种的设计,进一步研究各种动物的脑垂体对卵球成熟的影响的方案。这些都在实验室里陈列着。陈列品中还有朱洗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他对培养青年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许多意见。另外还有一份他在病中亲手为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制订的进修计划。
实验室展出了朱洗的全部著作。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七十多篇,译著的书达二十多卷,一共有好几百万字。这些学术论文和著作,是他近四十年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结晶,曾获得国内外很高的评价。这些著作中有许多是他在一间狭小的工作室中完成的。研究所曾几次要给他调换一间宽畅些的房间,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时他说,现在的条件和解放前比起来已经够好了。解放前有一个时期他连实验用的试剂也要用自己的薪水来买。
从陈列的照片中,参观者可以看到朱洗生前在桑园进行研究工作时,和工人们一起劳动的情形,他在浙江省诸暨县一个渔场里研究家鱼人工繁殖的情景。实验室里还陈列着朱洗留下的许多画得很精确细致的实验图画。


第2版()
专栏:

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企图混入亚运会
蒋帮拼凑成“体育代表团”
据新华社14日讯 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已经于11日正式成立所谓的“体育代表团”,并继续发出各种威胁,力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混入即将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亚洲运动会。
据报道,蒋介石集团的“体育代表团”包括从台湾,从美国、菲律宾以及从香港等地拼凑起来的八十个“运动员”和十八个“职员”,其中还不包括蒋帮“新闻机构”代表十四人。
这个“代表团”的“团长”由曾经在蒋帮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当过系主任的阎振兴担任。
据美联社11日自台北发出的一条电讯报道,阎振兴“上任”后即宣称,这个“代表团”现已准备前往雅加达。
蒋介石集团“代表团”的“首席代表”郝更生已于11日经香港到泰国的曼谷,目前他正在那里设法进入印度尼西亚,先一步混入这届亚运会,并为蒋帮的“代表团”谋取入境的证件和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郝更生今年4月就曾进入雅加达并在那里进行了非法活动。他离雅加达返台北后,在6月份的《印尼侨声》月刊(在台湾发行)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访印尼、谈亚运》的文章,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了无耻的诽谤,并得意忘形地暴露了他在印度尼西亚停留期间所干的卑鄙勾当。据他本人说,他拜访了美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在美国大使的寓所“品茗谈天”,“此番相见自是有许多话好谈”。
面临反对蒋介石集团参加这届亚运会的呼声不断上涨的局面,蒋介石集团已乞求它的主子美帝国主义亲自出马。郝更生在离开台北时曾致电美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中的代理人、委员会主席布伦戴奇,要求这个美国主席出面干涉,企图以所谓的“奥林匹克原则”以及“体育与政治无关”的幌子来实现美帝国主义企图利用这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国土上造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并以此来破坏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蒋介石集团正企图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混入印度尼西亚。它的所谓足球队在东南亚地区“访问”后,正伺机转道混入印度尼西亚,它的田径“选手”杨传广也曾企图从美国直接钻入雅加达。


第2版()
专栏:

红色草原散记
新华社记者 于振瀛
良畜基地
黑龙江省的西部有一片肥美的草原,当地的人们自豪地称为“红色草原”。从哈尔滨开往满洲里的普通旅客列车,要通过五个停车站,才能穿过这块草原。
在一望无际的绿草丛中,突出一簇簇各色野花,把草原打扮得分外动人。夏季雨后,妇女们挎着篮子,成群结伙到草原去拾蘑菇,或采集防风、紫胡、龙胆草等药草。可是,这里人们最喜爱的还是那遍地的牧草。据调查,这里的牧草有三百多种,其中产量最高的一种叫羊草,因为它能在碱地上生长,当地牧民又叫它“碱草”。它富有营养,据说二斤羊草就含有相当于一斤燕麦的营养成分,所以人们说它是饲草中的“细粮”。这种草可以用来放青,也可以收割回去晒干贮藏起来,作冬季饲草。
解放前,这里荒无人烟,这样肥美的草原却年复一年的由绿而黄,长期虚度岁月。解放后,它才有了真正的主人。当解放战争还正炽烈地进行的时候,党和人民政府就在这里筹建国营牧场,使酣睡的草原得到了新生。如今,这里已经牛羊遍地,骏马成群了。单是国营红色草原牧场现在就饲养着四千八百多匹马,五千四百多头奶牛,一万四千多只绵羊。这个牧场也是国家一个大型畜牧良种繁殖基地。从建场以来,已经为国家提供优良种畜:马九千多匹,奶牛一万多头,细毛羊一万一千多只,支援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西藏等十多个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同时,上缴给国家三千二百多万斤牛奶,六十多万斤羊毛。行销国内外市场的红星牌奶粉,主要就是用这个牧场的牛奶加工制成的。
骏马的摇篮
记者到牧场的红骥马场时,这里正在用从苏联引进的种马和本地马进行杂交,以便培育出一种适应当地耕种、运输条件的挽力大、速度快、持久力强的黑龙江挽马。这个工作已经进行十年多了,已生产的杂交马,体高、体重和挽力,都比纯本地马有所改进,拉犁的挽力约比纯本地马提高50%,这就是说两匹杂交马可以抵上三匹纯本地马使用。在种马厩前的一块空地上,记者看到一匹枣红色的大马,抖毛撂蹄,迎风嘶啸,十分威武,活像画家笔下的关云长的赤兔马。马场的领导人说,这匹马是我们自己培育出来的,在1960年黑龙江赛畜大会上,拉着一万四千斤的载重大车,在四十七秒四的短时间内,走了八十三点三六米,获得全省马匹挽力赛冠军。这个马场育成的另一匹外号叫“小嘎嘶”的马,以一分零八秒的速度,跑完一千米,获得速度赛冠军。接着,记者看见马群从放牧场回来了。过来一群,全是带着小马驹的母马;再过来一群,全是育成期的母马;又过来一群,全是公马。
在这个马场里,每一匹马都有一份档案。技术员刘成邦说:培育成一个新品种的马,是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几年的工夫,有了档案材料,就便于考察马的血统,按照育种要求进行选配。技术员张永臣引导记者参观马群,他指着一匹身后跟着栗色马驹的红骝马说:这匹马个子比较低,脖子短,脑袋小,去年选择一匹高大的公马配种,今年生的驹身量就比较高,各部位长得也比较匀衡,矫正了母马体格上的缺陷。
培育一匹良马,后天的饲养也很重要,不要说饲养管理马虎不得,就拿维护马蹄子来说,也有很多文章。马蹄子就好比房子的柱脚石,全身重量都落到蹄子上,要是长期不修理,不仅会使马得蹄病,还会由于蹄子口过长或者磨偏了,使马腿变形,影响马的挽力和速度。因此,红骥马场的每个大队都有专门装蹄技术工人,成年累月地为马修蹄。
护羊堡垒
在红色草原上旅行,每走几十里路,就可以遇到一个夏季放牧牲畜的野营,它座落在渺无人烟的原野里,像是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而它那种神秘样子,却又像中世纪的古堡。
记者访问了银浪羊场第一大队的野营。这里的大母羊已经回到村庄去准备配种了,牧场上只剩下今年新出生的五百多只羔羊。走进野营,这里有三间用土木修盖的房子,附近有水井,房前房后种着豆角、茄子、南瓜等蔬菜。房后不远就是羊圈,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大小,四周用土垒起近一人高的围墙。最有趣的是羊圈周围那些防狼布置:最外圈每隔十几步有一个小土堆;紧靠土堆埋着一道木桩,拦着草绳;再往里看,是一道壕沟,沟边里又是一道围墙,墙上插着木桩,系着绳圈,有的绳圈还挂着铁片,风吹过来,互相撞碰,发出叮当的响声,在围墙四角,还立着草人;羊圈中心,是一个高高的了望棚,登上了望棚,通过了望孔,可以鸟瞰整个羊圈。这是老更倌赵永昌的创作。别看这些设备很土气,一到晚上,它们却能保护老实的羊不受恶狼的侵害。老更倌赵永昌每天当羊群入圈以后,就在围墙外边用羊粪干燃起篝火,然后登上了望棚,当当地敲打起锣来,每隔一会儿,就绕着围墙巡视一遍。
赵永昌今年五十九岁,他当更倌已经四年了,没有出过一次事故,没有让狼咬过一只羊。他?着那双机灵的眼睛,笑迷迷地对记者说:“我这是唱空城计呀!”接着,他讲述如何运用智慧和狼作斗争。他说,在这辽阔的荒原上,经常有群狼游动。凶残的狼,离羊群很远就能嗅到羊味,于是狂奔而来,它一闯进羊群,就要伤害许多羊。俗语说:“狼奸狐诈”,狼虽凶,但疑心大,横草不过,你要是在道路上扔一根秫秸棍,它就要绕个大圈子走过来,你用个草绳套挂在墙上,它会认为是用来套它的圈套,便不肯上前。赵永昌就是针对狼的这种多疑特性,布置对羊群的防务。
黄昏的时候,羊群从牧场咩咩地叫着回来了,吃得肚子溜圆。喝完水,习惯地走回羊圈休息了。入夜,宁静的荒原上又响起了更倌老赵的锣声。这声音紧一阵慢一阵,彻夜不休,一直响到天亮。
犊牛的保姆
红色草原上流行着“畜在人养,事在人为”的谚语。只有看到这里的生产实践,才能领会这句话的实际意义。这里,人们那种不遗余力的工作精神,很使记者感动。被人称为“犊牛的保姆”的王德成,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在一个阴雨天的上午,记者来到星火牛场访问了第二大队的产房犊牛室。室内有一个身材不高,稍稍有点驼背的人,腰上系着白围裙,嘴上戴着白口罩,正在清理牛舍。十几头黑白花和黄白花的小牛,在他身边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他把牛舍扫干净,给小牛圈里垫上新草,又用刷子给小牛刷毛,再让它们进圈。到喂奶的时候,他便到厨房里忙着搞食具消毒,把牛奶过滤到一个像婴儿奶瓶子似的小铁桶里,用温度表测量一下,冷热适宜了,再盖上奶嘴子,喂给小牛吃。有两头小牛消化不正常,他就给它们单开“小灶”,在奶里掺点温开水。他真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周到地护理牛犊,此人就是王德成。他从1957年以来,共饲养过两千五百多头刚降生七天到“满月”的犊牛,除了一头由于患急性抽风症死亡以外,其余全部成活。
该到王德成回家吃午饭的时候了,可是这天由于有一头母牛要生产,他便留下来,守候小牛出世。借着这个机会,记者同他攀谈起来。据王德成讲,在他接手饲养犊牛以前,这里的牛犊常患脐带炎和下痢症,还有死亡的。为了加强对犊牛的护养,牛场领导上把他从牛队里调来。牛场党支部书记和队长也来犊牛室,和他一起商量改善饲养犊牛的办法。他们在门口安装一个门斗,增加一道门,防御冬季冷空气侵入牛舍;又把窗户扩大,使牛舍里有更多的阳光。过去,小牛是和成牛合饮一锅水,有时水烧不开,消毒也不严密,小牛饮了就出毛病。老王另找来一口小锅,单立灶给小牛烧水。老王还仔细观察小牛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晨先检查小牛的粪便,看到哪头小牛大便不正常,就及时请兽医来诊疗;他还从旁学习医治小牛简单疾病的方法。现在,他已经是个“半拉牛犊兽医”了。
王德成还碰到过一胎生三犊和一胎生两犊的小牛,经过他的细心照料,全都活了。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牛太小,太弱,特别是那对双生牛犊,生下不久就患了一场病。他花费了很多心血来养护它们。去年春天,老王特意到成牛群里去探望那对双生牛,放牧员指着两头已经长大的黑白花牛对他说:“好好看看吧,这就是那对死里逃生的姐妹。”老王拍拍它们的脑袋,摸摸它们的嘴巴,两头牛哞哞叫着,伸出舌头舐他的手,老王心里热辣辣的,感到很高兴。
我们谈着谈着,又一头小牛降生了。老王赶紧用一辆小车,把一头蜷伏着的黑白花小牛推到犊牛室里,一过秤,整整四十八斤,好重的牛犊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