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粤西胜景三海岩
卢祖品
灵山优美的去处不少,如六峰山、三海岩、六洞岩等等。然要数灵山风景,必须从三海岩数起。
三海岩在灵山城西,相去只有五华里,有三个洞府,东叫月岩,中为龟岩,西称钱岩。因为取用沧海桑田三变的意思,故称三海岩。
三海岩以龟岩为主。一条接顶的大石柱把它割成两半。前半部是拱顶覆盖的广场,坐下千把人也不拥挤。后半部两边连接月岩和钱岩,中间隔着一块巨石。巨石的形状好似一只正往上爬的乌龟。
一个光洁、漂亮的小亭,伫立在岩口的左角。相传在明朝弘治(公元1488—1505年)初年,镇国将军广东都司白玉提兵驻节灵山,游了三海岩,因感于山石之妙,遂建了此亭,以便游人“息鞭驻影”。
龟背石右侧,又是一岩洞,和龟背石一起构成龟岩的后半部。这洞深邃诡异,高广宏伟,光怪陆离的岩石,触目皆是。仰望岩顶,好像一只大漏斗,没头没脑地盖将下来。每到天阴晦雨,云雾靉靆[ài-dài],充满一种奥秘难测的感觉。而当夜幕降临,玲珑的山月从山口漏进,凉风亦乘兴而入,绰约的衣衫,便迎风翩翩了。
月岩高出龟岩前半部地面几米。岩底为椭圆形,见方不到三丈。岩边钟乳乱垂,左右参差,开出条条小径,透入岩层深处。整个岩洞,像张略微开着的嘴巴,腔阔口狭,外接龟岩。于是便“砑然云际天光内通”,豁然开朗了。
钱岩俗名田螺岩,又名莲花岩。岩内清泉四时下滴,三山翁晏有句云:“一点寒泉垂露滴”,便是这个意思。
钱岩比月岩阔,但小于龟岩。隆起的龟背石,挡住了北岩口的漏光,因此幽深曦微,人走进去,只有形影依稀可辨。这里阴风习习,寒气逼人。
细游三海岩,只觉洞里幽异诡谲,变化万千,极尽造化的能事,很难用笔墨来形容。
走进岩口,但觉凉风飕飕,揪着你的衣衫,紧紧相随。洞内落泉淅沥,哒哒有声,应和着洞外的雀鸣莺啼,非常幽静。循岩而行,数十步,忽见天光云影自空而下,天地倏然开阔,阳光灿灿,云彩冉冉,令人心旷神怡。
人们喜爱这里的清爽和静穆,也爱那缭绕反复的曲径,左右盘桓,时而把你引身一个广阔的洞府,时而把你诱进一条闭塞的狭缝,或将你带到危崖边上,叫你悚然止步,或送你振衣直上,步月登云。我每次来到这里,总爱品评一下那高岩孔隙中涌出的钟乳,和穿空林立的石笋。它们有的像小狗,摇着尾巴,样子十分逗人;有的像迎风怒吼的狮子,有的像大象,怡然自乐,有的像蛟龙吞云吐雾……这些死寂的物像,蕴藏着强烈的动势,令人十分喜爱。
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三海岩的岩石,属于桂林灰岩系统,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地层形成于上泥盘纪。石灰岩经地下水长时期侵蚀,形成岩洞。地下水含有碳酸,石灰岩是碳酸钙,碳酸钙遇着水里的碳酸,就成酸性碳酸钙。酸性碳酸钙是溶解于水的,这是岩洞形成和逐渐扩大的原因。水渐渐干的时候,其中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气跑掉,剩下的是固体的碳酸钙。从洞顶下垂,凝成固体的,就是石钟乳;点滴积累,凝结在洞底的,就是石笋。
我们知道,明朝自英宗之后,豪门贵室日益淫奢。为了填壑他们无尽的欲望,广东有珠,则设珠监,并派遣专人前往,借采珠为名,尽量敲诈勒索。合浦、灵山是广东省比较偏远而又贫困的县份,钦差大臣也带领一班人马驰骋其间,参随各官和防护官弁[biàn]又从中营私舞弊,那里人民生活的艰辛,便可想而知了。月岩后壁的两幅题记,很有史料价值。
其一是:“钦差提督广东地方开采珠池矿务、乾清宫近侍内承运库署库事御马监太监李敬,自白龙罢采旋省,道经灵山,羡诸三海六峰之胜,乃偕钦赏名下掌家官孟进礼并斋,钦赐玉带名下官,索枝登览,勒此以纪其胜。旹[shí]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仲春上旬吉日题”。这块石刻,不仅开列了长长的官衔,还特别指出某某得过“钦赏”、“钦赐”,并在碑内缭以龙纹,表示皇恩浩荡,臣子受宠。意在炫耀自己,万古留名,不料却把那副沾沾自喜的奴才相,一并刻了上去。
三海岩前,有一所中学,整个岩洞,属于它的一部分。解放后学校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对三海岩作了许多修缮与建设工作。北岩口过去敞通无阻,寒风刺骨,游人不敢问津。1954年,在那里修建了个漂漂亮亮的大门,刹住了北风。钱岩北部给凿穿镶上玻璃窗。石级、曲径,也都修整得眉目一新。现在的三海岩,显得越来越动人了。


第6版()
专栏:

“四个姑娘”小介
这幅画的最大特色是,造型语言朴素,形象平易近人。作者没有选取复杂的情节,也没有直接表现劳动的场面,而只通过四个农村姑娘的肖像刻划,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农村中年轻一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的衣著和动态各异,面貌和性格也不同:有的单纯可爱,有的耿直乐观,有的淳朴坚定,有的含羞恬静,然而都又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朴实、健美、乐观,热爱劳动,富有理想,从这些活灵活现的形象创造中,可以窥见我国农村中正在成长的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也能让人联想到农村中新的生活景象和丰收的欢乐。
当然,这幅画也有不足之处,诸如色彩的运用,背景的描绘和油画的技法等。不过作为大学生的毕业创作来看,仍不失为一幅好作品。
(马)
(附图片)
四个姑娘(油画)     温葆


第6版()
专栏:

水袖——艺术的语言
曹其敏
在古典戏曲里,水袖功夫是一门学问,曼妙婆娑的袖子,轻如杨柳,转若游云,挥洒自如,变化多姿,它给人以多么美好的感受!水袖除了能帮助点染艺术形象形态之美,还能通过演员对水袖的运用变化,揭示出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帮助刻划人物的性格。它是戏曲表演艺术中表现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
京剧《走麦城》关羽的出场,先以袖掩面,吹完一句唢呐牌子,然后把袖子一甩,来一个亮相,观众才看出他的庐山真面目。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严肃威武的气氛。有的丑角以袖掩面,走矮步登场,走到台口时才把袖子一甩,露出一副可笑的脸相,观众对角色的印象特别深刻。像这样的运用水袖,无疑能制造悬念,起了突出人物的作用。潮剧丑角有丰富的水袖功夫,如《刺梁冀》的万家春,在引领邬飞霞逃出相府时,走矮步,两只水袖时而如旋风转动,时而似两支快桨,前扬后打,时而像风车一般在胸前绞动(名“纺花手”),时而像提线木偶,两袖直垂,左右摇摆,十分精彩、生动地表现了万家春焦急、惊惶、滑稽、幽默、机智的情绪。
旦角水袖的功夫,由于许多前辈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和发展,更为丰富多彩。一般说来,旦角水袖的运用,要配合艺术形象身段整体的美,要圆、要顺、要稳、要准。旦角水袖运用的基本方法,程砚秋同志归纳为十个字: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但这只是水袖功夫的十个元素,不一定在一出戏里完全用上。具体运用时,还要结合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唱腔、念白的节奏,结合眼神和身形步法,有选择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来活用;同时还要合乎匀称、圆熟、疏密相间、动静结合的美学要求。程砚秋同志自己在运用水袖方面,有极深厚的艺术造诣。他能根据各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把水袖动作加以千变万化,创造出许多优美而表现力很强的水袖舞蹈动作。繁而不杂,精而不滥,相当深刻地表现出各种类型的古代妇女形象在具体环境中细致入微的心情变化。比如,在《金锁记》中,当窦娥的婆婆被张驴儿拉走以后,窦娥心情焦急地赶上前去,唱了两句散板“辞别了众乡邻出门而往,急忙忙来上路赶到公堂”后下场。在下场时,向四邻拜别、转身、出门、翻扬起水袖急急赶上前去等动作,都有节奏地配合着音乐和锣鼓,运用了优美的水袖功夫,成功地配合了场面气氛和表现了窦娥的心绪。梅兰芳同志运用水袖也很有功夫,轻巧俏丽。在《宇宙锋》里,当赵高修本时,他演的赵艳容念完“此乃爹爹恩德,哑奴,溶墨伺候”即向里一转身,在胡琴的过门声中,用了一个“双抖袖”,把袖梢甩到背后,这一个水袖动作,做得流利轻松,给观众投下了一个愉快俏丽的背影,深刻表达了赵女绝处逢生的喜悦心情。在《贵妃醉酒》里,醉后用水袖轻打高力士和裴力士,水袖的运用表现了贵妃醉后的无力,相当优美。有经验的艺术家处处都考虑到水袖的运用,总是把水袖变成角色的语言,丝毫不肯放松。在我们的戏曲和古装话剧演出中,如何向前辈学习,发挥水袖的艺术功能,真值得我们好好钻研学习!


第6版()
专栏:建筑小品

屋顶的发展
蔡继沅
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袋穴形地下室,洞顶盖些树枝茅草,借以遮风蔽雨,这就是最早的屋顶。后来用树枝束成尖顶,铺抹茅草和泥土,屋顶的形式向前进了一步。
殷商时,有了青铜工具,营造的宫室规模也大了,屋顶由密排的柱子和梁椽[chuán]来支撑,屋面用烤硬的夹草泥来铺盖,这是陶瓦的前身。
战国时,屋顶已用大块陶瓦来铺盖,半圆形的瓦当上刻着精美的花纹,屋瓦上涂抹朱红的色彩,屋脊上还有叉戟[jǐ]形装饰。
中国古建筑出檐很大,主要是保护木柱子免受雨水浸腐。唐代建筑,出檐几达檐高的二分之一,气魄真够雄伟。出檐太深太垂势必影响室内采光。为了减少其间矛盾,把屋檐做成上翘,这就形成了屋顶尖陡,檐角弯翘的中国特有的曲线形屋顶。
屋顶的首要任务是防雨,防雨材料大致分为片状与整体两类。片状者有陶瓦、水泥瓦、石片、木片等,一片片若鱼鳞似覆盖。为了避免雨水灌漏,屋顶的坡度就需要陡斜。整体的屋面,没有缝隙,坡度可以较为平缓。我国华北西北等雨量较少的地区,很早就用麦秸泥、青白灰、碱土等来铺抹成又平又光的屋面。现在性能优良的防水材料,如油毛毡、防水剂、沥青油膏等的广泛采用,和坚实的钢筋混凝土作为屋面基层,都有利于平屋顶的建造。平顶以它简洁的造型,空间的节约,并提供了活动场地,受到人们的欢迎。
随着人们生产规模的扩大,娱乐集会场所的扩大,要求屋顶的跨度越来越大。于是大跨度屋顶便成为结构工程师们的重要课题。从材料方面,高强度的钢材和高标号水泥代替了普通钢材、水泥和木材;结构的类型也由大梁、桁[héng]架演进到壳体、悬索等新型结构。
大梁桁架由于应力集中,受力不均等缺陷,要担负六十米以上的跨度已难以胜任。但是采用蛋壳似的壳体结构,由于它体内仅受均匀压力,跨度虽大到六十米以上,它的壳厚也只有六厘米。这不仅节约了很多材料,它那浑圆光洁的外表也是赏心悦目的。美中不足之处是弧形穹顶会造成音响上的不良效果,还有施工时耗用模板较多,都需加以改进。
还有一种利用绳索的原理组成的悬索屋顶,它的受力情况恰好与壳体相反——承受均匀的拉力,这使拉力很强的钢索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首都新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它头上那顶直径达九十四米,像个自行车轮子似的大圆顶,就是悬索屋顶与我国人民的初次见面。仅受拉力的构件在用材上是最经济的,所以这座悬索屋顶比同样大的钢网架屋顶要节省60%的钢材。
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拉力惊人的金属胡须的出现,合成材料正在按照人的意志不断地创新,悬索屋顶将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苏联在北极地区已设计“温室城市”,巨大透明的屋顶笼盖着整座城市,这真是最大的屋顶了。


第6版()
专栏:

荒漠中的勇士——胡杨
谈风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被称为“旱极”的荒漠地带,分布着绵延两千余里的原始胡杨林。
胡杨主要生长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漠野上,是干旱荒原上的唯一乔木树种,也是唯一能在干旱条件下生存的原始森林。在沙漠中旅行,只要遇到胡杨林,也就证明水源不远了。在树木同荒漠的斗争中,胡杨被人誉为“荒漠中的勇士”。
胡杨属杨柳科,一般分异叶杨与圆叶杨两种。异叶杨生长的样子极有趣,一棵树上长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叶子,小树叶形如细柳,长大后,下部仍为柳叶,中上部却生出齿形圆叶,故又名“变叶杨”;圆叶杨下部叶小而圆,中上部又为扁圆叶,呈灰绿色,又名“灰杨”。胡杨生长较快,少年期直径每年增长一点八厘米,二、三十年后即成大树,成材树直径粗四、五十厘米,最粗的要两人合抱。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面积达二百四十余万亩,而在塔里木河干流两侧分布着约五十万亩的连片大森林。沿河两岸由于河水潜流,地下水丰富,密集丛生的胡杨伴河而走,自西而东,蜿蜒两千余里,好像一条绿色的彩带,给浩瀚的沙漠凭添了无限生机。
塔里木盆地为高山封闭的内陆盆地,南有昆仑山,挡住印度洋湿流;北靠天山,北冰洋冷气又难以通入,形成干旱荒漠气候。据地质工作者考察,这里年降雨量只有六十毫米左右,而每年蒸发量却高达两千毫米以上,大于降雨量近四十倍。任何依靠地面水生长的树木,离开人的栽培都不能在这里存在。独胡杨不靠降雨和灌溉,摄取藏在几米深的地下水,滋润自己。
胡杨要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不得不具备许多抗御干旱的生理特点。为了争取较多地下水,胡杨的侧根系统发育很旺,密如蛛网,长达二十余米,能提取几十平方米内的二至五米深的地下水。由于它的生长决定于吸取地下水的能力,初生的树总是优先长根。幼苗阶段,根发展的速度比长苗速度要快四、五倍。待根系发展完备,水分充足了,才开始迅速长干,最快时一年长高一米,干粗也开始超过根部,一直长成到十五至二十米高的大树。为适应地下水不稳定状况,胡杨根部与茎部都由渗透力强的细胞组成,能聚集大量水分,以备水源暂时断绝时能继续生存一个时期。
胡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是很顽强的。在自生自长的条件下,它竭力争取好的生存条件,例如它的根向总是自动朝着水多、肥厚、空气流通的方向伸展。当它左面水源断绝时,便用右方根摄取水分,繁荣右方的枝叶;当水源极不足时,它少长枝叶,减少挥发,一待水分增多了,又枝繁叶茂,恢复原来的生长能力。
胡杨能够自成森林,主要靠繁殖能力强,种子和根部能同时繁殖。胡杨种子轻而多,外有夹壳,内藏五十至七十粒,每年8月成熟后,夹壳自裂,亿万粒种子,头顶白絮随风飞散四方,遇着潮地就自然发芽滋长,几年后便蔚然成林。塔里木河改道频繁,每次改道都要把由河水滋润而生的林木弃置在干旱的荒原上。任何乔木都经不住这种骤变,但胡杨仍能依靠地下水(地下水移动缓慢)维持生命,继续开花结实,凭借风力和水流把种子送到新河岸上。
胡杨在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方面都有很多用途。但是过去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到塔里木河后,对胡杨进行了科学考察,才发现胡杨是一种优质的林木,并加以广泛的应用。现在各农场所有木制用品,小至镰刀柄,大至大楼的栋梁,不下百种,几乎全是用胡杨作的。据考察,抗压能力与硬度不亚于松木。但用时须经曝晒,使木质中水分降低到15%以下,才不致变形。胡杨枝条可编筐篮,叶作饲料。同人们生活更密切的是胡杨碱(苏打),胡杨的根、茎、叶都能聚集碱,产量很高,为南疆人民主要食用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