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增产名牌产品 保持名牌特色
——吉林省德惠县木工具生产合作社的经验高丛寰市场需要名牌产品
目前,在名牌工业产品的生产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产量有了相当的增长,但是质量没有保持住原来的名牌水平;一种是质量一直保持了名牌水平,但是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怎样既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又能保持名牌质量和名牌特色?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我们访问了吉林德惠县木工具生产合作社(生产木匠使用的工具),这个社的名牌产品——“金星”牌木工具,几年来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质量一直保持了名牌水平。
“金星”牌木工具,是老艺人常太祥独创的名牌产品。他家两辈子当铁匠,打铁精工细作,以钢口好见称。钢口好,主要是淬火好,同样是淬火,火候不同,质量就大不一样。常太祥的淬火方法,是先做试验,把钢材按软硬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量材用火,因此打出来的刃器,钢口均匀,质坚刃快,不崩不卷,得到木匠们的好评。几年来,这种木工具的优点,一传十,十传百,从县内传到县外,从省内传到省外,来人、来信订货的越来越多,可是产量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合作社在当地领导部门和国营商业的支持下,积极地扩大了“金星”牌木工具的生产。成立合作社以前,常家只有一盘红炉。成立合作社的第二年,增加到四盘红炉。现在有九盘红炉专门生产这种木工具。1956年,“金星”牌木工具的年产量是三千五百个,1957年增长到五万个,1960年增长到九万七千个,今年上半年又较去年同期增产。
扩大技术队伍
从“金星”牌木工具生产发展的过程来看,扩大技术队伍,把老艺人的传统技艺继承下来,是扩大生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德惠县木工具生产合作社,几年来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环。老艺人常太祥在参加合作社那年已经六十一岁了,他热心地要求把他的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徒弟更合适?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快一些、多一些培养徒弟呢?合作社在挑选徒工方面有两条标准:一是有决心掌握这行技艺的人;二是尽可能有一定的锻工技术。德惠县工业领导部门开始调给他的二十多名徒工中,有一半以上是三级四级锻工,有的还是打过十几年铁的老锻工。这些人开始熟悉一下木工具的生产过程之后,就可以直接去掌握掌钳、淬火等关键工序。这些人经过常太祥的精心传授,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一两年,就能掌握一项或几项关键技艺,可以独立生产,成为技术骨干。另一部分没有做过工的徒工,训练工作则需要循序渐进。这样,当第一批原来有基础的徒弟掌握了关键技艺之后,第二批也跟着成为生产的后备力量。
几年来,这个社先后培养了六十多名徒弟,分类掌握了不同的传统技艺。现在全社投入生产的九盘红炉,每盘都有一两名较全面的掌握常太祥生产方法的工人担任领班,因此能够按照名牌产品的质量进行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扩大名牌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凭眼力,凭心劲,凭熟练程度,没有什么近代设备和化验仪器。这些传统的生产方法有它独到之处,许多是不能为机械所代替的。但是传统的生产方法,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德惠县木工具生产合作社生产的斧子、凿子、刨刃等,既运用了传统的生产技术,又作了某些技术革新,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产量。比如凿子,用传统的方法生产要经过选料、截料、加热、锻打、上裤、压钢、冷砸、抢、锉、淬火等一系列的手工操作。现在他们研究了每一个工序,把革新的重点放在那些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工序上。例如把压钢那道工序,由用手锤打改为用弹簧锤打,就减轻了劳动强度,显著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开始采用新技术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担心会把传统生产方法改坏了,降低名牌产品的质量。老艺人常太祥也没有把握,可是他积极赞成技术改革,但坚持试验可行后才全面推广,因此革新操作方法,并没有降低产品的质量。
× × ×
老艺人常太祥从创造名牌木工具的时候起,就采用了保退、保换、保修的办法,成立合作社以后,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方法,各种产品在六个月内,只要用户发现了质量方面有毛病,该退的退,该换的换,该修的修,绝对守信用。合作社内部还建立了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制度,严格控制质量。常太祥还亲自担任技术指导工作,深入到各个工序检查质量,一丝不苟,尽力保持了名牌产品的本色。
(原载《吉林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初步形成电视教学网
北京电视大学拥有两万七千多名学生,他们来自机关、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和郊区人民公社等约两千多个单位。这所大学设有四个系和一个预科,各系采取分科结业的学习方法。学校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辅导工作,除每个教学单元有电视辅导课外,还有专职教师固定地点面授辅导。
新华社11日讯 拥有两万七千多名学生的北京电视大学目前正在招收新生,又有七千多人踊跃报名参加。
这所电视大学是由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电视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在两年多以前联合举办的。目前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系和一个预科。各系设有两门至六门课程,采取分科结业的学习方法,学员经过四年左右的业余学习,基本上可以学完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基础理论课的课程。预科重点复习高中数、理、化等课程,帮助学员为升入电视大学本科或投考全日制高等学校打好基础。
现在,在北京城区和郊区已有上千个电视机收听点,初步形成了一个电视教学网。参加电视学习的学员来自机关、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和郊区人民公社等共约二千多个单位。仅北京中、小学校教师,参加电视大学学习的就有四千多人。许多学员两年多来一直坚持学习,按时做完规定的作业,在历次学期测验和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两年多来,已陆续有四千多人单科结业,最近又将有两万五千名学员分别参加八门课程的单科结业考试。
电视大学各门课程的讲授,都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学校选派较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的,教师们教学很热心,不少人还专门编写了适合电视大学教学的讲义。现在每个学员不但都拿到了一份讲义,还拿到一份自学指导书。自学指导书包括本门课的重点、难点提示,思考题、作业题、习题解,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中文系除电视教学外,同一课程内容还由广播电台重播三次,利用收音机即可收听,学员感到很方便。
电视大学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辅导工作。除每个教学单元有电视辅导课外,还有二十一名专职辅导教师固定地点面授辅导。许多学员较多的单位设有兼职辅导员,或是从成绩优秀的学员中选出学习辅导员,帮助学员学习。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中,电视大学设立了两个实验点,供学员们进行物理、化学等实验活动。
北京城区和郊区十多个区、县教育部门现在都设立了电视大学工作站,许多学员较多的机关、部队也设立了电视大学工作站。这些工作站都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本区、县或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学习。不少单位把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电视大学学习看作培训干部的方法之一,积极为学员的学习创造条件。许多单位专门开辟了电视教室,有条件的单位还为本单位学员设了小型实验室。


第2版()
专栏:

北京广播函授学校成立
帮助未升学的中学生补习文化
新华社11日讯 为部分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补习文化而创办的北京广播函授学校已在最近成立。
这个学校开设有初中和高中两类课程,帮助学生们复习巩固所学得的知识,同时教给新的知识;愿意在这个学校长期学习的初中学生,还可学习到高中毕业。这个学校采取广播讲授、函授、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担任各科广播讲授的都是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除广播讲授外,学校还给学生分发适合于函授自学的讲义。每周广播讲授十八节课,学生分班、组收听。另外,还在城区和近郊区设立了七个分校,由辅导教师就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批改作业。
这个学校是由北京市教育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八个单位联合办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这个广播函授学校将在8月15日开始报名,9月开学。


第2版()
专栏:

便于中小学教师备课、进修和娱乐
南京“教师之家”丰富多样
西安为中小学教师举办暑假备课资料站
新华社南京11日电 南京市“教师之家”8月初正式开放,这是全市中、小学教师备课、进修、娱乐和休息的良好场所。
“教师之家”设有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理化等学科和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十八个陈列室,陈列着大量的教学资料、工具书和各式各样的教具。这里还专辟了语言室,外语教师们在那里可以听到外语留声片朗诵,也可以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朗诵,以便仔细揣摩自己的发音。另外,还设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凡是中学教学中所需要做的实验,在这里都可以进行。拥有十万多册书籍的图书馆,也同时开放。
“教师之家”也开辟了乒乓、棋类等文娱室,设有休息室和茶座,供教师们在备课之余娱乐和休息。
新华社西安11日电 西安市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中小学教师举办了暑假备课资料站,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暑假备课资料站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和幽静的环境,备有很多重要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是按照语文、数学、史地等各种专业陈列的。其中包括各单元的教学参考资料,可资借鉴的老教师的课时计划,还有专题资料,以及便于教师随手应用的工具书、资料索引卡片和图表等。
备课资料站各个专业资料陈列阅览室,每天都有人值班,对教师们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以辅导。他们还随时组织专题报告,解答教师们提出的共同性疑难问题。


第2版()
专栏:

全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举行座谈会
纪念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
新华社11日讯 全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今天上午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
全国侨联代理主席庄希泉在会上首先发言。他追忆了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一生爱乡、爱国、勤办教育事业的事迹。他说,嘉庚先生虽然逝世一周年了,但是他的爱乡、爱国、勤办教育的崇高精神是永远活在我们国内外广大侨胞的心中,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这种精神。
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王源兴、庄明理、陈其瑗、黄长水,委员连贯、房延陵和集美校友陈乃昌等先后在发言中谈到,陈嘉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不断追求进步,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方方指出,陈嘉庚先生一生是始终适应历史潮流,坚持真理,他识大体,处处从国家利益出发,他这种高贵品质是值得国内外广大侨胞学习和发扬的。
庄明理等人在发言中还谈到要继承陈嘉庚先生的遗志,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新的建设人材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并且指出,陈嘉庚先生临死时念念不忘解放台湾,他的这一遗志一定要继承。国内外广大侨胞和全国人民一起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祖国领土台湾是一定要解放的。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全国侨联在京委员、北京市侨联委员和在京的归侨人士七十多人。
今天,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市集美镇,以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和天津、济南等地的侨联组织都举行了纪念活动。


第2版()
专栏:

一批拉丁美洲朋友离京回国
新华社11日讯 由吉列尔莫·蒙塔尼奥率领的墨西哥和平代表团,古巴保卫和平和各国人民主权运动全国委员会委员梅耳巴·埃尔南德斯夫人,委内瑞拉和平代表团和巴拉圭的安东尼奥·卡塞莱斯,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2版()
专栏:

倪志钦又打破男子跳高全国纪录
跳高新手朱银山跳过二米横竿
据新华社11日讯 我国著名的男子跳高运动员倪志钦,今天下午在北京跳过了二米十四的高度,第三次打破了他本人在去年9月30日创造的男子跳高二米十一的全国纪录。
倪志钦今年4月1日在昆明第一次打破了全国纪录,那次他跳过了二米十二;他第二次打破全国纪录是在6月16日,在北京跳过了二米十七。
据新华社广州11日电 广东二十岁的男子跳高新手朱银山,10日下午在广州举行的一次田径比赛中,跳过了二米的横竿,从而成为我国第十二名能跳过这个高度的优秀跳高选手。
朱银山练习跳高的时间很短,但成绩提高得很快,去年9月间他跳过了一米九十二,达到了运动健将的标准(一米九十二)。过了不到一年,他又把成绩提高到二米。


第2版()
专栏:答读者问

哪些地区适宜饲养非洲鲫鱼
江西吉安市读者陈树宗等同志来信说:我们看了6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的《非洲鲫鱼在武汉》的报道以后,很想进一步知道有关这种鱼的常识,例如它适宜什么样的环境,怎样养殖,我国已有哪些省、区养了这种鱼。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请水产部淡水渔业司姜礼燔同志写了下面这篇文章。 ——编 者
非洲鲫鱼,又称越南鱼,属于魲[lú]形目、拟雀鲷[diāo]科鱼类,原产非洲,体形似鲫鱼。这种鱼早在1944年就传入我国台湾。1957年再由越南移入我国广东试养。当时引进的只二十尾鱼苗,经过几年繁殖,已遍布广东全省,繁殖种苗在亿尾以上。目前广西、福建、云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也饲养了这种鱼。
非洲鲫鱼为什么这样受欢迎呢?这是和它具有许多优点分不开的。它的第一个优点是成长快和繁殖力强。在自然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非洲鲫鱼当年就可以由鱼苗养成食用鱼。这种鱼在我国南方经孵化后,一般饲养三到四个月,体长八至九厘米时,就能生殖了。开始时一次能产卵八十到一百粒;长大后一次产卵能超过八百到一千粒,在我国广东、广西一带,一年能产卵三四次。
它的第二个优点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不论在海水、淡水、深水、浅水里,都能生长繁殖。海南水产局第一海水养殖场把非洲鲫鱼由淡水移殖到海水里,活动仍然正常,并且繁殖了后代。非洲鲫鱼能在海水中生活,将为我国海港养殖业增添一个新的品种。
非洲鲫鱼是杂食性鱼,以植物性的饵料为主。但幼鱼以食硅藻、单细胞藻和小甲壳类等浮游生物为主;长大后喜食小虾、蚯蚓、小昆虫和腐败的植物,特别贪食丝状的藻类;人工投喂的米糠、饼渣、草渣和粪类等饵料,也很爱吃。
生殖方式特殊,是非洲鲫鱼的另一特点。在临近生育时期,雄鱼在池底用嘴衔泥,做成一个直径三十至四十厘米大的小窝,雌鱼便在窝中产卵,卵产出后,雌鱼将部分鱼卵吞含在口中。卵子受精一般也是在口中进行的。留在雌鱼口内的受精卵,直到孵化成仔鱼的卵黄囊消失后,才离开母体。离母体后的鱼苗随雌鱼集群游动,如遇敌害,雌鱼能再把它们吞入口中加以保护。
非洲鲫鱼的养殖方法简易,要求的条件、技术也不高,一般只需保持它所适宜的水温和投喂适当的饵料就能够养好。养殖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鱼苗、鱼种养殖:非洲鲫鱼的鱼苗、鱼种饲养,无特殊要求,饲养期间主要是施肥和喂饵。一般每亩水面可以放养刚孵化的鱼苗一二万尾,每天施放二百多斤粪肥和每隔十天投放二三百斤青草,经过二十多天的饲养,一般可长到四点五到五厘米。
由于非洲鲫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在食料丰足时,一般不吞食同类的幼鱼,因此,成鱼和鱼苗可以混养在一起。
(2)成鱼养殖:饲养成鱼可分为单养和混养两种。单养非洲鲫鱼,每亩可放养四点五至五厘米长的鱼种一千尾左右。混养,据越南人民的经验,一般放养比例是:鲤鱼20%,鲢鱼20%,鲮鱼10%,非洲鲫鱼50%。
(3)稻田饲养:非洲鲫鱼很适宜在稻田里养殖,因为在稻禾生长季节,田水水温较高,提供的食料也丰富。在稻田和鲤、草鱼混养,每公顷放养量为四千五百至六千尾,饲养四个月,产量可达二百五十至三百八十公斤。我国福建、广东一些地区也做过稻田放养的尝试,但是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非洲鲫鱼是一种热带鱼类,需要的水温比较高,最适宜的水温为摄氏二十六到三十五度,生存最高的临界温度是四十度;水温低至十度时就会死亡。所以,一般水温降到十三到十四度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几年来,通过南方一些有关单位的试验研究,已摸索到一些有效的御寒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从保持和提高水温着手。具体作法有:移到温泉中饲养,利用工厂无毒废热提高水温和加深池水深度并架设风棚。有的地方还采用在池水中投放稻草、甘薯藤和有机肥料等方法,来提高水的温度。(附图片)
非洲鲫鱼


第2版()
专栏:

海底采珊瑚
新华社记者 陆拂为
“我们考察队员,都被红珊瑚迷住了。”不久以前,在海南岛上工作的珊瑚礁地质考察队队长黄金森在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经历时,困难地搓着手说:“我是搞科学的,我找不到足够的词汇,把海底给我的壮丽印象和奇妙的感觉传达给你。”
这个考察队共有九个人,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他们在今年春天,携带帐篷、橡皮艇、潜海设备、摄影机、观测仪器等,到海南岛的西岸、南岸和南海某些岛屿去考察。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海洋中珊瑚礁组织的初次专门性的普查。以后,记者又实地访问了他们考察过的某些珊瑚岛,下面叙述的就是有关珊瑚礁的许多新奇的见闻。
沧海变桑田
考察队员们从海南岛南端的三亚港渡海,到达一个岛屿,发现他们已置身于奇妙的珊瑚世界。这里的渔人,用成块的珊瑚礁,垒成美丽而别致的围墙和住房。有些年青人还挑选出形状像菊花、鹿角或者树枝等等各式各样的珊瑚,堆成一座玲珑可爱的假山。人们不仅用珊瑚来雕琢各种精美的艺术品,还把它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烧制水泥和石灰。
我们所看到的珊瑚体,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珊瑚虫的热带海洋腔肠动物所分泌的石灰质骨架。它的软体缩在骨架内,幼虫从母体上产生出来,就附着在母体上成长,这样,珊瑚虫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在祖先的骨胳上不断增积繁殖,逐渐形成各种形状的石灰质珊瑚丛。岛上的居民告诉考察队员,由于海浪不断地把海岛两侧的珊瑚冲击成碎屑,再随着风浪,堆积到岛的北端,这个岛北部的海滩竟以每年几米的速度向外伸延。考察队员在海南岛崖县鹿回头村工作时,也曾发现一条由贝壳、鱼骨和珊瑚碎屑堆成的白色的连沙堤。他们经过研究以后认为,若干年前,鹿回头村是海南岛外的一个海岛,正是这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珊瑚虫,经过不知多少个世代的努力,终于用它们的躯体把两个海岛连在一起。在海南岛,有不少地方都发生过由于珊瑚群的堆积而造成海岸变迁的现象。在那些珊瑚堆积的地方,经过若干年代以后,也可以生长植物。这或许正是古人所说的“沧海桑田”的一种根据。
考察队员在海南岛西岸某地发现,有的珊瑚礁竟高出海面许多米。珊瑚礁是珊瑚虫死亡后遗下的石灰质骨胳堆成的。但是,珊瑚必须在海水里才能生长。考察队员根据珊瑚礁高出海面这一现象,推断出这里地质有过极大的变动,因此珊瑚礁也成为人们推断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的最有力的证据。
遨游水晶宫
“美人鱼引导我们进水晶宫呢!”当考察队员潜下蔚蓝透明的南海时,那种童年时听过神话所产生的幻想,在他们的脑际出现了。透过玻璃镜,他们看到一群色彩斑斓鲜艳的热带鱼,悠然地摇晃着尾巴;有的好奇地转过身来,瞪眼瞧着用潜海设备武装起来的不速之客……。海底就像童话里描绘的永不雕谢的花园一样,红、黄、蓝、绿、棕、白各种颜色的珊瑚体像许多灿烂的花,奇妙地开放着。
考察队员在海南岛沿岸见到的珊瑚,共有六十多种。为什么珊瑚会有多种多样的形状呢?为了探索珊瑚成长的奥秘,他们潜海观察研究后发现,珊瑚的形态和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靠近海面,海浪冲击力较大的地方,珊瑚虫为了不使自己的石灰质骨胳被打碎,往往集结成圆球、圆饼和拖鞋等形状,紧紧地贴附在岩礁上。考察队员们采集到一整套圆饼形的标本,有的像小圆桌,有的像五分硬币。把它们由大而小地顺序排列在一起,看来煞是有趣。
在离海平面七米左右的海底,考察队员看到的珊瑚种类最多,极为茂盛,形成一片百花齐放的珊瑚平台。它们有的像松树,有的像牡丹,有的像茶杯……。珊瑚平台也是各种海洋生物的乐园。海绵、海藻、苔藓依附在珊瑚表面,像是这个海底花园中的草地和树林;住在珊瑚裂隙和孔洞中的海参、海胆和海星,就像穴居珊瑚丛林中的“居民”;许多热带鱼、龙虾、海蟹等,像鸟儿在天空展翅飞翔一样,自由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潜海员常常拿出经过特别装置可以隔绝海水的摄影机,把这些珍奇的海底景象拍摄下来。
海底险遇
童话里描绘遨游水晶宫的人,会遇到种种魔障和困难,考察队员的亲身经历也是如此。有一天,他们正带着水镜,潜海游泳观察。突然,远处海面上露出几条大鲨鱼的背脊,这个情况给岸上的解放军战士发觉了,他们没有惊动正在考察的科学工作者。立刻架起机枪,封锁海面,如果鲨鱼游近,准备马上开火。可是,那些鲨鱼游到离他们几十米的地方,又掉头回去了。总算避免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在南海边上,人们经常能看到极为壮丽的景象:乳白色菌状的成群水母,像投下的降落伞,像透明的白纱巾,在蔚蓝的大海里随波逐流地飘舞。但它们对在海里工作的考察队员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灾难。水母有软体丝,沾有液汁,考察队员碰到后,皮肤又痒又痛,会长起一片疙瘩。有一次,他们捞起一个水母,在它胃里看到许多没有消化完的小鱼。可是,在海面上观察的考察队员不能因发现水母而停顿工作,他们只好潜入海底逃避,露出一根呼吸管透出海面换气。一个浪头扑来,呼吸管里会灌进海水,这时,他们便闭嘴屏气,用力一喷,把灌进的水喷出海面,在海面上激起几柱水花。
考察队员为了采集标本,经常在海底珊瑚平台上行走,有时珊瑚给压垮了,会跌进海底的“悬崖”。牡蛎、贝壳和珊瑚礁,也会把他们割得遍体鳞伤。这几名考察队员,没有一个不因此负过伤的。但是,最使他们头痛的还是一种黑球状的海胆,海胆身上生有十厘米长的刺,像是陆上的刺猬,它不仅刺人,还能喷毒液。大家叫它“海底地雷”。考察队员们在海底工作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先行侦察,看见海胆后就绕道避开,或者用锤把它击碎,开辟一条安全的通道。有一次,他们在海底看到几个大黑球,以为又是海胆,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群大海参,大家这才转忧为喜,满载而归了。


第2版()
专栏:

马永顺小组的新成就
全国闻名的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采伐小组,十二年来,一贯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保持了先进小组的光荣称号。这个小组在采伐条件差和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今年又提前并超额五百八十五立方米完成了上半年的木材采伐任务。 新华社记者 胡 伟摄
下左:在班前会上,马永顺(右二)同小组工人们在研究当班生产情况,保证按日完成计划
下右:马永顺小组是个使用油锯的机械化采伐小组。他们的生产任务所以完成得好,是和平日重视维护油锯分不开的。这是马永顺(左)向小组油锯手王继国,讲解锉锯的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