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62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像杨柳一样 插在哪里 活在哪里
——程高位“三上三下”建设家乡的事迹
党沛 耀先
陕西石泉县长安公社七里大队的社员都说:党支部书记程高位同志,是一个能上能下、不畏艰难、献身山区建设的好干部。他三上三下建设家乡的事迹,在这一带传为美谈。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共产党员要像杨柳一样,插在哪里活在哪里,党要自己干啥,自己就干啥。”程高位同志,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互助合作运动开始时,他背上行李,走出乡政府,回到家乡七里沟,领导群众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社。当时,他是长水乡的乡长。当他回到七里沟时,群众高兴极了,这个问:“老程,你回来了?”那个说:“回来得好,这下办社可有领头的了。”群众走合作化道路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程高位,他成天活动在辽阔零散的山村里,一户一户地访问群众,一个一个地串联积极分子。不几天,就在七里沟建起了一个二十九户人家的农业社。以后又帮助雷家沟群众办了另一个农业社。由于他办社有经验,1956年被县委调到农村工作部工作。
1957年,党提出上山下乡、建设山区的号召,程高位第二次回到了七里沟,领导社员投入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1958年,公社成立后,他当选为长水管理区党总支书记。以后,党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程高位同志第三次回到了七里沟。这次,社员们虽然像过去一样,热情地欢迎他回来,可是背地里有些社员议论开了:“用时调上去,不用放下来,就和穿袄脱裤子一样。”程高位同志听到这些话,并没有责怪社员,反而觉得这话说对了。他认为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要能上能下,党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
依靠集体战胜困难
1959年夏季,当他第三次回到七里沟时,这里因为天旱等等原因,夏田减产了,社员都吃国家供应的粮食,生产上的困难也很大。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程高位如同土改和办社时一样,同队干部一起,翻山越沟,逐户访问社员,一方面帮助大家安排生活,一方面分析减产原因,讨论怎样战胜困难?依靠谁来战胜困难?在他的领导下,七里沟的社员们展开了一场大讨论,通过讨论、算账,以及深入宣传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终于使社员们坚定了依靠集体克服困难的信心。为了争取多种些粮食,这年秋天,程高位带领一百多名社员上山开荒,他苦干实干,有力地鼓舞了社员的干劲,半个多月就开荒一百多亩。队里籽种不够,他又领着社员到三十里外去挑籽种。这一年光扩种一项,就增产了三万多斤粮食。他还领导全队社员,运用集体力量,改造了不少瘠薄山地,在林区实行了林粮间作,起了很大作用。七里沟有许多缓坡地,原来石头很多,土质瘠薄。他同干部、社员商量,划区包工,利用春冬两季农闲空隙,新修梯田三百多亩,比原来增产一倍以上;在一千二百亩林区,有五百亩实行了林粮间作。社员高兴地说:“我们增产的粮食,是老程领导大家,从石头窝里掏出来的”。
摸到山区增产的道路
对穷山恶水多年的斗争,使程高位摸索出山区增产粮食的道路。根据当地群众的实践,凡是在天旱的情况下,深山比浅山产量大,阴坡比阳坡收得多;早苕、早玉米比晚种的收得多;实行林粮间作比浅山无林地单种粮食收得多。去年,这里天旱,大队因地制宜地增种了早玉米,扩大了林粮间作面积,结果获得了好收成。
在近几年对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他特别注意贯彻以林促粮和以牧促粮的增产方针。全大队从1959年到现在,共开荒地三百多亩,实行林粮间作的土地达八百多亩。开荒增种、林粮间作,需要大量的肥料,他又亲自抓养猪事业。一次,程高位来到第二生产队陆重荣家,发现这里的两条猪,一条肥、一条瘦,经过详细了解,原来瘦的是公养猪,肥的是私养猪。为什么公养猪瘦呢?社员说:“饲料不够猪吃,喂肥喂瘦都是六十分工。”程高位从这里发现养猪记工报酬不合理,影响了社员的积极性,他建议队委会进行讨论,改变原来公私合养猪按头记工分的做法,实行了按斤记工分、超定额奖励的办法。另外,还按社员养猪多少,每头拨了二分生荒地,作为增种饲料用,这样就调动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现在,全队每户平均二头猪,光社员给队里公养的就有一百五十多头。猪多肥多,队里逐年扩大了施肥面积,在1960年和1961年连续干旱的情况下,七里大队连年增产,超额完成交售粮食任务,去年多卖余粮二万六千多斤,队内还存储备粮五千多斤。
(原载《陕西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四川武胜县白庙公社一大队第七生产队的社员进行田间管理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2版()
专栏:来信

种子最好由生产队贮藏
对“喜看‘龙桥种’”一文提点意见
读了《人民日报》6月11日二版刊载的《喜看‘龙桥种’》一文,颇有启发。龙桥大队干部重视种子精选工作,干部和社员养成选种的习惯,初步形成了一套选种制度,这些都是好的。
但是,我认为目前以大队为单位集中贮藏和保管种子是不适当的(个别大队这项工作做得好,又当别论)。这样说,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生产队既为基本核算单位,主要的生产资料应归生产队所有或使用;种子是生产资料之一,归生产队所有,应由生产队自己贮存、保管、检验和使用,这样也才符合以生产队为单位“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调济”的种子工作方针。
第二,生产队种植作物多种多样,各个队对品种的需要也不尽相同。目前,大队人手不多,又缺乏仓贮设施,因此不宜强求集中贮存。像龙桥大队八个生产队的小麦、油菜种子集中在两间瓦房仓库里,由一人保管,在贮藏、检验、翻晒、出库、预借等过程中,很难避免不混杂。这篇报道从侧面也反映出这一点。
第三,生产队保管种子省工省事。由大队集中保管种子,发现种子发热,要通知存种生产队去翻晒,这中间难免没有耽误。
第四,生产队自己选留、保管种子,能鼓舞干部和社员选种的积极性,对生产有利。例如,我们河南郏[jiá]县赵庄公社小李庄大队的五个生产队,在1958年以前保存的小麦品种,有二芒麦、和尚头、三月黄、小籽白等,籽粒纯净整齐,种植时候可以合理搭配;1958年以后,由于集中到大队统一管理,品种减少了,质量降低了。去年种麦时,这个大队采用的碧蚂一号占小麦播种面积90%以上,和尚头占10%左右。这两个品种也都混杂相当严重,社员很有意见。
根据以上情况,我认为种子的选留、保管、使用,最好由生产队负责。
河南许昌 马福禄 马骅骝


第2版()
专栏:

南京小五金行业找到增产好办法
据新华社南京7日电 南京市小五金行业补充技术设备方面的缺门,使许多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成本降低,并为增加花色品种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京市小五金行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越来越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铝制杂件和其它一些五金产品生产需要的抛光、电镀等表面处理设备,原来就不足,现在更不敷需要。为小五金生产改制和轧制钢材用的设备,在南京市手工业部门中还是缺门。增加产品花色品种需用的模具,从前主要是委托上海、天津等城市给加工,流转环节多,运输费用高,影响产品成本,有时供应也不及时。
南京市手工业部门从多方面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市领导部门统一安排下,重工业系统把一部分不用的设备,调给了手工业部门。手工业部门还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组织生产单位把原来分散的设备,相互调济,配套使用。
经过这一番调整工作,南京市小五金行业从原料材料的延压变型到产品表面处理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设备,已初步配套齐全。在金属材料的延压变型方面,已能把大型的钢坯和钢材轧制成生产小五金产品用的多种材料。过去比较薄弱的表面处理能力,现在已经可以同加工制造能力相适应。在模具制造方面,一般锻模、拉模、冲模,都可以设计制造了。
技术设备配套后,许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了。经过抛光的铝制杂件,光滑发亮,质量显著提高。暖壶、发夹、自行车零件、铁木结构的家具经电镀后,既美观,又能防锈防腐蚀,延长使用寿命。利民五金厂生产的煤锹,去年年底开始用本市轧制的薄钢板材料后,运输费用减少,薄板利用率提高,每把煤锹的成本比过去降低一成到二成。技术设备的配套,也为增加新产品创造了条件。今年以来,有四家工厂利用本市轧制的有缝钢管制造了几千张铁床、凉床、躺椅、方桌等新产品供应市场。


第2版()
专栏:来信

因人派活要和培养青年相结合
因人派活,量才使用,发挥每个社员的专长,这是生产队领导生产的一条重要经验。
但是,有些生产队只注意因人派活,量才使用这一方面,忽视了对青年社员的培养和锻炼,使得一些青年长期没有机会学习技术性较强的农活。比如,栽插秧苗是水稻产区的主要农活之一,以往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和少年就下田学栽秧;但近几年,有些十八、九岁的青年,还没有下田干过这项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据我所知,是生产队单纯强调因人派活,没有从长远着想,有计划地培养年青一代去学习技术活。又如,泡种催芽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但目前一般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年人担任,很少见到青年人能够胜任这项农活的。
许多老农对这个问题十分焦虑。他们说:“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老一辈去世了,有些技术性的农活就没有人会做了。”老农的这个意见是很有道理的,应当引起重视。
根据一些生产队的经验,要做到因人派活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一般可以采用三个办法:第一,生产队在分派农活时,除了根据各人的体力强弱、技术高低因人派活以外,要尽量安排一些青年参加他们暂时还不会做或不熟悉的农活。第二,青年学习技术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和老农安插在一起,边做边学;一是单独组织在一块田里,由有经验的老农带领,边教边学。对于技术性很强的农活(如泡种催芽),就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并给老农合理报酬。第三,青年学做技术活的工分报酬,不低于他们做一般农活的报酬,以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技术活。
安徽省当涂县 张祖铎


第2版()
专栏:

各地读者致函本报
介绍防治蚂蟥经验
4月16日本报二版读者来信专栏发表了《研究防治蚂蟥的办法》以后,陆续收到十七个省(区)、市读者来信三十六封,介绍当地防治蚂蟥的办法。现在把他们介绍的一些办法分述于后:
编者
用烟梗等物浸水毒杀
成都张良寿、黑龙江王昌贤等八位同志介绍用烟梗、烟蔸浸水除治蚂蟥的方法。具体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烟梗、烟蔸浸出的水倒在有蚂蟥的稻田里;另一种是直接把烟梗、烟蔸浸在水田里。黄大陆同志在信中说,他们连队就是用这种办法消灭了二十亩田里的蚂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回答本报询问的信件中也说,他们曾在外国文献中见过用尼古丁治蚂蟥的记载。
有几位读者提出类似的办法,但使用的浸泡物不是烟梗、烟蔸,而是辣椒秆、茄子秆、棉花秆、乌桕叶、芝麻叶和桐枯。
西安市姚妙松等同志有用烟袋油治蚂蟥的经验。具体做法是:在下水劳动以前,把烟袋锅(烟斗)、烟袋杆里的烟油弄出些涂在腿脚上,蚂蟥就不敢接近了。
用动物血诱捕
读者张福康等同志介绍,可以用丝瓜络(即成熟后去掉皮的丝瓜瓤)浸血诱捕蚂蟥。办法是:先把丝瓜络浸在被屠宰的牲畜流下的鲜血中,等浸透以后,放在水田的一角,晚上放下,早晨取出,每次都能诱捕到大量蚂蟥。湖南宁远县农业局杨泽皇同志在信中说,他们那里的老农,用草鞋浸动物血放在田里捕捉蚂蟥的效果很好,一只带血的草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田里用几次。
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沈善琨同志,提出这样一个诱捕蚂蟥的办法:用竹筒钻许多缝孔(缝孔的大小与所要捕捉的蚂蟥身体相称,不要太大),在竹筒内放入一些动物血(如猪血、牛血等),然后把竹筒放在蚂蟥多的水田里去诱捕。它们从缝孔钻进去吃饱以后,就可聚而歼之。他解释说,蚂蟥体内有发达的胃盲囊,这是它们贮装血液的消化器,当胃盲囊装满了食物以后,具有弹性的蚂蟥的身体也就跟着饱胀起来,再不能从竹筒里逃出去了。
用化学药物防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包建中同志来信说,据文献记述:杀虫剂“敌百虫”防治蚂蟥有效。有人试验,在一亩浸水一寸深的水田中,施入“敌百虫”液六毫升,二十小时后检查,有二千一百五十四条中毒和死亡的蚂蟥。施药方法是:将六毫升“敌百虫”液加水稀释,然后沿田的四周将药均匀地倒入田水中。“敌百虫”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胃毒杀虫剂,对人畜的毒害比六六六等低一些。据试验,在水深一寸的一亩水田中施入“敌百虫”液六毫升(假如一亩地水深二寸就应施十二毫升药才有效),鱼、蛙、蝌蚪、鳝鱼都不会发生中毒现象。有的读者还提出硫酸铜也可以毒死蚂蟥。具体办法是:把硫酸铜用布包裹放在田水进口处,每亩用六到八两,毒杀效果在80%左右。
有些读者说,用药物涂抹人体着水部分,也能驱避蚂蟥。用的药物有驱蚊油(西药房出售)、樟脑凡士林合剂、清凉油等。


第2版()
专栏:

马矿长教子
新华社记者 顾铁风 纪敏 张世安
清晨三点多钟,天还没有亮,马守亭一觉醒来,听见妈妈在外屋自言自语地说:“瓦斯炉坏了,怎么煮饭?”马守亭一看离下井时间只剩半个多小时了,急忙穿衣起床,焦急得直转,爸爸马振清也被他们吵醒,起来检查一下瓦斯炉,对儿子说:“别等了,带上点饭就去上班吧。”马守亭夹着两个冷馒头,飞快地跑出门去。
马守亭是在去年9月开始进矿工作的。从小在矿区长大的马守亭,幼年时就喜欢听父亲讲煤矿的故事,爱到矿上去玩。下雨天,他穿着父亲的矿工胶鞋上学,在小朋友面前神气活现地说他是一个小矿工。在初中念书时,他曾听过全国著名先进生产者、父亲矿里的矿工叔叔庞观祥的报告,画报上先进矿工的照片,也吸引着他。马守亭羡慕煤矿事业,去年夏天初中毕业了,他就志愿要当矿工。
马振清现在是老虎台矿副矿长,今年五十六岁,十八岁就从山东聊城县逃荒来到老虎台当了矿工。他在这个煤矿经历了旧社会的无数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与煤矿产生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听说儿子要当矿工,他很高兴,亲自送他心爱的儿子到矿上登记,鼓励他当个采煤矿工继承父业。那时候有个采区副区长,建议马振清调他的儿子在井上当运料工。马振清拒绝了,他说:“让青年人在井下第一线锻炼有出息”。马守亭知道自己当上了采煤矿工,乐得笑逐颜开。起初,母亲还有点怕儿子吃苦、受累。马振清就对老伴说:“别老脑筋,现在跟过去不同了。”
马守亭刚下井的时候,跟他在一起的人并不知道他就是马振清的儿子。后来知道了,有人就说,“矿长的儿子不干别的,怎么也来采煤呢!”马守亭当采煤工,本来满心高兴,听到这种议论就不自在,加上刚下井干重活腰酸腿痛、满脸乌黑,几天的工夫就泄了劲。他心里盘算求父亲调他到机电车间开机器去;或者安插他到科室当办事员。反复想了好几天,一直不敢对父亲讲。一天,马守亭下班回家,趁父亲还没有回家的时候,偷偷地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有点同情他。
马振清听老伴一说,气得满脸通红。当天晚上,就把儿子拉到身边说了一顿。他说:“我在旧社会里,下井采煤二十几年,那时候矿上管事的谁拿矿工当人待,当个矿工天天担惊受怕,真是:下井好比下地狱,矿井活像鬼门关。如今国家对矿工照顾得无微不至,下井采煤有啥不好的。矿长的儿子要带头干活,可别带头闹情绪给我丢脸!”
马守亭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听得出了神。他知道父亲过去当矿工吃过很多苦,在解放后才翻了身,被提拔当班长、区长和副矿长。他感到很惭愧,最后他低声向父亲表示决心说:“爸,我决不给你丢脸,好好干下去!”
到班里不久,马守亭每天跟在老矿工后面转,攉煤、背炮泥、扛坑木,什么他都干,可是都是些力气活。“难道采煤没有技术吗?”马守亭脑子里出现了个新问题。有一天晚上,下班时间过了一个多钟头,马守亭才回家。马振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放炮崩断了溜子,耽误了时间。马振清一听就说这是因为底眼位置打得太低的缘故。马振清告诉他,打眼要看煤层,高的地方打“三星眼”、低的地方打“五花眼”;煤质硬要打斜角眼,煤质软则打直角眼,稍有偏差,炮就崩不响,或者会崩塌棚子、崩断溜子……打眼、放炮、架棚子的采煤技术很复杂哩!你们有文化学得快,也得三年二年。
父亲的一席话,引起了马守亭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下井,他就仔细地观察老工人的动作。老打眼工董忠斌带领两个新打眼工在煤壁上认真比量。他们左比划,右比划,一丝不苟,似乎打眼的技术深奥莫测。他又抬头看那边七级工樊兆山架的棚子,整齐结实,上下成一条直线;这边四级工李家美架的棚子却裂开大缝,歪歪扭扭。这两个人的技术一高一低竟这样显眼。这些都给了他很大启发。有一次,采煤组长叫马守亭跟老矿工樊兆山去运坑木,走到低矮的巷道里,坑木扛在肩上走不过去了。马守亭学着樊兆山的样子,把坑木放下,躺在底板上用力推坑木。推了半天,坑木却不向前移动。他正在发愁,樊兆山过来了,教他找一根小圆木,横垫在坑木下面,这样坑木活动了,轻轻一推坑木就滑出去很远。马守亭高兴地叫喊:“樊师傅,这个窍门真解决问题。”樊兆山说:“这哪算窍门,运坑木大家都这样干的,采煤的活计可学的东西多着哩!”马守亭经过了这几次事,真真感到采煤并不那样简单,因此下定决心要向老工人学习技术。
马守亭本来有“九年书算不算白念”的想法。马守亭的父亲曾对他作过意味深长的回答:“老矿工十之八九不识字,痛苦一辈子。你们念书识字,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处处方便,书是不会白念的!”起初马守亭并不完全相信。不久以后,在班前会上,老矿工张守忠递过来一张空白请假条,马守亭代他填写后立刻送还他。又一次,张守忠跟着马守亭看墙上贴的布告,马守亭刚要走开,张守忠回过头问他:“布告讲啥?”马守亭如实地告诉了他。过去班里开讨论会,做会议记录是老矿工头痛的事情,现在开啥会,都推马守亭当会议记录。学习安全规程和采煤技术,马守亭也常拿出本本写笔记,比不识字的老矿工记得牢、学得快。经过这许多小事情,使马守亭心头疑团完全消失了。
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马守亭的种种思想疑虑渐渐消失了。现在,他安下心,扎下根,每天跟老矿工在采煤第一线并肩作战,迅速成长。他向共青团总支书记王世绵表示决心说:“我一定像父亲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煤矿事业!”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内蒙古举办文艺评奖
内蒙古最近举办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文艺评奖,有三十九个蒙文或汉文剧本、五十一首蒙文或汉文歌曲获得了奖励。得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在戏剧方面得奖的,有以蒙古民族革命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鄂尔多斯风暴”和京剧“巴林怒火”等。“鄂尔多斯风暴”,是蒙古族业余作者云照光的作品。得奖的还有反映民族团结和草原建设的话剧“草原赞歌”,以反抗封建婚姻为主题的蒙文歌剧“达那巴拉”和二人台喜剧“卖碗”等。
得奖的歌曲,有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作词、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作曲的电影“草原晨曲”主题歌“草原晨曲”,对唱“小青马”,齐唱“像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抒情独唱“大青山”,蒙文歌曲“有这么个好姑娘”和“公社的挤奶员”等。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青海收集整理传统曲词
青海省文化部门最近对青海地方传统曲词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工作。目前已收集到四百八十多个曲目。
这些传统曲目,有歌颂英雄人物的,如“杨家将”、“林冲买刀”;有讽刺、嘲笑封建地主阶级的,如“刻财鬼”;有描绘劳动人民生活的,如“傻娃卖布”等。
青海地方曲艺,一般都以坐唱形式为主。一个艺人,拿着一个三弦或“月儿”(五寸磁碟,作打击乐器),就能到处演唱。常见的曲艺形式有“平弦”“贤孝”“越弦”等十来种。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山西举办书法篆刻展览
山西省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最近在太原举行,吸引了许多书法篆刻爱好者。这次展出书法作品两百多件,篆、隶、真、草,钟、王、颜、柳,各有千秋。篆刻作品也有三百多方。
八十六高龄的著名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柯璜,在会上展出了他的行书和草书。九十六岁老人金应豫的草书,年逾古稀的王葵经的楷书,笔力苍劲,也得到观众的赞赏。七十七岁的老画师贾敬之,还在尺幅上写下“离骚”“九歌”等七千多字的蝇头行楷。展出的篆刻作品,也非常引人注目。篆刻名家和观众认为,原石民治印,老而弥坚;王绍尊篆刻是齐白石派的正宗。许多青年人的作品,也堪称“后起之秀”。


第2版()
专栏:

苏联国家青年男女排球队在京首战报捷
客队男女队分别以三比一战胜北京青年男女排球队
新华社7日讯 苏联国家青年男、女排球队今晚在北京体育馆同北京青年男、女排球队举行访华首次友谊比赛,结果客队男、女队都以3比1获胜。
女子队的比赛双方激战了一个半钟头才分胜负。四局中,只有主队获胜的第二局,双方得分相差比较悬殊,是15比8,其余三局双方得分都很接近。第一局是15比13、第三局是15比12、第四局是17比15。
最激烈的比赛出现在第四局,双方曾打成九次平局。而当打成最后一次平局——十五平以后,主队由于一次接球没过网、一次被对方身材最高的队员沃洛舒克(九号)扣中,才以两分之差失利。
在这场激战中,客队表现了强有力的扣球技巧和很好的防守技术。身体健壮的雷斯卡里(五号)和队长布尔达科娃(七号)的表演最为突出。雷斯卡里在关键的时刻经常重扣成功,为客队赢得主动。布尔达科娃也常常在双方激烈的争夺中机智地轻吊球使对方措手莫及。主队今晚顽强奋战的精神不时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身材高大的队员韩翠青(十五号)和徐之平(二号)的猛烈的扣球技巧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男子队的比赛双方激战了一小时二十分钟,到十一点一刻才结束战斗。客队以15比17先输一局以后,却以15比10、15比6和15比8的优势连赢三局而取得了最后胜利。
客队在比赛中以快速而猛烈的攻势赢得了主动。身高一米九十七的西比利亚科夫(八号)的“超手”扣球不仅力量重,而且因为击球点高,所以常常使主队的拦网失去作用。客队队长拉布茨斯(七号)也是最有威胁力的攻击手之一。他经常同其他队员密切配合打出突然性的“快球”,使对方处于被动。
主队今晚在第一局攻守技术发挥得比较好,但以后三局由于托球太高,致使进攻的速度减慢,使对方有机会判断清楚攻球路线而严加防守,因而多次重扣球都被对方拦网挡回反而失分。
苏联国家青年男、女排球队明晚还将在北京同中国青年男、女排球队举行友谊比赛。(附图片)
苏联青年女子排球队同北京青年女子排球队比赛时的一个镜头
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摄


第2版()
专栏:

上海市交通运输局九零三车队驾驶员张根福和他领导的小队,从去年1月到今年4月,为啤酒厂运输了一千一百多万瓶啤酒,没有破碎一瓶。这是张根福小队工人在啤酒厂装运啤酒
新华社记者 霍生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