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市场
雄俊
当人们踏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市场时,可以看到进进出出的人都是急匆匆的,有的神色慌乱,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因为交易偶尔得手而惊喜若狂。如果走进股票经纪人的办公室,那里的情况还要紧张:办公台上密布着电话机,铃声不绝于耳;工作人员有时忙得要同时听两个电话,而且手里还在不断记录。很多人都是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上的股票行市,行市的上涨和下落十分叩人心弦。因为在这里进行交易的人,都各怀鬼胎,想在行市的起落中捞些好处。至于局外人难以进入的交易大厅,情况就更复杂了:在各交易台上,人们来回地转着,有的人叫喊,有的人吹口哨,再加电报打字机和电话铃的声音混杂在一起,真是使人头昏眼花。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这种乱哄哄的股票市场,竟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批准的合法的投机场所。从这里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同时,在幕后操纵的巨头也不知发了多少横财。股票交易既然有如此大的风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它趋之若狂呢?据说,做股票买卖比经营其它工商业来得“灵活”,一吞一吐都可以获利。如果经营一般工商业,订货要定钱,躉[dǔn]存货物也要钱,资金小的人就没有这些条件。另外,大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年年都有盈余,于是,它们的股票人人看好,大家都乐于买进。一些金融巨头们也可以从市场上捞到很大的油水。这一切就使资本主义国家股票市场大为“繁荣”。
说到股票市场,当然要谈起股份公司。这二者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一个新企业,往往是以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以这种方式经营的企业就叫股份公司。股票就是证明加入以股份公司方式来经营的企业的证件,持票人有领取企业红利的权利。大资本家则依靠掌握大量股票来控制工厂或企业。股票持有人可以是私人或组织。由于私人可以持有股票,而且战后资本主义企业吸收了大量小股,于是,一批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就大肆宣传“人民资本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资本民主化”“经理革命”、“收入革命”、“垄断削弱”等等论调,也跟着大批出笼。事实上,在资本分散的条件下,通常只要掌握25%—30%的股票,即可控制一个股份公司,有时甚至可以更少些。小股东除了能分到一些红利之外,什么也没有,根本谈不到过问公司事务,更不要说去利用凑集起来的资金了。相反,财政寡头却可利用小股东交来的资金,使资本更集中,然后加以运用,使自己更有力量兴风作浪。
在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公司只要具有相当规模,就可以申请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比如,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就规定,一家公司除了一切开支和纳税外,必须每年净赚一百万美元以上,财产以普通股票计不得少于八百万美元等等。股票上市后,它的行市和票面价值并无多大联系。比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每股票面价值是一又三分之二美元,但是在市场上,1959年大约是上下于45—587/8美元之间。一般来说,股票行市除了同实际未付的红利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同人们预料可以取得的红利有关。当然红利又同公司以后将取得的利润有关。所以,总的来说,行市反映了这一公司或这一公司所属的整个部门,以及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
但是,我们知道,股票行市常常是瞬息万变,有时上涨,有时下落,这似乎又很难以红利和利润的多少来解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在一定时间中,股票的供求变化对行市起了作用。比如发生了经济危机或政治上有了动荡时,原股票持有者大为惊慌,纷纷抛出,这时候供过于求,行市当然会急剧下降,大批实力较差的股票持有人就会遭到破产。
一般来说,股票行市由于哄抬而远远超出了红利和利润的增长。美国“杜邦公司”的股票行市1950年平均是73美元,1961年上涨为202美元,几乎增长到三倍。至于每股利润则只从1950年的6.59增至1961年的8.25,大约扩大了25%;红利则从5.35升为6.75,大约上升了26%。行市高的时候还有人买进,则是受了垄断组织扩军备战的影响。
金融巨头从股票市场榨取额外利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其中有不少是杀人不见血的。以利用“发起人股份”名义来获取大量的最初发行的股票为例,美国西岸输送公司(一个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发起人,以每股五分钱的价格买进了六十二万五千股,以后却以每股五美元的价格向公众销售。另外有一家李顿工业公司(电子装备和测算机公司)的总经理陶尔登,在七八年前所取得的股票每股价格是一角,而现在每股行市已达八十美元。散布谣言使人上钩,也是普遍采用的方法。战后无线电、电子、化学等部门中,出现了许多新企业,多数获利很大。垄断组织往往就利用人们想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的心理来造谣。例如,美国的拉依翁耐尔公司(机器制造)股票的行市有一次突然上升,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据说是战后有一个著名的德国火箭专家万尔涅尔·冯·勃朗,从德国逃到了美国,进了这家公司。因此,这家公司在制造这种武器方面,就“大有前途”。等到以后弄清楚这件事情完全是虚构的时候,大户股票已高价抛出,盲目购进的小户却蒙受损失。
在股票市场上最普遍采用的榨取利润的方法,是“买空卖空”。所谓“买空”,就是预料行市将上涨时而进行的一种投机活动:买进时,仅缴存少数“保证金”作为保证,并不收进实物,希图到期前,能以较高价格“转卖”,从而取得先买贱、后卖贵之间的差额利益。“卖空”是预料行市将下跌,即先以高价卖出后,再以低价买回。这二者都没有实物和贷款过手,专凭买卖间差价来结算。在资本主义股票市场上,“买空”(以先买进为基础)又称为“多头”,“卖空”称为“空头”。
总的说来,证券交易所的黑幕是层出不穷的。大公司靠发行股票,开新股,专利等办法,年年获得优厚利润。这实际上是大资本榨取小股资金的一种办法。再加上金融巨头在幕后操纵投机,“买空”“卖空”,兴风作浪,小股经营的人在一涨一落之间,往往陷于破产,而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股票市场就这样以最露骨的方式,表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腐朽。(附图片)
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行情今年(3月至6月)下降趋势图


第4版()
专栏:

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它成立于1862年7月1日,到今年7月1日,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列宁图书馆的前身为鲁勉采夫图书馆,属于莫斯科鲁勉采夫公共博物院。它成立时藏书只有十万多册,工作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经费,藏书的补充主要是靠募捐。
但是,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它就以空前的速度开始发展。1924年藏书骤增至二百三十万册,读者人数比1913年几乎增加一倍,达到三百二十四万六千人。1924年鲁勉采夫图书馆改名为“俄罗斯列宁图书馆”。1925年2月6日,又改名为“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1930年,列宁图书馆开始建筑规模宏大的新馆。在战后五年计划的年代内,这座富丽堂皇的大厦落成了。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列宁图书馆的部分藏书曾被迁移到后方。但是,有关书籍的补充、编目和分类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1942年开设了儿童阅览室;1943年开辟了第二科学阅览室;1945年开辟了第三科学阅览室。1945年的阅览者总数超过了战前水平。由于在工作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在纪念改为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二十周年时(1945年),荣获了列宁勋章。
战后,随着苏联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列宁图书馆的业务也越加扩大了。截至目前为止,藏书已达二千二百万册,书架可延长二百六十公里。它保存着一套俄国各个革命组织在国外和国内印刷的出版物,其中包括列宁主编的《火星报》全份,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最早的俄文译本。还保存着苏联科学院二百年来的汇刊。善本部收藏有十六世纪中叶以前莫斯科出版的印刷书籍。写本部保存着几乎所有俄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手稿。
对读者的服务工作是通过馆内十个阅览室和外借处进行的。每天平均有六千三百个读者来馆阅读;出借书籍三万二千五百册;外借书籍一千二百多册;给读者解答问题三百八十件。来馆的读者包括苏联各阶层人士。许多著名学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门德列耶夫等都曾在这里做过研究工作。1893—1897年,列宁也曾在馆里的阅览室中做过研究工作。读者除了能利用列宁图书馆自己的藏书以外,还可以借到与该馆有互借关系的世界大图书馆的藏书。列宁图书馆目前与四千三百个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其中有一百四十六个是外国图书馆。
列宁图书馆与世界上七十二个国家的二千一百个单位建立了图书交换关系,仅去年一年就收到了国外书刊四十三万五千册。 (哲民)(附图片)
图为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的目录柜


第4版()
专栏:

世界天气反常问题
林之光
本报最近刊登了世界部分地区天气反常的消息后,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许多读者来信,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为此,我们特刊登下面这篇文章。
天气反常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范畴。除了温度和雨量的变化外,出现特大或特别持久的冰雹、强烈的尘暴、特别提早或延迟的霜冻以及持久的干旱等,都可称为反常天气。对全世界来说,个别地区出现这类或那类的反常天气,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应该说是正常的。如果全世界的天气都是“循规蹈矩”,那么,和全世界大部地区都出现反常天气一样,这种“循规蹈矩”也是反常的。因此,由于根据的情况不同,“反常”的含义就不一样。
很多科学家都从太阳活动来寻找天气反常的答案。
因为太阳热量是地面天气变化的能源,所以,有些科学家首先从考察太阳常数(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大气上界处每平方厘米面积上一分钟内所得到的热量,大约等于二卡)的变化入手。可是,考察结果发现它的数值变化很小(有人甚至认为小于1%),不能说明对天气反常有什么影响。
科学家们以后经过不断的观测和研究,才发现太阳活动的物理过程和地球上高层大气的物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太阳活动剧烈的时候,地球上高层大气中看不见的微粒流和紫外辐射强度,可以几十倍或几百倍地增长,而微粒流的增长,可以引起电离层和地磁场的扰乱,同时激发高空带电的离子,从而引起极光,以及紫外辐射的增强,可以使高层大气突然剧烈增温等。
近十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太阳活动对地面逐日气象状况的影响问题上,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大量的计算都说明:在太阳活动剧烈的时候(例如黑子数增多、色球层爆发等),即所谓关键日前后,地面气压场会出现显著的变动。有些研究还认为,色球层爆发后,欧洲的雨日一般有增加。还有人利用日冕的两条线谱作为太阳活动的指标,也得出了太阳活动与美国中西部地区先热后冷的气温变化和雨水的多少,有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地面天气主要是由大气环流——空气大规模的比较持久的流动所决定,气象学家就进一步研究了太阳的活动对于低层大气环流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在太阳活动比较宁静的年份里,地面上一般是以纬向(东西向)环流为主,而在这种环流的控制下,气候基本是正常的,天气也比较稳定。在太阳的活动较强的时候,往往是南北运动的经向环流比较活跃。
如果我们观察太阳黑子数的逐年变化曲线,就会发现,它每隔十一年左右,便出现一个极高值,而且近百年来,这个极高值是一次比一次高。比如,1947年的极高值超过了当时所有的黑子预报数字,从而打破了一百八十年的纪录。1957年至1958年的极高值黑子数,则比1947年更多,创造了有观测以来(二百多年)的最高峰。在极高值附近,即在太阳的活动比较强烈的年份里,世界上都可能出现天气反常的现象。因为这时候由于南北方向运动的经向环流占优势,热带和极地空气的交换必然很频繁而且很强烈,于是,暖空气就常常跑到遥远的北方而出现奇暖,冷空气则旅行到了极南的领域而发生严寒。同时,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很容易出现雪暴、大风和暴雨,以致酿成洪涝灾害。今年6月初法国的里尔、巴黎和巴西的圣保罗出现的反常低温,就是因为受到猛烈冷空气侵袭的缘故;土耳其和印度出现的酷热,则与强大暖空气的北上有关。
但是,应该指出,天气的实际情况常常是很复杂的。经向环流并非绝对是灾害的伴侣,而纬向环流也不一定是风调雨顺的赐予者。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这里是可以适用的。应该说,在两种环流协调地交替出现,而以纬向环流为主的均势时期中,天气才是比较正常的。因为适当的经向环流可以调节南北温度,并使雨水得以均匀分配。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纬向环流长期控制下的我国中南地区,也会发生持续的干旱。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大气的问题,特别是它通过怎样的方式从高层大气来影响地面天气,即所谓“机制”问题是很复杂的,虽然这方面已经有几种假说,但还很不成熟。甚至还有个别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和地面天气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有些科学家则认为这类研究的论据还不够充分。这些情况说明,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只不过处于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在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我们不应该把地球上的反常天气的出现,全都归之于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第4版()
专栏:

掸邦纪行
解力夫
掸[shàn]邦位于缅甸东部,与中国、老挝、泰国接壤,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这里是一个高原,平均海拔九百多米,居住着一百九十多万掸、巴奥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以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和物产丰富著称。最近记者到这个地区作了一次旅行。在整个旅途中,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和盛开的花朵。整个掸邦好像一个美丽的花园。
掸邦首府——东枝
东枝地处一个拔海四千七百米的高山顶上,拥有五六万人口。市区马路宽阔,非常幽静。街两边是一幢幢小巧玲珑的楼房和别墅式的平房。雪白的墙上嵌着一扇一扇绿色的百叶窗,衬托得非常美丽。这里的气候很像昆明,也是“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东枝有许多好玩的地方。一座云树苍郁幽美的东枝山,静静地躺在市区的东边,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屏障。
东枝的花在缅甸颇有名气,品种很多。有一种花,树高数丈,开花极盛,红艳如桃杏,当地人叫它为“悟花”。在东枝迎宾馆中,有一种白花,形态和塔上的风铃一样,人们管它叫“玉铃花”。市区四郊还有一种特别醒目的结着长约尺许的像豆荚似的乔木树,初春盛开桃花似的花,成簇的沾满了枝干,遥遥望去,很像樱花。这种花只能看到花朵,看不到叶子,是此地特产。
在东枝的街头,可以看到掸邦的少数民族。除掸族外,少数民族的人口以东杜族最多,全掸邦约有十五万人。东杜族有它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拜物教。另外有钦族、崩龙、拉祜和傈僳等族。这里的崩龙族与南山的崩龙族不同,他们喜欢穿红绒衣服,所以也称为红崩龙。
茵莱湖风光
东枝西南面十九英里处有个风光秀丽的茵莱湖。湖长十四英里,宽七英里半,湖面宽广,湖中渔船往来如梭。
湖上有三十多个村庄,有水上街市。街上店家开着门窗招揽顾客。许多载着蔬菜瓜果的小船,成行结队地摆成水上的摊子。湖上的村落,绝大部分是建立在浮岛上面。浮岛是水中的腐草和浮土结成的浮在水面上的岛子。岛上可种蔬菜,也可建筑房屋。岛的四周固定在树立于水中的竹篙上,以防顺水漂流。浮岛之间架设竹桥或摇小船互通往来。湖上的渔民用腿划船,船行如飞,很像我国绍兴用脚划的乌蓬船一样。湖上的茵莱族居民,除了捕鱼外,还纺纱织布。这里产的丝织纱笼(裙子式的衣服),以图案好,质量佳著称,行销全缅。
富饶之邦
掸邦土地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都适于农作物生长。这里到处是松林、柚木,到处有可开垦的荒地,只要把地一翻,撒上种子,就保证有个好收成。适于这里生长的农作物的品种很多。在缅中和缅南不能生长的植物,在这里也能茁壮生长。掸邦的草原适于畜牧业的发展。
掸邦的矿产资源更丰富,有人说,掸邦所有的山里都有“宝”。现在经过初步勘察,已发现铜矿、锡矿和其它稀有金属。北掸邦的南渡矿场有较重要的经济意义,缅甸的铅、银、锌、铜等矿产几乎都出产于此。东枝附近藏量数亿吨的一个大铁矿,已经开始开采。如果这些富饶的资源,能充分地发掘开采,对建设缅甸联邦和改善掸邦人民生活将大有好处。


第4版()
专栏:博物志

巴西茶
唯真
巴西不但盛产咖啡,也盛产一种大茶树,叫做“玛蒂”(mate)。玛蒂是印第安名字,早在葡萄牙殖民者把咖啡和亚洲茶树带来巴西之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饮用“玛蒂”。所以,它也被称为“印第安茶”。又因为目前它绝大部分产在巴西,所以又称为“巴西茶”。
“玛蒂”树比一般茶树高大,最高的可达十二米以上。叶呈椭圆形,比普通茶叶长一至二倍,可以生泡,也可以制干后泡。根据制法不同,有红茶、绿茶之分。
每年一二月份——南半球盛夏时节,是收获“玛蒂”叶的好季节,这时候玛蒂的叶子不嫩也不老,茶农把茶树连枝砍下后,放在木烟上熏,或者把茶叶连枝放在窖内,引入浓烟熏焖,然后把它晾干或晒干。干叶放在碾子上碾碎之后,就可以拿来冲泡。
巴西人很喜爱喝玛蒂茶。同我国的茶叶一样,玛蒂茶所含咖啡因的成分比咖啡还多。还含有丰富的维他命B.C和其他有益身体健康的矿物质。正因为这样,玛蒂茶自二十世纪初就大量销行于拉丁美洲各国,近二十多年来,又逐渐销行于中东、北非、西欧和北美各国。在上述国家当中,以阿根廷销额最大。有的国家大量引种玛蒂树。如阿根廷引种之后,已能供应本国大部分需要。但据说引种的玛蒂茶的质量,不如巴西原生茶,所以每年仍继续从巴西进口。
巴西原生玛蒂茶产于南部帕拉那、圣塔卡林纳、南里约格朗德等三州,以及同阿根廷、巴拉圭交界的地方。野生的玛蒂树至今仍然和其它原始林木一起,复盖着内陆的山丘、河谷。因为交通不便,许多茶树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野生玛蒂树是由一种小黑鸟帮助繁殖的。这种茶树在每年二三月间结果。果子成熟后,味香甜。小黑鸟很爱吃这种果子,咽下之后,果肉被消化吸收,果核同鸟粪一起排出。玛蒂果核很硬,一般下种要四至十二个月后才能出芽。但经小黑鸟消化后,出芽时间大为缩短。所以,巴西人把小黑鸟称为玛蒂树的“自然播种者”。
玛蒂树可以用种子繁殖,也可以插条繁殖。一般种后五年可以开始收成。最初几年每棵树每年只能收生叶六七公斤至十几公斤。树的质量、产量和寿命同土质、气候有关。巴西最好的玛蒂树,生长在上述南部三州内地的一条狭长的“红土”地带,那里常年有雨,没有干季,气温平均在摄氏十七度至二十度上下。玛蒂树的优点是产量大、寿命长,很容易培植。引种工作目前正在巴西其他一些州进行。
玛蒂茶在巴西的经济地位正在逐年提高。除了民间广泛自用的茶叶不算之外,目前有80%的商品茶被用来出口换取外汇。巴西目前设有国产玛蒂茶叶协会,专门负责发展玛蒂茶的生产和销售工作。(附图片)
图为巴西原生茶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