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2-07-31

1962-07-31新闻联播 文字版

红军回到井冈山

第6版()<br/>专栏:<br/><br/> 红军回到井冈山<br/> 欧致富<br/> 连绵起伏的罗霄山脉,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了。我们忘记了渡江以来千里追击的疲劳,遥望着屹立在大山脉中的一座高峰——巍峨的井冈山,不由得加紧了脚步。<br/> 井冈山呵,井冈山,你是革命胜利的起点,红军的摇篮,在你身旁成长的红军,胜利地归来了!<br/> 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道路上,有无数的巧合,今天又是一个巧合:我们一四二师前身的一部分,正巧就是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红三十一团的老底子。它是秋收起义后,毛主席亲手培育创造的一支红军。二十年来,这支铁的红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发展壮大、从梭标、大刀换成美国机枪和大炮,从一个班变成一个连、一个团,从一个连变成一个师、一个军;当年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多数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是,井冈山精神,一直在部队中保持和发扬着。全师无论新老干部或战士,一踏上井冈山的征途,心里都充满着亲切、温暖和自豪的感情。<br/> 可是,当我们步步深入到井冈山区时,心里又逐渐沉重起来。被反动派糟蹋过的村庄,一片凄凉。许多房屋,变成一堆焦黑的废墟,屋框里生长着几尺深的杂草。只有那一堵堵半截的墙壁上,还模糊地残留着红军时代的标语。<br/> 许多村庄的群众,不知道又来了什么队伍,不等我们走进村,就跑进深山。这一天,我随着一支部队,在遂川通向泰和的路上行进。中午,在靠近路旁的小村附近停下休息,忽见从村里踱出来三五个老年人,远远看着我们。好久,一个年近六十的老汉,慢慢走近来。他不说话,看看部队的红旗,又看看红旗上的字,悄声问战士:“你们是哪里来的队伍?”战士回答说:“我们是从江北来的,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就是从前的红军打回来了!”老人仍然半信半疑。当我走上去说话时,老人又怯生生地问:<br/> “你们是红军?”<br/> “是红军!”我回答说。<br/> “是毛委员的人?”<br/> “是,我们就是毛委员的人!”<br/> 老人突然捉住我的手,叫了一句:“同志哥!”泪水滚滚地流下来了。<br/> “毛委员”,这是井冈山人民对毛主席亲切的称呼。我握紧老人的手,激动地说:“毛委员问乡亲们好!”<br/> “好,好,毛委员好!”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连声重复着。他突然扭头向村里跑去。……<br/> 一霎时,从村里跑出来好些人,有抱娃娃的,有扶拐杖的。看来群众早在等我们了。他们给部队端来了大碗茶,茶里漂着一片姜,一片咸萝卜片。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俵们只有对最敬爱的客人,才敬献这种茶。我们端起碗,一饮而尽。战士们说:“这不是茶,是酒,是胜利酒!”<br/> 热情的人,包围着我们,问寒问暖,问毛主席好,问党中央其他首长好。消息飞快地传向四面八方,比我们进军的脚步还要快。当我们继续往井冈山前进时,到处都遇上成群结队欢迎的人群。担茶的,挑米果的,在一个村,有位鬓发皆白的老大爷,亲自下河捉来鲜鱼,做好菜饭,请住在他家的王参谋等同志吃。王参谋再三谢绝,并向老人讲解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老汉不等他讲上几句,说道:<br/> “你先别讲,我问你多大岁数了?”<br/> “二十岁。”<br/> “同志,我说句话你莫怪,”老大爷说:“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委员一上井冈山就订的。我学它的那工夫,你还没出生哩!”说着把王参谋等人拉到饭桌上,叙起他的身世。<br/> 原来,他是红军的一位老战士。在红军离开井冈山时,他因腿上带伤,年纪又大,和部队失掉了联系。反革命的军队占领井冈山后,到处搜捕红军的伤病员和红军家属。这位红军老战士只好逃进一个深山,搭起座小草棚,在那里穴居了十多年,听说我军过长江了,才回到这个村来。他在讲述这段惨痛的生活时,没有流泪,也没有叹息,只是说:“自从红军下山去,天天盼,夜夜盼,少年盼成壮年,壮年盼得胡须长,总算盼到了这一天!”<br/> 这位红军老战士,是井冈山人民英勇不屈的缩影。井冈山的草会焦,石会烂,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是不可毁灭的。<br/> 在井冈山上,我们访问了毛主席住过的许多村庄。有的村墙上,依稀可以看见“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万岁”等老标语字迹。老俵们告诉我们:反动派魔爪伸进来后,曾处心积虑地涂抹标语。群众为了保存墙上的标语,就用泥巴淡淡地刷上一层,下过一场雨,墙上的字迹又露出来。后来敌人不准群众用泥巴涂,强迫着去刮。有的人就用刀顺着笔划刮,刮得很深,很深,这样一来,那些标语更加醒目了。特别是那些写在岩石上的标语,像刻在石头上似的,更去不掉了。<br/> 在茨坪,我们瞻仰了毛主席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住过的房屋。它座落在一块稻田边,是一幢夯[hāng]土为墙的两层小楼房。一位老俵对我们说:“当年,毛委员就住这里。他还下田帮我们割过稻,脱过谷。毛委员的书比行李多得多,这房里每夜灯都不熄。”<br/> 走进这幢光线昏暗、而又有些潮湿的房里,我们眼前好像呈现出这样的情景:深夜了,山上山下静了,毛主席坐在一盏小油灯下,神情奕奕地读书、写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些光辉的巨著,好像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毛主席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光辉思想,从井冈山照亮全党!<br/> 二十年前,毛主席预言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十年以后的今天,实现了!<br/> 十月一日,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的这天,我们师的几个同志随同部队,在红旗引导下,登上了井冈山主峰。这时群情激奋,不由得欢呼起来。我们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眼望着晴空万里的北方,被泪水冲击着的眼,好像看见了北京城,看见了天安门前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井冈山短歌

第6版()<br/>专栏:<br/><br/>  井冈山短歌<br/>  〔越南〕范能洪<br/> 山 峰来自海涛咆哮的故乡,万里迢遥把井冈山造访。伫立山巅头触着白云,我感到增添了万千倍力量。<br/> 梦当年几番入梦,井冈山高耸云空。今日山头抱着芬芳的花束,井冈山呵!迟来使您耽在怀念中。<br/> 红 旗井冈山上不见昔日的红旗。红旗挺进在福建前线,红旗飘扬在钢山稻海上,红旗呵,插在拿起刀枪战斗的<br/> 争取独立的人们心间。<br/> 苏维埃钞票出自瑞金苏维埃银行,这是革命政权最早的钞票。三十年时光纸残墨色薄,列宁的神采依旧焕发光芒。<br/> 给井冈山的老主人樟树大可合抱,柚树缀满鲜花,二十四年返旧地,草地上虽然留下您一条腿,但是呵,却换来了人民的中华。<br/> 给井冈山上新的女主人黄浦江边卷发的姑娘,安家落户井冈山上。夜里谛听黄洋界上的风声,依稀昔年红军在打仗。<br/> 花 果 山花果山……“齐天大圣”今日还,井冈山上开荒建公园,硫磺泉下水电站,伫看仙境建成在人间!<br/>  注①井冈山博物馆保存着当年中华工农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印有列宁像的钞票。<br/>  ②在井冈山上会见了一位江西省委同志,昔年他曾在那里打过游击。红军长征途经 草地的时候,他失去了一条腿。<br/>  ③人们在井冈山的一座山上种了许多果树和花,并因而把它称为“花果山”。<br/>  ④井冈山蕴藏有七十多种矿产,特别是“白银湖”地区,有大量硫磺。<br/>  ⑤井冈山上已有小型水电站,不久将建一发电量二万瓩的水电站。

虎虎生气

第6版()<br/>专栏:大家谈<br/><br/>  虎虎生气<br/>  时雍<br/> 最近突然感到,对愚公的虎虎生气估计得太不够了。<br/> 列子的《愚公移山》,远在孩提时代就听大人讲过,上小学又读了改编的课文,长成后,偶或也翻翻《列子》原著,但对愚公一直是钦佩有余而认识不足。<br/> 无足轻重的山野小民,却能一举驳倒智叟、惊动山神、感动天帝,这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br/> 《列子》记载:当智叟出面讥嘲愚公的移山计划时,愚公慷慨激昂地宣布:“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智叟怀惭而退;山神大惊失色,连忙直奔天庭告急,天帝震动之余,只好主动让步,派神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时候,愚公已“年且九十”,还有这等虎虎生气,值得人们深长思之。<br/> 这只是一个寓言,但人创作寓言正是为了人。而且这个故事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性。愚公懂得力量消长的辩证法,又有一个把困难分而解之的好办法。山的困难就是那么一大堆,不会再增多,人却可以世代递增永无尽时。把两座山分成若干若干担土,站在大山面前,人是渺小的;站在一担土面前,人是强有力的。一担一担挑下去,山总有一天要被挖平。这一切不由人不信。<br/> 老年人而有虎虎生气的,不止寓言中的一个愚公,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多的是。周文王时,有个鬻子,九十岁。文王嫌他老了,他答复说:“若使臣捕虎逐麋,臣已老矣。坐策国事,臣年尚少!”这是另一种形态的虎虎生气。在我们今天的革命前辈中,生气勃勃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徐特立老人,八十多岁了,仍然康健,每天坚持研究革命理论,从不间断,充满着崇高的革命进取精神。<br/> 我因此想到,虎虎生气是可以不受年龄限制的,对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更是不应该受年龄限制的。不论到了多大年纪,都应该是有虎虎生气的革命者。

一只美国坦克轮

第6版()<br/>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br/><br/>  一只美国坦克轮<br/>  晓白<br/> 这个废锈的美国坦克轮子,原是蒋介石的“珍宝”。<br/> 美帝国主义为了支持蒋介石打内战,除武装了几十个美械师外,还用最精锐的武器为蒋介石特别组织了两个“快速纵队”。这两支“快速纵队”不仅全部机械化、摩托化,打仗时有飞机配合,并且还有榴弹炮、战防炮、山炮、火箭炮、迫击炮、坦克车、装甲车……。蒋介石把这两支“国军”精华称为“金刚钻”,视为“珍宝”。<br/> 可是在一九四七年一月二日鲁南之战中,解放军仅用了三十九小时,就一举歼灭了蒋介石的“快速第一纵队”。接着又在四月十六日深夜,把蒋介石“快速第二纵队”包围在河南省淇县附近地区。经过不到两天的战斗,蒋介石最后一支“快速纵队”也被快速地全部歼灭了。<br/> 当打扫战场时,我们几乎是按照与蒋介石的编制表相符的数字清点了这堆积如山的美械装备。转瞬间,一支人民解放军的“快速纵队”就出现在战场上。

让革命的红旗永远飘扬

第6版()<br/>专栏:<br/><br/>  让革命的红旗永远飘扬<br/>  乐于时<br/> 8月1日,这是中国人民一个光辉的节日。三十五年前的这一天,南昌城头第一次飘扬起人民军队的红旗。从此,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为了人民的解放,这支武装向反动的统治者展开了英勇的战斗。<br/> 从南昌到广东,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人民一直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这支武装身上,希望人民军队把党的、革命的红旗越举越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将自己的仇恨集中在这支武装身上,幻想将人民军队消灭在襁褓之中。<br/>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是当时一些同志提出的疑问。毛泽东同志说:“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br/> 三十五年的历史作了最好的回答。南昌城里举起的红旗,不仅“打得久”,而且打得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瑞金、娄山关上,大渡河边,以及两万五千里的整个长征道路上,都是人民军队红旗飘扬过的地方。<br/>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望风逃窜,大片国土沦丧敌人之手。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收复失地,从延安到平型关,从太行山到大江南北,从江浙沿海到海南岛上,大大小小建立了十九块抗日根据地。在这些地区的上空,人民军队的红旗更是高高飘扬。<br/>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随着胜利形势的发展,人民军队的红旗插向北京,插向南京,插向帕米尔高原,插向喜马拉雅山。整个中国大地,除过台湾地区以外,到处都飘扬起人民军队的红旗。<br/> 原来的“星星之火”,这时候完全变成烈焰腾空的“燎原”大火。在这样的大火面前,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人民军队、扑灭中国革命的阴谋破产了。可是,它们对人民军队、对中国革命的仇恨却一点也没有消失,而是越来越加深了。美帝国主义指使蒋介石匪帮阴谋窜犯大陆,就是最新的例证。<br/> 应当怎样对付这些同中国人民有刻骨仇恨的敌人呢?三十五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一定要握紧手中的武器,随时准备予打击者以打击。在它们尝到中国人民的铁拳滋味以后,它们可能暂时清醒一个时候。但这只能是一个时候,在帝国主义没有完全消灭以前,人民军队应当永远是一支坚强的战斗队。<br/> 三十五年的时光并不太长,在中国,却起了一个翻天覆地、史无前例的变化。这个变化,给民族带来了新生,给国家带来了独立,给六亿五千万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社会主义。这一切,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武装斗争,是根本无法取得的。<br/> 过去,我们在弱小的时候,依靠“小米加步枪”,逐步地取得了胜利。现在,我们比较强大了。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br/> “小米加步枪”的精神,来保卫我们的胜利,保卫人民的幸福,让革命的红旗飘扬到永远、永远。

纪念八一

第6版()<br/>专栏:<br/><br/>  纪念八一<br/> 杨至成碧血传千代,义声贯至仁,英雄举赤帜,豪杰扫烟尘。大宇洪根植,人民基业新,狂风临我藐,拔剑斩荒榛。

鹰击长空(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鹰击长空(套色木刻)<br/>              宋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