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在急转弯时
  简慧
公路上有急转弯,人生的道路上也有急转弯,急转弯的地方最容易出交通事故,生活的急剧转折也最容易激动人心。苏联电影《前面是急转弯》深刻地、艺术地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故事很简单:广播电台的女记者深夜出去工作,在急转弯的地方,撞在一辆卡车后面的拖车上,受了重伤倒在路边而司机却一无所知。后来,有个工程师开着小汽车经过急转弯处,见地上躺着一个人,停车下来,发现此人满身是血,怕连累自己,径自疾驶而去。由于他的自私,使女记者不能得到及时急救而死去。
这部影片无论从思想上、艺术上都紧紧围绕着“急转弯”来做文章。从“急转弯”里阐明主题,事件的偶然性也借助于急转弯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主要情节又都发生在急转弯:女记者受伤在急转弯;工程师见死不救在急转弯;公安人员弄清问题的线索也得之于急转弯。作者主要通过人们生活里遭遇的“急转弯”,来展示人物不同的品质。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各自遇到了不同的“急转弯”:
比如卡车司机,并没有犯交通规则,他当时根本不知道后面的拖车撞伤了人,在这件事故上,他其实没有责任。但是当他见到报载女记者受伤的消息,慎重地回忆了那天在急转弯时的情况,马上从旅行途中折回原地,并邀了另一个司机到现场去试验,当他确信女记者是被自己的拖车撞伤之后,带着暖瓶、替换衣服去投案了。公安人员问他有没有为自己辩护的话,他说:“没有!”女记者受重伤的事使他非常沉重,他实在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理由能脱掉干系。这就是他在“急转弯”中的态度。
又如女记者,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没有让唯一的爱女留在身边送终,却要求和公安人员谈话,她的遗嘱就是声明事故的责任完全归己。因为出事那晚雾很大,她只看见装有车灯的卡车,没看见卡车后面还带有一节拖车,又因为急于去采访,所以见卡车一转弯,立即穿过公路,结果撞在尚未转弯的拖车上了。她临死的时候毫无怨言,还非常周到地为司机解脱,唯恐死无对证后,别人为她受嫌。这就是她在“急转弯”中的态度。
再说工程师的爱人,尽管她热恋着那位仪表堂堂的工程师,而且佳期在即,一切都呈现得那样美满,但是当她发现她的爱人原来这样自私,就毅然决然地割舍了这种爱情。一个正在热恋的姑娘,能够如此清醒、果断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她在“急转弯”时的这种态度,表明了她的高度觉悟。
而那位工程师,在“急转弯”中,则完全是另外的样子。他一见受伤者的血,就打了个寒噤,马上意识到不能使自己扯进这件血案里去。深怕这件意外之事,对他的“幸福”生活和“锦绣”前程有所影响。因为他即将调到首都的总局去担当梦寐以求的职务。堂皇的职位、漂亮的爱人、舒适的住宅……在他看来,这是多么完整的一份资财。计算了得失之后,他想决不能因救人之“小”失个人之“大”,决不能在“青云直上”之际,因这件于己无关的事“绊一跤”或“摔下来”。他越想越可怕,于是,赶紧掏出手绢擦掉冷汗,驾车急转弯飞驰进城。个人利害充塞了他的头脑,顾不得受伤者的死活,更不肯去公安部门报告,怕若是政治谋杀,把自己纠缠进去更为不利。他没有同志爱,也没有保卫社会主义的忠诚,身为工程师,所精心建筑的,实际上只是自己的窝巢。在这“急转弯”的瞬息,人们从他考究的服饰里,透视出一个卑劣的灵魂!
最严重的是到最后他也不承认自己有什么错误,只后悔当初不该下车去看,何必多此一举;直埋怨自己为什么还保有那点“多余的热心”,要是根本不下车,照片也不至于失落,那么,鬼也不会知道他曾路经此处见到此人,也就无从对他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了。
塑造这个反面人物,很有教育意义。凡是经常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他身上照一下镜子,这个形象触目惊心。
“急转弯”,是人们思想的试金石,到那个时候,不容因循、掩饰,势必要采取一个明确的态度,是红是黑,届时一览无余,涂不上半点假色。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都要遇到“急转弯”,能不能够“慎独”?经不经得起考验?这篇试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答。不强调平时的政治锻炼,希望在“急转弯”时站稳脚步,纯粹是幻想。“前面是急转弯”,这是多么发人深思的题目!


第6版()
专栏:

  音乐美妙 友谊深厚
  ——欢迎波兰钢琴家斯曼强卡,提琴家斯塔特凯维奇
  黎国荃
通过艺术表演家的相互访问,不仅在艺术上能得到交流的机会,还能借此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加强友谊,作为艺术工作者,我在这方面的体会尤为具体和深刻。去秋我随中央歌剧舞剧院访问波兰演出时,在那里所受到的热情接待和欢迎自不必说,我只想举出一件使我深受感动的事来说明波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在访波演出期间我们设置了观众留言簿,最初只不过是为了搜集一下观众对演出的反映,但结果这留言簿却变成为中波友谊交流的“场地”了,更没料到有几次在幕间休息时竟出现了观众排队在留言簿上争相留言的“场面”,而他们又都是以真挚诚恳和热情美好的词句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赞美。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但也足见波兰人民对中国人民情谊之厚了。
现在我以兴奋的心情欢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波兰著名钢琴家莱·斯曼强卡和著名提琴家艾·斯塔特凯维奇,欢迎他们又一次带着他们美妙的艺术和波兰人民的友谊来到我国访问演出。斯塔特凯维奇于1953年,斯曼强卡于1954年在北京成功的演出,至今我们记忆犹新。他们此次的演出,再一次受到首都观众热烈的欢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曾在萧邦国际音乐比赛会获奖的钢琴家莱吉娜·斯曼强卡,具有很高的钢琴表演艺术的修养和丰富的演奏经验。她除了善于演奏萧邦的作品外,还善于演奏欧洲、古典及许多现代作家的作品。为解释现代作品的成就,她还曾获得“波兰音乐节”奖。斯曼强卡的演奏干净洗炼,轻盈细致,她在忠于原作的意图内力求精雕细刻,其优美的音色和富于诗意的格调,正是使她成功的演奏萧邦作品的有力因素,而她灵巧精致的表现手法又使她出色地传达出像西曼诺夫斯基和马拉夫斯基等现代波兰著名作曲家的奥妙。她曾到过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并得到佳评,这并不是偶然的。
波兰著名提琴家艾德瓦尔德·斯塔特凯维奇的演奏,博得了观众一致的称赞。这位曾在日内瓦、柏林、巴黎等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的老练的提琴家,以他精确熟练的技巧,纯净无瑕的弓法,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为北京听众显示了他杰出的提琴表演艺术。他的演奏之所以富于感染力,是在于淳朴细腻,柔和优美的风格,应该说这是提琴表演艺术领域中最可宝贵的地方。我们在维尼阿夫斯基的《传奇曲》,巴哈的《G弦上的咏叹调》及西曼诺夫斯基的《阿列杜扎喷泉》中都可领会到这种迷人的特点。他处理作品偏于自然,热情而不过分渲染,细腻而不矫饰做作,他还善于以粗、细、刚、柔、明、暗等多变的音色表达作品中复杂的意境,这在他演奏西曼诺夫斯基的《农民歌舞曲》时表现得尤其鲜明。总之斯塔特凯维奇的卓越的艺术造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两位音乐家演出的节目中,除波兰伟大的钢琴家兼作曲家萧邦及提琴家兼作曲家维尼阿夫斯基的作品占了重要地位之外,波兰著名的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也占有很大比重,无疑它使我们从波兰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从现代音乐文化的成就中得到良好的教益。
两位艺术家曾表示:当他们初次来到我国之后,就想有机会再来,如今这愿望实现了,因而特别高兴……我们知道在这中间包含着多么值得珍贵的友谊,我们感谢他们!并衷心地祝贺他们演出成功,精神愉快!


第6版()
专栏:

  “鸡司令”和理发师
  吴连增
在新疆乌拉乌苏红旗农场三连,不少战士都热情地向我讲述“鸡司令”和理发师的故事。
一天下午,我们去拜访了“鸡司令”。远远只见一群群的来亨鸡集结在田野上啄食,远远望去,恰似一堆堆白雪;那斑斑点点的鸡冠,又好像雪中红梅,在阳光的照射下,光采夺目。可是这里连堵墙壁房子的影子也没有,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小苇棚,我的同伴也许觉察到我的心思,他忍不住笑起来了:“我们农场是新开辟的,鸡场呢,更是白手起家,它的历史还没有一年。你瞧!”随着他的手指望去,几个小土门出现在眼前。原来鸡住在地窝子里。地窝子的屋顶和地面几乎是平的,只有当你走近了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个小小的地下鸡场。鸡舍虽然设在地下,可是并不阴暗。明亮的玻璃窗安在屋顶,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得角落里都是亮堂堂的。墙上挂着寒暑表,地上铺着一层洁净的细沙,闻不到一点怪气味。
我正看得出神,一只雪白的母鸡“咯哒,咯哒”叫着,跳了出来,这里没有鸡窝,鸡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的同伴伸手去拾蛋的时候,我才发现,那鸡是从墙壁的窑洞里钻出来的。洞口很小,里面拐了几个弯儿,鸡就住在那里面,也在里面生蛋。我的同伴说:“这里狐狸很多,‘鸡司令’专为对付狐狸才搞了这个玩艺儿。不过,就这样,狡猾的家伙还经常来偷袭。”
这时,从外面进来个身材矮小的人,黑瘦的脸,背有点驼,看上去有三十岁左右。一个鸡洞挨着一个鸡洞检查什么。这就是“鸡司令”张宝山。开始在这里养鸡的不是张宝山,不到一个月,鸡就死了大半,后来,有人推荐说,张宝山是五好青年,有名的老实疙瘩,搞这工作最合适不过了。张宝山一到,鸡场立刻就变了个样儿。同志们都叫他“鸡司令”啦。
我们本想找“鸡司令”聊聊,瞧他实在忙,我们就提议先去拜访那位出名的理发师。不料向导同志一听,大笑起来:“鸡司令就是理发师;理发师就是鸡司令呀!”
我有点莫名其妙地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样吧,现在他很忙,正好连里没床铺了,晚上你到他那住,就会明白了。”
天黑后,我兴奋地朝鸡场走去。黑暗中,只见一点亮光在鸡场附近闪跳。我发现亮光是从那个小苇棚子里射出来的,急步走去,只见张宝山一手拿着推子,一手抓着梳子,给一个战士理发呢。这时我才明白,张宝山被战士们称为理发师的原由。可是,他怎么竟把这两个互不相干的职业连到一起了呢?
我一边看他理发,一边思索着。
“老牛,你们的麦子灌水了没有?”张宝山边工作边和周围的同志拉话。
被称作老牛的战士没有回话,原来正在理发的人就是老牛。也许因为白天太累了,也许因为张宝山的刀剪声使他感到舒适。老牛竟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香甜地打起鼾来。这时刻,张宝山不声不响了,却用自己的身子当靠背,几乎把老牛搂在怀里。他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手脚都是轻轻地转动,仿佛害怕惊扰老牛的酣睡。直到快要刮脸时,他才发出轻轻的警告。
理完了,老牛伸了个懒腰,摸摸光滑而洁净的头,说:“真美气!舒舒坦坦地睡了一觉。”他笑着把老牛送走,又叫另一个战士。这时,他才看到我。
我看一时半会儿理不完,只好向他说明来意。他笑着说:“太好了!”说着,领我走进一间地窝子。这地窝子也小得可怜,放了几个木箱和一张床,连下脚的地方也没有。他把被子拎下来,对我说:“先休息吧,我一会儿就理完。”
这一会儿不要紧,足有两个多钟头。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在想着张宝山的事情。外面响起轻轻的脚步声,张宝山回来了。他打了个哈欠,显出十分疲倦的样子。我说:“快睡吧。”
“没什么,已经习惯了。”他的神情仍然是愉快的。“本来,我不会理发。看见同志们整天在地里忙乎,已经够累的了,碰上个休息日,还要跑出十几里路去理发。我寻思,自己事情不多,何不给同志们找个方便呢?就这么,也没跟领导说,自己买了个推子,一把刀子,用门帘当围巾,搭个苇棚,把理发室搞起来了。结果连长、指导员都让我理,人越来越多。这一下我开始注意提高技术了,到处取经,登门拜师,可现在还是不行。……”
一天的疲惫[bèi]把我催入梦乡。不知睡到什么时候,张宝山像触了电似地窜出被窝,向外冲去。接着,我听到鸡舍里传来一阵骚动和鸡的惨叫声。于是,我也跟着跑了出去。借着淡淡的星光,只见张宝山提着一只被咬伤的母鸡,从鸡舍里走了出来。
“狡猾的狐狸!”张宝山狠狠地说。接着就进屋点灯,给那只母鸡上药,包扎。他包扎完,看看没多大危险,才说:“全怪我大意,门缝子忘记塞东西,给那个馋嘴狐狸留了空子。”
天还没亮,他给那只受伤的母鸡煮了顿“小锅饭”,送到跟前,望着它,不让别的鸡来抢。那母鸡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意似的,啄一口,偏着头看他一眼。
灿烂的朝霞洒满了鸡场。我向张宝山告别,踏着铺满霞光的田间小路,心里涌起一股激动的感情。我仿佛看见,一箱箱鸡蛋正运往加工厂和食堂;一个个战士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出苇棚……


第6版()
专栏:

三饮滹沱河水
  马海忠初饮滹沱河水,那年才十三,随母去讨食,肚饿河水权当饭。母死葬河边,裹身布片片。喝一口河水流两行泪,穷人哪!喝水还得眼泪换!再饮滹沱河水,一棵“三八”挎在肩。喝罢河水掏敌窝,浑身上下都是胆!喝一口河水长一分志,三过家门不留恋!三饮滹沱河水,转业回乡建设家园。带着革命的“传家宝”,一条重担挑在肩。东方日出下河滩,蘸着河水磨锄板;满洼庄稼绿,广阔米粮川,唱着歌儿心上甜。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一杯水”和“一桶水”
  黄世衡
人们求取知识、习练本领,目的自然是为了使用,但学的与用的,应该是个怎样的比例呢?对于这一点,学校的老师们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话说得十分形象,对于教与学没有深刻的体会,恐怕道不出来。确实是这样,教师要编写好一份讲义,要讲授好一堂课……是必须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的。我们见到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写的讲义,他们的讲课……真是能恰到好处地阐述、用例、发挥,无论是口头还是笔下,他们都是灵活裕如、左右逢源。
别的方面的同志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工作要求一杯水,但工作者必须有一桶水”之类的话呢?我觉得是应该这样说或这样想的。主治某一科的医生,大抵也不能不懂得别的病的一些治疗方法,不用说还得晓得点心理学;篮球场上打中锋的队员,恐怕也该会打前锋、后卫,而且打法还得学会好几手,这样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见大家都需要有那么“一桶水”。如果要“一杯”,就只有那么“一杯”,怎么能把事情做得活、做到家?
这样看来,我们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多求知识,勤习本领,要努力获得“一桶水”。同时,这“一桶水”,还不能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有源头,必须把这“一桶水”放在涌泉之下,否则,这“一桶水”也难免有干涸的一天。一样的道理,求知识习本领,必须长此以往,不能间断,否则,就会落后于对我们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就会在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前一筹莫展。


第6版()
专栏:

  后生有为
          苗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