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跑龙套为先
文益谦
读到一本《和青年演员谈学艺》的书,是戏曲界的许多名演员,谈自己的学戏经验。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不但学戏的人该读,学各行各业的青年同志、包括刚出校门的青年同志,都值得一读。
书中除开讲学戏要勤学苦练以外,还讲到学戏是个长期的、一辈子的过程,从幼到老,都得不断地学习。
从幼学到老,这是我国戏曲界的好传统、好方法;学、演、看三者结合,也是戏曲界培养和锻炼后进的基本方法。
书中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已故名演员程砚秋写的《与青年演员谈如何学艺》,一篇是名演员马连良写的《跑龙套》。他们都提到青年演员开始登台演唱,该从什么角色演起,该演哪一类戏目。他们说的都是亲身的经验,而且是成功的经验。归纳他们培养青年演员的过程是这样:跑龙套——当配角——唱开场戏(不重要的戏目)——从第一出戏逐渐唱第二出戏——最后才轮到唱大轴子戏(即重要的戏目)。这一连串不短的过程,对青年演员来说,既是演戏,也是看戏和学戏。
跑龙套、当配角,这演的是什么戏,又有什么可学习的呢?他们说,这不但是熟习戏和增长舞台阅历的好机会,而且是看戏和学戏的好机会。学、演、看,这就是在跑龙套和当配角的演出中看戏和学戏。马连良在《跑龙套》一文中,回忆他自己学戏的经验道:
在我幼年学戏的时候,要想看几位老先生的拿手好戏,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求老师和先生在有我们参加演出堂会的日子,派我来一个龙套跑跑。
每一次跑龙套我都能学到不少东西,所以那时候我是很喜欢扮龙套,或是属于龙套应扮的一些零碎活儿。说实话,我还真没少跑了龙套,因此也就多学了一些先生们在教戏时说不到的最宝贵的表演动作。”当配角也同样有这个好处,“就是可以向很多名演员学习到很多东西”(程砚秋)。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又不如亲身实践。荀子在《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真正全面的学习,不止是“闻之”(听老师讲授),而且要“见之”、“知之”、“行之”。跑龙套、当配角、演开场戏,不正是既见之,又知之,更行之,学、演、看三者结合么?
一登台演唱,就跑龙套、当配角、演开场戏,这对满怀壮志的青年演员们来说,未免是扫兴的事。但是如果一个青年演员,一登台就演主角、唱大轴子戏,那就很可能以扬眉吐气开始,而以垂头丧气告终。
刚上台的青年演员,还是从跑龙套演起好;刚出校门的青年小伙子,没有龙套可跑的,至少也先当个配角试一试吧。


第6版()
专栏:影评

《海鸥号船员》是一部优秀影片
杨伟椿
中朝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向来风雨共舟,唇齿相依。中国人民对于朝鲜人民的电影艺术,也特别关心。朝鲜人民的故事片创作,不管是反映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反映现代生活,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那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这从过去在我国上演过的许多优秀的朝鲜故事片,以及这次在我国北京举行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周”中所放映的故事片《海鸥号船员》和《图们江》(上集),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出来。这里,我们想着重从《海鸥号船员》这部影片来说明朝鲜电影艺术的新成就。
1960年11月28日金日成首相曾向朝鲜全国作家和艺术家作了重要的指示,在金日成首相的亲切关怀和指示下,朝鲜的文学艺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就电影艺术发展来说,去年一年也可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他们拍摄了不少好影片,《海鸥号船员》就是去年年初拍摄的一部优秀的影片。
影片《海鸥号船员》是表现“海鸥号”捕鱼船上的青年船员,在党、团的领导与培养下,在水手长的帮助下,胜利地完成了捕鱼计划的故事。影片不仅生动地反映出当前朝鲜年轻船员们那种千里马运动的精神,也描绘出他们的美好生活。
这部影片塑造了几个动人的艺术形象,如主要人物镕振充满了朝气,性格比较热忱、开朗、果断、坚毅,水手长朴大爷比较老练、深沉,船长对新生事物缺乏敏感,性格比较固执。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这部影片有两个优点是值得提出来的:一是影片的视野比较开阔,比较善于从多种多样的人物关系和生活场景中来描绘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人物之外,在青年船员中,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船员敬发,起初思想上有些狭隘,曾由于不习惯海上生活而上岸工作,最后经过领导上和同志们的帮助,重返船上。还写了一个年轻的女电焊工和一个女炊事员。影片围绕着“海鸥号”所发生的故事,将这些人物关系交织起来,不仅主次有别,而且笔触洗炼。影片在塑造主角镕振时,我们既看到他辛勤地劳动,也看到他与那个女电焊工谈情说爱;既看到他的一时苦闷,也看到他的欢乐。像他在当炊事员时,抱着大筐蔬菜越过广场时的一副踉跄样子;当水手长因受了船长的无理责难,在家感到愁绪万端,无所适从时,镕振等年轻船员前来向他请教,并给予鼓舞;当镕振打扮得漂漂亮亮要去会见自己的情人时,年老的水手长却故意装作要学习,不肯替他值班……,影片在这些地方运用简练的几笔,从不同方面来刻划镕振的形象,给人留下比较清晰、动人的印象。另一个优点是影片在描绘人物从落后到转变时,比较善于通过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例如船长一直对年轻船员那种勇于创造、打破陈规的思想和行为,是淡漠的,甚至当经理批评他心胸狭窄时,他还拂袖而去;后来当年轻船员们在水手长的帮助下,满载而归,他对新生事物的错误看法才开始扭转。敬发的思想转变的描写也是如此,由于他知道自己的爱人(女炊事员)在船上经过坚持锻炼能够安于海上生活时,也打破顾虑,重返“海鸥号”工作。这种写法比那种仅仅通过冗长的概念的对白促使人物转变,就更有说服力些,也更为动人些。
朝鲜人民在以金日成首相为首的朝鲜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迈开千里马的豪迈步伐,朝鲜的电影艺术创作人员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那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得到营养。我们坚信并且热情地预祝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第6版()
专栏:

一片云
田新
燥热笼罩着夏夜,园地里的老玉米、向日葵无精打采地站在干燥的黄土上:老玉米叶子都打卷了,向日葵也低了头……
云在远方爬过来,看来该下点雨了!
万籁俱静,学生宿舍早熄了灯,我独自在校园漫步,看着园地、看着云……
这时,白光一闪,分明一个人在畦埂上站起来。我还没看清,她讲话了:“田老师,还没睡呀?”说话的女孩子,是我们班上的刘小云同学。眼下就要高中毕业了,同学们都在做最后的努力,准备带着优异的成绩踏上人生的新的里程。夜这样深了,她为什么还不睡呢?我问:“刘小云,你干什么呢?”她小声回答:“我在看天上的云!”
我教她快一年了。这个女孩子酷爱文学,常在黑板报上发表诗。这会儿莫非又是诗兴勃发了?
“田老师,您瞧那云!”她打断了我的思索,“那云在扩张,像谁撒了一片网,网住一大堆亮晶晶的星;那云在暴怒,像大海的波涛,袭击着遥远的彼岸;那云张牙舞爪,像吃惊的兽群,冲进山林,四处逃窜……那一片是个体态龙钟的皇太后,坐在安乐椅上享福呢;那一片是个翩翩[piān]起舞的公主,一天到晚就知道嬉戏……”我说:“你在作诗?”“不是的,完全不是。这云值不得歌颂!大地这么缺雨,它们却悠哉游哉,摆样子!”我为这女孩子的情绪所感染,蓦地也感到这云摇曳作态,顾盼生姿,徒然变幻花样,而不撒下一滴雨,是很腻人的!
这女孩子是乡下来的。不久前刚满十八岁那天,胸前挂上了一枚红光四射的团徽。有时调皮得可爱,有时热情奔放像一团火,有时又深沉得和她的年龄不相称:简直她就是变幻多端的云。我记起了:
那一次她为了几片美丽的蝴蝶翅膀,在校园里扑捉半天,戴红领巾的小同学都笑她。
到天安门前抗议美帝侵略古巴时,天下雨了,她索性光着脚丫走回学校。
冬天生炉子时,她带头用手团煤球,浑身上下弄得像个张飞……
可是此刻她还在看云。
“回去睡觉吧,夜这么深了。”
“田老师,听我给您讲个故事吧,不然我睡不着的。”她说:“1945年的春天,我们家乡还没解放,遇到大旱,一滴水比金子还可贵。王家庄在个高坡上,三四丈深的井都干了,人们天不亮就来到井台上,好歹弄半桶泥汤子,澄清了煮顿树叶粥。田里就更甭提了,七裂八瓣,像乌龟背一样。保长冯二强迫人背着龙王像游街求雨。有的人走着走着,眼睛一冒蓝光倒下了。而且还得交香烛钱,冯二这一年发了财!什么冯二?是冯扒皮!我爹,就这年死了。”
她抹了一下眼睛,仿佛哭了。接着说:“那时我还不记事,听妈妈说,爹倒在街上,回家不久就死了。解放后,我们生活好了,我靠助学金念到今天。我们家乡,十年九旱,今年又旱了,水利工程修得还不多呀!前几天村里来封信,劝我毕业后回乡生产,他们说很需要学生。开始我不想回去,觉得考大学好。思想一斗争,就一个人在操场里看云彩。”
她又让我看云。云漫过来了,重重叠叠,但仍没有一丝雨意,天还是原来一样的燥热。
“田老师,您瞧这云多讨厌。它们忘本了!大地把水分蒸发了,天上才有云。云高高在上,却忘了本。它们不肯下一滴雨,不肯回到大地上来,这不是忘本吗?我看了几天云,不知怎么就决定了,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坚决的、毫不犹豫的决定了:我要作一片下雨的云!哪里缺就往哪里下,什么时候缺就什么时候下,不用命令,不用人求。您说好吗?”
“作一片云……”我正在思索,她像往常那样清脆地笑了,好像唱歌一样说:
“影片中有个萧淑英,大地上有个邢燕子,蓝天上有一片云。这云呀,就是我刘小云,飞呀,飞呀,飞到了亲爱的家乡……”
这笑和歌唱混合着的清脆声,像一阵习习凉风,驱散了四周的燥热,打破了夏夜的烦闷……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龙套的学问
吴明
龙套,也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行[háng]当。譬如大将上阵,如果是孤零零一人,既缺乏声势,也不像两军对仗;要是配上一堂或两堂龙套,以当千军万马,摇旗呐喊,气势就不一般了。这是传统戏曲表现手法的一大特色。可是,这一行当在解放前是十足受人轻视的,常常找些剧团以外的人来充当,他们往往不了解剧情,只知道按程式摆架子,木然站立两旁,或者机械地奔走一番,与整出戏貌合神离,不相融洽。解放以后,我们开始有机会看到戏中的龙套服饰鲜明,精神饱满,演来颇尽绿叶牡丹之妙。听说各种戏曲学校的学员,不论学哪一行,都得学会跑龙套,真是一种好风气,因为还可以借此培养学员的组织性、集体性,熟悉戏剧的情节,增加业务实践的机会。
其实,跑龙套也不简单,要受剧情和人物的约制,往往一出戏有一种跑法,传统剧目又为数可观,龙套的跑法也就多种多样。因此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剧目,将龙套的跑法又归纳整理一番,或许可以摸索出戏曲表演以虚代实、以少胜多、以及自由处理时间空间关系的规律。可喜的是,这门冷落了多少年的学问终于也有人去碰它了,最近我们看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戏曲学校郭建英编写的《戏曲龙套教材》。
这本书阐述了戏曲龙套的意义以及在表演上的作用,说明龙套的各种服饰道具,介绍了十二支常用的曲牌及其性质、来源和应用的方法。此外,对有关龙套的各种基本队形和组合队形,作了比较全面的挖掘,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各种队形的变化,还采用了图文并重的编写方式,附入大量的图解和照片。
有了这样一本教材,既便于戏曲学校进行教育,也便于进一步对龙套艺术作些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


第6版()
专栏:

山村女货郎
陈炳熙她沿着清清的涧水走,扁担在水影里颤悠悠……走过一村,又到一村,村前的绿枝向她招手!这条道儿她已经走惯,她满足了山村的心愿,老大爷见她翘翘拇指,孩子们见她跑来纠缠。她带来的东西样样齐全,她招待得顾客个个喜欢,她为年轻姑娘把报纸读一读,她帮白发妈妈把小账算一算。她满足了别人的心思,也满足了自己的意愿:早在她高小毕业以前,便爱上这片碧岭金山……走过一村,又到一村,新月已上山头窥人。女货郎为何还不回去?——她正送一封来自城里的信!


第6版()
专栏:

雨过天晴(套色木刻) 尹国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