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天津纺织、印染行业和贸易部门
协力提高印染布质量
据天津日报报道 天津市棉纺织行业和印染行业同贸易部门齐心合力提高印染布的质量。今年以来,棉纱上等一级品率保持在99%以上,棉布和印染布的正品率比去年平均分别提高了5.42%和11.25%。
近年来,印染布成品在纹路、光洁、色泽、手感等质量指标上,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可是,天津市有些纺织厂和印染厂仍按老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达不到新的要求。经过纺织厂和印染厂职工的互相参观访问,发现印染布合格率所以不高,除了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以外,主要是产品质量标准不“对口”。像纺织厂生产的坯布,有三十项质量标准,其中有些项目如断经、跳纱等疵点,在纺织厂一般都认为不是什么重要的毛病,在评定坯布是否合格的时候,也不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准。可是,这些疵点在印染厂看来,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坯布上的这些疵点在印染过程中会造成小破洞,使成品降低等级。为了使坯布质量标准适合印染布成品质量的要求,各纺织厂和印染厂会同贸易部门,根据印染布最后成品的质量要求,对坯布和印染布的质量标准,逐项核对,该严的严,该宽的宽,实事求是地作了修改。这样,就使纺织厂生产的坯布的质量和印染厂的产品质量标准对上了口。
过去,纺织厂和印染厂之间的坯布供应关系,没有固定,印染厂生产一种产品,坯布常常由几个纺织厂供应,摸不清坯布的特点;而纺织厂也难以按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市纺织工业局的主持下,根据各纺织厂的技术条件和产品品种的难易,固定了纺织厂的产品品种;各印染厂所需要的坯布由哪家纺织厂供应也固定下来。同时,由“对口”的纺织厂和印染厂签订经济合同,把坯布的品种规格、质量要求、交货进度和数量等,都明确规定下来,双方按合同办事。这样,纺织厂可以根据合同规定生产坯布;印染厂根据坯布的特点进行加工,从而保证印染布成品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棉纱质量,保证坯布的合格率,市内六个棉纺织厂在有关领导部门的协助下,同省内棉花产地的二十五个轧花厂,也订立了技术协作合同,固定棉花的供应关系。由于各纺织厂积极主动,组织技术力量帮助轧花厂改进轧花技术,棉花的油污、杂质大大减少了。
印染布的品种随着季节的不同,变化较多,在需要的数量上和质量要求上也有差别。为了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各纺织厂、印染厂与贸易部门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如定期举行座谈会,由贸易部门介绍消费者的要求,使产品适合市场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对口”的纺织厂和印染厂也经常加强联系。纺织厂派人协助印染厂建立健全统计记录制度,认真记录坯布在印染前后出现的残疵情况,及时改进坯布的生产技术;印染厂也派人到纺织厂,共同检验坯布的质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在纺织厂和印染厂的内部,上下工序之间也互相创造有利条件,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如纺织厂喂花工序的工人,不怕麻烦,细拣油棉,以减少纺织工序出现的油纱;细纱工努力捉油花纱,减少织布工序的疵点;织布工人则努力搞好清洁工作,做到油手不摸纱、不摸布。印染厂的职工也积极改进工艺配方,提高操作技术,加强修理洗染工作,把一些次坯布,尽力加以补救,使之达到正品的水平。


第2版()
专栏:

王国藩访问沙石峪
7月8日,河北遵化建明公社社长、著名劳动模范王国藩,带领全社三十一名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到沙石峪参观访问。(沙石峪艰苦奋斗十年的事迹,见本报6月27日一、二版《看愚公怎样移山》一文)他们参观了曾花费四千一百个义务工的青年地和十八名老头砌的老头坝,绕遍了在山头上凿垵、由外地索取壮土栽成的白龙苹果(即白龙洼),也看到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不畏困难,用胶管引水上山五里多远,在山腰开了大蓄水池,以及开山填地七十三亩梯田等事迹。他们参观后,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沙石峪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把支部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遵化县新店子工委)


第2版()
专栏:

“我们的女大学生”
——访萝北农场第九分场技术员解兆云
新华社记者 康伟中
上海姑娘解[xiè]兆云,在黑龙江畔的国营萝北农场第九分场里担任技术员,人们一提起她来都啧啧称赞。她已经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农场、县和合江农垦局的先进生产者。 初到“北大荒”
1960年年初,解兆云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就申请到“北大荒”去参加垦荒。当初,她的妈妈深怕她这个从小就没有离开过大城市的女儿到那里去会过不惯艰苦的生活,曾从上海写信来劝阻。解兆云一面回信安慰妈妈,一面就和伙伴们离开北京,千里迢迢来到了佳木斯。开始她被分配到合江农垦局领导机关工作。有一次,她随同局的领导同志到萝北九分场检查春耕准备工作,分场场长曲凤桐给她介绍了在“北大荒”夺得第一年丰收的情景,他说,尽管我们这些从江南来的转业官兵对种地是外行,没有使过拖拉机,可是这抓一把土就能攥出油来的肥沃土地,一点不亏待我们,第一年每个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工人平均给国家生产了几万斤粮食,这简直是连作梦也没有想到的。解兆云想,我是一个专门学农业的大学生,党培养我是要在农业战线上发挥力量,这个地方这么富饶,为什么自己不就留在这里呢?她把这个想法向领导同志提出,局的领导同志答应了她的要求,并且告诉她:一个知识青年,要想干一番事业,就要彻底放下架子,同群众密切结合,虚心向群众学习。 和工人一起劳动
解兆云就这样留在九分场,被分配到良种繁殖队作技术指导工作。开始时,有些农场工人对她不了解,说北京来了个女大学生,这“北大荒”的苦能够吃得了吗?我看她在这里是不会呆长的。解兆云刚一听到这些闲话时,心里很难过,但转而想,自己还没有实际表现,人家作这样那样估计和揣测是难免的。一天,队里点种“五月鲜”玉米,点种时要“抓把粪”。这是一桩脏活儿,大粪和马粪掺和在一起奇臭难闻。可是解兆云二话没说,带头抄起粪筐就抓起把粪来了。许多人见了说:人家大学生,干活也不嫌脏,不怕累,好样的。解兆云跟工人一块儿劳动,通过劳动把农业技术工作抓好。一天,他们在地里看到繁殖的“松花江一号”良种小麦齐整整、冒高儿似地往上长,她就告诉工人们说:“这是咱们摊底粪太多了,麦子光长秸棵,将来有倒伏的危险。现在咱们施点草木灰,给小麦增加点钾质,秸棵就长得结实了,可以避免倒伏。”她就同工人们一起到各家各户收集大量草木灰,因为路上有一处洼塘不好用马车运输,就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地里扛;施了大量追肥。果然,这一年虽然刮了几场风,小麦始终没有倒伏。 虚心求教
越是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就越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因此,每当遇到生产上的问题,解兆云总要向工人虚心求教。有一种“双交”玉米种,是从罗马尼亚引进的,第一次种在“北大荒”土地上,播种时间晚了些,苗都出全了。这时候,突然发生玉米钻心虫,不少玉米被咬死了。解兆云到地里检查过几次,没有找到虫子活动的规律。她向老工人石可勤和安瑞人请教,据他们说:这种虫一般是早晨出来啃玉米心,中午休息,用手抓和用药水灌,就可以消灭掉。她和工人们按着老工人说的方法去治,果然虫子被消灭了。这种“双交”玉米真是优良品种,秸棵粗壮,棒大粒多,可惜它习惯于在气候比较暖和的地方生长,一下迁居到“北大荒”,成熟期就比较晚了。怎样促使它早熟?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解兆云又访问了几个老工人,他们提出的共同办法是:打叶,去蓼,使养分集中到玉米粒上。采用这个办法,的确可以促使玉米棒早熟。解兆云从生产实际中体会到,向老农学习,总结他们的经验,是做好农业技术工作的一种好办法。去年夏收时,她访问和总结了老农陈大爷码麦垛不漏水、防止雨季麦子霉烂的经验;秋收后,又访问和总结了第四生产队分层棚窖、防止土豆冻坏的经验,这些经验分场推广后,效果都很好。 亲如姊妹
解兆云和农场女工住在一起,早晨起得早,总给同伴打洗脸水,如果谁头疼发烧有了病,她总是最先知道,并且帮助请医生看病,或者通知食堂做病号饭送去。有一次,夜班拖拉机手王光庆半开玩笑地说:“今晚轮我们值夜班翻地,食堂大师傅腿有了毛病,不能送饭,你给我们偏劳送送饭。”果然,半夜里,她带着热气腾腾的稀粥和馒头,趟过没膝深的水塘,听着拖拉机隆隆的响声,望着拖拉机闪烁的灯光,担着饭送去了。这一下可把拖拉机手王光庆他们吓坏了。他们严厉地说:“我们的好大姐,你这不是没有危险找危险!我们是开玩笑叫你送饭,你可当真送来了。这‘北大荒’的野狼见你还会饶?狼把你吃了,我们可担不起这个责任。”解兆云把拳头攥得紧紧地说:“凭我这双铁拳头,狼也不敢接近我。”她这样关心大家,大家也对她非常爱护,都像对待自己姐妹那样愿意跟她接近。
她不但在同工人接触中学习到许多实际生产经验,而且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把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教给大家。在翻地和耙地的时候,她给拖拉机手和农具手讲什么样土壤该翻多少深度,以及耙地的质量要求;在播种的时候,她又给工人们讲解各种作物的用种量和怎样计算等等。工人们都感到解兆云教给他们很多东西,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大学生”。


第2版()
专栏:

党给了我一颗永不残废的心
——坚持刻苦学习的瘫痪青年江幼农的自述
我是个瘫痪了十八年的青年人。终年躺在床上,手不能弯,脚不能抬,连头都不能转动一下。但是,我没有向病魔屈服,十多年来,在党和同志们的关怀下,我坚持学习,终于获得了一些农业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会了一种外文,现在已经能够作些翻译工作和从事一般的写作。最近,我的生命史上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党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
我出身在一个教师的家庭。1942年我十岁时,得了关节炎。由于父亲长期失业,经济困难,得不到必要的治疗,1944年,两条腿就瘫痪了。1949年北京解放后,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但是,因为病的时间太久了,医疗无效,不久全身瘫痪。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我曾痛苦地想:这一辈子算完了!活着还有什么用?
但是,解放后的新生活吸引着我。报纸、电台广播,亲戚、朋友经常带给我很多祖国建设的新消息,强烈地鼓舞着我。祖国的前途真是光明灿烂!不久,我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崇高形象使我深为激动。毛主席为纪念白求恩写的一篇文章,更引起我的反复思索。主席赞扬白求恩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话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我开始认识到:人活着应该是使人民大众的生活美好,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愉快和幸福。我下定决心和病魔作斗争,争取学习和工作的权利,做一个于人民有益的人。
一个全身瘫痪的人要想学习,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我全身骨节发炎之后,除肩部骨节和右手两个指头尚能活动外,其它骨节都逐渐僵硬,浑身疼痛难耐!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活动,肩部和手指骨节不久也会僵硬,那样学习就更加艰难了。我决心锻炼。我请妈妈在我身上放一张五六寸高的小桌子,然后再把我的手放到小桌上,准备练习写字。谁知手刚往上一抬,浑身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子在咬似的,疼得刻心刺骨。五六寸的距离,用了几十分钟,抬了几次都没有办到,这时我已经疼得浑身冒汗了。妈妈流着眼泪,心疼地说:“孩子,别试了吧,妈妈带上眼镜还能写字,你要写什么,就嘴里念,我替你写”。我对妈妈说:“您看,只差一点儿了。”手终于放到小桌上了,接着我又请妈妈在桌子上放了一堆书,把纸夹在木板子上,然后就用肿得像萝卜似的两个手指头夹着钢笔练习写字。开始时,笔?不住,字写得歪歪斜斜,比鸡蛋还大。我忍着剧痛,一连练习了四十多天,才把字写得跟平常人差不多。学会了写字,又把常看的书放在小桌上,练习用一根棍子翻书页。由于颈部僵直,不便看书、写字,我就在几个枕头上加垫了一块木板,强迫头部前俯,十多年来,木板把脑后的头发都磨光了。
我学习的主要课程是农业科学,因为从小我就喜欢农业生产。我只有初中二年的文化水平,要想看懂《园艺学》、《农田水利学》、《作物学》等书,相当困难,遇到不懂得的地方,我便硬着头皮反复地阅读,直到读懂为止。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要翻阅很多参考书。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chǔ]磨成针”这句至理名言——它给了我坚持学习的无穷力量。别人花一倍时间,我花几倍时间,别人看一本书,我看几本书。在研究植物无性杂交问题时,我就参考了大量的书和杂志。就这样,我终于逐步掌握了农业科学的一般知识。十几年来,除了病情大发作时,我未曾间断过学习。
一个瘫痪病人,学习农业科学,既不能下地,又不能作试验,这是个很大的缺陷。我采取尽量多掌握第二手材料的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除了多读书,另一个方法就是多向别人请教。很多同志经常来看望我,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是实际工作的参加者,都是我的老师。一次,一个从山区劳动回来的学生来看我,他对我讲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从他的介绍里,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山区农田水利的知识。另外,我还采取写信的办法,和祖国各地有关的科学研究机关、高等院校、生产部门的同志们广泛联系。我曾经给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郑集教授写信,向他请教几个问题,老教授很快就寄来了详尽的回信和有关资料。以后,他每次要到北京来,都事先写信,叫我准备问题,见面时好解答。为了直接阅读国外文献资料,我学会了俄文。北京图书馆有一位青年朋友,自告奋勇来帮助我学习。他也刚刚开始学俄文,每次听完了课,就来教我。现在我已经能阅读俄文书籍,并且翻译出版了三十万字的《草田轮作制》一书。
我所以能坚持自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同党和祖国人民的关怀是分不开的。试想,在旧社会里,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如何能得到这样巨大的鼓舞和帮助?解放后,党和团的组织,无时无刻不关怀着我,鼓励我同疾病作斗争!每当我感到疲倦时,拆开一封封来自祖国各地的热情洋溢的来信,读着读着,就感到一股热流,推动着我去学习和工作。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亲人们,支持着我走向奔腾澎湃的生活。
疾病夺去了我的健康,党却给了我一颗永不残废的心,我一定要把这颗心献给党和党的伟大事业。 (贺创新记录)


第2版()
专栏:

河津及早动手准备饲草
据新华社太原电 山西河津县各人民公社缺草的生产队,及早动手给牲畜准备饲草。
河津县地处晋南平原,盛产棉麦,草源缺乏,牲畜饲草每年都不足。今年夏收时,河津县领导部门派出一批干部到各生产大队,对饲草余缺情况做了调查。从调查中了解到,全县一百四十个生产大队中,从今年6月到明年6月基本不缺饲草的只有十八个大队,其余都缺饲草。少的缺一两个月,多的缺草半年以上。
根据这一情况,县领导机关发动全县群众对如何解决缺草问题进行了讨论。各公社缺草的生产队,根据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许多生产队在小麦收割结束后,采取用耙子在地里交叉搂麦秆等办法,力争多收麦秸。据统计,从6月初以来,各队已复收麦草四十二万多斤;有些生产队还利用荒沟、涧滩等空地种禾草,全县已种八千五百亩;耕地较多的南北高垣地区,还扩种了苜蓿;燃料缺乏的汾(河)南地区,县有关部门在麦收前组织船只和其他运输工具,为这些地区运送了煤炭一百四十万斤,从社员手中换出一大批可作饲草的秸草。另外,各队还抓紧夏伏野草旺盛季节,组织社员割草。在积极扩大草源的同时,还发动饲养员先喂不易保管的青草等,以免霉烂,防止浪费饲草。全县缺少饲草的生产队采取以上各种办法以后,饲草不足的问题可以基本解决。


第2版()
专栏:

越南青年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16日讯 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越南青年代表团一行四十一人,在代表团副团长、越南劳动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越南青年联合会总书记胡竹率领下,于今日上午乘火车抵京。前往车站欢迎的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王照华,全国青联副主席钱李仁等人。


第2版()
专栏:

苏排球队访沪第一次比赛
男队三比零获胜,女队二比三失败
新华社上海16日电 苏联国家青年男、女排球队今晚在上海江湾体育馆同上海男、女排球队举行友谊比赛,结果客队女子队以2比3负于上海女子队,五局的比分是:15比10、7比15、8比15、15比12、10比15。客队男子队以3比0胜上海男子队,三局的比数是:15比7、15比10、15比6。
这是客队女子队在我国五场友谊赛中第一次失利,男子队在五场友谊赛中第三次获胜。


第2版()
专栏:

射击俱乐部的普通一日
新华社记者 孙永盛
这是北京入夏以来比较热的一个星期天,我随着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来到北京市射击俱乐部。还没进门,就听见一阵阵“劈劈拍拍”的枪声。到了俱乐部,只见四十多个靶位上几乎全已占满了人,有的正聚精会神地练习握枪动作,有的伏在地上闭着一只眼睛在瞄准,还有的兴奋地喊着:打了六环、五环、八环……。
在靶场东头,一位戴着黑边眼镜的中年人正在为射击新手纠正动作。他高声通知大家:别着急,一定要按着射击要领扣扳机,要屏住呼吸,用力不要过猛。过了一会儿,他一声令下:“放!”拍拍拍的枪声顿时响遍全场。接着,报靶员宣布:吕振生打了五环,金翔打了七环……。旁边一位同志热情地对我说,这些人都是北京市交电采购站的职工,他们大部分是第一次来这里参加射击活动。那位戴眼镜的就是他们的教练。他叫张祖培,是八年前由部队转业到北京市交电采购站工作的。
在靶场另一边,还有二十多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射手,他们和成年人一样,瞪着大眼睛伏卧在地上,精心地向射击目标瞄准。从他们那熟练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已不是第一次来射击。一打听,这群孩子原来是东城区业余体育学校射击班的学员。教练员告诉我,这些学生来自北京五中、二十四中、二十五中等九个中等学校,现在都学会了小口径步枪的射击技术,其中八人还达到三级射手的标准(射十发命中八十五环以上),很多人并且已经成为原学校射击活动的“小教师”了。
射击俱乐部主任郑彦向我介绍:这个俱乐部是1955年成立的。原来只有小口径步枪一个项目,现在已发展到有军用步枪、手枪等六种项目。几年来,这个俱乐部已经吸引了四十多万人在这里参加活动。其中有工人、学生、干部,也有教师、医生、护士、售票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最近一个时期,来练习射击的人很多,6月份就有一万多人。目前,这个俱乐部已经培养出四名运动健将和六十六名一级运动员。
已经是晌午时分了,俱乐部里的人还在川流不息,一批人练完回去了,另一批人又来到俱乐部。许多射击运动的爱好者在这里度过了有意义的一个星期天。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星火朝鲜族人民公社星火大队的中、小学毕业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迅速成长。
上左图:公社党委书记张永武和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在劳动休息时间和第二生产队的中、小学毕业生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上右图:大队拖拉机包车组长马相福,在向中、小学毕业生传授如何掌握四铧犁的技术
张戈摄 (黑龙江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培育东北细毛羊
吉林省国营双辽种羊场,为了发展东北的细毛羊,从1953年建场起,就开始培育适合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的毛肉兼用的细毛羊新品种。九年来,这个场已培育和繁殖细毛羊二万三千八百一十九只,卖给国家羊毛三十四万斤;并从1958年开始年年盈利。目前,这个场同科学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正对培育中的东北细毛羊进行鉴定,以便找出进一步提高培育质量的途径。 新华社记者 姜兴国摄
上图:种羊场第一生产大队的羊群。右上角是培育中的东北细毛羊的种公羊
上图:种羊场六队畜牧兽医阚洪才(左),用敌百虫给羊只驱胃虫
左图:种羊场第六生产大队的老牧工魏国民(左),正在把自己十三年来精心护理羊羔的经验,教给青年放牧员王常青


返回顶部